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蒜子油的做法: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7:58

  蒋介石(1887—1975)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是20世 纪上半叶中国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从192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里,他的活动与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历史的发展。历史已经作出评判:作为一位常常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历史人物,蒋 介石又是一位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政治家。蒋介石去世后,遵其遗愿,“灵 柩暂厝于慈湖,俟来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如今,孤零零的慈湖暂厝地,已成一是非争议之地。至于移葬大陆,中共方面已经明确表示:“悉听尊便。” 军阀首领蒋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 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盐商家庭。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共有六个子女,元 配徐氏生下一女一男,分别取名瑞春、瑞生(即介卿)。第一继室孙氏没有生育。第二继室王氏生下二子二女,依次取名瑞元(即蒋介石)、瑞莲、瑞菊、瑞青 。蒋介石与瑞春、瑞生虽然都是同父异母,但感情迥然不同,对瑞春长姐如母, 十分尊敬,对瑞生则爱恨交加,常感厌恶。他对同母弟妹的感情都很融洽,尤其对早逝的瑞青怀念深切。

  幼年的蒋介石十分争强好胜。在蒋介石和其他孩子玩耍时,尤其是面对年龄比他 大、力气比他大的孩子时,他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当上“大将军”、“督军”。

  蒋介石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孩子。家人为了让秉性顽劣调皮的蒋介石 有所束缚,在他5周岁的时候便请一位塾师在家进行启蒙教育;7周岁时,又被送 进乡塾,开始读《大学》《中庸》 《论语》 《诗经》等书。在蒋介石8岁的时 候,其父蒋肇聪因病暴卒。这对蒋介石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其母王采玉勤勉刻苦的品质使蒋介石的心灵受到深深的感动。他后来回忆 说:“我是在孤儿寡母家庭中长大的,受到很多委屈,无可申诉。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抚育成人,母亲的忍耐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也深受影响,我的个 性就是在这种压迫环境中所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这样地锻炼出来的。” 1901年夏,蒋介石曾参加县里组织的“童子试”,虽未能通过,但见了世面。以 后他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蒋介石进入宁波箭金学堂读书时,校中的一位先生鼓励他读兵书和曾国藩的书。此后,蒋介石立志 学习军事,并终生推崇曾国藩。

  蒋介石的青年时代,即20世纪初年,正处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王朝的政治统治极端腐败的时期。这时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正在蓬勃 发展。许多爱国青年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 到国外去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蒋介石因家中受到当地官吏的欺压,对清政府产生反抗心理。他决心去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他到了日本。但是到了日本才知 道,学军事必须清政府保送才行,只好进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回国。之后,他考入新成立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然后再在这所学校考上官派 留日军校生,在日本“振武学校”(为中国留日军校学生预科学校)完成预科学 业并作了一年的实习。上次在日本,他就认识了陈其美,这次,经陈其美介绍, 他加入中国同盟会,觐见孙中山,直至涉足于辛亥革命队伍中来,与陈其美并肩作战,完成了从一个空有抱负、前途迷茫的青年向民主革命者的转化。在日本, 他因在《军声》杂志上以“介石”为笔名发表文章,从此,蒋志清之名正式改为 蒋介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应陈其美之召,由日本束装返回上海,受命赴杭州参加了光复浙江之役。1912年初,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派系之争,蒋介石奉陈其 美之命,刺杀了光复军司令陶成章,随后去日本避风,并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1912年冬,蒋介石从日本回国,他害怕刺杀陶成章的罪行被揭发,也不敢在 上海政界中露面,如销声匿迹一般。直到全国上下一片讨袁之声,刺陶之事渐为淡化之际,蒋介石才又开始在陈其美的庇护下活跃起来。1913年,蒋介石参加二 次革命。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他率众冲锋陷阵,直至子弹告罄仍不克,在转战闸北时又被英军缴了械。反袁失败后,蒋介石被迫东渡日本。1913年10月,蒋介石在上海参加了中华革命党。

  1916年5月,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后,蒋介石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心情十分悲伤,一度在上海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流连于灯红酒绿之中。此后,蒋介 石全心地投靠孙中山。1917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他曾多次向孙面陈作战计划书。11月,他被任为大元帅府参军,1918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后改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蒋介石反复无常,常以辞 职做晋级之术。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急电在宁波的蒋介石:“事紧急盼速来!”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夜以继日地赶到广州,并潜入永丰舰,护卫孙中山直至脱险。事后,孙中山把蒋介石视为心腹,任他为东路军第二军 参谋长。

  1923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政策,筹备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被任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大本营参谋长。8月受孙中山委派,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蒋介石被任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兼粤军总 司令部参谋长。由于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介石的仕途可谓一路飚升。

  1925年1月,陈炯明再次袭击广州。蒋介石指挥军校学生军和粤军进行了第一次东征,击败了陈部。6月回师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0月,蒋任东征军总指挥,举行第二次东征,攻占了号称“南中国第一险”的陈炯明老巢——惠 州城。东征的胜利,使蒋的声望大增,被称为“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19 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广东政府和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8月,国民党 的著名左派人物廖仲恺遭刺,蒋介石利用“廖案”,逼走了自己权力道路上的障 碍胡汉民和许崇智。1926年1月,在国民党的二大上,蒋介石和汪精卫一样,以最 多的票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随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利用了“中山舰事件” ,在国民党的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制和打击在军队和国民党 中的共产党员与国民党的左派,逼走了自己最大的政敌汪精卫。此后,蒋介石顺利地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

  1926年6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了国民党的一切军政大权。

  7月9日,蒋在广州宣誓就职,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之役。由于中国共产党 的支持和参与,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半年的时间里,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把革命的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随着个人势力的增强 和野心的膨胀,蒋介石的反共本性日益暴露出来。这时,蒋介石急调嫡系部队到 沪宁一带,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加紧准备政变。1927年3月,他从南 昌顺江东下至上海,沿途制造了一系列摧毁工农团体、摧毁国民党地方党部的流血事件。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8日 ,在南京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1927年8月,因国民党内反对派的催逼,蒋介石被迫下野。9月去了日本,12月与 宋美龄在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上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委会主席。3月底,蒋介石率部进行了第二 次北伐,以消灭奉、鲁军阀。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孙传芳被迫下野;张作霖率部 出关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第二次北伐结束。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至此,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此后,为消除异己,蒋介石策动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1929年3月囚禁李济深,挑 起了蒋桂战争;5月通缉冯玉祥,挑起蒋冯战争。次年4月下令免去阎锡山的职务 ,爆发了中原大战。在蒋介石的阴谋策划下,各地军阀之间长期互相厮杀。军阀 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蒋介石的骨子里就反共,此时,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几次由于中共的正确领导,蒋介石均遭失败。第五次“围剿”,由于共产党内“左”倾错误 指挥,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的沈阳。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不主动组织抵抗,使东北的大片领土遭受日军铁蹄的蹂躏。此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 ,仍坚持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残酷地摧残抗日民主进步力量。19 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因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建议,迫于无奈发动兵 谏,将蒋介石和他的军政要员扣押。在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调处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返回南京。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1938年武汉失守的一年多里,蒋介石对抗战还是比较尽力的。

