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3:06:20
蒋介石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蔣介石)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
  1. 大陆:蒋介石;台灣:蔣中正;香港:蔣介石;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蒋介石
  2. 台灣:韓戰;大陆:朝鲜战争;香港:韓戰;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朝鲜战争
  3. 台灣:史達林;大陆:斯大林;香港:史太林;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斯大林
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蒋介石

蒋介石著军装照(1940年)


中华民国第1-5任总统 任期
1948年5月20日 – 1949年1月21日 副总统 李宗仁 继任 李宗仁(代理) 任期
1950年3月1日 – 1975年4月5日 副总统 陈诚
严家淦 前任 李宗仁(代理) 继任 严家淦
 中国国民党总裁
(党章永久总裁) 任期
1938年 – 1975年4月5日 前任 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继任 蒋经国(中央委员会主席)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任期
1932年 – 1946年5月31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裁撤
性别 男 出生 1887年10月31日
大清帝国浙江奉化县溪口镇 逝世 1975年4月5日 (87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士林区 籍贯 浙江奉化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 毛福梅(1901年-1921年)
姚冶诚(1911年-1921年)
陈洁如(1921年-1927年)
宋美龄(1927年-1975年) 子女 蒋经国
蒋纬国(养子) 专业 军人 信仰 佛教(1887年-1930年)
基督教(1930年-1975年) 签名 军事背景 服务 中华民国陆军 服役期间 1923年-1975年 阶级 特级上将 获奖 醒狮勋刀
国光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
采玉大勋章
一等宝鼎勋章 学历
  • 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校
    (1907年)
  • 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
经历
  • 军政府大本营参谋长
    (1923年4月-1923年6月)
  • 军政府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1923年6月)
  •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
  • 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
    (1924年5月-1947年1月)
  •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
    (1926年6月5日-)
  •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5年7月3日-1932年3月6日)
  • 国民革命军总监
    (1926年2月1日-1926年6月5日)
  •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
    (1926年6月29日-1937年3月25日)
  • (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
    (1927年6月13日-1928年)
  • 北伐全军总司令部北伐全军总司令
    (1928年1月18日-)
  • (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
    (1928年2月1日-1929年)
  • (国民政府)财政监理委员会委员
    (1928年4月11日-1928年8月29日)
  • (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委员
    (1928年7月25日-1928年)
  • (国民政府)预算委员会委员
    (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
  •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 (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7日-1931年)
  • (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23日-1929年4月)
  •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
  • (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委员
    (1929年)
  • (国民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0年)
  • (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1年9月26日-1933年)
  • (国民政府)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
    (1929年6月28日-1946年)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30年11月24日-1931年12月15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兼理)部长
    (1930年12月6日-1931年6月27日)
  •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31年11月12日-1932年5月30日)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2年3月6日-1946年5月30日)
  • (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本部(兼理)参谋总长
    (1932年3月16日-1935年12月18日)
  •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委员长
    (1934年-1937年)
  • 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1935年1月)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35年12月16日-1938年1月1日)
  •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
  •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校长
  • 中国国民党总裁
    (1938年-1975年4月5日)
  • 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委员
    (1938年-1939年)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4日)
  • (国民政府)外交部(兼任)部长
    (1941年12月27日-1942年)
  • 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主席
    (1943年8月1日-1948年5月20日)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47年3月1日-1948年4月)
  • 陆军大学校长
  • 广东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
  • 四川省政府主席
  • 国民大会(第一届)代表
  • 中华民国总统(第一任)
    (1948年5月20日-1954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二任)
    (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三任)
    (1960年5月20日-1966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四任)
    (1966年5月20日-1972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五任)
    (1972年5月20日-1975年4月5日)
  • 国家安全会议主席
    (1967年2月1日-1975年4月5日)
著作
  • 《孙大总统蒙难记》
  • 《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
  • 《剿匪手本》
  • 《解决共产主义思想方法的根本问题》
  • 《中国之命运》
  • 《苏俄在中国》
  • 《反共抗俄基本论》
  • 《科学的学庸》
  • 《中国经济学说》
  •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是中国政治家及军事家,字介石[1][2],原名瑞元、族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清代浙江省奉化县,逝世于中华民国台北市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3]、中华民国特级上将[4]、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以来,唯一成功统一全中国,并同时统治过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

目录

[隐藏]
  • 1 名号和称呼
  • 2 生平
    • 2.1 求学经历
    • 2.2 参与革命
    • 2.3 崛起政坛
    • 2.4 统一中国
      • 2.4.1 攻取华南各省
      • 2.4.2 国共第一次分裂
      • 2.4.3 宁汉分裂与下野
      • 2.4.4 复职与决战华中
      • 2.4.5 收复华北
      • 2.4.6 统一中国并修改国旗、国歌
    • 2.5 训政中国
      • 2.5.1 掌握军政与“黄金十年”
      • 2.5.2 中原大战
      • 2.5.3 宁粤分裂再下野
      • 2.5.4 安内攘外
    • 2.6 抗日战争
      • 2.6.1 缓兵备战
      • 2.6.2 西安事变
      • 2.6.3 卢沟桥事变
      • 2.6.4 淞沪战役
      • 2.6.5 坚持抗战
      • 2.6.6 迁都重庆
      • 2.6.7 抗战与建国
      • 2.6.8 内在的敌人
      • 2.6.9 太平洋战争
      • 2.6.10 世界四强
      • 2.6.11 抗战胜利
    • 2.7 国共再战
      • 2.7.1 双十协定
      • 2.7.2 结束训政,施行宪政
      • 2.7.3 军政经情势逆转
    • 2.8 退守台湾
      • 2.8.1 巩固台湾基地
      • 2.8.2 复行视事与朝鲜战争爆发
      • 2.8.3 军政经改革
      • 2.8.4 在台意识形态
      • 2.8.5 逝世与遗嘱
  • 3 婚姻
  • 4 神化
  • 5 轶事
  • 6 评价
    • 6.1 正面
    • 6.2 负面
    • 6.3 其他
  • 7 著作
  • 8 两蒋日记
  • 9 去蒋化
  • 10 文化资产
    • 10.1 中华民国
    • 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0.3 日本
  • 11 参见
  • 12 注释
  • 13 参考资料
  • 14 外部链接

名号和称呼

一如其他的中国历史人物,蒋介石一生中有多个名字,下列是常被使用的名号和称呼。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周泰 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学名 志清 16岁至宁波上学时所取。 名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字 介石 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所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 拉丁转写 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粤语发音的音译,出现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自其名与字而来的“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和“介寿”(祝蒋“介”石万“寿”无疆之意)相关称谓,是台湾地区极常见的地方与机构名称,例如:台北市的中正纪念堂、中正路、介寿路、台湾各县市的文化中心名为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市立中正国中以及国立中正大学。 中华民国政府官方及公务机关多称之“蒋中正”、“蒋公”;蒋介石逝世后,则用挪抬的尊敬写法:“先总统 蒋公”称呼,随着之后政治情势改变及社会风气的进化,此一写法已较少使用。

中国大陆出于对蒋的政治情节,较少使用“中正”或“蒋中正”,而一般称其为“蒋介石”。目前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官方、教科书以及媒体多称之为“蒋介石”。此外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称谓之一。

由于蒋氏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中华民国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以英语为主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介石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生平

主条目:蒋介石生平
留学日本时的蒋介石

求学经历

蒋介石于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5]。父亲为蒋肇聪,母亲王采玉。蒋家自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开始经营盐业,家境可谓富裕。

蒋介石于五岁时先在家延师启蒙,六岁起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九岁时父亲辞世;1902年到奉化县城(今浙江宁波奉化市)应童子试,未考取。[6]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惟传统经史仍占很大比重,引起学生不满,蒋被推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于“情态激烈”,几乎被开除学籍。翌年转学至县城的龙津学堂。过了一年,再转学到宁波箭金学堂,不到一年复返龙津学堂。1906年4月,蒋首次东渡日本试图学习军事,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所以不能习军事。他虽未能入学,但结识了陈其美;[7]同年冬天返国。翌年夏天,蒋入位于河北的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因不守校规被开除[8]。后被选取官费留日陆军学生,蒋随即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就读,但并未从士官学校毕业。不过蒋对外仍然自称学历为士官学校。[9]

24岁在日本军校时的蒋介石

参与革命

1908年,蒋介石在日本东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于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入革命运动。1909年至1911年,蒋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

1911年10月(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蒋潜回上海参加辛亥革命,与陈其美于江浙起义,并以先锋指挥官职位率百余人进入浙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时清兵多为革命党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0月5日即控制市区,6日抵抗结束,俘虏巡抚增韫。后陈其美在上海获举为沪军都督,任命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陈、黄、蒋三人遂换帖拜把,结为兄弟。

1912年(民国元年)新历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蒋在陈其美命令下,刺杀了孙文的异己——曾为光复会领导人的陶成章。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0]刺杀陶成章之后,蒋打算出国暂避风头,遂辞去沪军第五团团长,3月赴日本学习德文,并创刊《军声》杂志,在该杂志著有多篇文章。[11]蒋在日本不到一年就回国,遂归奉化溪口老家,暂时闲居。袁世凯在南北议和后依《临时约法》继任总统,并控制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1913年,因国民党于国会议员选举大胜,而将领导国会修订《临时约法》、出任阁揆并依法组阁的国民党要员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孙中山见革命以文治不成,决意改以武力致之,遂号召各地护法讨伐袁世凯,其中以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蒋遂参与“二次革命”,于7月在上海攻江南制造局,作战不利,败退闸北,为英军缴械,于8月13日彻底失败。9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陈其美与蒋则躲入租界,因袁政府追捕甚急,亦相继逃往日本。蒋于9月1日抵长崎。孙中山在日本召集东渡党员重组中华革命党,1913年10月29日,由张静江做监誓人,蒋加入中华革命党。蒋于此第一次单独与孙中山见了面,期间令蒋主持沪宁讨袁军事兼任第一路司令,主攻沪西。

1914年,蒋奉命赴哈尔滨考察东三省,并书告孙中山,述说欧战趋势及倒袁计划。夏天,蒋抵沪从事进攻上海,但事机不密,遭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破,并遭追缉。此军事行动失败后,蒋又奉陈其美之召再往日本,时风闻东北军倾向革命,遂派蒋由日本赴东三省。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推翻共和,于燕京(北京)称帝,年号洪宪,各地爆发反袁运动,陈其美回任淞沪司令长官,召蒋回国襄助。蒋协助杨虎攻击“肇和舰”及袭取“应瑞舰”,且参与攻击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败,是为肇和舰起义。蒋亦于1916年初参与江阴战斗攻取江阴要塞,占领五日后退出。5月,陈其美遭袁世凯遣人刺杀身亡,蒋于险地为之发丧。根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蒋在上海期间加入了青帮。

