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玉摆件图片欣赏:犹太人的智慧羊皮书+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3:17:48

犹太人的智慧羊皮书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之一。据统计,美国的百万富翁中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因而历来犹太人被公认为最会赚钱的民族,被誉为“世界第一商人”。
  犹太人还深信“致富是可以后天教出来的”。他们相信成功得来不易,而且必须从小培养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观念,在他们流浪的宿命里,他们不是异国的寄居者,而是掌握命运、掌握财富,信奉“塔木德”智慧的独特民族。
  一提到犹太人,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犹太人是天生会赚钱的民族,甚至还流传著一则非常有趣的说法:“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犹太人最令人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财富和赚钱的能力,他们凭著代代相传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
  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学术界甚至科学界,他们始终独占鳌头,而这与犹太人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犹太人非常重视知识,在他们看来,无知的人不可能是虔诚的。在每一个犹太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意味著:“书本是甜的”。
  智慧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犹太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犹太人都并不以此为重。一般来说,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
  全世界的犹太人口约为台湾人口的一半,但影响差距甚远。其成功的原因,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犹太人认为,谈判是人与人的较量。因此,谈判中的攻心为上至关重要。犹太攻心术最基本的战术是暗示。他们认为,暗示的最大好处是暗示者什么也不需要允诺,而受暗示者就会自己给自己做出种种“投己所好”的允诺。
  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能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犹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种族的人聪明,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铸造这枚无价的金币。
  智能是永恒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我们不会因为有知识获得财富,而是我们必须将所获得的知识,经过思考与运用成为智能,才能创造出利润。“智识经济”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创新,它是一种智能资本,通过创新才可以制造财富。
  因为智能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能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犹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种族的人聪明,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铸造这枚无价的金币。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群星灿烂,可是,没有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没有家园、没有土地、没有生存的权利,被异族追杀、迫害,四处漂流而存续下来,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犹太人是在受尽屈辱后,顽强、执着地生存下来的。很多人认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生存之道,无不让人佩服。
  犹太人也许是世界上最富于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民族。其影响世界的两大巨著《圣经》和《塔木德》,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犹太人的合作往往是几十人或上千人的合作,这就使人不得不对这种集体精神大加推崇。
  犹太人是在受尽屈辱后,顽强、执著地生存下来的。他们为生存而努力,为理想而生存,谱写着人类史上璀璨的文明。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逝的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寞的早晨,那就是对于人类灵魂永恒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
  犹太人是一个小民族,因为这个民族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二千万人。这个数字在数亿、数十亿的世界人口中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个小民族中却涌现出与其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许多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传人。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士。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犹太人,许多富有的商人、银行、企业家也是犹太人。
  有人说:“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
  犹太人凭什么这么优秀?他们靠什么成功?他们成功的智慧是什么?
  这本书能让我们了解犹太人的经商观、生活观、爱情观,以及他们成功的智慧法典。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1)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2:09  字数:10084

 1.总述——犹太人
  在世界诸民族中,犹太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固守其文化传统、勤劳努力、富于智慧,但同时又有着非常不幸的遭遇,如受到排挤、仇视和迫害。
  犹太人作为一个被厌弃的民族有着复杂的原因。一个众所周知的理由是犹太人被看作异教徒。犹太人所信奉的犹太教和西方普遍信奉的基督教是不同的,因此,犹太教徒就有了被视作另类的危险。犹太人偏有非常固执,绝不放弃自己的习俗、观念和信仰,因此,就很难融入基督教社会。这无疑是犹太人备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两千多年的大逃亡中,犹太人的家园被毁,圣殿坍塌,掩埋祖先骨头的土地被弃,当时没有国家可以护佑他们,甚至都没有一丝供他们回望。奴役,驱赶,屠杀,仁慈的失踪,最深的苦难已经俱足,到底是谁救赎了这群似乎原罪深重的人是《塔木德》――一部犹太人看似圣经德智慧法典!——而不是别的,使犹太人民族爆发出惊天的力量,让无数的犹太人从赤贫走向大富,促几经劫难的犹太人民族在后来成为世人所敬仰的民族。
  2.犹太人是?
  在了解犹太人之前,最重要的是必须清楚“谁才是犹太人”。在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会经常自问或被问到:谁是本民族中的一员,本民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界定本民族?这个问题简单得像空气和水一样,因此不被人注意,也不会有人这样提问。但是犹太人的特殊遭遇,至少在2000年流散生活中,经常自问或被问:“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犹太人面前,不同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家庭和个人的荣或辱,富或贫,甚至生或死。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之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能会使一部分人丧失犹太身份,也可能会在犹太人内部造成混乱和分裂。所以,凡是现今生活在五大洲的1600万犹太人希望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合情合理的、为多数犹太人所接受的解答。但是,要想处理这个问题,其过程是很麻烦的,因为它不仅涉及犹太人本身的历史、宗教、文化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包含了国际政治等一些外来的因素。
  (1)提出问题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来到耶路撒冷,自称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祖先),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兄弟般地接待了他。恰逢过逾越节,他与以色列人一起守节。在逾越节的家宴上,他与以色列人一起吃逾越节的主要食品—羊羔。当他吃完羊羔后,向主人提出要吃羊肚之类的内脏,主人大吃一惊,断定他不是以色列人。因为真正的以色列人都知道羊的内脏是不能吃的,要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主人知道自己犯了戒律:《圣经·出埃及记》第12章第43节规定“外邦人都不可吃这羊羔”,于是他把这人扭送宗教机构。《塔木德》借这事,说教以色列人:不要相信来到我们面前,并自称是以色列人的人。
  或许这就是最早提出区分和识别是不是真正犹太人的问题了。但是当犹太人的主体还没有从巴勒斯坦流散出去之前,这个问题并不突出,至多也只是个案而已。即使有几个外邦人来耶路撒冷吃了逾越节的羊羔,也无关大局。因为当时耶路撒冷主要居民是犹太人,家家在逾越节吃羊羔,外邦人可能模仿多数人也吃羊羔,他并不一定知道《圣经》上说外邦人不可吃;也可能他装成以色列人,只是为了白吃一顿,并无歹意。甄别的方法也极简单:看他吃不吃羊的内脏。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他们分辨出是不是同族的人,看来他对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客观看重的。
  但是当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后,“谁是犹太人”问题被经常提起了。一方面是非犹太人对犹太人识别的需要,特别是居住国统治者为排犹、反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散居各地犹太人互相认同的需要。
  (2)非犹太人的需要
  15世纪末和20世纪40年代,在犹太流散历史上这两个时期是犹太人人数急剧减少的时期。其实这两次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发生了激烈的反对犹太人的活动。有意思的是两次反犹活动中欧洲的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判别采用了不同的标准。
  西班牙人完成光复故土运动是在15世纪末,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统治结束。在西班牙生活了50多年,为西雅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犹太人难逃厄运,成了西班牙这个基督教王国胜利庆典上的祭品。他们被大量屠杀,最后于1492年被全部驱逐出西班牙。
  同样也是在15世纪末,西班牙反对犹太人的活动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反犹的特点。犹太人必须在接受洗礼或者被驱逐或者死亡中间做出抉择:皈依基督教、接受洗礼者生;坚持犹太教、拒绝洗礼者或者死,或者被驱逐。而欧洲各国则是在比较长的时间,通过种种手段完成他们西班牙的教友对犹太人只在几个月,几天内所作的事。求生欲望迫使大批犹太人违心地按受了洗礼,但是他们仍忠于耶和华,恪守犹太教教律,这些假基督教徒被发现了,西班牙人叫他们“马兰内”(MARRANOS“猪猡”)。
  或许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教会成立宗教裁判所,对受过洗礼的犹太人进行甄别,发现是假的,就绑到广场,处以火刑,大批犹太人被杀。假作真时真亦假,到142年,人们不愿再作这种麻烦的甄别工作了,于是干脆全部驱逐。因此,集中反映欧洲中世纪反犹活动特点的15世纪西班牙的反对犹太人活动,与其说是反对犹太人,不如说是反对信犹太教的人。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欧洲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识别,主要的依据是宗教,他们反对犹太人主要是反对信犹太教的人,这是中世纪的情况。
  后来,当文明发展到20世纪,宗教已退出人们生活的主要领域时,当纳粹分子先在德国,后来又在欧洲他们所占领的地区内,大肆杀戮“劣等民族”犹太人时,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识别有了本质的变化,主要的依据是种族,而不再是单一的宗教了。这也是数百万犹太人苦难的开始,他们的肉体都被无情的消灭了。
  纳粹反对犹太的主要表现是对犹太人区的居民进行屠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沙犹太人区的大屠杀,50万居民几乎全部被杀。按犹太人传统,世代居住在非犹太人环境中的社团,只要它保留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那么这个社团可称作犹太社团,但是社团中的每个成员不能自动地成为犹太人。纳粹分子在消灭欧洲犹太人区时,并不作这种甄别,殃及了很多非犹太人。华沙犹太人区的50万人中,很多是在纳粹上台后从周围各地或其他欧洲国家到这里来避难的人。
  纳粹头子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者,他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认为:
  (1)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
  (2)就是纳粹根据血缘关系判定犹太人的。很多在欧洲生活了几代的犹太人,他们已经完全与欧洲民族同化,成了当地民族中的一员,有很多犹太人比德国人还德国化,比法国人还法国化。但是,在纳粹的反犹主义哲学中,犹太人就是犹太人,不管他血液中有百分之几的犹太血液。很多欧洲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祖先中有犹太人。但是,一份有关这方面的文件、一本家谱,甚至为一个查无实据的控告,都是他们丢失性命的杀器。
  (3)纳粹就是依据种族体征判定犹太人的,他们荒唐到了以量人的头颅的长度,鼻子的长度和宽度,来观察鼻子的形状等。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判别集中反映了19世纪以后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矛盾由宗教冲突转变到种族冲突的种种特点。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代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判别除了保留宗教因素外,主要依据是种族。纳粹的反犹活动是反对犹太人本身。
  纳粹对犹太人的判别标准为今天“谁是犹太人”问题的解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这与犹太人传统的互相认同标准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以色列著名法学家哈伊姆·科亨的议论:“妻子是犹太人,丈夫是非犹太人,或者丈夫是犹太人,妻子是非犹太人。他们都曾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过灭绝人性的集中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机构有权否认他们的犹太属性。”非犹太人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判别的犹太人的。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谁才算是真正的“犹太人”。
  (3)犹太人的“追求”
  因为犹太人长时间的流散各地,不断受人歧视,遭受迫害,渐渐形成了民族互济的传统。随意说一个地方,如美洲,一个落拓的犹太人到了那里,找到犹太人组织,该组织有义务资助他,帮他在那里站稳脚跟,生活下去,一般的犹太人也应该帮助困难中的犹太兄弟。犹太人互相认同的办法除了依据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外,能证明他犹太身份的是信奉犹太教。然而,今天,一个犹太国已在巴勒斯坦建立,“谁是犹太人”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今天的犹太人不必为了躲避迫害而隐匿自己的犹太身份,他们无须躲躲藏藏,公开自己的犹太身份不会招致危险。因此,大批自称是犹太人的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有充分理由认为自己是犹太人,因为他们或在集中营呆过,或被纳粹分子追杀四处躲藏,或他们的亲人被纳粹分子杀害。)来到以色列。泥沙俱下,其中难免有个别人出于精神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原因也自称是犹太人,当这些人一起涌向以色列的时候,以色列的移民机构怎样才能甄别出谁是真正的犹太人,谁只是自认为的犹太人,谁是想吃逾越节的羊羔——假犹太人,而给予不同的对待呢?而甄别的标准又会是什么呢?
  现代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动员和组织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运动,“帮助每个愿意返回故土的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一直是它的首要任务。自1882年,第一批有组织的移民来到巴勒斯坦,到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前,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由原来的2.4万增加到65万,为以色列国的建立谁备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以色列《独立宣言》中说:“以色列国将向犹太人的移居和散居在世界各国的犹太人敞开大门。”
  在1950年7月5日以色列第一届议会上通过的《回归法》(LAWOFRETURN)中规定:”每个犹太人都有权移居以色列国,”“(犹太人)自进入以色列国之日起,即自动获得以色列公民权”。以色列历届政府做出了最大努力接纳和安置大批涌来的犹太移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空运4.8万名也门犹太人返回以色列的“魔毯行动”和1984年空运15000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返回以色列的“摩西行动”,以及1991年5月空运剩下的14194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所罗门行动”。有人问前总理已故的果尔达·梅厄,为什么政府要花那么大代价接纳和安置移民?梅厄反诘道:”没有移民,哪里来我们的国家。”
  现今,以色列建国40年中共接纳了将近200万移民。伴随着大规模移民活动而来的难题是对犹太人的甄别,“谁是犹太人”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以色列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移民情况千差万别,要对上百万的人做出身份甄别,必须要有法律上的依据,统一的标准。为此,以色列议会1970年3月通过的《回归法》修正案中,为“犹太人”下了一个各种势力都能接受的暂时的妥协性的定义,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谁是犹太人”问题至今仍是以色列最敏感,最有爆炸性的问题之一。
  “谁是犹太人”问题归根结蒂是这样一个问题:“犹太人”是一个民族概念,还是一个宗教概念?如果是宗教概念,那么在今天20世纪90年代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宗教因素应放在什么样恰当的位置?
  (4)世俗标准
  用非宗教的、世人通行的标准来判别一个人的民族归属,那么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从人种学的角度,即种族的体征(人的肉体组织的特征)来判别;从社会学的角度,即血缘和家庭关系来判别。如果我们在国外,见到一位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可见的种族体征)的人,再了解到他祖上是中国人(不可见的“种族体征”,血缘关系),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或者是中国人,或者是外籍华人,是华人的后裔。如果犹太人也能这样容易地判别,那么“谁是犹太人”的问题就不复杂了,因难在于犹太人的特殊经历已经使他们的种族体征模湖不清了,他们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了。
  对于人种学之说:犹太民族的种族体征犹太人的特殊生活环境和近2000年的散居历史使他们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他们的种族体征已被2000年来的“族外婚”侵蚀得所剩无几。最近同时移居到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和苏联犹太人体征上的差别如此之大,使人很难相信他们是同一民族,都是亚伯拉罕、雅各的子孙。同样,摩洛哥犹太人和希腊犹太人(他们可能都是塞法拉迪犹太人)在体征上差别也是极明显的。我们通过也门犹太人(属东方犹太人)、塞法拉迪人和阿什肯纳齐人头颅长度(种族体征很重要的标志)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别。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将近有2000年历史的、封闭性的也门犹太社团,他们保持了犹太人长头颅的特征。很少为世人所知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他们的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所罗门时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较多地保持犹太人的体征。然而他们的欧洲兄弟处境不同,族外婚比较普遍,与居住国主体民族同化程度比较高。因此,长头型的特征几乎消失。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塞法拉迪人,则中头型占绝对优势。由此,我们可以说,犹太人的种族体征已在漫长的岁月中起了变化,而且是很明显的变化。
  虽然当我们在肯定犹太人种族体征有了明显变化的同时,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犹太人之所以在长期的散居生活中保持了民族的同一性,宗教固然是主要的因素,但应该承认:在族外婚存在的同时,族内婚受到重视,充满活力;强大的外旋离心力和顽强的内旋凝聚力同时存在;与居住国主体民族同化和与主体民族隔离,民族自我孤立,两种倾向同时存在。我们在了解了犹太人散居生活的历史轨迹后,就能了解这种矛盾现象是如何奇妙地统一在犹太人身上的。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现象,犹太人的某些种族体征才多多少少地保存下来了。其实了解犹太人外形特点,才是对我们判别犹太人的一个重要参考。
  一般犹太人多属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阿尔卑斯山区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阿什肯纳齐人属阿尔卑斯山区地域人种,他们的体征是:身材矮胖,中、短型头颅为主,圆脸,宽鼻,毛发褐色,体毛浓密,肤色浅黑白色。也有一部分阿什肯纳齐人身材高大,毛发带黄色,眼珠浅淡,脸长,鼻窄而长。塞法拉迪人属地中海地域人种,他们的体征是:身材矮瘦,毛发黑色或暗褐色,肤色深,鼻窄而直,眼球褐色,多数为中型头颅。这是犹太人最基本的特点。
  除上述两种人外,东方犹太人,如也门犹太人,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和一些人数较少,长期生活在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地区内的犹太人,他们较多保留了犹太人的种族体征,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体征差别比较明显。
  而用社会学来说:血缘关系也是重要一点。通过血缘关系判别一个人的民族隶属是世人都接受的简便易行的方法。非犹太人也是通过血缘关系,参照其他因素来识别犹太人的。这样的识别有三个层次:
  (1)一个人的祖上是犹太人,那么,他是犹太人的后裔,他是不是犹太人,决定于他双亲的身份。例如,1000年前,在中国开封定居的犹太人,在长期生活中,已完全与中华民族同化。他们是犹太人的后裔,但已不是犹太人了。
  (2)就是一个人的双亲是犹太人,那么他就是犹太人。
  (3)那就是一个人双亲中有一位是犹太人,那么他可能是犹太人,可能不是犹太人。这里:”可能”的标准是主观的选择。
  这是非犹太人对犹太人识别的一般标准,但并不是犹太人认同的一般标准。
  如上面所说的前两点对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判别是一致的,其重要的一点则还在最后一点上,即配偶一方是非犹太人时,分歧出现了。这里我们先排除犹太人宗教方面的因素,看犹太人是怎样确定其子女的民族隶属的。根据一千多年来的传统,犹太人的身份来自犹太母亲,即犹太母亲所生的子女是犹太人,而与父亲的身份无关。这是犹太人根据血缘认同的惟一标准,它已载入以色列国的《回归法》,具有法的效力。
  以母亲的身份决定子女身份的原则在犹太社会中并非历来如此。这显然与犹太人的历史有关,而在这历史的背后,则是一种强烈的维护犹太民族延续的愿望。
  就像上面所说的,当犹太人的主体聚居在巴勒斯坦的时候,几乎不存在谁是犹太人的问题。虽然在形式上,是由父亲的犹太身份决定其子女的犹太身份的,但如果我们考虑到以下事实,“父亲身份决定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当一个外邦女子来到犹太人中间与犹太男子结合时:
  (1)她很容易宣布加入犹太教,而成为犹太人,无须经过男子成为犹太教徒时必须举行的割礼;
  (2)当她生活的犹太人中间时,一切宗教活动和犹太人的生活习俗,她都可以“随大流”,无人管她虔诚与否。因此,外族女子从夫成为犹太人是当时巴勒斯坦的定规。只有当犹太男子娶了外邦女子,并有可能发生背教行为时,《圣经》的编纂者才通过上帝进行干预,呼吁维护“族内婚”。犹太人的祖先娶外邦女子为妻,为妾的并不少见。亚伯拉罕的妾是埃及人,所罗门王的妻子是埃及法老的女儿。晚年,所罗门王淫乱宫闱,宠爱异族之女,当她们“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圣经·列王记上》第11章第4节)时,耶和华才谴怒于他。另一方面,在犹太人聚居的条件下,犹太女子很多有可能与外族男子结合,万一发生苟合,那要受到谴责,他们的孩子是“马姆泽尔”(MAMZER,希伯来文,意为:非法子、私生子),“私生子不可入耶和华的会”。
  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犹太人的主体没有离开巴勒斯坦之前,犹太人的身份是容易判定的,没有表现出如后来所呈现出的那种复杂情况。以色列法学家哈伊姆·科亨曾这样说:“一个人说他自己是犹太人,能否相信他的话?从法律意义上讲,在多数情况下,这取决于他提出这个说法时他所生活的地方,如果在犹太人占多数的地方或国家,可以相信他的说法,或可以把他看作是犹太人;如果在非犹太人占据的地方或国家,不可相信他,除非他拿出充分的证据。”这就是说,犹太人在根据血缘关系判定“谁是犹太人”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他们当时的生活问题。
  也就是在公元前538年时,犹太人才正式结束了“巴比伦之囚”的生活,返回巴勒斯坦,重建圣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那种犹太人占多数,处统治地位的半封闭式的环境不存在了,他们必须与巴勒斯坦各民族共处。这样,犹太人与外族交往增多,同外族通婚越来越普遍。首先是宗教人士感到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危险性:由于异族宗教的冲击,犹太教可能被遗弃;犹太民族可能像他们的兄弟“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一样消失在巴勒斯坦诸民族之中。这样,就发生了以斯拉的整肃犹太人的活动,他用种种清规戒律规范犹太人的言行,这才使犹太人在以后的500多年中,在巴勒斯坦保持了民族的特点,“族外婚”的减少,使犹太人身份的判定不再成为普遍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同时解决不用再去争议谁才是真正的犹太人了。
  虽然如此,但当犹太人的主体被逐出巴勒斯坦后,犹太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少数外邦人进入犹太群体,而是犹太人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汇流到世界各民族的汪洋大海中去。生活环境的变化,使犹太人很难保持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外族接触增多,不仅是男子,也包括女子的“族外婚”明显增加。为了在异族中保持种族的延续和信仰的独立,犹太人需要确立自己的种族疆界。在长期生活中,犹太人逐渐形成了犹太女子所生子女是犹太人的传统。这个传统观念的转变是客观需要,不是主观意愿。首先,必须弄清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管他们在这个国家或地区中人数多少,经济实力强弱,他们都不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是外来户,是异族。他们始终处在”弱者”的地位,受歧视,受迫害。这是散居犹太人的最基本状态。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种族的延续,犹太人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而家庭,则是他们最重要,也是最后保护自己的堡垒。在家庭中,女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家庭又是培育子女延续后代的主要责任者。犹太人的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多子”是受称颂的,“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圣经·创世纪》)。
  所以,现在以母亲为中心的犹太家庭,子女身份从母,有利于在异族中保持种族和文化的独立和稳定。与中国传统很相近,犹太人的“家庭内核”极难打破。它对犹太人在2000年流散生活中,保持民族的同一性起了重要作用。子女身份从母,也是鼓励“族内婚”的反映。处于受歧视弱者地位的犹太人,很难指望通过婚烟关系使外族的男子或女子皈依犹太教,成为犹太人。因此,确立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有利于犹太女子被迫选择“族内婚”的道路。一个外族男子极不希望因为与犹太女子结合,而使他的子女成为受歧视的犹太人。因此,外族男子娶犹太人女子为妻的可能性相对于犹太男子娶外族女子为妻的要小得多。子女身份从母使犹太民族能在外族包围中保存下来。
  最后,把犹太人从世俗的社会学——血缘关系角度出发自我认同的标准简单地归结为:
  犹太母亲(父亲的族类无关紧要)所生子女是犹太人;犹太父亲(非犹太母亲)所生子女不是犹太人。这上决定性,足以证明现在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5)宗教标准
  民族与宗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范畴,虽然两者之间有联系,但是人们严格地把两者分开,不混为一淡。例如,我们不把基督教和西方人等同起来;信基督教的人不一定是西方人,亚非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中有基督教徒;西方人也不一定都信基督教。同样,佛教徒不都是亚洲人;亚洲人中有不少是信其他宗教的。非犹太人也循此理识别犹太人,犹太人就是犹太人,不管他是否信奉犹太教。改信基督的犹太人还是犹太人;皈依犹太教的非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
  从现在的犹太人看来:所说的犹太教和犹太人都是统一的,犹太人是犹太教物的外形,犹太教是犹太人的精神内核。这样,他们把犹太人与犹太教等同起来:信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犹太人都信犹太教,由此,可以演化出一些令非犹太人为之瞠目的结论。犹太人的这种宗教和民族的统一观是与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与犹太民族的特殊遭遇有密切的关系,并非是宗教分子兴风作浪的结果。
  犹太教教义与犹太人的关系犹太教的经典《圣经》和《塔木德》等,在叙述神和人的关系时,人都是指一个群体以色列人,亚伯拉罕、雅各的子孙不是个别的人。
  (1)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神、民族的神。这个思想贯彻《圣经》始终,开始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接触,着眼点在使亚伯拉罕成为“多国的父”,“后裔极其繁多”,“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以后,耶和华令摩西率全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引导全体以色列人走出沙漠,在“流奶与蜜之地”迦南(今巴勒斯坦之古称)定居。
  (2)神曾两次与以色列人立约,立约的一方是整个以色列人。与亚伯拉罕立约,肉体标志是割礼,行割礼的不是亚伯拉罕个人,而是他家的所有男子。与摩西立约,标志是守安息日,立约的一方是神的选民——整个以色列人。“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废掉,以色列的后裔也就在我面前断绝,永远不再成国”。以色列人把耶和华看作是民族惟一的神;以色列人把与神立约看作是整个民族的行为;以色列人把整个民族看作是神所选择的子民;以色列人把民族所受的苦难看作是神对民族罪孽的追讨;以色列人把希望寄托在神派弥赛亚来解救他们。犹太人和犹太教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的别的民族里面都是很少见的。
  公元前928年,所罗门王卒,统一的希伯来王朝分裂,南方的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建立了犹大王国,后世人反犹大支派及犹大王国的人称为犹太人。也就是这个时候形成了犹太民族和犹太教。北方弱小的以色列王国在强敌腓尼基和大马士革的影响下,崇拜外神,崇拜偶像,对耶和华的信念已极其浅薄,因此在被亚述人灭亡后,很快同化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各民族中去了。南方的犹大王国则坚持了对耶和华的信仰,尽管内部也有宗教矛盾,但它被群山环抱,又保存了约柜,受外族宗教影响较少,特别历经几代国王的努力,耶和华在人民中一次又一次地复苏。在犹大王国中,犹太教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
  也就是在巴比伦之囚后,许多犹太人在巴比伦舒适环境中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不想回艰苦的迦南地了。只有祭司、神职人员、宗教的虔诚者、没有家业的穷人(他们都是耶和华的忠实信徒)共4万人返回迦南地。因此,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离开迦南时是一个民族;返回迦南时只是一个教族。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神权思想和宗教戒律是至离无上的,他们最高的统治者是祭司长,咨询执行机构是长老会,政教完全融合为一体。
  因此,与其说他是波斯帝国一个偏僻的行省,还不如说是他一个犹太教的社团。即使是这样,犹太人经受不起生活的逼迫和异族的诱惑,慢慢地脱离了犹太教的轨道,对耶和华的信仰动摇,这就导致尼希米和以斯拉的宗教改革和整肃。为防止异族的宗教和文化的影响,规定了严格的内婚制,重申了各种宗教戒律,仅仅安息日就有39个“不准”。依靠严格的宗教戒律使犹太人保持了民族的特征,避免了与异族同化的危险。犹太民族在严格遵守犹太教的教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依靠宗教把各个个体维系在一起,避免与异族同化。因此说,犹太人的历史一点也离不开犹太教。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2)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2:47  字数:9782

