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亮歌曲:200910《观兵以威诸侯》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29:40

《观兵以威诸侯》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理论,它包括战争的道义观,谋略观与形势判断,今日观其言行,不无裨益。

楚庄王是一个雄材大略者,他的战争道义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先是受到王孙满的一个教训,后是有一个幡然悔悟。

关于战争道义的王孙满理论发生在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之后,《左传》载:

  ◇宣公三年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又几年发生了泌之战。

泌之战,指春秋时期,晋、楚公元前597在泌(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

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师讨伐与晋国结盟的郑国,攻下其都城,迫郑襄公与己结盟。六月,晋国派中军元帅荀林父救郑,到黄河北岸时得到郑楚已结盟的消息,于是晋军内部对和战出现争议。

主战的中军副帅先榖不听指挥,率其部属擅自渡过黄河。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均支持,荀和下军副帅欒書等反对无效,不得不率全军渡河接应。

此时,晋将魏锜求为大夫未成,赵旃求为卿未成,便擅自向楚军请战,希望能造成晋军的失败。

楚军中亦有和战的争议,楚庄王采纳伍参的意见,决定与晋军决战,并采纳令尹孙叔敖的意见突袭晋军。时晋军对此并无防备,除上军主帅士会在敖山设伏应敌外,餘皆很快溃散,被迫强渡黄河逃走。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战争道义的楚庄王宣言就发生在这一战之后,《左传》载:

◇宣公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子曰:

“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

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

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观兵以威诸侯”者舞也;“观兵以威诸侯”者武也:

武与舞同音,绝对不是偶然的,其间孕含重要的中国文化的信息。或者说,楚庄王的高论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继承。

古人戎、猎不分,故狩猎舞亦即武舞。原始舞蹈的“人兽斗”在神话中就反映为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有论舞蹈文,摘录之:

原始舞蹈是人类精神的曙光初现,人类文化中的许多重大现象都源于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神性初始涌现之所,是神话叙事的文化源头。原始舞蹈与民间文化诸事象(如巫术、戏剧、神话、生殖崇拜、图腾信仰等)之间的源流关系揭示了原始舞蹈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创世”作用。

《礼记.檀弓下》云: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

 《礼记.乐记》:

“夫乐者,象成者也”

原初的舞蹈往往是模仿性的舞蹈,不同于现代抽象写意的舞台舞蹈。

典籍中,武舞又称为象舞或象武,正因其源于象征野兽而舞,象舞之人因其头戴兽面扮演野兽,故被称为象人(《汉书.礼乐志》)。

神话是原始舞蹈的写照,“百兽率舞”成了战争神话的源头,而“率舞”之“兽”,也就成了武士和战神的原型。

著名的战争神话,如炎黄之战、黄帝蚩尤之战、颛顼共工之战、尧诛鲧、禹诛防风氏、后羿射日除凶、叔均驱魃以及李冰斩蛟等等,实际上都是狩猎舞中人兽斗或兽兽斗的反映,其中诸神或作猛兽之凶态,或策虎驱豹为先驱。

诸神话中,对兽舞之风保留的最多的要数黄帝蚩尤之战,或言蚩尤兄弟,铜头铁额,势不可当(《述异记》),或言鸟人玄女,授帝兵符,力克劲敌(《玄女法》),兽舞之风,不言而喻。至于说蚩尤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玄女法》)等,则显系祈雨仪式上巫术表演,蚩尤本为雨师。

由于神话是舞蹈的反映,由上述神话已具备复杂情节,或可推断,在汉代或更早,民间拟兽舞已具备了较复杂的情节和角色分工,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打闹嬉戏,已算得上是戏剧的雏型了。

《归藏》(《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记黄子(即黄帝)杀蚩尤,“作《 鼓之曲》十章:一曰雷振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奋,八曰熊罴哮,九曰石荡崖,十曰波荡壑。”其乐分十章,角色纷然,剧情多彩,已颇具戏剧的规模。

原始狩猎-拟兽舞是民间节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节日中的许多节目都是源于原始狩猎-拟兽舞。由于狩猎舞起源最早,它也必定流传最广,因其岁月最古,必定意义最重,因而当是上古时代民间的主要舞蹈形式,从而成为节日庆典中的重要节目。

蜡仪是中国上古时代最为隆重热闹的节日,同时也是各种民间伎艺的大杂烩和大展览,平时星散于村野乡间的各种歌舞、游戏、竞技和杂耍等等,在这一节日中荟萃一堂,纷纷献艺,为节日增辉添彩。因此,它虽然主要是一种农耕庆典,但狩猎-拟兽舞这种最古老和最流行的游戏方式,必为其中最华彩的篇章。

