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昆仑版apk:南方周末 - 蔡定剑:制度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5:04
蔡定剑:制度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解决
作者: 蔡定剑
2008-01-09 11:59:00
 来源:
已有评论1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公众参与式民主是一种法制化的可控民主。鉴于我国后发民主的特点,为求民主的渐进和社会稳定,先发展公众参与式民主,再发展选举民主,可能是一条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没有民主,繁荣就是昙花一现
    对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国内国际在经济改革前后存在的争论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应先搞经济改革还是先搞政治改革?二是经济繁荣以后是否可以不搞政治改革?
    经验证明,经济发展和繁荣与民主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一定需要民主,有时威权政治比民主政治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常常是有巨大代价的)。不搞政治民主化改革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只是阶段性的,不能说是最后成功。正由于威权政治具有比较强烈的短期优势,其迷惑性相当大,对缺乏远见和不够审慎的人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社会发展的关键不是短期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态势。在威权政治下,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良好经济业绩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几十年接着几十年地成功,并不间断地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才能成为发达国家”。
    历史的经验也充分证明,没有民主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持续的,没有民主制度的大国是不可以成为强国的。只要统治者励精图治,不打仗,让人民休养生息,完全可以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创造一时的经济繁荣,古代君王在任时就可以创造所谓的一朝盛世。西方国家在战后,东亚四小龙都是用30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了经济繁荣。世界历史上,有过不少的国家因经济繁荣而一度崛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但那些民主制度没有过关的国家,崛起又趴下了。只有建立起民主制度并保障人权的国家,经济的繁荣才持续下来。我国近代也有过1860年代之后的40年发展,创造了工业、金融、交通通讯和国防的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但是,由于政治民主制度没有过关,经济改革的成就毁于一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中,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方向大体是并行的,在德国民主化落后于工业化,国内危机导致德国两次发动世界大战。日本也有类似情况。
    在我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民财富在增加,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社会的各种不满情绪和社会矛盾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减少,相反是在增加。道理很简单,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可以维持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富裕了,成年子女与父母都难以同室而居。因为人们的自主、独立性增强,价值观、生活情趣和方式多样化,又有经济能力自立生活。社会发展带来家庭结构的改变,同理,政府和国家结构也必然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而改革。这种改革就是更适合人们的独立、自主、平等、自由地生活。
    民主在一个国家的活力与那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趋向相关。财富和知识都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的社会结构,不会有利于民主,就像严重两极分化的道德和宗教群体的社会也不利于民主发展一样。
    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建立民主的基础越来越脆弱,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越来越差。腐败沉重地打击着人民对政府的信赖,腐败的扩散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在存在巨大利益诱惑而缺少民主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政府自肥趋向越来越明显,而从事公共服务的能力则严重削弱,使国家法律的有效性和政府诚信大大降低。政府在社会转型和政治改革中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会随着这种不平衡的充满矛盾冲突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削弱。执政者越是在自己有权威、资源和能力进行改革的时候主动进行改革,就越能避免危机,获得对改革的主导权。改革的可能路径
    当前我们社会处于诸多矛盾高发期,这显然与制度问题有关。制度问题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才能解决,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不可拖延。中国共产党是强大的执政党,持续30年的经济改革创造的社会繁荣,使它仍然有很好的改革资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良好时机。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难以持续,社会矛盾的积累可能危及改革的成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想再持续30年的经济发展不太可能。中国社会对未来十年的政治改革寄以厚望,如果不能有所作为,可能大大降低社会对政府的信心,使党和政府主导改革的资源和能力降低,社会危机的危险性会增加。
    当前可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
    一、明确提出“实行宪政”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口号和目标,用以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什么是宪政?简单地说就是以宪法作为治国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宪法并带头实践宪法,这就是中国式的宪政。实现宪政是世界潮流,也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斗的目标。
    要实行宪政,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是实现法治和保障人权的强有力手段,通过审查法律和政府行为是否合法,迫使法律清良和政府本身守法,这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违宪审查能在广泛的领域抓住突出问题保障公民权利,从而起到通过法制手段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中国宪法已经确立了违宪审查的法律和理论基础,只需要建立机构,使其运作起来。
    二、为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要学会在公开、公平、自由、平等条件下的选举能力。为此要扩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民主选举,可以尽快地从乡镇党政领导人的公开直选开始,并在若干年内实现县一级领导人直接选举。
    三、为了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党必须学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途径执政,因此需要改革党与人大的关系,提高人大的权威和地位。党如何通过人民代表机关的方式执政是不太困难的事,就是把国家的事情拿到人大,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讨论、辩论,同时通过人大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这可以从地方人大开始,加强地方人大的能力建设,提高地方人大的权威和地位。1978年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从加强人大开始的。
    四、扩大公众参与,并以法律保障公众参与成为民主制度。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关键是要以法律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并制度化。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是选举代议制民主的重要补充。公众参与的民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到基层治理、社会监督等各个领域。西方国家的民主发展是先行代议制民主,在代议制民主出现不足的情况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发展公众参与的各种民主形式,成为激活民主制度的重要方法。公众参与式民主是一种法制化的可控民主。鉴于我国后发民主的特点,为求民主的渐进和社会稳定,先发展公众参与式民主,再发展选举民主,可能是一条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依此认识,就应把公众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内容,通过立法使公众参与法制化,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
    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做的事很多,从这些事开始做起,既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权利和利益保障日益增长的需要,缓解消除社会矛盾,减少社会紧张,为更深层次的政治改革创造基础。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8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