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员工像老板一样工作:西周十二诸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7:01:21
西周十二诸侯 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当时分封的诸侯国有100多个,其中较为强大的亲信诸侯国有12个,历史上称“十二诸侯”。封邦建国,对拱卫王畿,巩固周王朝疆土起著积极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分封诸侯以后,周王朝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但也造成了各诸侯国在封地内各行其政,不听王命,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立王朝。尤其在东周以后,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东周王室已成空名。
本章以十二诸侯先后灭亡的顺序,著重介绍东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诸侯国君,和他们的墓地所在。

西周十二诸侯(一)《曹国》《陈国》《蔡国》《郑国》《鲁国》 曹国

曹国的始封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叔振铎,姬姓,周初封于曹(曹国及其都城是因今山东曹县城东10公里的曹南山而得名),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故曹叔又称陶叔。初封时有今山东省西部之地。西周时,曹是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春秋时,曹国与周围的强国相比,国力相对较弱,但还是除“春秋五霸”之外较强大的国家。公元前637年,(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避难到曹,曹共公不以礼待。重耳归国继承王位后,于公元前632年兴兵伐曹,俘虏了共公,重耳逼迫曹国将与宋国接壤的土地划归于宋,共公才被放回,三年后,重耳又逼迫共公割让曹国与鲁国接壤、济水以西之地于鲁。公元前575年,晋历公又伐曹,俘虏曹成公。曹与宋为邻,常互相为敌。曹国传至第26君曹伯阳时,好田戈之事,公元前487年,宋景公乘机攻曹,将曹伯阳俘虏杀之,曹国亡。
曹国自叔振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87年曹伯阳被杀共历26王558年。

【曹国王陵】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定陶至荷泽公路一公里处,名仿山。仿山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东西二座山腹成。《定陶县志》说:“仿山……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这里埋葬著曹国26代君主及其家族。仿山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是主峰。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0米,南北长140米。两山之间是一宽50米的谷地。山体由墓葬封土层叠形成,数百年间的数百座墓葬逐渐堆积形成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虽经后世破坏仍巍然耸立。到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的文献仍称:“崇三十丈延环百亩”。明清之际,在山颠平地修诛祠堂庙宇,立碑记事。先后建有山门、玉皇阁、百神阁、关帝庙、泰山奶奶庙、三皇庙、龙王庙、 人阁、包公庙、鼓楼、钟楼、戏楼等,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古建诛群。近数十年来,山土、墓葬及古建诛多有破坏,以取土平田、取土烧砖破坏最为严重,山体已较古代大为缩小,汉墓砖块甚至墓室暴露地面,比比皆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加强了规划与保护,恢复了若干古建诛,山体东面因取土形成的洼地以积水成湖,辟为绿化带。山门内正殿“西周故国”(祀曹开国君主)以修缮一新,记曹国历史的若干碑石以重新竖立。曹国王陵之上还叠压著后世(主要为汉代)的大量墓葬,也许是汉初各代梁王家族也葬在这里。曹国王陵考古工作还没启动,地下文物遗存尚不清楚。





曹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振铎 武王之弟 1045—? 曹叔 山东定陶县仿山
姬睥 振铎之子 太伯 山东定陶县仿山
姬平 姬睥之子 仲君 山东定陶县仿山
姬侯 姬平之子 宫伯 山东定陶县仿山
姬云 姬侯之子 ?—865 孝伯 山东定陶县仿山
姬喜 姬云之子 864—835 夷伯 山东定陶县仿山

曹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疆 姬喜之弟 834—826 幽伯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鲜 姬疆之弟 825—796 戴伯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雉 姬鲜之子 795—760 惠伯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石甫 姬雉之子 760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武 姬雉之子 759—757 穆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终生 姬武之子 756—702 桓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射姑 终生之子 701—671 庄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曹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夷 射姑之子 670—662 厘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班 姬夷之子 661—653 昭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襄 姬班之子 652—618 共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寿 姬襄之子 617—595 文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庐 姬寿之子 594—578 宜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负刍 姬庐之弟 577—555 成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  负刍之子 554—528 武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须 姬 之子 527—524 平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午 姬须之子 523—516 悼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野 姬武之弟 514—510 襄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通 姬须之弟 509—506 隐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路 姬野之弟 505—502 靖公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姬伯阳 姬路之子 501—487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


陈国

陈国,妫姓。开国君主为舜的后代妫满,又称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其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春秋时,陈国曾与宋、蔡联合攻郑,反遭到郑国的入侵。春秋后期,楚国势力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夫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国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陈,将陈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陈国。楚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陈成公)为陈国君。公元前534年,楚再次灭陈。但以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五年后,楚平王恢复了陈国地位。公元前479年,终于被楚所灭,在原陈国之地建立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陈国王陵】因淤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区最下层,尚未发掘,有待于考古探测。陈国开国君主妫满(胡公满)墓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关外柳湖畔。

陈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妫满 舜之后代 1045—? 胡公 河南淮阳县东关柳湖
妫犀 妫满之子 申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皋 妫犀之子 相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突 妫皋之子 孝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圉戎 妫突之子 ?—855 慎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宁 圉戎之子 854—852 幽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陈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妫孝 妫宁之子 831—796 厘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灵 妫孝之子 795—781 武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说 妫灵之子 780—778 夷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燮 妫说之子 777—755 平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妫圉 妫燮之子 754—745 文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鲍 妫圉之子 744—707 桓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佗 妫圉之子 706—700 厉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跃 妫鲍之子 700 利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林 妫鲍之子 699—693 庄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杵臼 妫林之弟 692—648 宣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款 杵臼之子 647—632 穆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朔 妫款之子 631—614 共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平国 妫说之子 613—599 灵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午 平国之子 598—569 成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弱 妫午之子 568—534 哀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吴 妫弱之孙 533—506 惠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柳 妫吴之子 505—502 怀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妫越 妫柳之子 501—479 缗公 河南省淮阳县咱ua下

蔡国

蔡国,姬姓。周武王灭商后,为了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理原商朝的遗民,于灭商后的第二年,分商朝之地为三,封其弟姬度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其弟姬鲜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其弟姬处于霍(今山西省霍县),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姬度不服,联合了姬鲜、姬处和商纣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武庚和姬鲜被杀,姬度被流放而死,姬处被贬为庶人。公元前1042年,周公又封姬度的儿子姬胡(又称蔡仲)于蔡(今河南上蔡),以奉祀姬度之祀。
蔡国是西周初诸侯国中分封较早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周王朝在东方的大国之一,大约与曹、陈、卫等国齐名,国力较强。蔡国对周王朝统治淮河流域起过重要作用。进入春秋以后,国力渐趋衰落,只能与周围的强国采取联合行动以自保。春秋中期,楚国势力进入中原,蔡国首当其冲,畏服于楚。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在西申(今河南南阳)以重礼诱骗蔡灵公前往,将其杀害。楚军围蔡国都,将蔡世子为牺牲祭冈山,蔡国第一次灭亡。其后,楚灵王封弟弟弃疾为蔡公。公元前529年,弃疾即楚王位,是为楚平王,蔡人因助楚平王平定内乱有功被复国,楚平王让蔡灵公之子姬庐为君,为了依附楚国,蔡平侯将国都迁到新蔡,(今河南新蔡)。此时的蔡国政治地位更加脆弱,常受大国支配。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楚时被扣,巨金贿赂令尹子常才获释,随后附于晋。公元前506年,晋指使蔡灭沈,又不容于楚,蔡又改附于吴。当年,吴王阂闾同蔡、唐之师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破郢都。楚乞援于秦,公元前505年,秦楚联军大败吴,楚昭王得 回国后先灭唐,又连续攻蔡,蔡为躲避楚的攻击,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州来(今安徽省寿县,时称下蔡)。进入战国,越灭吴,蔡失去吴国的依靠,终于在公元前447年被楚所灭。
蔡国自姬度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447年被楚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五百九十八年。

楚灭蔡后,将蔡国君主及遗民迁至高蔡(今湖南省常德市),作为附庸以供其役使,大约在公元前223年同楚一起灭于秦。

【蔡国王陵】因都城三迁,故有三处:1、上蔡,自姬度公元前1045年受封到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被杀,蔡在此共厉18王,514年。现咱u _有九座蔡侯墓,尚未发掘,墓主待考。2、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迁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现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发掘,墓主待考。3、下蔡,自蔡昭侯迁此到公元前447年蔡亡,蔡在此四王,历47年。今安徽寿县、风台县、淮南市葬有蔡侯,此三地古称称寿州。寿县蔡侯墓位于寿县西门之内,系1955年在治淮工程中发现。墓中出土

大量青铜器是春秋晚期的标准器,可作为铜器断代标尺,还有大量铭文,因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墓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南北长8•45米,东西宽7•1米,深3•35米。坑底有棺椁痕迹,骨骸已朽,东南角有1殉人。北端放礼器与乐器,其他三面放车马器和兵器。西侧有一长4•2米、宽2米的长方形漆器,器南部有两组玉饰。墓中出土随葬品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此外还有金叶、玉器、骨器及漆器等。具有重大价值的首推青铜器。礼器有鼎、豆、缶、鉴等,礼器多有自名,可由此确定器形的名称。有两件“吴王光鉴”是吴国嫁女于蔡的媵器,其余是蔡国自产。有成套的蔡国乐器甬钟、编钟、编缚等各一套。兵器有戈、剑、矛、斧、镞等。车马器有辖、銮、饺、镳、钤、节约等。有铭文的铜器多达几十件,铭文多有“蔡侯#”字样,应为墓主。“#”字专家考订为“申”,即蔡侯申或蔡昭侯。蔡昭侯迁都州来,死葬于此,完全可信。出土的“吴王光鉴”2件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为吴王光(阖闾)嫁女叔姬所作,圆腹平底,两兽耳饺环,腹内有4个小圆环。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口、颈和小腹饰密形云点,下腹饰垂叶文。鉴各有铭文52字,记述吴王作器原因,及吴蔡二国因政治需要而建立婚姻关系的情况。 铭文分析,当时蔡侯既要“左右楚王”,又要与吴联姻,反映蔡国国势甚弱,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脆弱地位。
距下蔡不远处的今淮南市蔡家岗清理出两座蔡国墓,相距约200米,均为北面带墓道的“甲”字形墓。墓亦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约5米,宽约4米。随葬品多被盗走,仅在2号墓内残存70多件镬、剑、戈、镞、镦、 、辖、刀、锯等青铜器,基本上与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铜车马和兵器相同,证实该墓应为蔡侯墓。其中最重要的有错金银丝鸟篆文的“蔡侯产铜剑”3把,铸铭文36字的“绍侯(昭侯)铜戈”一件,铸铭文36字的“吴王诸樊铜剑”和铸铭文10字的“吴王夫差铜戈”各1件,错金银丝鸟篆文12字的“越王者旨于赐铜剑”2把,这不仅证明该墓主人为蔡侯产,即蔡声侯,还得知墓内有吴、越铜器,说明蔡国不仅与吴有联姻关系,而且与越国也有往来,为研究春秋末期蔡与吴、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数据。