1912年的蒋介石

崛起政坛

1917年,张勋复辟,北洋军阀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筹组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及“北伐”事宜。蒋介石撰写《对北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受孙中山赞许,后奉孙中山之命留上海主持党务军事。

1918年,蒋奉命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战计划书,并于漳州战斗中亲加督战。同年夏天,他辞职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闽就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职。冬,蒋参与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战。后蒋辞职回沪,并游日本,不久后返国。

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蒋回上海向孙中山陈述留学欧美计划,但孙中山不同意。同年,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为基础,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蒋亦加入。1920年,蒋再往福建参加作战,陈炯明本任其为粤军第二军前总指挥官,蒋婉拒之,回乡侍母。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太夫人逝,享年58岁。蒋回乡葬母,孙中山书“蒋母之墓”刻石建碑,竖于墓前。

1922年,蒋到广西参见孙中山,商决“东征北伐”事宜,建议移大本营于韶州。后因陈炯明与孙中山交恶,阻碍北伐,蒋两难之下辞去职务。同年夏,孙中山自桂回粤,免陈炯明职,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炮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仓促避难于永丰舰,蒋奉中山“事紧急,盼速来”电召,星夜自沪驰赴广东,在永丰舰上协同指挥作战56日。8月9日脱险,随孙中山返沪,并将经过写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请孙中山作序。后蒋奉命为东路讨贼军参谋长,赴福建整顿各军,伺机攻击陈炯明所属军队。

1923年,孙中山将大本营迁回广州,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对抗北洋政府。列强多不支持孙中山与国民革命军,孙仅获得表面上对华友好的苏俄支持以因应此情势。[12]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实行“联俄容共”:聘请苏俄军事及政治顾问,力排众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3][14]

同年9月至11月间,孙派蒋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在苏期间,发现苏俄不欲兑现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诺并坚持认为蒙古不属于中国,他还发现苏俄当局对中国国民革命没有真切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并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15]。蒋自此认定苏俄乃“赤色帝国主义”,共产主义亦不适于中国。蒋将其在苏俄3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资料和印象,写成《游俄报告书》,寄奉孙中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国民党党军。孙中山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回广州后,对孙中山面陈其对于“国共合作”的意见,惟孙中山认为他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顾虑过甚,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环境。蒋因而力辞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并将筹备处交予廖仲恺后离粤返乡。[16]

同年4月,孙中山再三催促蒋复出。[17]蒋乃重返广州,接受黄埔军校校长任命。冬,革命委员会成立,蒋奉派为“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负责弭平广州商团叛乱。在粤之警备军、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飞机队、甲车队、兵工厂卫队、陆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均奉命归蒋指挥。1924年末,孙中山离粤北上与段祺瑞筹开国民会议。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燕京逝世,时蒋率黄埔军校学生与教导团官兵三千人东征,攻下东莞、石龙、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丰,直捣潮州、汕头、梅县。蒋获悉孙中山逝世后,在军中发哀告全军将士书,并回广州祭奠孙中山。[18]同月,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蒋被任为党军司令官。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6月,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蒋奉兼广州卫戍司令,回师讨叛平之。沙基惨案发生,蒋忧愤成疾。7月,军事委员会成立,蒋任委员,建议六大革命计划。8月,廖仲恺遇害,人心激愤,国民党中央组织特别委员会,任蒋为委员,负责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处理廖案,平定时局;胡汉民出国。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后,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10月,蒋指挥东征军第二次东征,首战惠州,连战皆捷。12月,凯旋广州。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及军队政治部发展组织,国民党内矛盾逐渐增加。

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仍任校长。后发生中山舰事件,蒋相信此为中国共产党有意策划谋害自己的阴谋[19]。事变平息后,汪兆铭避嫌离粤。4月,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通电反对,并建议中央请整军肃党,准期北伐。4月1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联席会议中蒋介石被推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国民党中央常会决议,委任蒋为中央组织部部长;7月6日中国国民党二届临时全会,蒋介石当选为“常务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最高领袖,是乃国民党继孙中山之后,第一位真正全面继承其地位的党、政、军统一最高领导人。国民党中央全体执委及各省市海外党部联席会议开会决议,迅即出师北伐,并任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联席会议还决议,中国共产党应造送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册于中央组织部,俾消减猜疑,共同努力,完成革命,此决议为共产党所拒。

统一中国

主条目:北伐

攻取华南各省

1926年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时在北伐誓师仪式上阅兵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誓师北伐。[20]8月,北伐军进驻长沙,蒋发表讨吴佩孚宣言,督令各军进攻,先后大战于汀泗桥、贺胜桥,并获得胜利。9月,蒋督攻汉口、汉阳;围攻武昌等战役,赣战告急时,蒋甚至亲临面授攻城机宜毕,移师入赣督师,令潮汕部队进攻闽省。攻下闽浙后,接下于武昌战斗中,击败刘玉春陈嘉谟等,至此吴佩孚在武汉军力全部消灭。蒋令入闽部队在攻破周荫人主力后赴赣参战,先后攻下樟树、丰城、建昌、德安、永修、抚州。孙传芳向蒋求和,但蒋拒绝。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军负隅顽抗,蒋亲临督战,克之,孙传芳在江西军力于是消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设于南昌。蒋通电各省促人民自决,先后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全境平定。12月,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7年1月,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成立。政府会议决议中央党部与政府暂驻南昌,在鄂各“左派”委员于苏俄顾问支持下对此坚持反对,蒋努力斡旋,赴牯岭邀各中委会晤,消弭隔阂。九江英兵残杀国人,蒋建议对外方针,以和平不辱国格为主,并提请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其时,苏联顾问鲍罗廷及中共决议“迎汪复职,以与蒋分权”,同时攻击蒋为“新军阀”。国民政府自粤迁鄂后,汪兆铭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国共第一次分裂

3月,在攻下杭州、苏州后,武汉国民政府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突然免除蒋介石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外的一切重要公职。蒋乃在南昌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明不接受该决议。[21]北伐军继而攻下上海、江宁。入江宁时一些北伐军违纪士兵挑衅英国人,杀害外侨(或认为是北伐军中之共产党煽动[22]),英美军舰以此炮击南京,遂形国际冲突,是为“南京事件”。蒋严电阻止事态扩大,静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在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举发“共党破坏革命,危害国本之逆谋”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议通过“非常紧急处置案”。 之后,蒋所率的军队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件,解散上海总工会等组织,抓捕处决一批共产党员,包括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23],蒋自此与共产党决裂。4月17日,国民党中央宣布撤销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并开除党籍。4月18日,蒋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组织政府,发表《告民众书》。4月21日,军委会自粤迁南京办公,蒋发表《告全体将士书》。 1927年4月北伐军攻占上海,蒋介石下令进行“清党”(清除国民党内有共产党身分的党员),并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党员。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知悉共产党夺取武汉政府权力之策略后,遂决定取缔共产党,汪兆铭在武汉进行分共(宁汉复合),国民党与共产党终于正式决裂,并展开了持续十年的武装对立。

宁汉分裂与下野

1927年5月,蒋介石继续北伐,分全军为三路进攻。同时组织“清党委员会”,在全国各省厉行“清党”,将中共党员从各级政府、公家机构及军队中处决或刑事拘留。北伐军先后克复扬州、泰州、滁州、蚌埠,郑州、许昌。在清江浦克复后,孙传芳通电下野。蒋抵徐州,冯玉祥来会,举行徐州会议,决定联名通电北伐,并由冯劝请武汉政府克期取消。张宗昌派员来谈输诚。云南易帜。四川刘湘通电归附。蒋奉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8月,北伐军反攻徐州失利,蒋下令退却,并电呈国府,自请处分。当时宁汉分裂益甚,蒋为免成为目标,发表下野宣言,辞去各职,返乡祭祖扫墓。南京成立特别委员会,并改组国民政府。

同月,武汉汪兆铭随后也开始清党,并驱逐了苏联顾问(中共官方称之为宁汉合流)。 广西、广东和湖南等省亦分别在李宗仁、李济深、何键、朱培德等主持下开始清共。共产党在几次武装暴动失败后退到农村地区发展。 1927年9月,蒋决定出国考察日本对华政策,28日,自沪东渡日本。11月,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会谈,告以中日两国相处之道。蒋自日返国后,于12月1日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在汪兆铭于广东成立政府后,国民政府发讨伐广东令。国民党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决议请蒋复职,并负责筹备四中全会,各方亦纷电促其再起,蒋乃决定回江宁。

复职与决战华中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复职为北伐全军总司令。迭电冯、阎及各将领准备北伐。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推蒋公军事委员会主席。9日,扶病渡江视察前线,15日,赴开封与冯玉祥面决北伐大计,中政会决议蒋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统归蒋指挥。3月,蒋赴杭检阅,过沪会商财政,迭令白崇禧早定湘局,合力北伐。军官团开学,蒋以团长亲临主持。蒋并对日本记者坦白讲演,盼日勿妨碍中国国民革命之进行。部署军事毕,蒋于31日渡江北伐。4月,北伐军进驻徐州,[24]蒋手撰誓师词,令驻两湖各军加入北伐,编入第四集团军,以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所向克捷,连克郯城、台儿庄、郓城、韩庄、临城、枣庄。第三军团在鱼台失利,蒋电令各军赴援。张宗昌下总退却令,惟孙传芳纠集余部尚图顽抗。下旬,迭克锯野、嘉祥,经西关克济宁、滕县、界河、鱼台、汶上、邹县、大名。

收复华北

5月,日本试图阻碍中国统一,以“护侨”为名出兵山东。蒋介石一面与日交涉,一面委朱培德为前敌总指挥,积极北进。蒋在亲赴界河督攻兖州,宁阳、兖州、曲阜、金乡、莱芜、平阴、泰安、肥城后赴泰安,督攻济南,并决定济南克复后,即渡河追击,不使日本阻北伐军行进。5月1日,北伐军克济南。日军阻碍北伐军,造成五三惨案,国民政府外交特派员蔡公时遇害。3日至5日,日军在济垣滋扰挑衅,向北伐军袭击,蒋严戒北伐军勿予还击,并严令入济南部队,于三日夜退出城郊;并派员与日军师团长福田商约束部队,未得要领。日军仍继续放枪发炮,并引张宗昌以飞机炸北伐军司令部,蒋为完成北伐,忍辱勿较,限令北伐军星夜渡河,仅饬留李延年步兵团驻守。日本阻碍北伐之阴谋于是粉碎。6日,蒋继续提兵北进,并吁召汪、胡回国,又切告奉系“早日觉悟”。在连克平阴、禹城、石家庄、临沂、德州、定县、张家口后,蒋进驻石家庄督师。克复保定。6月,张作霖出燕京,过山海关,皇姑屯事件被日军预埋炸药炸死。