  八·一三抗战后,蒋介石于8月21日下令对上海日军发动总进攻。他曾多次和白崇禧、李宗仁等冒着日军炮火的危险,亲临前线督战。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国民党 军队进行了平津作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广大国民党 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大量消灭日本侵略军,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

  但由于执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对抗日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共 上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3日,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负中国及泰国、越南地区联军部队的总指 挥任务。不久,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此外,在国内也打过十多次的会战。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在国际盟军的有力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依靠自己的经济军事优势以及美国的援助 ,企图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挑起新的内战。为了给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内 战,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签下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对共产党的势力过于藐视。在他完成军事部署以后,悍然撕 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一场新的内战。

  战争的第一年,蒋介石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的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 自卫,经过一年的奋勇激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使蒋介石陷于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外线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使蒋介石处于被动的地位。10月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人民解 放军顺利进展,迫使蒋介石由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正当蒋介石在制定“撤退 东北确保华中”计划、举棋不定之时,人民解放军审时度势果断地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蒋介石的主力被消 灭殆尽。正因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成为中共明令通缉的首名战犯。1949 年元旦,蒋介石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发表了“求和”声明,策划“划江而治” 的阴谋。不久,蒋介石迫于形势下野。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在大 陆的覆灭。12月10日黎明,蒋介石乘坐“美龄”号悄无声息地离开成都,飞往台 湾。“黄鹤一去不复返”,自1927年算起,蒋介石统治中国长达二十二年。但就在他飞离成都的那一刻,蒋介石统治大陆的时代彻底结束。成都一别,蒋氏父子 再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步。

  孤岛残梦 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怕共产党解放台湾。为了继续领导残兵 败将与中共抗争,蒋介石早在华南和西南解放前,就打算“复职”,并迫使李宗 仁引退。1949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台北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反共抗俄 国策”,宣称“公理正义一定胜利”。鉴于这种情况,12月5日,李宗仁以“代总 统”身份偕夫人郭德洁,并带上长子李幼邻、次子李志圣和随员李汉魂等人,自 香港飞往美国“就医”,从此和蒋氏政权断绝了一切关系。

  李宗仁走后,蒋介石便“完全实际上复职”。1949年12月24日,蒋知西南的顽抗 已毫无希望,情绪极为低落。在受到巨大的挫折后,蒋介石开始反思过去并且研究国民党的改造问题。他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过去一年间,党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已彻底失败而绝望矣。如余仍能持志养气,贯彻到底,则应彻悟新事业、新历史,皆从今日开 始。” 蒋介石在台北选定草山士林的别墅作为住宅,并且在草山挂起了青天白日的“国 旗”,但此时他的心境是十分凄楚的。他在63岁生日时写道:“本日为余63岁初度生日,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所唯有的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惟自问一片虔 诚,对上帝、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有加无已,自信必能护卫 上帝教令,完成其所赋予之使命耳。” 1950年元旦,蒋介石并没有在台北欢度新年。此时他与蒋经国隐居在台湾中部日 月潭的涵碧楼,寄情于山水之间,兴叹“英雄末路的悲怀”,寄希望1950年“时 来运转,否极泰来”! 谁知1950年对蒋介石来说,仍是愁云密布,就在元旦这天,中国共产党庄重宣布:“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 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蒋介石闻此心惊肉跳,长叹不已! 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态度是蒋介石预料之中的,蒋家父子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和美国的关系上。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从不肯把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美国, 为此他甚至与美国派给他的参谋长史迪威闹翻,最后硬逼着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史 迪威撤回国。可现在,蒋介石为了保住台湾,却一再声称愿意让出台湾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为了求得美国人的武力庇护,蒋介石已顾不得什么民族尊严了。

  元旦前夕,杜鲁门总统在白宫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就美国对台湾的态度进行了广 泛的讨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强烈主张派遣军事顾问驻台。代表美国鹰派的典型意见认为,台湾是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国西太平洋的屏障,失 去台湾,菲律宾、日本将受到威胁。国务卿艾奇逊却对此予以反驳,他说,即使 美国介入,亦无济于事,美国的西太平洋防线,有没有台湾,无足轻重。杜鲁门总统作出最后的决定,支持了艾奇逊的见解。蒋介石对美国公开抛弃台湾的做法 十分生气和恐慌,并竭力封锁这一消息。即使这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军 政要员携带家眷和财产竞相逃往海外。

  最使蒋介石伤感的是曾威震全国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个统治中国二十多年的 官僚买办集团,到了台湾只剩下蒋氏一家了。宋子文没有在大陆坚持到最后,中共把他列为重要的战犯,他便感到前途不妙,1949年1月24日辞去了在广州的职务 ,带着他的妻子到巴黎“治病”。号称中国头号大财阀的孔祥熙,更是“目光长 远”,早从1948年起就和宋蔼龄在纽约的自家别墅中过起了流亡生活,继续在美国经营他的银行业,几乎和台湾无任何的“瓜葛”。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虽然和蒋介石一起逃到台湾,但这时的陈果夫因肺病严重 已退出政界。其弟陈立夫虽精力旺盛,但为防止其再度操纵党权,影响到蒋经国的接班,蒋介石送他5万美元的路费,让他到美国的新泽西州养鸡去了。行前,陈 立夫向宋美龄辞行,宋美龄送给他一本《圣经》,并说:“你在政治上负有过这 么大的责任,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本《圣经》,带到 美国去念念,你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少慰藉。”陈立夫的反应,颇出宋美龄的意料 ,他指着墙上挂的蒋介石的肖像,言语低沉地表示:“夫人,那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希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 此后,蒋家父子竭尽所能“力挽狂澜”,喊出的口号也只是“保卫大台湾”。为了领导“反共救国”之任,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正式宣布,他在台湾恢复“总 统”职务。夫唱妇随,宋美龄迅速成立“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蒋经国辅 佐父亲,军队、政工、特务一起抓,蒋纬国仍操留德所学的专业,任装甲旅长。

  真可谓全家总动员。为了维持蒋家小王朝偏安孤岛的局面,必须打肿脸充胖子, 把“反攻大陆”的高调一路唱下去。蒋介石提出的口号是:“要以台湾成为反攻 大陆的基地”,“一年准备,二年进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朝思暮想,念 念不忘恢复对大陆的统治,夺回已经失去的权力。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蒋介石开出的“五年光复大陆”计划,纯属个人的幻想。

