里海大学总费用:我们该如何面对“无奶可喝”的威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24:26
栗生红. 我们该如何面对“无奶可喝”的威胁[N]. 时代商报,2011-06-23(A01).    6月19日,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金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的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6月22日中新社)
    金海此说,是有针对性的,其靶子是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的一个观点。王丁棉在业界素有“大炮”之称,近日,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王丁棉又“开炮”了。他表示,在我国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国外一般为5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对此观点,参与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在讨论会当场就予以了反驳,称中国奶业现状要取决于国情。而今,同是内蒙古奶协的金海,又在“国情说”的后面,加了个“无奶可喝”的威胁。
    “国情说”是残酷的,而威胁是令人愤怒的,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现实。
    不独奶业是这样,其它行业的怪相也俯拾皆是。比如雀巢等品牌生产的部分婴儿食品,在中国检测都没超标,但来自瑞典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以上部分食品含有砷、铅等重金属,存在安全隐患。比如2010年麦当劳的麦乐鸡在美国被发现含有两种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而麦当劳中国公司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再比如国内的优质米,换了日本的检测标准,就成了毒大米……
    也许就是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事实,给了“国情说”以强有力的证据支撑,同时也是其胆量之源。但我们认为,如果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面对不尽如人意的食品安全现状,发发牢骚,称此为“国情”,尚属正常行为,也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但现在,抱定此观点不放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业界专家,问题就严重了。
    要知道,专家在业界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而且很可能就是某种标准的制定者,有权对标准说三道四,其观点自然不可小觑。更要命的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其实都是有所属的。在很多时候,他们的身份,先是某某领导,后才是某某行业专家,他们对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从来都是有很大倾向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专家把脉把歪了,有时不是失误,而是有意的,这是最可怕的。
    这不,我们的专家又以奶农的破产相要挟,以“无奶可喝”的未来图景来威胁我们了。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市场中,消费者处于利益链的最末端,但却是最后的决定因素。任何产品,如果不能达到最终的消费目的,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是市场的第一发言人。所以在此,我们郑重地提醒专家们,一定要重新校正自己的身份,认清消费者的主导地位,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权力对行业发展的引导重任。
    在现实中,喝牛奶时饮入大量细菌,是对我国奶业的一个莫大讽刺。即便是有的专家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也没有权力把这样的消极和耻辱强加到消费者身上,而且即便是有人想要这样做了,消费者是不是认账,是不是埋单,决定权还在消费者手里,任何人都主宰不了。“每天一杯奶,健康一代人”,是我们对奶业兴旺的一个感性描述。但现在,在菌落指标高企的情况下,我们对健康指标的期望也就成了一个未知数。如果自甘堕落,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在总结奶业发展历程时,最恰当的感性描述,也可能变成“每天一杯奶,喝垮一代人”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三聚氰胺的教训,至今还在灼痛着我们的内心。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在各个方面显露出来。不管是血铅、性早熟等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还是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潜规则的危害,都在呼唤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呼唤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更对有关专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民意汹涌的情况下,相关专家如果还不能以提高行业总体质量为己任,而是固守粗放的生产方式,陶醉在既得利益里不能自拔,那么必将被消费者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微博:
    http://t.sohu.com/u/27813990
◎本报评论员 栗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