统一中国并修改国旗、国歌

蒋介石攻下平津后,以任务完成回京提请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中央挽留。蒋呈请设裁兵善后委员会,并迭电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征求意见,以期协调一致,实施裁兵。7月,蒋赴燕京,祭奠总理孙中山,并往南口追悼阵亡将士,发表整军意见及裁兵方案,并决定由第一集团军率先裁编,以为之倡。8月,蒋主持举行北伐全军阵亡将士追悼会。筹开五中全会,纠纷迭起,蒋赴沪斡旋,终于开幕,决议开始训政,推行建设等要案。全会通过国民政府之组织,并推蒋任国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五院组织成立。蒋发表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设置外交研究委员会,研究废止不平等条约的步骤。宣告关税自主。11月,制定国玺,实施禁烟。蒋出巡苏、鲁、皖各地,检阅军队,并考察地方政教及民生利病。美国首先承认关税自主,各邦交国均赞同,仅日本极端反对。12月,统辖中国东北的奉系张学良宣布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红旗,史称东北易帜,通电遵从中央号令,国民政府宣布统一。

北伐成功后不久,国民政府便将原本的国旗——五色旗,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取代,并将原为国民党党歌的“总理训词”定为国歌。

训政中国

1930年代的蒋介石1930年代的蒋介石

掌握军政与“黄金十年”

国民政府于1927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金陵沦陷为止,各方面建设发展被称为“艰苦建国的十年”[25],西方则誉为“黄金十年”(Golden Decade)[26]

1928年,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保有前者至1931年,保有后者则至1946年间。

1951年9月19日美国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将军在国会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27]

1928年到1937年,虽有内忧外患,中国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计东北,全国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36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近代以来最高水平,其他各项现代化制度也都粗具雏形。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年平均增长9.4%;煤炭工业为7%;水泥工业为9.6%;钢为40%。[28]教育建设方面,初等教育由1929年百分之17就学率,增至1936年百分之43。[27]这十年也因此被称为“黃金十年”。国民政府藉外交手段逐一收回一些租界和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行政诉讼法》等基本大法相继颁布,司法体系渐趋完备。在经济方面,国府努力稳定物价、偿还国债、实施法币、禁用银币、统一全国币制,对外贸易也累积了盈余为外汇存底;建设铁路及公路,为备战而特别发展 蜀、黔、湘、陕、陇、豫连贯公路;建立电话网络;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对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农业的生产。国民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国语作为标准语言得到推广。蒋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以儒家为宗的道德价值,推行卫生的现代生活方式,期望在中共最活跃的江西省建立新秩序。

然而此时国民党内部已些许腐化,派系林立,而其无条件接受入党者则加重了这一状况。农村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在军阀内战之余也没有得到改善。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上依赖海关税收,而其管辖范围也十分有限。其军事开支依靠大批借款维持。政府五院很少能发挥积极作用,实权则有军事委员会掌握。政府的涣散使得蒋介石甚至支持建立带有法西斯色彩的党内组织“蓝衣社”。[29]

中原大战

主条目:中原大战
冯玉祥、蒋介石与阎锡山。摄于1929年

北伐完成后,张学良呼应蒋介石,在东北易帜,除下北洋政府五色旗。此刻,以青天白日红旗为象征的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完成了“统一中国”。但各省实力派军人各怀异志,蒋对各个省份的影响力很弱。1929年,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裁军,但尽裁他人军队,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桂系李宗仁等不满自己的军队被削弱,遂联军拥汪兆铭为首,另立中央于燕京。

1930年冯、阎与桂系联军与蒋介石中央军爆发了中原大战,联、蒋两方二十余万人员伤亡。在张学良支持蒋介石,率军入山海关攻进燕京,联军反蒋同盟即告瓦解。同年,蒋正式受洗礼,皈依基督新教。

1931年,国民会议在京集会,宣布训政时期约法,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反对召开国民会议的胡汉民则在粤成立“军政府”,胡汪联合反蒋,粤桂等省处于半独立状态,并处于与南京政府交战的边缘。与此同时,蒋还要对付中共在赣、湘等省的“武装起义”,他在1931年5月12日向国民会议提出《剿灭赤匪报告案》,表示中国当时最大的祸患就是共产党。[30]

宁粤分裂再下野

1931年4月底,粤方即国民党四个监察院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发表通电,以蒋非法扣留胡汉民为由,公开弹劾蒋,并例举了他种种独裁事实。5月27日,反蒋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和两广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等会集一堂,联合在广州成立了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与蒋的南京政府相对峙,形成宁粤分裂局面。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以“攘外亦须安内”为旨,表明以外交折冲,先延缓日本的武力攻势,并具文表达抗日决心,指出“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31]。”

1931年10月14日,蒋在张静江陪同下去见胡汉民,蒋说:“过去一切,我都错了,请胡先生原谅,以后遇事,还请胡先生指教”。这一天下午,胡到了上海,结束了软禁。11月2日,蒋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报告中提出,即使“牺牲个人”,也要“促成本党团结”、“遵守党章”的重要性,强调自己遵守这一原则,表示愿意下野。12日,蒋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四大,指出“此次大会两个最重大的使命就是:一、团结内部;二、抵御外侮”。18日,胡汉民、孙科在广州召开另一个国民党四大,要求“蒋必须下野”。12月7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了第三个国民党四大,指责广州“不体谅共赴国难的退让精神”。同月,国民党中央电邀粤方、沪方中央委员来南京举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但粤方坚持蒋必须下野,否则不去南京参加会议。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蒋介石向全国发表辞职通电。自蒋下野后,各地中委纷纷入京,22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至此,蒋、胡、汪三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蒋出席开幕式后启程返乡。

1932年1月28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日军悍然向上海进攻。1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政会,作出重要决议,在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推蒋中正、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等11人为委员。蒋再一次重返政坛。

安内攘外

主条目:攘外安内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发生,日军突犯沈阳,侵占东三省,正在南方剿共的蒋介石闻讯后,旋即电令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介石。”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并书立遗嘱,决心抗日,即回南京筹商御侮救国之计。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中央苏区”并不断扩大。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当日为苏联国庆日)。

当时的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各地军人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矩与刘珍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居中调停。1933年12月,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建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中共中央特派潘汉年为代表,签妥两国双边协议,未料中华共和国迅速被平定,中共未能及时派兵,事后还指责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此事件上的怯懦也影响了毛泽东职务被拔除。

1934年,蒋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清剿,拥有优势兵力且得到德国军事顾问[32]相助的国军采取步步为营战法,加上中共内部出现了军事路线错误,导致红军主力被击溃,使之放弃江西“中央苏区”和其他南方根据地,向北撤至接近苏联的中国西北地区,即所谓长征。中央军亦借追击红军机会,进入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省军阀地盘,国民政府势力自此进入云贵及四川,蒋恩威并施,开始施力使西南各军阀难以再与中央相抗,西南平定。至此,蒋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本部。

1936年6月,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谋打抗日旗号,组“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起事入湘。蒋命国军星夜出动,阻叛军于衡阳以南。同月,创办所得税,筹设农本局,计划铁路与公路联络办法。7月,广东空军在蒋收买下投奔国民政府,粤将余汉谋等通电拥护统一,反对陈济棠、李宗仁武力割据。是月,国民党二中全会开会,蒋讲演统一救国之必要,并提《组织国防会议案》。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与政委会,并改任两广军事长官。陈济棠辞职下野,粤局平定。同月,蒋布置绥远攻势防御。8月,调整滇省军事,改组黔省政府。蒋莅广州,处理粤省军事政治善后,并劝导桂省服从中央,同时严戒国军在江西附近各部不得与桂省启衅,又命国军退后五十里,以示诚意。[33]同月,粤汉铁路通车。不久,桂军事当局李宗仁接受中央新任命,桂局大定。

国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并准备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结束党治,还政于民。但由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宪国大迟至1946年才召开。面对日本进逼,蒋定下“攘外亦须安内”之国策,旨在外交抗日与军事剿共同时并行。无强大经济与武力的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西方大国奥援,力图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但中日战争仍在1937年全面爆发,制宪国大因此被迫延期召开,“黄金十年”也告以终结。

抗日战争

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

缓兵备战

主条目: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长城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34]下,未行军事抵抗,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张学良率领东北军约20万人撤入关内陕西。

1932年1月,日军进占锦州。蒋发表“独立外交”演讲,痛切指陈宣战之弊害。日军于同月侵入淞沪,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一二八战事”爆发。蒋以辞职在野之身,密电各军积极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蒋密令何应钦指挥第十九路军作战,并密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与第八十八两师加入淞沪抗战。3月,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会,决议再任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新负责中国政事。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中共则在江西扩张。蒋筹划应付日军、共军呼应夹击之策,决定“对外积极准备,对内加紧剿共”。2月,日军对热河开始进攻。国联决议不承认满洲国。蒋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紧剿共,并密筹对日宣战与封锁之准备。3月,承德失守。蒋北上布置。日军又侵,长城战起,蒋进驻保定督战,第二、第二十五军于对日作战中获胜。蒋制定攻击古北口计划,确定华北作战方略,并解除张学良之军职。4月,日军谋与“满洲国”联合进攻多伦,爆发察省危机。同一时期,江西新淦为共军所攻陷。蒋赴赣主持国军剿共军事会议,表明长期抗战方略与决心。为此,蒋随后发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申明“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内匪,则无以御外侮”。6月,“塘沽协定”签字,指示停战后应注意善后之点。这一天,蒋在日记中写到:“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于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塘沽协定”签订同6月,蒋密令购备装甲车、坦克车等武器。7月,庐山军官团训练开始,蒋亲赴牯岭主持训练事宜。8月,筹划对日开战时国府迁都西北之准备。9月,令中学以上毕业生实施军事训练。赶筑西北公路。筹备洛阳航空分校。10月,蒋在南昌召集各将领会议,杭江铁路建筑完成,八省粮食会议开会,规划建筑江防海防各要塞。11月,令召集蒙古青年受训,妥筹移民办法,切实整理田赋。