 (6)犹太人的流散与犹太教
  现在就可以这么说,犹太人是靠着犹太教的支撑,是靠着对上帝的忠贞才能在长期流散生活中没有被异族同化,在艰苦的环境下保存了自己。犹太人坚信:耶和华是他们祖先的神,他们民族的神;他们与上帝有永恒的约:
  上帝对他们有神圣的“应允”,只要听从上帝的教诲,恪守上帝的戒律,上帝会眷顾他们,保护他们,拯救他们,最后返回他们祖先的土地——上帝“应许之地”;但是他们违背上帝的教诲,行恶行,有罪孽,上帝要惩罚他们,追讨他们的罪愆,因为上帝在万民中选中了他们,因此他们有罪就要受到报应;流散的艰难生活,正是对他们罪孽的惩罚;他们真心认罪、悔改,上帝会宽恕他们。每次逃过厄运,自然地想到是他们的忏悔,感动了上帝,得到了宽恕;犹太人不相信来世,相信现世报应,这样每经历一次磨难,在幸存者的心头积累起一分对神的敬畏,经历几千年的磨难,使他们能在绝望中顽强地生活下来,就是一个可敬之处。
  再说另一个,宗教的经典,《圣经》、《塔木德》等,规范了犹太人的行为,成了他们生活的准则,使他们能在异族的大海洋中,保持肉体组织和精神生活的独立性的发展。一本《圣经》,每逢新月,向耶路撒冷方向祈祷,犹太人超越了时空界线,保持了民族统一的特征。
  今天,犹太人凭什么认同埃塞俄比亚犹太人、也对犹太人和其他与世接触甚少的东方犹太人?主要不是追查数千年的血缘关系,不是考察肉体组织的特征,而是凭借宗教,尽管他们生活习俗已大相径庭,甚至宗教礼仪也有差别,但是同一种文化源,同一种宗教性质的历史连续性,同一种民族宗教的特性,即共同的经历和意识,共同的历史追溯,突破了一切世俗的框框,他们能彼此认同。这种宗教与民族的统一,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使情况已千差万别的与犹太人汇聚到一起。
  没有共同地域的犹太人,在共同的精神世界中相遇,在宗教世界中相遇、相识。这就是流散中犹太人与犹太教的全部关系。
  (7)难解的题
  因为历史在不断的发展,时代也在不断的进行,犹太人在认同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在犹太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后,“谁是犹太人”成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几十万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的集中营中尚有25万濒于死亡的犹太人,他们急需救援。以色列国建立后,政府大力抢救这部分欧洲犹太人,在建国后第一次移民高潮中(1948年5月——1951年底)有移民70多万人,使以色列国犹太人数翻一番。在确定这批移民的身份时,出现了问题。在这将近50万欧洲移民(有20万左右来自亚非阿拉伯国家)中情况非常复杂,他们中有很多人不是犹太教教徒;很多人不是犹太母亲所生;很多由于犹太妻子而受连的欧洲男子,或者受犹太丈夫连累的欧洲女子。不管是从世俗标准(血缘关系),还是宗教标准,都不能认定他们是犹太人,甚至还有一些与犹太人毫不相干的欧洲人。
  但是,他们都被纳粹分子判定为犹太人关在集中营受尽折磨,他们都被纳粹分子追杀过,九死一生。他们来到以色列国,有没有权利享受一个犹太移民能享受的、取得公民权和受政府优待照顾的权利,是个难题。宗教界提出异议,但是政府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安置他们。这为以后“谁是犹太人”问题的争论埋下导火索。
  以色列国有一位内政部副部长鲁费森是一个犹太人(犹太母亲所生),但他是一位天主教的牧师,在他申请移民以色列时,要求按《回归法》中犹太人的身份移居,即自进入以色列国之日起,自动获得以色列国公民权,并享受犹太移民的其他权利。移民机构把问题提到以色列最高法院请求裁决。最高法院裁决说,根据多数人对“犹太人”这一术语的解释,鲁费森的要求被拒绝。他只得通过《国籍法》,获得了以色列国的国籍,享有公民权。
  一位美国犹太男子娶了一位非犹太女子为妻,后移居以色列国。在以色列生了孩子,在户籍登记时,“信仰”栏目空缺,因为父母都是无神论者。户籍机构不承认这个孩子是犹太人,父母上诉最高法院。法院裁定在这孩子身份证上可以登记为犹太人,但一再声明这不涉及“谁是犹太人”问题。宗教界对法院裁决不满,扬言要挑起争论,向政府施加压力。执政的工党联盟不得不在1970年由议会通过《回归法》的修正案中规定非犹太母亲生的子女不是犹太人,除非他皈依犹太教。
  上面所述的都是发生在以色列国的真实实例。它说明人们对“犹太人”是一个严格的宗教概念,还是一个民族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介绍犹太人的几种主要观点。
  信奉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这是一个绝对命题,它的肯定式和否定式都成立:
  (1)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不管他有没有犹太血统,只要信奉犹太教,那么他就是犹太人;
  (2)一个人,尽管他是犹太母亲所生,尽管他从小生活在犹太环境中,如果不信奉犹太教,而是另一宗教成员,那么他就不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虔诚的犹太教教徒持这种观点。这个观点完全排斥了“犹太人”的民族属性,只认定“犹太人”是一个严格的宗教概念。根据这种观点,以色列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移民高潮中50万欧洲犹太人,大约有一半以上不能成为犹太人;鲁费森副部长和那名儿童都不是犹太人。由这个观点可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信奉犹太教”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在犹太教中有各种派别,对教律、教规、礼仪,甚至对教义有各不相同的解释和要求,应该遵循哪些戒律,就可以认为是“信奉犹太教”了。各教派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共同认为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男子行割礼,这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证据,据说,在以色列国,最激进的无神论者也把孩子送去行割礼的。二是守安息日,这是上帝与摩西在西奈山立约的标记。至于犹太教的其他教律和教规。几千年来已成了犹太文化和犹太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犹太人行为的规范。因此,在“信奉犹太教”的教徒中出现了“在俗教徒”(他们在欧美各国和以色列国占多数;多数是阿什肯纳齐人)和“正统教徒”(他们在东欧和以色列国有一定势力;多数赛法拉迪人和东方犹太人在宗教上趋于正统),他们都行割礼,都守安息日。但这两部分教徒经常在宗教问题上发生“文化斗争”(KULTURKAMPF),甚至发展成流血冲突。
  (2)谁是按受教徒和皈依者的权威者。正统派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教规接受的教徒(行割礼)和皈依者(举行皈依仪式,补行割礼)才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必须由正统派的首席拉比,或由他指定的拉比接受的教徒和皈依者才是合法的教徒,才能成为真正的犹太人。而非正统派(在俗派),则认为他们的拉比也有权接受教徒和皈依者,特别是在欧美各国的非正统派,他们甚至声明,如果以色列国的正统派强行通过有关法案,其结果可能是犹太人的分裂,因此这场“文化斗争”还没有最后结束。谁是接受教徒和皈依者的最高权威,仍悬而未决。
  宣布自己是犹太人的人是犹太人这似乎是一个纯主观命题,但只要我们考虑到以下因素,就可发现它的客观依据包含在纯主观之中。
  (1)要看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所占的处境与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能吸引与犹太无关的人宣布他自己是犹太人,在纳粹分子屠杀犹太人的时代是这样,在今天当犹太人有了一个国家时也是这样(个别现象应该排除)。这是这个命题最主要的客观根据。回顾历史,从《塔木德》时代到今天,每个头脑清楚的人都知道,犹太人是“弱者”,是受压抑的、受排斥的,他们有的只是不幸和苦难。
  因此,如果有人(他可能没有犹太血统)到犹太组织那里或到以色列来,宣布自己是犹太人,或希望成为犹太人,那么犹太人就没有理由不欢迎他。有些人担心:个别别有用心分子,为了经济或其他利益,甚至为了进行间谍活动,假装成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牟取私利或进行破坏。首先,这种情况是个别的,不应作为制定法律的依据;其次;即使进行了宗教皈依仪式也并不能防止这种个别情况的发生;再说犹太教的传统中有这样的惯例:其实是否应该相信一个自称是犹太人的人,如果是在多数情况下,就应该取决于提出这种声明的地点,如果在犹太人占多数的地方,那么可以相信他的声明,把他看作犹太人。如果不在占多数的地方,那么把他看作犹太人就不太可能了。
  (2)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犹太家庭或环境中,如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非犹太人。像他们,包括这位非犹太人的母亲,在犹太的意识和信念中生长,过着犹太式的生活,承受了作为犹太人所受的痛苦和不幸,有些甚至被关进集中营,经历过死的考验,有的人全家都被纳粹杀死。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这些人按照犹太教法规,补行割礼,先成为犹太教徒(甚至还要区别哪位拉比有资格履行这种宗教仪式),才能认定他是犹太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是他们成为犹太人的最充分的证据。
  (3)再一个就是人权和现状问题。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一就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对犹太人生育的尊重以及对他们信仰的尊重是对人尊重的体现,没有理由对犹太人的孩子强制性地给予一种社会地位,是犹太人或者不是犹太人;也没有理由强制性地给予他一种宗教信仰犹太教。这种强制是对人格的蔑视,对人权的侵犯。每个出身犹太家庭的人(不管其父母是否都是犹太人,抑或其父或其母是犹太人)都有权选择是否接受犹太教,而不影响他的犹太身份。对这种权利的惟一制约是获得权利后所承担的义务。
  现今社会,信仰犹太教已不成为所有犹太人的共同因素,很多的犹太人,特别是欧美各国犹太人中的年轻一代已不信宗教,他们是无神论者。历史的渊源和民族的特性,使他们希望自己是犹太人(他们有权是犹太人),但又不想恪守犹太教的戒律和教规。他们认为犹太教的历史,是犹太共同历史的一部分。因而,按犹太教教规判定谁是犹太人只有历史的规范性,没有现实的规范意义。强迫非宗教的、希望是犹太人的人接受犹太教作为是犹太人的必要条件好像犹太人是附在犹太教后面赠送给人的不要钱的礼品一样伤害了人的权利,是不人道的。
  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是不是犹太人。这就是这种观点持有者的结论。显然他们把犹太人看作是一个纯民族概念,宗教在其中不应起作用,或不应起主导作用。回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历史,它的创始者们始终想把宗教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我们将把神职人员限制在会堂里”(赫茨尔语),“宗教应放在犹太教会堂和需要它的家庭里”(魏兹曼语),不让它越出范围,干扰国家的政治进程。
  中间路线的观点第三种观点是想在上述两种观点中找一条中间路线,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至少不使“文化斗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国的统治者努力做调和的工作,力图使“犹太人”既是一个民族概念,又是一种宗教概念。
  (1)规定“犹太母亲所生子女是犹太人”。这个规定既符合犹太人的传统,又部分地满足了“世俗派”的要求。但是,“世俗派”进一步提出,从遗传学观点来看,犹太母亲所生子女不比犹太父亲所生子女多一点“犹太血液”。因此,有人提出动议:只要配偶一方是犹太人(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其子女是犹太人。这项动议未被接受。
  (2)规定“皈依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这个规定充分满足了宗教界的要求,虽然“世俗派”非常厌恶把宗教和民族联起来的观点,但是,它没有违背他们的根本宗旨,他们可以不反对。
  (3)规定“自愿皈依另一宗教”的“犹太人”(其母是犹太人)失去犹太身份。这自然是迎合了宗教界的要求,内政部副部长鲁费森不是犹太人,有了法律的依据。非宗教人士对此非常不满,因为这违背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以色列国是犹太人的国家,但是犹太人的大本营在美国(美国犹太人有538万,超过以色列国)。由于种种原因,以色列国内宗教势力上升,他们希望在“谁是犹太人”问题上做出完全符合宗教要求的解释和规定。但是,犹太人大本营美国的犹太人遏制了以色列宗教界的这种企图,使“谁是犹太人”这个在“文化斗争”中占重要位置的问题处在微妙的平衡之中。目前,双方似乎都不想打破这种平衡,其实直到现在这场战斗还没有进行到最后。
  3.世界上的犹太人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多少犹太人?要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准确的答案,是一件不容易或者说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在识别犹太人的问题上本身就存在着困难和分歧,加之犹太人分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中,所以说,想要准确性的统计出全世界犹太人的人数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现在要有一个准确的数目是不可能的,但是想得到一个大概的数目还是可以的。1992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当代犹太人研究所在耶路撒冷召开过一个“世界犹太人口学术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有关资料,我们知道,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的犹太人口大约为1298万。这里有一份这次会议关于全世界犹太人口粗略的统计表,我们可以从中大致了解犹太人的基本人数和分布情况。
  全世界犹太人口数(粗略统计)1998年
  国家或地区人数占全球犹太人口总数(%)
  全球犹太人口12979000100.0
  以色列365900028.2
  以色列以外932000071.8
  美洲644800049.7
  北美601000046.3
  其中:美国570000043.9
  加拿大3100002.4
  拉美4380003.4
  其中:阿根廷2200001.7
  巴西1000000.8
  欧洲260800021.1
  西欧10540008.1
  其中:法国5300004.1
  英国3220002.5
  东欧和巴尔干地区155400012.0
  其中:苏联143500011.1
  亚洲非洲(不包括以色列)1750001.3
  其中:南非1140000.9
  大洋洲900000.7
  在上面这数据中,除了以色列的犹太人口统计比较准确可靠外,其他多数国家和地区和数字都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在进行人口统计时把犹太人作为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或宗教集团加以统计,很多国家犹太人口的情况都是靠当地犹太社团提供的大概数字。
  根据“世界犹太人口学术会议”的资料说,现在全世界有犹太人口100人以上的国家有74个,分别分布在美、欧、亚、非和大洋洲等五大洲。这也就是说,犹太人仍是一个散居世界各地的民族,其分散程度远比其他许多民族,包括一些大民族要高。
  分布特点虽然犹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的分布情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相对集中在北美、以色列和前苏联的东部地区(俄罗斯东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全世界大约83%的犹太人集中在这三个地区。另外,如果再扩大一点来看,美国、以色列、法国、俄罗斯、乌克兰、英国、白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南非这十个国家的犹太人占了全世界犹太人口的95%。这说明,尽管犹太人分散在全球各地,但其主体相对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国家中。
  (2)在每个有犹太人的国家里,犹太人几乎都集中在大城市里。大多数国家半数以上的犹太人居住在该国的首都或最大的城市里。全世界犹太人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因此,犹太人基本上是一个“城市民族”。
  分布细说以色列是世界上惟一的犹太人国家,也是全世界惟一的一个犹太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1994年,在以色列的530万人口中,犹太人有4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81%,另外还有100余万阿拉伯人等少数民族。在其他国家里,犹太人是占人口比例极小的少数民族。即便是在犹太人最多的美国,他们也不到3%。犹太人除了在美国(2.4%)和加拿大(1.1%)超过总人口的1%外,在其余国家里都不到1%。
  犹太人,尤其是那些信仰犹太复国主义的犹太人,一般都把居住在以色列的犹太人称为“已回归的”或者“已聚集的”犹太人,而把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犹太人称为“仍在流散中的”犹太人(theDiaspora,原为希腊语,义为“分散”)。因为他们相信,犹太人返回故土巴勒斯坦(不少犹太人不说巴勒斯坦,而称其为“埃来兹·以色列”,中文译为“以色列地”)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历史的必然。他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汇“阿里亚”(Aliya)来表述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居以色列,其语义为“上升”,意思是当犹太人从流亡的地方回到圣地后,他们在精神上升华了。关于以色列犹太人的情况,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讨论。这里,让我们来粗略地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也就是“流散中”的犹太人的情况。
  全世界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现有570万犹太人。据美国犹太人口调查组说,除了这570万犹太人口外,美国还有270万所谓的“边缘犹太人口”,主要是指犹太人的非犹太人配偶,以及这种混合婚姻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可以算为犹太人,也可以不算为犹太人。另外,还有一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犹太身份的犹太人,也在“边缘犹太人口”之列。
  犹太人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大城市里。仅纽约一个城市就有200万犹太人,是现在世界上犹太人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也就是说,全世界差不多每七个犹太人中就有一个在纽约。美国其他犹太人集中的城市还有;洛杉矶(50万)、费城(30万)、旧金山(26万)、芝加哥(25万)、迈阿密(20万)、波士顿(17万)、华盛顿(15万)。犹太人口超过一万的美国城市有60多个。由于集中在大城市,加上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所以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在人口(2.4%)上的比例。
  现在由于美国犹太人越来越紧密地融入美国社会,他们自己的犹太特征也变得越来越淡薄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通婚已非常普遍。现在大约有45%到50%的美国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结婚。而在20世纪初,这一比例仅为2%到3%。在混合婚姻家庭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登记为犹太人。宗教过去一直是维系犹太社团的核心力量,但今天的美国犹太人中,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有一半的人说他们不信犹太教。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犹太人,是因为他们出生在犹太家庭,或者保持某些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还有一些出身于犹太家庭的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对于这些现象,一些犹太人忧心忡忡。他们说,对美国犹太人的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犹太人正自己消灭自己”。现在看来犹太人他们自己是自己的敌人,所以这也是对美国犹太社团最大的威胁。
  加拿大与美国的情况基本相同,这两个北美国家构成了当代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区。
  16世纪,犹太人踏着哥伦布的足迹来到拉丁美洲,有很多人认为哥伦布本人就是一个犹太人。因为当时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国家大规模地驱逐犹太人或强迫他们改信基督教。有不少犹太人当时是作为伪基督教徒(马拉诺)来到拉丁美洲的。大批的犹太人是在19世纪后期才来到拉美的,但他们的来源却与美国的犹太人不太一样,既有来自东欧和中欧的,也有来自巴尔干和地中海沿岸的。他们早期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和巴西,后来逐渐从这两个国家再迁到其他拉美国家。现在,几乎每个拉美国家多多少少有一些犹太人,但绝大部分(三分之二以上)仍是集中在阿根廷和巴西这两个地方。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其实一直是犹太人密集的地方。到1930年,欧洲(不包括原苏联)还有大约650万犹太人,其中波兰有300万,罗马尼亚近100万,匈牙利、德国、捷克、法国、英国各有几十万。然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屠杀的浩劫之后,欧洲的犹太人只剩下了125万,其余的几百万人,除了少数逃出欧洲外,都惨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这次浩劫对东欧的犹太人尤为惨烈,战前东欧的500万犹太人幸存下来的只有几十万人。东欧曾经是传统犹太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中心,但随着犹太人在肉体上被消灭,这里丰富的犹太文化也荡然无存了。
  近一二十年来,又有一些北非、中东、南非等地的犹太人向欧洲移居,他们的到来给欧洲犹太社团补充了一定的新鲜血液。现在,欧洲的犹太人仍主要集中在法、英两国。对于多数欧洲国家的犹太人来说,由于同化、低出生率和外移,他们的人数仍在减少。
  苏联要在解体之前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当时大约有160万人,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在沙皇时代,俄罗斯的犹太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到19世纪后期曾我近500万,后因大量外迁和波兰独立而减少到100多万。犹太教在俄罗斯和东欧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从巴勒斯坦传入的,但是最早传入路线却不是从地中海,而是经黑海沿岸从陆上来的。前苏联把国内的犹太人看作一个民族,名列全国第十六位,在吉尔吉斯族之后。由于苏联与西方国家和以色列长期敌对,所以它对国内犹太人的外移一直严加限制。从80年代后期起,这种控制才得以大大放宽。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对犹太人的限制基本取消了。国门打开后,犹太人大批流向国外,主要是移往以色列。在1989年到1994年的五年里,有大约50万犹太人离开原苏联各共和国,移居到以色列和西方国家。
  在以色列建国之前,一些亚非国家,尤其是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中,也有不少犹太人,这些都是非常古老的犹太社团,有的可以追溯到《圣经》时代。但随着以色列的成立和阿以冲突的发生,大批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纷纷迁往以色列。现在,除了伊朗、土耳其各还有两万多人外,其他亚洲国家剩下的犹太人的数量很少了。原来的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几十万犹太人在50年代初几乎全部迁到了以色列。所以现在在非洲大陆,只有南非才有一个人数较可观的犹太社团,而在非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多的也不过数千人,少的当时也只有几十或上百人。
  犹太人常常被人们称为一个“流动的民族”,或者“流浪的民族”。自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被罗马人征服,犹太教的第二圣殿被毁坏之后,犹太人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漂流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利于他们生存,哪里有利于他们发展,他们就往那里流动。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从古到今犹太人的流动方向,就会发现:它是遵循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自然法则的。但是,这一法则在犹太人的流动中更多地体现了人为选择的因素。
  很多的实事都可以看出,古代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集中在亚洲西部。据《圣经》记载,他们曾因饥荒而迁往埃及,后又为逃避埃及人的奴役而返回巴勒斯坦,他们还曾被古巴比伦人虏往巴比伦囚禁,但后又被波斯人释放了回来。此时,犹太人已逐渐开始从巴勒斯坦向四方流散,最初流散的地区是巴勒斯坦周围的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和埃及等地。公元一世纪,犹太人的国家被罗马帝国征服,他们遭到迫害、流放和屠杀。为了维持民族的生存,他们中的多数人开始向东欧、南欧迁徙,后又向西欧发展。到中世纪时,大多数犹太人移居到了欧洲,一部分人生活在伊朗、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和埃及等地,留在故土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反而只有极少的数量了。
  现在欧洲,外来的犹太人生活仍不稳定,他们不时遭到迫害、驱赶,流离失所,被迫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但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安定,并繁荣发达起来。然而,到15世纪时,基督教徒重新占领了西班牙,在这里强迫统一信仰,犹太人和穆斯林必须在改教、逃离、死亡三者中工作出选择。于是,数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他们生活了许多世纪的西班牙,流向地中海东南沿岸的穆斯林国家和意大利、巴尔干半岛等地。这些犹太人的后裔在穆斯林国家一直生活到20世纪中期。
  到近代,犹太人虽然又一次与新兴资本主义一起在欧洲繁荣起来,他们在欧洲的人数也达到800多万,但他们却仍被多数欧洲人视为异类。随着欧洲各地的反犹主义日益盛行,尤其是沙皇俄国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他们的生存日渐艰难。于是,他们又开始向两个方向流动:一个方向是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鼓舞下,移居巴勒斯坦,为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做准备,这种移居被称为“阿里亚”;另一个方向是越过大西洋,奔向当时还没有反犹主义、“自由、富庶的”美洲新大陆。从1880年到1907年,从欧洲移民到美洲的犹太人多达200万。
  到了20世纪,在俄国“十革命”、德国纳粹排犹灭犹、以色列国成立、阿以冲突爆发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犹太人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原来生活在欧洲中部的几百万犹太人消失了,他们要么惨死于纳粹的死亡营中,要么逃到欧洲以外的地方,逃向巴勒斯坦、南北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前犹太人最多最繁荣的中欧成了犹太人的荒漠,而美国却变成了犹太人最多的国家。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3)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3:43  字数:9203

 1948年,两千年来第一个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出现,使它成为吸引全世界犹太人的一个中心,各地犹太人源源不断地向它涌去。首先到达的是数十万纳粹大屠杀中的幸存者;其次是阿以冲突爆发后,原来在中东各穆斯林国家的几十万犹太人无法继续在当地生活下去,他们几乎全部迁到了以色列。以色列一方面出于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一方面出于同阿拉伯国家战争的需要,不遗余力地帮助犹太人前来定居。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犹太人像涓涓细流,根据《回归法》不停地汇入以色列。
  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里。苏联出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一直不允许其境内的犹太人自由移居国外,把他们“圈”了几十年。但是,当苏联解体后,马上出现了50多万犹太人外移的滚滚洪流。这些移民大多数流到了以色列,直到现在,许多犹太人仍然在向以色列移居。另外,原来生活在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的2万多犹太人因内战和饥荒,在以色列政府的帮助下,到90年代初期,也全部移居到了以色列。
  也就是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世界犹太人口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各地散居的犹太人逐渐聚集到以色列。美国和以色列成为世界上两个新的犹太人中心,两国的犹太人占了全世界犹太人的74%左右。
  人口趋势自80年代以来,世界犹太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据人口专家们预测,到2010年,世界犹太人总数将从现在的1280万减少到1200万左右。这其中,以色列之外的各国犹太人总数将从现在的865万减少到550万左右。世界犹太人口(不包括以色列)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低出生率导致生得少,死得多,出现负的自然增长率;二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从而使犹太人因同化而人口减少;三是外移,导致一些国家犹太人口减少。
  与国外犹太人口的情况相比,以色列犹太人口的发展却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首先,以色列犹太人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国外犹太人。每个以色列妇女平均生育2.8个孩子,而西方国家的犹太妇女平均只生1.5人;其次,以色列不存在犹太人因同化而减少这一问题;第三,接受大量来自国外的犹太移民,是以色列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最迅速的来源。现在,一方面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民生活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而另一个方面,国际间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些国家出现了反犹排犹的新纳粹势力抬头的现象,这一切,都刺激和吸引着更多的犹太人前往以色列定居。
  一方面,以色列之外世界犹太人口数量在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以色列的犹太人口不断增长。这样,用不了几年,以色列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犹太人最多的国家。而且,以色列的犹太人还将超过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总和。人口学家们预测,大约到2010年,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数将超过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那时,在全世界1200万犹太人中,将有650万生活在以色列,550万在以色列之外。
  到那时,以色列就真正成为世界犹太人的“祖国”了。因为现在除犹太人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是生活在国外的人比生活在祖国的人多。到那时,也就不能说犹太人是一个其主体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了。
  回首犹太人的曲折历史,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20世纪,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辗转漂泊了整整两千年。再看看犹太人流散的路线,他们似乎兜了这样一个大圈子:西亚(巴勒斯坦)——东欧——西欧——美洲——西亚(现代以色列)。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犹太人不仅仅只是在地理上转了一圈,而且看起来他们好像总是随着世界文明的脚步走。当世界最早的古代文明在西亚产生时,犹太人随之在西亚繁荣起来。当地中海文明逐渐衰落。西方文明的中心转到欧洲大陆后,犹太人也随之来到了欧洲。当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欧洲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开始落伍,美国在独领风骚几乎一个世纪之后,现在开始出现衰落的征兆,犹太世界的中心又逐渐向以色列转移。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西亚的以色列的文明程度会超过美国,会成为下一个文明中心,但犹太人的漂流总是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潮头走,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抑或其中还有什么属于必然性的东西。不知是犹太人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还是世界文明的发展造就了犹太人?
  4.关于犹太人的书籍
  《圣经·旧约》,还可以称做《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米德拉什》。除《妥拉》外。这是犹太教中的三部典籍。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圣经·旧约》(《塔纳赫》)
  犹太教的第一部经曲为《圣经·旧约》,希伯来文称作《塔纳赫》(Tanach)。它包含三部分:《妥拉》(Torah)5卷、《先知书》(Navim)8卷、《圣录》(Chetubim)11卷,共计24卷,因此也被称为《二十四书》,《塔纳赫》即三部分的开首字母之合。《塔纳赫》是自”巴比伦之囚”到波斯统治时期的250多年里,一批犹太祭司和文士收集古代犹太教历典籍和律法文献,加以整理、编纂而成。
  《妥拉》
  原意为“教义”、“训诲”、“指引”,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部经书,又称《摩西五经》。其中详细记载了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的由来,犹太教各项律法条文,以及古以色列人早期历史情况的传说,这一切构成犹太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
  《创世纪》叙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堕落、洪水灾害、人类如何分散于全世界,以及犹太人先祖的故事。
  讲述上帝在创造完成物质宇宙后,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上帝把他们作为大地的主人和海中鱼、空中鸟及所有地上爬行生动的主人。这是《创世纪》里的传说,他就是以上帝在六日内创造天地的恢弘诗句开始的。
  “伊甸园”的传说讲上帝把亚当和夏娃放在一个花园天堂——伊甸园里,夏娃受一条蛇(老女神传说的象征)诱惑,尝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她怂勇亚当也行此事,违抗了上帝的诫命。这一行为结束了他们的无知,使他们心明眼亮了。震怒的上帝诅咒蛇将成为所有动物中最低级者,永远用肚子爬行,吃尘土,成为人类憎恨的敌人;诅咒妇女在生孩子时要受痛苦;诅咒男人要为食物而在田野里终日劳作。最后他把这两个不顺从的人从伊甸园赶出去,并派天使把守园子,还安设了可以四面转动并能发出火焰的剑,护卫园子和生命树,使亚当和夏娃再也不能接近那棵生命树。上帝说:“现在人已成为我们中的一个和善恶者,难道他应该伸出手,从生命树上摘果子,吃掉它,永远长寿吗?”“大洪水”的传说详细叙述了挪亚一位在他那一代人中惟一公义的男人的故事。上帝对人类普遍的恶行感到绝望,后悔创造了他们,就发下一场大洪水“要毁灭天下所有肉体”。
  但是,他同挪亚订立了一份契约,因为挪亚一直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全部献给上帝。上帝指示挪亚制造一个方舟。这个方舟救了挪亚一家和上帝创造的每种生物中的一对。上帝应许再也不毁灭这个世界,并以一道彩虹作为“我与大地上所有血肉之躯契约”的标记。在“巴别塔”的传说中,上帝讨厌人们讲话,并使他们流散四方来限制他们的权力。《创世记》一书还讲述了犹太人的先祖——乌尔城的亚伯拉罕受上帝召唤,离开家乡来到“流着蜜与奶的迦南之地”的经历,及其子孙以撒和雅各等的故事。
  《出埃及记》记述以色列人在埃及如何遭受迫害、耶和华如何派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摩西如何同埃及法老斗法、又怎样领导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上帝帮助以色列人渡红海以及在西奈山赐予摩西律法故事。书中记载了“摩西十诫”及其他犹太教律法。
  《利未记》主要记述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中流浪的初期生活和摩西依靠利未人与叛教者斗争的情况,还记载了以利未人为主体的祭司阶层的献祭程序,以及民众应该遵守的诫律规则,其中大多系敬拜的规则。因此,这卷书亦称《祭司法典》。
  《民数记》因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奈旷野清点过两次人口数目而得名。主要记载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的40年流浪生涯及其初到迦南的生活状况。其中载有数条为后世指定的律法,也叙述了以色列人口是如何计算的。
  《申命记》(申命是重申律法的意思)叙述摩西临终时,如何向以色列人民重申上帝的律法,劝喻他们服从上帝的律法,还记述了摩西的辞世、埋葬及人们悼念他的情况。
  在犹太教中,《妥拉》占据着《圣经·旧约》的核心地位,为其最其神圣、最重要的部分。它规范着所有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在尔后的悠悠岁月中,犹太人正是从《妥拉》中寻求到鼓舞与指引。它也成为以后出现的《密什那》和《塔木德》的中心基础。犹太人深深地挚爱《妥拉》。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曾描述过这种感情:“《妥拉》是我们人民的不朽的保证。它如同这个世界一样广大深邃。它一直深入到苍天的蓝色神秘中。旭日初升与夕阳西下、应许与完成、出生与死亡、人类的戏剧……全都融入这部经卷之内。在漫漫而过的岁月中,我们犹太人在这部书中找到支持和力量。尽管许多民族兴起又衰落,尽管许多帝国征服他人又走向衰亡。以色列人通过他们对《妥拉》训诫的忠诚一直保持着持久的尊严。”
  《先知书》
  是《圣经·旧约》的第二部分,分为前、后先知书两部分。犹太教认为先知在犹太民族史上,是作为神意的代言人而不断出现的,他们有时引用过去的历史,有时预言未来的事情,借以劝告人们遵守同上帝的契约与上帝的律法。犹太人认为犹太民族领袖摩西是最伟大的先知,他的继承人约书亚及其随后的撒母耳、以利亚等也都是先知。这些先知没有留下著述,但他们的事迹被记录在《先知书》中。《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卷)与《列王记》(上下卷)被称为“前先知书。”同一期间,被认为是由另外一些“先知”亲自写出的书,称为“后先知书”,包括“三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合为一卷的《十二小先知书》。犹太人的七十子希腊本《圣经》中,把《但以理书》作为第四大先知书,并在《耶利米书》后又附上《巴录先知书》。
  《约书亚记》叙述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领导下征服迦南地,并分其地与各支族的故事。
  《士师记》叙述士师时代的情形及其与四邻民族的战斗,及以色列人如何背弃耶和华,侍奉他神的恶行。
  《撒母耳记》上下卷记载先知撒母耳、打罗、大卫的传记与故事。
  《列王记》上下卷记载所罗门王朝的情形,及所罗门逝后,其国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历史。
  《以赛亚书》中的先知以赛亚是犹大国的先知。在以色列国倾覆前数十年,他宣布耶和华可畏的权能和崇高的威严,要求国人在一切困苦之时,祈求耶和华的帮助,而不要乞求世人的援助,他还预言一位和平的君王将登大卫之位,建立一永久之国,并必以正义治理国民。此书后半部为另一位先知在巴比伦所作,其姓名不详,因此被人们称为第二以赛亚。他应许犹太人得以早出巴比伦归国。以色列人将如同“耶和华的仆人”,把耶和华的旨意传给外邦人,使之将来共同得到救赎。
  《耶利米书》记述先知耶利米出现在犹大国倾覆前数十年,在犹大国倾覆之后继续其工作。他宣布耶路撒冷的灭亡,但也称耶和华将与犹太人订立一不可解除的契约,此约纯系耶和华对犹太人的永久之爱而成,与外表之物无关,乃上帝与人民之间的一种纯属灵性及个人间的关系。耶利米是先知中的殉难者。
  《以西结书》中的先知以西结是一位被虏至巴比伦的犹太人,是当时巴比伦犹太人精神领袖。他力言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更注重宗教领袖对于人民的责任。
  在《十二小先知书》中,《何西阿书》记载先知何西阿在以色列国亡国之前几十年,出现于其国。他宣布上帝耶和华因以色列人所犯的罪行,将使之亡国,并成为囚徒被虏至异国。但此后耶和华会对以色列人再施慈爱,准许他们归回故国。
  《约珥书》记述了先知约珥呼唤人民忏悔,称以色列人若转向耶和华,上帝必以其灵浇灌他们。
  《阿摩司书》,先知阿摩司为著书先知第一人,出现于以色列国,略在何西阿之前。他称由于以色列人中的有钱有势者残害贫穷弱小者,因此正义之神耶和华将使他们遭遇灭亡之灾,这一惩罚是不能因祭祀或炫耀式的敬拜而免除的,即使以色列人为上帝的特殊选民,也无法逃脱这一劫难。
  《俄巴底亚书》中,先知俄巴底亚宣告以东民族的灭亡,因为他们在犹大国灭亡时,曾残酷地蹂躏犹太人。
  《约拿书》中,先知约拿讲述耶和华顾念处于“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
  《弥迦书》记述了先知弥迦预言犹太人将会及早地从巴比伦归回故国。他们将会把耶和华的旨意传给外邦人,使之将来共同得到救赎。
  《那鸿书》记载先知那鸿预言尼尼微将灭亡。
  《哈巴谷书》记载先知哈巴谷预言巴比伦将灭亡。
  《西番雅书》中的先知西番雅讲述耶和华愤怒之日发生的种种令人恐怖事件。
  《哈该书》与《撒加利亚书》记述了先知哈该与撒加利亚劝告、鼓励自巴比伦回归的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圣殿。
  《玛拉基书》记载先知玛拉基痛斥犹太人对宗教的冷淡和道德衰微。
  《圣录》
  包括《路德记》、《历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哀歌》、《但以理书》,由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构成。从文学角度看,是《圣经》中最光彩夺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
  《路德记》叙述大卫王祖先的故事。
  《历代志》上下卷叙述以色列的历史,起于上古之时,直至犹大国灭亡之际。书中特别注重一切有关圣殿及其敬拜的事宜。
  《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均匀《历代志》的续编,二书全都叙述了犹太人自巴比伦归国后之事,主要讲述以斯拉及尼希米通力治理耶路撒冷的事迹。
  《以斯帖记》叙述犹太人如何在波斯朝廷之内卫护自己,挫败敌人的阴谋。为纪念这一胜利,犹太人专门设立了“普珥节”。
  《约伯记》讨论了虔诚敬仰上帝的人为何受苦的问题。
  《诗篇》中有大卫和犹大国灭亡前其他作者的作品,但大部分是身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的作品。其中以各种不同角度描写虔敬上帝的犹太人的生活,使人从中得到教训与安慰。
  《箴言》以宗教思想为基础,以“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为纲,阐述生活上实用的规则。
  《传道书》为处世为人的至理名言,但言辞情绪忧郁,作者特别注重生命的虚空,因此该书第一节写到:“空虚,空虚,人生空虚,一切都是空虚。”
  《雅歌》记载许多爱情与婚姻的诗歌。
  《哀歌》叙述犹大国灭亡时耶路撒冷的惨状。
  《但以理书》记述虔敬的但以理及其友人,不畏各种威胁、强迫,坚守祖先的宗教而获得丰厚的报偿;其敌人则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
  《圣录》对犹太人生活的影响很深,犹太人在不同的节日里诵读它们。在逾越节读《雅歌》、五旬节读《路德记》、阿布月九日读《哀歌》、住棚节读《传道书》、普珥节读《以斯帖记》,以此来纪念他们历史上具有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激发自己的民族感情。
  综上所述,《圣经·旧约》(《塔纳赫》)实际上是一部有关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完整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犹太人民广阔的生活画面,详尽地记载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了解和研究古代犹太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圣经·旧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如:神话、传说、小说、寓言、戏剧、散文、诗歌、谚语、格言,并独创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为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经·旧约》中,犹太人被流放的历史,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圣经·旧约》的叙述强调每当犹太人背离上帝的诫命,就会惹怒上帝,被一次又一次地从其精神故乡驱赶出去,无家可归。
  《次经》
  (Apocrypha)犹太教圣书中不仅包括上述正典之书,还有另一类书,称为“不经之书”(Apocrypha,意为“隐藏”或“不为人所知”)。居住在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视这类书为正典,但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则否认它们。”不经之书”中有《以斯德拉一书》、《以斯德拉二书》、《托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补记》、《所罗门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西录书》、《耶利米书信》、《三少年之歌》、《苏珊娜的故事》、《彼勒和大蛇》、《玛拿西的祷文》、《马卡比传》上下卷等共15卷。按其内容可分为历史书、小说、智慧文学、启示文学、书信及褥文等。其中《马卡比传》上下卷为研究马卡比时代极有价值的材料。现代许多学者把它们总称为《次经》。
  《伪经》
  (PseudePigrapha)指上述正典之书和《次经》之外的其他古代希伯来文宗教书卷,因其书名、作者名属假托,书中人物也假托《圣经·旧约》人物的名义,而被认为是《圣经·旧约》的模拟作品或伪仿作品,称为《伪经》。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之间,大部分已散失,流传至今的只是一小部分,它们分为两类:
  《巴勒斯坦伪经》和《亚历山大伪经》。《巴勒斯坦伪经》用希伯来文或阿拉米文在巴勒斯坦写成,包括《十二族长遗训》、《禧年书》、《以赛亚殉道记》、《亚当与夏娃传》、《所罗门的诗篇》、《耶利米的其他语录》、《先知列传》、《约伯之遗命》、《圣颂》、《以诺一书》、《巴录启示录》、《摩西升天记》和《阿西加尔的故事》等13卷书,分别以传记体野史、诗歌、小说和启示文学的形式写成,内容大多是对《圣经·旧约》的补充和再创造。《亚历山大伪经》用希腊文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写成,共6卷,包括《亚里斯提亚书信》、《西比路巫语》、《马卡比传三书》、《马卡比传四书》、《以诺二书》和《巴录三书》,内容分为宗教文献、历史书、哲学著作和启示文学等。
  《七十子希腊文本》
  (Septuagint)《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本。其中《妥拉》部分,是由72位犹太学者应埃及法老之请,在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后统称全译本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公元前3-2世纪用流行的希腊文编译而成,首先为不熟悉希伯来文的亚历山大地区犹太人使用,因此,亦称“亚历山大本”。公元1世纪流传于巴勒斯坦,为基督教最初应用的《圣经·旧约》,现仍为希腊正教会的通行本。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流布于全世界。
  《马所拉》
  (Masorah)希伯来语音译,意为“传统”,是犹太教根据《圣经·旧约》文句和读音的口传传统写成的《圣经译注集》。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后,开始形成这一传统。为防止对《圣经》的篡改或删节,连原文中的句数和字数都有计算,称《圣经·旧约》原文共23203句。公元6-9世纪,一些专门从事编辑这些传统著作的犹太学者被称为“马所拉学士”,经他们译注和鉴定的《圣经》称“马所拉本”,是具有权威性的版本,甚至被视为《圣经》原本的善本。
  《塔木德》
  (Talmudh)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是《塔木德》(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处世、处事、为人道德规范。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毁灭耶路撒冷圣殿后,把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城。犹太人四散各地,原有的摩西律法在实行中发生问题,需要补充。公元135年科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再无重建圣殿和重建一个祭司集团的希望,所剩的只有上帝的律法。人们如何才能保有这一律法呢?这时正值拉比时期,拉比犹太教的特点是重视宗教律法的阐释,而不注重教义的解释和对外传教;在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关系上,承认世俗律法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比们为他们自己制定了两个任务。
  集体任务是以编纂《米德拉什》而闻名。它是对《圣经·旧约》等宗教经典的注释、注解和对《妥拉》的神秘解释,也就是要解释出成文《妥拉》中的神秘意义。他们感到《妥拉》不仅是一部关于社会法律和历史事件的著作,而且其内还隐藏着它曾经是宇宙的律法和有关天地自然方而的全部知识。除了对成文《妥拉》神秘性的钻研外,拉比们还从事如何使《圣经》教义适用于完全不同于古代环境的当代生活,如何按当代价值观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经卷。大约在公元前30年-公元10年,学者大希勒尔为《妥拉》周到、审慎、有伸缩性的解释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原则。如:“你自己讨厌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你的邻居。这就是全部的《妥拉》,其以后的评论就是,去,学习它。”
  拉比们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与犹太教口传律法有关。根据拉比传说所看,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两部《妥拉》,一部成文的《妥拉》,还有一部口头的《妥拉》,后者是一部更大的教义书。它被记忆下来,并一代又一代地传到早期拉比那里。后来,各拉比学派在对口头《妥拉》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把所有相关的评论和口传律法系统化。公元175年犹太人领袖犹大亲王发起并主持完成了一部口头《妥拉》编辑版本,公元200210年成书,称为《密什那》。公元5世尼下半叶,犹太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著《革马拉》,它是《密什那》的释义和补编。《塔木德》乃二者的合称,在经页上常左右并列,但后世往往称《革马拉》为《塔木德》。由于编纂地点不同,《塔木德》分为《马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中世纪欧洲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其诠解和补充工作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辩论、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因为拉比们在辩论中调动了各种论据。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学知识。其中的民间传说,如:巴山王巨人奥格的传说,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对于外人,《塔木德》像是一个装满面了乱七八糟东西的柜子,一个没有索引的零散张页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塔木德》是难以接近的,然而那些懂得它的人已记住了它。
  《塔木德》是犹太人智慧日积月累的贮藏所,而这种智慧并不是非要显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阐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犹太拉比的观点。拉比们互相之间常常无法取得一致,但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有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对于永无止境地探求《妥拉》真理的一种贡献。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4)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4:36  字数:6076