蔡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度 武王之弟 1045—1042 河南上蔡县咱u _
姬仲 姬度之子 1042—988 河南上蔡县咱u _
姬荒 姬仲之子 987—975 河南上蔡县咱u _
姬宫 姬荒之子 974—894 河南上蔡县咱u _
姬厉 姬宫之子 893—864 河南上蔡县咱u _
姬武 姬厉之子 863—838 河南上蔡县咱u _

蔡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武之子 837—810 夷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所事 夷侯之子 809—762 厘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兴 所事之子 761—760 共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兴之子 759—750 戴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措父 戴侯之子 749—715 宜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封人 措父之子 714—695 桓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献舞 封人之弟 694—675 哀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溪 献舞之子 674—646 穆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甲午 姬溪之子 645—612 庄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申 甲午之子 611—592 文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固 姬申之子 591—543 景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班 姬固之子 542—531 灵侯 河南省上蔡县咱u _
姬庐 姬固之子 528—522 平侯 河南省新蔡县境内
姬东国 姬班之孙 521—519 悼侯 河南省新蔡县境内
姬申 东国之弟 518—491 昭侯 安徽寿县咱u#38376;内
姬朔 姬申之子 490—472 成侯 安徽寿县境内

蔡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产 姬朔之子 471—457 生侯 安徽淮南八公山蔡家岗
姬产之子 456—451 元侯 安徽寿县境内
姬齐 元侯之子 450—447 蔡侯 湖南常德境内

郑国

郑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历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庶弟姬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是为郑恒公。公元前774年,郑恒公出任周幽王的司徒(掌管土地和人民),郑恒公看到幽王无道,王室将乱,于是在773年将家属和资财转移到了东方,并在虢国(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与郐国(今河南省新密市)之间的地区新建了都城,而自己则死于公元前771年的骊山之难,郑国也因犬戎的入侵而灭亡。
郑恒公的儿子姬掘突公元前770年因拥护周平王东迁有功,被任命为卿士(佐君管理政务),是为郑武公,乃朝中重臣。郑武公在新迁之地,于公元前769年灭郐(今河南省新密市),公元前767年灭虢,公元前765年在新占领的地方重新建国(今河南新郑市)。以后,郑国的势力不断扩大,由一个关中小国迅速发展成为位居中原核心的强国。
郑国盛时的疆土有:今河南北半省的中部;北至黄河;南到许昌;东到开封;西到荥阳。到郑庄公时,郑国侵陈伐许,破息攻宋,大败北戎,以至后来同周王室交换世子,抗击周王统帅的陈、蔡、卫联军的进攻,大破王师并射伤周恒王,成为春秋初期相当活跃的一个小霸主。春秋晚期,在大国争霸角逐中,郑国在子产的辅佐下,实行新政,加强军备,国势一直不衰,受到晋、楚诸霸主的尊重。进入战国,郑国因内有君臣之间的权益之争,外有韩国的不断 食,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375年,韩军攻破新郑,郑国亡。
郑国自姬友公元前806年开国至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共传二十三王四百三十一年。

【郑国王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城关附近的“郑韩故城”内。自郑恒公公元前765年在新郑建国后,郑国在新郑共历18王,395年。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韩哀侯

将韩国都咱u#38451;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迁到新郑,将新郑更名为南郑。韩国在新郑共历8代国君,145年。因新郑先后为郑、韩二国的都城,故称“郑韩故城”。郑韩故城是目前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灭郑后,害怕郑人复国,于是采取了盗掘郑人坟墓,使郑人祖先翻尸动骨,永远不得安宁;将本国病死的大人、小孩埋在郑人的坟墓中,以破坏其风水;在郑人的坟地上大片建房,以阻断郑人的阴阳之气。韩人还将郑人的坟地改建成大型铸造万冶炼铁器,以烧散郑人的魂魄等方法,防止郑人复国。1964年,国家开始对郑韩故城进行全面勘查发掘,考古工作断续至今。经发掘发现,郑韩故城内有大片夯土建诛遗址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达10丌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7多平方米;战国时期的铸铁作坊遗址面积4丌多平方米。清理出一座熔铁炉和两座烘范窑,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此处还有制陶、制玉作坊遗址。重要的有:咱u n部的仓城村铸铁遗址;东部的小吴楼村铸铜作坊遗址和北部张龙庄村南的制骨作坊遗址等。2002年9月,又在城内侧东北部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约数丌平方米的大型制陶遗址。城内还分布著多处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墓地,但一直没有发现国君级大墓。
1923年,在郑韩故咱u 饥Y今新郑城内李家楼村盗掘出一座春秋时大墓,可能为郑伯墓。墓中出土了青铜器和玉器700余件,其中青铜礼乐器90余件,习称“新郑彝鼎”,其中包括二件著名的莲鹤方壶(一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郑伯大墓的发现,轰动了全国,震 了世界,但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盗墓贼,他们在这里狂挖滥盗,许多珍贵的古墓葬惨遭破坏。勘查发现,郑国墓葬多“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大量珍贵随葬品已经流失。2002年4月,为配合新郑市居民住宅开发,文物部门在对开发区基建工地进行清理发掘时,意外发现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中”字形大墓,这座墓长45米,内有三层外椁,一层内椁,通往墓室有南北二条墓道。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郑国墓葬中第一例带有墓道的墓葬。按古代的墓葬制度,只有侯爵以上的贵族才能使用带有的墓葬,而郑国国君当时是伯爵,是不能享用墓道的。这说明郑国国君是不遵守礼制,也不把东周国君放在眼里的。现在开挖的南墓道长31米,宽7•6米,呈倾斜状通向中间墓室。墓内发现有:九鼎八簋(鬼)、方壶、园壶、玉器、金器等随葬品。但中心墓室却发现有盗洞30多个,这些盗洞不是同一时期的,多为民国时期所为。在“中”字形大墓南北墓道里,布满了密密麻麻,重叠积摞的拆葬马车,目前在已清理的三分之一面积中,已发现17辆车,车辆大小不一,装饰豪华,做工甚为考究。这些车马葬按照郑国车马葬制的规矩,车轮被摘掉放在墓道两侧,另外一些放在夹道或平放在车厢上,马匹被杀死后平放在坑底,车体放在马匹之上。郑国车马坑的葬式和周围列国整车下葬,马匹在车辕以下有明显不同。随后,文物工作者在“中”字形大墓东50米处,又发现一座葬有22辆马车和数十具马骨的车马坑,它长10•04米,宽8•4米,深5米,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车马坑,被命名为一号车马坑。
自2002年4月至9月,文物工作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对一号车马坑周围的240亩土地进行了普探,初步探明这里是一处大型贵族墓地,此地的墓葬和车马坑分布极为密集,整个墓地有墓葬3千多座,绝大部分为郑国墓葬。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共有6米以上的大型墓180座,其中还有15米以上的大型墓,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大中型东周时期车马坑18座。初步估计,整个墓地车马坑的数量要在这个数字上翻二番不止。这次发现的新郑墓葬群车马坑距今有近2800年,比秦始皇兵马俑坑早500多年,与秦兵马佣三坑面积相比,新郑墓葬群车马坑要多出5丌平方米,目前,秦始皇陵共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处,而新郑墓葬群有3千多座大小不一的墓葬,规模与秦兵马俑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已探明的18座车马坑,大小可分为4种,其中位于“中”字形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形制最大,它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是1号车马坑的二倍,目前正在发掘中。

此车马坑的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国内罕见。以前,史籍中关于车的记载很多,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实物,后人对其形状的注解各不相同。这次在郑韩车马坑中发现了多种车形,有可供二人躺卧的安车;也有供三人并排乘坐的中型车;还有威武庄严的依仗车;轻巧急行的狩猎车;粗壮结实的战车……,这些车的外观千差丌别,图案多姿多彩,形态各不相同,用途多种多样,殉葬的方式也五花八门,为研究古代车马葬制,古车发展史及用车制度提供了珍贵数据。在“中”字形大墓南墓道较浅的地方,还发现了七、八具成年人和小孩的骨架,从成年人的尸骨看,这个人两臂弯曲,手骨和腿关节偏大,象患有类风湿或大骨节病,经考证,这就是韩国为破坏郑人风水,埋在郑人墓地中的韩人。
郑韩故城春秋墓葬群和大型车马坑的发掘,填补了郑国王陵墓地的空白,多个长宽在20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的发现,说明这处墓地内埋葬有多位郑国国君,是郑国王陵遗址,并确定郑国国君墓地是聚公族而葬的,是典型的集中公墓制。目前,郑韩故城内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郑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友 厉公之子 806—771 桓公 陕西华县城关西街
姬掘突 姬友之子 770—774 武公
姬寤生 掘突之子 743—701 庄公 河南新密市南王岗村
姬忽 寤生之子 701 昭君
姬突 寤生次子 700—697 厉公
姬忽 696—695 昭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但 姬忽之弟 694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婴 掘突之子 694—680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突 679—673 厉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捷 姬突之子 672—628 文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兰 姬捷之子 627—606 穆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夷 姬兰之子 605 灵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坚 姬夷庶兄 604—587 襄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沸 姬坚之子 586—585 悼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衮 姬沸之弟 584—571 成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恽 姬衮之子 570—566 厘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嘉 姬恽之子 565—530 简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宁 姬嘉之子 529—514 定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虿 姬宁之子 513—501 献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  姬虿之子 500—464 声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郑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易 姬 之子 463—456 哀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丑 姬 之弟 455—424 共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已 姬丑之子 423 幽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骀 姬已之弟 422—396 需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姬乙 姬已之弟 395—375 康公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鲁国

鲁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姬旦因原封地在周(今陕西扶风、歧山县之间),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灭商后受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市,商代称庵)。但武王没让他去就封,仍让他留在镐京辅佐王政,周公让其子姬禽前去就封。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武王的三个弟弟(姬度、姬鲜、姬处)不服,伙同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武庚的封地及其遗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封给长子姬禽,使这六族遗民成为鲁国的臣民,还赐给姬禽很多典册文物,宝器和仪仗,使鲁国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 点。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后代,所以其地位也较一般的诸侯国为高,是西周及春秋早期的强国。春秋初,诸侯国分裂割 ,鲁国曾多次战 齐、宋等大国,不断侵犯杞(今河南杞县)、邾(今山东曲阜东)、莒(今山东莒县)等国,夺得极、防等地。曹、滕、薛、纪等国经常向鲁国朝贡。春秋中期,政权转入贵族大臣,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因为他们都是鲁恒公的后代,故称“三恒”)手中,国势衰退。春秋晚期,鲁昭公被“三恒”驱逐,死于乾侯(今河北邯郸成安县)。不久,“三恒”属下的家臣阳虎等人又起来劫持大臣,控制国政,一度形成“陪臣执国政”的局面。鲁定公时,阳虎失败出奔,“三恒”重新掌权。鲁哀公时要恢复君权,与大臣发生激烈冲突,终于无成,流亡于越国。战国初期,权利又逐渐回到国君手中,但国势以大衰,已经沦为小国,但也曾经联络越、韩、魏等国攻击过齐国边境。战国末年,楚国受秦国所逼,势力东移,为扩大领地,楚国加紧对鲁国的攻伐。公元前249年,终于攻破鲁国,鲁顷公被废黜,鲁国亡。鲁国盛时疆域有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小部分,北以泰山及汶水北岸与齐国交界。
鲁国传三十三世,历七百九十六年。