1934年1月,闽变落幕后,蒋在病中口述《敌乎?友乎?》一文,嘱陈布雷润笔,以徐道邻名义发表,警告“日本今日之冥行不顾,有类于狂夫之趋井”,同时晓谕国人:“中国则应堂堂正正,秉持正义,救人兼以救己。如其形势可能,且当为日本开觉悟之路,不必存投石下井之心。”。[35]日本方面也察觉了此文最低限度也是蒋介石所授意,各刊物纷纷翻译转载,和平谈判的空气一时大浓。

1934年7月,蒋介石在成都计划“峨嵋训练团”,前后共有毕业生两期。同月,日军四处制造军事威胁,并令特务机关到处滋扰。9月,蒋划配四川各军防地,严禁军人干涉行政财政,除了打破已往割据分裂之积习,并同时整理四川地方钞票货币,由中央发行公债收回之。10月10日,蒋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文。日本于同时提出华北五省特殊化口号,策动华北独立,脱离中央。蒋由川飞陕,巡视豫、晋,与阎锡山会商安定西北计划。12月,国民党第五届一中全会开会,蒋提出对日决策之基准:“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1935年8月21日,蒋在日记中对日本侵华最终失败之走势做超前预判,总七点:“(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二)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三)最后用兵进攻。(四)中国抵抗。(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六)倭国内乱革命。(七)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

1936年1月,蒋派员赴欧洲接洽经济合作,以利国防建设。同月,宣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并接见日大使有吉明及其武官矶谷,直接商谈中日交涉。2月,令速加强全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修正民众训练主旨及实施要领。日本发生政变。3月,令清剿晋共,并加强绥远防务。同月,日本破坏海关缉私,并增兵华北,国府一再提出抗议。8月,日本对华提出五条件,蒋回京商决对策,电戒各省作对日交涉破裂之准备,令各省编练壮丁。10月,对日反提五条件,表示抗日决心;检阅全国童子军;巡视豫、陕,驻节洛阳,督剿残共。蒋五十寿辰时,全国发动献机祝寿。11月,蒋派陈诚入晋主持绥防。莅太原,督攻蒙古并夺回百灵庙。

西安事变

主条目: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蒋介石赴秦,召集各将领在西安会谈,并严督张学良、杨虎城加紧进剿陕北中共红军,希冀完成“安内”。蒋虽从情报中获知中共主力在到达陕北后,与当地东北军和西北军有所交往,但蒋介石并不疑张学良的忠诚。不料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向蒋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称西安事变, 经宋美龄、宋子文、端纳及周恩来等人的斡旋,蒋在12月25日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蒋回京时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36]西安事变和平落幕,但剿共工作功亏一篑,并导致日本对蒋凝聚了中国的团结而意识到须加快侵略,影响日后历史发展极深,让蒋恼恨不已。[37] [38]东北军在事变后被国民政府改编,国府对西北的控制也得以加强。中共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中共宣布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并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府则通过“根绝赤祸案”,停止军事剿共,为改编后的中共军队拨发军饷(中共党史所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至此开始)。此时,蒋的备战计划在事变中有泄露,引起日本的注意,华北形势日益紧张。[39]

卢沟桥事变

主条目:卢沟桥事变
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象征对日长期抗战的开始

事先,日军在华北的挑衅行动日益露骨。[40]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由于山中问信较迟,蒋于九日才知。蒋采取的总对策是“不屈服不扩大方针”。[41]并密电当时的宋哲元向石家庄、保定增兵,巩固北平城防。7月13日电令宋哲元,谓“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17日,蒋在江西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演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军挑衅的退让底线。在这里,蒋一再强调“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认为卢沟桥事变非“偶然突发”的,而是日本“处心积虑”,所以必须反击。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编组第一线战斗部队100个师,预备部队80个师,后备兵员100万人。国民政府亦将重要的设施、人力向西南迁移,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28日,北平沦陷。

日本认为攻下宁沪能让中国屈服。1937年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向海军军令部报告:“为制支那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26日,蒋接见美驻华大使,告以“东亚局势已至最后关头,望告其政府,作转危为安之计”。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以汽车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与中国保安队战斗战死。日军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12日,日陆军省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保安队是“一二八”停战以后上海地区仅有的中国部队,蒋认为,撤退保安队,上海将与北平一样,为日军占领,故决定拒绝日方要求。8月,蒋调遣五十万精锐部队赴上海防守。8月8日,蒋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指出此次日军大举入寇,攻取平津,“此诚为我民族莫大之奇耻,亦中国历史未有之巨变”,要求全军将士:“要确立最后胜利之自信”。

淞沪战役

主条目:淞沪战役

8月14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对日军发动总攻击,大规模对日抗战遂于淞沪全面爆发(淞沪会战)。8月20日,陈诚向蒋介石提出,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8月23日,增援日军在军舰密集炮火掩护下,于长江南岸强行登陆,上海战场日军参战兵力超过华北,达9个师团,20万人以上。淞沪国军转入顽强守卫战。由于蒋将主力集中在上海,缺乏运输和重武器及空军掩护,陷国军于被动挨打之局,国军伤亡很大。[42] 西方列强对中国抗战仍袖手旁观。[43]11月7日,蒋日记写道:“保持战斗力以图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以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则当以前者为重。”同日,蒋下令中国军队自上海苏州河南岸撤退。11月11日,国军撤离上海,一溃千里。蒋决计迁都,长期抗战。日本全面进攻时,宣告三个月灭亡中国[原创研究?],而仅淞沪一战便打了三个月。

首都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一。[44]唐生智遂自动请缨负责守卫南京,蒋最终接受。不过,蒋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7日,蒋巡视南京城防工事,叹惜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也。”12月1日,蒋下令将沿海工厂、企业等陆续迁入内地复工生产。12月13日,南京沦陷。

坚持抗战

蒋介石在国立武汉大学阅兵(1937年)

蒋介石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经济和财政不断告急情况下,抵制住政府内部求和派压力,投入百余万国民革命军坚持抗战,尽全力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45]蒋在12月17日发表《告全国国民书》,表示“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心……人人敌忲,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之国土之内国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46]日本于年底提出和谈条件,要求中国“放弃抗战,承认满洲国,设立非武装区,对日赔款”。蒋乃决定对日方所提议和条件一概不理,强调日本所提出的和谈条件“等于灭亡与征服,我国自无考虑余地……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迁都重庆

1938年春,日本发表“尔后不以国民政府为交涉对手”的声明,大量增兵进攻中国。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于武昌举行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被推举为总裁,发布“抗战建国纲领”,明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主张,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号召全中国青年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并通过设置“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构。4月,国军在台儿庄大胜,史称“台儿庄大捷”。5月国军撤出徐州,6月蒋下令炸毁花园口使黄河决堤,阻挠了日军进攻。10月25日,国军撤离武汉。12月,主张与日本媾和的汪精卫自重庆出走河内,蒋发电报给香港《大公报》的张季銮,希望舆论对汪宽留余地。12月29日汪发出“艳电”,决定提倡“中日友好”,蒋正式加以谴责。1939年元旦,中国国民党决议开除汪精卫党籍。二月,日军攻占海南岛。

抗战与建国

蒋介石于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中,受推举为议长,提出“如何建立民主政治”报告,期望在抗战中也同时树立民主政治基础。3月,蒋于重庆青木关创“中央训练团”。五月,日军发动空袭,总计对西南大后方投弹六万零一百七十四枚,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受创最烈,尤其5月3,4日,落弹上万枚,伤亡惨重。蒋在日记写道:“观我民众,遭此惨痛,仍无一句怨及抗战之言,更增余之乐观与勇气矣!中华民族之志气……残忍暴行岂能胁制!”。九月,蒋手订“县各级组织纲要”,作为实施“新县制”蓝本,对日后蒋在台湾实施地方自治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在的敌人

1940年夏,法国被德国攻陷,英国亦岌岌可危,日本趁机胁迫英法关闭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中国对外交通完全断绝。法国更让六万日军假道越北进攻滇桂抗。此时苏联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美国则继续出售钢铁和石油支持日本军火工业。国军有钱买不到武器,买到了又运不回来。

同年,汪精卫立傀儡政权于金陵,与日本签订密约,蒋介石严正驳斥,并明令通缉。国共军队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在“皖南事变(又称新四军事件)”中,蒋以新四军偷袭政府军为由,包围攻击新四军军部,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饷,国共关系不断恶化。

太平洋战争

1941年6月,德国突击苏俄,后美国与日本谈判,希望促使中日议和,蒋介石电告美政府,不得牺牲中国以谋求对日妥协,要求日须从中国撤兵及归还侵占中国之土地。美政府随后停止了对日战略物资供应,并要求日在只承认蒋领导的国民政府(与日本人扶持的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相对)的前提下无条件退出全部中国领土。

12月7日,日军突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7] 中国与美英等同时对日正式宣战,中国成为同盟国成员之一。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与史迪威将军于缅甸(1942年)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反侵略共同宣言,蒋受推举为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泰、越等地区的同盟国军队作战。1月4日,国军在长沙大胜日军,日军五万七千人阵亡,史称“长沙大捷”[48]二月,蒋与夫人宋美龄访问印度,与甘地会谈战时合作,战后独立事宜。后赴缅甸视察中国派出的远征军。4月,英军主力七千余人在缅甸仁安羌遭日军袭击,中国军队前往救援,但因撤退问题,蒋与英美军队统治者约瑟夫·史迪威产生间隙。[49]6月,苏俄在新疆勒兵胁迫盛世才,企图完全控制新疆,盛世才电告蒋,愿意归于中央政府。

世界四强

1942年8月,蒋介石亲自巡视中国西北。10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蒋,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50]11月,信仰基督教、受美式教育、持美国南方口音的蒋夫人宋美龄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访问,并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受到热烈欢迎。[51]美国朝野普遍认为蒋及其国民政府是中国民主化之希望所在。虽然蒋在中国推行的训政与美式民主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同为同盟国盟友,当时美国政府、国会、一般民众对于蒋颇有好感;此时,中国抵御日本的战果获列强正视与钦佩,国际地位遂大幅提升。

