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急救漫画:金匮肾气丸的立方宗旨初探与异病同治新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02:41

  肾气丸出《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本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八味配伍,其中前六位,补中有泻,实有通补开合之妙。在此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少加温补肾阳之附桂,以取“少火生气之义”,此乃于补阴中补阳,于水中补火,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亦如《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医宗金鉴》亦云:“此肾气丸纳附、桂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由此可见,肾气丸顾名思义乃补肾气也,而肾气虚者,切忌单纯助阳,否则肾阳兴振一时,而肾阴终究受伐,一蹶不起,故本方遵阴阳互根之道,水火兼补,阴阳同调,方能阴生阳长,相互推动,此即本方之立方宗旨。其既有滋补助阳,资生肾气之功,又有化气行水之效,可用于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或阴阳俱虚、阳略偏虚诸证。笔者经长期临床使用体会,只要紧扣病机,辨证确切,灵活加减,投之可收异病同治之效。在证治上除《金匮》中治消渴、脚气、虚劳、痰饮及妇人转胞外,凡辨证属肾阴肾阳俱虚而阳较虚甚或肾气不足所致的咳喘、淋浊、阳痿、不育等病证均可以本方加减施治,今结合临床以分述之。

  一、治咳喘:咳喘之病,多责肺肾,又当分虚实,实喘病在肺,虚喘病在肾。《景岳全书》谓:“实咳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故虚喘中凡辨证为肾气虚或肾阳虚者(多见于支哮、慢支、肺心、肺气肿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施治。

  例一,李××,男,65岁,工人,1977年11月2日初诊。患“慢支”20余载。入冬来咳喘加重,拌面跗俱肿,经西医治而无效,又久服中药平喘利水剂仍咳喘不休,肿势不退。观其面浮胫肿,按之没指,动则喘甚,畏寒肢冷,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而清稀,纳差,小便余沥不尽,舌苔白腻而滑,舌根如一堆烂肉样水肿组织突起,舌质偏淡,脉濡细而尺弱。证属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当补肾化气行水,纳气平喘,方拟肾气汤加减:附片、苏子、白芥子、桔梗各10克,熟地24克、山药18克、茯苓15克,泽泻、半夏各12克,肉桂、白蔻仁、甘草各6克。11月5日复诊:服药三剂,浮肿渐消,咳喘亦减,唯仍纳差,舌脉如前。守方加神曲12克,白术10克、再进3剂。11月8日三诊:浮肿消退。咳喘渐平,痰量减少,纳食转佳。守方续进6剂后,喘平肿消,全身觉暖,腻苔已化,舌根水肿组织渐消,此乃肾气肾阳渐复之佳兆也。改服金匮肾气丸以调理善后,一月后查其舌根水肿组织消退,随访6年咳喘、浮肿未发。

  按:本案年迈体弱,久病咳喘,病深入肾,肾气虚则气失摄纳,故肢体浮肿气不能温询于外,故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而滑和舌根水肿组织亦当属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之象,故以补肾方能治本,使喘平肿消,久治不退的舌根水肿组织亦随之而化,且继续服该丸则肾气振奋,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增强抗邪能力,而不致复发。

  二、治奔豚: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直冲而上的一种发作性疾病。仲景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诸病源侯论》谓本病“其于惊恐忧思所生。”可见本病的病因多与惊恐和精神刺激有关,其病机多由肾脏寒气上冲或肝脏气火上逆而致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所致。其治法则根据病因体质与标本轻重之别而不同。

  实践证明,其病程短而轻者,以常发辨证论治可愈,但其病程长而重者,以常法久治不愈,因久病入肾,肾气衰败,则失去固摄与纳气之职,导致逆气上冲,使奔豚气而不休,凡此沉寒痼冷之重疾,非附桂不为功,以肾气汤重用附桂,方能起沉疴。

  例2:于××,男,50岁,干部,1981年5月7日初诊。患失眠近30年,12年前因受惊恐而致胆怯易惊,闻敲门声即心惊肉跳,常似有人追捕之感,每以劳累或精神刺激即发病,发病时自觉有一股气自小腹向上顶冲直达巅顶,继而头痛颈强,恶心欲呕,心烦意乱,腹胀肠鸣,甚则小腹抽痛,持续30~60分钟后又自觉气从上将下而渐渐平。

  曾于武汉某院住院全面检查均无异常,经中西药多方长期治疗无效,每日发作,失眠易惊,下肢冷汗淋漓,苔白脉细。先予服《金匮》奔豚汤加减20剂效差,即虑其年久病深,久病及肾,必致沉寒痼冷,则非常法可愈,当知常达变,以肾气不足,逆气上冲论治,法宜补益肾气,降逆平冲,方取肾气汤加味:附片、丹皮、泽泻、山茱萸、川牛膝各10克,茯苓15克,山药、白芍各18克,熟地24克,肉桂、砂仁、沉香各6克。附3剂诸证大减,全身觉暖,8剂后奔豚气除,余证如失。再服5剂巩固,续以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随访3年未发。