【鲁国王陵】在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区鲁国故咱u {A尚未发掘。

鲁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禽 姬旦之子 1045— 禽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酋 姬禽之子 考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熙 姬酋之弟 炀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宰 姬溪之子 幽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沸 姬宰之弟 魏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擢 姬沸之子 厉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具 姬擢之弟 —856 献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濞 姬具之子 855—826 真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鲁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敖 姬濞之弟 825—816 武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戏 姬敖之子 815—807 懿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御 姬戏之佷 806—796 伯御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称 姬戏之弟 795—770 孝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弗涅 姬称之子 769—723 惠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息姑 弗涅之子 722—712 隐公 被姬允所杀
姬允 弗涅之子 711—694 桓公 被齐襄公所杀
姬同 姬允之子 693—662 庄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起方 姬同之子 661—660 闵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申 姬同之子 659—627 僖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兴 姬申之子 626—609 文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妥 姬兴之子 608—591 宣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黑肱 姬妥之子 590—573 成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午 黑肱之子 572—542 襄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稠 姬午之子 541—510 昭公 被放逐死于河北成安
姬宋 姬稠之子 509—495 定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将 姬宋之子 494—468 哀公 流亡越国,不知所终

鲁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宁 姬将之子 467—431 悼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嘉 姬宁之子 430—410 元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显 姬嘉之子 409—377 穆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奋 姬显之子 376—355 共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屯 姬奋之子 354—346 康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偃 姬屯之子 345—317 景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叔 姬偃之子 316—297 平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贾 姬叔之子 296—274 文公 山东曲阜鲁国故咱u
姬雏 姬贾之子 273—249 顷公 死于山东阳谷县


西周十二诸侯(二)《卫国》《齐国》《宋国》《晋国》《楚国》 卫国

卫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姬封。史料记载:卫本于1045年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故姬封又称康叔。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叛后,将黄河与岐河之间武庚的封地及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给康叔,使这七族遗民成为卫国的臣民,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国号卫。封康叔时,周公曾作文相诫,这就是著名的《康诰》。卫国疆土强盛时有: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一小部分,与晋、宋、齐、鲁等国相邻。卫国居于周王朝的北方,与狄为邻,常遭狄人入侵。春秋中期,卫懿公在位时喜好养鹅,且淫乐奢侈。他养的鹅都有禄位,可以乘大夫一级的车出入宫门,大臣百姓非常不满。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国人说,鹅有禄位,让鹅去战。卫军将士全无斗志,全军覆灭。狄人攻入卫都,卫懿公被杀。后齐、宋援卫,立戴公于漕(今河南滑县旧城东)于是漕成为卫国的第二个国都。公元前658年,卫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重新建国,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在楚丘时卫文公姬辟疆当政,文公接受亡国教训,修明政事,奋发图强,重整军备,国力军力大增。公元前642年,北方的邢国联合狄人攻卫,遭到卫的反击。公元前635年,卫灭邢国。公元前629年,为避狄人,卫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卫虽为十二诸侯之一,但却是一个弱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后,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战国晚期,公元前254年,魏军占领濮阳,卫成为魏的附庸国,但只有濮阳一地。公元前241年,秦攻下魏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东郡的治所,迁卫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作为附庸。故秦灭六国时未触及卫公室。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卫国自康叔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共厉四十二王,八百三十六年。

【卫国王陵】卫自立国后,迁都五次,王室陵墓尚未完全发现。解放前1932年—1933年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辛村发现是一处西周初期至春秋早期的卫国王室墓葬群。共发掘出大墓8座,中墓6座,陪葬墓54座,车马坑14座,大墓自北向南排列,中小墓与大墓时间相近,车马坑在主墓近处。墓和车马坑皆为长方形竖穴,有的有椁室、棺穴或二层台,大墓有二个墓道。随葬品安放有序,礼器多在北阶,车马器多在东或南阶,兵器多在西阶。出土物有的铭文中有“卫”国名。墓主待考。春秋及以后的卫国王陵尚未发现。
卫在建国的836年间,都朝歌400年,都漕2年,都楚丘29年,都帝丘388年,都野王33年。以上六座都城,最重要的是朝歌和帝丘,这里建都时间最长,遗迹也最多。

卫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封 武王之弟 1045— 康叔 待考
姬封之子 康伯 待考
康伯之子 考伯 待考
考伯之子 嗣伯 待考
嗣伯之子 庚伯 待考

庚伯之子 靖伯 待考
靖伯之子 —867 贞伯 待考
贞伯之子 866—855 顷伯 待考
顷伯之子 854—813 厘伯 待考

卫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余 厘伯之子 813 共伯 被姬和所杀
姬和 厘伯之子 812—758 武伯 待考
姬扬 姬和之子 757—735 庄伯 待考
姬完 姬扬之子 734—719 桓公 被姬卅吁所杀
姬卅吁 姬完之弟 719 卫君 被国人所杀
姬晋 姬完之弟 718—700 宣公 待考
姬朔 姬晋之子 699—696 惠公 出奔齐
姬黔牟 姬晋之子 695—688 卫君 出奔周
姬朔 (复位) 687—669 惠公 待考
姬赤 姬朔之子 668—660 懿公 被狄人所杀
姬申 黔牟之弟 660 戴公 待考
姬辟疆 姬申之弟 659—635 文公 待考
姬郑 辟疆之子 634—600 成公 待考
姬速 姬郑之子 599—589 穆公 待考
姬藏 姬速之子 588—577 定公 待考
姬衍 姬藏之子 576—559 献公 出奔齐
姬焱 姬藏之弟 558—547 殇公 被杀
姬衍 (复位) 546—544 献公 待考
姬恶 姬衍之子 543—535 襄公 待考
姬元 姬恶之子 534—493 灵公 待考
姬辄 姬元之孙 492—481 出公 被其父所逐
姬蒯聩 姬辄之父 480—478 庄公 被其弟所杀
姬起 姬元之子 477 卫君 被姬辄所杀

卫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辄 (复位) 476—456 出公 待考
姬黔 姬辄季父 455—451 悼公 待考
姬弗 姬黔之子 450—432 敬公 待考
姬纤 姬弗之子 431—426 昭公 被姬但所杀

姬但 姬纤之子 425—415 怀公 被姬颓所杀
姬颓 姬弗之孙 414—373 慎公 待考
姬训 姬颓之子 372—362 声公 待考
姬速 姬训之子 361—333 成侯 待考
姬速之子 332—325 平侯 待考
平侯之子 324—283 嗣君 待考
嗣君之子 282—252 怀君 被魏安厘王所杀
嗣君之弟 251—230 元君 待考
元君之子 229—209 角君 待考

齐国

【姜氏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西周夷王时(公元前885—878年)曾一度迁都薄姑(今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齐献公时(公元前859—851年)又迁回临淄,自献公迁回临淄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临淄先后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824年。齐国的农业、渔业、、冶炼业、煮盐业、和丝织业都很发达。尤其是盐业,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当时远海洋的诸侯国不能生产盐,只得向齐国购买,因此齐国财源旺盛,经济繁荣。齐恒公时,任用管仲为相,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军制,他把农民组织起来,设置了一支3丌人的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进行编制,并经常在一起训练,靠著丰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队,齐桓公灭掉、兼并了纪、谭、遂、莱等30几个诸侯国,国境急剧扩大,成为东方最富裕最强大的诸侯国。这时齐国的疆土东到大海,南到泰、沂山区北麓,西到今黄河、运河,北到冀鲁交界一带,控制著整个山东半岛。
【齐恒公争霸】齐恒公时,周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周厘王登基,二是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发生了内乱,新国君地位不稳,国内局势动荡。齐恒公趁这个机会,派人带著厚礼,去洛阳为周厘王庆贺,并向周天子建议确认宋国现任国君的地位。这是的周天子,因为经常求助于诸侯,备受各诸侯过的冷落和轻视,一见强大的齐国派使臣来朝拜自己并带来厚礼,丌分欣喜,当即就答应了齐恒公的建议并让他代表周王朝宣布对宋国国君的任命。公元前681年,齐恒公第一次以传达周天子的命令为由,召阶uU诸侯国到齐国的西南边境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市)聚会。会议上,齐恒公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宣布了对宋国国君的任命。以后,齐恒公又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召开过九次这样的会议,历史上称“九合诸侯”。公元前651年,周王室发生内乱,齐恒公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为报答齐恒公,派使者将太庙里的祭肉送给齐恒公,这在当时是诸侯难得的荣誉。齐恒公趁机以招待周天子使者洛uW,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县)聚会,会上他提出订立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要妨碍粮食的流通;临国遇到灾害需买粮食不得拒绝;各国友好相处,不要战争。他的提议得到许多诸侯国的支持,签定盟约后,大家一致推荐齐恒公当了盟主,同时,周王朝也正式承认了齐恒公的霸主地位。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公元前643年,齐恒公死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王位,齐国发生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大权旁落在卿大夫手中,齐国的霸主地位也随之结束。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逼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诸侯。姜氏齐国亡。公元前379年康公死,姜氏齐国绝祀。

姜氏齐国自姜尚公元前1045年开国到公元前379年康公死共传二十九王,历六百六十六年。
【田氏齐国】春秋前期(公元前770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国君妫佗被蔡国所杀,历公的小儿子妫完逃到齐国,入齐后改原封国为姓,号陈。齐恒公让他当了工正(管理工匠之官),古音陈与田相近,故史称田氏。到春秋晚期,田完后世子孙壮大,到齐景公时,田完第四代孙田恒子任齐国大夫,田恒子以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笼络民心,当时民心归之如流水。田恒子还联合鲍氏,攻灭齐公族栾氏、高氏,救济其国内贫弱孤寡者,甚得民心,田氏势力日盛。田横子死后,其子田乞为相,专齐政权,其子田常执政后,继其父之政,人民竟相附之。公元前481年,田常杀齐简公和右相监止,对残留的齐氏贵族尽行杀诛。公元前476年,田常自行割取由安平(今山东青州)至琅琊(今山东临沂)的齐地洛u灾v的封地,比齐国国君的封地还大。那时,齐国政权已经全归田氏。公元前386年,田完的第10代孙田和逼齐国国君康公于海滨,仅给一城之地作为食邑。同一年,周天子承认田和为齐侯,列入周王室,田和不改国号,仍称齐,史称“田齐”。田和之子威王时,败魏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威王之子宣王时,攻打燕国。宣王之子缗王时,灭掉宋国,势力发展到了极点,一度曾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公元前284年,缗王被燕、秦、韩、赵、魏联军打败,从此国力衰退。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灭掉韩、魏、楚、赵、燕五国后,最后灭掉齐国。
田氏齐国自田和公元前386年代姜齐至221年被秦国所灭共传八王,一百六十五年。