1943年,蒋介石、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及温斯顿·丘吉尔进行的开罗会议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平等新约”,随后各国陆续与中国重定新约,危害中国百年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废除。陶希圣著《中国之命运》并以蒋名义发表,叙述不平等条约由来、国民革命奋斗过程、与今后国民努力方向。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10月,蒋继任国府主席,与美英苏联合发表“四强宣言”,共同担负战后国际和平安全责任。11月18日,蒋偕同夫人前往埃及参与开罗会议,主张 “所有日本窃夺之中国一切土地,如满洲、台湾、澎湖,均应由中华民国恢复之”,“日本之国体待战后由日本人民自行决定”及“扶助朝鲜与安南独立”,并对美总统罗斯福表明:“中国对泰国、缅甸、越南等,没有领土野心”,“战后中国不派兵占领日本本土,而由美国独自占领”以排除苏俄派兵日本本土。会后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

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再与列强共同对世界发表波茨坦宣言。此时蒋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并列,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主要领导人之一。美认为蒋领导中国国民政府是重要盟友,可借此牵制侵华日军缩短战争,[52]蒋与美驻华联络官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战争战略与战术乃至性格皆不相合,两人关系日渐恶化。美国罗斯福总统权衡利弊,将史迪威召回美国,由魏德迈将军接替其职。不过,蒋和美政府之间因此产生间隙。

1945年8月24日,蒋介石代表中华民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宪章》

抗战胜利

1944年春,日军秘密与苏俄妥协,自东北调动五十万兵力,发动“一号作战”,趁国军精锐部队调往缅甸作战之际,展开猛烈进攻。蒋介石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两个月内逾十五万人。12月初,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国军于数日后收复独山,局势再度稳定。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领袖秘密签署雅尔塔协定,在中国代表未获邀请参加的情况下,部分内容涉及外蒙古问题。因此中国被迫与苏联在1945年8月14日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前提下接受外蒙古投票决定是否独立;条约亦约束,苏联在战后须依约仅承认和支持国府。在外蒙古实行公民投票表决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10月国共内战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退居台湾后,蒋介石以苏联违约去支持中国共产党,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大提出控苏案,并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在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上,外蒙古重新被“划归”到中华民国。直到李登辉主政后,新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才修改为目前中华民国实际管辖的台湾本岛以及金门、马祖等外岛区域范围。)8月,日本广岛、长崎连遭美原子弹轰炸,苏军随即以“联合国军队”名义,南下中国东北。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于翌日发表抗战胜利广播,《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在参考一战后,各国对德国的惩罚措施,致德国人民倍感羞辱而成为二战导引因素之一之下,决定不对日本采取报复性赔偿,并劝勉国人不念旧恶,与人为善。9月2日,日本正式向中、美、英、苏等同盟国递上降书,抗日结束。9月4日,蒋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宣示“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推行民主宪政还政于民、实施军队国家化”三点建国方针。

国共再战

主条目:国共内战

双十协定

规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俗称《双十协定》

抗战结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跻身五大国之列,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与世界各国重定平等新约。但抗战间,国民政府在沦陷区统治濒于瓦解,而中共却在华北进行游击战和政治动员。中共正规军由抗战初期5万余人,由于国府战后实施战士“解甲归田政策”,加上中共在下层民众中所拥有的强大动员能力[53],使共军得以吸纳并发展至127万余人,民兵268万余人。国共军队比例从60:1变为3:1。[54] 中共对国民党渗透前所未有:熊向晖、郭汝瑰、刘斐等中共地下党员均进入国军指挥核心,卫立煌等国军高级将领也与中共不断联系,而蒋介石并未察觉。国府在战后还受通货膨胀问题及贪污腐败困扰。

执政的国府为政治民生稳定,也避免内战扩大,在美国调停下与中共签署《双十协定》。蒋中正首倡“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之主张,并与中共以党对党的名义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业并达成了建设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新中国的政协决议。但事与愿违,代表国府前往战时沦陷区接收的大员显见腐败化,且在各地皆激起不必要的民怨,使层峰对民意的掌握也渐形脱离,同时与共军的冲突亦趋白热化。蒋在1945年10月11日日记写道“共党不仅无信义,且无人格,诚禽兽之不若也”。固然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不可调和,但国府与苏联达成“友好协议”,政治孤立中共的成果似乎近在眼前,然而1947年国府在东北战略的失误牵一发而动全身,致战事失控,最后宣布“动员戡乱”(抗共护国战争),中共所称之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士农工商从此大失所望,国府的国内外布局已面临全面瓦解。

结束训政,施行宪政

更多资料:行宪
1947年举行的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中,蒋中正以一般国民身份投票,选举化学家陈裕光为南京选区国大代表。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回南京主持政事,后往沦陷十四年的东北。10月21日,蒋偕同夫人飞抵台北,参加台北中山堂举行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大会。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国大代表总数仍达法定人数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在首都南京召开,11月28日国府主席蒋介石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主席递交蒋。1947年元旦,《中华民国宪法》颁布。11月,选举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2月25日,宪法正式施行,中华民国进入宪政时期。

军政经情势逆转

1947年2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蒋介石依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请求,派遣整编第二十一师刘雨卿部队前往台湾,进行武力镇压,同时也派遣监察院监察使杨亮功前往调查真相,虽于3月13日电告陈仪:“请兄负责严禁军政人员施行报复,否则以抗命论罪”,但派兵之举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55](至2004年10月6日总计收到补偿申请 2756件,截至第110次董事会已审:2710件;其中成立2247件,死亡681件,失踪177,羁押1389,不成立463件),台湾行政院官方调查报告,则是:死1万8000人至2万8000人。[56]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奉化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8年3月29日,蒋介石经第一届国民大会以2430票的高票选为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于5月20日就任。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于同年5月10日施行。8月,大陆地区改革币制失败;9月,济南战役失利,军事、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逆转,在辽西会战、徐蚌会战、平津战役中,国军精锐尽失。握有重兵的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等要求蒋下台。

退守台湾

巩固台湾基地

蒋介石与长子蒋经国

1949年1月10日,蒋介石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中央银行所存之美金与黄金移往台湾存放。1月11日,蒋致电陈诚,指示治台方针六点。随后,蒋指示陈诚在台湾实施三七五减租,于视情况在台湾发布戒严令。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与共产党进行和谈。

蒋下野后,返回故里奉化溪口,随后决定了补救方针,包括:从党务革新下手、以台湾为新军事基地、对外争取奥援、迁移中央政府于台湾。李宗仁等曾多次要求蒋出国,蒋予以拒绝。[57]李宗仁议和失败后,国府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投降条件。4月,共军渡过长江。蒋以中国国民党总裁身份前往上海、舟山群岛等地督战。[58]

8月,美国政府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为其对华政策彻底失败辩护,并严词批评蒋。8月3日,蒋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表联合声明,组织“反共联盟”。蒋在台北近郊的草山(今 阳明山)成立总裁办公室,随后成立革命实践研究院训练干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要员、国大代表、学者专家及国军各部陆续撤往台湾。10月,国军于金门迎击解放军获胜,史称“金門戰役”。12月5日,代总统李宗仁托病自英属香港远走美国。蒋协助中央政府机构迁移台湾后,飞往重庆、成都指挥最后抵抗。12月10日,解放军逼进成都,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乘军机飞往台湾,自此而后,蒋未再踏足中国大陆一步。

复行视事与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中华民国政府多次电请在美国之代总统李宗仁回台主持政务,李宗仁回复以“医嘱不宜远行”为由,滞留美国。在国大代表及各界人士劝进下,蒋介石于3月1日在台北复行视事,履行中华民国总统职权。杜鲁门于3月2日邀请李宗仁至白宫,席间仍称李为总统;陪同的顾维钧承蒋意旨,以“副总统”一词作介,为国务院执事者所否定。顾氏始被迫改用“代总统”为介绍词。当记者问杜鲁门对蒋如何称呼,杜鲁门说:“我和蒋介石尚无往还!” [59]李宗仁在美声称蒋此举是违反宪法的。同年年初,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盟国对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四年的事实已经予接受”。关于台湾主权问题,蒋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时表示:“台湾的主权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有一些法律程序还未完成,须待对日和约的签订”。由于美国对中华民国政府采取“袖手旁观”政策,蒋为了重整军备,向日本聘请军事顾问人才,称为“白团”。1月6日,故宫南迁文物顺利运抵台湾,暂存台中雾峰。国民党党史馆搬至南投草屯,取名“荔园”,集中保存。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恢复对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及经济援助,并派遣第七舰队协防台湾,中华民国自此转危为安。7月,蒋进行国民党党务改造,确立国民党为“革命民主政党”,并在农林工商文教等机关团体建立党组织,任命蒋经国为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主掌军队、政工、情报及指挥对大陆游击战。宪政方面,维持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体制,并开始实施地方自治。

军政经改革

1958年台北,蒋介石与胡适之合照。

1952年4月28日,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12月2日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为台湾建立了军事安全保障[60] ,随后展开了各项改革、建设台湾的措施,包括:

  1. 义务役:依照日军顾问团白团建议,在台推行征兵,使台湾每个成年男子皆入伍服兵役一段时间,以具备足够兵力与中共解放军抗衡,甚至反攻大陆。
  2. 土地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领”将公有土地移转为现耕农民所有,“耕者有其田”征收放领私有耕地,创设自耕农户,使台湾农村复兴,并实施“平均地权”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所得用来扩大社会福利建设,促使农村人力和资本向城市工商业移动,实现了孙中山建国大纲“平均地权”的理想。
  3. 地方自治:制定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使各县市以下各级政府首长与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4. 国民教育:实施九年国教,扩展高等教育,建立技职教育体系。
  5. 发展各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福利建设:兴建国民住宅,办理低利贷款,鼓励贸易、私人投资。
  6. 维护与发扬传统中华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遗产,矢言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和“反共复国的自由基地”。

在台意识形态

来到台湾后,蒋介石的最大愿望是“反攻大陆”。1950年5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他一度认为韩战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国军在美苏交战下可反攻大陆,但韩战在斯大林死后迅速结束,美苏关系亦得到缓和,美国并不支持他反攻。国军虽不断尝试小规模对大陆反攻,但败多胜少。在国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后,发生其后由共产党自行停战的金门炮战。中华民国政府在1958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对外宣称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的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蒋介石仍继续积极主持极为机密的国光计划。但中共当局在1960年代中期研发出原子弹后,国府军事反攻大陆可能不复存在,但蒋介石仍坚持中华民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包括外蒙古在内中国全部领土拥有主权。

为了与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礼,蒋主持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冷战背景下,大部分西方国家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联合国及其他组织内的中国席次亦由中华民国代表。中共“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大革命等动乱,也促使这种国际情势得以持续。虽然蒋大力主张复兴中华文化,但当时国民党的许多作为却同时破坏台湾本土的文化,包括禁说台语、客家话,强迫原住民改为汉名等。

