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饮黄龙的实力:徐达内:“泄愤”的外地人(FT中文网 2011-6-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9:05
2011年06月21日 15:06 PM

媒体札记:“泄愤”的外地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29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2011年6月21日)

《环球时报》今天头版宣布“中国人对越南反感加深”,并发布社评《用两手准备回应越南挑衅》。文中强调:“当前南海之乱,最大的乱源是越南。中国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政策,最大挑战者也是越南。针对越南,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以谈判促和平解决争端,二是以非和平手段回应它的挑衅,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各种手段遏制它的野心,使其对南海问题保持必要清醒。”

这份中国“鹰派”报纸建议:“中国应清楚地告诉越南,下一次中方的回击,将顺势夺回越南非法侵占的岛屿,如果越南想在南海制造一场战争,中方坚决奉陪,中国完全有力量打垮越南前来攻击的海军舰队,中国不会因为考虑‘国际影响’而对其手软。”

南海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媒体热点,编辑们围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外交口径,分析局势、抨击邻国。周末出版的《经济观察报》即用两个整版摘录学者们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建言,摘要如下:“如果中国要采取行动,应该利用这三年的时间,在美国不予以干涉的前提下,趁越南新锐军备尚未形成战斗力的空隙期,施加压力”。

南方媒体今天发布本省最高领导人访欧归来后的最新指示——“加强社会建设为广东当务之急”。根据这篇广东省委机关报头版重点呈现的通稿,汪洋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时,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社会建设上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如果不注意解决这方面的突出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会影响广东的长远发展。”

上周四,《南方都市报》也已经从长篇调研稿中撷取最后一段作为重点,在内版播报了广州市长万庆良谈完“数字家庭提升生活品质”之后的社会管理心得:“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吸取增城新塘镇‘6•11’事件的经验教训,切实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好群众利益,增强广大居民、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过,在《瞭望》看来,事情还不是简单地用一句“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可以对付。这份中共中央机关刊周末载文,集合分析增城和此前的潮州古巷冲突,开门见山:“在一些东南沿海乡镇,外来工与本地人发生群体性摩擦、冲突的频率明显加快。在这些发达乡镇,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公共福利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对外来工的制度歧视、意识歧视、管理歧视和生活歧视,使一些‘外地人’开始萌发群体性对立情绪。”

据其分析,这些摩擦、冲突,“无直接利益”的特性更加明显:“参与冲突者,跟受害当事人毫无关系;有人明确表示:本来不关我事,就是想泄愤,至于以什么为借口已经无所谓了。甚至,一些事件起因的当事人出来辟谣,证明自己没有被打死打伤,反而也遭到闹事者的围攻、打骂”。

在列举本地人“令人眼红的优越生活”和外来工“无家无恒产”之间的族群鸿沟后,文章更描述了长三角、珠三角发达乡镇的一幕经典情景:“外来工们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出来找‘热闹’……直接参与与本地人的摩擦冲突,或者围观、掠阵的人员中,年轻人是主流,刺激、好玩、兴奋、泄愤,是他们的群体性心态。有外来工告诉记者,看到有纠纷、有人聚集,就很兴奋,上街看打砸、看烧车很过瘾,‘因为平时太无聊了,难得有如此劲爆的场面,感觉像拍电视剧一样,很兴奋,也很好玩。’”

对已经不再为《南方周末》工作的评论员笑蜀来说,选择在《东方早报》发表《新塘镇之乱是未来社会危机的预警》,或许更能畅所欲言。在6月17日所刊的文章中,笑蜀首先说明,最近确有两篇旧文在微博上被反复提到,“一篇是独立学者莫之许2006年的旧文《即将到来的城市内战》;一篇是我2007年的旧文《我所恐惧的城乡战争》。人们旧话重提,显然是因为刚刚发生的潮州之乱和新塘之乱。它们都带有族群冲突的特征,即外来民工与城市土著居民冲突的特征,似乎被知识界如莫之许和我之类的乌鸦嘴不幸言中。”紧接着,笑蜀认定其间最有价值的断言就是“经济收缩必然引爆流民危机”,因为增城新塘之乱正是源自牛仔裤生产线停工一半。

这篇得到凤凰网重点推介的文章认为过去20年的中国盛世只不过是“以巨大社会风险来换取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都以天价维稳强行压制下去,不使其有任何露头的机会。”而现在,一旦经济上出现短板,千千万万“充满挫败感”的失业农民工,马上就会汇入到流民、游民队伍之中,“在此意义上,新塘之乱毋宁说是再明显不过的一次预警。”