 《塔木德》所解决的难题不胜枚举。若是关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存在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塔木德》就根据拉比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结论,因为《妥拉》就是教导大家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此外,凡是《圣经·旧约》中律法显得过于简洁和散乱的地方,如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在《塔木德》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汇集在一篇里;不然的话,要理解这些律法是不可能的。《塔木德》具有解决存在争议问题的权威性,因为《妥拉》中说“你们要根据他们将教导你们的那些教义和他们将宣告的判断准则来行动”。这就说明,上帝已经把这种权威交给了犹太圣哲们,然而让所有犹太社团接受《塔木德》,却经过了好几百年。
  《塔木德》继承并发展了《妥拉》的训诲和《先知书》的社会理想,又反映出犹太教怎样适应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宗教法这个最难变革的领域中,也能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而不是凭法律条文的逻辑去做出新的解释。“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实践”的主题思想贯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里,人们学习《塔木德》比学习《圣经·旧约》更要认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之为长老,除非他通晓《塔木德》,即使他对《圣经·旧约》烂熟于心也不行。掌握《塔木德》的传统方式是借助评论不断地阅读它,就它与他人争辩,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直到它成为熟悉的领域。传统的西方词汇目录、索引等方式是最近才开始采用的。今日在《塔木德》研究领域中,在以所熟悉知识为主的传统学者和以批判观点而不是知识为主的现代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
  《密什那》
  (Mishnah)希伯来语音译,源自其词根Mishnah(意为“重复”),《密什那》意为“通过重复学习或教导”。它是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171217年)犹大亲王(亦称圣者拉比犹大)掌管乌沙犹太教公会。当时犹太教除《妥拉》成文律法外,还有数百年来拉比诠释律法而形成的大量的“口头法规”。这些法规是拉比们根据律法条文在实际生活案例上具体应用,教导犹太人“可行什么”和“不可行什么”。在犹大亲王的主持下,把自以斯拉时期以来一直收集的所有关于律法的评论汇集在一起,加以分类、整理和补充,经20多年时间,编成一部希伯来文巨著,称为《密什那》。这部带有辩论性评论集按一系列论文的内容编为6个分卷,共63篇。内容包括犹太教的教规、诫条和婚姻、家庭、宗教生活等守则。书中每一条亦称一条“密什那”,以相关事物为名,如:“安息日的密什那”。
  比如:针对“摩西十戒”中“记住安息日,保持它为圣日”的诫条,和在《圣经》里所说在这一天特别禁止的惟一工作形式是禁止点火。一些照本宣科的人简单地理解为:遵守律法的犹太人在所有的安息日的,应坐在寒冷黑暗的房间里。而“安息日的密什那”解释说:《妥拉》的真正含义是犹太人遵守安息日,将安息日作为礼拜和喜悦的圣日。应使犹太人家庭在安息日过得更令人兴奋。因此在一周的第七天,可以雇非犹太人来生火、点灯,做特殊的饭菜。如果一个非犹太人点亮一盏灯,一个犹太人可以使用这一灯光;但是他自己为此目的点亮灯是禁止的。根据“安息日的密什那”,安息日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家中最好的食物要供安息日用。这一天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也不例外。在安息日人们还要受到拉比们的照顾。
  总之,《密什那》强调:犹太人一方面为保持律法圣洁,要慎重地走出每一步;另一方面在遵守律法的基础上,还要使生活过得更为舒服,并尽可能与律法保持一致。
  《塔木德》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密什那》详尽的讨论,引用各种各样拉比的观点作为证明和争辩的总结。这些辩论以《圣经·旧约》经卷为权威,所采用的每一段经文是否准确合用要公开辩论。辩论的质量可以说是相当独出心裁的,有关哲学和伦理问题的辩论是敏锐透彻的。而在另一些时候,只是随机应变而已。
  《先贤箴言》
  (PirgueAbioth)希伯来文原为pinkeabot。古代犹太教贤士言论集。贤士指该都著名圣哲、拉比或宗教领袖,包括从摩西开始到希勒尔家族中的许多成员。此书内容是反映犹太教宗教观点的格言,如:“得美名者为真富,识《妥拉》者获永生”。原书被编入《密什那》第四卷内。近代学者认为它是从伦理学角度探讨犹太教口传律法释义的《密什那》小品论文集。
  《巴莱沓》
  (Baraitha)犹太教内不列入正典的学说的统称,意为“典外之说”,主要指未曾列入《密什那》的坦拿学说,流行于公元10220年间。
  《革马拉》
  (Gemara)“革马拉”是阿拉米语音译,意为“补全”、“完成”,表示它补全《密什那》的遗漏部分并加以完成。它不仅是《密什那》的诠释和评注,还包含了大量与《密什那》原文没有直接联系的材料。其中他包括:律法诠释、伦理格言、布道文稿、历史记述和神话故事等。构成《塔木德》的后半部和释义部分。主要用阿拉米文写成,后人往往单称之为《塔木德》。
  在《密什那》编成之后,犹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渐渐从加利利移向巴比伦。自公元前596年,不少犹太人一直生活在那里。尽管这一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曾偶尔迫害过犹太人,但是巴比伦犹太人的生活要比加利利犹太人的生活轻松、容易、更相适。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社团中关于上帝律法的讨论一直在延续。公元3世纪时,《密什那》已流行于巴比伦的犹太人中。但巴比伦的一些犹太教学者认为《密什那》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许多解释只适于巴勒斯坦传统,没有结合巴比伦的实际情况,也不包括已有的其他律法材料和补充的口传法规,还完全忽略了补充的宗教律法《哈拉霍特》。他们便着手整理这些补充材料,并进行诠释,终于在公元5世纪末编成另一部阿拉米文的口传律法释义汇编《革马拉》。
  《革马拉》分别是《密什那》和《妥拉》的释义、补编和附加评论,它是处理犹太人生活每一领域的文献集。几乎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学者也对《密什那》编出不同评注的《革马拉》。《巴勒斯坦革马拉》大约在公元34世纪形成于巴勒斯坦提比哩亚“太巴比列”,记载了这一时期在加利,特别是提比哩亚犹太经学院的讨论。《巴比伦革马拉》形成于巴比伦苏拉犹太经学院,约自公元35世纪完成。于是相同的《密什那》加上不同的《革马拉》,就形成两套《塔木德》,即:《巴勒斯坦塔木德》与《巴比伦塔木德》。两部《塔木德》都用阿拉米文夹杂些希伯莱文写成。然而《密什那》经卷则全部采用希伯莱文。两部《塔木德》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对同样的问题提出攻击,交换个人的见解。
  这两部《塔木德》经常互相引用,但在结论和解释上有一些不同之处。《巴勒斯坦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25年。这部《塔木德》整体规模大约为《巴比伦塔木德》的三分之一。它在意大利、埃及等与巴勒斯坦密切相关的地方影响较大。《巴比伦塔木德》是两部《塔木德》中较大、较有影响的,约有250万个词汇。它完成于公元500年。由于它比《巴勒斯坦塔木德》约晚一个世纪,因此它的内容丰富,更适用于情况变化的社会环境,权威性也更高。自从犹太教在穆斯林帝国繁荣兴旺后,在那里《巴比伦塔木德》一直处于优势。就今天的犹太人而言,他们的学校均采用它以作为标准本,其权威性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无论有什么有争议之时也都以它为准。
  《托萨佛特》
  (Tosfot)希伯来语“增补”“附加”之意,是一部解释和评注《巴比伦塔木德》的辞典式著作,其中包括中世纪犹太学者对《塔木德》的30个段落所做的系列评注,成书于1214世纪的著名美因茨经学院。
  《律法之书》
  (SeferHathalachot)研究《塔木德》律法汇编。他由11世纪著名《塔木德》评注家艾萨克·本·雅各·阿尔法西所著。全书主要用阿拉米文写成,部分章节使用了阿拉伯文。《律法之书》实际上是《塔木德》的缩写本,因而有“小塔木德”之称。书中略去了《塔木德》对《哈加达》的所有评论,浓缩了对《哈拉哈》的讨论,只集中讨论适宜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宗教律法。它的另一特点是对《塔木德》中未曾进行专项讨论,却被多次提及的有关律法进行梳理、归纳,最后集中起来,冠以“次要律法断案”的标题,使人们明了在碰到这类问题时如何依法行事。书中还根据作者对法典的精深理解,突出作者对《巴比伦塔木德》各项裁决的观点,使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感,更有利于为同时代人所接受。自它问世以来,一直被看成是犹太教法典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中世纪犹太学者断案的一种标准,长期指导犹太人的生活,并成为后人对《塔木德》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
  《拉比拿单箴言》
  (AbothdeRabbiNathan)犹太教典籍,成书于公元6世纪《塔木德》问世后,由《先贤箴言》发展而来,引证古代犹太教律法学者大量言论,论述该教的伦理观点。
  《米德拉什》
  (Midrash)希伯来语“解释”、“阐述”之意。犹太教解释、讲解《圣经·旧约》的布道书卷。公元2世纪时已有雏形,610世纪全部成书。全书按《圣经·旧约》各卷的顺序编定,对之进行通俗的解释与阐述,分别称为该卷的“米德拉什”。但每篇可有单独名称,如:“《出埃及记》的米德拉什”等。《米德拉什》的内容分为两种:《哈拉哈》(意为“规则”)讲解经文中的律法、教义、礼仪与行为规范,说明律法如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文体庄重严谨。《哈加达》(意为“宣讲”)阐述经文的故事、寓意、逸事、传奇,及奥秘的含义等,亦受尊重,但更有趣味性。《米德拉什》对于了解犹太教有重要的价值,它是犹太教的通俗性典籍。犹太教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米德拉什》。
  《米德拉什》是一部恢弘的、各种成分混杂的文献,在时间上覆盖了多个世纪,在内容上则来源于庞杂的资料,其中有些是属于中世纪的。在《米德拉什》中,拉比们将新的观念引进犹太教中,并声称他们只是揭示那些早已存在经卷中之物。如:灵魂的观念没有在《圣经·旧约》中发现,但是却出现在《米德拉什》中,上帝被谈到和被接受的方式也改变了,在早期《圣经·旧约》的叙述中,阿杜乃是在戏剧性的状态中向犹太先祖和摩西显现。如:在燃烧的荆棘中或冒烟的山上。以后先知们被天使般的使者拜访,或他们有时听到体内发生的一位神的声音对他们讲话。在《米德拉什》中,上帝则以更为超越、很少拟人的方式出现。出现在这个世界和人类中的这位上帝被称为“舍金纳”(Shekhinah)。他在创世时,为把忠诚、慈善和仁爱的行为带给人类而来到地球中,但是由于人类的恶行,他又撤回天上,因为地球上已没有他居住之地。《米德拉什》有时把对舍金纳之爱的保护描绘为一个闪闪发光的带翅膀之物。
  《哈拉哈》
  (Halakhah)希伯来语音译,原意为“规则”。犹太教口传法规。本指《妥拉》中各种律法条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行的说明,口传下来构成《米德拉什》的一部分,作为犹太教徒日常生活的守则。后泛指犹太教所有律法,包括《塔木德》中的律法规则。
  《哈加达》
  (Haggadah)由犹太教讲解《圣经·旧约》中的各种传奇、逸事、历史、民俗故事和叙述性的布道两部分组成,口传下来构成《米德拉什》的一部分。《哈加达》的基本内容约在公元2世纪固定下来,最早的单行本出现于8世纪。《哈加达》已成为保持犹太教传统的一个文化读本,也是向犹太儿童进行犹太史教育的一个课本。其体裁大都为宗教诗文、寓言和民间故事,属于拉比文学。例如:《圣经·旧约》中关于亚伯拉罕童年的记载很少,犹太教士讲解《圣经·旧约》时,经常穿插一些关于亚伯拉罕早年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被称为“哈加达”。
  《哈加达》里的内容多用比喻或诗意风格,主张让人欢娱、舒展身心、驱散疲乏。饱学之士往往在严肃的研究之后,任其想象力自由驰骋。这就是《哈加达》的魅力和有趣之处。《哈加达》内容的阐释并不被认为是互相排斥的,同一句话可以被认为具有各种各样的、甚至互相相容的阐释。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不必从中做出任何抉择,因为人的拯救并不依赖于这个结果。对于犹太人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人们如何行动,而不是如何信仰。在犹太教会堂里的祈祷词有些出自《哈加达》,有些犹太教礼仪也出自《哈加达》。如,必须在一年一度的逾越节家宴上宣讲的《哈加达》故事,突出了庆祝逾越节的主题:对获得自由的一种庆祝。在《巴比伦塔木德》中30%的内容出自《哈加达》。以下的故事就是一例。
  有一次皇帝对约书亚·本·哈南亚说:“我想看看你的上帝。”后者回答:“你不能看到他。”“真的!”皇帝说,“我定要见到他。”到夏至时,约书亚让皇帝脸朝着太阳,对他说:“抬着看它!”皇帝回答说:“我不能。”约书亚说:“如果在太阳里有一个惟一照顾上帝的仆人,受到祝福的是他。你不往上看,那你怎么能想象出其之上的神圣存在呢?”是啊,就如约书亚所说,一个人连自己最容易做到的都无法做到,又拿什么来要求回报,就像一句话所说没有负出又哪来的回报呢?
  5.称奇于犹太名人
  其实犹太人真正说起来也是一个小民族,因为这个民族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二千万人。这个数字在数亿、数十亿的世界人口中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个小民族中却涌现出与其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许多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传人。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士。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犹太人,许多富有的商人、银行、企业家也是犹太人。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获奖者中犹太裔人士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这样一个小民族能够对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做出如此特殊的贡献,这个现象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也确实令人敬佩。
  有人说:“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要说犹太人是一个谜一般的民族,那么这些犹太传人更是谜一般的人物。许多人认识和了解犹太人,往往是从犹太民族中的著名人物开始的。这种“犹太传人现象”确实值得研究。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犹太人。当谈到他们时,我们并不仅仅涉及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影响和贡献,更主要的是介绍他们的犹太血统和犹太文化背景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态度。
  然而,在谈犹太人中的著名人物时,必须注意这样两点:
  第一、大概也正是因为犹太人中出现如此多的知名人物,以至于有的人把一些本来不是犹太人的人,或者与犹太民族毫无关系的人,也列入犹太人之中。如在有的书中把贝多芬、爱迪生、卓别林都称为犹太人,甚至把列宁、罗斯福也说成是犹太人。犹太民族中固然涌现了众多的、与其人口不成比例的民族传人,但如果说人类所有的精英全都产生在这个小民族中,那也是荒谬的。真理走过了头,就成为谬误。
  第二、由于历史上的反犹排犹的运动,再加上近代以来的世俗化趋势,犹太人中隐瞒身份、改变信仰、与非犹太人通婚和同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到后来,一些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有的人或许在他们的数辈人以前与犹太人确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后来不能再被算作犹太人了。
  犹太人中最著名的名人就是被称为:犹太三巨星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5)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5:22  字数:8905

 6.犹太人出众的智慧
  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有人统计过,到1987年为止,获得这项世界大奖的科学家中有17%的人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常常被称为“书的民族”(ThePeopleoftheBook)。这一称呼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犹太人是信仰犹太宗教的民族,他们有奉为经典的《圣经》(即《旧约全书》)这部“书”;其二是说犹太人是一个喜欢读书、关于学习钻研、关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民族。确实,在犹太人看来,读书钻研、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信仰上帝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信仰上帝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把学习和钻研视为自己的一种义务。近代科学兴趣,世俗教育出现以后,具有读书、学习和研究传统的犹太人如鱼得水,驾轻就熟。因此,他们中产生了人数众多、与其人口不成比例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18851962年)的名声虽然不如爱因斯坦那么响亮,但物理学界的许多人认为,他在物理学领域中的成就完全可以和爱因斯坦并驾齐驱。尼尔斯·玻尔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的母亲是犹太人。根据犹太教律法和习俗,他也理所当然是犹太人。玻尔家庭在丹麦是一个著名的学术世家,玻尔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他的弟弟后来也成为有名的数学家。尼尔斯·玻尔191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次年去英国曼彻斯特,进入卢瑟福实验室从事原子理论研究。几年后,玻尔回到丹麦,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后任所长。1922年,由于玻尔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放射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
  “不用说,诺贝尔奖金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巨大的意义。而且,单就1921年的获奖者是爱因斯坦这一点来说,就已使我感到登峰造极的快乐了。”
  30年代末,玻尔致力于原子核裂变的研究,提出了核裂变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反应模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丹麦便被德军占领。纳粹想利用玻尔尽快制造出原子武器,所以让他继续从事研究。但玻尔看清了纳粹的残暴行为,不愿再与之合作。当德国人下令逮捕他时,他与家人在地下组织的协助下逃往瑞典。玻尔后经英国来到美国,与费米、西拉德、奥本海默等科学家一起投入了原子弹的研究,最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1945年,玻尔一家返回丹麦。他担任了丹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和皇家科学院院长。他与其他核科学家一道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并控制原子武器而努力,1957年获得了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奖。作为一名犹太科学家,玻尔积极协助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物理系的研究工作,多次去以色列讲学访问。
  再值得一提的是,当尼尔斯·玻尔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时,他的儿子阿格玻尔于这年诞生了。小玻尔后来也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接替他父亲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1975年,小玻尔因在研究原子核结构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与他的同事、另一名犹太物理学家莫特尔森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父子两人在同一研究领域相隔53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这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
  令人惊异的是,与玻尔一起参加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另外几位主要人物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西拉德、费米、特勒等人,都具有犹太血统的科学家,而且大多是来自德国、匈牙利等国的移民。
  德国犹太人、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18821964年)因发现了电子与原子碰撞的能量转化规律而获得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弗兰克、马克斯·玻恩(18821870年,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犹太人)等几位著名的物理学来到哥廷根大学任教,使德国物理学的中心从柏林转移到了哥廷根。特别是哥廷根大学在量子物理学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当时被人们称为“哥廷根学术花园”。但是,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玻恩等人先后被迫离开了德国,移居国外。繁茂一时的“哥廷根花园”随后荒芜破败了。弗兰克后来去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45年,当美国研制成功原子弹后,以弗兰克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坚持反对把原子弹使用于人类。这份《弗兰克报告》成了和平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反映了科学家的良心。
  其实除了物理学外,犹太科学家在医学领域的贡献也十分卓越。有人说,这大概与犹太民族重视生命、注重健康的传统有关。解剖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先驱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亨勒,是一位德国犹太拉比的孙子。他先是在波恩进行医学研究,后在苏黎世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从事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教学。他的毕生成就凝聚在其经典性著作《系统解剖学手册》中,其研究面极广,从人类的眼膜到指甲,无所不包。在解剖学和病理学中,至今还有许多以亨勒命名的术语:如“亨勒环”、“亨勒疣肿”、“亨勒包膜”、“亨勒裂沟”等。通过对病理学的研究,他得出结论:传染性疾病是由各种微生物引起。通这一在亨勒有生之年未被人们所接受的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罗伯特·科赫的研究所证实。在解剖学中,说他对现代医学贡献之大,是因为至少有12种显微结构是以亨勒的名字命名的。
  1908年两位犹太人分别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其中一位是俄国人,名叫伊里亚·梅契尼科夫,1845年生于乌克兰的一个乡村。他17岁时便进入哈尔科夫大学,后留学德国,23岁获得博士学位,自1870年起在敖德萨大学任教。1882年俄国出现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他被迫辞职并逃到意大利躲避。但他的母亲却在迫害中死去,他妹妹一家也受到株连。梅契尼科夫在意大利主要从事胚胎学研究。经过研究和无数次试验,他发现并建立了吞噬细胞理论,证实吞噬细胞(反应在人身体上即为白血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动物抵御急性感染的第一道防线。1908年,梅契尼科夫因在动物体内发现吞噬细胞,与另一位犹太人、德国免疫学家保罗·艾利希一道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皮肤病也是犹太医学家最擅长的领域,以至于在德国,皮肤病学曾被称为是“犹太皮肤”。许多皮肤病及其治疗方法都是以犹太医生的名字命名的,如“卡波希肉瘤”、“夏姆伯格病”等。在可的松发明之前,拉沙药膏是用来治多种皮肤病的常用药膏,而这种药膏就是以汉堡的犹太皮肤病专家奥斯卡·拉沙医生的名字命名的。
  犹太医生对皮肤病学的兴趣使他们站在了同性病作斗争的前沿。俄国的安东尼奥·桑切斯医生最早发明了用汞盐治疗梅毒的方法。后来又通过几位犹太科学家——细菌学家奥古斯特·冯塞尔、化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和生物化学家恩斯特·钱恩的共同努力,最终控制了这种顽症。
  1906年英籍德国人恩斯特·钱恩,出生在德国柏林,父亲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当1933年希特勒上台并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迫害时,钱恩离开德国,避居英国,后加入了英国籍。他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和研究。1938年,钱恩与弗洛里一道成功地进行了青霉素分离和提纯的研究,并首次进行了青霉素的临床试验。青霉素的发明,是医学史的一大里程碑,使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被制服了。为此,钱恩、弗洛里和最早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一道在194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另一堪与青霉素媲美的重要芗是链霉素。它的发明者——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也是一位犹太人,他为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36年)的犹太人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奥托·勒维。他用青蛙作实验,证明了心脏跳动的频率与各种化学物质,特别是与乙酰胆碱在神经系统的释放有关。纳粹上台后,他被剥夺了职位和财产。在被关押了数月之后,他被获准去英国,后又转到美国并定居在那里。
  在数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中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是犹太人或者具有犹太血统。此外,近代以来,在教授、学者、律师、医生、工程师、记者、编辑等行业中,犹太人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为什么犹太人能在如此众多的学术领域中出类拔萃?为什么他们能在这些智力取向活动中占有如此明显的优势?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的一个谜。人们试图从婚配遗传、环境影响、文化传统等各方面来解释这一“犹太文化现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犹太人的智力优势与这个民族的独特历史、特殊的生存环境是有关系的。他们必须加倍努力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来谋求生存的。正是这种需要,才使他们能够成为知识和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
  7.改变世界的思想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世界上没有犹太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那么人类社会将会是另一番情景。只要看看古往今来在学术界中犹太思想家和哲学家所占的比例,我们就不会对这一论断提出疑问。
  犹太人最早的思想家,当属《圣经》中记载的那些希伯来先知,如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等人。他们或批评统治者的腐败,倡导社会改革,或关注国家的危亡,为民族复兴而呼号,或教导人们坚定信仰,对未来的理想世界充满希望。他们为世界文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也是一个犹太人,他后来被罗马总督以自称“犹太人的王”和煽动扰乱的罪名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通过思索和比较,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基督教,这一事件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中世纪的犹太人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摩西·迈蒙尼德(11351204年)。他出生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后来辗转来到埃及,成为埃及穆斯林统治者萨拉丁的私人医生,同时也是当地犹太社团的领袖。他不但在哲学、神学方面卓有建树,而且还长于数学、医学。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部著作,中期最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他历时30年写成的神学巨著《密西拿托拉》,对犹太教律法、教义、传统作了全面的阐述;另一部是他在晚年完成的哲学经典《困惑指南》,他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出发,对上帝、宇宙、律法、先知、人类知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困惑指南》出版后,很快被译为多种欧洲文字,对中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他在犹太宗教和哲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迈蒙尼德被誉为继古代把犹太人带出埃及的摩西之后的“第二摩西”。
  如果说迈蒙尼德的影响和贡献主要还只限于犹太人中的话,那么中世纪后期另一位犹太人斯宾诺莎则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年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里。他从小就喜欢钻研犹太宗教经典,而对做生意赚钱毫无兴趣。一位犹太长老曾预言他长大后会成为一个犹太宗教领袖。后来的事实正好相反他不但没有成为犹太宗教领袖,而且还被逐出了犹太教门。
  斯宾诺莎青年时对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进而研究了柏拉图、亚里十多德和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通过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学习,他逐渐对犹太教中的许多说法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灵魂只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并说上帝不可能只向犹太人做出启示。当犹太社团的宗教权威知道他这些离经叛道的思想后,先是对他提出警告,要求他放弃这些危险的思想。当他拒绝后,1656年7月犹太教长老会正式举行了一个仪式,把他逐出教门。主持这次仪式的首席拉比,是斯宾诺莎昔日的老师莫泰拉。在当时人们都按宗教信仰生活在各自的社团中的情况下,逐出教门是一种极为严厉的处罚,它意味着被逐者从此被摒弃于社会之外。24岁的斯宾诺莎被逐出教门后,他的父亲认为这是家庭的一个耻辱,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他原来的朋友也不再与他来往,一些虔诚的教徒还常常攻击他。当时他为了逃避这些迫害和压力,只得离开阿姆斯特丹,并改名换姓躲到了乡下,靠着打磨光学镜片为生。至于他迁居海牙附近的小镇伏尔堡,那些是后来的事。
  但是,斯宾诺莎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在贫困、孤独和寂寞中,默默地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探索、研究,埋头于哲学著作的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学政治论》、《理智改进论》和《伦理学》。《神学政治论》完成后,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斯宾诺莎是以匿名方式将其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该书出来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和整个欧洲,在短时间内连出了五版。但此书也引起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称它是“一个叛逆的犹太人和魔鬼在地狱里杜撰而成的”。荷兰总督正式把它列为禁书。然而,斯宾诺莎也因《学政治论》的出版而声誉大增,许多人慕名前来向他求教。斯宾诺莎最重要的著作是《伦理学》,他用了13年才写成这部书。这是他哲学思想的结晶,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但是他未敢在生前出版这部著作,而是要求等他死后再将其付印。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1677年2月,斯宾诺莎死于肺病,年仅45岁。后人称他是“真理的烈士”。
  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犹太思想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是超过了历史上所有时期。除了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三个世界性巨人,还出现了一大批思想界的精英人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一百多年也正是犹太民族史上最动荡不定、最苦难深重的时期。越是在艰苦动荡的时候,作出的贡献越是巨大,这种二律背反大概也是犹太民族精神的一个特点吧。
  1885年,乔治·卢卡奇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经历过十月革命,先后两度参加共产党,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祸,亲历了战后的匈牙利事件。他当过国会议员、政府部长等高级官员,也做过科学院院士和大学教授,但他也受到过驱逐,而且还坐过监狱。他既从事政治活动,也进行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诸领域,而且都有所建树。1971年,卢卡奇作为一个学者在布达佩斯病逝。
  卢卡奇的著述十分丰富,多达17大卷。有《19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理性的毁灭》、《审美特性》等多部。他死后,德国出版了他的全部著作。然而,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书被认为是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即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墓、弗洛姆、南斯拉夫“实践派”等)的历史。他的学术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并成为研究的对象。据有关统计,到80年代初为止,专门研究卢卡奇的著作有155部、论文1598篇,有11家刊物出版研究卢卡奇的专辑,并答辩了55篇以卢卡奇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
  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曾风靡欧美,这个派别中的不少代表人物都是犹太裔思想家。他们中有被称为”新左派哲学家”和”青年造反者之父”的赫伯特·马尔库塞、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弗洛姆等人。
  卡尔·波普(19021986年)原籍奥地利,他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他当时还曾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科学院的院士。
  说到当代著名的犹太思想家,不能不提到法国犹太人、哲学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年)。他既有哲学家的缜密思想和批判精神,又有文学家的丰富想象和灵感。作为一名哲学家,柏格森支持心理唯灵论,他反对过度的理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却提倡直觉,认为直觉能够本能地、直接地把握精神并进入精神意识的深处。他的文章文体优美、词藻华丽,卓越的写作才华使他的哲学思想倍增光辉。人们说他同时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和文学家的灵魂。为此,柏格森于192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少有的以哲学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柏格森终身保持着自己犹太人的身份。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年逾80岁的伯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德国人合作。
  在当代著名思想家中,我们还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犹太人的名字:如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奠基人埃德蒙·胡塞尔(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被称为”具有百科全书知识般的学者”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年),奥地利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鲁德威格·维特根斯坦(18891951年),以及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美国未来学家贝尔、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不胜枚举。
  犹太人过去在西方社会中一直是受压制、被歧视的人,因此长期以来他们只有在思想学术领域中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发展,或是在西方基督教徒所不齿的金融贸易领域中谋求机会。而在作为社会金字塔顶部的政治权力领域,犹太人问题被排斥在外。因此,历史上犹太人进入政界的不多,在政界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
  18741880年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本雅明·狄斯累利出任英国首相,但他13岁时便由父亲做主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狄斯累利当政期间政绩卓著:由他主持英国买下了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大部分股票,他作为英国代表出席1878年的欧洲柏林会议,由他正式宣布维多利亚女王兼为印度女王,他还主持制定了一批英国社会法律。狄斯累利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小说家,写了多部精彩的小说。虽然他受过洗礼,但一直认为自己是犹太人。他与犹太社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关于犹太民族和历史的内容。
  另一个有影响的犹太政治家便是于19731976年间担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他出身于行车正统派犹太人家庭。少年时移居美国,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以学者身份,成为几届美国总统的外交顾问,担任过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成为并成为第一个聘任国务卿要职的犹太人。基辛格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外交家之一:他参与了美国与苏联从对抗走向缓和的一系列谈判和协议签署:他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为中美建交打下了基础;他在达成越南停火的巴黎协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因此与北越的黎德寿一起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他在中东进行”穿梭外交”,使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达成一系列停火和撤军协议;卸任后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著书立说,同时来往于各国之间,提供咨询顾问,继续发挥影响。
  在近代处于大动荡时期的欧洲,犹太人还被人们称为”最激进的民族”,因为在近代欧洲许多次革命思潮和革命运动中活跃着犹太人的身影。
  出身于德国犹太人家庭的卡尔·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而且是一位直接投身于革命活动的革命家。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拉萨尔也是犹太人。他创建了全德工人联合会,这便是后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原型。他开始时接受了一些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自称是马克思的学生,后来却走上机会主义道路,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评。当时只有39岁拉萨尔死于1864年的一次为爱情的决斗。
  德国和波兰工人运动的著名女活动家、波兰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激进派领导人罗·莎卢森堡也是一名犹太人。她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活动中曾多次被捕入狱。1919年初,她与李卜克内西一起领导了柏林的工人起义。起义失败后,她再次被捕后在狱中被处死。罗莎·卢森堡公开声称对自己的犹太身份不感兴趣,并说她的生活目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国际无产者就是她的”祖国”。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东欧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中,有一个著名的犹太工人政党——崩得党。“崩得”在意第绪语中是“联盟”的意思,这个党的全称是“立陶宛、波兰和俄国犹太工人总联盟”。崩得党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独立组织,有4万多名成员,在犹太人中有积极影响。在关于俄国犹太民族问题上,它与社会民主工党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俄国十月革命后,崩得党分列为左右两派,右派大部分人侨居国外,左派的部分成员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20世纪前期,美国也兴起了势力强劲的工人运动,其核心力量便是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原来的崩得分子。
  俄国十月革命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中,犹太人占有很大的比例。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局委员中,有不少人是犹太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维尔德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人。
  托洛茨基的一生经历非常具有悲剧色彩。他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犹太家庭里。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他在革命活动中多次遭到逮捕和流放,后来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重要领导人。托洛茨基关于思考,擅长写作,演说,并富有军事方面的组织和指挥才能。十月革命后,他先后担任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和军事人民委员,参加了与德国的谈判,并参与创建了苏联红军,胜利地领导了反对白军进攻的斗争。1920年,他全力投入国家的经济建设,是当时苏共的第二号人物,被列宁指定为接班人。1924年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在权力斗争中败北,开始时是受到批判,后来被受聘政治局,并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他先后辗转于土耳基、法国、挪威等国,最后定居于墨西哥。他在流亡国外期间,仍致力于组织共产主义”第四国际”。托洛茨基在墨西哥的住所中被一个西班牙人用斧头打死,终年61岁,而那是1940年8月的一天。
  近代犹太人中之所以产生如此众多的革命家,成为这样一个“激进的民族”,原因并不奇怪。历史上一再出现的反犹运动,使他们的社会冲突中总是成为受害者,因此他们不得不思考“犹太人的出路空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近代以来世界处于一种大变革之中,在关于思考的犹太人中也出现了各种思潮。有的采取了与其他民族同化的方式,有的走上了政治复国的道路,还有的人则试图把犹太人问题与所在国家的社会改造联系起来,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由于近代欧洲革命运动中有不少犹太人这一事实,不少人便把犹太人看作是“一个激进的民族”,后来甚至还有“犹太人就等于共产党”的说法。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一些国家中的反犹排犹情绪。