1971年,蒋中正坚持他一贯之“汉贼不两立”的意识型态,长期不接受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建议,即由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在联合国代表整个中国。于是在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中华民国政府称为“排我纳匪案”)之前一刻,由代表团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他并发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告全国同胞书》详申其绪。

逝世与遗嘱

1969年9月16日,蒋介石在阳明山遭遇车祸[61],身体状况自此大为衰退。蒋介石在1975年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4月5日清明节午夜十一时五十分,蒋介石因突发性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其遗体随即于子夜奉移台北荣民总医院,并于稍后移灵至台北国父纪念馆供民众瞻仰。4月16日十二时五十分,蒋介石遗体奉厝于慈湖行馆正厅。。

根据侍从翁元的回忆,“老先生归西时,没有交代任何的遗言”[62]。遗嘱由秦孝仪代笔。并且直至蒋介石过世后,五院院长才签名以为旁证。[63]内容如下: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

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

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

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

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遗嘱代笔人秦孝仪指出,蒋介石遗嘱首句本为“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总理信徒自居...”,“耶稣基督”是由宋美龄添加,秦因此背了一段时间的黑锅[64]。对于蒋是否真信基督教,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早年即随母信奉佛教的蒋介石本人,并非真正相信西方的基督教,蒋于基督教受洗是因为其妻宋美龄家族的原因。另一种意见认为蒋确实信仰基督教。[65]。该遗嘱在这一问题上显然存在纰漏和矛盾之处,一则蒋自束发以后追随总理革命便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信徒自居不符合事实,蒋接触基督教较晚;一则以耶稣基督信徒和以总理中山信徒自居存在矛盾,孙中山后期颇反对于宗教的迷信,曾明确说过:“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还说过:“知道人是由禽兽变来的进化论,因是从事科学来的,总好过那些神甫、牧师迷信随著书讲。”

台北市的中正纪念堂是众多纪念蒋介石的设施中最大的一处

蒋去世后,其总统职位依法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真正的权力则是由其子蒋经国掌握。1978年,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于严家淦结束第五任的任期后,由国民大会选举,任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1988年,蒋经国去世于第七任总统任内。

蒋介石的遗体目前置于铜棺中,灵榇暂厝桃园县大溪镇慈湖,其子蒋经国的灵榇则暂厝桃园县大溪镇头寮宾馆,“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66]。2005年,中华民国国防部规划将蒋家父子遗体一同迁葬至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67],但顾虑各界意见而尚未执行。

1976年,中华民国政府除了保持蒋介石出生日10月31日为“蒋公诞辰纪念日”外,另立4月5日为“蒋公逝世纪念日”,亦放假一日。1990年代末期,台湾实施周休二日后,蒋公诞辰纪念日改为“只纪念不放假”的法定节日。2007年8月,当时执政之民进党政府以“去威权”为由废除该等纪念日[68]

婚姻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

蒋介石在十四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介石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蒋介石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婚后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纬国(纬国的亲父为蒋介石留日时之好友戴传贤)。蒋介石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1927年,蒋介石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时,曾给宋美龄和两个儿子留下遗嘱:

美龄吾妻:

吾决心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

经国、纬国吾儿:

余只承认宋美龄为余唯一之妻,务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则吾虽死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蒋介石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神化

蒋介石在台湾的戒严时期被极度的神化,例如会有赞扬他是民族英雄的歌曲蒋公纪念歌,当时的课本中也穿插著许多蒋介石小时候的故事,例如与日本人谈判,看到溪中有鱼往上逆游等,不过这些在正史之中都并未记载,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另外于蒋介石死亡后,当时政府也要求行文是必须称他为‘蒋公’,并必须挪抬以示尊敬。另外一个神化运动是广建铜像,并将蒋介石的头像刻在硬币之上。同一时间,政府还大量使用“中正”“介寿”等名进行命名,例如高雄寿山、合欢山,均被命名做“介寿山”,总统府前的马路则称“介寿路”,当时国军使用的飞机则有“介寿号”,台湾有数百条的中正路,许多公园都叫“介寿公园”,另外还有介寿国小、国立中正大学等。

蒋在去世之后,政府仍持续一系列的造神活动,包括在慈湖及中正纪念堂设仪队兵站岗,将蒋介石过世当天订为民族扫墓节中正纪念堂更是使用中国古代皇帝陵寝才能使用的建筑格局——“五间六柱十一楼”。这种神化运动到现在的台湾依然影响深远,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及公园之中依然有蒋介石的铜像。

轶事

在1948年5月20日的正副总统就职大典上,蒋介石宣誓就职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
  • 蒋介石在振武学校学习乃第十一期,就读三年,于1910年毕业。在此期间,他曾给其表兄单维则寄过一张照片,上面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69]
  • 1920年岁末,蒋介石检点账目,发现全年花费已达七八千元之多,顿觉惊心,在日记中严厉自责说:“奢侈无度,游堕日增,而品学一无进步,所谓爱、廉、谦、谨四者,毫不注意实行,道德一落千丈,不可救药矣!”1925年4月,他到上海的大新、先施两家著名的百货公司选购物品,自以为“奢侈”,在日记中提醒自己:“逸乐渐生,急宜防虑。”同年5月,自觉“心志渐趋安逸,美食贪乐,日即于腐化”,曾严厉自责:“将何以模范部下,而对已死诸同志也?” [70]
  • 1923年1月7日,蒋介石离开东路讨逆军总司令部赴厦门鼓浪屿,见石壁新刻“天地正气”四字,顿发兴致,挥笔写下“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对联。指一亭对同游者说:“在此亭后筑屋三间,隐居于此,可足平生之愿”。又在涌泉写自己表字的典故“其介如石”四字,请涌泉寺僧人雇工刻于更衣亭西,以为纪念。[71]
  • 1925年-1937年,蒋的儿子蒋经国曾经在苏联学习并工作。在苏期间蒋经国曾于1935年1月22日公开发表《给母亲的信》。信中说道:“昨天我是一个军阀的儿子,今天我成了一个共产党员。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但是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一点都不动摇。我有充分的自觉,对真正的革命理论成就有研究、有认识。”信中痛斥其父亲:“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他是您的儿子的仇敌。我有这样的父亲,在中国人民之前是不能不感到耻辱的。对这样的父亲不但没有任何敬爱之念;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得杀戮他,消灭他。”蒋经国的这封信当然受到当时客观环境的牵制,但的确也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动向。[72]
  • 1948年副总统竞选,当投票达最高潮时,蒋介石在官邸内屏息静听电台广播选举情形,并随时以电话听取报告。当广播员报告蒋的异己——李宗仁的票数已超过半数依法当选时,蒋介石盛怒之下,竟一脚把收音机踢翻,气喘如牛,拿起手杖和披风,立刻命令侍从备车。上车之后,侍卫忙问:“委员长,开到哪里去?”蒋仍一言不发,司机因蒋介石烦闷时总喜欢到陵园去,乃向中山陵开去。刚刚驶进陵园道上,蒋介石忽高叫:“掉转头,掉转头!”司机乃开回官邸。蒋介石才下车,立刻又上车,再度吩咐开车出去。随从侍卫见蒋介石如发疯一般,恐怕他自杀,乃加派车辆随行。蒋介石的座车刚进入陵园,他又吩咐掉转头。转回之后,又令司机开向汤山去。当选翌日,李宗仁夫妇至蒋介石黄埔路官邸拜候。二人在客室中枯坐了三十分钟,蒋介石夫妇才姗姗而出。李宗仁请示蒋介石,就职典礼上正副总统应着什么服装?蒋介石说穿西装大礼服。李宗仁急忙连夜找上海有名的西装店,赶制了一套硬领燕尾服。到典礼前夕,李宗仁忽然接到蒋介石手谕说,典礼改着军常服。 可是在就职典礼上,总统就位时,李宗仁忽然发现自己被蒋摆了一道:蒋介石并未穿军服,而是着长袍马褂;身着军服的李宗仁站在蒋身边,活像蒋的副官。李宗仁认为:蒋介石这种做法只会让蒋本人在历史上又多其难堪的一笔而已。[73]
  • 中华民国国民身分证统一编号自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开始编码时,“编号第一号”的身分证,意为第一张身分证,拥有人即蒋介石,字号为Y10000001。不过蒋介石因爱面子,在其身分证的学历栏上,虚报了学历为“日本士官学校”,事实上蒋仅有士官学校的预备班:东京振武学校的学历罢了。[74]
  • 蒋介石常常自称自己为“领袖”,并把“总裁”的“总”字上面加以空格示敬;在1954年他讲《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建校三十周年纪念训词》,称自己的话为“训词”;1962年他讲《复国建国的方向和实践》:“总理遗教和领袖根据遗教所提出的指示,亦就是党务干部思想行动唯一的依据……然而我考察党的好些工作,往往都是领导干部的自专自用,管见臆说,而自矜创意,很少是根据总理遗教和领袖的指示……可是今日党的干部似乎不应该再犯有这种毛病,因为大家对于总理的主义遗教,特别是领袖的言教身教与当面指示,总应该了解,那是领袖积五十年来的经验……”,多次自称为“领袖”;同年《总统蒋公手订对匪军官兵喊话要旨》[75]中,第五条有“蒋总统是大陆同胞的救星”;第八条有“蒋总统才是你们的救星”,全是蒋介石的亲笔。
  • 根据《亚洲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报道,[76] [77]林彪在文革爆发后不久,从陶铸处获悉毛泽东对自己关于“政变”的讲话有所猜疑,林陶二人在1966年末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秘晤居住香港的前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周游(同林,陶,萧三人一样,周也是黄埔四期的学生)并转交一秘函,林彪在函中倾诉自己“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蒋介石)爱护学生无微不至 ,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该函由周游在1966年11月送交国防部特呈蒋经国。台湾方面对此做出了秘密回应,表示欢迎,但与林彪之间的联系随后中断。据陶希圣回忆,林彪死讯传到台北时,蒋介石为之落泪。
  • 蒋介石是大谈“变化气质”哲学的能手。例如1951年11月19日蒋介石曾在草山阳明山庄讲《改造教育与变化气质》:“张横渠说:‘学者须先变化气质。’又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这就是说教育的要务,莫要于学者能变化气质……如要完成革命责任,必先要变化气质。”因此蒋介石的手下也就希旨承风,以为逢迎。国民党中常委林挺生在被蒋介石召见时被问及近来研究何物,林挺生想答以正在研究“变化气质”,但他根本弄不清怎么回事,忘了怎么成词,竟说成“我正在研究变化气”。蒋听了也弄不清何为“变化气”,以为是林挺生大同公司的新研究项目,因而连说:“好好,你好好研究‘变化气’吧!”[78]
  • 蒋介石在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后,想将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老宅扩建一下,而蒋幼年时候的邻居周顺房的主人坚决不愿意腾出地盘。他接到拆迁的通知后,曾放出风凉话说:“瑞元(蒋介石的本名)当皇帝了,他让我搬,我不得不搬……”并执意要让蒋介石亲自来说。蒋介石得知后也无可奈何,只好苦笑着说:“迁不迁由他去吧。”今天还能看到那家周顺房千层饼店。[79] [80] [81]