  与蒋介石一起逃过来的人,对自己的前途都感到很渺茫,谈到出海作战,个个不 寒而栗。因为人们对蒋介石的家底都很清楚:在经济上,要吃没吃,要穿没穿。

  败退前在大陆劫来的大量黄金美元,急时可做稳定金融之用,但经济上无根本的 改善办法,早晚会“坐吃山空”。军事就更无法跟中共比了。江南先生写道:“ 陆续败退到台湾、海南、金门、舟山、大陈的国军,人数约有六十万之众,虚张声势有余,英雄拒敌不足。一个公开的秘密:败兵残卒,乌合之众,未经整补训 练前,难挡强敌;很多单位,徒具虚名,官多于兵,或有官无兵,为普遍现象; 官兵成分,五花八门,职业军人,混杂着受裹胁的农民;野战师团,零零星星,系临时由流亡学生、保安团队拼凑。由江西撤退到金门的十二兵团即是众例之一 。这使我们联想到,刘备败走新野后的惨状。”故蒋介石空喊反攻大陆,无非是给这股残兵败将打气壮胆罢了! 蒋介石本人其实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家底,他开始反思过去并且对国民党进行了一 些改造。蒋介石在人事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启用陈诚担任“行政院长” 。陈诚的发迹,除了他是蒋介石的心腹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受到宋美龄的栽培。陈诚的妻子就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并且他们的婚姻是夫人亲自撮合的。陈诚主持台湾的内阁,他的台湾省主席一职由吴国桢来担任。蒋介石重用亲美派人物 ,其实就是向美国作出姿态。

  1950年5月,海南、舟山诸岛相继解放,这使得蒋介石的心绪更加急躁。5月27日 ,《中央日报》发表社论说:“台湾是进入战时了!”号召发扬“同舟共济”的 精神。蒋介石为了防住最后的阵地,加紧在沿海修建碉堡防御工事,日以继夜, 不眠不休。蒋经国主持的总政治部,发动各部队“纷纷歃血为盟,誓死效忠领袖 ”,甚至效法二战末期法西斯的“神风队”故伎,发动组织“反共敢死队”。蒋 介石在此前秘密访问菲律宾,与菲国首脑讨论建立流亡政府事宜。

  1950年6月25日早晨7时,蒋介石像往常一样,穿着睡衣坐在起居室里,一边翻阅报纸,一边享用早餐。这时,负责情报工作的蒋经国急匆匆地从门外闯进来,抖 动着手中的两份材料,冲着蒋介石激动地说:“打起来了!打起来了!” 蒋介石有些不满地略皱了一下眉头,拿起餐巾擦了擦嘴,问道:“经国,什么事情儿这么慌张?” 蒋经国把手中的材料递给父亲,说:“南、北朝鲜打起来了。” 朝鲜战争的爆发,无疑给处于死亡边缘的台湾国民党政权打了一针强心针,把它 从病榻上挽救了回来。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称:鉴于共产党军队的占领台湾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威胁到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 动的美国部队,因之,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本 人已请求台湾当局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活动。两天后,第七舰队抵达台湾海峡,开始游弋。此外,美国的许多军政要员开始频繁地“光顾”台湾,使往日门庭冷落的台湾政权又开始逐渐热闹起来。

  对朝鲜战争,蒋介石也曾想出兵南朝鲜,助美国一臂之力。但是,美国国务卿艾 奇逊以蒋介石的出兵有可能招来中共在朝鲜或台湾的干预为由,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此后,蒋介石连续四次向美方提出派遣第五十二军赴朝,均遭到美方的婉 拒。尽管蒋介石出兵朝鲜的如意算盘没有实现,他所期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未 因朝鲜战争而爆发,但蒋介石在朝鲜战争中受益匪浅。从此以后,日暮途穷的蒋介石重新获得美国的保护,美台关系也从此由冷变热。随后,美国的军事物资源 源不断地流入台湾。

  为了给部下打气,蒋介石每年都利用新年、青年节、双十节发表三次文告,总要 重申“今年是反攻大陆的决定年,明年是反攻胜利年”的滥调,却看不到任何的 行动。其实,蒋介石的本意,仅限于利用这些岛屿“对大陆沿海渗透突击”,和 “展开政治、心理、经济等攻势”。

  自海南、舟山相继被解放军攻克后,大陈岛便成为台湾的屏障。为了加强该岛的 防务,1950年6月,成立“大陈游击指挥所”,但内部番号众多,各自为政,并没 有真正的统一指挥。直到1951年,“西北王”胡宗南化名秦东昌,派驻大陈,才 开始纳入正轨。胡宗南到大陈,是处在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情况下,自愿请缨,戴罪立功。蒋介石“准备配合国际局势间的演变”的美梦,自然也和他若干次的旧梦一样,为现实击得粉碎。胡宗南的命运也和他上司一样,穷途末路。

  1954年5月6日,蒋介石乘“娥眉号”军舰亲自前往大陈岛视察,鼓舞士气。蒋介 石刚离开大陈岛不久,解放军就一举占领鲠门、头门、田岙三岛。随后,解放军迅速在附近一江山岛的头门岛架设30余门远射程的巨炮,对蒋军造成严重的威胁 。后来,解放军又出动米格15型战斗机10余架次,掩护轻重轰炸机13架次,向上下大陈岛港口设施与停泊炮艇,反复投弹轰炸。蒋军的空军因老式飞机的性能不 如米格15,龟缩地面不敢迎战。与此同时,在渔山西南海面执行夜间巡航任务的太平舰,被解放军的鱼雷快艇击沉。太平舰被击沉,台湾的所谓海上优势的神话 也破灭了。

  蒋经国利用这次机会,指令“救国团”发起一项建舰复仇运动。他在第一次台北 “救国团”的宣誓典礼会上说:“民国三十八年大陆的失败,大家只看到军队给 人家打垮了,虽然这也是事实,但是要注意,除了军队,我们的青年也被中共解除了精神武装,青年组织也被瓦解。我们感到军队的整顿非常重要,这三年以来 ,我们集中全力在整顿军队上,但是我们领悟到民国三十八年失败的教训,更知 道打倒中共,复兴国家,还需要组织青年,团结青年,给他们一种新的教育,灌输他们新的精神。”然而,“新的教育”并没有拉住台湾的青年。后来向国民党 政权挑战的,正是一群青年。

  尽管美国和台湾因朝鲜战争而“眉来眼去”,但双方的矛盾依然存在。美国出于 其全球安全战略考虑,加之杜鲁门政府从未打消对蒋介石政权的反感,所以一面 对台伸出援助之手,一面又不允许蒋军反攻大陆。按照杜鲁门的指示,游弋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除了负有“防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的使命外,还承担着使台湾“军事中立化”的任务。