【齐国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内。齐国在临淄建都(故咱ub临淄区东北部齐都镇)先后经历了“姜齐”和“田齐”两个世系,824年。姜齐王陵大多在齐都镇临淄故城内或周围,田齐王陵则在故城东南11•5公里的齐陵镇牛山一带,临淄区齐王陵颇多,有齐陵之称。
【姜齐王陵】除开国君主姜太公墓在故咱un辛店镇东北1公里处,其余多在故城内外,姜太公死后,葬于周(今陕西省歧山县)。后齐人为纪念祖先,在此建衣冠冢,太公墓封土高25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50米,非常高大。现为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故城内有姜齐墓地两大处,一处位于郭城东北,一处在东南。城东北一处又分为两地,一处在东古城村,早年常发现西周与战国青铜器,已发掘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墓,墓室已破坏,东西宽约1•58米,南北长约2•48米,残深0•5米,出土文物16件,有鼎、簋、盘、壶等礼器,应为公室贵族墓。另一地在河崖头村,现以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现发掘5座。尤其5号墓结腹独特,规模宏大,推断为齐景公墓。墓底中部留有一东西宽18•1米,南北长20•7米,高1•5米的生土台。台四周用石诛墓壁,现存墓口南北长26•3米,东西宽23•35米。墓的东西北三面有一呈“Π”字形相连的殉马坑,坑全长近215米,宽约5米,地表2米。现以发掘北面54米,内有殉马154匹;西南端36米,内有殉马106匹。按此坑的长度和密度推算,全部殉马不下于600匹。经鉴定,所殉之马全部是雄性战马。殉马均按顺时针方向自西南端起密集排列,昂首侧卧作奔驰状,蔚为壮观,如此规模宏大的殉马坑,反映了齐国国君享用之奢侈,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千乘之国”齐国的国力之强盛。殉马坑现已建展厅对外开放。墓早年被盗,文物不存。城南刘家寨、邵院村一带及中部傅家庙、阚家村等处也发现大批春秋时期墓葬。另外,在临淄故城周围还散布著数以百计的高大土冢。如在郭城外约五百米的郭家庄村旁发掘出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殉人墓葬。该墓在建诛时,先在墓圹范围内挖出深2米的近方形主室,主室四周再挖17个深1米的长方形陪葬坑,以后再诛“二层台”
及墓圹,二层台的东、西、北三面再诛边台。钻探,墓圹外围夯土东西长81米,南北宽61米,距今地面3—4米,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因上部被破坏,现圹口长21米,宽19•5米,

深近6米,圹内壁抹平,并刷白灰。主墓室在墓圹正中略偏南,有双重椁室,外为石椁,内为木椁,墓中殉葬26人,其中17人是墓主生前的幸臣、亲信、侍俾、爱妾,这些人也有殉葬物和殉人。还有9人为奴隶,无随葬品,属处死后葬入。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铜器、铁器、陶器、漆器、玉石器、骨器、玻璃饰品及丝麻织物残片一千余件。葬制和规模判断,该墓也可能是齐国国君墓。

【田齐王陵】基本集中于临淄故城东南11•5公里的齐陵镇淄河村南。在田齐8代国君中,除第1代太公田和和末代田建未葬此处,其余6王均葬在此。太公田和墓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北20公里的普通店,封土为方基圆顶,十分高大雄伟,远看巍然如山。齐陵镇的田齐王陵分为东西两处,东为“二王冢”,西为“四王冢”。两处王陵形制与太公田和墓相同,都是方基圆坟。二王冢东西并列台基相连,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台上冢高12米,这里自东向西埋葬著田齐第2代和第3代国君,田侯剡及恒公午。四王冢依山而立,东西并列,方形台基分为三组,南北均长245米,东西两端两组各155米,台上中心各有圆冢直径约45米;中心一组长238米,上面并列两个圆冢,直径也为45米。第三组台基间隔分别为42米和63米。四王冢台基总长698米。台上圆冢高度不一,10米—20米不等,最高34米,宛如四座巨大山丘矗立在原野之上,极为壮观。这里自东向西埋葬著齐威王、齐宣王、齐缗王、齐襄王。现四王冢已规划为大型旅游陵园。1988年田齐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氏齐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姜尚 武王所封 1045— 太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咱un
姜汲 姜尚之子 丁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得 姜汲之子 乙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兹母 姜得之子 癸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不辰 兹母之子 —894 哀公 被周夷王所杀
姜静 不辰之弟 893—860 胡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山 不辰之弟 859—851 献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寿 姜山之子 850—825 武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氏齐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姜无忌 姜寿之子 824—816 厉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赤 无忌之子 715—804 文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说 姜赤之子 803—795 成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购 姜说之子 794—731 庄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禄父 姜购之子 730—698 厘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诸儿 禄父之子 697—686 襄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小臼 诸儿之弟 685—643 桓公 临淄故城郑家沟鼎足山
姜昭 小臼之子 642—633 孝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潘 姜昭之弟 632—613 昭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商人 小臼之子 612—609 懿公 被杀
姜元 小臼之子 608—599 惠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无野 姜元之子 598—582 顷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环 无野之子 581—554 灵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光 姜环之子 553—548 庄公 被杀
姜杵臼 姜光之弟 547—490 景公 临淄故城郑家沟鼎足山
姜茶 杵臼之子 489 子晏 被杀
姜阳生 杵臼之子 488—485 悼公 被杀
姜壬 阳生之子 484—481 简公 被田常所杀
姜鹜 姜壬之弟 480—456 平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氏齐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姜积 姜鹜之子 455—405 宣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姜贷 姜积之子 404—379 康公 山东淄博临淄故城

田氏齐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田和 田常曾孙 386—384 太公 山东省青州市普通店
田剡 田和之子 383—375 田侯 被田午所杀
田午 田和之子 400—357 374—357 恒侯 山东省淄博市齐陵镇
田因齐 田午之子 356—320 威王 山东省淄博市齐陵镇
田辟疆 因齐之子 319—301 宣王 山东省淄博市齐陵镇
田地 辟疆之子 300—284 愍王 山东省淄博市齐陵镇
田法章 田地之子 283—265 襄王 山东省淄博市齐陵镇
田建 法章之子 264—221 王建 被秦王幽禁而死

宋国

宋国开国君主姓子,名启。是商朝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商朝时他的封地在微(今山西省潞城市),故也叫微子启。纣王无道时,他屡次规劝纣王不听,于是逃商朝。后周武王攻打商纣,微子启持祭器投降,被武王释放并复其位。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定三监叛乱,杀了武庚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以续商祀。商丘是商族的发祥地,因此,

宋国保存殷商文化最多,被看作是古代礼制的典范而受到诸侯的尊重,当年,孔子曾来商丘讲学习礼,故有“阏伯(帝喾长子)始封之墟,尼(孔子)习礼之邦”的美称。因微子启有前车之鉴,故施政仁得,得到原商朝遗民的爱戴。宋国强时的疆域有今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诸侯大国。宋国还曾灭掉了滕国(今山东滕州)、薛国(今山东滕州)。春秋中期,宋襄公欲兴霸业未成。春秋晚期,曾两次倡议召开弭兵(休兵)会议,对中原局势相对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战国时,宋迁都彭城(江苏省徐州市)。公元前355年宋恒侯之子剔成废恒侯自立,实行改革,国力渐强,后被其第偃驱逐到齐国,偃自称王,偃曾打败过齐、楚、魏,颇有作为。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国分其地。
宋国自微子公元前1040年开国至公元前286年灭亡共传三十二王,历七百五十四年。
【宋襄公争霸】宋襄公是宋国的第19代君主,公元前643年,齐恒公病死,他的5个儿子为争夺王位,齐国内乱。恒公的长子昭被逼逃到宋国。以前,齐恒公曾将公子昭托付于宋襄公,现在,宋襄公也有意扶持他作齐国国君,于是,宋襄公通知各诸侯国,要大家发兵一道送公子昭回国接替王位。但宋襄公的威望不高,只有3个小国带来兵马响应他。宋襄公带领4国人马向齐国进发,齐国大臣见四个国家的兵马打来,就大开城门,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齐国原本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宋襄公帮齐孝公登上君位,就沾沾自喜起来,萌发了取代盟主的雄心。这次响应拥戴齐孝公登位的只有3个小国听命于他,其他中原大国根本不与理睬,可自己又没有实力去强迫他们,于是他就决定拉拢大国,借大国的声威去压服小国。他拉拢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方的楚国,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以后,首先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哥哥目夷,他说:“宋国国力微弱,无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还会招来灾祸”。宋襄公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不自量力的于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请他们于那年的7月在宋国的盂(今河南省睢县)召开诸侯国会议,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到时,宋襄公兴致勃勃的准备赴会,公子目夷又劝他说:“大王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王不怀好意”。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在开会的时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双方争执不休,可楚国实力强大,附和楚国的诸侯国多,宋襄公还想争辩,被楚成王带来的官员抓了过去,后经鲁国与齐国在一旁劝解,同意楚成王作了盟主,在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回来后,憋了一肚子气,他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个鼻孔出气的郑国国君。于是,他又决定讨伐郑国。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带兵直攻宋国。楚、宋两国军队隔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对峙,楚军在北,宋军在南,楚军仗著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向宋军进攻。这时,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趁楚军还未全军过河,现在我们冲杀过去,一定能利”。可呆气十足、愚不可及的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结束,我们就杀过去,还算得上是仁义国家吗”。这时,楚军已全部上岸,正乱作一团的排队摆阵,公子目夷又对宋襄公说:“趁现在楚军立足未稳,我们杀过去,可能还能利,否则,我们就危险了”。宋襄公说:“你这个人太不仁义了,人家的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进攻呢”。可是,话没说完,大队的楚军洪水般的冲杀过来,冲的宋军纷纷溃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几个忠心的大臣保护下,宋襄公在得以脱身。军大败的消息传遍宋国,人们议论纷纷,埋怨宋襄公不该和楚国交战,更不该那样打仗。公子目夷把这些议论报告了宋襄公,宋襄公满不在乎地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向我这样打仗,比方说,见到已经受伤的人,就不要再伤害他;见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要抓他作俘虏……,公子目夷再也不想听他愚蠢的胡说,气愤的说:“打仗就要消灭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你何必打仗,如果见到头发花白的人不抓,那就干脆让他把你抓走”!宋襄公霸主没有当成,反而病势加重,过了一年(公元前637年)就死了。

【宋国王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旧城区西南一带。因年代久远,又地处黄泛区,早已淤埋于黄河泛淤层之下。现只存位于故咱u_九公里宋大庄的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微子墓和宋国三个王陵,俗称“三陵台”,墓主待考。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与国外学者合作,采用钻探结合第四系地层岩性对比分析、土壤及地貌调查、文化层单元划分及沉物土壤分析等现代方法,已探查出深埋于地下十多米的宋国故城轮廓。宋国故城的成功探测为黄泛区内其他古都废墟的探测开辟了新途径,相信,不久宋国王陵即会重见天日。