评价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位毁誉兼有的人物,人们对他评价趋于两极。由于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大陆地区对蒋的评价也趋于统一。

正面

常平站感吟一绝


蒋介石   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国国民党认为,蒋中正在孙中山病故后,领导国民政府及国民革命军北伐,扫除北洋军阀、名义上统一中国,结束了军阀割据和南北法统分裂的局面,捍卫了共和国统,重建了中华民国,并在1947年实施以五权宪法为基础的宪政体制,胡适称这部宪法是:“比美国宪法还民主的宪法”[82]
  • 同时,蒋中正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领导中华民族抗战卫国。在八年抗战前,力排众议,坚持‘攘外亦须安内’的国策,极力推迟德国军事顾问返欧的时程,并透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致全面扩大。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认为,抗日期间,蒋的领导地位亦无人可以替代[83]
  • 中共领导人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首次公开承认中华民国国军是 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84]。 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 在抗日战争给予日军沉重打击[85]
蒋公中正香港协会在香港街头举办蒋介石相关事迹展览会。新台币贰佰圆纸钞上的蒋介石肖像
  • 马英九认为蒋介石对台湾的贡献有三方面[86]:光复台湾、建设台湾与保卫台湾。建设方面除了土地改革、9年国民义务教育及发展经济外,更重要是蒋介石在政府刚迁台、朝鲜战争方酣动荡之际,毅然推动地方自治,对台湾民主的基础有很大贡献。蒋介石还支持妇女解放、废除养女制,对台湾人权进步有很大贡献。当初若没有蒋介石保卫台湾,台湾可能已沦入铁幕,也就没有后来的经济发达与教育普及。
  • 一些与蒋接触过的中外人士认为蒋有品德上的优点。蒋日记自1915年即未间断,至 1972年健康恶化为止长达57年之久。西方史学界对蒋介石正面看法有:“律已甚严”、“生活节俭”[87],有“钢铁般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88]。“他的各种伟大优点,使他成为一个忠诚爱国的、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和足智多谋的领袖,他百折不挠地决意保持其他国家的独立,不受任何外国控制,一心要为他宪政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89]
  • 台北市的前市长高玉树对蒋介石的评价比对蒋经国的高许多。[90]

负面

1958年1月1日的《民众日报》,当日头条置放蒋介石肖像,头条副标题则为:“匪共四面楚歌,覆亡为期不远”
  • 蒋介石在台湾箝制言论自由、打压敢言知识分子、1960年连任第三任总统前以莫须有罪名监禁《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雷震十年、制止台湾人组织反对党以及特务横行,殆为其无可洗刷之政治污点[91]
  • 照李宗仁回忆录所述,蒋介石的统治有“流氓治国”的特色。[92]“所以蒋先生在中国战场纵横数十年,他所凭借的武器,不外金钱收买和分化离间的伎俩。若从纯军事观点立论,则蒋先生实在是既不能将将,也不能将兵,若以他一己的意志来统兵作战,安有不败之理?只以军事一端作简单的论列,中共统一大陆,实非偶然。”李宗仁在1948年5月20日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时因着装问题遭到蒋戏弄,两人不合台面化[93]
  • 美国总统杜鲁门对蒋介石始终没有好感,而且对美国的援助遭严重亏空以及美国国会和联邦调查局注意到孔宋两家不正常的敛财手法而十分不满。美国作家默尔·米勒有一次采访杜鲁门总统,杜鲁门就气得大骂地说:“他们(国民党)都是贼,个个都他妈的是贼……他们从我们给蒋送去的38亿美元[来源请求]中偷去7.5亿美元。他们偷了这笔钱,而且将这笔钱投资在巴西的圣保罗,以及就在这里,纽约的房地产。”[94]杜鲁门77岁高龄接受采访时,提起蒋,仍然怒火中烧:“我从来没有改变我对蒋他们那帮人的看法。他们个个都他妈的该进监狱!如果我活着看到他们锒铛入狱的那一天,我将很高兴。”[95]
  • 鲁迅等当代思想家批判蒋介石在国内施行“恐怖统治”(白色恐怖),冠予异见人士“叛国”、“颠覆”等罪名大肆捕杀并以军法审判,是“独裁统治者”。
  • 汪荣祖、李敖[96]认为蒋介石不是一位称职的军事领袖。蒋介石曾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却是个不称职的军事家,在战术层面乏善可陈。比如,在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动用了差不多全部国民革命军精锐调往淞沪作战,希望扩大上海之战,以冀国际可以出面调停,犯了战略上的错误。[97]
  •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为阻挡日军,批准黄河花园口决堤,造成上千万中国百姓受灾、近百万人死亡及数万平方公里的田地被河水淹没后大面积的饥荒。
  • 张学良被蒋介石、蒋经国治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从1937年软禁直至1990年;而杨虎城自1937年就被关押,1949年国府溃败时,周养浩等军统人员在毛人凤的直接命令下,将杨虎城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全部杀害。
  • 前陆军总司令且为国民革命军名将的孙立人批评蒋介石视国军为私军,为一党一人之工具,最终以涉及匪谍、预谋兵变之罪名,遭软禁长达33 年[98]
  • 在雅尔塔密约的逼迫下,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苏联同意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前提下,由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决定 外蒙古的地位(雅尔塔协定称:“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99] [100] 然而国府败退台湾后,1952年10月13日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蒋介石说:“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虽然是中央正式通过一致赞成的,但我本人愿负其全责。这是我个人的决策,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放弃外蒙古“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幻想,绝非谋国之道”;蒋认为自己“对总理、对革命、对国家和人民应该引咎自责。”1952年国府以苏联“违约”为由,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控苏案”,并经大会决议通过。1953年立法院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华民国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了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华民国停止阻挡蒙古[101],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位于台北捷运北投站 - 复兴岗站之间的一座蒋介石铜像
  • 一些评论家指出蒋介石为巩固政权展开军事统治,以刑法一百条及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造成白色恐怖。蒋介石在台湾威权统治使一些台湾人对蒋评价甚低。国民党曾制造对他的崇拜风气,中正路和介寿路等名称,成为台湾最常见的路名。蒋介石铜像大量出现于车站、各级学校及各公共机关。[102]
  •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于2007年5月23日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表示“这些年来我慢慢在思考一些事。我家人曾经迫害台湾人民,后来被逼出去(指离国发展)。我们不能总是对以前的光荣无法忘记,无法接受批评,总要有人出来接受这些事情。”这是蒋家后人首次对蒋介石提出负面评论。
  • 中共长期将蒋定义为负面人物,中共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指责蒋“背叛总理(孙中山)遗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杀革命群众”。抗日战争中蒋介石被认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忽略抗日、枉顾民族利益”。在相当长时间内(1990年代以前),蒋被批判为“蒋帮头子”、“流氓刽子手”、“新兴军阀”、“旧势力之化身”、“军阀之工具”、“群众之仇敌”、“背叛革命”、“反革命”、“反动”、“无耻”、“美帝国主义走狗”、“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代表”等。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法西斯头子”,“独夫民贼”[103]。陈伯达称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聚敛200亿美元的财富。 [104]中共及部分学者把蒋介石列为中国的头号战犯及卖国贼。
  • 张学良口述历史痛贬蒋介石。他说:“蒋先生这个人,我批评他,他要有机会,他真能当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顽固,旧的思想,不是当代的思想,蒋经国就不同,所以我可以说,到台湾以后,要不是蒋经国,蒋介石就没有了,现在也是没有了。”张学良表示:“介石没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我)本来很尊重蒋先生,但后来不尊重,因蒋先生完全是自我主义。”访问者提到:“我们在可大图书馆看见很多书,是说蒋先生对台湾的贡献。”张:“那大概都是国民党写出来的,要说蒋经国对台湾有贡献,我承认。蒋先生有什么贡献?”张学良认为,蒋介石是个投机取巧型的买办、好吹,例如蒋介石常说“几年准备(反攻)、几年成功”,失信于民。张学良还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都是假的”,事实上是蒋嘱文胆陈布雷于一九三七年二月在杭州新新旅馆辟室杜撰,八易其稿。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他在特务刘乙光监视下,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心情不好,不如“抓诗一首”。[105]
  • 张学良在接受唐德刚教授采访时说:“蒋介石就是李宗仁说的那个样子,一点不错”。“马歇尔说得对,蒋先生就是抓权不放。”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为了不让苏联插手中国内战,默许外蒙投票独立。蒋介石懂得政治妥协,可能避免中国内战,形成多党制民主国家。最后结果导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并失去外蒙主权,中国也失去了最佳民主化时机。[106]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蒋介石被论定为失败的负面人物,被普遍当作一位既独裁又无能的政治人物,接受大量外援仍然失去中国内地的常败将军。(李敖,汪荣祖《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第12页,2004年。)

章太炎曾经讽刺蒋介石执行的“三民主义”是“卖国主义,党治主义,民不聊生主义”。指出蒋介石所谓的“革命”连虚有其表都谈不上。 浙儒马一浮指出,蒋氏之便下雨矫揉,影响治国,非同小可。就古帝王的标准而言,其表现殊乏王者博大的气象。而政治思想史家萧公权也曾在口述中提出,蒋介石如有杜月笙拍拍胸脯“闲话一句”的气派,或不至于失败。 经济学家马寅初曾将光头的蒋介石的脑袋比作电灯泡,里面真空,外面进不去。讽刺其缺失现代知识。而开罗会议时,蒋介石竟然不知“季风“为何物,可为一证。胡适以”乘势以为本,御众智以为马“为蒋介石祝寿,即暗含规劝蒋任用人才,以众智为己智之意。 [来源请求]