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6)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5:55  字数:7456

 8.犹太人中的骄傲
  歌,是犹太人最熟悉,也是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艺术形式。古老的《希伯来圣经》中就有许多篇优美动人的诗歌。从古代《圣经》中的《诗篇》、《箴言》到中世纪西班牙诗人犹大·哈列维,一直到近现代用希伯来语、意第绪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进行创作的众多的犹太诗人,反映了这个古老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接受了近代自由思想,但也遵守犹太传统。因此,海涅幼年时受的教育是一种混合式的,既有传统的犹太思想,也有欧洲的基督教思想,同时也有近代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父母原希望他经商,但他的叔父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律师。在叔父的鼓励下,海涅从1821年起先后在波恩和柏林学习法律,尽管后来他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却因为是犹太人而不得开业成为律师。因为他对文学、哲学却比对法学更感兴趣。
  对此,年轻的海涅十分苦恼。他说:”犹太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不幸。”一气之下,他在1825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领取了一张”进入欧洲文明的入场券”。
  海涅在受洗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说,去做一个基督教徒有失他的尊严和荣誉,这样做只是为了职业的缘故。改宗后的几个星期,他又写信给这位朋友说”我现在在被基督教徒憎恨,犹太人也怨恨我;我后悔受了洗礼,因为从那天起我所遇到的只有不幸和灾难”。他用双关语挖苦像自己这样勉强改信基督教的人:
  这么说你忏悔了,
  几个星期以前你还在嘲笑这个十字架,
  现在你却匍匐在它前面!
  从1826年起,海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有小说、散文,但影响最大、成就最辉煌的是诗歌。他的浪漫主义诗集《歌集》(1827年)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1831年后,他移居巴黎。此后除了两次短暂地返回德国汉堡外,他的余生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巴黎,他结识了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肖邦、柏辽兹、李斯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等人也结下了友谊。这一期间,海涅投入了欧洲兴起的革命政治运动,用他的笔宣传新思想,写了大量的政治诗。18431844年,他的《新诗集》、《阿塔·特罗尔》、《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政治诗以其既富于政治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产生巨大的影响。
  海涅的晚年是很不幸的。他患了严重的脊椎病。从1848年到1856年去世,他瘫痪在床上达8年之久,他把这段痛苦的生活称之为“床褥墓穴”。恩格斯在1848年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说:“海涅濒于死亡。两个星期前我去看过他,他卧床不起,神经痛发作。昨天他曾经起床,但是极为痛苦。他只能扶着墙勉强走三步,从安乐椅移到床边,再移回来。”然而海涅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创作,口授完成了诗集《罗曼采罗》等作品。他的作品为人类留下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后代,海涅的心灵深处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民族祖先的记忆,保持着对包括《圣经》在内的博大精深的犹太文化的热爱。他说过:“如果为出生而自豪,并不同革命战士相抵触,也不同我的民主信念相抵触,那么,我为我的祖先出生于高尚的以色列之家而自豪……”
  他在年轻时对一切宗教都持敌视态度,但到晚年时,他重新接近犹太教,并对它有了新的认识。他晚年创作了一组热烈、充满深情的诗歌《希伯来旋律》,反映了他心中复苏的对犹太教的感情。他把自己的痛苦与他所出身的民族的痛苦融为一体。他在生命行将结束时宣告,他没有必要返回犹太教,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它。
  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上,著名文学家中犹太人占的比例也不小。在他们的写作中,有写过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解冻》的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有以《判决》、《变形记》和《城堡》等小说闻名于世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有写过《推销员之死》、《焦点》等传世之作的美国剧作家米勒,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年)、瑞典的萨克斯(1966年)、美国的贝娄(1976年)和辛格(1978年)、保加利亚的卡内蒂(1981年)等。
  犹太人与音乐也是有缘的,因为他们在举行宗教仪式和在会堂中的诵经和祈祷时,都需要和韵律,有时还伴以舞蹈。因此,他们中出过不少著名的音乐大师。
  近代最负盛名的犹太音乐家当首推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年)。他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犹太家庭,其祖父就是著名的犹太启蒙运动先驱者、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他的父亲亚伯拉罕是个银行家,赞成犹太人同化,因此菲利克斯幼年时在其父母的主持下接受基督教洗礼。他的家庭与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如海涅、黑格尔有密切的来往。这种环境的熏陶对门德尔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影响。他少年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并开始学习作曲,写下了五部歌剧和一些交响曲、协奏曲等。他9岁时就以钢琴家的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出,17岁时写出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达到了他创作的辉煌时期。
  门德尔松经常到英国访问演出,几次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和褒奖,那时他才在20多岁。后来他定居在莱比锡,结识了作曲家肖邦、舒曼、瓦格纳等人,并创建了著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响曲(其中以《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最为著名)、七部序曲和一些钢琴、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作品的特点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音乐史上出现了一个高峰。这位犹太血统的作曲家38岁便去世了,但他的音乐却成为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另外,在近现代犹太音乐大师的名单中,还有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波兰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奥地利作曲家、指控家马勒,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以及出生在俄国、后移居美国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等许多人。
  当代也有两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一位是美国的耶胡迪·梅纽因,另一位是以色列的伊扎克·帕尔曼。他们两人不仅都是犹太人,而且都到中国来演出过,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对他们是不陌生的。
  梅纽因1916年出生在纽约。他4岁开始学拉小提琴,7岁时在旧金山公开登台演出,演奏的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引起了轰动,从此得名”音乐神童”。11岁时,梅纽因首访欧洲,在巴黎演奏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征服了音乐鉴赏力极高的欧洲听众,从此蜚声国际乐坛。成名后的他,以演奏稀有作品和新作品著称,并把许多鲜为人知的乐曲,包括一些东方乐曲介绍给西方听众。
  梅纽因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位有良心的犹太艺术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为盟军和求援难民举行过数百场义演,战后又多次向纳粹屠杀后幸存的犹太人和以色列捐款。他在1963年开办了一个”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有音乐天赋的儿童。他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司的主任。梅纽因曾于1794年和1979年两度来中国访问演出,并帮助培养有天赋的中国儿童。
  帕尔曼1945年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瘫痪。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顽强地拄着双拐走进音乐殿堂,成为以色列苏拉米音乐学院的一名优秀学生。1958年,13岁的他赴美国,靠奖学金进入朱丽亚特音乐学院深造。残疾的帕尔曼靠自己的天赋加汗水,也靠名师的指点,最终成为一位蜚声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他与指控家祖宾·梅塔合作,使以色列交响乐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乐团之一。
  帕尔曼被称为“以色列的音乐大使”。七八十年代时,一些国家还没有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它们常常是从接受帕尔曼的访问演出开始,然后同以色列发展进一步的联系。1994年10月,以色列与中国建交后不久,帕尔曼和以色列交响乐团前来北京、上海演出。当时盛况空前,中国听众被他精湛的技巧所征服,有不少中国人正是从他的身上开始真正了解以色列的。
  画苑领袖由于犹太教禁止创造和崇拜偶像,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犹太人中一直没有产生著名的画家。这种情况到19世纪后期发生了变化。犹太人摆脱几千年的禁忌,带着一股激情走进了艺术世界。人们一开始是从19世纪德国的肖像画家莫里兹·奥本海姆、法国印象派国家毕沙罗(18301903年)等人认识犹太艺术的,后来出现了立体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以及马克·夏加尔、哈伊姆·苏蒂恩等一批著名的犹太画家。他们多以巴黎为生活和创作基地,因此也被称为“巴黎的犹太画派”。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加入法国籍。他的艺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尤其是他形成于1907年的立体主义画风,艺术上有开创之功。他对世界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使他能一切东西都赋予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他抗议法西斯匪徒暴行的油画《格尔尼卡》、推动和平运动的素描《和平鸽》等作品,后来都成为举世无双的世界珍品。毕加索直到90岁时还在进行艺术创作,法国总统蓬皮杜在为他举行90岁纪念画展时称他是“一座火山”。
  夏加尔1887年生于俄国西部的小城捷布克斯。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拉比。因此,夏加尔16岁以前一直在犹太经学院中学习犹太经典。但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并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当他母亲注意到这一点后,就果断地让他去学画。在学了几个月后,他发现他的老师不如他画得好,就离开家乡到圣彼得堡去学习。后又去巴黎等地观察,与同行交流,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说:”如果我还是一个犹太人的话,那么我就决不会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成为一个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的惟一要求不是努力接近伦勃朗、戈莱丁、丁托利克以及其他的世界艺术大师,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辈和祖辈的精神”。
  因为他的画主要是表现俄国犹太人的生活,他本人也一直与犹太文化和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代美国的影视娱乐业也是犹太人的一个传统领地。人们称百老汇、好莱坞是犹太人的天下。以电影业例,美国早期的电影公司几乎都是犹太人创办的,如万国影业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公司、派拉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等。不仅有许多公司的老板、制片商是犹太人而且还有一大批编导和演员也是犹太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著名喜剧导演伍迪·艾伦、摄制了《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等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9.为什么犹太人如此优秀
  提起“犹太人”,人们会想到《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巴勒斯坦问题中的以色列﹑基督教的鼻祖耶稣﹑共产主义之父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基辛格……。同时,人们还会联想到犹太人的精明﹑固守传统﹑有钱人多﹑排他﹑非常团结等等。
  提起“犹太人”这个词,人们会想到谁呢?《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安妮的日记》的作者安妮、巴勒斯坦问题中的以色列、基督教的鼻祖耶稣、共产主义之父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基辛格……。无论是作为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实业家,犹太人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很活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同时,根据犹太人的特点,人们还会联想到他们天才很多、智力超群、斤斤计较、精明、顽固、固守传统、社会主义者多、有钱人多、排他的、非常团结等等吧。
  但是,世间对犹太人那充满阴险和恶意的谣言与中伤却不少。他们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里喝基督教徒子女的血;犹太富人与社会主义者秘密合作,谋取世界霸权;建立了秘密社团共济会和世界犹太复国组织……没有比流言谣言更可怕的东西了。煞有介事的谎言中总有一部分是事实,人们当然相信事实的那部分,最后变成了相信整个谣言。
  其实,犹太人在节日里喝葡萄酒,血是根本不喝的。这样说还不确切,犹太教最严的教规就是不论什么食物,只要带血,都禁止食用。抽干血的牛排很难下咽。今年九月,在以色列访问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参加了一个宴会,据说他十分吃惊,“这个国家的肉怎么会那么难吃。”
  说犹太人要谋取世界霸权,更是十足的谎言。有些人正是利用共济会和世界犹太复国组织都是实际存在的团体这一点编造了谎言。要知道,共济会创建于1723年的伦敦,是一个主张博爱和世界和平的团体。这个团体是基督教石匠工会的前身,而不是一个犹太教徒的团体。虽然这个团体都是由主张进步与公理的人组成,但它的入团仪式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所以经常被局外人误解。
  “世界犹太复国组织”是于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尔成立的。而且是在西奥多·赫茨尔的领导下。这个属于纯粹是犹太人自己的社团,目的是集合全世界犹太人的力量,收复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领土,并将之复兴。只是,这是一个纯犹太人的团体,所以在外人看来,不免觉得可疑,于是就产生了这样或那样无端的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猜测,再加上煞有介事的中伤,流言就产生了。可怕的是,谁也不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调查确认,而是煽风点火,助长流言。
  有些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称犹太人为“九一先生”。这是一个行话,意指9+1=10,也就是指犹太人(Jew的发音与10的日语发音相似—译者注)。用行话指代某人或某物的时候,通常是要表达不能直接表达的事情,例如重大的秘密﹑淫秽的话题和对别人的偏见。当日本人称犹太人为”九一先生”的时候,你可以了解到他们心中的两种意识。
  一是Jew这个词本身就含有蔑视的意味,如果不小心说出来,很可能惹怒犹太人。日本人对此很有顾虑。
  二是就是他们暗地里称犹太人为“守财奴”。可能是日本人既想辱骂犹太人为“守财奴”,又想保持自己的体面,就想出了“九一先生”这个词吧。
  因为工作的关系,所经常见到和海外做生意的贸易代表和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工作的商务人员。有时,还会听他们说犹太人的坏话。说是坏话,其实是一些怨言,因为他们的客户或是上司有时是犹太人,日本人不习惯他们对钱方面太算计。要说对钱的态度,法国人和爱尔兰人哪个都很算计,为何偏偏在说道犹太人的时候才说:“我的上司是犹太人,特别小气!”?如果上司是英国人或是德国人,他们的怨言则会变得理性,比如说:“老板整天对资金利用率的事喋喋不休。”这种偏见认为犹太人赚钱不择手段,可是怎么看都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
  就因为也认识好几个犹太人,所以才说他们对钱的态度非常淡泊。
  在日本,对犹太人的关注是在《日本人和犹太人》出版之后高涨起来的。之后,托凯尔拉比和石田友雄先生(筑波大学历史和人类学系助教)开始向日本人介绍犹太人的思想和历史。这之前,还有其他人写的关于犹太人和以色列的研究文章陆续在我们日本发表。
  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至今为止所出现的主题大都是历史、犹太复国主义、中东问题和以色列游记。虽然这些文章在介绍现代以色列国和以色列人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还缺少综合性,没有超越以色列国家的范围,介绍普通以色列人的面貌。
  所以我写了本书,旨在打破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这个具有局限性的框架,再现犹太人的真实面貌。因此,我将着重描写犹太人如何思考,如何生存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本书中我突出表现犹太人在经济、教育、社会、伦理、历史和宗教等领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我自1963年春去以色列留学以来,历经十几年,不断在以色列人中间得到锻炼。托他们的福,我能近距离地学习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体会他们朴素的情感。在以色列最初的四年是在希伯来大学度过的。那段时间充满了让人痛苦的磨练,因为我当时是在一点都不懂希伯来语的情况下入学的。可以想象,失败接踵而来。我当时的专业是哲学和神学,但两门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无能为力的我只能难过。
  毕业回国后,有三年多的时间是在帮助打理父亲主持的基督教运动事务处。1970年,我去了美国。纽约有犹太人后裔就读的神学学校研究生院,我就打算在那里从事犹太哲学和犹太神秘主义的研究。当初设想的时间是两年,结果我在美国呆了七年。中间有两年,我有幸在洛杉矶的犹太大学执教,向有志于成为拉比的人讲授《圣经》和神秘主义。但因为常常有人将我误认为日裔犹太人,所以让人有时候真的是苦笑不得。
  在希伯来大学也好,在美国犹太神学学校也好,我都受惠于很多良师。特别是与穆鲁钦、弗高和海歇尔的见面,成为我终生难忘的回忆。和穆鲁钦的会面只有两次,但他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弗高博士是希伯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他经常召集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进行讨论,向他们解说理性、感性、神秘和信仰之间的关系。
  海歇尔拉比支援黑人的民权运动,他在亚拉巴马州和黑人运动的领导者马丁·路德·金共同组建了”挽臂横队”。他总是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个有勇气和信念的人。他那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博爱精神,在美国基督教的中心城市得到了共鸣。他还教人们将思考的方向转向探询事物的终极意义。在他的晚年,我非常有幸成为他最后一个学生。对此知遇之恩,我无限感激。海歇尔老师恳切地对我说:“雅各(老师对我的爱称),你是日本人,你就从你的角度来描述一下犹太人人吧。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犹太人自己,还是对犹太人抱有敌意的基督教徒,都没有专门就犹太人进行过论述,而你可以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犹太人。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然而,当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放弃了作为第三者的写作角度。如果我真的是犹太人,我愿意让人们了解犹太人的那些方面呢?不如我完全以犹太人的立场来写,这样做,可以让日本的读者更好地了解犹太人。原稿完成后,我回头看了一遍,发现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想要添加几笔,又觉有卖弄专业之嫌,于是作罢。现在我想做的就是将读者的真知灼见写到书中。
  最后,本书以普通的读者为对象,除去重要的引用,一般的出处都不做明确的解释。从《圣经》中引用的话,原则上使用日本《圣经》协会的白话体《圣经》或者是文言体《圣经》。根据需要,有些地方是我直接从希伯来语的原著中编译的。本书的照片,很多是得到驻日以色列大使馆的协助而收录的。
  当本书完稿之后,我在想下一步怎么办呢?这时,我所在的剑桥研究所的今井正明所长把我介绍给了SAYIMARU出版社的田村胜夫社长。田村社长很快承揽了这本书的出版。编辑部的平野光男先生、采访部的大太郎先生和横山秀男先生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还有很多前辈阅读了原稿,给了我很多珍贵的忠告和批评。
  我真是诚惶诚恐:我能得以研究犹太哲学,说到底,还是得到父亲手岛郁郎的恩惠,当时是他劝我去以色列留学的。对于这点还是要说明的。

第二章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法典(1)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7:02  字数:9248

 1.最重视的就是教育
  美国的人们在形容美籍犹太人的富有时说:美国的钞票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犹太人则认为自己的财富在脑袋里。这两句名言,说明犹太民族的成就,不仅在物质财富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财富方面对世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近代和现代史中,犹太这个民族就为世界培育了海涅、贝多芬、马克思、卓别林、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犹太民族之所以能产生杰出人才,其中还有一些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其“秘诀”是什么?那就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犹太社会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父亲和老师同时被海盗抓走,如果有钱能赎回其中一个人时,他们会考虑先把教师救出来。这传说似乎有些夸张,但犹太人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程度对教育又是多么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不言而喻,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的发达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
  作为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他们自从公元70年祖国被毁灭以来,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土。他们流散到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混居在一起,但是尽管经过了无数代,但他们却仍不忘自己是犹太人,他们仍严格地向子孙传授犹太教的教诲。这就是亚洲犹太人和非洲犹太人的由来,总是不忘本。
  居住在亚洲的犹太人,他们的法律专家,为犹太人团体从事社会义务活动的迈克尔·沙皮罗指出:“在犹太教中,有一部汇总了对《圣经》(指《旧约》)进行解释和研究的伟大著作《塔木德》。在希伯来语中,《塔木德》的意思是‘伟大的研究’。这是一部我们犹太人作为生活规范的重要书籍。对没有自己的祖国并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犹太教教士)的教导。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在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的同时,《塔木德》也常被加上新的内容。犹太人成功的秘密之一就隐藏在《塔木德》中。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们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肯定会问孩子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问的这个问题,回答的如果是“钱”或“宝石”,那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的失去。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犹太人就是根据《塔木德》的教导开展教育的。犹太人他们成功的第一个关键,那就是重视教育。
  犹太人里面的男孩只要一到13岁,就要参加被称为“巴·米茨瓦赫”的成人礼仪式,让他们自己选择《圣经》中的一节,在众人面前宣读。这不仅是读,还必须阐述自己对这节经文的解释。虽然刚刚13岁,但已经被要求他们发表独立的见解了。
  犹太人都把自己称为是“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只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而且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他们通过他们的记忆,把这些痛苦和教训一代一你的相传下去,以此来警后人。
  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去告诉孩子们人这一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了人生其实是会有黑暗和失意的。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犹太人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的节日。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他们二月或三月举行的普陵节上,他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普陵节就是用来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的主旨所在。
  他们在每年的腊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献殿节的节日里,人们要进行对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他们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来学习。
  还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他们犹太人把学习叫做“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像他们这种韧性在犹太人们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不是他们先天性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重复”传统在犹太人的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都被遵守着。
  就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犹太子女,就算是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都要比一般人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着虽然在中途遇到了挫折,但是也不言败的精神。
  犹太人对于教育的热情也早就是众所周知了。在希伯来语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务﹑奉献之意。就是说,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能为上帝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世界的基础是信仰﹑知识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连结的最直接的纽带;慈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扶持的纽带;知识是人类走向纵向和横向的无限空间,取得真理的纽带。如果没有教育和科学研究,世界就会失去平衡,而导致瓦解。
  人如果死之后的灵魂在到达天国大门的时候,会被最先问道:“你每天都拿出时间来学习《圣经》吗?”希腊人热爱知识,喜欢透彻地理解事物,而犹太人喜欢探索,敬畏事物背后隐藏的神秘。犹太人最关心的问题不是人类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到底拥有了多深的造诣和洞察力。
  犹太人,他们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贯彻完全的幼儿教育和他们一生学习的生涯教育吧。在很多国家,人们一旦从学校毕业就不再学习。但是,学习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一生的课题。
  在七十多年前,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经》。虽说他们是车夫,但他们还是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引起就是传统犹太人他们的写照。
  在19世纪的末期,美国的一个作家马克·吐温前往到《圣经》中所说的“流奶与蜜的地方”——巴勒斯坦,结果,那里满目疮痍的破败状况令他无比震惊:大地裸露着难看的胸膛,昔日的田园已变成瘴气迷漫的沼泽,山丘光秃,梯田坍塌,风沙扑面,到处是污秽的垃圾……这位文学大师开始是震惊,继而绝望,他以令人窒息的笔调写道:“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当其冲……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的土地。”在他写完之后,他叹息的离开了巴勒斯坦。
  过了一个世纪之后,世世代代的犹太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了,随着以色列的成立,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帝的选民”犹太人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经济上。以色列不仅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而且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以色列国家的棉花的产量是世界之冠,并且还有许多的农产品大量的出口。
  在教育这一方面,以色列也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的人才供大于求,16岁以下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已基本扫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犹太人中占12%),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除此之外,以色列的教育经费总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排居在世界的前列,每一年的人均读书的比例也是全球之冠。
  在这慨叹之余的同时,会听到有些人们禁不住要问,一个5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怎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这就是极度重视教育的结果。犹太民族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圣经·箴言》就告诫人们:“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行尊荣”。早在上古时代,犹太人就热衷于教育,并已开始形成自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流散时期的犹太人,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始终把教育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色列建国后,极为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备而有效的教育体制,使发达的教育事业成为这个年轻国家创造奇迹的坚实基础。正是因为有这种尊敬老师和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也使犹太人成为了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文化水准很高的群体,并且还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宝库都做出了特别引人注目的贡献。
  有句名言叫做:“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这句名言是以色列开国元勋本里安的名言。在犹太人的历史传统中,宗教和文化教育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犹太人看来,人一生有三大义务,而教育子女当位列其首。《圣经·申命记》中说:“听着,唉,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惟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须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都要谈论它们”。《圣经·箴言》更明确地告诫以色列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最重要的事情,如:“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那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个人性格那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遍及欧美的犹太社团在中世纪以来,都非常的重视教育的与学术的研究。尽管“世界对犹太人的态度是黑暗的,但学术的光不会熄灭”。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犹太人对教育怀着极高的热忱,“上学成了他们的期望,智力受到赞扬,高学位为他们所追求”。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试图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以后,以色列历任领导都很重视教育。用前总理夏扎尔的话来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前总统纳冯教授在卸职以后又勤勤恳恳地当上了教育部长,而且还干得极为投入。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而在以色列却十分平常,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著名科学家卡齐尔1978年卸去总统职务之后,毅然来到了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常常给学生上课,三尺讲坛成了他的工作领域。以色列历任政府尽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不尽相同,施政纲领也各有差异,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它们都“遵循前辈的传统,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把儿童造就成这个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处的民主和多元社会中富有责任感的成员是教育制度的目标”。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并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的,也更不是仅仅为了粉饰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条件。《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的善,那么,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便是仅次于学习的善。因此,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从上世纪的一本年鉴上我们可以看出阿什肯纳齐人的教育观:每一个社群都抚养年轻人并且还在每周为他们提供去学院院长那里学习时所需要的经费。而且他们还支持这些年轻人们每个年轻人辅导两个小孩子,以便他能和他们口头讨论他已学过的《革马拉》……从而体验《塔木德》观念的精妙。小孩将由社群慈善基金会或公共食堂提供伙食。如果说由100个家庭组成一个社群,那么这社群它至少要抚养300个青年和儿童。
  就一个家长就会被指定抚养一个青年和两个儿童。在整个波兰王国的犹太家庭中,几乎没有不潜心钻研《托拉》的人。要么家长本身是个学者,要么他的儿子、女婿或在他家吃饭的青年是学者……在每个社群,学院的院长都享有盛誉,富人和穷人均听从他的教诲。没有人对他的权威性表示疑问。每个人的行为都顺从他的吩咐。他手持木棍和鞭子,惩戒和责打越规者,颁布法令和禁令,建立护卫队。但是,每个人都热爱学院的院长。由于学习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单靠社团本身来筹措,往往力不从心。为此,犹太人把教育事业与慈善传统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什一税”作为追求学问的经济支柱。犹太人很早就接受了“什一税”的观念。关于“什一税”的用途,犹太教律法上虽然有很多详细的规定,但有一点极为明确,即什一税首先要用在“那些把时间都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身上”。此外,一些犹太商人在发迹之后也纷纷解囊,为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在他们中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发财和致富并不是最终的目,而如果要以金钱用来“购买生活的权力”、“购买知识与经验”。一直到今天,犹太人捐款的第一个投向还仍然是学校的建设。
  以色列国家里的一些大学里,那些奖学金、研究基金都是由外国的犹太商人提供,很多教学设施如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也由犹太富商赞助或捐赠。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他们看来,帮助以色列兴办教育才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把钱投入文化事业甚至比帮助以色列购买军火更有实际意义。以色列建国以后,历届政府一直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较高的经费,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没有低于8%,这一比例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这对于一个资源贫乏、军费高昂的年轻小国来说,确确实实是极为不容易。
  2.用特别的方式去教育
  犹太民族虽然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他们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了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他们的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圣经》的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他们要从书本上得到教育,得到知识。
  传说在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那些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意味,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虽到了尽头,但求知却是永无止境的。
  犹太人从来都不焚烧书籍,即使它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人们认为那是对书的不敬,进而他们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犹太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要猜出一个谜团,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的人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它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不用追求的活着,而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他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身为父母应该向犹太人们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们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们,使孩子们透过现象而更深一层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
  知识来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无限的。
  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里面的学生们,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学习的。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住地读着什么。这种学习热情真让人感慨万分。
  就在纽约的研究生院里,就总能从自己的研究室听到念书声。如果仔细听,就会发现声音抑扬顿挫,节拍宛如日本的民歌。如果靠近一些听,那么就会发现那是隔壁的教授在朗读《塔木德经》,而不是唱日本民歌。
  犹太民族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被叫做是“投入学习法”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动用全身的器官进行辅助。按照我们的做法,学习就是默读课文,重要的地方用红线和蓝线标出来或将其抄到笔记本上进行整理。这样虽然可以为了应付考试时而有效地背诵,但在考试结束以后,所记忆的东西就会大半都忘掉了。
  就如前面所说的,犹太人学习是将眼睛看﹑口读﹑耳朵听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吟读。这种旋律和他们以圣歌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礼拜时吟唱)的风格一样。不管是《圣经》也好,还是《塔木德经》也好,总之他们都是用这种旋律来吟读的。
  在犹太人读书的时候,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之外,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右手按着课本,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在那一同时使用看﹑读、听,这比单纯默读的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犹太人的早礼拜的祈祷文就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那么你的大脑也就有能力继续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在普通的犹太人中间很少有人能用希伯来语把《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塔木德经》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经》“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线索的时候,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经》,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如果能做到这样子,就算是手中没有书,他们也仍可以被当作是正确的《圣经》或是《塔木德经》用来请教。
  例如,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鲁克林的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于是,他就没有必要拥有这本书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犹太人的孩子们的教育从三岁就开始了。父母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交费的私塾,也可以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的感染,接着一点点地学习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简单的知识板块。在学校里而,他们一开始是从记忆简单的文字,而后来一直到可以背诵祈祷文。
  在三岁开始教育时,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去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让他们背诵。犹太人认为,如果培养不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以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
  孩子们如果到了五岁,就必须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和祈祷书以及它们的注解。到了七岁,就要学习《圣经·旧约》的其他部分,即先知书和圣著,而且还要接触《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了十三岁的时候,他们就要举行成人仪式,而在举行此仪式之前,孩子们不定要学完犹太教法所有的基础知识。
  可能会有人对于这些根本难以了解,也许对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当然难以了解,但是对于犹太人,无论是哪一段,他们都能说出有关的民族历史和传说。老师们会把这些知识分解开来,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们。学生们回到家,会得意地向父母报告一天所学。比如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挪亚方舟的故事”。而父母们则会说:“你学得真不错啊”,来鼓励自己的孩子。犹太人经常会是学校和家庭来进行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他们孩子的求知欲。
  在他们犹太人的世界里面,父亲则有着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就有着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负有这种责任。《圣经》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过来,父母必须能够做到让孩子们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这些就是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自己却只关注电视和高尔夫什么的,这样的父母是没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因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这些也反映出了犹太人教育的现实情况。
  体罚则是受到承认的。犹太教认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会让他们没有约束,产生仇恨”。盲从和反抗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来说,对有远见卓识的权威的服从是绝对需要的。体罚的情况下,也绝对禁止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不管是老师们还是父母们都应该牢记着“爱抚加惩罚”这是种恩威并用的用于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即不是威胁也不是哄骗,更不是通过练达的手段来调教人。就像“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所以,犹太人认为:教师只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是为师之道。在此同时,如果老师们和学生彻底地打成一片了,也没有了主宾之分,那么老师就失去了自己的权威。
  老师们站在讲台的中央时,他们便是支配者和权威,或者就是学问和《圣经》本身。学生在权威面前帽应该谦虚,但是有时候学生也同样可以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者是自己的灵感。
  在犹太民族当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关系。