宋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子启 纣王庶兄 1040— 微子 河南商丘市宋国故咱un
子衍 子启之弟 微仲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稽 子衍之子 宋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申 子稽之子 丁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共 子申之子 愍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
子熙 子共之弟 炀公 被鲍祀所杀
子鲍祀 子共之子 893—859 厉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举 鲍祀之子 858—831 厘公 河南永城市芒山镇僖山

宋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子见 子举之子 830—800 惠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见之子 800 哀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哀公之子 799—766 戴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司空 戴公之子 765—748 武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力 司空之子 747—729 宣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和 子力之弟 728—720 穆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与夷 子力之子 719—711 殇公 被杀
子冯 子和之子 710—692 庄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捷 子冯之子 691—682 愍公 被杀
子御说 子冯之子 681—651 恒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兹父 御说之子 650—637 襄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王臣 兹父之子 636—620 成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杵臼 王臣之子 619—611 昭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鲍 杵臼之子 610—589 文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瑕 子鲍之子 588—576 共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成 子瑕之子 575—532 平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佐 子成之子 531—517 元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子头曼 子佐之子 516—453 景公 河南商丘旧城区地下待考

宋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子特 子佐曾孙 452—404 昭公 杀太子自立
子购由 子特之子 403—396 悼公 待考
子田 购由之子 395—373 休公 待考
子辟兵 子田之子 372—370 恒侯 被其子剔成废
子剔成 辟兵之子 369—329 被其弟子偃逐
子偃 剔成之弟 328—286 宋君 被齐国所杀

晋国

晋国,开国君主为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字子开。周成王时,周公摄政,发生了“三监”叛乱事件。当时,地处山西翼城的唐国也参加了叛乱,周公东征灭掉唐国。约成王10年(公元前1033年),成王与幼弟姬虞拿梧桐树叶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归: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拿的一种玉器)形状,对姬虞说:“把这玉归给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当时在身边的史官立即请成王选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成王不以为然的说:我是同弟弟开玩笑呢。但史官却认真的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只好把姬虞封到唐国作了诸侯,都翼(今山西省翼城县),这就是历史上“剪桐封弟”的故事。古代弟弟称叔,故姬虞又称唐叔虞。
姬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因建宫室于晋水旁,故更国号为晋,燮父是晋国第一任晋侯。西周初期,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为赤狄的活动范围,小国林立。晋建国后,逐渐兼并了周围的诸小国,势力渐强。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国力无所发展。当时,晋国第9君穆侯生有仇和成师二子。穆侯死,穆侯之弟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仇杀掉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文侯。公元前745年,文侯之子昭侯继位,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成师号曲沃恒叔。以后,曲沃恒叔的势力比昭侯还强。于是,昭侯在翼城 ,恒叔在曲沃各自为政,且经常发生战争。到昭公第4代孙姬缗时,公元前679年,姬缗被曲沃武公(曲沃恒叔之孙)所杀。曲沃武公将晋侯公室的宝器,尽数贿赂了周厘王,厘王任命他为晋君,被列为诸侯。曲沃武公由此继晋,更号为晋武公。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经武公,献公二代人的大力经营扩张,晋国先后灭掉了耿、霍、魏、虢、虞、焦、杨、韩、阳、肥、陆、浑、鼓等十二个小国,并战了骊戎(今陕西临潼)、赤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长治市北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地区一个较大的游牧部族),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强盛时疆土有:今山西大部,陕西东南部,河南北部及河北西南部。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后即开创霸业。公元前632年,晋国大败楚国于城濮,周襄王承认其为霸主。
早在晋献公时,鉴于父亲武公夺取君位的教训,他不相信并且大量杀戮和放逐亲族,而任用异姓大臣辅佐王政,最终导致异姓大臣势力日益坐大,甚至超过公室。春秋晚期,晋昭公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六卿(知氏、中行氏、范氏、韩氏、赵氏、魏氏)专权局面。到战国晋幽公时,公室更加微弱,反而要经常朝贡于韩、赵、魏三家大夫。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于是,三家将晋国土地一分为三,仅将绛(今山西声翼

城县东南)和曲沃二地留给了晋公室。公元前369年,三国又废黔晋桓公,韩、赵将晋桓公及公室迁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公元前358年,韩取屯留,迁晋桓公于端氏(今山西省沁水县东40公里的端氏乡)。公元前349年,赵取端氏,又迁晋桓公于屯留,当年,韩昭侯派亲信韩琪杀死晋桓公,灭了晋公室。晋国亡。
晋国自公元前姬虞开国至公元前369年韩、赵所废共传三十八王,历六百六十四年。
【晋文公争霸】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名叫重耳。当时,晋献公娶父亲的妾齐姜为妻,生太子申生,后又娶戎国(今河南一带)二女,大戎生重耳,小戎生夷吾。以后,献公伐骊戎(今陕西临潼),又娶骊戎二女,姐姐生悼子,妹妹生奚齐。献公喜欢骊戎之妹骊姬,听从骊姬的谗言,杀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又要杀掉重耳和夷吾,以立骊姬生的儿子为太子。重耳和夷吾闻讯后逃跑,重耳先后逃亡到卫国、宋国、曹国,但这几个国家都不肯收留他。最后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把他当作国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重耳十分感谢和尊重楚成王,两人成了好朋友。一次,楚成王在酒后开玩笑问重耳:“将来你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我呀”?重耳回答说:“金银财宝贵国多如山海,不用我来进献,如果托大王的福,我将来能主持晋国的朝政,一定和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丌一将来两国不幸发生战争,两军相遇,我一定退避三舍(古代30里为一舍)。
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夷吾逃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夷吾夺取了王位,是为惠公。但他不但不感激秦国,反而常常和秦国作对,两国还发生了战争。夷吾死后,他的儿子晋怀公仍和秦国不和。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取消了晋怀公的王位,接回再外流浪了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是一位有头脑,有作为的国君。他即位以后,著手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国力逐渐强盛,成为北方一大强国。他非常羡慕当年齐恒公建立霸业的威风,也想作一个中原霸主。恰巧,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的一个异母兄弟,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来兵马,废了周襄王,夺取了王位。周襄王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认为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兵马打败了狄军,平息了叛乱,护送周襄王重登王位。过了两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5国军队攻打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心中明白,要想当中原霸主,必须打败强大的楚国,他借这个机会,大肆招兵买马,扩冲军队,前去解救宋国。楚成王不想同晋国交战,一听晋国出兵,便派人通知成得臣退兵,成得臣认为宋国指日可取,不听楚成王的命令,以超过晋军一倍多的兵力向救援宋国的晋军杀来。晋文公以报答楚成王的恩情洛uW,实践退避三舍的诺言,命令全军后撤90里,来到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市)巧妙的避开了楚军的锋芒,休整人马,布好阵势,诱敌深入。
楚国有些将领也不愿同晋军交战,想停止进攻,可成得臣不答应,紧随晋军来到城濮,还派人向晋文公送去语言尖刻的战书。晋文公派人答复成得臣说:“楚王对我有恩,所以我们才退到这里。将军既然不可谅解,我们只好在战场上分个高低”。大战开始,晋军一支人马佯装后退,骄傲的成得臣不顾一切率军奋力追,途中,另一支晋军包抄过来,佯装后退的晋军也掉转马头,把楚军围在中心,楚军背腹受敌,迅速溃败。晋文公对败退的楚军没有穷追猛打。但晋楚两国从此战争不断,一直延续了80多年。晋文公打败楚军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周襄王极为欣喜,亲自到践土(今河南省远阳县)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周天子造了一座新的王宫,同时,还邀请了各国诸侯在这里聚会,订立盟约,晋文公自然的当上了中原霸主。

【晋国王陵】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晋国王陵在今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故绛遗址内。这里埋葬著晋国第3代到11代8个晋侯及其夫人,他们是武侯、成侯、历侯、靖侯、厘侯、献侯、穆侯、文侯(殇叔篡位,被文侯所杀,无墓)。此遗址内的晋侯墓多为“甲”字形。总长一般为25—32米,墓道长17—20米。墓室均为长方形,长5—7米,宽4—6米,

深度随地形而定,一般为8米。随葬品以玉器数量最多,但以青铜器最为重要,还有礼器、车马器、兵器等。晋侯墓中的车马坑现已部分发掘,最大的坑中埋有马上百匹,堪与山东淄搏齐国王陵车马坑相比。
北赵村晋国遗址墓地1962年发现,当年试掘。1979年后又集中发掘过8次,后又延续发掘10年之久,共发掘晋国墓葬近千座。1984年探明晋国王陵所在,可惜没能及时发掘。1991年盗墓风盛,由于保护不利、惩处不严等原因,这座近3000年无人知哓、从未被盗、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王陵连续被盗。难以数计,更难以计算价值的西周珍贵文物和晋国公室重器被成批批盗走,通过走私进入海外市场。现在,部分流失出境的文物已经收购取回,但还有不少重要文物存于香港、台湾和日本,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完全弥补。1992年至1994年,国家分5次对北赵王陵进行大规模正规考古发掘,3年间共发掘出大墓17座,其中晋侯墓8座,夫人墓9座,陪葬坑几十座,祭祀坑30个,车马坑6座。各大墓中已被盗的8座,没被盗的9座。其中献侯墓是在1992年国家开始发掘后,再次被盗的。第5次发掘简报称:北赵王陵现已发掘完毕,但整个晋国遗址的发掘工作还在进行,所以,晋侯墓还有被发现的可能。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晋国王陵在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北郊,汾、浍河交汇处的晋国新田遗址内。晋国自景公至恒公在此建都216年。侯马晋国遗址面积33平方公里,自1956年开始探查和发掘。在浍河南岸的上马村和柳泉村一带,发现两处晋国古墓群,尚未发现晋侯墓。在山西省翼城市西北1公里的绛故城遗址内,有晋武公、文公、哀公的宗庙,此咱u#29486;公至成公在此建都83年,历8公。

晋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虞 武王之子 1033— 唐叔 待考
姬燮 姬虞之子 晋叔 待考
姬宁族 姬燮之子 武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姬服人 宁族之子 成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姬福 服人之子 —859 厉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晋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宜臼 姬福之子 858—841 靖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姬司徒 宜臼之子 840—823 厘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姬藉 司徒之子 822—812 献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姬弗生 姬藉之子 811—785 穆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弗生之弟 784—781 殇叔 被姬仇所杀
姬仇 弗生之子 780—746 文侯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
姬伯 姬仇之子 745—739 昭侯 被大臣潘父所杀
姬平 姬伯之子 738—724 孝侯 被曲沃庄伯所杀