  由于有了美国武力的庇护,风雨摇曳的台湾局势初步稳定,国民党也有了安全感 。于是,蒋介石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开展了筹划已久的旨在重建国民党的“改造 运动”。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已再无其他地方可去。党内的“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 极为强烈;大陆时期的原班人马已众叛亲离,不堪任用;退台后的人员其成分也十分复杂,忠逆难辨。为了收拢和控制已经溃散的国民党残部,确立和巩固在台 湾的统治地位,也必须得整顿、改造国民党。

  1950年3月,蒋介石在一次总理纪念周集会上,对两千多名中高级干部发表了“ 严肃诚挚”的演讲,内容主要是:(1)虚心接受大陆失败的教训;(2)不惜牺 牲感情与颜面,彻底改造国民党;(3)他自己将鞠躬尽瘁,争取最后的胜利。

  据说,当时会场上的气氛十分严肃凝重,在座的国民党干部中,不少人感动得泪 流满面,泣不成声。

  1950年6月美国的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蒋介石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随即于7月22日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临时会议上公布了《关于实施本党改造之说明》 《 本党改造纲要》及《本党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三个文件。

  7月26日,蒋介石又在台北宾馆宣布由陈诚、张其昀、张道藩、谷正纲、郑彦芬、陈雪屏、胡建忠、袁守谦、崔书琴、谷凤翔、曾虚白、蒋经国、萧自成、沈昌 焕、郭澄、连震东共16人组成“中央改造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取代了原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能,主持国民党的改造工作。这是改造运动的关键一步 ,执掌党权二十余年的陈果夫、陈立夫C.C.派被排除出中央,一批蒋系新人进入 国民党中央领导核心。与此同时,另外聘请吴敬恒、居正、于右任、钮永建、丁 唯汾、王宠惠、阎锡山、吴忠信、张群、吴铁城、何应钦、白崇禧、陈果夫、朱家骅、张厉生、王世杰、董显光、吴国桢等25人为“中央评议委员”,取代原“ 中央监察委员”,负责监督国民党的改造工作,使元老派能够得到安抚。

  8月5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在台北正式成立。在蒋介石的主持下,16 名“中央改造委员”宣誓就职,表示:要“遵从总裁领导”,“竭忠尽智”,完 成改造任务;如果背誓,则“愿受党纪之严厉制裁”。随之,声势颇为浩大的改 造运动在国民党的各级组织中同时展开。这项运动历时两年三个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改造运动对蒋介石来说最大的功绩在于:通过改造运动,蒋介石借机把一大批的 异己力量排除掉,代之以较为年轻的心腹嫡系,以蒋经国为核心的“太子系”势 力乘机崛起。大陆时代曾风云一时的人物,如今面对改造运动无不黯然神伤、郁郁寡欢,只能生活在往昔荣耀的回忆之中。由于政治失势,心情不畅,他们中的 许多人赴台湾后不到几年,便命归黄泉了。通过改造运动,国民党就纯粹成为蒋 家的天下,真可谓“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此外,蒋介石在岛内开始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及建设,为1960年代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1953年1月,美国共和党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盟军最高统帅的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入主白宫。他改变了杜鲁门政府时期对台的政策。蒋介石军队对大陆 的任何侵扰,美国都可以听之任之。随后,美国政府首次正式向台湾派出“大使 ”,并在台湾海峡举行了美台联合军事演习。

  有了美国的进一步“撑腰”,蒋介石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就不敢进攻他占领的任何岛屿,但是中国共产党偏不信这个邪,在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奉命进攻一江 山岛,激战53小时后全岛解放。国民党的守军司令王生明,顽固抵抗,结果作了 蒋介石的牺牲品。

  一江山岛的解放,使得台湾的全体将士几乎没有人再相信蒋介石能够打回大陆去 。而且解放军的矛头,已经直接指向大陈岛。这下可吓坏了蒋介石。于是在美国 “友人”的劝逼下,急派蒋经国到大陈岛,执行撤退该岛居民的“金刚计划”。

  消息一传出,岛上的居民立即骚乱起来。因为给出的理由十分吓人,说什么“最激烈的战斗即将到来”,这是保住性命的最后措施。撤退时,岛上居民痛哭流涕 ,他们不解:“为何要离开世代相守的家园赴台呢?” 一江山岛的惨败,大陈岛的放弃,使得台湾上下一片沮丧。大陈守军和居民撤离前,蒋经国自大昭舰带来一面“国旗”,举行升旗仪式。蒋经国强打精神勉励大家说:“不要难过,不要失望,此刻我们要下决心打回来。”然后,他闷闷不乐地领着军政官员走遍了大陈的街道,怆怀不已地来到海边。这次大陈岛的撤退, 彻底谱写出“反攻复国无望论”的凄凉乐章,谁也不会再相信蒋介石发出的“我 带你们回大陆”的梦话了! 排除异己 岁月不饶人,蒋介石为了儿子的接班问题,可谓煞费苦心。到台后,蒋看到他的 部下亲信在解放战争中纷纷投降中共,愈觉军政要员并不可信,传子之心更加迫切。为了便于长子继位,蒋介石对党政部门进行了改革。首先委任蒋经国为台湾 省国民党党部主任。1949年8月20日,蒋在台北园山成立“政治行动委员会”,由 唐纵任主任委员。到了1950年,改由蒋经国任此职。从此,蒋经国掌握了台湾最 高特务机关。1950年3月,蒋经国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中央改造委员会 ”委员。1964年2月,蒋经国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二级上将 。次年升为一级上将。1967年“政治行动委员会”改为“国家安全会议”,仍由 蒋经国主持。1972年,任“行政院长”,已控制了台湾的党、政、军、特大权。

  为了便于蒋经国培植自己的亲信,建立自己的军政干部体系,1950年9月,国民党 在蒋介石的指示下,专门建立了一所军政干部学校。该校标榜信仰“伟大领袖蒋介石”和“青年导师蒋经国”,其真正的目的是为蒋经国时代做准备。

  蒋介石在安排长子的同时,也把二陈的势力打击殆尽,为自己的长子腾出位子。

  1950年陈果夫已多病缠身,在政治上如同废人,陈立夫成为C.C.真正头头。蒋介 石于是把陈立夫放逐到美国。蒋经国接手特务机构后对其进行了整编。中统解散 后,军统被改成“国防部情报局”,主要是搜集大陆“中共的军事情报”。这时 ,蒋经国一手抓总政,一手抓台湾的特务总部,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特务头子。

  为了使蒋经国能够顺利地“登基”,蒋介石搞的最大的动作是吴国桢和孙立人两 案。1950年代前中期,美国想在台湾国民党各派中扶持一文、一武:文的是吴国桢,武的是孙立人。但这两人都没有好下场:一个被迫远走美国,一个被软禁多 年。对此,美国纽约《中报》1988年4月17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退台之初,最 具有国际声望的文武官员吴国桢、孙立人,在‘侯门深似海’的中国官场上,首 先充当了蒋氏父子权力重新组合的牺牲品。”而今,吴、孙均已经谢世,但台湾的官民对此仍愤愤不平。