第二章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法典(2)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7:56  字数:7974

 3.教师是最为重要的
  在其他的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时,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拉比——教师和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的声望。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心力,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让他们缴税,而且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为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人的话,孩子一定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移到世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位或几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其结果是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种专业人才,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
  在犹太的历史上,“教师”这个词的确切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早期的犹太社会中,教育尚处在以神学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初级阶段。那时,社会上并不存在专职的教师职业,教育子女的任务主要是由父亲和拉比分别完成的。在家庭内,父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智慧之言”及为人处世之道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因此,父亲就是教师,教师就是父亲。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父亲)来称呼教父,正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在遍布各地的犹太社团中,拉比不仅是神职人员、律师、法官、牧师、医生,而且是教师。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涵义就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拉比们就是各地犹太学校(早期的学校往往与教堂合二为一)的负责人与职业教师。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不仅要为学生解答学业上的难题,而且还要指点生活中的迷津。人们一遇到难处,往往要求助于拉比,而拉比的言语往往被视为至理名言。在公元6世纪,就伴随着学校与教堂的分开,教师与父亲和教师与拉比的两位一体化才开始慢慢的逐渐分离了,在现代意义中,教师的职业才应运而生了。
  就在犹太的传统中,教师的地位是极高极高的。在犹太人看来,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犹太经典《密西拿》中把有学问的教师(犹太人习惯上把有名望的法学家也称为教师)叫做“塔尔米德哈卡姆”,意为“圣贤的门徒”。犹太人对那些获得“塔尔米德哈卡姆”身份的人极为尊重,并明文规定:凡是侮辱了“塔尔米德哈卡姆”的人都必须罚以重金,情节严重者还有可能被逐出犹太区。如果能与“塔尔米德哈卡姆”的女儿结婚,那么就会被视作是一种高尚而且很值得去炫耀的行为的。
  《塔木德》一书中曾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两位视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镇上的守卫之人。镇上的警察局长闻讯后匆匆出来迎接,视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人不是你,而是守护镇民的人。”这时,守备局长又跑出来迎接,视察员仍然摇头,他们说道:“我们想见的既不是警察局长,也不是守备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警官和部队都会破坏市镇,真正守护市镇的是教师。”由此可见,在拉比们和视察员们的眼中,教师才是民族利益的真正守护者,教师这一事业则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未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犹太人们都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他们使“拉比——教师和有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甚至可以说是过高的声望”。此外,犹太人在婚姻嫁娶问题上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学者的敬重。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尤其是中欧的犹太人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最理想的婚姻是有学问的教师、拉比或法学家同富翁的女儿结合。《塔木德》中也说过:宁可失去所有的财产,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关于这种价值取向,对犹太民族颇有研究的中国学者顾骏先生称之为“学”与“商”的联姻,一种独特意义的“门当户对”。顾先生对此发表了一番幽默风趣且耐人寻味的感叹:这样一种婚姻安排对犹太民族的生存价值自不待言:生意上精明的人(成功的商人)和学问精明的人(拉比或智者)肯定是最能应付犹太人生存环境中层出不穷的恶劣的挑战的人……其实,犹太人的这种“门当户对”,不仅仅是从生物学意义上保证了优秀基因的传递,而且也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的意义上都保证了这种传递。
  就“学”与“商”两者的联姻,从价值观念上保证了那些“卑俗”的生意人对知识和学问的认同,从而实际上除掉了其身上的卑俗气。而在经济上,非生产的学者可以通过联姻而得到资助,因为犹太人亲属之间的某种财产再分配倾向历来很强。而在民族凝聚上,钻研《托拉》的学者无疑是传统最忠诚的维护者,学者走进商人的圈子可以把那些最易“迷路”的羔羊留在上帝的栅栏内。智慧的犹太民族做出的这些智慧的安排,比那种让学者“下海”搞第二职业,不知要聪明多少倍了。商人们有一些学者气这是文明的进化,而如果学者就只剩下了一点商人气,那么这绝对是文明的退化。
  4.特色的家庭教育
  为了解释犹太人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为此,我们来了解一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究竟都有哪些特点。
  书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成为世界之最了。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非常的重视知识,而且他们还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则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能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是一样的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们的思想交流,孩子也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在偶尔一次讨论中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这就是有意的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无疑,犹太人们他们出名的口才和智慧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能没有关系。
  各种各样的杰出的犹太人,他们的事业成功无不与勤于读书和善于学习有关。犹太人由于其民族遭受过的迫害,2000多年来流散在世界各地,受尽歧视和排挤,迫使他们要掌握一门或更多的科学技术本领作为谋生资本,也是因此而形成了一种勤劳好学的风气和传统。那些优良的学习风气就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和保姆。
  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有力量。知识来自于自己的实践和别人的经验。个人的实践由于受时间、范围和条件的制约,总是极有限的,更多的是来自别人的经验。书本是一些经验和新知识、新技术的“仓库”,它汇集了各种知识和经验,或起码汇集着指导学习、启迪思路的方法。所以,俗语有讲:“开卷有益,一字千金”,“读书能求理,越读越有味”,“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读书所用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学校的正规教育,也可以是自学。犹太民族十分注重正规学校的学习,他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学校读书,有些家庭经济不允许,则待孩子读上大学时实行半工半读,因此犹太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就拿今天的以色列为例来说吧,它确立的是以教育为本,一直都是把教育的事业列作是民族的首要任务,他们的教育经费的开支就是在整个国民。
  在预算中算的所占比例,仅仅次于国防开支。据统计,1984年~1985年,以色列大学生人数达9.9万人,即每1000个劳动力有77名大学生(美国为111名,日本为42名,英国为30名,法国为50名),可以见得以色列是处于前列的。
  犹太人们不仅注重学校的正规教育,而且注重自教自学。众所周知,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而很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要通过实践或专业学习才能得到。另外,由于个人及其条件不同,受到正规教育的程度也很不相同。因此,犹太人很强调具有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从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只要是事业有成的犹太人,他们都会有一套高效的读书方法:
  一定要善于收集学习所用的资料。他们根据学习的目标,收集所要学习的资料,包括书籍、杂志、报纸、文献、录音带、录像带、网上信息资料等;确定精读的资料,下工夫读懂读透;按学习所划定的范围泛读,以取广采博收之效;借用别人的头脑“读书”。人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又极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可借助别人的力量。比如把一些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书、资料交给下属有一定素养的人阅读,让他读通后把核心内容和要领归纳告诉自己。听了他的介绍后,如发现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自己再有重点地阅读;定向选读。如自己需要攻克某个方面的技术或项目而缺乏相关知识,即选定相关的书籍、资料阅读和学习。比如,爱因斯坦为了创立相对论,即针对自己非欧几何知识缺乏的精况选学这个学科的有关书籍,效果立竿见影;通过多形式获取知识。不仅从书本、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与人交往来学习。据了解,今天人们接受的信息,来自文字的不到五分之一,而来自语言的超过五分之四。如通过交谈、讨论、会议、报告、电视、广播等这些手段,它使人们可以吸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5.阿婆的快乐
  阿婆在乡下的小街上开了一个杂货店,小小的街,只有这么一家小小的杂货店。阿婆从早忙到晚,忙得非常的起劲,也非常的快乐。阿婆的店开得很久很久了,究竟开了多久,小街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小街上许多人都说,他们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阿婆的店里买糖果、买乌糖、买鸡蛋、买肥皂、买非肥皂,买到现在,连他们自己也都要变成阿公、阿婆了。
  日子在一天一天的过去,现在阿婆也已经老了,老得眼睛模糊不清,手脚行动缓慢,走路一摇一晃,更糟的是,老得记忆不清,总是走到哪,忘到哪。
  “阿婆,你的砂糖一包卖多少钱呢。”“让我想想看,好像是五块钱吧。不,不,好像是十块钱?哦,七块,七块钱一斤,准错不了。”
  “阿婆,我要买花生米,一斤多少钱?”“五块半。五块半。”“花生米哪有这么便宜?是不是一斤十五块半才对,你记错了吧?”“是,是。十五块半。真的没错是十五块半。”
  “啊,阿婆,你找错钱啦,你应该找五块钱给我,怎么给我五十五块?多找了啦!”“唉,真的找错了。我赶快再补五十块给你。什么?不是我得再补给你,而是你得退给我?你可不要弄错呀!”
  每一天,都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很多人替阿婆担心,怕她记错价格找错钱,做生意不但没赚钱还得赔老本,但阿婆总是笑呵呵的说:”有赚,有赚,赚卡多,赚卡多。”
  村子里面的李老师是阿婆的忘年交,常常趁着到学生家做家访时,或是到街上买东西的时候到阿婆的店里来坐坐,和阿婆聊聊天。她就非常担心阿婆的店开不下去。例如有一天她在店里才坐十分钟,就看到阿婆卖错东西、找错钱不止三四次,甚至还把五百块钱而当做一百块钱找出去。
  “阿婆,你能不能不要再做生意啦?我看你这样做生意迟早会把老本都赔光的。”李老师好意的劝。“我没有赔,我赚卡多卡多。不相信你来看看我的账本。”阿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黑黑的、油油的、破得连四个角角都磨秃了的本子给李老师看。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账本呀?李老师的眼睛都看花了。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一页都写满了“一”这个字,写得密密麻麻。”我看不太懂。阿婆,你解释给我听好不好?”“哈哈哈,你们这些读册(读书)人,只会教人读册,当然看不懂啦。”婆笑得眼睛瞇成了两根弯弯的针。一面笑,一面解释:“你瞧,这每一页除了记账,中间还有一条线,看到没?”果真,每一页的中央真的有一条长长的横线,像一条河那么样,把那一页隔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两个部份。
  “你仔细的数一数,每一页上面记的帐多,还是下面记的帐多?”“什么意思?”“啊,我说的帐,就是这个啦,这是我发明的字,你当然看不懂。”阿婆指着簿子上那些“一”字继续的说:“这本账本每一页就是一天、每一笔帐,就代表一件事。每天我的店里头都发生很多事,如果是快乐的事,我就把帐记在线的上面?如果是不快乐的事,我就把帐记在线的下面。你数数看,每天的快乐的事,是不是远远的比不快乐的事多得太多太多了?你说,我开这个小小的店,是不是天天赚卡多,赚卡多吗?”
  “哇,原来是这样啊!”李老师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她从第一页一直朝下翻,果真,每天在线上头的“帐”都远远多于线下头的。有时候一整天中,只见线的上头记得满满的连一个空位子都没有,线下头根本连一笔也没有。
  6.出色的家教
  犹太人曾经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惟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犹太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复合型文化的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他们还执著的对教育追求。爱因斯坦的成就,就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他的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而还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理性的思维方式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他们有着永恒的探求心境。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们的家庭教育的核心。
  犹太的商人们非常的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所说的,他们认为,没有知识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而既然你不是真正的商人,我就没必要和你做生意。他们最看不起没文化的商人,而犹太商人绝大部分学识渊博、头脑灵敏,他们相信,知识就是致富的力量!通俗地讲,犹太人很希望自己的胸中有墨,只有这样才能黄金万两。
  犹太族的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是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因数千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犹太人对学习以及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们很早就将它们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把它们比作是“即抢不掉而且又可以随身带着就走的聚宝盆”。
  犹太人们对于知识表现的是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很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都当作是他们毕生的义务,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一个人的习惯,成了民族的传统。
  犹太民族在这样的一种宗教的影响下和文化氛围熏陶下,全民和学习蔚然成风。尽管早期的犹太民族的学习主要以神学研究为取向,涉及知识面十分狭窄,但后来随着犹太民族受迫害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的学习很快扩展到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的范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勤学苦研的传统从未中断,这就使犹太人特别是犹太中青年在调节其心理,不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激发在求生存、谋发展的创造力上,也具有了更大更大的能量。
  就是因为正是这种传统的继承,不管犹太人走到哪里,流散到哪里,其民族的文化整体素质都比别的民族要高。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商业、教育、医学、法律等高文化行业从业人员中,美籍犹太男子占70%、女子占40%。占其中,在最为灵巧、收入最高的两大职业医生和律师中(他们要求文化素质要特别高),犹太人所占的比例最高。20世纪70年代,美国共有3万多名犹太医生,占美国私人开业医生总数的14%;此外还有10万名律师,他们占美国总律师人数的20%左右。
  犹太人就仅仅靠他们的高素质的文化在择业方面和创收方面就都胜人一筹,且不说其在经商中巧用谋略的巨大收入了。以美国为例,据统计,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辈子打工的收入,比一个同样工种的初中毕业生多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又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多20万美元。在美国的200多万犹太人中,高中毕业占64%,大学毕业占32%。而在美国总人口中,高中毕业只占35%,大学毕业占17%。这个文化水平的群体差异使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收入比美国全国平均收入高得多。据统计,在1974年美国的犹太人家庭里面平均收入达到13340美元,然而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才只有9953美元,而犹太人的家庭高就出了34%。
  犹太人都把知识看作是财富,认为“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犹太人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就是教育子女。他们教育子女,目的在于让后代能在竞争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自己和民族的力量。犹太人对教育问题已跳出了宗教和神学的范畴,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处于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变化之中,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落伍,就会被在激烈的竞争中而被淘汰,不仅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事业是这样的,并且经商做买卖也要这样子。
  要据数字统计,最近这10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今天已有30%过时了。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经缩短到3年左右,超导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又预示着一次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知识型经济成为争夺相对经济优势的主要手段。处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里,任何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远见和不求上进的人,都难以避免失败的厄运。犹太人深明大义,不但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着力培养后代,让他们成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确实,犹太商人的观念是正确的,他们把那些知识都看作是致富的力量了,所以世界上也就诞生了一流的犹太商人。

第二章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法典(3)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8:52  字数:8143

 7.犹太人的“真正的智慧”
  这些犹太人都是追求以智慧来赚钱的,智慧与金钱的同在与统一使犹太商人成了最有智慧的商人,使犹太生意经成了智慧的生意经:犹太人的生意经就是让人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越做越聪明而不是越做越迷失的生意经。
  犹太民族是一个酷爱智慧的民族,犹太商人也是极擅长以智取胜的商人。其他不说,在实业界中专执金融这个牛耳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不过智慧这个词也属于模糊概念,范围极大,定义又不清,到底什么是智慧,人们可能各有各的说法。那么就在这犹太商人看来,何为智慧呢?
  那些有智慧的人们既然知道金钱的价值,那又为何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得金钱呢?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而获得一点带“嗟来之食”味道的酬劳,这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又称得上什么智慧呢?所以,学者、哲学家的智慧或许也可以称作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他同他知道其价值并甘愿为其做奴仆的金钱无缘。在那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决对不可能比金钱重要的。
  然而相反是,富人如果没有学者之类的智慧和知识,但是他却能驾驭金钱,却有聚敛金钱的智慧,有通过金钱去役使学者智慧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没钱可以变成有钱,没有“智慧”可以变成有“智慧”,这样的智慧并不单纯的比金钱,而同时也会比“智慧”更重要吗?
  如果这样一来,金钱就又变成了智慧的尺度。金钱又变得比智慧更为重要了。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活的钱即能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智慧即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即能够生钱的智慧,则比死的钱即单纯的财富——不能生钱的钱——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一样重要呢?实际上在活动经营的归纳中,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关于犹太人的赚钱术答案:
  智慧只有化人金钱之中,才是活的智慧,钱只有化人了智慧之后,才是活的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难分伯仲,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回事,它们同样都是智慧与钱的圆满结合。
  根据《塔木德经》里面所说的,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父母有义务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识。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只是单纯的拥有知识的人们或许会对自己过分自信,而最终则会导致自身的毁灭。
  如果认为知识比实践重要的人们,那么他们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根基很浅,风一吹就会倒下。认为实践重于知识的人,和前种情形相比,根须充分扩张,即使是大风吹来也纹丝不动。对于实践根本毫无用处的知识,那是空洞无物的,它就像是被风吹走的碎屑一样,没有一点作用。
  想要懂得应怎样去做事,只有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很多犹太学生在很早就开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老师的高中生会在夏天做中小学生夏令营的领队。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实施经济上帮助,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你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那虽然很好,但是,你一定也要知道人并不是靠着别人来生活的。
  有一个名字叫来姆的犹太人,是一个拥有别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岁去英国留学之际,只从父亲那里拿到一百英镑的学费。他父亲还说:“留学回来后,把这一百英镑还给我。”他怀揣着这一百英镑到了伦敦,很快想出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后来,他用自己赚的钱缴纳了学费,并在四年后从伦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当然,同时他也把当年父亲给他的一百英镑还给了父亲。
  如果只有学问,那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独立生存。这种自由正是犹太人给自己孩子们的最好礼物。犹太人的孩子们都是在这对生活不断体验、实践的基础上,而找到自己的一生的方向。
  有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以前,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智能,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了几十万人,他们父子俩却活了下来。
  在一九四六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价格是多少?儿子答:“三十五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三十五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三点五美元。你试着将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二十年过后,他的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三千五百美元,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却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一九七四年,美国政府为了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而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如果弄不好会,还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
  他让人把这些废铜熔化,铸成了小自由女神;把那些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又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竟让这堆废料变成了三百五十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与他够买时整整翻了一万倍!
  在这些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能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犹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种族的人聪明,但他们更懂得应怎样去铸造这枚无价的金币。
  有一则故事它是从犹太人中那里流传过来的: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着许多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在言谈中,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不可开交。这时,穷困的拉比说出了自己的高见:“要论财富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好像冥冥之中果真有上帝的安排一样,航行途中,一群海盗无情地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引以自豪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个个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之后,这艘船因为缺乏继续航行的资金不得不停泊在一个港口。船上的乘客都下了船,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这位拉比因为拥有知识而被人们所器重,他被当地的居民请去当了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高尚而幸运的人才能从事这一职业。而那些与拉比同行的富翁却朝不保夕,艰难度日。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告诉拉比:“还是你说的话对,拥有财富的人会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而一个有学问的人会永远富有。你拥有学问就等于拥有了一切。”犹太人从这则故事中得出的结论是:“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惟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这种观念并不是一时的看法,而是早就已经植根在犹太民族的脑海之中了。《塔木德》圣典中,就已经充分的体现出了犹太人的求知热忱。
  《塔木德》这本书被誉为是“犹太智慧的基因库”,而这作为用希伯来语音译的“塔木德”一词的本来意思就是“钻研或研习”。以“书的民族”而着称的犹太人对读书确有一种读书爱好。在大多数犹太人看来,喜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博览群书的人会备受人们的青睐。曾经长期与犹太商人打交道的日本富商藤田在谈及对犹太商人的印象时就深有感触地说:一旦接触犹太人,你就会明白,犹太人是“杂学博士”。与犹太人进餐时,他们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你不得不为其知识的广博而吃惊。即便一般认为与商业买卖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犹太人也有相当的了解。比方,栖息在大西洋海底的鱼的名字,汽车的结构,植物的种类等等,其了解的程度几乎与专家相同。在这些广博的知识中不仅仅是丰富了犹太人的话题和人生,而且这也对犹太人做出的正确的判断起着根本就不可来估量的作用。
  在以色列这个国家里,犹太人简直就是嗜书如命的这个特点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图书达2000种以上(不包括教科书和再版书),14岁以上的公民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共4000多所,平均不到1000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在全国580万居民中,办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以色列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比例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位。此外,以色列出版的各种刊物达890多种,报纸29种。在街头的报刊亭里,每天都可以买到当天出版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世界报》等西方各大报纸。总之,犹太民族是名副其实的“书的民族”、“知识的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刻苦求知的优良风尚的滋养下,犹太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观。
  8.犹太哲学和中国哲学
  哲学则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一种哲学就是一条思想之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存在过许多不同的思想之路。就我们的视野而言,西方的哲学和古代中国的哲学就是两条重要的路。
  西方哲学的路是发端于古代的小亚细亚和雅典,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在走完了古希腊的历程后又延伸到古代和近现代的欧洲诸国及至北美。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绚丽多彩、历久弥新的思想之路。这是一条理性主义的思想之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论证型的。古代中国的哲学则开始于先秦,在以后各个朝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思想派别。众所周知,这是一条直觉主义的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或体悟,而不是理性的。
  然而,除了上面所说的两条思想之路外,在古老的希伯来文明中又生发出另一条道路,这就是犹太哲学。这是一条奇特的思想之路。它起始于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方但又靠近西方,处在东方和西方的中间地带——中东地区。但是,后来的历史却神奇般地使之从中东而挺进欧洲,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欧洲腹地独辟蹊径,开出一条新路来。斐洛、萨阿底、哈列维、迈蒙尼德、格森尼德、克来斯卡、门德尔松、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开普兰、列维那斯都是这条思想之路上功名卓著的哲学家。它之所以成为一条新路,乃由于它是一种新的哲学,是一种既不同于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也不同于直觉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中国哲学,而是一种融合了理性与信仰的新哲学。无疑,这样一种哲学对于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应该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犹太哲学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了解和认同,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显示出来。那么,本文拟阐述犹太哲学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并在与现代中国哲学的比较中探讨它对于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一、亚伯拉罕主义与雅典主义的交会:犹太哲学的心路历程
  著名的犹太哲学史家,古德曼(JuliusGuttmann)说:“犹太哲学可以描述为用一般哲学的概念和规范对犹太信仰和习俗所做的描述。”他这里所谓“一般哲学”指的就是希腊哲学和由之发展而来的西方哲学。这个颇为流行的定义表明,犹太哲学的构成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西方哲学,二是传统的犹太教。它还包含这样的意思,在原初的以色列人那里是只有宗教而没有哲学的,只是随着希腊文化及其哲学的传播,犹太人在用希腊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对自己的传统做出解释时,犹太人这才拥有了他们自己的哲学。
  众所周知,以色列人在为人们贡献的《圣经》,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一神教。但是,按照古德曼等犹太哲学家的解释,尽管《圣经》作为宗教的经典也包含了一些宇宙论和人生论的哲学思想,但它不是哲学著作,其中它没有系统的哲学。犹太哲学的产生和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相遇是分不开的。
  公元前323年,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有攻占巴勒斯坦那时,把希腊文化带到了这个一神教的诞生地,使原本两个独立的民族、独立的文化系统正式相遇了。这是一个战败了的民族和一个强势民族的相遇,一个弱势文明和一个强势文明的相遇。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样的相遇具有“不得不”的性质。这样的相遇不像是朋友间平等的会面,右其间有冲突、对抗,包括犹太人“以身殉教”这样的血的代价;当然也有温和平静的对话,天长日久的熏陶和逐渐的相互融合。两种传统相遇300年以后,在地处北非的亚历山大里亚孕育出第一个犹太哲学家——斐洛。他在血统上是地道的犹太人,笃信犹太教,而且以诠释犹太教的《圣经》为毕生的事业;他同时也是在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精通希腊语言、哲学、历史和诗歌的希腊化了的犹太人。希伯来的信仰和宗教精神与古希腊的哲学理念和理性主义精神交织在这位希腊化的犹太人心中,经过艰苦的综合与调和而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犹太教,也不同于希腊哲学,同时又包含犹太教信仰和希腊理性内容的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犹太哲学。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斐洛哲学曾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被犹太人所知,因而也没有直接影响后来的犹太哲学,但是,让他作为犹太哲学的始祖的地位那是犹太人们公认的。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的军队把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圣殿焚毁了,犹太人从此失去了他们自己的国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巴比伦、西班牙和德国波兰先后成为犹太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教和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了。在穆斯林学者的努力下,重要的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著作都被译成了阿拉伯语,帝国境内的犹太人再次与希腊哲学相遇,并逐渐塑造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使中世纪成为犹太哲学的第一个繁荣、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著名的犹太哲学家有萨阿底·高恩、犹大·哈列维、伊本·道德、摩西·迈蒙尼德、列维·本格森、克来斯卡。尽管这些犹太哲学家身处阿拉伯帝国(后来欧洲南部成为基督教的辖区),但他们面对的依然是希腊哲学,他们都是用希腊哲学的概念和理性的方法来审视犹太教传统的。所以,在这个时期的犹太哲学就是犹太传统和希腊哲学的相遇、对话和融合的结果。
  在中世纪,犹太人被迫无奈居住在了和基督徒分离的“隔都”的那里面,宗教上受到迫害,政治上也没有权利,人格上同时也受到了歧视。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的逐渐犹太人被赋予了公民权,取得了与宗主国人民平等的地位,史称犹太人的“解放”。“解放”使犹太人冲破了“隔都”的围墙,更加直接地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犹太启蒙运动的领袖门德尔松认为,犹太人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坚持犹太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要融入到西方文化和社会中去。对于多数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思想文化上的交锋和对话的过程。之后,犹太人内部又产生出一批后启蒙时代的卓越哲学家,如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等等。科恩本是新康德主义的一代宗师,他属于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在退休后又回到了他自己民族的宗教,发展出了犹太教哲学的体系,并且影响了罗森茨维格、布伯等哲学家们。
  这些就是犹太教发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这个历程上表明,犹太哲学是古代犹太教传统和与希腊哲学以及后来的西方哲学相遇、碰撞、对话和融合的产物。来引用一位犹太哲学家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是“亚伯拉罕主义”和“雅典主义”的相会合的结果。
  二、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的特征
  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遇的产物,犹太哲学就有着亦东亦西的特点。说明白些,这里的亦东亦西就是犹太教中固有的信仰和神秘主义的一些因素和西方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成分的整合与统一。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主流。理性主义哲学的前提就是承认对象的可理解性,其核心是对人们的理性能力的确信,即认为人的理性有能力认识研究的对象——这种对象也许是自然界,也许是人类社会秩序或人的本性,也许是科学知识和语言,诸如此类,并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和思想逻辑地表达出来。尽管西方哲学的发展曲折多变——古希腊的繁荣时期,中世纪的“奴婢”阶段,近现代的鼎盛春秋,后现代时期传统的衰微,然而其主导的方面是理性主义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表现形式不同,有唯心主义哲学,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有唯物主义哲学,如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体系;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如洛克、巴克莱、休谟的古典经验主义以及维也纳学派的现代逻辑实证主义,也有唯理论的认识论,如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的批判哲学。还有以非理性主义甚至反理性主义著称的学派,例如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和弗罗依德的无意识理论。反理性主义哲学表面上看与理性主义无缘,但其本质仍然是理性主义的。这是因为,这些体系所研究的或重视的对象就是非理性的成分,比如说意志、情感、性欲等,而它的方法仍然是理性主义的,就是运用理性对非理性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理性或逻辑地诉诸文字的表达。后现代哲学以反传统著称,传统的理性主义当然也是在他们反对之列。但是,后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同样也是理性主义的,因为它则是对古代和现代传统所做出的理性的批判,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还仍然是理性主义的。
  就如前面所说的,犹太哲学的源头就是犹太教。犹太教是东方(中东)的产物,它体现着东方的精神特征,这就是信仰至上和神秘主义。犹太教的前提是对造物主和神性立法者上帝的信仰。有这样的信仰,才有所谓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约,给予“十诫”和诸多律令典章,使以色列人在生活中有所依从。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仰前提,就不会有犹太教的存在。犹太教的主要经典是希伯来《圣经》,它以“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开始,隐含着对上帝的信仰,它没有也无须任何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圣经》对于上帝的那些描述多是神秘莫测的,其中特别是《创世记》中的创造论和《以西结书》、《以赛亚书》中对于神车的描述是最为突出的。在历史上,这些篇章的内容是只可以用以意会,不可以言以相传的。
  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就是犹太哲学的根本特点。这个特点它有两层涵义:其一是说犹太哲学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研究犹太教这个对象,试图借理性之助解决上帝的存在、人生的信仰、目的和意义等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方法和信仰对象的结合。其二是说犹太哲学在内容上既有理性主义的因素,又不排斥或排除信仰的成分。对于大多数犹太哲学家而言,理性主义和信仰其实就是并驾齐驱的。对他们来说,否认理性的作用,只承认信仰,就是表示只有犹太教而没有哲学;反过来,如果只强调理性和知识,就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和它的价值,那么犹太传统就失去了意义了,它就只能导致古希腊的唯智主义而不是犹太哲学了。
  中世纪在著名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哲学里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说:如果仅仅只是在口头上谈论真理或貌似真理的理论,而不是真正理解它们,就不能真正信仰它们。“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信仰”。在他看来,只有信仰而无理解是盲目的,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信仰作一番理性的考察,使之成为不违反理性的信仰。通过他的理性的考察,《圣经》中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被解释成按上帝的“理智”造人;“看见”、“看”、“望”在被用于上帝时,“都是指理智的把握,决不是指眼睛的看到”。这样一来,犹太传统中的人格神就被抽掉了神人同性论的特征而被理性化了。同时,迈蒙尼德又始终把信仰放在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上。当亚里士多德派的宇宙永恒论和犹太教关于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学说发生冲突时,迈蒙尼德就毫不犹豫地站到了犹太教信仰一边,认为犹太教的创世论远比宇宙永恒论更为可取。还有,在论述先知何以做出预言的时候,迈蒙尼德把上帝和从他而释放出的“流”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认为神不但是预言的最终源泉,而且在预言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他又强调理性和信仰是同时共存,互相补充的,只有具备高度发展了的理性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将潜在的预言现实化。迈蒙尼德的目的就是调和理性和信仰,使《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论”、“神车论”、犹太教传统中的“先知论”,等等,都成为理性或哲学研究的对象,使哲学的内容既是有关宗教的,又是理性主义的。在他那里,犹太教的主要信仰和他们的习俗与希腊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理性主义的分析和论证下结合起来,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统一性。也就是合二为一,把它们合为一体。