姬 姬平之子 723—718 鄂侯 待考
姬光 姬之子 717—710 哀侯 待考
姬侯 姬光之子 709—706 子侯 被姬称所杀
姬缗 姬光之弟 705—679 晋侯 被姬称所杀
姬称 弗生曾孙 678—677 武公 待考
姬诡诸 姬称之子 676—651 献公 待考
姬奚齐 诡诸之子 651 悼子 待考
姬夷吾 诡诸之子 650—637 惠公 待考
姬圉 夷吾之子 637 怀公 待考
姬重耳 诡诸之子 636—628 文公 待考
姬欢 重耳之子 627—621 襄公 待考
姬夷皋 姬欢之子 620—607 灵公 被大臣赵穿所杀
姬黑臀 姬欢之弟 606—600 成公 待考
姬 黑臀之子 599—581 景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寿曼 姬之子 580—573 厉公 山西省翼城县东门外
姬周 姬欢曾孙 572—558 悼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彪 姬周之子 557—532 平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夷 姬彪之子 531—526 昭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去疾 姬夷之子 525—512 顷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午 去疾之子 511—475 定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晋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错 姬午之子 474—452 出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骄 姬夷之子 451—434 哀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柳 姬骄之子 433416 幽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至 姬柳之子 415—389 烈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姬顷 姬至之子 388—369 桓公 山西侯马西北新田遗址

楚国,

楚国,又称荆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 (与)熊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芈(米)姓。古书记载,楚,商朝晚期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一带)建国。楚国自 熊以后楚君皆以熊为姓。到 熊第三世孙熊绎时,熊绎任周文王师(军队里的高级武官)。周灭商后,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今湖北省姊归县东南,居丹阳),故称楚国。楚国虽臣服于周,但因远中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对周叛服不定,并经常同周王朝发生战争。公元前977年周昭王伐楚,结果全军覆没,周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到楚国第6君熊渠时,开始向长江中游发展,那时,周夷王在位,因周王室衰弱,南方的诸侯小国都听从楚国的号令。公元前740年,楚国第17君熊通因周王朝不给封号而自立为王,即楚武王。楚国是周代诸侯中敢与


周天子平起平坐,称王较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689年,武王的儿子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楚国屡次迁都,凡迁入之地均称郢)。武王以后,楚国势力迅速增强,先后兼并了息、弦、黄、猱、邓、权、江、六、蓼、庸、赖、陈、舒鸠、蔡、唐、顿、胡、申、随、杞、莒等五六十个大小诸侯国。楚国强盛时的疆域北起今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湖北大部,南到洞庭、鄱阳湖一带;西到四川盆地东部、重庆涪陵和贵州中部;战国时向东发展,公元前306年灭越后,疆土北到今山东南部、江苏、浙江、南到广西,几乎占了整个南部中国。楚国第22君庄王时,势力达到顶峰,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晚期,自康王开始,楚国长期内乱,国势渐衰。楚平王时,平王暴虐,夺太子之妇,杀伍奢、伍尚父子,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逃奔吴国。公元前506年,楚平王之子昭王时,伍子胥说服吴王阂闾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攻入郢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求助于秦,第二年,秦出兵救楚,吴被迫退兵。战国早期,楚声王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悟,楚复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中期,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灭越国。楚怀王时,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六国腹成威胁,楚怀王联合魏、赵、韩、燕、齐等国合纵制秦,但收获甚微,楚军屡败于秦,只好服秦。战国晚期,楚又背齐合秦,致使齐联合韩、魏于公元前301年大败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第二年,秦又攻楚。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入秦被软禁,三年后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鄢都(今湖北宜城),次年破纪郢(今湖北荆州),尽毁都城,楚倾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濮阳)。楚国西部疆土虽已大部入秦,但东部地域仍相当广大,还有相当强的实力。楚考烈王时,以春申君黄歇为相,曾经救赵败秦。公元前256年,攻灭鲁国,考烈王卒,大臣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死,同母弟忧立,是为哀王,哀王仅立2个月就被庶兄负刍所杀,负刍自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攻楚,破寿春(今安徽寿县),虏楚王负刍,楚亡。
楚国自公元前1042年熊绎开国至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起共传四十一王八百一十九年。
【楚庄王争霸】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的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文公重耳成为中原霸主。过了20年,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晋国趁机把几个归附于楚的小国拉拢过去,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互通友好。这种伤害楚国利益的做法,激起了早就想同晋国争夺霸主地位楚国大臣的不满,他们不断的劝谏楚庄王兴兵伐晋。可是,楚庄王把大臣的进谏当作耳旁风,还是成天打猎、喝酒、看跳舞、听音乐。全不把国事放在心上,貌似平庸的楚庄王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了3年。为了防止大臣再来劝谏,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来劝谏就杀谁的头!一个叫武举的大臣实在忍无可忍,要求见他。正在寻欢作乐的楚庄王听说武举要见他,就把他招到身边质问:你找我干什么?武举说:“有一个人出了一个谜让我猜,我猜不出,大王是个聪明人,我想请你来猜。”楚庄王对武举的话有了兴趣,便说:你说给我听听?武举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它一停就是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这只鸟是什么鸟?”楚庄王听出了武举的话中之意,回答说:“这鸟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就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就要人。”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叫苏从的大臣看楚庄王即无飞,又无鸣的意思,又去劝谏他。楚庄王问他:“你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苏从回答说:我知道,但是,只要大王能听我的意见,纵然触犯了禁令,判我死罪也心甘情愿。”楚庄王面带喜色地对苏从说:“你们忠心耿耿为了国家,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从此,楚庄王事必亲躬,改革政治,撤掉了原来阿谀奉承之徒的官职,提拔武举、苏从担任助手,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另一方面,抓紧操练兵马,制造武器,发展生产。当年,他就收服了南方许多小的诸侯国。楚庄王执政6年,打败了宋国,8年,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达打到洛阳附近,为了显示兵威,楚庄王在洛阳附近还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后来,楚庄王又请了一位在海边的著名隐士孙叔敖为宰相。孙叔敖一上任,就组织民工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以后几年,楚国粮食年年丰收,国力强盛起来。在这期间,楚国还先后帮助

郑国和陈国平定内乱,这又与中原霸主晋国发生了冲突。楚国帮郑国平定内乱以后,公元前597年,郑国又去依附晋国,楚国兴兵讨伐郑国,晋国出兵救援,楚国在泌(今河南省郑州市)与晋军大战,晋军惨败,人马死伤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上准备渡河,又由于人多船少,晋军互相残杀,又损失了不少人马。被围困了3个多月的郑国,终于打开城门投降,归顺了楚国。最后,一鸣人的楚庄王成了中原霸主。

【楚国王陵】楚国自公元前1042年熊绎受封,在丹阳建国,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郢(今湖北荆州),楚在此建都历17王,计三百五十二年。《水经注•江水》说: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但楚先王陵尚未发现。自楚文王迁郢到倾襄王迁陈(今河南濮阳),楚在此建都历20王,计400多年。楚王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城北5公里,楚纪南故城外的八宝山和纪山中,此地共有三大墓区,墓葬总数达2800余座,,其中有封土的大中型墓冢700余座,小型墓数千座,现已清理发掘800余座,王陵尚未发现。近年在楚纪南故城北20公里的纪南故城荆门纪山寺西北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陵园建诛,可能是一处楚王陵,墓主待考。现已探明的楚庄王陵在荆州市江陵区咱u公里的八宝山中。八宝山古称龙山,山中古墓密集,其中楚墓最多,汉墓次之,兼有其他墓葬。楚庄王陵规模宏大,宛如山丘,光是陪葬墓就有10座。

楚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熊绎  熊之孙 1042—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艾 熊绎之子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黔 熊艾之子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 熊黔之子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杨 熊之子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渠 熊杨之子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挚 熊渠之子 877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延 熊挚之子 876—848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勇 熊延之子 847—838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楚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熊严 熊延之弟 837—828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霜 熊严之子 827—822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循 熊霜之弟 821—800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鄂 熊循之子 799—791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义 熊鄂之子 790—764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坎 熊义之子 763—758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煦 熊坎之子 757—741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通 熊煦之弟 740—690 武王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赀 熊通之子 689—677 文王 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企 熊赀之子 676—672 堵敖 被熊恽所杀
熊恽 熊企之弟 671—626 成王 自杀
熊商臣 熊恽之子 625—614 穆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似 商臣之子 613—591 庄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审 熊似之子 590—560 共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招 熊审之子 559—545 康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员 熊招之子 544—541 郏敖 被熊围所杀
熊围 熊审之子 540—529 灵王 自杀
熊居 熊审之子 528—516 平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珍 熊居之子 515—489 昭王 湖北当阳市磨盘山
熊章 熊珍之子 488—432 惠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楚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熊仲 熊章之子 431—408 简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当 熊仲之子 407—402 声王 被杀
熊疑 熊当之子 401—381 悼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臧 熊疑之子 380—370 肃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良夫 熊臧之弟 369—340 宣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商 良夫之子 339—329 威王 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槐 熊商之子 328—299 怀王 安徽省寿州市
熊横 熊怀之子 298—263 顷襄王 河南淮阳市东南5公里
熊元 熊横之子 262—238 考烈王 待考
熊悼 熊元之子 237—228 幽王 安徽长丰朱家集李家孤堆
熊犹 熊悼之弟 228 哀王 被负刍所杀
熊负刍 熊犹庶兄 227—223 被秦军俘虏

楚国先祖世系表

陵名 先祖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颛顼 五帝之一
姬称 颛顼之子
卷章 姬称之子
重黎 卷章之子
吴回 重黎之子
陆终 吴回之子
季连 陆终之子
附沮 季连之子
穴熊 附沮之子
蠰熊 季连之后
熊丽 蠰熊之孙
熊狂 熊丽之子
熊绎 熊狂之子
西周十二诸侯(三)《燕国》《秦国》
燕国

燕国,西周十二诸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始封君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周文王的庶子姬筮。周灭商前,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省歧山县西南),故称召公筮。周灭商后,武王封姬筮于燕(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1•5公里处),并同时封尧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召公筮受封后,没有去就国,留下辅佐武王,任太保之职(与周公旦共掌朝廷军政大事),让其子去燕就封。以后,燕国吞并了蓟国,将都城由琉璃河迁到蓟。西周时期,燕国主要活动疆域在北京地区,周围分布著许多戎、狄和霍貊(分布在今辽宁至朝鲜江原道一带、东夷的一之)部落,仅东南面与齐国相邻,因此与中原各诸侯交往较少,史书记载也欠祥,只知当时共11代燕侯,前8代不知名号,后3代为惠侯、厘侯、顷侯。春秋时期对燕国的记载也不多,且燕侯世系常互相矛盾。
西周晚期,燕国北方常有戎、狄为患。 《世本》记载:为避山戎入侵,公元前697年,燕恒侯迁都临易(今河北省容城东)。公元前664年,齐恒公出兵救燕,才恢复了燕的疆界及与中原周王朝的联系,随后迁回了蓟。进入战国,公元前323年燕、赵、中山同时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国势相对较弱。燕同齐、中山、赵国为邻,相互经常发生战争,到战国中期越演越烈。燕王哙时,大臣子之多谋善断,深得燕王哙的信任和重用,前318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实行政治改革。子之行王事3年,与反对改革的势力发生矛盾,燕将市被与太子平起兵反叛,双方激战数月,死者数丌,燕国大乱,市被及太子平被子之攻杀。这时,齐宣王在孟柯的劝说下,乘燕危机之时出兵伐燕,仅五旬即破燕都,燕王哙和子之被齐军所杀。中山国也趁机夺占了燕国大片土地,燕几乎亡国。公元前312年,秦、魏、韩联军救燕,败齐军于濮水之上。第二年,赵武灵王派兵将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立志报仇雪恨,卑身厚币,高诛黄金台,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相助,励精图治,燕国从此强大起来。这一时期,燕国北破东胡,将领土扩大到辽东,设上古、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疆域有今滹沱以北的河北中部、辽宁大部、山西一部,成为一方强国。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伐齐,连攻70余城,