  按:奔豚已年久病深,故初以常法无效,改以补肾降逆之法则获效甚捷,方中以附桂为主补肾阳,益火直源以消阴翳,六味补肾阴,此乃王冰“于水中补火”之法,使阴阳相济则阴生阳长,则逆气自降;再加沉香暖肾降逆;加白芍缓急止痛;加砂仁可制熟地腻膈之弊;加牛膝引血下行亦即引气下行,血为气配之故。

  诸药合用,使阴平阳秘,愈而不发。

  三、治胸痹:胸痹久而及肾,凡辨证为心肾阳虚或气虚者可以本方加减主之。

  例3、于××,女,52岁,1982年2月15日初诊,素有胸痹(患高血压及“高心病”10余年),长期胸闷气短,心悸,头晕眼花,畏寒怕冷,下肢略肿,舌质暗红苔白,脉象迟而结代,心率46次/分,早博10次以上/分,血压18。4/12kpa,久服复降片,复方丹参片、烟酸肌醇脂,芦丁及中药炙甘草汤类无效,证属心肾阳虚,治以温运心肾,方拟肾气汤加减:制附片6克,桂枝、泽泻、丹皮、白术、白芍、山药、党参、生、熟地、炙甘草各10克,茯苓、车前子各12克。服一剂后心率升至80次/分,早博3-5次/分。服三剂后早博消失,心率78次/分,血压16.8/11.2kpa。服五剂

后肿消,余证如失。继以成药调理善后。

  按:本案一派心肾阳虚之症,前医虑其有高血压病史,恐温阳之品升高血压,故久服炙甘草汤等药始终无效。改用温运心肾之剂,则使心率正常,早博消失,非但血压不升,反而得降,可见辨证之重要。

  四、治遗溺:小便不能控制称为遗溺,小儿眠中遗溺俗称尿床,均有膀胱失约所致,《内经》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又谓:“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因肾主二便,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凡辨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之老幼遗溺,均可以补肾固摄为法,以肾气丸或汤主之。

  例4,王××,男,80岁,1980年11月13日初诊。因患右下肢脉管炎而截肢,术后疤痕长期疼痛,拌小便失禁,常尿湿衣被,久治无效,靠度冷丁止痛。诊见全身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近痛剧而昼夜不眠。证属肾气虚衰,膀胱失约,治以金匮肾气丸,每服10克,每日3次。服药4日后,遗溺与残肢疼痛均得以改善,继服6日后小便已能完全控制,疼痛大减,并已停用各种止痛剂,嘱以该、

丸间继服用一年未发。

  按:年迈肾气已衰,又加术后疼痛折磨,肾气虚衰则膀胱失约而小便失禁,肾阳虚惫则阳气运行不畅,且断肢气血淤阻不通而疼痛。以该丸资生肾气,滋补肾阳,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故效如浮鼓。

  五、治水肿:水肿之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又当分阴水与阳水之别,其阴水者,多由肾气不足,或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而溢于肌肤所致,故治当补肾求本为主,可以肾气汤主之。

  例5、尹××,女,28岁,1980年5月26日初诊,妊娠两月,患黄疸,引产后双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经用双氢克尿塞及中药五皮饮类治疗月余,肿势有增无减,且漫及全身,方来求治。诊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拌小腹发凉,腰酸肢冷,小便不利,尿常规阴性,心肺及血压正常,舌苔白,脉沉细。证属肾气不足,肾阳虚弱,水湿不化,治宜补肾化气行水,方取肾气汤加味:附片、泽泻、丹皮、山茱萸、川牛膝各10克,肉桂6克,熟地、山药各18克、茯苓、车前子各15克,三剂。5月29日复诊:药后小便量增,肿势渐消,夜间手麻腿痛,守方加黄 杜仲各15克,当归12克,再服三剂。6月1日三诊:肿消大半,余证渐除,守方续服三剂后则水肿全消而愈。后于1981年顺产一男婴。

  按:行引产使元气大伤,素虚之体则更衰,肺脾肾三脏之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职而致水肿。此乃肾虚之阴水,治当补肾求本,某医治标不顾本故难愈。正如《景岳全书》谓:“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故方中地、丹、山药以养阴中之真水,附桂山萸以化阴中之真气,苓泽车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利窍,即所以治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偏盛,故愈而不法也。

  六、治淋浊:“淋”是小便淋沥,兼有痛感;“浊”即白浊,尿白如泔。《诸病源候论》谓:“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张景岳谓:“淋如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由此可见本病有实亦有虚,凡属肾气虚而膀胱气化不利者可以肾气汤加减主之。