  蒋介石把吴国桢和孙立人两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强人打倒的同时,又把国民党内部 曾经反对过他的人,统统打入冷宫,这样既可以使他们不致惹是生非,又可以使他们不再碍手碍脚。蒋介石把李宗仁陈立夫逼至美国后,接着又收拾了阎锡山、 何应钦和白崇禧等人。

  通过清除异己,蒋经国的地位步步高升,掌握了台湾的军政大权。可谓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成为台湾最具有势力的政治强人。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尽管与中共隔海对峙,但在事关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蒋介石从未 改变“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他常常以一种特殊方式,与中共共同维护中国主 权和领土的完整。

  美国人为防止台湾有可能被共产党收复,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受到“威胁”,不 断制造所谓“托管”台湾与“台湾地位未定”论。对此,蒋介石总会作出强烈反 应。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世杰曾在台湾发表公开讲话,严厉批驳美国的论 点。他说:台湾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 有绝对主权;自1941年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来,《马关条约》已经失效,自那时起,台湾在法律上就已归还中国,到战争结束时再从日军手中实际收回。他要求 大家对“帝国主义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台湾的企图”提高警惕。

  由于内战的原因,此时中国已经形成国共隔海对峙局面。但是,台湾是中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是国共两党的根本性共识。人民解放军正积极准备解放台湾,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国民党蒋介石撤退台湾,虽然立足未稳,也不停地叫嚣“反 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地位未定”论受到海峡两岸不同方式的抵制和斗争。

  当美国撇开在抗日战争中做出最重要牺牲的中国来搞所谓“对日和约”时,蒋介 石于1951年6月18日发表声明,称台湾当局参加的权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视性条款。7月11日美英公布“对日和约”第二次方案,中国仍未被列入签字国, 台湾当局即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9月3日,即旧金山“对日和会”开幕的前一天 ,台湾当局“外交部长”叶公超再次发表声明,称旧金山“对日和会”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没有约束力。

  1952年4月28日,迫于美国的压力,台湾当局接受了同日本“单独媾和”的方案, 与日本政府在台北签订“和平条约”。同日,美国宣布“旧金山和约”生效。但 蒋介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的态度是坚定的,他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对于“对日和约”与台日“单独媾和”,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声 明,指出美国操纵的“旧金山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没有道理的。同时指出美国 策动日本、台湾缔结条约,意在构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威胁,中国人民和 政府坚决反对这个条约。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国内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暗中策划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杜勒斯在同台湾当局“外长”叶公超和驻美“大使”顾维 钧会谈时,坚持说存在着“两个中国”,正如同时存在两个德国、两个朝鲜和两个越南一样。他还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 争而不是内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在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争夺战激烈进 行之时,美国策划的“外岛停火”论出笼了。所谓“外岛”,是相对于国民党占 领的台、澎以外的中国沿海岛屿的总称。美国的意图就是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 合国安理会讨论,并争取达成停火决议。这样,既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的争端,又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形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在取得英国的支持后,美国将一个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称之为“神谕”的停火议案:《停止在中国大陆沿海某些岛屿地区敌对行动》,交由新西兰在安理会上提出。

  台湾当局激烈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以及“停火”的建议。

  国民党认为,沿海岛屿争夺纯属中国内战,如交安理会讨论,可能会在联合国内 出现“两个中国”的前景,危及到台湾当局的“法统”地位。而所谓的“外岛停 火”论,等于要国民党放弃“反攻大陆”,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设道路。

  这些都是台湾当局无法接受的。当美国代表就“神谕”方案等问题与蒋介石会谈 时,蒋介石坚决反对在联大讨论台海停火问题。叶公超也拜会艾森豪威尔,向他 转达了蒋介石的三点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希望美国防止“两个中国”的理论和 国际上的这一倾向。蒋介石还电示台驻美“大使”顾维钧:“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的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鼓励和支持那些 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台湾当局代表蒋廷黻在联大发表演讲,反对 讨论“停火”问题,并痛斥“两个中国”的言论。此后,蒋介石在台北举行的“ 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就国际形势发表长篇讲话,强烈谴责在外岛“停火”和“两 个中国”的设想,认为这是“荒谬绝伦”的,称大陆台澎均我土地,中国领土不 容任何人割裂,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 、“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自私自利者”。蒋介石还多次向中外记者发表谈话,抨击联合国停火建议和“两个中国”的主张,声称只有一个中国,国民党绝不放弃返回大陆的权利,联合国应当主持正义。

  中国政府也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对中国主权无理干涉的“神谕”方案。由于中国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国际舞台上首次公开一致地反对同一个针对中国的提案,这使 美国无可奈何,于是新西兰提案未经审议就胎死腹中了。

  事实上,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美国和国民党当局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在国民党 军队从大陈撤退期间,蒋介石多次发表广播演说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声称大陈撤军是为了增强金、马防务,痛斥“停火”建议和“两个中国”的谬论。他强 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中国不容割裂;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 “两个中国”的主张“荒谬绝伦”。与此同时,台湾各政要也纷纷发表谈话,表 明坚守金、马的决心。美国深感金、马是一个沉重包袱,为避免卷入中国的内战 ,必须让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马祖,彻底切断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金马 撤军”论甚嚣尘上。对此,蒋介石在1955年2、3月间多次会见英美记者,严厉批 驳了“金马撤军”及“两个中国”的谬论。他强调:不论是否获得美国的援助,都将全力防卫金门、马祖,一切在所不顾。他还说,如果现在再从金门马祖撤退 ,那么就连小孩子也不相信在防守台湾时他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如果他放弃金门 马祖,只能导致产生进一步的压力,走向台湾被托管。为了表示坚守金、马的决心,蒋介石偕宋美龄,登上金门岛进行视察。此后,他不顾美国阻止,坚持往金 门增兵。到1958年夏,已有1/3的国民党陆军被部署在这一地区,表现了蒋介石“ 防守”沿海岛屿的决心。

  “第二次台海危机”时,美国再次逼迫蒋介石撤退金、马,蒋介石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 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台湾没有接受“停火”的义务。

  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从10月3日 到13日,毛泽东连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台湾海峡局势。会 议决定,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 “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毛泽东还通过“中间人”给蒋介石传话,对蒋介石抵 制美国分离台湾的行动予以高度肯定。毛泽东指出,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 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

  1959年初,美国炮制的一个完整的“一中一台”方案出笼。这个方案与以前美国 政府的论调的不同在于,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再以“中华民国”代替中 国,而准备让台湾永远“独立”出去。同时,也要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的想法。甚至肯尼迪与尼克松竞选总统的辩论也拿中国台湾“开涮”,利用中国沿海岛屿问题,互相攻击对方。