破齐都临淄,齐国当时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齐缗王逃入莒城被杀,齐人又立缗王之子法章(齐襄王)为君。燕军围即墨,城中推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5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惠王猜忌乐毅,改用平庸的骑劫为将。齐将田单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反攻,重创燕军,收复了丧失的70余城,燕国也由 转败,从此一蹶不振。到燕王喜时,燕又屡败于赵。公元前228年,秦趁燕、赵交战之机攻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逼进燕下都。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杀秦王赢政,没有成功。之后,秦派王翦、辛 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破燕下都。公元前226年,秦破燕上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虏燕王喜,燕国亡。
燕自召公筮公元前1045年受封于燕到公元前222年灭亡,共历四十四王,八百二十三年。

【燕国王陵】西周时期的燕国王陵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遗址东南黄土坡村周围。此遗址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自1972年起多次调查、勘探、发掘。1995至1996年为配合国家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琉璃河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现探明,燕国遗址墓地约5丌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晚期。墓地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各式墓葬及车马坑300余座。到目前为止,西区现已发掘23座陵墓和3个车马坑,其中7座墓有殉人8个。东区发掘27座陵墓和两个车马坑,墓的规格分大、中、小3类。大型墓有单墓道、双墓道和四墓道三种,其中M1193号为四墓道大墓。颇有特色的是M1193号墓的墓道在墓室的四角,长约4—5米,墓室口长7•68米,东西宽5•45米,深10•25米,规模相当大。椁室置于墓室正中,由方木垒成,上盖椁板,椁室长3米,宽1•8米,高1•58米。墓室有熟土二层台,上置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双墓道墓葬为“中“字形,单墓道墓葬为“甲”字形,一般南墓道宽大呈梯形,墓道底端距椁室顶部尚有一定距 ,不能直通墓室,这些特点很少见于其他西周墓。大型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刻有“鄢侯”铭文,“鄢”为古燕字。
M1193号四墓道大墓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文物200余件,仅存的3件青铜器中儡和盍都有铭文,内容相同,各43字,上铸“王曰太保”等褒扬太保召公筮之词和“今克侯于鄢”的册命,还有周王封燕侯援民疆土等内容。该墓规模甚大,有燕侯礼器,墓主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燕侯,如召公筮或第一代燕侯。M1029号墓出土的铜戈上有“鄢侯”铭文,铜戟上有“鄢侯舞戈”、铜泡上有“鄢侯舞易”等,为燕侯生前用器,该墓主也是一位燕侯,其他待考。燕国何时将都城由琉璃河迁到蓟,因史无记载,一直悬而未决。但《韩非子•有度》说:燕襄王(襄公)“以蓟为国”。襄公在位是在公元前657至618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本书遵从西周说。那么,琉璃河墓地至少埋葬著燕国15位王侯。
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的燕国王陵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具体位置应在今复兴路会城门向南至北蜂窝路以内;今白云观至头发胡同以内。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公里。 《水经注》记载:城外南北均有燕王陵。可惜今在城区内,已不可考。
战国中晚期燕国王陵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2•5公里燕下都遗址的东城内西北角。这里埋葬著自恒公,除燕王喜以外的8个侯王及其王后和夫人,他们是恒公、文公、易公、燕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这8个王陵以古河道和一道墙相隔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为九女台墓区,北为虚粮冢墓区。虚粮冢墓区在《水经注》中称为“柏冢”,虚粮冢内有13个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四排;九女台墓区有10封土堆,分成两排。它们每排代表一位燕王,这种陵墓形制在《周礼•春官•冢人》中叫做“公墓”。公墓设在都城之内是春秋前的常制,但是进入战国后,不少列国已将公墓移到城外,而燕下都王陵仍设在城内西北偶隅,说明当时燕国仍遵古制。

王陵封土最大的长宽40至55米,高7至15米;多数长宽15到30米,高2到7米,规模相当宏大。九女台墓区北排中间16号墓已发掘,其封土长宽均30余米,高7米。墓已被盗,但仍出土仿铜陶镬鼎2件、大牢九鼎1套、大牢七鼎2套、盖鼎4件、陶簋2套等,鼎簋之数符合王制,证明这是一座王陵。1996年在燕下都遗址南2•5公里处的解村村东发现14座人头骨丛葬坑(其中7座有封土),并发掘中型墓葬数座。人头骨丛葬坑现已清理出2座,但均已遭破坏,头骨不全。一号坑共清理出人头骨300个;五号坑清理出人头骨1446个,估计原有不下2千个。14座人头骨坑总计约3丌人头骨,如此大量的埋葬必与战争有关。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王哙时,燕国的一次内乱,腹难数月,死者数丌,众人恫恐,百姓 志。死者的人数和时代均与人头骨坑相符,故推断这些丛葬坑是燕王哙时那次内乱的遗迹。

燕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筮 武王庶弟 1045— 召公 待考
自召公筮开国至九世惠侯时才有可考

燕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姬筮之后 864—827 惠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惠侯之子 826—791 厘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厘侯之子 790—767 顷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顷侯之子 766—765 哀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哀侯之子 764—729 郑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郑侯之子 728—711 穆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穆侯之子 710—698 宣侯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
宜侯之子 697—691 桓侯 待考
桓侯之子 690—685 庄公 代考
庄公之子 657—618 襄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617—602 桓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601—587 宣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86—574 昭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73—555 武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54—549 文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文公之子 548—544 懿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懿公之子 543—536 惠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35—529 悼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28—524 共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23—505 平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504—493 简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92—465 献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燕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464—455 孝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54—439 成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38—415 文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14—370 简公 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369—362 桓公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载 361—333 成侯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文公之子 332—321 易王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哙 易王之子 320—312 燕王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职 姬哙之子 311—279 昭王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昭王之子 278—272 惠王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惠王之子 271—258 武成王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武成王之子 257—255 孝王 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喜 孝王之子 254—222 燕王 待考

秦国

秦国,西周十二诸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开国君主为五帝颛顼的后代秦非子。夏朝时,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子名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生子伯益。伯益在舜时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后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弗(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赐姓赢,故伯益又称大弗,弗伯。大禹晚年的时候曾指定伯益为继承人,后被禹的儿子夏启所杀。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谲也在商朝为臣,“在西戎,保西垂”(居今甘肃省礼县东北30公里的红河乡)。中谲的儿子蜚蠊在商纣王时为臣,他助纣为虐;蜚蠊的儿子恶来也在朝中为臣,他好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灭商时被杀。恶来的儿子女防传4世到非子时,为周孝王在岍、渭二水之间养马,受到孝王的嘉奖,被封于秦亭(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成为周的附庸国(次于诸侯国的小国),故非子也称秦赢,他的后代也以秦为姓。到非子的曾孙秦仲时,周历王无道,诸侯或反或叛,国人暴动,周历王被驱 到彘(今山西霍县)。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任秦仲为大夫,秦仲在一次攻打西戎时战死。后秦仲的儿子庄公打败了西戎,被周宣王任命为“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骊山被犬戎围攻时,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曾领兵相救,力战犬戎。后又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平王始封秦襄公为诸侯。当秦襄公要 开洛阳时,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我封你为侯,赐你歧(今陕西省歧山、扶风县)西之地。但歧西之地已被犬戎占领,你若能收回,这些地方就是你的,作为你的永久封地”。
秦襄公回国后,立即整顿兵马,商议计策,不到3年,就把犬戎杀的七零八落,最后被 到西芜,将犬戎侵占原周朝的土地全部收回,消灭了附属犬戎的12个小国,并正式建国,都西犬丘(即西垂),成为西北地区方园千里的大国。春秋早期,秦国的疆域主要在今甘肃省

东南和陕西省西部的渭水流域,故古人称今天水地区南到礼县、北到张家川一带为“秦川”。春秋中期,秦国势力最为强盛,并逐渐向东扩展,但在向东扩展过程中受阻于强大的晋国。几百年间秦与晋之间战和不定,时而兵戎相见,时而又缔结“秦晋之好”。公元前645年,秦穆公趁晋国“骊姬之乱”夺取了晋国的河西之地,但在公元前627年又大败于晋,最后,穆公采用由余之谋,发展经营西垂,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穆公以后,秦、晋长期争夺河西之地,秦 少败多,逐渐衰落。战国初期,自历公至出公7世,秦长期内乱不止,无暇外顾,河西之地被魏国夺取,并逼秦退守洛水之西。后来,秦国内矛盾缓和,自简公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战国中期,秦献公改革幅度更大,实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逐步转变。从此,秦国势大振,公元前364年大败魏军于石门。尤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行什伍连坐之法和民户分异制度,按军功大小定爵位,奖励耕织,使秦日益强大。孝公死,惠文公虽车裂商鞅,但变法未废。以后,秦又攻灭巴、蜀和西戎最强大的义渠部族(今甘肃省东北部庆阳、泾川一带),夺取了楚国的汉中郡(今陕西东南角、湖北西北角),又扩地千里。秦昭襄王时,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屡次大 韩、魏、齐、楚等国。后又大败赵国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先后攻占并建立了三川郡(今黄河以南、河南省灵宝县以东、中牟以西及汝河上游地区);太原郡(今山西省句注山以南、霍山以北、五台县、阳泉市以西、黄河以东地区);东郡(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定陶、成武以北、河南延津以东、清丰以南、长垣以北地区),疆域迅速扩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大国和强国。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同齐愍王并称东、西二帝,是中国历代王朝称帝之始(此前的五帝及夏、商诸王有称帝的都是后人对他们的褒称,他们自己并没有称帝)。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君及东周王朝。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君,东周王朝正式灭亡。尽管后来魏国信陵君及赵国庞暖曾联合诸国攻秦,但也没能扭转秦灭六国之大势。秦王赢政公元前238年即位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先后攻灭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秦国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破赵,迫使赵公子嘉逃代自立为代王;前226年破燕拔蓟,迫使燕王喜逃辽东;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代;前221年灭齐,建立了统一全国的秦王朝。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5百余年的分裂割 和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疆域辽阔的中华帝国,是彪炳千秋的伟大业绩。夏、商、周三代的建立,虽然也是一种统一过程,但这种统一是对众多林立的原始型邦国的兼并,与秦对天下的统一有本质的不同。春秋、战国是对周代统一的第一次大分裂,秦帝国的建立是结束这种分裂的第一次大统一,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秦王朝的统一又是空前的辽阔,它东西跨越1600公里,南北约2000公里,面积超过300丌平方公里,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
秦国自非子公元前897年受封到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共传三十六王,计六百四十八年。
【秦穆公争霸】秦穆公是继晋文公后起来争霸、秦国第十四代君王。
公元前628年,中原霸主晋文公病故,他的儿子晋襄公继位。在西垂站稳脚跟,逐渐强盛的秦国,想趁晋国国丧、没有精力过问别国事物的时候,向东扩展势力。于是,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带领战车300辆,去攻打晋国的近邻郑国。刚刚即位的晋襄公当然不愿放弃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且他也早想消除秦国东进给他带来的威胁。于是他决定在秦军必经之路的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伏击秦军。晋襄公凭借崤山的险要地势,在那里布下天罗地网,孟明视带领的秦军一进崤山,正中晋军埋伏,秦军死伤过半,连孟明视也被活捉。孟明视被释放回国,秦穆公听到秦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身著素服,亲自到城外迎接并承担了指挥失误的责任,让孟明视官复原职,孟明视感激涕零。以后,他一心一意认真操练兵马,决心要为秦国报仇雪恨。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向秦王请兵,带著400辆战车攻打晋国,但晋军早有准备,这一次,秦军有大败而归。孟明视一败再败,秦穆公并没有埋怨他,孟明视深感内疚,

