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街:初步繁荣时期的经济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42:44

初步繁荣时期的经济选择

2011-06-12 17:32:17

浏览 213 次 | 评论 0 条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户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仅有少量的商品,比如铁农具、盐等,需要从外界购入。其他的生产生活物资都是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和平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传统的农业,可以养活的人口有限。看到人口快速增长,当局者自然会有不安。如何解决人口问题,一直是历史上各朝代当局者要考虑的核心经济问题之一。当人口增长时,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复杂的分工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养活那些多出来的人口,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歉收则有饥荒之虞,丰收则会谷贱伤农。这种两难局面在简单的农业生产结构中难以解决。解决之道在农业之外,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而且,由于人口压力的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已成势在必行。

在汉朝时,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征收人口税,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但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汉朝的纺织业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仍然不足,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国家存粮进一步增加,经济实力大涨,商人的地位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

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以下政策发展经济:第一,把盐铁收归国家垄断经营。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国家的收入,也限制了地方的经济实力。第二,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统铸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以改变货币混乱的局面,并严禁各郡国私人仿铸。这是采用均输、平准的方法以保持物价的稳定。第三,增收财产税,命令各行业人员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什十五纳一税,同时鼓励人民告发逃税者,利用军队屯田使国家粮食储备增加从而恢复比较轻的赋税制度,不但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勤政爱民,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的基本政策是,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减轻农民负担,文帝先是把十五税一的田租改为三十税一,后来索性田租免收,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了三十税一;    为了减轻摇役,文帝下令列侯回到自己封国,以免戍卒的运输之苦;对于匈奴的政策,也是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以和亲为主,从各个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景帝在继续推行文帝政策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进行“削藩”,将吴楚七国之乱平定,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对于匈奴,继续采取和亲政策,拉拢匈奴。

  在东汉时期,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在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一,开凿了大运河,以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行,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在唐朝前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农民土地的生产时间。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在农业方面:曲辕犁、筒车发明应用,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垦田面积大量增加;在手工业方面: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在商业方面: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市,有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

2005年6月1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美新市场经济(北京)论坛”上,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在回忆了中国经济发展史后认为,对中国而言,开放是关键,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宋朝鼎盛时期中国的GDP总量是唐朝鼎盛时期的2倍,是明清鼎盛时期的数倍!

宋朝时,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地。稻谷生产非常繁盛,稻米不但足以自给还可以输出到其他省区。随着粮食生产的发达,谷贱伤农的问题渐渐突出。粤、桂、湘、赣几个稻谷主产区,互相争夺销路,经济效益自然裹足不前。由于新的消费市场很难发现,更好的办法是转而生产其他。在这方面,广东走在了其他省份的前面。

长江三角洲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自从唐宋中国经济中心从北方转向南方以后,江浙一带,一向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南宋俗语云:苏常(湖)熟,天下足。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因而江南是中国至关重要的粮食产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地工业、经济作物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现象——大规模的省际商品交换。历史上的中国,早就有国内的长途贸易。汉时的商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经商。宋时的商业也一时繁盛。因此,全国形成了省际的分工结构。

在此省际分工结构之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省份成为过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民,其生产已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远方其他人的消费。而他们自己的粮食需求,则从那些仍然主要生产粮食的地区——次发达地区,通过贸易输入而得到满足。到了此时,“苏常(湖)熟,天下足”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已经不再是江浙,而是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业极为发达,明朝则有进一步发展,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明朝最盛的万历后期人口有1。6亿。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统治时期,农业生产比以前有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耕地面积扩大。江南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九十五万三千余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一百万顷,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一百五十余万顷。抛荒最多的四川地区,顺治十八年才一万余顷,到乾隆十八年已增至四十五万九千余顷。

在清朝康熙年间时,三藩被平定,统一了台湾。康熙帝奖励垦荒,多次普免钱粮。康熙帝还下令治理黄河水患。

第二,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手工业越来越发达。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统治时期,作为农村副业的绩麻、纺线、养蚕、织布、缫丝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原来以缫丝织布知名的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的家庭手工业更加发达;湖州的丝和松江布都是“衣被天下”,远销国外;陕西、江西和贵州等省,缫丝、织布兴旺起来;用柞丝织绸的技术在乾隆时由山东传入贵州,织成的“茧绸”闻名全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维族、蒙族的毛毯,苗族的苎布、皮布、土花布、洞锦,僮族的僮锦,都是当时极精美的产品;作为农村副业的藤器、竹器、柳条器、造纸、陶器、制糖、制茶等家庭手工业,发展良好。

到了明末清初,江浙的粮食产量开始逐渐下降,棉业成为替代升级产业。结果,江南一带不但大量产棉,而且大量生产棉布。因而,手工业已经在相当部分上取代了农业。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区”。

第三,全国各地商业繁荣。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许多城市恢复了明代后期的繁盛,有些城市,如南京、广州、佛山、厦门和汉口,则较明代发展更好;长江沿岸的无锡是著名的“布码头”,汉口是“船码头”,镇江是“银码头”;佛山商铺、市集、作坊如林,共有六百二十二条大小的街巷;汉口镇更是“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而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

乾隆皇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

第四,产业结构转型。省际贸易,能够为一个省提供足够的粮食,并支撑起省际的分工结构。明末后,广东逐渐放弃了稻谷生产,转而生产鱼桑蔗果等经济作物。广东也从粮食的输出省变为输入省,大量依赖广西的稻谷。到了18世纪,广东的经济作物生产已非常发达。广东省从一个和他省并无区别的地区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发达省份。

第五,康熙帝下令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连云港)开放对外贸易。由于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产品难以与清朝竞争。于是,清朝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贸易盈余的地位。当时出口产品主要有丝绸、茶叶、瓷器、棉布等,进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于外国每年要向中国购买大量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销售量不多。因而对外贸易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六,到雍正时,又进行赋税改革,彻底实施“地丁合一”。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摊丁入亩,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七,金融机构(票号)在乾隆年间开始出现。

事实上,清朝乾隆后期有人口3。6亿,光绪年间更达到了4。2亿,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清朝的农业、工业、商业和社会水平达到了空前繁荣。进一步,18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向了清代中国。

在18世纪时,英国人口增加到了七八百万人,但仅依靠本地的粮食生产英国岛屿大概只能养活五六百万人,进一步英国的自然资源很有限:仅取暖燃料一项,英国所有的森林看来也不够用;英国人民找到了解决之道:建立小作坊,面向大众的需求生产点什么;这种小作坊后来发展成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工业体系。时至今天,英国这个岛屿面积没有增加,自然资源比起18世纪消耗了不少,但养活五千万人口还绰绰有余,而且五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比18世纪的贵族还好,原因在于经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复杂的分工结构。

 因此,在“十二五”发展时期,我们仍然需要致力于在全国发展复杂的分工结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高度发达的商业、发展后工业时代的工业、发展新农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等外,应注意发展金融业。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选择的是国际财富金字塔的顶端——金融产业。

 

0上一篇 << 以房养老与中国老龄化社会      下一篇 >> 会再一次发生粮食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