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安市场:菲茨杰拉德的《崩溃》 – 《菲茨杰拉德》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6:35

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有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音乐上的对应则是爵士时代和摇滚时代。它们其实是人们对抗“虚无主义”的两种态度——更准确说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先是感到迷惘、恐惧和荒诞,并尽量寻找出路。作家和艺术家勇敢地负起责任,他们认真的生活,并努力地表明:生活越无意义就越值得活下去。但是随着海明威的自杀,福克纳酬酒堕马身亡,伍尔夫和菲茨杰拉德因病早逝。这代人努力的结果,就像《老人与海》中被啃光了的“大鱼骨头”,只是更形象地呈示了“虚无”的可怕模样。

到了第二阶段,人们终于学会把“虚无”当作一种新的“无比灿烂”的黑色文化坦然接受,歇斯底里地追求的自由和解放,以任性和放纵来驱散“虚无”带来的绝望——已经摧毁的才是坚不可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胆大妄为的行动、荒诞无稽的幻想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竭力呈现思想上的奇特、行为上的狂放和心灵上的冷酷,他们努力建造废墟,包括自己的身体,只要使虚无更虚无,人就能越活越超脱。

因此,迷惘一代的作家带给人的是健康的精神和美好的希望。他们非常务实,是一群高尚正直的硬汉。他们的个性就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务实方式:海明威是打不垮的,托马斯?伍尔夫对生活有鲸吞熊抱式的热情,福克纳则有木匠一样有条不紊地倔强,约翰?多斯?帕索斯则对现实抱以直面的真诚。

菲茨杰拉德也属于迷惘的一代,但他却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其它作家都致力于分析社会时,他在尽力洞悉他们的“时代”,他不是以自己务实的个性,而是以自己的卓识远见伫立于他的时代之上。他是小说家,但其实是批评家,他以最客观、最温情脉脉地方式为那个“时代”做最准确的画像,

他性格温柔敦厚,求知欲极强,乐于从各处吸取良知。不过正像格兰维?韦斯考特在《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寓意》所指出的:他是个无师自通的天才,但却接受了最糟糕的教育,这些教育全没让他明白到自己的力量,因此没有什么能促使他储存和节省能量。他成名之后,也勇于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他既不能也不愿意以身作则,所以就仅仅致力于个人奉献或自我牺牲。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无私地为他人提供建议、忠告和切实的帮助,尽力把别人有价值的东西推荐给公众,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推荐给别人。早年他曾大力推荐海明威。本书还收录了一封托马斯?伍尔夫对他大为光火的信,原因是他自行其是得送去了很多忠告——善良得过头了。

他敏感细腻,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容不得任何未知的敌意世界,所有对立的矛盾的观念他都会收集起来长久地加以辨别,并且认为“测试智力是否一流,就要看头脑在同时容纳两种相反意见的情况下是否仍能运转。”他总想温柔地、不偏不倚地爱这个世界,在“努力无用”和“务必奋斗”的平衡之中生活得既独立又应付自如。他憎恶浮华的生活,看穿了其中那些将摧毁精神的堕落。但他仍然用切身的体验来反证自己看法的正确。

随着他的名气增大,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他在社交方面那个非常突出的倾向:老是想让他自己、他的观念、他的命运跟他所结识的各个阶层的人保持一致。终于使他不堪重负,他发现自己已与那些曾经被他同情和恐惧的人群打成一片,无法脱身,自己的内心除了内省和自厌一无所剩。他每天都有大量的事需要处理。但是这些“他都只能勉强应付,既便在经营自己的天分时也是如此”——这是另一种可怕的“虚无”,或者说“虚耗。他一旦意识到这个,立刻发现自己举步维艰,前景极其暗淡。他的精神崩溃了。

菲茨杰拉德以三篇文章剖析了自己的精神崩溃,它们分三期发表在《君子》杂志上。菲茨杰拉德在文章中坦承自己的崩溃。并且指出医治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一次“决裂”,与社会责任决裂。这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公众对他感到大为失望,而他的朋友则对此大为震惊。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们谁不会坦承接受自己的失败的。声称自己的垮掉,就等于消解了自己劳作的意义。特别是主张“人是打不垮”的海明威更受不了,他一直不能原应谅菲氏的坦率,在《流动的盛宴》中还对他有所揶揄。而多斯?帕索斯当时就给他写了一封充满斥责的信,质问他为什么不干点切实的小事摆脱自己的困境。

现在看来,其实这三篇文章已经预示着“垮掉一代”的到来。他在这里写下的东西深藏着是下一代作家思想的萌芽。那种决裂的勇气,也是垮掉一代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彻底的决裂。不过这太超前了,公众不理解他,他的朋友不能原谅他,包括菲茨杰拉德自己也无法知道,菲茨杰拉德去世后,作家们为他撰写记念文章仍然在重新审视这几篇文章的意义。约翰?多斯?帕索斯在《关于菲茨杰拉德的笔记》中,将其崩溃归因于时代的浮燥。而菲茨杰拉德自己则在此后写了《早年成名》,把自己的崩溃归于成名过早:

“年少成名让人对‘命运’而非‘意志’产生某种近乎神秘的定义——最坏的结局就是拿破仑式的幻灭。年少得志的人相信,他的愿望之所能实现是拜头上的幸运星所赐。年届三十才显山露水的人,对于意志和命运之间的比例,会有一套均衡的概念,而直到四十岁才出头的人,则多半只重视意志。当暴风雨袭击你的小船时,这种区别就会显露出来。”

本书还收录一些菲氏写给他女儿的书信,这些信特别有文学价值。《崩溃》发表于1936年,而这批书信写于1937—1940年,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精神崩溃带给菲茨杰拉德的丰富回匮。这他对文学和生活有了更通透和超脱的认识,其中的格言、警句、一针见血的洞见比比皆是——那些由精神崩溃过的作家写出来的书,常常是文学中大彻大悟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