  蒋介石坚决拒绝美国方案,并密切关注有关台湾地位与命运的美国人之间的“辩论”。他对美国记者考普莱发表谈话,不点名地批评了肯尼迪的观点,坚决地宣 称,台湾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放弃沿海岛屿,哪怕美国不予支持也决不改变这一立场。台湾当局“外交部”还发表声明,点名批评了肯尼迪。在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问题上,蒋介石的态度一向很明确,即坚决反对所谓的“两个中 国”。由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从而使得1960 年代美国历届政府所推动的在联合国实现“两个中国”的方案始终未能得逞。蒋介石在维护祖国统一问题上,表现出坚定的立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蒋氏父子还重拳出击,坚决地反击了“台独”逆流。

  “台独”是美国、日本反华势力策动、支持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它是一股历史的逆流。蒋氏父子执政期间,国民党对任何“ 台独”的言行,采取严厉的打击镇压政策,其武器就是将之绳之以法。台湾当局依据“刑法”和“惩治叛乱条例”,以“叛乱罪嫌”或“涉嫌台独”、“破坏国 体,窃据国土”以及“颠覆政府”等罪名给“台独”治罪,并以军事法庭审判“ 台独”案件。典型案例是廖文毅“台独案”、1960年代最具影响的彭明敏“台独 ”案、1970年代的“台独联盟”案、基督长老教会案等。这对“台独”分子是有 力的震慑。

  对于逃亡海外的“台独”分子,台湾当局一律“列注名单”,下达通缉令,并严 厉禁止“台独”分子入境返台。“台独联盟”的大小头目、先后流窜海外的“台 独”分子200多人均上了“黑名单”。这些人是台湾有关部门重点掌控和“关注” 的对象。

  在台湾当局的严厉打击下,“台独联盟”及其一批流亡的“台独”分子,在海内外可谓臭名昭著。一般海外华人、台籍同胞,对之嗤之以鼻,其组织始终发展不 起来。在美国的“台独”分子也只能靠蛊惑和欺骗行事,或龟缩一隅,干些恐怖 、暗杀等黑社会的勾当。

  从1940年代中期以后到1980年代末,在蒋氏父子治理台湾的四十多年里,对任何 “台独”的言行都予以坚决打击,使一小撮“台独”败类在岛内无立锥之地,在海外亦处于穷途末路之境。蒋氏父子反“台独”的立场和行动,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此外,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为维护南沙群岛和钓鱼岛主权,进行了共同的斗争。蒋 氏父子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问题上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油尽灯枯 蒋介石到台湾后依然过着大陆时期刻板而有规律的生活。据曾当过蒋贴身侍卫的 翁元披露,蒋介石一天的工作、生活安排大致是这样的:每天早晨6点起床(冬天7点左右)。起床之后,为了不吵醒喜欢晚睡的宋美龄,蒋介石不打开灯,在黑暗中摸出一支钢笔手电,蹑手蹑脚地到盥洗室进行洗漱。

  当蒋介石轻轻带动门把的那一瞬间,在外值班的警卫就知道蒋已经起床,于是按 下电铃,告诉当班的贴身副官前来服侍蒋介石。

  洗漱完毕后,蒋介石在阳台上做自编的一套体操,然后唱圣诗。奇怪的是,蒋介 石一唱到“天父”或是“圣哉、圣哉”的时候,他都要面朝东方行脱帽礼。唱完 圣诗后,蒋介石就回到书房静坐祈祷。静坐祈祷前,先是用毛毯把自己的膝盖盖 好,接着给自己上眼药水,他的眼药水是特制的,主要起保健作用。点完眼药水后,蒋介石就开始静坐。每次静坐的时间差不多都是40分钟。

  做完静坐和祷告后,蒋介石就到他的书房里做“早课”,也就是写日记和读报。

  与常人不同,蒋的日记不是当天晚上写,而是隔天早上写,这样做一是蒋不习惯 熬夜,二是早晨头脑清醒,便于回忆,三是利于对前一天的事进行检讨和反省。

  他喜欢看的报纸主要是台湾出版的《中央日报》 《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如 有喜欢的内容,他就叫他的秘书在吃早餐的时候读给他听。

  看过当天的报纸后,蒋就吩咐副官和侍卫为他准备早餐。副官推着一辆可折叠的 餐桌,放到蒋介石所坐的沙发前,他就坐在沙发上进餐。蒋介石是非常重视饮食的,他吃的食品非常的精致,而且是中西结合。蒋介石的厨师是不好当的。既要 天天变换花样,又要照顾他的牙口,还要兼顾风味和营养,让他吃得舒服称心。

  蒋介石特别喜欢喝鸡汤,所以厨师每天都要为他准备一只老母鸡。不管是中餐还 是晚餐,至少要有五道菜,菜肴通常是二荤三素或三荤二素。除此之外,蒋介石还特别喜欢家乡浙江的一些小菜。

  吃完早餐后,蒋介石就动身到“总统府”去办公。他每次出行要动用大批的军警 为其“保驾”,风光依旧。蒋介石每次外出,经常有同一类型的小汽车四五辆组成的车队同行,以防不测。车队经过的各道口所有的红绿灯装置,一律开绿灯。

  但在中山路北段,有一处通往基隆、宜兰、苏澳的铁路公路平交道,每天火车来 往频繁,在经过这段平交道时,必须停车等候,对蒋介石的安全构成威胁。于是有善于拍马屁者向台湾省主席严家淦建议,希望在这一地段建一座公路天桥。严 家淦深谙为官之道,立即下令建桥。桥建好后,许多市民想在桥下做点小买卖, 但有人认为这对蒋介石的安全会构成威胁。严家淦认为,既然建桥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考虑“总统”的安全,于是下令不许在桥下设摊营业。蒋介石对严家淦此举很高兴,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严主席深谋远虑,殊堪嘉奖。” 蒋介石一般是每天上午10点钟左右开始到“总统府”办公。他上班的内容不外乎是接见外宾或者召见部属讨论公事。下了班,他就直接回官邸吃午饭,然后再睡 个午觉。午觉睡好后,他就习惯性地在院子里散散步,下午就在自己的家中办公 。其实也就是看看报纸,剪贴一些自己喜欢的报道,顶多再处理几件比较紧要的公文。到了下午4点钟左右,如果宋美龄愿意的话,蒋介石就和她一起到台北的近 郊去兜兜风,然后再回来吃晚饭。

  蒋介石到台湾后的夜生活十分的单调,一般都是在家里看看电影。其实这多少也 是受到宋美龄的影响。宋美龄喜欢看各式各样最新版的中外电影,并且经常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吸引得废寝忘食。蒋介石则不然,到了睡觉的时间,他一定会叫 暂停,等第二天接着看。

