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村住宿:牛根生的企业家生涯到头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2:36

牛根生的企业家生涯到头了

 

.cppTip{float:left; width:600px;padding:0 0 2px 0;}.img2{float:left; width:78px; background: url(http://res.news.ifeng.com/5f4a67b74f493daa/2011/0308/d20110308001.gif) no-repeat 0 0; padding:8px 20px 0 5px;}.img2 img{ padding-left:2px;}.img2 h3{font-weight:normal; padding-top:18px;}#artical_real .tipTxt{float:left;width:470px;margin-top:10px;border-left:2px solid #95a09a; line- height:24px; padding-left:22px; font-size:14px; margin-bottom:0;}.line01{clear:both; height:21px; line-height:0; font-size:0;background:url(http://img.ifeng.com/page/dot.gif) repeat-x top;}

核心提示: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本来只是陷在商业伦理的泥潭之中,情急之下,把国有企业制度和宁高宁当成了靠山。这是第一次错误,第二次错误则是宁高宁取代牛根生。今天,牛根生走到了企业家生涯的尽头,要不了多久,蒙牛,作为一家曾经产权清晰的企业,作为一家中国乳业市场有一定附加值的品牌,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不久前,当牛根生兴高采烈地榜上宁高宁和中粮这座大靠山的时候,我就放言过,牛根生在国有企业的游戏里,撑不了多久。果然,不出数月,6月11日,蒙牛乳业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保留非执行董事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牛根生将主要投入慈善工作。

如此看来,牛根生的企业家生涯到头了,作为一名企业家,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第一是三聚氰胺,第二是死不认错,第三是私人企业巴结国企,形成一种制度性的倒退,第四是误读慈善,将慈善当成了道德败坏的遮羞布。

凭心而论,当年的牛根生,从伊利这种国有企业陈旧的体制中挣脱出来,靠着市场的逻辑,靠着消费者的信任,培养出蒙牛品牌,实属不易。可惜的是,他本来受益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却干出伤害消费者的劣迹,本受益于市场竞争的恩惠,却屁股决定脑袋,扭头钻进了垄断企业的怀抱。牛根生是这个时代中实实在在开倒车的人。

天下哪里有开倒车还风光无限的事情?所有开历史倒车的家伙,一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牛根生成了这个时代第一批提前失败的企业家。

一直到他投奔宁高宁之前,牛根生都是有机会翻身的。比如面对三聚氰胺丑闻,他大可以选择向消费者认错,取得人们的原谅,可惜他财大气粗,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的骄傲思维,总想着用一个谎言遮蔽另一个谎言,用更大的谎言遮蔽先前小的谎言,用一个体制性的谎言来掩盖企业的谎言,用一个时代的谎言来掩盖他一个人的谎言。

但中国人似乎都是死不认错的,尤其是有权力、有财富的人。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牛根生和他的蒙牛一直江河日下,原因无他,乃是消费者再也不相信老牛那些站在高处激情飞扬的假话。按照他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所谓的谋略,他想必认为,加盟超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从此就拥有了国家的力量,在和宁高宁“简单的三次见面”之后,中粮集团成了蒙牛的控股大股东,也就是说,作为私人企业的蒙牛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则是一家顶着国家字号的新蒙牛。

按照牛根生这么多年的内心风景,这种结果应该是他梦寐之所求。所以牛根生会反复强调,蒙牛接受中粮集团控股,并不是缺钱。其潜台词,应该是想给蒙牛正名,用国家主义和国有体制的名义,来给蒙牛正名,并期待用这样的制度性变化,来引导蒙牛最终走出品牌阴影。

有人批评牛根生“金蝉脱壳”,或者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其实无实际意义。即使我们看到,牛根生借着并购,成功将所持蒙牛乳业3.13%股份全部出售,套现约9.55亿港元,并言之凿凿地说,要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即使我们看到,宁高宁反复强调,未来蒙牛的经营管理,还是以牛根生团队为主。我固执地认为,一个至今都没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接受必要审判的企业家,不会有太多的人继续相信他的慈善之心和公益之心;一个至今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都没有认真忏悔的管理团队,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相信他们一定就会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家,牛根生的本钱已经丧失,他已经没有太多让宁高宁继续使用的价值。稍微有些远见的人,都会追问,经过所谓的并购,所谓的国有企业控制私人企业,蒙牛真的就能走出品牌阴影吗?