这同样是《经济观察报》之视角。以“新塘的淡季”命题,这份周报在引用《人民日报》此前那篇呼吁“不同人群和谐共处”的评论时,亦分析认为“该起聚众滋事事件与当地经济状况、用工矛盾与村级管理等问题密切相关”:“淡季持续了快两个月。年轻的工人从早8点到晚11点的工作中突然‘解放’出来,在炎热的夏天里无所事事。如果要为这种愁闷的情绪找一个出口,很大几率就是与治安队之间的摩擦。”

为什么是治安队?《东方早报》在昨天尝试给出答案。客观上,在增城事件中,这份上海报纸担当了过去原本常由《南方都市报》们扮演的异地监督角色(曾有业界传闻称,这其实源自上海宣传官员对广东的报复性部署)。

该报多达三个整版的组合报道,以“棍棒下20年的治安积怨”点明增城打砸烧事件之弊。在详解“大敦村8万外地人长期遭受当地40人治保队粗暴执法与乱罚款”,以及“事发当晚治保队长被指叫嚣‘打死一个外地人也就50万’激发怨气”时,编辑们给出摘要:“‘治保队’主要由当地村民组成。外地人老板交着巨额房租与治保费,打工仔为当地带来了人口红利,但在他们眼中,治保队员‘就是一群挥舞棍棒的土匪’,治安队还制定了一套‘大敦村规则’,并借故疯狂地敛财。政府在抓‘造谣者’与打砸烧嫌犯;民众却在热论打砸烧背后的原因。不过,答案似乎并不复杂,大敦村的外地人与部分本地人一致认为:治保队,太不得人心了。”

在附加的三位学者访谈中,《东方早报》重点记录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桑玉成观点,“不能认为外来人口就要惹事”:“社会管理最重要的思路,恰恰不是需要政府把社会管全,而是需要政府扶持社会自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以不断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使国民共同承担维系良好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责任。”

同于昨日就增城骚乱发表观点的还有《环球时报》,明示“户籍福利,发达城镇应坚决稀释”。在举例说明“一年分几十万”的户籍人口福利后,文章沿用《瞭望》的判断,承认“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已成为伪命题,因为外来人口已经在那里成为主体”,然后强调“这样的二元结构已经成为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定时炸弹’,成为中国社会当前追求公平浪潮最先遭遇的突出围堰”。根据这份近来时常切入内政话题的报纸所言,虽然打破沿海城镇二元结构有一定社会风险,“但不做调整,未来的社会风险只会更大”,当地政府应抓紧试点形成政策,“主动建立一个与国家改革方向相一致的社会新管理形态,而非原地打转的一次次爆裂。”

可惜,事发当地官方的一个户籍善后政策也正引发争议。《增城日报》周日刊出警方公告,呼吁市民积极提供此次聚集滋事事件的犯罪线索,其中明确写到,“举报者为外来务工人员,成绩突出的,可获‘优秀外来工’称号,给予迁入增城户口。”《新京报》昨即刊文点评,“户籍制度门槛本身就是激化社会矛盾的潜在因素之一,在一些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关系不太和谐的地方,用户籍奖励举报者无疑有‘伤口撒盐’的效果,如果还想将之用于‘化解’矛盾,恰恰是南辕北辙。”

一番报道讨论之后,户籍改革的老话题也重新找到支撑点。《京华时报》今正发表头条时评,吁请“户籍不应成为制约外来者砝码”:“我们应当朝着撤掉樊篱而努力,逐步削减户籍在社会管理中的权重,而代之以新型的社会管理方法;逐步减少户籍上附着的利益,而代之以新型的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利益激励机制。”

腾讯《今日话题》在编者按中说,当“乳业大炮”王丁棉在某会议上喊出“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的时候,人们还是被震住了。

的确是被震住了。前天和昨天,中国媒体广泛引用这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对乳业新国标的抨击,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作为另一方代表出现,作为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他认为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要“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

今日《京华时报》再向“乳业大炮”提供发言机会,由其反击称,“国情说”完全站不住脚,新国标的制定甚至会导致多年前备受争议的“禁鲜令”死灰复燃。这位巴氏奶的支持者再度指控,乳业标准中“一边倒的声音”,是由于被伊利、蒙牛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左右。而根据这份北京媒体的补充,“中国常温奶阵营以伊利、蒙牛为代表;而与常温奶相对应的是低温巴氏奶,则以三元、光明为代表企业。”

中国乳企的公众形象之不堪,恐怕只有中国男足可以相比,伊利、蒙牛更是众矢之的。一个可以说明媒体“敬而远之”的细节是,当网易需要在新闻首页刊登伊利针对董事长潘刚被举报后的自辩时,专门在标题前加上了罕见的“推广”标签,以示与其编辑立场“划清界限”。

卫生部同样是千夫所指,他们至今还需要面对“黑名单”余波。昨日其网站发布声明,强调媒体近日报道称中国“食品添加剂六成无法检测”不够准确,称现有的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管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并希望社会各界在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上“提出建设性意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