  晚上睡觉之前,蒋介石会习惯地静坐祈祷40分钟左右,再散步片刻,然后才回房间睡觉。

  1972年3月,蒋介石做了前列腺手术,后转为慢性的前列腺炎,健康状况从此一蹶不振。

  就在这一年5月,第五届“国大”召开,蒋介石第四次“当选”连任“总统”。2 0日,蒋介石到阳台上接受20万民众的欢呼。台湾电视公司担任实况转播,该公司 副控室在“总统”接受欢呼的画面转到“副总统”的特写时,屏幕下端居然出现电视连续剧的对白字幕:“大哥,不好了……”对于这样一个大喜日子来说,真是大煞风景。事后,台湾当局即派人调查。

  阳明山一次意外车祸,对蒋介石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此后更是疾病缠身。蒋 介石自己有一次也十分苦恼地对前来探望他的一位老部下说:“自从这次阳明山 车祸之后,我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但腿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时隔不久,蒋介石又因便秘导致肛门肌肉侵蚀,经旷日持久的治疗,吃尽了苦头。

  1974年12月,也就是小蒋任“行政院长”的第二个月,蒋介石因感冒引起肺炎, 随即住进荣民总医院。次年1月,发生心肌缺氧症,经紧急抢救转危为安。后腹部 不适,心脏功能欠佳,血液循环不畅,又陷入危机。“4月5日下午8时1刻,病情 进一步的恶化。医生发现老人脉搏突然转慢,当即实行心脏按摩及人工呼吸,并注射药物等急救,一二分钟后,心脏跳动及呼吸即恢复正常。但四五分钟后,心 脏又停止跳动。于是再实行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及药物急救,然而此次效果不佳 ,心脏虽尚时跳时停,呼吸终未恢复,需赖电击以终止不正常心律,脉搏、血压已不能测出。至11时30分许,蒋公双目瞳孔已行放大,急救工作仍继续实行…… 但回天无术。” 1975年4月5日11时50分,蒋介石寿终正寝,终年88岁,台湾按传统计岁法宣布为 89岁。4月6日,长子蒋经国亲自撰悼词,以示哀念: “天上的主啊,请垂听我的呼声! “我父亲蒙你的恩召,这是他老人家伟大一生的最高潮,这是光荣的胜利,因为他已经冲破魔鬼对他的一切困挠、压迫、刺激和侮辱,我们感情上的损失固大, 但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悲哀而影响了他老人家的光荣。” 蒋介石之死,使蒋氏全族和许多国民党官员十分悲恸。这天晚上,台北上空雷电交加,倾盆大雨,蒋经国称为风云异色,天地同哀。很多党政要员联想认为,美 国可以放弃阮文绍和他的越南土地,同样地,一个没有蒋介石的台湾,前途将极 为暗淡。

  蒋介石病逝后,台湾当局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以表示对蒋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 ,并规定4月6日起,历时一月为“国丧”期,停止一切娱乐。4月9日,蒋的灵柩 移入国父纪念馆,供民众瞻谒遗容。

  就在4月9日这天下午,经过蒋经国的允许,张学良携赵四小姐前来吊唁。张学良 站在水晶棺旁,久久凝视着双眼紧闭的蒋介石。在呼风唤雨、叱咤风雨六十年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一代强人终于永久地泯灭了。张学良难免要想到自己同这位逝 者之间的恩怨。在自己的一生中,他居然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受着蒋介石的支配! 先是支配他的政治生涯,接着支配他的个人命运,支配他的自由生死。他的生命因蒋介石的存在而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轨迹!他抬起头来,看看自己写给蒋介石的 挽联: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为了这副挽联,张学良足足想了3天。这16个字又岂能道白他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恩 怨怨。

  4月16日是蒋介石的入殓日,由严家淦“恭读祭文”。此时蒋介石身穿长袍马褂, 覆盖青天白日旗,随其遗体入殓者,有蒋介石所获得的三枚最高勋章:“采玉勋 章”、“青天白日勋章”、“国光勋章”,以及四本经常阅读的书:《三民主义》 《唐诗三百首》 《圣经》 《荒漠甘泉》。台湾当局为了祭蒋“升天堂”,还施行了基督教仪式。仪式后,将其灵柩由国父纪念馆移到台北之南,60公里外的 桃园县慈湖。沿途,当局发动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灵柩所经过途中跪地“迎灵” ;商店停止营业,建筑物的颜色一律改涂成素色;交通路口均搭牌楼,各家要挂挽额,失修的马路一律要整修。此外,还要求民众在大典鸣炮的时候,在原地默 哀3分钟,可谓“隆重至极”。

  蒋介石的遗体在做了防腐处理后,一直停放在慈湖“行宫”,供人们前来参观。

  台湾当局为了永远纪念蒋介石,并把他奉为反共的精神领袖,又于1976年10月耗 费巨资修建了一座“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内矗立着一尊重约21.25公吨的蒋介石坐姿铜像,在正厅两侧的大理石壁上刻着两句蒋介石的话:“生活的目 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纪念堂下层还陈列着蒋介石的遗物、文献和喜欢读的书籍。台湾当局还在其他地区建造了 一些纪念馆或铸刻了一些铜、石像之类。

  蒋介石在孤独、凄凉、失望的绝境中,带着遗恨过世了,遗蜕浮厝海岛之上。正 如他生前所说的那样:“唯有主的同在可以消灭孤独和忧愁。”这可以说是他晚 年心境的写照。

  1975年4月6日,国民党中常委召开会议,决定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 。4月28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开会,修改党章,保留总裁名义,设主席,并推荐 蒋经国为主席。从此,蒋经国就成了台湾名副其实的第一把手。

  蒋介石的子孙后代 蒋介石一生与四个女人正式生活过。1901年,他14岁,遵母命与大他四岁的毛福 梅结婚。毛氏曾为陪他读书,进县城的新式女子学校读过一年多。她是蒋经国的 生母。1913年,蒋介石收姚冶诚为侧室,1921年再纳陈洁如。但这两个人都未能 与蒋长期同居。1927年12月,蒋介石登报声明与毛氏离婚,与宋美龄结婚。一般 人所传这是一次政治联姻,其实两人的婚姻非常美满,甚至可以说最终成就了蒋介石的一生。宋美龄曾有过一次小产。