相关的追问至少有2个方面。其一,在市场意识熏染30年之后,今天还有几个消费者会把品牌和国营这个陈旧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是个问题;其二,国有企业究竟有没有制造大品牌的能力?

学过一点经济史的人应该知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总体上讲,都是奔着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去,很少有国有企业会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道理很简单,因为品牌关乎价值和附加值,关乎核心技术,更关乎人性需求,而国有企业因为国家主义的缘故,必然只关注宏大叙述,忽略生活细节。17世纪法国主要靠国有企业支撑经济,后来人们发现,当年的所谓经济格局,不过是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垄断了纺织、印染几个主要产业,同时强行抑制了民间商人对这个几个重要产业的染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整个法国看上去主要依靠纺织、印染生存,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也的确有不错的份额,但到今天为主,法国人并没有建立起这几个行业的世界品牌;18世纪的西班牙曾经靠着国家体制,横扫全球,当时西班牙的经济总量几乎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国有大企业更是在军队的保护下,到处占领市场,但今天的消费者应该知道,有几个人在使用具有传统品牌之美的西班牙产品呢?20世纪的前苏联更是国有企业发展至上,整个国家看不到一家私人企业的影子,依靠这种体制,苏联人可以将宇宙飞船空间站送到太空,可以在月球上留下苏联人的脚印,甚至可以将苏联军队的装备武装到牙齿,但却造不出一台有品牌效应的电视机,也造不出一辆有品牌效应的汽车,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国有化程度如此高迈的苏联人,甚至连一块有品牌效应的面包,一张有品牌效应的奶酪都没有。

中国最近60年的企业史,事实上也是一部国有企业制度失败的历史。最著名的事件,当属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运动。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忆犹新。1956年,共产党第一次推行公私合营制度,用一种行政强力的方式,将私人的产权整合到国有企业体制中,从而引发了计划经济形态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最终致使国民经济沦落到崩溃的边缘。而在具体企业的层面,我们最深刻的记忆则是诸多有一定积累的私人企业彻底消失,诸多老字号品牌的土崩瓦解。比如著名的三联书店,就是在公私合营的潮流中被人为中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开张。今天的三联书店,其实已经没有当年的风骨,人们之所有仍然对之略为推崇,更多的成分是在怀念当年。可见,国有企业制度不仅破坏了三联书店的私人产权制度,更破坏了这家企业的文化传承。

很不幸,我在中粮集团豪迈的战略架构里,同样只看到豪迈的气势,巨大的规模,夸张的份额,还是看不到被成熟的消费者诚心接受的品牌。放眼望去,中粮集团的格局和规模何其之大!集团拥有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00506.HK)、中粮控股(00606.HK)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丰原生化(000930.SZ)3家内地上市公司,现在,宁高宁又一口气喝下了牛根生的“蒙牛,这或许应该叫做”中粮乳业“,它的加盟,在中粮集团总的战略来看,不过是朝着”全产业链“的目标,往前走了一步。

显然,品牌建设并不是宁高宁的重点。出现这种局面,当然还是与国有企业的制度有关。有几个老生常谈的概念还是要反复提起,比如没有清晰产权制度的企业,注定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长远眼光。这正是国有企业的弊端之所在!

现代企业制度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因为它始终坚持稳定的企业家产权制度,公开透明的公司组织架构,以及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国有企业制度必然依靠垄断为发展方法论,注重规模,忽略品牌,不在核心技术上发力,因此也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其他如腐败问题、人事纠纷问题,所谓一地鸡毛,正是所有国有企业挥之不去的困境。

这真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商业事件!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本来只是陷在商业伦理的泥潭之中,情急之下,把国有企业制度和宁高宁当成了靠山。这是第一次错误,第二次错误则是宁高宁取代牛根生。牛根生救不了蒙牛,宁高宁同样救不了蒙牛。今天,牛根生走到了企业家生涯的尽头,要不了多久,蒙牛,作为一家曾经产权清晰的企业,作为一家中国乳业市场有一定附加值的品牌,很快就会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