其他

  • 北伐结束后,各地方势力及原军阀都表示愿意归顺国民政府,国府也予以接纳;但他们只是形式上听命于蒋介石。所以有人[谁?]认为:部分对于蒋介石及国民党的劣评,实际上是基于其他军阀的恶行。
  •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曾与蒋介石会面,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对蒋有如下评价:“他的那种沉着、谨严而有作为的性格,给我以深刻的印象。这时,他的权威和声望正处在顶峰。在美国人的眼中,他是世界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他是‘新亚洲’的一个斗士。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坚定地捍卫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人,同时他又强烈地反对共产党。美国各界人士公认,在这次战争获胜以后,他将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大国的首脑。后来,许多持有这些观点和估价的人们都抛弃了他们原有的看法。我在当时并不同意人们这样过高地估计蒋介石的力量,或中国在未来的贡献,然而,我在这里还是可以指出,蒋介石大元帅至今仍然献身于当时曾使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同一事业,但是,后来他却在自己的国家中被共产党击败,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107]
  • “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一九三九年曾说:“看来敌军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二百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力意志而徘徊犹豫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不可忽视其威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由此可见……有此军队存在,要想和平解决事变,无异是缘木求鱼” [108]
  • 李敖:蒋介石祸国殃民,但对得起台湾同胞。尤其将全中国国库的黄金带到台湾来。会内斗,会搞情报,搞收买,不会打仗,并不聪明,就好像宁坡人的茴香豆腐干,做生意常常发大财,但最后再输光[109]

著作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蒋介石http://zh.wikisource.org/wiki/蒋介石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蒋介石

蒋介石留下文字极多,但许多文章由蒋之文学侍从陈布雷、陶希圣等代笔,如《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主要内容收入《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包括:

  • 《国父遗教概要》
  •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 《中国经济学说》
  • 《苏俄在中国》
  • 《中国之命运》
  • 《反共抗俄基本论》

蒋介石极重视历史文件文物保存,其个人档案于1949年由南京经上海转运台湾,先存放桃园大溪头寮宾馆,史界称为“大溪档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阳明书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国史馆,1997年定名为“蒋介石总统档案”简称“蒋档”。目前公开的可分为十类:

  • 筹笔:1923年至1972年函电、谕令,291册
  • 革命文献:1923年至1945年历史事件记录报告与函电,167册
  • 特交文卷:1927年至1964年蒋对政事情势规划,5709件,分72册
  • 特交文电:部署呈报电文及蒋的批示,436册
  • 特交档案:幕僚、部属、各地区之原始报告,90597件,分622册
  • 领袖家书:1924年至1967年,968件,分12册
  • 其他文物图书、印章、勋章、书画,888件
  • 蒋氏宗谱,48册
  • 照片影辑:照片集243册,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缩影29卷
  • 事略日记115册、蒋经国文电资料48册

两蒋日记

2005年蒋方智怡将蒋介石与蒋经国私人日记原稿,简称“两蒋日记”,移至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胡佛研究所档案室主任ElenaDanielson表示,他们现在所收藏的手稿档当中属于中国近代史的人物已经有一百多位,而两蒋日记只是暂借保管罢了,李登辉时代曾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的郭岱君五年前受聘于胡佛。据郭说,胡佛和蒋家的协议是:两蒋日记只是“存放”(deposit)于胡佛,但并不“拥有”(own or possess)这些日记,将来不排除日记迁往中国领土(Chinese territory)的可能。

蒋介石日记起于1919年直到1972年他患病止,由蒋用毛笔亲笔工整的在日记簿上书写。不过卷帙浩繁要解读得花很大的功夫。 蒋经国日记始于矲1937年自苏联归后至1980年,后期日记由于糖尿病视力模糊,字写得很大但字迹端正并以毛笔书写。在蒋介石的日记中显示,他在民国37年已经承认国民党改造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出在内部。在蒋经国总统的日记手稿中,则可以看到他对方良女士的奉献是很珍惜肯定的。

2006年3月25日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蒋家媳妇蒋方智怡亲自到访下,美国史丹佛大学首度将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公之于世。

胡佛设立的“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史料”,内容包括国民党档案、蒋介石、蒋经国日记、中华妇女联合会档案等。陈诚把他在江西剿共攻破中共红都瑞金,所掳获的原始文件赠予胡佛,二战接收东北的要员张嘉璈把他的文件也给了胡佛,宋子文的文件和两蒋日记如今亦归胡佛,行政院长郝柏村、唐飞和王作荣等国民党大老也将个人文件和档案交给他们收藏。

去蒋化

西元2007年始于台湾的的政党台湾民主进步党的一连串政治行为,由指称蒋为228之元凶开始否定蒋介石,进而要求国防部移除〝部分〞营区的所有蒋公铜像,以及扬言拆除台北中正纪念堂的围墙,最后是毁去坐落于高雄市文化中心的巨型蒋介石铜像以及后续的要求蒋家将位于慈湖之两蒋(蒋介石以及其子蒋经国)遗体移灵致五指山军人公墓等等行为。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告一段落。

蒋介石在统治期间大肆屠杀政治异见人士。

文化资产

此“文化资产”段落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10年7月23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并使用百科全书的语气来改善这篇条目。

中华民国

  • 重要古物:文建会2010年1月,针对国防部军史馆11件蒋介石文物,核定为“重要古物”(仅次于国宝指定),包括:
    • 北伐、抗战时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旗、印
    • 北伐后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旗、印等六件
    • 日本投降时向我方敬献的“冈村宁次五狮刀”
    • 蒋介石个人物品:五星上将军阶披风、北伐佩用指挥刀、黄埔军校校长佩剑、三军统帅权杖;其中“五星上将披风”系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时,盟军唯一颁发之中国将领是军史上重要文物。
  • 蒋介石宋美龄士林官:国定古迹,台北市福林路60号,台北市2000年7月14日以“蒋介石宋美龄故居”指为市定古迹,后内政部2005年5月25日以“蒋介石宋美龄士林官邸”指定为国定古迹,古迹本体为官舍、招待所、凯歌堂、慈云亭4处。
  • 慈湖陵寝:桃园县历史建筑,1959建,桃园县大溪镇福安里4邻埤尾3号,蒋介石停棺所在(未下葬)。
  • 草山行馆:台北市历史建筑,台北市湖底路89号,1920年台糖株式会社兴筑原是为了接待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1949年12月,国民政府迁台后成为台湾首座的总统官邸,士林官邸完成后,蒋介石每年夏天仍于来此处避暑,也称“草山老官邸”或“后山官邸”,2002年由台北市政府登录为“历史建筑”定名为“草山行馆”。2007年4月7日凌晨遭火警焚毁,木造结构,受损严重,但石砌门版尚存。 草山行馆占地约594坪,行馆主建物150坪外。
  • 西子湾蒋介石行馆:高雄市直辖市定古迹(民国93.04.09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20248号),1937年建,高雄市莲海路70号,西元1952年海军总司令部将其移交总统府,作为蒋介石在南部的驻跸之地。行馆设置蒋氏南京座车的展示空间。主体建筑的特色保有日式和风特色,目前由中山大学管理作为艺文展览场所称为“西湾艺廊”。
  • 第一宾馆:澎湖县定古迹,马公市介寿路观音停海水浴场旁,1942年日人建专门招待日本皇族及高级军官之场所,1949年蒋公首次下榻于此,1959年“八二三”炮战时,蒋介石坐镇宾馆成立指挥所。建筑物结构为承墙、木桁架、文化瓦屋顶,由于军方管理甚少开放。建积约550平方米,是澎湖地区少数融合“和洋”混合风格之代表特例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浙江奉化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登录,奉化市溪口镇武岭路,民国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包括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建于1930、40年代,
    • 丰镐房:位于武岭路是蒋介石、蒋经国居住地。分为大门、前庭、内门、前厅、内庭、后堂,两侧为东西厢房。后堂名“报本堂”吴敬恒题额。报本堂陈列蒋氏四代神主,素居楼上设佛堂为蒋母礼佛之处。东厢房为宋美龄卧室,西厢房为毛福梅房间。占地4800平方工尺,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其中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为清代建筑,其余为蒋氏1929年扩建。
    • 玉泰盐铺:位于武岭路中街,为蒋介石祖父、父亲开设盐铺所在,蒋介石出生地。前后两进,前进为楼房,硬山顶,宽4间,后进平屋3间。大门在围墙右前方,石框架,门额书“清庐”二字,右下侧墙角嵌刻有“玉泰盐铺原址”基石,落款为“中正”。盐铺曾两次失火现在房屋为1946年所建。
    • 小洋房:蒋经国别墅,位于在溪口潭墩山东麓,原名“涵斋”,又称“剡溪小筑”,为两层楼房。1930年建。原供蒋介石回乡时居住。1937年蒋经国留苏回国,偕妻蒋方良、子蒋孝文居住在这里。
    • 溪口镇建筑群:2006年6月作为第六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扩充归入蒋氏故居,包括武山庙、蒋母墓、摩诃殿、蒋氏宗祠、文昌阁遗址。这些建筑都是蒋介石出资建造维修,是蒋氏回乡祭祀、居住和从事政治活动场所,是研究蒋氏家世的重要物证。
  • 上海故居“爱庐”:1994年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位于上海乐平路9号是宋美龄陪嫁物。蒋介石将这座法国式花园洋房称为“爱庐”。
  • 南京故居:主要有三处包括黄埔路官邸(憩庐)、美龄宫、汤山陶庐。
    • 憩庐:位于黄埔路国民政府国防部内,曾是中央军校所在地,192910月14日落成,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住到1949年。憩庐为一座红色西式洋楼,座北朝南,上下两层。1948年12月31日蒋介石引退告别晚宴在此举行。1949年后分别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校址、“华东军区和南京军区”驻地。
    • 陶庐:现称为“蒋介石温泉别墅”,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温泉路3号。建于1920年,本是陶保晋私宅。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后,成立了“汤山筹备处”,进行整顿修缮。修复工程于1947年3月完成,但不再对外开放成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御用浴室。
    • 美龄宫:1934年竣工,又名为“蒋主席小红山别墅”、“南京主席公邸”、“主席小红山官邸”、“主席小红山公邸”、“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等。蒋介石于1930年秋正式向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供谒陵小憩之用。占地120公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筋混凝土,平面为凸字形,外观为清官式建筑做法。客厅后来被改为祈祷室称为“凯歌堂”,每周日上午蒋介石宋美龄都要到凯歌堂做礼拜,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和马歇尔也曾到凯歌堂做礼拜。1991年由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南京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日本

  • 中正神社 - 是日本人为感激蒋介石对日本战败后的宽大对待而建立的(爱知县幸田町)。
  • 以徳报怨之碑 - 千叶县市岬町江场土,1985年4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