第二章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法典(4)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9:17  字数:5781

 理性主义它讲求概念的清晰,分析和论证也要合逻辑性,它同东方的神秘主义那种晦暗不明、语焉不详的风格是迥然不同,因而很难与之兼容并存。但是,在犹太哲学家那里,它们却被有机地融汇在一个体系之中。第一个犹太哲学家斐洛借用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派的哲学阐述犹太教的创造论,试图通过理性主义的阐释将《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论理论化、系统化。他认为,上帝不是从虚无中创造世界,而是借助于理念渐次产生出世界的。理念是上帝的思想,是他用以规范质料的工具,也是为被造物的形式或本质。“它们赋予万物以形式,给无序以有序,给无限以界限,给无形状以形状,总之,变坏事为好事。”但是,他对于“逻各斯”的解释则充满神秘主义。“逻各斯”(Logos)是最高的理念,是“理念的理念”,“神的言辞”或“智慧”,它还被说成是“上帝的长子”、“上帝的形象”、最高的天使,以及宇宙的力量源泉,等等。它内在于物质世界,即为自然界的规律,内在于人,即为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体现在犹太教的《托拉》中,则成为神圣的律法。在他那里,逻各斯在概念和功能上都是不清楚的。我们无法形成它的明确认识,只能靠体悟来把握它在不同场合下的意义和用法。类似“逻各斯”这样的神秘性概念也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其他犹太哲学家那里,就是在20世纪的马丁·布伯,他那里也是显而易见的。
  马丁·布伯在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我你”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存在状态。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不会把别人作为外在的它物(It),也不会作为和自己不相干的他者(He),而是作为和自己处在直接的关联中的你(Thou)。我和你的这种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相互包容,共同结成一个整体。从理性主义的观点看,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彼此界限分明,而我你关系强调的是二者的交互性(corelation)和“伴侣”(partnership)关系,突出的恰好是二者之间的不明晰性。不但如此,他也承认上帝是存在的,他认为《圣经》就是上帝的声音,上帝就是永恒的你,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也就是我你的关系。不用说,这样的关系那也是神秘莫测的,只有在宗教的经验中,你才能体会到其意蕴所在。
  理性、信仰这两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结合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在犹太哲学家那里,二者结合、统一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犹太哲学中实际上存在着相互区别的两派,一派推重理性,代表性的哲学家有斐洛、萨阿底、迈蒙尼德、格森尼德、科恩;另一派推重传统的犹太教信仰,其主要代表是哈列维、卢扎托、克莱斯卡、罗森茨维格、布伯和海舍尔。卢扎托认为,西方文化是由两种力量构成的,这就是雅典主义或希腊文化与作为犹太宗教思想的亚伯拉罕主义。前者给世界带来了哲学、科学、艺术以及对和谐和壮丽的热爱,后者带给人类的是公正、平等和仁爱之类,使人类讲道德和慈善。希腊文化中的唯智主义对生活没有意义,它只适用于哲学家,而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因为大众需要的是“道德维生素。”马丁·布伯也严肃地指出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它虽然拥有最全面的和高度发达的知识,然而自己却难以找到它意义;它拥有最严格的和最纯正的规训,但自己却无法找到道路;这样的道路也就是对于超越存在的信念,它关乎人类的本真的生活,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样的道路东方文化之中存在着,就是在犹太教和中国古代老、庄的道家哲学之中。因此,东方的文化可以弥补现代西方文化的缺陷和不足。
  犹太哲学的这些特点表明,犹太哲学不是纯粹东方的,也不是纯粹西方的;它在吸收西方哲学的概念和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同时保留了犹太教的信仰和神秘主义因素,采取的是一种综合的亦此亦彼的做法。因此,它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可以说是介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第三条思想之路。它还表明,犹太哲学家没有故步自封,没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蒙蔽,他们对西方文化和哲学采取的是开放、学习和汲取精华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妄自菲薄,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精神在他们的新的哲学中同时也得到了创造性地保持和弘扬。犹太哲学这样一些特点以及他们的态度和精神对于不仅是当今的中国的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三、犹太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的意义
  中国文明与希伯来文明都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形式,他们都有丰富厚重的文化传统——在犹太人那里为犹太教,在中国人这里为儒释道宗教和哲学。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明,有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中断了,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有的虽然没有中断,但是迄今尚未开发出完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系统,如印度哲学——她和西方的相遇几乎与中国同时,目前也和中国一样正处在探索和形成新哲学的时期,还没有成熟到成为范例的程度。而犹太人最早以完整形态的宗教传统和西方哲学相遇,并在相互的冲突和对话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形态,从而成为后来东西方哲学会通的范例。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与犹太哲学发展的背景相似,现代的中国也是在和西方哲学相遇、碰撞和对话的大背景下发展自己的哲学的,而且这样的相遇都曾经有过被迫的性质。犹太人与希腊文明的相遇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中国人与西方哲学相遇的时间却还不足200年,因此说,犹太哲学是相对成熟的第三条道路。这些对于正在建设的中国哲学有着积极意义。
  首先是,中国哲学源源流长。犹太哲学的“发现”确认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走向。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都是很有哲学意味的思想体系。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魏晋、隋唐以来的佛教以及宋明之际的理学和心学都富有博大精深的内容。但是,现代意义的哲学则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相遇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换言之,假如没有伴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假如没有由此而引起的中西哲学的相遇、碰撞和整合,中国哲学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儒释道的传统中,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关于现代中国哲学的含义,冯友兰先生说得很清楚。他说:“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凭空捏造一个新的中国哲学,那是不可能的。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他所谓现代逻辑学的成就指的是共项和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古希腊哲学中“一”与“多”的关系的学说。这也就是说,和犹太哲学相似,现代中国哲学的旨趣也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来阐释古代的哲学传统。因此,中国现代哲学和从公元前业已开始的犹太哲学走的是同一条路。不同之处主要是犹太哲学在先,中国现代哲学于后;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历史短暂罢了。中国现代哲学之始,哲学家们对犹太哲学一无所知,即使是最近的中国哲学家如牟宗三、刘述先、杜维明等,对犹太哲学也不甚了了,没有受其影响。今天我们“发现”了犹太哲学,始知犹太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所走的竟是同一条道路,这本身就是对现代中国哲学走向的认同。同时,先行的犹太哲学向世人表明:东方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结合是可以行得通的,同时他们也向21世纪的中国学人昭示:“中西合璧”的现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
  其次就是,犹太哲学为融合东西方文化提供了一个范例。如果说犹太哲学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思想之路,那么,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形式上它成功地运用了希腊哲学和后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和阐述传统的犹太教信仰,使传统犹太教中观念和问题学理化、系统化。二是在内容上较好地做到了信仰与理性、神秘主义与逻辑风格,即犹太精神与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融合,而且越是靠近现代,这种融合的工作就越完善。在中世纪,迈蒙尼德这种综合与融和的工作做得最好;在现当代,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则是整合和融合犹太传统与西方哲学的典范。与犹太哲学的相比之下,现代中国哲学在后一方面有着很明显的欠缺和不足。
  来以冯友兰和牟宗三的哲学为例谈论一下。冯友兰著有《贞元六书》,创建了名曰“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他的新理学就是用共项和殊相以及其他希腊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宋明理学中的范畴,如“真际与实际”、“理”与“气”、“性”与“心”、“太极与无极”、“道体”、“大全”、“精神境界”等,以期使它们明晰并充实起来。他所谓“真际”就是事物的形而上学根据,属于一般或本体界;“实际”则是可以见到的这个或那个事物,属于个别或现象界。由于“理”是一般,是个别事物之所以为个别事物的形而上的根据,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所以理是属于“真际”的;“气”被解释成“料”,或“质料”,是使事物能够存在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和人都是由“理”和“气”即形式和质料两者构成的。都以“理”和“气”为形而上的根据。他还认为,与人的认识或得到的概念的层次相联系,人生有四种境界,这就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对概念无所知,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只知道一己之“私利”,这两种境界都是低级的。道德境界是当一个人有了道德的概念,如“仁”、“义”、“礼”、“智”后所能达到的,这时他知道应该怎样行为。天地境界是最高的,指的是人在直觉中达到的“浑然与物同体”或“自同于大全”的精神状态,类似于佛教中的“涅磐”和“般若”。冯友兰自己说,他的《新理学》“是‘接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接着讲”之区别于“照着讲”就在于前者能够用西方近代逻辑学的成就“使那些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尽管新理学的“气”不是如在宋明理学中那样是从“理”派生出来的东西,尽管冯友兰关于四种境界的阐述是传统哲学中相关思想的高度概括,但毕竟都是传统哲学中已有的东西。也主是说,新理学没有在内容上对“旧理学”做出实质性的发展,他的工夫和主要贡献是让宋明的理学在形式上学理化和系统化了。引用冯友兰自己的说法,这还仍然属于“新瓶装旧酒”。
  牟宗三是现代新的儒学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他对西方哲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对康德哲学有深入的研究。他与冯友兰“接着讲”宋明理学不同,他更加看中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牟宗三虽然是康德哲学专家,但他不赞成康德所谓“理智不能直观”,因而不能认识本体的观点,认为人不仅能够认识现象,而且可以对本体(物如,智性存在体)有“通体透明”的把握,因为人的理智是可以直观的;这种直观或直觉能力是西方哲学中所缺乏的(其实西方哲学中讲直觉的也大有人在,如康德之前的斯宾诺莎,康德之后的柏格森),中国哲学的一大优胜之处就在于有这样的直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主要贡献是用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理论梳理中国哲学,并着力阐述陆王的心性之学。他了解西方哲学,但并没有吸收多少西方哲学的内容。就像郑家栋先生所说,康德对他的影响也只不过是在形式上为他提供了诠释中国哲学的框架罢了。
  冯友兰和牟宗三两人都有着很好的西方哲学素养。但是,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哲学的内容对于他们多半还是异己的,他们对于中西哲学的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中体西用”的模式,他们的“问题意识”主要是中国的,其精神也仍然是中国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可以用来阐述中国哲学的工具而已。如前所述,在犹太哲学家那里,尤其是在当代犹太哲学家那里,西方哲学与犹太传统是糅合在一起的,理性主义的阐述,西方哲学的内容与犹太宗教的精神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可以说,他们做到了“即体即用”,“体用无间”。这是现代中国哲学家所欠缺的,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在创建新哲学时应该向犹太哲学家学习的地方。中国哲学想要在新的世纪有实质性的建树,必须超越“体用”模式,必须超越只利用西方的逻辑形式和范畴阐释中国传统的框架,必须以马丁·布伯所谓的“我你关系”来看待西方哲学,寻求与西方哲学的内在深处的“对话”,使它不仅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与西方哲学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精神层面上的“亦东亦西”和“中西合璧”的效果。
  再次,犹太哲学还提醒中国哲学家们来关注宗教信仰因素。如前所述,犹太哲学乃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和犹太教信仰的统一体,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性的哲学。它在揭示了西方哲学与犹太教会通的可能性的同时,表明了宗教对于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和哲学不应该是纯粹的、孤立的文化现象,哲学家在从事哲学研究时应该关注宗教和信仰因素。许多中国学者在看待西方文化时,往往只注意到了西方的科学、民主和哲学,而忽视了宗教。冯友兰于1934年在布拉格世界哲学大会上说:“我们把它们(中西文化)看作是人类进步同一趋势的不同实例,人类本性同一原理的不同表现。这样,东方西方就不只是联结起来了,它们合一了。……希望不久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哲学观念得到中国直觉和体验的补充,中国哲学观念得到欧洲逻辑和清晰思想的澄清。”在他看来,所谓东西方的联合就是用中国的直觉和体验补充西方哲学。他没有宗教意识,其目标是“以哲学代宗教”。牟宗三虽然认识到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对于早期儒学的宗教性也有深刻的认识,但他强调的是“理智的直觉”对于“智性存在体”的把握,在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也没有融入宗教信仰的因素。在我们看来,如果此岸的现象世界之后或之外存在着一个彼岸世界,那么,如康德所解释的,这样彼岸世界就不仅是作为自然界的本体——物自体,而且包括自我的本体——灵魂和整个宇宙的本体——上帝,而后二者正是宗教所由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如果理智的直觉可以把握自然界的本体(牟宗三称之为“物如”),那么,似乎信仰就应该被承认为把握灵魂和上帝的方式。牟宗三、冯友兰等现代中国哲学家认同直觉的哲学意义,而且在理性和直觉的综合统一上做了出色的工作,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大贡献。但是,当我们知道犹太哲学是一种融理性与信仰为一体的哲学后,到底应不应该在以后的哲学研究中充分的考虑宗教信仰的因素呢?那么回答就无疑应该是肯定的。
  犹太哲学在中国哲学的意义上恐怕不止以上这三条,但我们不打算在这里列举更多。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西方学者的这样一段话:“假如没有犹太人,我们用来看世界的眼睛,听世界的耳朵,感受世界的感觉就会不同。不仅我们借之接受世界的感觉中枢不同,就连我们思想世界的心灵也不相同,我们将对自己的经验给出另外的解释,从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中可凡例得出另外的结论。我们将要为生活设计不同的轨迹。”这段话应该是值得认真去对待的。

第三章 犹太人的谈判智慧法典
更新时间2010-12-27 10:19:47  字数:7518

 1.谈判的策略
  《犹太格言》中有一句名言:“与其迷一次路,不如问十次路。”
  犹太商人不主张贸然行动。在谈判的过程中,他们善于从言语上探听对方虚实,一方面把自己的情绪收藏得密密实实,另一方面却不断挖出对方隐藏的底牌。
  犹太人常用的7种招式如下:
  (1)针对“如果怎么样”策略
  卖方报价每个1元,买方就想,如果自己多买一点其他东西,卖方是否愿意把价钱降到每个9角,于是他会直接问卖方,9角卖不卖。像这一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此想法。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欲望,有时欲望深藏在心底并不明显。只有通过我们的嘴吧对其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使别人在交易过程中变得特别与自己亲近,在心中产生一种“也可以”的意愿。
  (2)“另做考虑”策略
  卖方在想,如果连带家具的话,买方是否愿意花25万元买下这栋房子?他于是提出这价格给买方参考,如果买方上钩的话,卖方就可以估算出买方的预算和底价了。
  (3)“土地热卖”策略
  地产发展商告诉顾客,去年有一个客人花了50万元买下这栋物业,假如买主说“换了是我,也一样买。”地产发展商就摸到买主的预算肯定超过50万元。
  (4)“全数买下”策略
  买方的布料开价每米30元,他先问卖方,如果将这100米全部买下,是否可以便宜到每米15元。借此还价,买方可探明卖方的成本大约是多少。
  (5)“置之死地而后生”策略
  买方向卖方购买船只,但因为出价太低,卖方难以接受,只好拒绝。买方接着跟卖方说,自己不够财力买一艘船,不过他实在很感兴趣,这么一艘船到底值多少钱。卖主心想,既然卖不成,交个朋友也好,于是双方就毫无戒备地聊起来,没想到,这时买方又突然提出另一个价格。
  (6)“探子”策略
  探子开出一个奇低的报价试探卖方的反应,然后真正的买方根据探子得来的底线,决定如何和卖方讨价还价。
  比如,在购买1000件产品时,犹太人就会先问如果购买100件、500件、800件或是更多件,产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一旦卖主的生产成本、设备费用的分摊情形、生产能力价格政策、谈判经验丰富与否等,最后就能够得到购买1000件产品非常优惠的价格。
  (7)“荒谬”策略
  买主以几部车、几艘船和一堆乱七八糟的物品,要和卖方交换一块土地,卖主指着买方大笑,说他开出的条件太可笑,这块地值多少钱,大家心里应该都有底。地产经纪运用这方法探出卖土地的人心中真正的底价。
  2.“暗示”谈判
  犹太人认为,谈判是人与人的较量。因此,谈判中的攻心为上至关重要。
  犹太攻心术最基本的战术是暗示。他们认为,暗示的最大好处是暗示者什么也不需要允诺,而受暗示者就会自己给自己做出种种“投己所好”的允诺。
  对于这种暗示战术,犹太人有个笑话很有典型性:
  穷售货员费尔南多在星期五傍晚抵达一座小镇。他没钱买饭吃,更住不起旅馆,只好到犹太教会堂找执事,请他介绍一个能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执事打开记事本,查了一下,对他说:
  “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的穷人特别多,每家都安排了客人,惟有开金银珠宝店的西梅尔家例外。只是他一向不肯收留客人。”
  “他会接纳我的。”费尔南多十分自信地说,转身来到西梅尔家门前。等西梅尔一开门,费尔南多神秘兮兮地把他拉到一旁,从大衣口袋里取出一个砖头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声说:
  “砖头大小的黄金能卖多少钱呢?”
  珠宝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这时已经到了安息日,按照犹太教的规定不能再谈生意了。但老板又舍不得让这上门的大交易落入别人的手中,便连忙挽留费尔南多在他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后再谈。
  于是,在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受到盛情的款待。到星期六夜晚,可以做生意时,西梅尔满面笑容地催促费尔南多把”货”拿出来看看。
  “我哪有什么金子?”费尔南多故作惊讶地说,“我不过想知道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而已。”
  在谈判中,犹太人常常运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式,诱导对方自己进行一些“合理”推想。对方根据他们的暗示达成谈判后,即使意识到结果是自己上了犹太人的当,也不能怪他们,只能怪自己”误会”了犹太人。
  对于在商业谈判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能不能把一份计划、一笔生意成功的与对方成交与对方合作。所以这就要在你交谈的的技术上下功夫。有祝你事业的成功关键也正是在这交谈中实现。以下几点可以说是谈判秘诀,不妨看一看,试一试。
  (1)功其心理
  商人是靠嘴巴打天下的。在这方面,犹太商人极其精通,他们在商务交谈中惯用攻心策略,以便随时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他们交谈的诀窍是:树怕剥皮,人怕攻心。犹太商人善于通过智语影响心理活动,来操纵对方情感,如同催眠一般,先瓦解对方坚固的防御心理工科,进而掌握顾客的思维动向,将他们逐渐引入预先布下的思想网络中,然后巧妙地操纵对方的情感,使其轻易就范。
  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必须跟着客户的兴趣走。对人说话,应该投其所好。能够投其所好,你的话才能在对方心中产生作用,反之,则会没有任何意义。
  有这样一个例子,巴黎有一位叫巴哈尔的犹太商人,经营一家高级葡萄酒公司。他想把自己的葡萄酒推销到巴黎一家大饭店。于是他一连4年都给该饭店的老板克莱恩打电话,还去参加了克莱恩出席的社交聚会。他甚至在该饭店住了下来,以便成交这笔生意。
  可是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了。克莱恩很难接触,他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巴哈尔的葡萄酒上。巴哈尔苦苦思索,最后找到了症结所在。他立即改变策略,去寻找克莱恩感兴趣的东西,以便投其所好攻克难关。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巴哈尔发现克莱恩是一个叫作“法国旅馆招待者”组织的骨干会员,最近还被选为主席,对这个组织极为热心。不论会员们在什么地方举行活动,他都一定到场,即使路途再远也并不影响他的出席。
  第二天,巴哈尔再次见到克莱恩时,开始大谈特谈“法国旅馆招待者”组织,这位老板马上做出令人吃惊的反应,当即滔滔不绝地跟巴哈尔热情交谈起来。当然,话题都是有关这个组织的。结束谈话时,巴哈尔得到了一张该组织的会员证。在这次会面中巴哈尔丝毫没提葡萄酒之事,但几天以后,那家饭店的采购经理就打来了电话,让巴哈尔赶快把葡萄酒样品和价格表送过去。
  事后,巴哈尔不无感慨地说:“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必须跟着客户的兴趣走,投其所好,对客户最热心的话题或事物表示真挚的热心,巧妙地引出话题后,多多应和,表示钦佩,这对做生意非常有利。”
  在犹太商人看来,谈话没有味性、共同性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对人说话,应该投其所好。能够投其所好,你的话才能在对方心中发生作用,反之,则不会产生效用。
  其实呢,例子中所说的投其所好也不能全部代表交谈谈判的特点。下面还有一个例子,看看是不是也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方法:
  一位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子在犹太人阿布巴卡拉的服装店试衣服,试了几件衣服,不是这儿鼓起来,就是那儿紧巴巴的,都不合适。阿布巴卡凭经验觉得,问题出在她没有挺直身子。于是在一旁对她说:“这些衣服看来不是有些大就是有些小,把您娇美的身材给遮住了。”
  年轻女子一听,直起身来重新在试衣镜中打量自己。这时情形发生了变化:年轻女子发现自己挺立的身躯看起来那么令人赏心悦目,那些难看的鼓包和皱褶全都不见了,线条和轮廓也显出来了。
  阿布巴卡看得出,她喜欢这件衣服。“真漂亮!”阿布巴卡赞许地说,“你喜欢这一件吗?”“是的,它使我苗条多了,啊,真的,我好像减轻了两三公斤体重。”年轻女子惊奇地说。
  这就是聪明的犹太商人与人谈生意的诀窍,谈论他人最引以为荣的事情,他们对人的心理揣摩得非常透彻:恭维话人人爱听,对人说奉承话,如果恰好其分,他一定十分高兴。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奉承话,越喜欢受人奉承。说奉承话是商人的一门重要功课,艾特森就是凭着一张妙嘴赢得了一笔大生意。
  2.运用“暗语”
  “暗语”,是一种“擦边球式的语言”,它的妙处在于隐晦而不说明,但说话者自有深意暗藏。犹太商人对于暗语的作用发挥极妙,因为在他们看来,交谈的过程就是传达信息的过程,然而对方有时透露的信息是模糊的或是虚假的,并非他的真实想法,因此必须投石问路摸清对方意图。犹太商人在与人交谈时,总是会对客户察言观色,选择有针对性的暗语试探,步步紧逼,切中要害,一直深入到顾客的内心。
  摸透对方的心思,知已知彼,说出符合对方的利益要求的条件,同时兼顾自己的利益,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双赢。这就是犹太商人的经商暗语的厉害之处。
  谈判中,用提问的方式来揣摩对方的各种情况是犹太人常用的策略。作为买主,他由此可以从卖主那里得到卖主很少主动提供的资料,来分析商品的成本、价格等情况,以便做出自己的抉择。
  犹太商人借助这种方式在谈判中常常可以摸索、了解对方的意图,以及某些实际情况。比如当你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并引导他的谈话方向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您能否说明一下,这种类型的商品的修理方法?”
  “如果我们大批订货,您们公司能不能充分供应?”
  “您有没有想过要增加生产,扩大一些交易额?”
  “请您考虑签订1份3年合同,好吗?”
  请你希望对方做出结论时,可以这样提问:
  “您想订多少货?”
  “您对这种样式感到满意吗?”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签订协议了吧?”
  总之,每一个提问都是一颗问路的石子,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购买数量、付款方式等提问,了解对方的虚实。
  犹太商人少米尔想购买5套西装,他正在用这种提问术来揣摩销售小姐的意图。
  “我买100套,能打4折吗?”
  “4折不可能,是赔本生意。这样好了,如果真的下订单的话,我试着帮您向上级争取,也许可以打到5折呢!”
  太好了,资讯愈详细,局面也对少米尔愈来愈有利。看来,这位销售小姐的“权利”比沙米尔想象中大,一定要把价格压下去。于是,沙米尔又说道:
  “这样好了,我自己先买5套,4套送人,另一套我穿回公司给老板看看,如果老板满意,就立刻回头向你订购。我这样帮你做这笔生意,这5套西装可给我多少优惠?”
  “5套就是原价,没有优惠。不过……这样不好了,算您8.5折。”
  “才8.5折,可你刚刚谈的是5折,怎么一下子落差这么大!”
  “5折是大量订购100套的量才有的。现在,您只买5套,让我怎么再打折呢?再低的价格,您让我怎么写报表呢?老板会骂人啊……”
  “小姐,我这套不穿回去,就别谈团体订购了,老板连看都没看过的产品,让他怎么下订单呢?放心,我是个天生的衣架子,西服穿在我身上,老板保准对这套西装满意,没问题。”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那就7.5折吧,这可是最低的价格了。”
  在谈判中,运用提问来揣摩对手思路的策略,通常都能问出很有价值的资料,知道的资料越多,就越能把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加大谈判成功的速度。
  3.真假交错暗中逼近
  商人在摸透商业行情和与对手较量时,多采用“真假语言交错法”让对方感到虚实难辨。犹太商人也不例外,美国NPK公司总裁多克尔(犹太人)说:“要想在生意交谈中尽可能地减少障碍,顺利成交,就必须运用真假语言交错法。人的思维一旦处于迷惑状态,甚至会认可在现性状态下难以想像的判断。因此,语言的表面隐藏着自己的真正意图,对方并未察觉,就会放心跟进,还觉得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其实这不知不觉中正合你的意向。”
  真假语言交错法并非花言巧语,更不是欺骗,它只是一种快速实现自己意愿的善意的说话技巧而已。
  犹太商人商谈中,频频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与对方追求的目的、利益息息相关。简单的几句话即可笼络人心,使对方产生命运一致的感觉,从而达到休戚与共的效果。
  有时,在商业谈判中,要想迷惑对方,言明双方立场相同时,也可以制造一个“第三者”的敌人。这样一来将双方的矛盾一起转向第三者,对手就可以觉得“我们”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了。在一部小说里,叙述美、苏二强在对峙后引发了战争,正欲动用核武器时,突然传来一则消息:火星人攻向地球了。此时,美、苏便打消了对战的意念,协力对付外来共同的敌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有时可以十分巧妙地利用心理学的技巧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德国有一家建筑公司,因为生意不好,所以一直拖延一些工程款项。工程公司的经理辛尼加是犹太移民,他非常不高兴,因为收不到款项,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调度。
  当辛尼加努气冲冲地开车去建筑公司的途中,竟然发生了连环车祸。幸好,他的车子是最后一辆,只是很轻微的擦撞,并无大碍。但是前面4辆车体都各有损伤。
  第二辆车的车主在发生事故之后,一直坐在车里,连下车看看都不肯,于是第一辆车的车主火了,跑过去理论,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而第四辆车的车主在发生事故之后,马上下车上前察看第三辆车的毁损情形,他的脸上充满歉意表情,并且关心地慰问第三辆车的车主是否受伤。辛尼加也下车来关心双方的谈话。
  很快地,第四辆车主得到了第三辆车主的谅解,早早将车开走了,只剩下前面三辆车还在那里争执不休。
  辛尼加看了这种场面,一路沉思,到了建筑公司之后,他将原先的一脸怒容换上了笑脸,在建筑公司老板的办公室坐了下来。
  辛尼加温和地对建筑公司老板说:“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情况吧。以您的能力来说,不可能会出现周转上的问题,我猜应该是银行上作怪吧!现在的银行只有在晴天才会借伞哩!”
  建筑公司老板有一肚子苦水,听到辛尼加这么说,就对着他大叹银行的无情。于是,两人你来我往地批评银行政策。一时之间,两人同仇敌忾,仿佛站在了同一战线。
  当然,最后的结果一定不用说了,辛尼加顺利的得到了想得款项。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这样,一件很难办的事情你只要换一种角度去看,或许会更快的达到目的。谈判也是一样,想与对方谈成一笔生意,明明你很想与他合作,但你也不要去乞求他什么(当然与别人谈判更不能与对方有矛盾之争),只需你转变一下谈判的方式,或许事情成功也在料之中。
  4.不走死路
  善于操纵交谈的人,总是把话绕来绕去,弯弯曲曲,虽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最后控制对手。犹太商人相信《塔木德》之语:“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最短途径。”在谈生意时,遇到双方都维护自己的利益坚持已见,相持不下,使得一些项目出现分歧,甚至谈话无法进行时,就会出现僵局。这时不能再用直攻猛打的正面交锋方式,最好采用迂回战术曲线进攻。
  就像精彩的球赛,强力扣杀或一脚直射固然壮美,而曲线射门更使人觉得妙不可言。谈判过程中情况多变,说话必须机敏灵活,以寻求新的转机。
  谈判这程中有时难免有争议,这时对判谈有害而无益。而犹太商人就有种用幽默的谈吐打破僵局的谈判要诀。
  具有幽默感人的人总是讨人喜欢,受人欢迎。幽默以它的机智、诙谐、风趣、含蓄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美的享受。
  在谈判中,如果遇到僵局,适当讲一些幽默话语,当然谈判时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场所,但面对僵局适当的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打破也是不伤大雅的。有时还能消除谈判双方之间存在的敌意,促使谈判的成功。
  在以色列,有一位名叫佛莱特的牙医先生,开了一家诊所。一天,诊所来了一位牙病患者,托着腮帮说牙痛得厉害,请佛莱特看看。佛莱特拿着手术器具,左弄弄右弄弄,说:“是不是觉得很痛呢?”
  “是的”。
  “是不是应该要拔掉了?”
  “是的,那要多少钱?”
  “35美元。”
  “什么,要35美元,太贵了。”
  然后顾客又问:“那要多长时间呢?”
  “5分钟。”
  “哇,有没有搞错,5分钟需要35美元。”
  佛莱特说:“假如您觉得时间短,我可以用两个小时来拔掉您的牙齿,您看好吗?”
  牙痛患者当然说不,长痛不如短痛。佛莱特用一些幽默的方式来问问题,很快地就解决了顾客的抗拒并成交。
  犹太商人是这样评价幽默的:幽默能使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它能使谈话因为充满情趣而受人欢迎;它能使对立冲突,一触即发的态势转而和谐融洽;它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理解,接纳、叹服你的劝慰,接受你的观点。总之,幽默的谈吐往往能在困难的局势下打开光明之窗。是否具有幽默感,还是犹太人评价是不是优秀的谈判高手的标准之一。
  在生意场上,当谈判进入僵局时,改变一下方式,试着用幽默机智的话语来打破这种僵局,也能挽回不利局势,继而成功。
  5.不把自己陷入不利之境
  犹太商人以“把嘴巴变成防守的关口”为至理名言。他们有这样的商道:谈生意以互惠互利为宗旨,以洽谈磋商为手段,以认可合作、签约成交为终结。但交谈又是一种竞争,结果并非是均等的“二一添作五”。交谈结果各方的满意程度常常以双方的优势和实力对比为转移。
  犹太商人认为,在进攻谋取主动优势的同时还要善加防守,以避免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一方面,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提防交易过程中对手设下圈套;另一方面,要及时抓住对方谈话的缺口巧妙的反击,陷对方于被动之中。
  犹太商人在商业谈判中,特别涉及重大利益的贸易洽谈,不但会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而且还具备极大的细心,既不操之过急,也不粗心大意,而是时刻提防交易过程中对手可能设下的陷阱。
  我们知道,在商务谈判中,不可避免地要说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如价格、成本、利息或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等等,这些数据对谈判双方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一般来说,许多人都不善于迅速地处理数字,特别是在紧张的谈判气氛中,更容易犯错误。
  在犹太商人看来,承认自己对数字处理的能力不够,并非是一件丢脸的事,请对方一项一项地说,自己一项一项地算,斟酌一番,检查一遍,并请谈判助手再帮你重新算过。如当场算不过来,就拿回去仔细研究过后再表态,切不可盲目相信对方所提供的任何数据,不论它出自什么权威之手。要知道,有的谈判对手特别喜欢钻对方不善于处理数据的空子,而在谈判中占便宜。
  犹太商人一旦作为买方,自然也有破解这一招术的策略。他们通常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做好该项业务的调查研究,做到知道己知彼;出价经过深思熟虑;如有多个卖主,会货比三家;确认对方在运用筑高台策略时,提前点破其计谋。
  这些措施只要运用得当,他们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漫天要价”的策略。作为买主时,犹太商人时刻记住:杀价要狠,抬价要少。破解这种策略后,以以后的谈判中他们就可以选取有利时机给予反击。
  在商务谈判中,犹太商人一直坚持耐心加细心,与其被谈判对方套住,不如有意的地退却,为自己保留一条可进可退的后路。