《郊特牲》所记的蜡仪“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豚也”以及“罗氏致鹿与女”等等,决非仅仅指的是一种语言行为,如巫祝念念有辞的致辞降灵,也非一种堂皇呆板的象征性仪式,而是藉舞蹈活泼泼地表演出来的“猫鼠斗”、“虎豚斗”活剧和香艳淫逸的“女乐”,且由蜡仪的热闹隆重,知其场面决非如《郊特牲》所记那样零落。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注云:“此谓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则蜡仪中登场的动物决不仅限于猫鼠虎豚及鹿等寥寥几种,而应是各路禽兽,纷纷亮相,熙熙攘攘、济济跄跄,龙腾虎跃、鸢飞鱼游,渲染出一片欢天喜地、光怪陆离的节日气氛,而且各种兽舞当多作“打斗”之架势,以较技角力,博得人们的喝彩,强化节日气氛,猫鼠之争、虎豚之争仅举其例而已。后世的驱傩主要行于蜡仪,而其中的十二神兽驱十二凶(《后汉书.礼乐志》),显系源于此种斗兽舞,至于角抵戏、鱼龙漫延等则更是其世俗化形式。原始狩猎舞、方相驱傩、道士逐祟及钟馗打鬼等诸种民俗事象一脉相连。

原始舞蹈与民族起源及图腾的渊源关系,可以由夏民族之得名得以证明。“夏”有多义:

(1)谓氏族之名,特指禹族,后泛指华夏民族,《说文解字》云:“夏,中国之人也。”

(2)谓舞之名。禹之舞称大夏。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获、大武。”

郑玄云:“大夏,禹乐也。”乐亦即舞。

《诗.周颂.时迈》、《思文》、《周礼.春官.钟师》等之“时夏”、“九夏”,亦皆夏舞。

《周礼》“九夏”之一为“昭夏”,

《国语.鲁语》韦注及《左传.襄公四年》杜注皆引为“韶夏”,盖“韶”为夏舞之特例,然亦不妨以之通名诸夏,故“九夏”疑即所谓“九韶”,

《吕氏春秋.古乐》云:“(禹)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高诱注云:“九成,九变;昭,明。”)“夏龠九成”亦即九夏,而据此说,则九夏之谓九韶(或作“昭”),正以其“昭”禹之功也,即以其再现禹的业绩以昭示天下,如前所述,舞蹈之义,即在于藉再现成功以庆祝之炫耀之,据记载,“九韶”为禹子夏启之乐。

《礼记.乐记》所谓“夫乐者,象成者也。”

《周礼.大司乐》所载诸先王古乐,实际上都有昭明功德耀武扬威之义。

《山海经.大荒西经》“夏后开(即启)……始得歌《九招》。”

郭璞注引《竹书纪年》曰:“夏后启舞《九招》”,《九招》即《九韶》。

《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配玉璜。”

《说文》云:“翳,华盖也。”

朱骏声《说文定声》谓即羽葆幢,则夏启之舞,执羽而舞也。启与禹一脉相传,启舞当承自禹舞,知夏舞为执羽之舞也,谓之“九韶”,言其用也;而谓之“九夏”,则言其体也,其舞所执之羽饰,即称为“夏”。

(3)夏原本就有羽饰之义。

《谷梁传.隐公五年》“舞夏”,范注云:“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也。”

《周礼.天官.序官》“夏采”,郑玄注:“夏采,夏翟羽色。《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是也。”则夏即谓翟雉之羽,故舞之羽饰又可称为翟,《诗.邶风.简兮》“左手执 ,右手秉翟”是也。

夏民族的图腾凤凰就源于羽舞。夏舞之人饰羽而舞,故羽化为鸟,此鸟非他,即神鸟凤凰。凤凰在中国文化中的神圣地位因此落实矣。“凤”“凰”二字原本都谓舞名。“凰”又作“皇”,“皇”为舞名。

《周礼.舞师》云:“舞师,教皇舞,率而舞旱 之事。”郑众注曰:“皇,书又作 ”,

《说文》云:“ ,乐舞以羽 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又云:“ ,翳也,所以舞也。”则皇舞所执的羽饰与夏舞相同,皇舞亦即夏舞。至于“凤”,据《说文》,为“朋”的古文,而“朋”在卜辞中作 ,康殷先生认为此字由 字演变而来,拙文《鼓之舞之以尽神》证明,古文字中作“大”形者,原本都象征舞人形象,此字作颈饰朋串(项链)的“大人”之形,即象征饰朋而舞之人。故“凤”与“凰”初文各象饰朋而舞或饰皇(羽)而舞,二舞原本或各不相干,但或许因为两者往往同时而举,故朋舞之人也沾了皇舞的光,而一同“羽化登仙”了,并被捏合为一,成为神鸟凤凰 。

《山海经》颇多关于凤凰的记载,每每曰“鸾鸟(亦凤凰之类的神鸟)自歌,凤鸟自舞”,并谓其为“歌舞之鸟”(《大荒北经》),就流露出凤凰与舞蹈之间的瓜葛。《尚书.益稷》所谓“韶箫九成,凤凰来仪”更表明了凤凰与夏舞之间的关系。“韶箫九成”即九韶或九夏,亦即夏舞,“凤凰”即夏舞之人,前者是禹族的图腾舞,后者则为禹族的图腾动物,两者实为一回事。

禹之族何以以羽舞或凤凰而不是别的什么作为自己的图腾呢?