  就蒋氏家族而言,成功立业并光宗耀祖者是蒋介石,可谓蒋家第一代。第二代是 蒋经国、蒋纬国两兄弟。第三代系指蒋氏兄弟所生的子女。蒋经国与蒋方良夫妇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此外还有 蒋经国与章亚若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章孝严和章孝慈。蒋纬国为蒋介石的养子, 但蒋家待如亲生。蒋纬国膝下只有一个儿子蒋孝刚。蒋家第三代成家立业后,各自走着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蒋孝文于1935年12月4日出生在苏联,由于生长在“天下第一家”,自幼受到太多 人的奉承、纵容和拍马屁,从而养成许多不良习气,吃喝嫖赌,无所不能。由于生活极度糜烂,导致意识力的丧失,肢体也处于瘫痪状态。虽经多次抢救肢体得 以恢复,但神经错乱,俨然成为一个废人。在蒋经国去世一年多后,蒋孝文病逝 于台北。蒋孝文和妻子徐乃锦于1961年生下女儿蒋友梅。徐乃锦对女儿要求一向 很严,经常告诫她要忘掉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生活能力 。蒋友梅求知欲、事业心、责任心都很强,是蒋家第四代的佼佼者。她在英国剑桥大学拿到国际商贸理论的学位后,到渣打银行任职。尔后再次回到剑桥,攻读 艺术学,成为一名画家。1996年,她与英国人逸恩结婚,1998年有了他们的女儿 。逸恩虽出身贵族家庭,但从事保险业且事业有成。

  蒋孝章于1936年生于苏联,第二年便回到中国。她从小聪敏伶俐,深得蒋介石夫妇的喜爱。蒋孝章在留美国期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与大她十多岁的台湾前 “国防部长”俞大维之子俞扬和于1961年结婚,并于次年生下独生子俞祖声。俞 扬和从空军退伍后一直经商,远离政治,与蒋经国的关系比较冷淡,也很少回台湾探亲。

  蒋孝武于1945年生于奉化老家。他毕业于德国慕尼黑政治学院,并在读书期间与一位瑞士华裔女子汪长诗结婚。回国后,主要从事文化事业,并且在文化界崭露 头角。从1976年后,他开始涉足情报工作,并担任“国家安全会议”执行秘书。

  蒋孝武的政治行情曾一度看好,但因“江南事件”影响,特别是其父死后,国民 党政权的“本土化”、“非蒋化”的影响,蒋孝武的政治前途遭到彻底的封杀。

  在外放新加坡、日本返台后即病逝,年仅46岁。蒋孝武与汪长诗生有一对儿女,即蒋友兰和蒋友松。后来两人性格不合离婚,蒋孝武再娶了蔡惠媚。蔡为照顾丈 夫的孩子,没有再生育。蒋友兰和蒋友松均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国际经济 系。蒋友松在旧金山创办一家投资公司并成功上市,蒋友兰也在香港经商并有所发展。

  蒋孝勇生于蒋家王朝在大陆崩溃的前夜,即1948年10月27日。次年,迁居到台湾。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蒋介石对这个孙子期望很高,指望他能成 为一名军人,能够担当“光复国土”的重任。可惜的是,蒋孝勇在学习期间不慎 足踝受重伤。随后,他转到台湾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后经营实业。蒋经国死后 ,蒋孝勇举家迁离台湾,远避加拿大,后来又移居美国。1996年初,蒋孝勇查出 已到癌症晚期。为了寻找中医治疗方法,他在家人陪同下于7月下旬来到北京,得到有关医疗机构的认真检查与医治。他还回到奉化老家访问,祭奠先人。12月底 ,蒋孝勇去世。他与夫人方智怡有三子,其中第三子蒋友青生于移居加拿大后。

  两个大孩子蒋友柏、蒋友常在台湾与加拿大读完中学,后入美国纽约大学学习信 息管理。以后,他们运用自己所学,在旧金山电脑市场上打拼,将业务发展到欧洲。

  在蒋家第三代中,章孝严和章孝慈经历最为曲折、坎坷并且又是最“争气”的, 所以为台湾各界人士普遍看好。

  章孝严大学毕业后,参加“外交官”考试,成绩优秀,从此,走上了职业外交官 的生涯。曾先后担任驻美“大使馆”秘书,北美司科长、司长等职务,1986年被 提升为“外交部次长”,一度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国民党秘书长。1992年转 任国民党中央侨务委员会委员长,是国民党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2005年2月 ,章孝严悄悄完成了身份证改姓程序,自3月2日起,正式更名为“蒋孝严”。近 年来,已过花甲之年的蒋孝严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为“三通”与两岸交流做了 不少具体工作。他与夫人黄美伦生有惠兰、惠芸二女与万安一子。长女惠兰在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电影制片研究。拿到学位后返回台 湾,进入电影界。她导演的处女作《小百无禁忌》在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得到国际影评人奖入围资格、“金摄影奖”的前三名。第二年,该片又获邀出席爱丁堡国际电影展。

  弟弟章孝慈对政治不太感兴趣,醉心于治学,全心从事法学研究。从海外回国后 ,长期在东吴大学执教,研究成果累累,先后担任过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也是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93年8月,章孝慈作为蒋氏家庭的成员,首次进入大陆。生前,他曾多次回大陆进行学术交流。由于生活在 学术圈中,一生清贫,晚年重病后竟无力支付医疗费用,靠社会捐助走完他的最 后人生。他与夫人赵申德有子女二人,章劲松与章友菊均继承父志,以法律为专业。

  蒋经国逝世后,蒋纬国在蒋氏家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被认为是一位 对社会各阶层最具“亲和力”的人。可惜的是,在党内权力角逐中,他被李登辉 所打败。蒋纬国晚年多病,但他对海峡两岸的政治非常关心。他反对“台独”,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蒋纬国的结发妻子石静宜去世后,又与邱爱伦结婚,并于1962年生下了独生子蒋孝刚。蒋孝刚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学位期间 ,他与侄女蒋友梅一样,从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潜心学习,是公认的高才生。毕 业后,前往美国,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拿到了律师执照,在纽约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蒋孝刚与王倚惠结婚后,育有一子一女蒋友捷、蒋友涓。

  蒋家后代有许多晚辈是先于宋美龄去世的。第二代蒋经国、蒋纬国,第三代蒋孝 文、蒋孝武、蒋孝勇、章孝慈都已作古,人丁凋零,不胜凄凉。

  蒋经国曾希望通过“梅兰菊”、“松柏常青”的涵义,绵延蒋家第四代的命脉。

  第四代长男蒋友松2002年在美国同徐子菱结婚时,当时尚在人世的宋美龄发去了贺电。徐子菱在三藩市生下一个女儿,取名Josephine。蒋友柏也于2002年和台湾影星林姮怡结婚,次年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蒋得曦。

  蒋家第四代子孙目前大多从商或学习艺术,在文化、艺术界发展,几无人涉足政 治,除了蒋孝严、章孝慈子女留在台湾工作学习之外,其他的子孙大都散居海外。仅蒋孝严今天依然活跃在台湾政坛。

  如今,由于最高统治权的转移,蒋家的门庭已经冷落,蒋介石的子孙后代经过痛 苦的沉思,已经走出了心理的阴影,努力地寻觅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