第四章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通用法典(1)
更新时间2010-12-27 10:21:26  字数:7911

 1.最赚钱的生意经
  谋钱术:让钱从大脑中蹦出来
  犹太人与中国人在精神气质上存在许多暗合之处。犹太人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生活在很早以前就必须和经商联系在一起。在全世界,一提起“经商”二字,就使人想起犹太人。中国过去不重商,现在才重商。所以在中国,近年掀起了学习犹太人经商智慧的热潮。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商人的精神气质在全世界能青云直上,不但超越犹太人,而且奠定中国商人的国际地位。
  对于钱财来说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到你身边,越尊重它,珍惜它,那样它才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
  可是对于犹太人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赚钱是最重要的事。然而,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拜金主义者在犹太商人中却少得可怜,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是合法地赚大钱,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君子们”知识面广,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只要有钱可赚,他们不会放过一切机会。拿军队中服役的犹太人来说,也是不会放弃赚钱念头的。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所有赚钱的机会,他们甚至巧妙地把军营作为放高利贷的最佳场所,以赚取高额利率。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世界的金钱大多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虽然犹太人从人口上说只占世界总人口很小很小的比例,但他们的富有却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在世界首富的美国,还是在亚洲富庶的日本,犹太人都在金融界或商业界独占鳌头,百万、亿万富翁不乏其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巨大的财富呢?这光靠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关键是他们掌握了市场的经营之法。
  如果有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一掷千金,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一般人是绝对买不起的,既然是富裕者,他们付得起,又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相反,如果商品价格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
  其实犹太商人对“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中,为什么不采取别的上策而采用了下策?卖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等于卖出一件商品的利润,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经营出售一件商品,应得一件商品应得的利润,这样既可省了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而以低价一下卖了三件商品,市场已饱和了,你想多销也无人问津了,利润起码比高价出售者少了很多,并毁了市场后劲,所以要想法把自己变成一个高财商者。
  就像有一本书叫《动手来种钱》,是犹太商人共同欣赏的书,书中有一个只剩下1美分的人,这个人正准备开始用掉1美分时,一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他把钱换成美金的铜币,他提示自己每次花钱时,就要让钱再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数量返回自己的口袋。这是一种奏效的方法!这个人最后终于财富广进,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
  淘金梦的确很美,做这种梦的人也比比皆是,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纷至踏来,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不能如淘金者的意愿,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但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
  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对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
  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结果,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几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一个高财商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现致富的机遇,他们似乎对财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而些低财商者,让财富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却毫无察觉。
  掌握得到财富的机会。我们可以发现,辛勤者中间有着贫富之分,而在成功的辛勤者中间,成就亦有高低的差别,但有一些表面上并不辛勤的人,却能成功致富。正是这些差异的出现,社会面貌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而促成社会面貌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会。因此,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语:”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在特定的时间里,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就会产生有利的条件,谁最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能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会,一个高财商的人懂得掌握这些得到财富的机会。
  瞄准女人
  犹太人做生意时,认为让女人掏腰包,远比让男人掏钱出来的机会要多得多。犹太人千百年来的经商经验是,如果想赚钱,就必须先赚取女人手中所持有的钱。因为男人的工作是赚钱,能赚钱并不表示持有钱、拥有钱,消费金钱的权力还是操纵在女人的手中。在花钱方面男人还得听女人的。
  因此,这一点是生意场上的要点,只有女人的心动,才能导致财源广进。
  如果女人和男人相互比较,在消费者方面有很多不同。就花钱而言,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女人则会倾向于那物美价廉的东西。这个比较,能够从某些意义上说明女人比男人能花钱,比男人会花钱。
  想赚钱,女人手中所持有的钱就决不能放过。相反,如果经商者想淘尽男人兜里的钱,“瞄准男人”的钱,这笔生意必然失败。因为赚钱是男人的工作,但赚钱并不表示持有钱、拥有钱,消费金钱的权力还是操纵在女人的手中。花钱方面女人还是占着主要地位。
  所以,无论是经营钻石、戒指、女用礼服、别针,还是经营项链、耳环及女式高级日用皮包等商品,都会有相当的利润。商人只要稍稍运用聪明的头脑,抓住有利的时机,以“女人”为对象来赚钱,大沓大沓的钞票必定会像长了腿似的自动走进商人的腰包。在那富丽堂皇的高级商店里,那些昂贵的钻石、豪华的礼服、项链、戒指、香水、手提包……无一不是等待着女性顾客的。那些豪华商店乃至普通百货公司所展卖的各种商品,均是女性产品占绝对统治地位。犹太商人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获得了比别人更大的盈利。
  世界最有名的高级百货公司“梅西”公司,就是犹太人施特劳斯亲手创办起来的。施特劳斯从当童工开始,后来当了小商店的店员。他在打工生涯中注意到,顾客中多为女性,即使有男士陪着女性来购物,决定购买权的都是女性。
  施特劳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做生意盯着女性市场前景更光明。当他积累了一点资本而自己经营小商店“梅西”时,就是以经营女性时装、手袋、化妆品开始的。经过几年经营后,果然生意兴旺,利润甚丰。他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加大力度,扩大规模,使公司的营业额迅速增长。施特劳斯总结了自己的经营经验,接着开展钻石、金银首饰等名贵产品经营。他在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总共6层展销铺面,展卖时装的占两层,展卖钻石、金银首饰的占一层,展卖化妆品的占一层,其他两层是展卖综合商品的。可见,女性商品在“梅西”公司占了绝对多数。施特劳斯经过30多年的经营,把一间小商店办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公司,显然与其选择的女性目标市场有很大关系。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犹太商人基廷就是一个运用“女性生意经”的好手。
  基廷在繁华的纽约54街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应该说这里的位置是比较好的,每天来往的人也很多,可是基廷的生意却不好做,开业两三年,生意冷冷清清,这让基廷大惑不解。善于动脑筋的他决定到那些生意好的地方去考察。
  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基廷得出这样的结论:平时光顾百货公司的人女性要占到80%,即使有男人来商店,也大多是陪妻子购物,很少单独买东西。在这些女顾客中,白天来的大多是家庭妇女,晚上5点半以后来的是下班后的小姐们。
  认识到这一点后,基廷决定将自己的百货商店的营业对象限定在女性身上。
  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女性,他将自己的营业面积全部用上,分别针对家摩主妇和上班的小姐,把正常的营业时间一分为二,白天他摆设家庭主妇感兴趣的衣料、内裤、实用衣着、手工艺品、厨房用品等实用类商品。晚上则改变成一家时髦用品商店,将朝气蓬勃的气息带到商店,以便迎合那些年轻的女性。光是袜子就陈列许多种,内衣、迷你裙、迷你用品、香水等,陈列的都是年轻人喜欢的样式和花样。凡是年轻女性喜欢的、需要的、能够引起她们购买欲望的商品,他都尽量满足,把它们摆在柜台上。在这里,年轻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基廷的新式经营方法,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来他商店的人越来越多,而基廷不久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的营业面积太小,如果完全模仿大的百货公司,做到各种花色品种都有的话,恐怕是不可能的。基廷面临了一次选择,要么是还维持现状,要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只经营一类商品。他经过思索,决定将其他商品换下来,只经营袜子和内衣。
  开始的时候,常来的顾客对这种经营方式不理解,但基廷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不久这间专门经营袜子和内衣的商店的名声就传开了。许多购买袜子和内衣的女性都不约而同地到基廷的商店来。别的商店要卖250日元一双的袜子,基廷尽量廉价进货,然后用每双200日元的价格卖出,同时将袜子的种类大量增加。基廷的专业经营法果然大获全胜,2个月后.袜子的销售额增加了5倍,顾客也云集而至。
  袜子的销路的成功,使基廷信心十足地如法炮制内衣的主意,他进口了法国最流行的样式,进行精彩的宣传。本来当时对内衣样式没有什么选择,一旦出现新款式,马上就会形成潮流。时间不长,基廷商店有世界上最流行的内衣的消息席卷全国,许多女性闻风赶来先购为快。其实这种内衣同其他内衣相比,只增加了性感美,但美国女人因为在家里穿得比较暴露,这种内衣适应了她对丈夫和男朋友的吸引和需要,销路因之而一时大开。
  基廷完全以女性为出发点,使他的商店成为女性常来光顾的场所。不久基廷就财源滚滚,现在仅分销点就有一百多家。
  犹太从商者,有不少就是以女性为对象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他们的想法—“让女人动心就能有收获,因为女人比男人能花钱”。
  不放弃任何机会
  倘若你可以多赚1美元,只要有这种机会,你就绝对不能放弃。
  在犹太人的挣钱术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即使1美元也要赚的挣钱术表明:犹太人习惯于采取“避实就虚,化整为零,积少成多”的战略,最后战胜强大的对手。实行积微成多的谋略,必须做到心怀大志,对前程自信;如果自惭形秽,胸无大志,永难成功。同时,还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犹太人的忍耐,创造出犹太人赚钱的信念:“在忍耐中争取我们应得到的一切,你要为我的忍耐付出代价。”犹太人的坚定耐心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忍耐力是常人难以置信的,但是,他们的忍耐也是有先决条件的,是有“度”的。精明的犹太商人最擅长计算,他们有极强的判断能力。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在某方面有利于自己,能够为自己带来钱财,那么,他们就可以坚定的耐心,等待对方转变心情或者等待时机的到来。
  用嘴巴做生意
  民以食为天,所以“吃”是天下一笔最大的生意。犹太人认为嘴巴的功能有二:一为说,一为吃。如果你要是问犹太人他们为什么赚钱,他们肯定会说为吃赚钱,而犹太商人经过他们几千年的反复实验,总结出“嘴巴”也是最能赚钱的商品之一。每个精于赚钱的人,都必须掌握这样一条赢钱术——善于在嘴巴里挖钱!“越是流行的东西,越有钱可挣”,这是犹太人坚信不移的赢钱术,因此他们常这样做:巧妙利用人们“向上看”的心理去操纵流行趋势。
  犹太商人用几千年反复地实验,认为“嘴巴”也是商品,而且是最能赚钱的商品之一。精于赚钱的人,都必须掌握这条赢钱原则,即善于在嘴巴里挖钱!
  认为围绕着嘴巴的生意是绝对赚钱的生意,他们正是利用“嘴巴生意”在异国他乡使生意蒸蒸日上。入嘴的东西,必被排出体外。l块钱的雪糕,或者5块钱的炸鸡腿,数小时之后,将成为废弃物而排出。也就是说,人总是需要连续地在吸收和消耗能量之间连续。因此作为有一定能量的食品,总是被消费,随着人体内吸收能量被消耗掉,又需要其他的能量商品。卖出的商品,在当天就会被消费掉。这样很短时间内得到循环消费的商品,除了“嘴巴”,还能有什么呢?人只要活着,嘴巴就要不停地消费,就绝无停止消费的理由,因此无论是礼拜天或节假日。它也永不休息,命令主人把钱顺从地送进商人的口袋里,因为人都要吃。
  日本汉堡包店的创始人在70年代初期,与美国麦当劳快餐公司合作,向日本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汉堡包。开始经营的时候,许多日本商人都认为在习惯于吃大米的日本推销汉堡包,不可能有市场。但犹太商人经过研究,指出日本人体质孱弱,身材矮小,这很可能与偏吃大米有关,同时他又看到,美国汉堡包店的效应正席卷全球,未来将是快餐时代。基于这两点,犹太商人认为,同样是“嘴巴”的商品,在美国能畅销,在日本为什么不能走红?再说,根据犹太人“嘴巴”生意经的观点来看也绝对是赚钱的。他只要经营下去,为什么就说只能赔不能赚呢?
  任何一种生意,要想做好它,使它成功,光生搬硬套地去套用生意规则,这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商人具备聪明的头脑和深邃的洞察力,“嘴巴”生意也不例外。嘴巴生意说白了就是“经营嘴巴的生意”。犹太人把“嘴巴”列为除“女人”而外的“第二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犹太商人的汉堡包店开业了,第一天,果不出所料,顾客盈门,利润还大大超过这个犹太商人事先想象的程度。以后,利润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连用坏了几台世界最先进的面包机器,还是无法满足顾客的消费要求。这个犹太商人利用“嘴巴”生意发了大财!美国一位靠经营土豆致富的大企业家辛普洛特,是当今世界上100位最有钱的富翁之一。”
  二战爆发后,辛普洛特获知作战部队需要大量供给脱水蔬菜时。他认准了这个赚钱机会千载难逢,于是立即决定收购美国最大的一家蔬菜脱水工厂。他收购工厂后,专门为供应军队所需要的脱水土豆,从这以后,辛普洛特就靠土豆销售而发家。
  20世纪50年代初,冻炸土豆条问世,这是一家美国公司的化学师研制而成的食品。那时许多人对这种产品态度并不抱有积极态度。据一些人说,”土豆中有四分之三是水分,假如冷冻起来,土豆就会变成软糊糊的东西。”可是辛普洛特并不这么消极,他选择了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产品,即使风险再大,于是投入人力、物力生产,果然正象预料的一样,”冻炸土豆条”在市场上畅销一时,它成为公司赢利的主打产品。
  由此例子可以得知,犹太人精于“嘴巴生意”,是最务实的赢钱方式。做好“嘴巴生意经”,你的财源就会滚滚而来。
  你如果要问犹太人:“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
  他们绝对会说:“当然是智慧更重要。”
  如何把手中的钱用活,是犹太人经商的一门大学问,他们运作的变钱术是不作存款,而作现金运转。一般人认为,银行存款和现金相比,当然是现金最可靠,既不获利也不亏损。小心谨慎的犹太人当然在二者选一的条件下选择了后者。因为对犹太人来说,“不减少”正是“不亏损”的最起码的做法。想借助银行存款求得利息,是不太可能获得利润的。
  其实每次生意都是初交,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在市场竞争中,犹太人的一切投钱决策思维,都是因“利”而驱使的。在相互争“利”的商场,使生意人真正获利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生意人应具备相应的素质。一是知彼知己,善于察市料“敌”,及时掌握市场的动向、消费者的需求;准确判断竞争对手,知其力,料其行,先发制人,抢先占领市场。二是扬长避短,善于出奇制胜。充分用己之长,由长而谋,因利动止,并注意用自己的优势,在时间速度上用奇,在产品设计上用奇,在经营销售上用奇,使竞争对手意料不到或仿效不及,从而迅速收口投资并赚回期望的目标值。三是审时度势,善于操纵商机。适时抓住市场上有“利”可图的一切机会,主动发起出击。在具体做法上,或施小利诱对手而动,或放弃眼前的小利,假痴不癫,使竞争对手进入误区,从而使自己获得大利。
  还有就是犹太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在工作中也往往以秒计算,分秒必争。一旦规定了工作时间,就严格遵守。下班铃声一响,即使是打字员,他们只要再花几秒钟时间再打10个字就能完成的一件公文,他们也不再打而下班。强烈的时间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而把时间和商品对等,使盗窃时间就像偷取别人金柜内的金钱那样可耻。
  不管你要学什么,首先要学会看管少数金钱,然后才可以管理更多金钱,这是最聪明的提防金钱损失的办法。
  犹太人的管理法则提醒经营者,你的公司就好比一个小分队,也是由各色各样的人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身为老板,你就要做到对部下的特点、能力,甚至个人的性格了如指掌,做到适才适所,使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惟有如此,你的公司才可能高人一筹。
  在犹太人心中,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纳税是和国家订的无形的“契约”,无论发生什么问题,自己也要履行契约。当然,犹太人“绝不漏税”并不表明他们轻易地就交出不合理的税款。他们讨厌被人随意征税。犹太商人在做一笔生意之前,总是要首先经过认真计算,这笔生意是否能挣钱,先粗略算出在除去税款以外,他们有多少钱能装入自己的口袋。
  用钱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出去
  犹太人认为欲望好像野草,农田里只要留有空地它就生根滋长,繁殖下去。欲望就是如此,只要你心里留有欲望,它也会生根繁殖。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你能满足的却微乎其微。人们要仔细研讨现在的生活习惯,你们认为有些是必要的支出,但经过明智思考之后便会觉得可以把支出减少,也许觉得可以把它取消。大家要把这句话当作格言:花一块钱,就要发挥一块钱的100%的功效。
  犹太人坚持钱不能随意花,一定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坚持这种观念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清楚“支出”和“欲望”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看来不好理解,我们也只有通过下面一段文字,可能就会明白:用钱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犹太人认为,支出和各种欲望不能混为一谈。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欲望,可是这些欲望并能凭借自己的收入就得到满足,因此,切不可把自己的收入浪费在不能满足的欲望之上,因为许多欲望是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我们人类常为不能满足的欲望而愁苦。以为亿万富翁有那么多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满足他们心中的各种欲望,这种想法完全错误。作为亿万富翁,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他能到达的路程受到限制,他吃进胃里的食物受到限制,而且他的享乐范围受到限制。
  犹太人认为欲望好像野草,农田里只要留有空地它就生根滋长,繁殖下去。欲望就是如此,只要你心里留有欲望,它也会生根繁殖。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能满足的却微乎其微。人们要仔细研讨现在的生活习惯,就会认为有些是必要的支出,但经过明智思考之后便会觉得可以把支出减少,也许觉得可以把它取消。大家要把这句话当作格言:花一块钱,就要发挥一块钱的100%的功效。
  作为企业经营上或是一个家庭的开支上,犹太人注重开支的预算,要根据预算的90%支出和10%储蓄的原则,慎重使用收入开支必要的支出及购买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除,因为它是无穷欲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纳和反悔。切记不要动用储蓄的10%收入,因为那是致富的本源。大家要养成储蓄致富的意志,保持对支出的预算,并及时对预算作有利的调整,调整预算能帮你保住已经赚得的金钱。

第四章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通过法典(2)
更新时间2010-12-27 10:22:29  字数:8093

 世界上常流行这样的说法:“犹太人是吝啬鬼。”
  到底是不是呢,相信此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是一种误解。因为犹太人中有很多是经商的,而且是经商高手。作为商人,对物品斤斤两两计较和对金钱分分毫毫的核算是职业本能的反映。
  但是作为商人,如不精打细算,不爱惜钱财,怎能获得经营的利润呢?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由于他们的背景和所处的职业地位,形成对金钱有些看法,那就是:
  “赚钱不难,用钱不易。”
  “金钱可能是慈悲的主人,同时也是能干的庸人。”
  “金钱虽非尽善尽美,但也不至使事物腐败。”
  “并不一定贫穷人什么都对,富有人什么都不对。”
  “金钱对人所做的和衣服对人所做的相同。”
  “赞美富户的人,并不是赞美人,是赞美钱。”
  这些犹太格言,反映出犹太人对金钱的观念。说到底,犹太人把金钱视为工具。因此,他们不管别人怎么评论与误解,两耳不闻是非事,一心埋头把钱赚。
  说的没错,对钱财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对金钱除了爱之外,还要惜,也就是说,除了想发财外,还要想办法保护已有的钱财。用现代的流行语说,要“开源节流”。犹太人这些金钱观念是很有哲理的,这是犹太人经营致富的一个奥秘。犹太富商亚凯德说:“犹太人普遍遵守的发财原则,那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
  犹太商人用钱时珍惜钱财的事例有许许多多,有不少成为美谈趣话。据说美国当今最大的财团之一洛克菲勒财团创始人,曾经有过两段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刚开始步入商界之时,经营步履维艰,他朝思暮想发财却苦于无方。有一天晚上,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是推销一种发财秘诀的书。他为此高兴极了,第二天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了一本。他迫不及待地把买来的书打开一看,只见书内仅印有“勤俭”二字,其余再没有任何内容了,使他大为失望和生气。洛克菲勒因此思想十分混乱,几天寝不成眠。他反复考虑该“秘诀”的“秘”在哪里?
  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他,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他想疾书指控他们在欺骗读者。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确实,要发财致富,除了勤俭之外,别无其他办法。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此后,他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年,积存下800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他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将开支节省,把盈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把它投入石油开发。照此循环发展,如滚雪球一般使其资本愈来愈多,生意愈做愈大。经过30年左右的“勤俭”经营,洛克菲勒成为美国最大的三个财团之一的首领,直至1996年,其财团属下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也达一千一百多亿美元。
  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商人是十分注重节俭的,他们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客中,以吃饱吃好为尚,不会讲排场乱开支。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尚,不会用光吃光,手头空空的。
  犹太人测算过,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储蓄1元钱,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元。这88年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每储蓄1元,大都在实行了10年、20年后,很容易就可以到达100万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就会得到利用,由此便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赚钱机会。
  崇尚节俭、爱惜钱财是世界富豪们成功的一个诀窍。如美国连锁商店大王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和世界许多地方,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美国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尔。
  克德是一位节俭出名的大富豪,一天他去参加狗展,在购票处他看到一块牌子写道:“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手表离5时还差一刻,于是他在入口处等候20分钟,才购半价票进场,这样节省了0.25美元。可知道,克德公司每年超亿美元现金流量,他所以节省0.25美元,完全是他节俭习惯和精神在起到支配作用,这也是他之所以是富豪的原因之一。
  可见,犹太人经商致富的秘诀不单是精于做生意,还与他们善于节俭,不乱挥霍钱财相关。犹太人的用钱观念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努力挣钱是开源的行动,设法省钱是节流的反映。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追求,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这正如古人说过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世界上有许多犹太人成为大富豪,这是因为犹太人有可贵的用钱精神。他们成为屈指可数的大富豪后,仍坚持节俭,保持着犹太人特有的爱惜金钱的精神。
  2.可贵的团结优势
  散居在全世界的同胞之间的交流就是获得诸多成功的基础。其实犹太人成功的另一具重要法则就是人际网。建立人际网的媒介就是犹太教的教义。按照犹太教的规定,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也不能谈论工作,必须中断旅行安静地休息。如果旅行中的犹太人到了一个安息日中的社区,那里的人就会留他住宿,并且准备丰盛的饭菜。通过这样的行动,自然就建立了人际网,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就变得非常牢固了。
  即使在现代,这种人际网对于商务活动照样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现在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经济评论家荒和雄说:“没有国家的犹太人要想保持民族的团结,只能积累经济力量。犹太人重视人与人的联系,建立了诚信度很高的商业网。如果朋友中有谁在某个领域非常活跃,大家都会积极提供援助。一个家族会团结在一起赚钱,利用这笔钱来支持有才能的人,将他培养成自己的领袖。如果用足球来打比方,可以说犹太民族是一个为球场上的球员建立了完整的赞助集团网络的民族。”
  犹太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值得参考。“要以两倍于自己说话的时间倾听对方的话。”这是因为,人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建立了巨大金融王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就是“少说”。首先应该倾听对方的话,建立信任关系,才能获得成功。
  经济评论家芦屋晓对于犹太人的商业敏感这样说道:“由于长期遭迫害,犹太人一直无法实现定居生活,因此非常重视信息和教育,以便在不熟悉的国家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生存。”犹太人的强项在于判断得失时,能够不夹带人情世故迅速作出判断。由于犹太人的戒心非常强,因此对于危机管理做得也非常好。犹太人的强项在于经过长年累月培养出从事现代商务活动的必要素质。
  3.拥有能赚钱的智慧才是智者
  犹太人深信“致富是可以后天教出来的”。他们相信成功得来不易,而且必须从小培养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观念,在他们流浪的宿命里,他们不是异国的寄居者,而是掌握命运、掌握财富,信奉“塔木德”智慧的独特民族。
  一提到犹太人,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犹太人是天生会赚钱的民族”,甚至还流传著一则非常有趣的说法:“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虽然在美国,犹太人仅占总人口的2%,但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百万富翁却是犹太人。
  犹太人最令人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财富和赚钱的能力,他们凭著代代相传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
  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学术界甚至科学界,他们始终独占鳌头,而这与犹太人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在每一个犹太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意味著:“书本是甜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IsaacBolshevismSinger)回忆,妈妈将书上头撒满了葡萄乾和糖果,让他把念书和甜美联想在一起。
  犹太学者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的,换句话说,犹太人深信“致富是可以后天教出来的”。
  从小灌输金钱的重要性犹太人对小孩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小孩,这是他们民族的惯例,尤其是北美的犹太人。
  小孩三岁时,父母就会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七岁时,得看懂商品标签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八岁时,教他们可以透过打工赚钱,并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画,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犹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记下今天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告诉他哪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过节俭的生活。
  智慧是夺不走的宝藏“只要你活著,智慧就会伴随你一生。”
  在精明的犹太人眼中,任何有价的东西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因此犹太人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能赋予他们无穷的智慧。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据统计,犹太人在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每人平均读书的比率上,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亵渎。
  犹太人认为专业人士要成功,心思敏捷、口才流利是重要关键,犹太人大多会说两种以上的语言,因为他们背负著被迫害而流浪的命运,为了求生存而学会各种语言。
  由于犹太人从婴儿时期,就在多国语言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不少犹太人很自然地成为语言专家”。
  追求高报酬率的专业犹太人也鼓励下一代成为医师、律师、金融家、科学家、商人等职业,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犹太妈妈带著两个小男孩走上街,路人问她两个小男孩多大了?妈妈回答:医生三岁,律师两岁。”
  在犹太人的赚钱智慧”中提到,犹太人的个性是精打细算,甚至在选择职业上,他们将律师作为最优先选择的行业,因为在美国法学院和医学院相比,进法学院没有先进预科的规定,而且法学士的学位只要三年就可以拿到。
  犹太人从小教小孩要懂得计算期望值,也就是成功报酬率,美国有二亿的人口,高收入的运动员只有五千人,期望值仅四万分之一,所以犹太人很少教育孩子成为职业运动员。
  许多人会将犹太人和守财奴画上等号,其实犹太人对花钱习惯有一个共通的想法讨厌浪费钱,如非买不可,他宁可买最好的。
  许多的犹太人上昂贵的精英大学,因为他们知道子女上好的大学,出社会后就容易有好的成就和名校光环。
  “塔木德”一书中还提到:“宁可变卖所有的财产,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犹太人为了优生学,在挑女婿时,尽量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学者。
  不过,如果拥有硕、博士学位,却无法利用学到的知识赚钱,犹太人认为那不是智者;相反的,如果你没读过什么书,却靠自己的本事成为富翁,犹太人会认为,这样才是真的拥有赚钱的智慧。
  何胃谋钱之道?犹太人的说法,就是发现赚钱的途径。对于犹太人,他们的谋钱观念独具特色,他们认为“只要赚钱就行”,所以他们没有把钱当粪土的观念,而是把钱视为人生的必须组成部分。
  关于钱,古今中外的名人曾对此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莎士比亚认为金钱是盲人重见天日利器;美国贝娄说:“金钱是惟一的阳光,它照到哪里,光亮就在哪里”。而早在2000多年前,犹太人就流行一句谚语:“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钱会祝福人”。这充分体现了犹太人唯利是图的金钱观。
  犹太人的经商思想比较自由,没有什么生意不可以做,没有什么钱不可以赚,因为在犹太人看来,自己关心的是如何赚钱,而不是钱的性质;如果把钱加以区分,真是无聊透顶。当然,犹太人从不去做违法的生意。
  犹太人认为创办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一旦发现公司的存在不能创造利润时,即使是再舍不得也要忍痛割爱,或拍卖或宣布倒闭。当然,犹太人更喜欢创建公司,不过,尽管他们兢兢业业刚在商界中闯出自己公司的名牌,只要能获取高额利润,他们也会将它毫不犹豫地卖掉。在这点上,他们是铁石心肠,从不会感情用事,表现在经营上就是决策果断,犹太民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不管世界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对立,他们照样做生意。
  犹太民族是一个和上帝缔结彩虹之约的民族,因而他们极讲究信誉、遵守契约。然而,这种思想并没有使他们将契约供奉在神龛里,而是连神圣的契约也要当作商品,从中牟利。
  在犹太商人中有一类专门从事倒卖契约的商人叫“贩克特”,译成汉语也叫“掮客”。他们要么将别的公司已签订好的合同买下来,自己履行,从中获利;要么倒卖给第三者,从中赚取佣金。当前,中国的股票和证券市场中,也出现了这种“贩克特”,发大财者不计其数。
  对于犹太人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赚钱是最重要的事。然而,他们惟利是图,但不赞成不择手段的拜金主义,所以在犹太商人中拜金主义者少得可怜,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遵守赚钱的游戏规则,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君子们”内心世界广阔,知识丰富,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只要是赚钱,他们不会与任何一次机会失之交臂。拿军队中服役的犹太人来说,也是充满着赚钱的念头。他们总是挖空脑汁寻找所有赚钱的机会,他们有时把军营看作放高利贷的最佳场所,以获取巨大利润。
  同样,犹太商人在谋钱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也从不存在一点儿感情。只要有利可图,且不违反法律,完全可以拿来用。因此,就是在别人看起来无可借助的条件下,犹太商人也能顺顺当当地谋钱成功。
  以智慧谋钱,是犹太人的惯有想法,这也是智慧与金钱的同在与统一,就因之犹太商人变成最有智慧的商人,犹太生意变成智慧的生意经:犹太生意经让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越做越聪明的生意经!
  犹太人是一个崇高智慧的民族,犹太商人经商也擅长于以智取胜。其他的姑且置之一旁,在实业世界中专执金融这个牛耳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不过智慧这个词概念模糊,到底智慧是什么,解释可能有各有千秋,那么在犹太商人的眼中,智慧是什么呢?
  尽管招考人员不一定会这么做。但这件事足可以反映犹太人的精明,他们不必自己去冒风险。只须摆弄数字就可以了。犹太人还有则笑话,谈的是智慧与财富的关系。两位拉比在交谈:“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当然是智慧更重要。”“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态呢?”
  “这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即为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教师”,经常被作为智者的同义词。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是“智者说智”。
  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知道金钱的价值,才会去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态。但笑话明显的调侃意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个内在悖谬之上。
  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钱的价值,为何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得金钱呢?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而获得一点带“嗟来之食”,味道的酬劳,这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又称得上什么智慧呢?所以,学者、哲学家的智慧或许也可以称作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他同他知道其价值并甘愿为其做奴仆的金钱无缘。在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贴耳的智慧,是不可能比金钱重要的。
  相反,富人没有学者之类的智慧,但他却能驾驭金钱,却有聚敛金钱的智慧,却有通过金钱去役使学者智慧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没钱可以变成有钱,没有“智慧”可以变成有“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比金钱,同时也比“智慧”更重要吗?
  这样,金钱却成为智慧的尺度。金钱与智慧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其实,两者之间也没什么矛盾:活的钱是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智慧即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比死的钱更为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呢?无论从这则笑话还是从犹太商人实际经营活动角度来解释,我们都能有一个犹太人的谋钱术答案:智慧只有融人金钱之中,才是活智慧,钱只有融入智慧之后,才是活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千丝万缕,因为它们本来就是鱼水不分,它们同样都是结合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太人全方位的谋钱之道很有借鉴价值,它体现了一个优秀商人的经营意识,抛开了许多人为观念碍,是赢得财富人生的关键所在,这这些可以看得出犹太人做生意时,只要能赚钱,他们就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犹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金钱是上帝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如果能学习犹太人追求财富的热情,那么成功虽不中,亦不远已。
  4.经商法则:78:22
  犹太人“生财有道”,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特殊的法则:78:22的经商法则。人们有这样的说法:“金钱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从人口上说只占世界总人口很小很小的比例,但他们的富有却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在世界首富的美国,还是在亚洲富庶的日本,犹太人都在金融界或商业界独占鳌头,百万、亿万富翁不乏其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巨大的财富呢?这光靠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关键是他们掌握了78:22的经营法则。
  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一项统计数字表明,美国犹太人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犹太人中没有乞丐。从总体上看,各地的犹太社团总能保持高于其他社团的生活水平。犹太人的团结互助精神可谓无处不在。
  犹太人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富有的人远远少于一般大众,但富有人所持的货币却压倒大多数人。也就是说,一般大众所持有的货币为22%,而富有人所持的货币是78%。因此,做生意必须以拥有78%货币的22%的富有人为主要对象,必会赚钱。在通常情况下,78%的生意是来自22%的客户,这就要求企业界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客户的构成,应把78%的精力放在22%的最主要客户上,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说来也巧,空气中的气体比例是,氮气占78%,而氧气占22%(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人体的比重,也是由78%的水及22%的其他物质所构成的。这个78:22的数据,成为人力不可抗拒的宇宙大自然的法则,人类不能违背这种法则而生存发展。试想,如果空气中氮气占20%,氧气倒过来占80%,人类能在这样的空气中生存下去吗?又如,若把人体的水分降至占60%,那定然会干枯而死。因此,犹太人认定78:22是个永恒的法则,没有互让的余地。
  历史原因造成了犹太人被迫散居于世界各地,反过来,这又成了他们在商场上的一大优势。犹太人无禁书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为世界之最。让有钱人引领消费使某种商品流行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它在那些有钱人当中流行。上流社会的风尚对一般人有很大影响。
  正方形和其正方形内切圆的关系,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法则。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正方形内部的内切圆面积,则刚好是78.5,即正方形内切圆面积约为78,正方形其余部分面积约为22。如果画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加以计算,这个比例可一目了然。因此,正方形内切圆与正方形所余面积比,正和78:22的法则相吻合。
  那借来的钱,再转借给少数的人,从中获取利润。而用犹太人的说法,放款人和借款人的比例是78:22,银行利用这个比例赚钱,绝不吃亏。相反一旦这个比例破坏,借款人多于放款人,则银行必将破产。
  瞄准嘴巴,商机无限,唯我可信。孩子望着父亲,从高处往下跳,父亲却突然缩回双手,让孩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如此反复,让孩子从小只相信自己。这样的“游戏”在犹太人中相当流行。不违法就行所谓“法律的空子”,就是法律对某种行为的默认。犹太人喜欢被法律默认的生意。犹太人给自己订下了613条戒律,而为了和非犹太人和平共处,仅对他们提出7条各个民族都通用的约束。宁租不买犹太巨富如果暮年仍租住公寓,就绝不会弃租买宅。他们会说:“反正我要死了,何必将房子留给别人!”