觉得对不起国家,他把自家的财产和俸禄全部献出来,抚恤阵亡的将士家属;在操场上他身先士卒,勤操苦练;在兵营里,他粗茶淡饭,与士兵同甘共苦。这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攻打秦国,四国联军又夺走了秦国的两座咱u嚏C一连打了三次败仗的秦国,在诸侯面前丢尽了脸,西戎的一些邻近小国也相续脱 了秦国。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经过充分的准备,精心挑选将士,组织了500辆战车,整装待发攻打晋国。秦穆公拿出大批的粮食和财帛,安顿将士家属,激励他们英勇作战,为国争光。秦国大军渡过黄河,孟明视抱著有进无退的决心,提议把乘坐的渡船全部烧掉,憋闷了几年的秦军将士都表示同意,他们说:“打了 仗,不愁找不到船;打了败仗,还有什么脸面回家”。群情激昂,气愤悲壮。两军交战,秦军斗志旺盛,胆豪气壮,又都抱有视死如归的决心,吓的晋军闻风丧胆,不敢交锋。一连几天,秦军一举收复了被晋军霸占的两座咱u嚏A紧接著又攻下晋国的几座咱u嚏C晋国上下这才领教了秦军的厉害,晋襄公同大臣商量后,命令军队只许守城,不准出城迎战。秦国军队在晋国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秦穆公见晋国已经服输,率领大军来到崤山,收拾起三年前阵亡将士的尸骨,好好埋葬,又隆重的祭奠一番,才高歌返回。西戎部落和邻近小国,听说秦军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又争先恐后的向秦国进贡献宝。秦国虽然没有进入中原当上霸主,但在西戎确定了霸主地位,并一直独霸西方。

【秦国王陵】西周以前至春秋早期秦国国君陵墓在今甘肃省陇南地区礼县东11公里的长道镇永平乡西,汉水北岸的大山堡子山坡。1993年在边境口岸追辑走私盗卖文物的行动中,查获一大批秦先世文物并查明来自于甘肃礼县。此案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随即进行发掘。经考古证实,这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商和西周时期秦国先人墓地,墓地密集,但已被盗墓者严重破坏,墓区挖掘凌乱,满山狼籍,令人惋惜,损失极为惨重。墓葬分“中”字形和“7”字形两种。由于被盗严重,文物多已散失,现已收集到部分青铜器,证明此墓葬群是秦国先人墓葬,大墓墓主为秦国先君。现已清理出3座大墓,3座大墓均为正东向,间距35米。朝向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相同,这是秦人的传统葬式。一号墓墓道长15•5米,宽10米;主墓室长21•85米,宽12•9米,规模相当宏大。二、三号墓范围尚未查明,估计墓的规模更大,长约15米,宽约11米。墓主及其它待考,但秦先祖陵墓的发现证明,今甘肃礼县和天水地区确为秦人的发祥之地。
春秋中期及战国早期的秦国王陵在今陕西风翔县南关外雍城遗址南10公里的南指挥乡三峙原,与雍城遗址隔雍水相望,俗称西陵。秦国王陵于1976年1月开始进行钻探发掘,现探明陵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约21公里,是著名的河南商代殷墟王陵的180倍,规模极其宏大。王陵区外绕隍壕(壕沟)现保存西、南、北三面,隍壕宽2至7米,深2至6米,全长10多公里,陵区以内探出大墓44座,大墓皆带墓道,东西向,平面呈“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刀把”形和“园”形等,并发现了21座大小不同的车马坑。根 墓葬形制,布局及隍壕分布,将陵区分为13个陵园,每座陵园有大墓2至8座。陵园及部分“中”字形大墓周围都设有中隍和内隍,宽3至4米,深2•7至3•5米,隍壕总长达35米。大墓地面上均无封土,部分墓室顶部发现有建诛遗迹,即柱洞、散水和瓦制腹件等,说明原有享堂一类建诛。根 钻探材料推断,陵区墓葬年代大约在春秋中期和战国早期,与秦国在雍城建都的年代相符,因此,这里埋葬著在雍城当政自德公(公元前677年)起至出公(公元前385年)止的19位君主和夫人。
王陵区内最大的墓葬为秦公一号墓,大墓位于陵区一号陵园内。一号陵园平面呈梯形,周围绕以中隍,东壕长517米,西壕长450米,南壕长585•5米,北壕长852米,隍内面积34098平方米。南壕和北壕有一段未通,应是南北两门,南门宽23米,北门宽28米。一号陵

园内除秦公一号墓外,还探出2座“中”字形大墓,一座“甲”字形附葬墓和四个陪葬车马坑。各墓依大小次序由西南向东北排列在一条斜线上,车马坑在每座大墓的右前方。秦公一号墓用了10年的时间于1986年发掘完毕。该墓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它不仅是整个王陵区最大的墓,也是目前已知东周时期最大的墓葬。墓坐西向东,有东西墓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8米,深24米。东墓道长156米,东端宽8•7米,与墓室相连的西端宽19米;西墓道长85•5米,西端宽6•4米,东端宽14•3米。墓室四周有三层台阶,每级台阶宽2至6米。墓室底的三层内为椁室,深4•2米。椁室分主、副二室,呈曲尺形。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东西长6米,南北宽8米;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东西宽5米,南北长7米,深2米。主、副椁室各有椁具一套。主椁室四壁与底部均为双层枋木叠垒,首尾榫卯饺接,椁上以三层枋木铺盖,组成长方形框式结腹,形同一座木屋。椁室东西两壁及椁底、椁盖所有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长2米,宽8厘米,高9厘米的榫头伸出。如此椁室南北两侧凑成的框式规范,就是后来“黄肠题凑”葬具的原始形态。椁室四周充填了3•3至3•8米的防潮木炭,木炭之上为坚硬的夯土。三层台阶上及墓道中共殉葬166人,分箱葬和匣葬二类。箱葬72具,大部分布在曲尺形椁室四周,葬具较大,用枋木垒成长方形,箱内放框架,框架内放头顶向西的殉葬人,这部分人的地位较高。匣葬94具,多放箱葬以外靠近墓室四壁处,葬具较小,仅为薄木棺,这部分人的地位较低。殉葬人的葬式均为卷曲状。在大墓的填土中还发现人骨20具,有些是填土时埋下的,有的则是在墓建成后再挖坑埋入的,这部分的地位最低。秦国是自武公开始(公元前703年)“初以人从死”的, 殉葬曾达到极大规模,秦公一号大墓殉葬多达186人,就是证明。根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两块刻有“天子偃喜,龚辕是嗣”的石磬,古文“龚”即共,“辕”即桓,故墓主人是秦共公和秦桓公的后代秦景公。秦景公墓虽已多次被盗,但仍出土铜、铁、金、陶、石、玉、漆器和纺织品等各类遗物3500余件。其中镌雕双龙金带钩,镂空瓖绿松石金泡,金兽、金啄木鸟及玉蝉、玉戈等都十分精美。尤其墓中出土的铁铲、铁锸等,质地精良,是已知中国发现最早,最多的。墓中还出土一件石磬,上面刻有190多个大篆文字,并有“高阳有灵”字样,说明秦的先祖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这对研究中国远古历史及秦人的发源、发展史有重要价值。各墓车马坑中埋葬了大批车马,最大坑长116米,宽25米,估计21个车马坑可容纳车1100余辆,马4400余匹,是一座古代地下博物馆。
战国中晚期秦王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区韩屿乡一带,史称东陵。这里埋葬著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秦东陵在秦亡之后遭到破坏,地面建诛荡然无存,特别是经过魏晋以后多次战乱,具体位置以鲜人为知,文献中也不见记载,但是,作为地名,一直到宋代还存在著。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宋代咸宁县(今长安城宣阳坊)设有7个乡,其中就有东陵乡。该书说:“东陵,在(咸宁)县东30里,管村40”,“霸水在县东20里”。说明宋代东陵乡仍在霸河之东,即今韩屿乡境内。

秦国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大骆之子 897—858 非子 甘肃张家川县瓦泉
非子之子 857—848 秦侯 甘肃张家川县瓦泉
秦侯之子 847—845 公伯 甘肃张家川县瓦泉
公伯之子 844—822 秦仲 甘肃张家川县瓦泉

秦国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秦仲之子 821—778 庄公 甘肃张家川县瓦泉
庄公之子 777—766 襄公 甘肃省礼县红河乡
襄公之子 —716 765—716 文公 甘肃省礼县红河乡
文公之孙 724—704 715—704 宪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宪公之子 708—698 703—698 出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宪公之子 697—678 武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武公之弟 677—676 德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德公之子 675—664 宣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宣公之弟 663—660 成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成公之弟 659—621 穆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穆公之子 620—609 康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康公之子 608—604 共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共公之子 603—577 桓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桓公之子 576—537 景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景公之子 536—501 哀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哀公之子 500—491 惠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惠公之子 490—477 悼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秦国世系表《战国》(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庙号 谥号 死因及陵址
悼公之子 476—443 厉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厉公之子 442—429 躁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躁公之弟 428—425 怀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怀公之孙 424—415 灵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赢悼子 怀公之子 414—406 简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405—394 敬公
简公之子 393—387 惠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惠公之子 386—385 出公 陕西凤翔县南指挥乡
赢连 灵公之子 384—362 献公 西安市闵良区武屯乡
赢渠梁 献公之子 381—338 361—338 孝公 西安市闵良区武屯乡
赢驷 孝公之子 356—311 337—311 惠文王 咸阳市秦都区周陵乡
赢荡 惠文王之子 328—307 310—307 武王 咸阳市秦都区周陵乡
赢稷 武王之弟 324—251 306—251 昭襄王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
赢柱 昭襄王之子 302—250 250 孝文王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
赢异人 孝文王之子 280—247 249—247 庄襄王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