例6,柯××,男,35岁,1980年5月8日初诊。患慢性前列腺炎多年,久治不愈,证见尿频不畅,余沥不尽,尿如米泔,会阴涨痛,苔白脉细。证属肾气不足而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湿浊内蕴。法取补肾气,利膀胱,化湿浊。处方:附片6克,肉桂3克,茯苓山药、生熟地各15克,泽泻、车前子各12克,丹皮、川牛膝、山萸各10克,三剂。5月12日复诊:诸症减轻,小便欠利,守方加乌药10克继服。10剂后诸证大为改善,余沥不尽及米泔尿等症均消失,再服2周后会阴胀痛亦消,前列腺液镜检在高倍视野下白细胞1-2,尿常规阴性,守方调理月余,随访4年未发。

按:本案缠绵日久,诊前服过清利之剂以致肾气虚弱,故当补肾气以化湿浊,利膀胱以通淋。方中以附桂补肾温阳化气;六味滋肾利湿;车前通淋;乌药行气;牛膝活血化淤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局部炎症的吸收。诸药寒温

并用,补利结合,不腻不燥,故能使邪去而正不伤。

  七、治阳痿:阳痿之病,多责肝肾,又当辩虚实,在肝者多偏实,在肾者多属虚,虚中又别阴虚与阳虚,凡辨证为肾虚者,宜肾气汤加减住之。

例7,吴××,男,36岁,1979年11月6日初诊。阳痿已久,精神萎靡,头昏乏力,腰酸肢冷,时有缩阳,尿频便溏,苔白脉细。证属命火不足,肾阳虚惫,治以温肾阳,补命火,方选肾气汤加减:附片、白术、丹皮各10克,熟地、山药各18克,党参、枸杞、杜仲各15克,肉桂、甘草各6克,5剂。11月11日复诊:药后精神转佳,大便转实。纳食有增,阳痿如前,守方加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5剂。11月16日三诊:已能举阳,但举而不坚,两腿无力,守方加白糖参10克另煎兑服,5剂。11月24日四诊:阳事恢复,余证渐去,守方继服10剂后以金匮肾气丸巩固,嘱其病虽愈而仍须清心寡欲,调养摄生,方能康安。随访5年未发。

  按:肾阳虚惫,命火不足,故阳痿尿频,腰酸腿冷;阳气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故纳差便溏。芳以肾气汤为主配壮阳诸品而补先天;以四君子汤健脾宜气而资后天,脾肾同调则生化有源,阴洋相济,故能获愈。

  八、治不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而男性不育正因肾气虚弱,不能藏精而无子,故当则之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者,精之处也,肾藏水火,为真阴真阳所居,若真阳需惫,命门火衰,则相火不足。正如《医宗金鉴》谓:“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以奉生身之本。”《医方集解》亦谓:“男女媾精,皆禀此命火以结胎,……无此真阳之火,则神机灭息。”故该病凡辨证为肾阳虚弱,命火不足者,笔者以肾气汤合五子衍宗汤加减应用而获良效,尤其对精子缺乏症疗效更佳。

  例8,唐××,男,33岁,1978年3月28日初诊。婚后4年未有(其妻妇检正常),化验精子数量极少,每视野5-6个。平素畏寒,时有早泄,头晕腰酸,神疲乏力,苔白脉细双尺沉溺。证属肾阳虚弱,命火不足,精室清冷,治当温肾壮阳,充养精血,方选肾气汤合五子衍宗汤加减:附片、泽泻、五味子各6克,肉桂5克,熟地24克,山药18克,茯苓、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各15克,山茱萸、覆盆子、肉苁蓉、淫羊藿、补骨脂各12克。服药55剂,查精子活动率达40%,守方加巴戟天12克,山萸改黄精15克,继服40剂,精子活动率达70%。后以金匮肾气丸间断服用至80年1月15日查精子活动率达80%,不久其妻怀妊,顺产一男。

  按:本案处方用附桂为主,配壮阳诸品以温肾阳、补命门;六味合五子滋肾阴,填精血。此乃于水中补火,于阴中求阳,方能炀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使阴阳调和,肾气充盛,故能有子也。

  参考文献:

 (1)、广东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第一版,1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

 (2)、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第一版,总75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9月。

 (3)、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讲义》26页,1973年8月。

 (4)、中医研究院编:《金匮要略语译》第二版,85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年3月

 (5)、上海中医学院:《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1辑,388页1977年7月。

 (6)、《黄帝内经素问》,第1版,150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6月。

 (7)、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188页,1977年10月。

 (8)、同上

 (9)、同上

(摘自《张仲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