是由于羽舞是其族最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由《尚书.舜典》舜命禹为司空平水土,知禹的时代已是农耕时代,又由禹治水神话,知禹之地水患频仍,必处大河之下游,夏族所居,在今中原地区,具体地讲,是在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其时已非狩猎时代,故狩猎舞不足以象其民族之特性,而其地多水泽,故必多水禽飞鸟,故羽毛资源丰富。

《尚书.禹贡》云:“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义,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徐州其地,夏人所居也,羽为羽山,为尧殛鲧之地,其地贡品有夏翟,正表明夏翟为其地的特产,夏翟天生丽质,禹族以其为舞饰并因名其族,不亦宜乎?实际上,羽毛为原始先民最常用的舞饰,因此羽舞就是最流行的舞蹈形式,在中国古典礼仪中的地位显赫的“文舞”,就是羽舞。羽毛虽为主要的舞饰,但不必是唯一的舞饰,因此,禹族又不妨以熊或别的什么作为图腾,正如一个人不必仅有一名,一族之图腾亦不必只有一个。

人类文化九九归一,其最初源头都可追溯于原始舞蹈。

今日之阅兵,是舞也,是武也。相信以现在中国之形势,阅兵必有隐义,有示形于反华者,有示义于友邦,有震慑于敌人。

有文章(09年09《环球》杂志)说阅兵,故录之:

阅兵活动的兴起应该说是非常早的。据记载,公元前,中国、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家就已经出现了阅兵。阅兵是古今中外检阅武装力量的一种隆重活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目的和作用渐渐不同。

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就有了“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所谓的观兵就是检阅部队。阅兵前,受阅部队列好阵形,最高统治者或军队的长官在受阅部队面前展示自己的本领,用弓箭射杀禽兽。其主要目的就是树立威信,提高权威,同时也是通过展示部队的作战能力来向臣民百姓示威,震慑诸侯,以利维护封建统治。定期阅兵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检查部队的战备程度,比如人员数额是否满员,武器装备的列编情况等,这可以掌握军队能否随时遂行统治者下达的指令。

在古代,当兵本是贵族的特权,统治者通过阅兵可以提高贵族的凝聚力,利于控制贵族。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平民百姓才不断加入军队之中。清朝时期,督抚每三年就进行一次被称为“大阅”的阅兵活动。皇帝每三年要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这种阅兵主要是对八旗将士进行检阅,一个目的是检验维护清朝统治的基本力量的作战能力如何,另一个目的是向汉族等其他民族示威,震慑可能的反清活动。古代阅兵的震慑目标,主要是针对国内反对统治者的势力。

随着民族国家的确立,各国的阅兵活动越来越具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对内鼓舞军民士气,对外威慑可能的入侵之敌。

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历史中,阅兵次数达190多次,其中的4次规模大,影响深。最为著名的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红场大阅兵。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军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战略误判等原因,苏联战争初期损失惨重,28个师被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这导致苏联军民的战斗士气受到极大打击。9月底,德军集中180万军队,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向莫斯科发动攻势。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如何鼓舞军民的士气对于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尤为关键。

苏联最高统帅部一方面决定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等重要机构全部留在莫斯科不撤离,另一方面决定举行盛大阅兵式。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数十万红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主席台,接受斯大林等苏联党政领导人的检阅。之后,在市民目光的注视下奔赴西部前线抗击法西斯德国军队的入侵。这次大阅兵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经过浴血奋战,苏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于12月转入了反攻。

在现代,阅兵已被各国灵活地用于各种目的,但威慑敌军仍是其中的重要一个。1945年6月24日,红场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仪式上,受阅部队的最前方是苏联军人攻入柏林后插在德意志帝国大厦上的那面红旗。而苏联士兵也将200多面纳粹德国的军旗抛在了列宁墓前。战后苏联的第一个阅兵式,其目的是向西方展示力量,显示苏联有实力保卫自己的利益,警告西方不要轻举妄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史上也举行过多次阅兵,其中的1984年国庆大阅兵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建国35周年的大阅兵中,展示了28种先进武器装备,全部为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这次阅兵中,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亮相。这成了对霸权主义国家的一个震慑。

阅兵的功能与作用一直在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目前来看,阅兵仍具有扬国威军这一基本功能,但其也逐渐凸显出军事外交的色彩。

今年4月23日,中国海军在青岛举行了盛大的海上阅兵式,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来自29个国家的高级海军代表团和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各式军舰参加了这次阅兵。这次海上阅兵是我国举行的第一次多国海上阅兵,不仅展示出了中国海军的自信,还成为开始与国际接轨的标志。可以说,这次阅兵是中国海军开始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

7月14日,法国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庆阅兵式,其间,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出现了一支由400名印度陆海空三军士兵组成的方队。这也是印度军队首次在海外参加的阅兵式。有关专家分析,法国之所以邀请印军参加法国的国庆阅兵,是因为法国想向印度出售120亿美元的战斗机,同时正同印度磋商向印度出口民用核技术的问题。不难看出,法国为了商业利益,已经用阅兵式来展开外交攻势了。

 

   

以威不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