第四章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通过法典(3)
更新时间2010-12-27 10:24:03  字数:10200

 犹太人本着这样的法则指导自己的生活,获得了许许多多的成功。
  例如,犹太人普遍注重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不管条件多么恶劣,他们都教育和供养自己的子女读书或自己奋发攻读。有的犹太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就半工半读坚持读完大学。更有突出者,则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科学和技术。为什么犹太人那么注重学习呢?因为他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不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人类只有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得到,这是法则。
  正如78:22一样,没有妥协的余地。这种法则驱使着犹太人辛勤地学习,使他们的知识文化高人一筹,从而在各行各业处于竞争的优势。
  布朗先生是一位美籍犹太人,1912年出生,20世纪初,他的父母为了逃避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逃亡到美国,生下了他。十分不幸,布朗尚未读完初中,父亲英年早逝,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到社会上打工,以维持家庭生活。布朗与其他犹太人一样,生活的艰难阻挡不住他求学的决心,他边工作边自学,直到读完了大学。美国的大学是实行积分制的,布朗采取对各门课程逐个击破的办法,用6年时间读完了大学的必修课程,经考试全部获得优秀成绩。不管自修中学课程还是攻读大学学科,布朗的学习环境都是极端恶劣的。他白天打工,晚间除了用45个小时睡觉外,其余时间均用于学习。
  布朗在学有所成后,集中力量研究化学,后来被聘为普渡大学的化学系教授。他在从教工作中,更深入钻研,先后发明了还原剂乙硼烷的简化合成法和另一种重要含硼还原剂氢硼化钠。接着,他深入研究,于1967年发现有机硼化物不但可以作为高选择性硼氢加成反应的试剂,而且可以用来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使有机硼烷成为有机化学中用途最广泛的试剂之一。这一发现,使化学研究有了新突破,给人类带来了贡献。所以,在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布朗一生研究不止,获得众多殊荣和奖励。他195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他先后发表了700多篇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出版了4部有国际影响的专著。他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我的成绩取得是靠刻苦学习和钻研,是78:22法则的结果”。又如犹太人做生意。他们同样本着78:22法则去经营和运作。他们认为,经商是为了赚钱,这是法则。不赚钱的经商,是不符7&22的法则的,因而不能生存下去。欲要赚钱,在经营中就必须懂得核算,这正如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一样,投入的资本起码要达到一定的利润回报才合算,如达不到这个比率,就不合算乃至亏本,这样的生意是不能做的。放贷赚钱法是犹太人起家的一招,他们在英国和欧洲产业革命之时,瞄准了企业发展急需资金的情况,以高利率把钱借给那些企业,得到的回报率比自己办企业赚钱还多,风险相应减少,这是运用78:22法则的一种表现。
  就在78:22法则经过犹太人千百次运用,几乎百发百中以后,世界上具有聪明头脑的少数商人也开始感觉到这个法则的魔力。一个日本商人就是受这种魔力吸引,把它运用到他的钻石生意上的,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钻石,是一种高级奢侈品。它主要是高收入阶层人的专用消费品,一般收入的人是购买不起的。而从一般国家统计数字来看,拥有巨大财富,居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数比一般人数要少得多。因此,人们都存在这么一个观念:消费者少,利润肯定不高。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居于高收入阶层的少数人却持有多数的金钱。换句话说,一般大众和高收人人数比例为78:22,但他们拥有的财富的比例却要倒过来:22:78,犹太人告诉我们:赚“78”的钱,绝不吃亏!日本商人就看中了这一点,他把钻石生意的眼光投向占人口比例“22”的有钱人身上,一举取得巨额利润。
  钻石毕竟是高级的奢侈品,是少数有钱人的消费品,生意的着眼点首先得抓住财主,不能让他们漏网,以赚取占“78”的人的钱。当时A百货公司曾满不在意地说:“钻石生意一天最多能卖1000万元,算不错了。”该日本商人立即反驳:“不,我可卖到3亿元给你们看”。这在旁人看来,无疑是狂人的说法了。但该日本商人不疯不傻,胸有成竹地说出这句话来,无疑是源于对78:22法则的信心。
  事实上,78:22法则的魔力很快就显示出来了。首先,在地形不利的B店,取得了一天5000万的好利润,大大突破了一般人认为的300万的效益估量。当时正赶上年关贱价大拍卖,吸引了大量顾客,该日本商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和纽约的珠宝店联络,运寄来的各式大小钻石,几乎都抢购一空。接着,该日本商人又在东京郊区及四周,分别设立推销点,推销钻石,销路极佳,任何商店都没有下过每天5000万元的记录。相反,A公司由于在开始没有抓住占钱“78”的有钱人的机会,当全国各地销路大开时,才低头提供摊位,结果效益反而不如其他本来相对萧条的商店。
  钻石生意成功了,奥秘在哪里?就在于78:22法则。A百货公司却对此有过怀疑,他们认为钻石商品就好比美国卡迪拉克牌或林肯牌豪华小轿车,国人能够购买的很少,因此销路一定不好。而该钻石商人却不这么想,他把钻石看成稍微高级的国产小轿车,是有钱的或稍微有钱的人都买得起的奢侈品。这一部分人虽占全国人口的少数,却占有全国金钱的多数。赚这部分人的钱,效益必定很高。
  这正是犹太人78:22经商法则的最好运用,在这个不变规律的支配下,钻石推销取得几亿日元的巨大效益,其实并不足为奇。
  后来,犹太人又注意到各国经济在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发展大项目,而以分散的放高利贷形成不了优势。于是,他们又想出根据上述78:22的经营法则,把犹太人分散的钱积聚起来,即设立正式的金融机构,吸纳各人的钱购买股票或股权,把集中起来的钱投向耗资多并且回报率高的大项目。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解决了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难题,自己又可以从中渔利。正是这样,犹太人在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成为金融寡头,华尔街的银行、证券大老板中不少是犹太人。18世纪末办起中欧金融大市场的就是犹太人约瑟·门德壮。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罗思柴尔德的金融集团及美国的摩根财团等均是犹太人开办的。
  犹太人经商的方法就是以此法则为基础。
  例如世上“放款的人”多,还是“借款的人”多?答案是“放款的人”绝对多。一般都认为“借款的人”多,但实际上正相反。银行是将从很多人那里借来的钱,再转借给少数的人,假如“借款的人”多,银行将瞬间破产。如薪水阶级也能赚钱时,那么“放款的人”当会变成压倒性的多。有许多人受投资高级公寓等金融机构的欺骗,这正充分证明了“放款的人”多于“借款的人”。换言之,以犹太人的说法,这个世界,是以“放款的人”78比“借款的人”22的比例所构成的。如此在“放款的人”与“借款的人”之间,也存在着“78比22”的法则。
  入嘴的东西,必被消化而排出。一个50块钱的冰淇淋,或一块1000日元的牛排,经数小时后,变成废物而排出。换言之,入口的商品在不断地消费,数小时后,又需要新的商品。卖出的商品,当天就被消费而变成废物,如此商品,除嘴巴外决不存在。连周末或礼拜也都不休息而成为我们赚钱的生意。唯有银行存款的利息及这些“人口的商品”,所以确实能赚钱。
  然而入口的商品,仍不能象妇女用品那样易赚,故犹太人的经商法,将妇女用品列为“第一商品”,将入口商品列为“第二商品”,其理由就在于此。
  在经商才能方面仅次于犹太人的华侨,经营此“第二商品”的人颇多,犹太人所以自认为经商才能远超过华侨者,是因为多数的犹太人,经营“第一商品”。
  绝对胜利的推销法犹太商人,对于高价推销某种商品时,先利用各种资料,说明该商品应该高价出售的道理。例如统计资料,宣传小册子等,都尽量加以动用,来高价推销商品,就连我的办公室,每天收到犹太人所赠送的这类资料,堆积如山。
  犹太人赠送资料后说:“用赠送的资料来教育消费者。”
  他们绝对不说:“减价卖给你吧!”
  他们认为“商品有把握所以不减价”,并认为“日本人对商品无自信所以才减价”。犹太商人“便宜不卖”的心情,充分证明他们对自己所推销的商品,颇具自信。因为是好商品所以不减价,因为不减价所以才利钱大,犹太人经商赚钱的奥秘就在此。
  “薄利多销”是愚矗的经商法
  我们绝大多数的商人,也包含不少非商业界的人,都认为“薄利多销”是经商赚钱的最高原则。大贩人是日本人里最会经商的人,因此大贩商人的经商法堪称日本的经商法,而大贩商人是奉“薄利多销”为金科玉律!
  犹太人对“薄利多销”的经商法却大不以为然,而且总喜欢用嘲笑的语气反问道:
  “为什么要为了获得‘薄利’而‘多销’?为什么不为了‘厚利’而多赚,而‘多销’呢?唉!大贩商人的经商法真是太愚蠢了!”
  我们时常看到商业界往往假借某种名义举行大拍卖,同业界互相怕对方的售价比自己的低,因此经常把标价继续不断地降低,便成为市场上的“削价大拍卖”,自以为得计的人便以“薄利多销”来陶醉自己。
  精于经商的犹太人绝不赞同“薄利多销”的做法,他们认为这无异是把绳子往自己的脖子上套,渐套渐紧,最后便动弹不得了,多少家公司、工厂商店,都是为了“薄利多销”而两败俱伤,可以说是通向死亡的赛跑!
  采用“厚利多销”法经商赚钱
  日本有一则描写物以稀为贵的真实故事:
  远在中国明朝的时候,日本出现了一位武人兼政治家丰臣秀吉。当时有一个大贩商人从菲律宾带来了一双非常好看的英国制的壶,进贡给丰臣秀吉,秀吉非常喜欢,朝夕把玩,爱不释手,后来把这只壶赐给一位有显赫战功的侯爵,这位侯爵当然有受宠若惊之感,非常珍视这把壶,竞把它当作传家宝!世代相传,直到德川时代,锁国之令解除后,才知道丰太阁把玩的壶,又被侯爵当作传家之宝的壶,竟是洋人的夜壶(盛小便的壶)!
  这则故事颇有讽喻现世社会的怠味,在数百年后的今日读来,仍富有教育意义!这说明了物以稀为贵,因为这把壶当时在日本全国只有一把。现在有些精明的商人便抓住人类喜爱稀少物品的弱点,以极廉的价格在海外购洋货,待输至本国后便以高价出售。不过同样的东西不可在同时同地陈列得太多。
  可见当今,有丰臣秀吉把玩夜壶之癖的人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厚利多销”才能大行其道。
  犹太人善用资金,靠筹集钱使它增值,把其配置到最佳的位置上,这就是78:22法则的活用,使犹太民族在世界金融行业中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你不妨也运用一下78:22的算钱法则!
  5.经商秘诀
  犹太人经商成功的真正秘诀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根据犹太人的《圣经》,经济观追溯到三千年以前。
  如何才能生财,犹太人首先着眼于管理内部,他们期望营造一个和和气气的挣钱氛围,避免引起任何矛盾冲突。
  犹太商人强调和气生财,把人际关系搞得融洽和睦,从而让自己的生意欣欣向荣。这种经商之道,是以“和”为原则,以“善”为办事宗旨。犹太商人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敏锐的社会竞争意识,使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也有所的贡献。
  路德维希.蒙德是犹太实业家中不多见的一个,他不是靠金融技巧,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实业的。蒙德于1839年出生于德国卡塞尔,后移居英国。他在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同著名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他将这一方法带到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同他合作开发的公司。结果证明他的这一专利是有经济价值的。后来,英国和欧洲的许多公司都申请使用这种方法。这使蒙德萌发了自己开办化工企业的念头。蒙德买下了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起参与发明的,当时还不成熟。
  蒙德在柴郡的温宁顿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当地居民担心大型化工厂会破坏生态环境,反对他在那里建厂,并拒绝为他工作。蒙德不得不雇用爱尔兰人。建厂期间,他每天到现场监督,用威胁和诅咒来催促工人,他嘴上老挂着一句话:“不要称呼我先生,我不是绅士!”其情状可想而知。
  蒙德一边建厂,一边进行试验,以完善这种方法。第一次实验失败之后,他干脆住进了试验室,昼夜不息地工作。经过反复的试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尽管如此,他仍很怕出问题,虽然他的住处同工厂只有几百码的距离,他还是在卧室的窗户上安装了一只铃,拴上一根长长的绳子,连向厂区,以便万一在夜晚需要他时,能及时叫醒他。1874年工厂建成,开始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完全亏损,但蒙德并不气馁,加倍努力,终于在1880年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l英镑。
  可是在吞并附近一家和他竞争的企业之后,蒙德和他的主要合伙人约翰·布隆内尔一起,把他们的工厂扩大为“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当时拥有名义资产60万英镑,短短几年之后,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产碱的化工企业。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在生产碱的化学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世人认为,该公司在改善劳资关系方面的建树更有革命性的意义。在英国,他们是最早给工人每年一周假期,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的雇主之一,只是有个条件,就是工人必须好好工作。实际上42%的工人获得了这种休假。这说明他们的条件有一定难度,但决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蒙德此时已经非常富有、非常成功,各种荣誉也纷纷降临到他头上。他从事化学研究生涯的摇篮——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他担任了“化学工业协会”主席,成了“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科学院和“那不勒斯皇家学会”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意大利当局颁发的荣誉勋章。但所有这一切荣誉同日后英国公众在他儿子的工厂发生严重爆炸时所持的宽容态度相比,都几乎不足挂齿了。
  美国联合商标公司的以利·布莱克,则可以说又是一个改善“国际”劳资关系的犹太企业家。
  联合商标公司是初具规模的小公司与联合果品公司并购一起的结合体。原联合果品公司是中美洲素有“人足章鱼”之称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其称号用以形容其凶残霸道。该公司对中美洲一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长期具有支配使用。当一国政府对其发展设有利用价值时,它就会拿政府去做交易,换人执政。在经营活动中,它独断专行,置农民和职工的利益于不顾。
  联合果品公司归布莱克公司名下之后,大力进行了改革。农民和职工的工资的提高,单身职工宿舍的提供,住宅的建造,都是该公司所采取的措施。他先于其他大农业企业承认农业工人的工会,还出版文化刊物。当洪都拉斯遭受飓风灾害后,他送各种救援物资给当地难民,并在危地马拉建造了一所医疗中心,在哥斯达黎加发起过一次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运动。所有这此为联合商标公司赢得了“这半球中最有社会意识的美国公司”称号奠定了资本。
  犹太人心里清楚,有很多人想挣大钱,却只知道让手下拼死拼活地干,而不知道以“和”为“善”为两大原则,去积极地激发下属的奉献激情,从而给自己招来无穷的财富。这就是要想赚更多的钱,首先应当着眼于人际关系。
  犹太人对经商的原则性问题和管理的原则性问题二者兼顾。他们认为:领导者与普通职工无异,他们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融洽的关系,博取下级的意见,不但可以迎合部下的呼声,而且更能让部下信服。
  日本索尼公司总裁森田明夫的成功的经验,多借鉴于犹太人的经商之道。1961年,索尼公司的部分职工想找机会举行罢工,而其时间选择在公司十五周年的庆典日。森田明夫去平息罢工事件。他指出,工会要求只雇用他们的会员是很不公平的。他认为:“只雇用某一工会成员的做法是有害企业的反抗的行为。别人也有权利组织维护自己权益的工会。那才叫自由,才叫民主。”
  他意识到这可能会招致工会领导人的反抗,所以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工会知道公司举行庆祝活动在五月七日,于是声称当日罢工。他们知道此次庆祝活动意义深远,只要稍加威胁,公司就可能会有所妥协。可是森田却不这么认为,经过与大多数雇员交谈,他深信罢工成员中的许多人是知情达理的,不会支持只雇佣某一工会成员的做法。他坚信公司与雇员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不能让这些雇员为一小撮极端分子所利用。
  犹太人森田的态度非常强硬,并跟工会进行了多次谈判,结果毫无进展。由于公司已计划好在总部大楼召开庆祝大会,还请了包括池田首相在内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到时如果满街都是罢工的工人,公司就会丢尽面子。
  所以,工会认定森田只是想吓唬人,最终会妥协,而答应他们的要求。随着庆祝日越来越近,工会的头头们越发显得神气十足,大有绝不求和之势。其实森田早已另有安排,只不过没有露出一点痕迹。他继续率领谈判小组与工会周旋,直至庆典的前一天晚上,双方仍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于是工会头头愤愤离去。
  在索尼公司成立十五周年大庆的那天早上,公司的办公大楼却被罢工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工会的会员到处都是。他们还从别处借来一批人以壮声势。有些人还举着标语牌,来责骂公司与领导缺德。
  同时,一些工程师决定成立另一个工会,打出支持公司的旗号。几百名忠于公司的工人同样地举旗上街,围在罢工者的外边。森田做好参加庆祝活动的准备后,穿上晨服走到窗前,只见大楼也已挂起了庆祝的条幅。可是池田首相和其他贵宾始终没有在这幢大楼露面。罢工者以为在罢工队伍的威胁下,公司取消了此次活动,不过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公司全体领导都在这幢大楼里日夜守候。直到前一天晚上,他们才给三百名嘉宾致电,告知庆典地点改为王子宾馆。
  结果,池田首相等平平安安地出席了庆祝大会,而且整个庆祝活动非常成功。当罢工者发现自己受骗时,他们已出尽洋相。森田从公司办公大楼的后门溜了出来,赶在庆祝活动结束前到达宾馆,他的到会,引来大家雷鸣般的掌声。首相说,索尼公司对待极端分子的态度很值得其他公司学习。最后,闹事的工会一无所获,而且新工会也宣告成立了。
  目前,索尼公司有两个工会存在,其中之一就是当年闹罢工的那个工会。其实,公司大部分工人都并没有参入其中,应该说公司与全体雇员相处融洽。犹太商人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有时部属提出的要求并不一定有道理,有的只代表小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为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去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其后果仍然会是灾难性的。这会使部下形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觉,而使企业家丧失原则,而局面会无法把握。
  犹太商人的经营之道认为生意不宜太滥,应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攒钱,只有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然后才能广开财路。
  如何经营,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呢?
  曾被人称为美国股海“空手道大师”的孔菲德,他自幼家境贫寒,父亲过世早,这个孤儿因之而身负巨大的痛苦,可同时也激发着他奋发图强。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他过人的商业智慧并没有什么表现,相反,他憎恨金钱视瘵如仇。
  1954年,嘎与费城作别,只身漂泊纽约,在“互助基金”机构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互助基金这一行,在战后正发展势头强盛,不如今日中国市场上的期货经纪,他们简直就是在网罗推销员。街上,几乎每一个会讲英语和会笑的人,都在其欢迎之列。人到后,加以短期培训,然后就去发展业务。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孔菲德开始了自己一生的鸿图大业。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集中这笔资金,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更为保险。就个人来说,谁能看透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股市呢?推销员的佣金是从投资人资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训时,他的推销员老师告诉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变化,即便是顾客们赔钱,对于推销员来说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拥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冀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美国的侨民市场。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的薪资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繁荣的报告,但由于远居异国,又没有一条方便之路,可以让他们将资金投于美国股票市场上。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是天赐良机。
  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做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无需自己亲自去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
  孔菲德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设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回他已距离金字塔塔尖不远了。
  他一层层地从每一个属下身上提取他应得的那部分佣金。到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而他自己从未投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实际上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孔菲德手中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之公司声名鹊起,于是,他采取了在互助基金这一行中石破天惊的一步——成立了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
  孔菲德的第一家互助基金,名叫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IIT)。公司在号称是“自由中的自由市场”的卢森堡登记。基金的通讯地址和实际经营的总部依然在瑞士,和ios在一起。孔菲德的那些熟练而有冲劲的推销员们,能使一般潜在的客户获得一个印象,即IIT是一家以瑞士为基地的殷实可靠的大公司,IIT股票销售的情况就如股市繁荣时的热门股票。一年以后,该公司已获得其投资者投入的350万美元,基金继续不断地增长,直到最后增长到将近7.5亿美元。
  随后,孔菲德又在加拿大注册登记了“基金的基金”公司后财源又一步开阔。接下来,他首先把注意力转向了金融中心——华尔街。众所周知,华尔街股市一直是誉满全球的,它的许多热门股票都是抢手货,孔菲德只有跻身其间,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孔菲德和他的助手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可是美国的法律,由公众拥有的投资公司只做多层基金的生意,而个人拥有的公司则不受这种限制。这样,如果本公司成立只有一个股东的“基金的基金”公司,这就合乎个人公司的定义;这种私有资金也就可以在美国公开经营而不受干涉。
  归根到底,他在华尔街就是设立一个公司办事处,这对在华尔街不能长期立足的和美国其他各地立身的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来说,更是一剑双雕。这样,私人基金如雨后春笋地成立起来,它们对任何股票都抱有希望,不管是炙手可热的热门股票,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冷门股票,不管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北极石油探测,他们都处处有份,捞取了不少好处。
  这样,“基金的基金”到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投资于其他基金的超级基金组织,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一个受少数大亨操纵的公司,他们无所顾忌地热衷于投资冒险事业。他一生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过十多个春秋的跌爬滚打,孔菲德脱颖而出,一跃而为美国股票巨星。犹太商人竭力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其要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轻言放弃。

第四章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通过法典(4)
更新时间2010-12-27 10:24:59  字数:9854

 犹太教的基本精神是不麻烦他人,不加害他人。作为犹太教法最著名的拉比,希勒尔曾有一段逸事广为流传。
  有一天,有一个外国人造访夏摩尔拉比,出了如下难题:“先生,你如果能在我单脚站立的过程中向我讲明所有的犹太教思想,我就皈依犹太教。”夏摩尔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将这个外国人赶了出去。接着,这个外国人又来到希勒尔这里,出了同样的难题。“很简单,”希勒尔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犹太教的奥秘所在。其他的都是对它的应用和解释或者是注解和细分。
  信仰不妨碍挣钱
  在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因为被从农业和手工业排挤了出去,不得不进入商业和金融业。在1179年罗马的亚历山大三世颁布命令,禁止犹太教徒从事金融业。这种禁令是对《圣经》上“不能有目的地借给人东西”这句话做了扩大化的解释。
  罗马教皇颁布这样极端而非显现实的法令,是因为他被《圣经》中的一句话所羁绊,而没有整体理解耶稣全部教义的精神。耶稣向他的弟子们是这样训诫的:“借人以物,为求以后得以借他人之物,能为善事?坏人借以朋友之物,尚要求归还等值之物。所以,他的弟子们,都记住了借人以物,不要心存期待的训诫。
  耶稣并没有否定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金融手段。他教人在借给他人东西的时候,要有自己会受到损失的思想准备。但在实际的借与还的过程中,很快演变成贷款者逼迫借款者归还钱财的现象,结局是由最初的善行转变为恶行。这也是人世中的常情。耶稣的思想具有现实性的特点,与之相比,罗马教皇的做法更注重观念上的东西。
  一般来说,犹太人的行事方法是建立在由众多事实得出的经验之上。欧洲人的做事方式是理论和观念优先于实际,只专注于某一狭隘的道理而漠视事实。要用片面的理论来压制事实,需要有强大的力量,而欧洲人正是用其力量型的体魄和行事方式实现了世界霸权。没有这种力量的犹太人必须要先客观地观察事实,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最符合事实的方法,然后处理问题。这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它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犹太人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难道不是他们立足于事实的结果吗?
  “参孙办公”的创使者是犹太人,一般只要提起“参孙办公”大家都会想到商用公事包和皮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史韦达是在1900年初,跟随父亲从东欧移居到美国。最初,他的父亲在纽约开了一家杂货店,但是经营得很不好。于是,他又搬到芝加哥从事别的买卖,但又失败了。他的父亲因为借了很多钱,已经没法回头了,就全国各地跑。最后,他在科罗拉多州的迪邦市开了一家蔬菜店,还是没有赚到什么钱。看样子,他还要重新尝试了。史韦达看到因日夜奔波而面容憔悴的父亲,就说:“让我来经营吧。”
  当时,迪邦是有名的疗养胜地,每年客人都络绎不绝。在蔬菜店的门口就能看到客人们拎着手提箱从停车场出来,走向疗养地。如果再仔细看,多半回来的客人的手提箱都坏了,只由一根拎带绑着。他观察到这一点,就把父亲的蔬菜店改成了皮包店。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店因为临近停车场而卖了很多皮包。
  最初,进行供货的是纽约的皮包制造商。很快地,他们就争相向史韦达的店供货。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史韦达店的皮包销量就在全美首屈一指,店铺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如果去看史韦达的总店,就会发现它只是一个盖在农村的平房,但里面有纽约最新潮的和由名家设计的皮包。就这样,他的店越来越有名。
  在这期间,大生产商都会找时间和史韦达见面,对他表示感谢之情。有一次,他们决定在纽约宴请史韦达。在史韦达到达的那一天,各个公司的代表或总经理都来到纽约铁路终点站来接站,那景象好像是纽约经济团体的大聚会。但当大家看到从列车上下来的史韦达,都吃了一惊。这位史韦达商会的总经理竟然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
  再以后,史韦达决定自己制造皮包。他致力于制作即使遭受碰撞也不易破损的坚固皮包。他把自己制作的皮包称作“参孙”。为什么呢?他在小时候,一直被一个《圣经》故事感动着,主人公就是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名字叫“参孙”。他一直不能忘怀这个名字,所以就用它给自己的产品命名,以此来纪念自己儿时的梦。在他的店前驻足的客人们都非常挑剔,正是这个,成了催生“参孙”这个品牌的契机。
  如果我们要说犹太人的经商法则,那就是:正视和把握现实,并对现实进行合理的判断,最后靠个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可能会有读者认为这没有什么奇特的。其实,经商法则从来就是正确判断时机和正直经营,这样做生意就不会太难了。
  无论是在犹太人当中,还是在日本人当中,都有狡猾和贪婪的人。可是,当这些人是犹太人的时候,人们就会对犹太人提高警觉,这是一种种族的偏见,一种错误的对待犹太人的方式。
  6.破解犹太人为何叱咤商海
  我们世界公认的第一商人就是犹太商人。从罗斯柴尔德到索罗斯,从洛克菲勒到彼德森,众多犹太商业巨子的功名事业令世人翘首瞩目。为什么耀目全球的光环总是频频落到这个人口仅占世界四百分之一左右,并且曾经一度漂泊流浪,无寸土可居的小小民族的身上?结果乃思想与行动的产物,且看犹太人赖以叱咤商海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
  一、舍我其谁,无比自信
  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以上帝的“特选子民”自居,他们在潜意识里始终认为自己和其他民族的人不同,即使在历史上遭受无数磨难,犹太人的这个信仰从不需改变,反而因“风雨生信心”而更加坚定了。
  如此自视的犹太人自然自信十足,这就难怪一般犹太小职员、小商人一脸自信比洛克菲勒、索罗斯也不逊色多少。缺乏自信者办事时总是畏畏缩缩,结果许多易于完成的事都中途作废。而信心充足者,做事时可令自身潜能得到超常发挥,结果时常变许多“看似不能”为“居然成功”。自信令其屡败屡战,直至成功;自信引发他信,他信助其成功。在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的商界,自信之重要尤甚。
  二、重视金钱,讲求实际
  在中国的二千年前,先贤倡导“君子喻子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之时,犹太拉比们早就已经开始教育他们的同胞,“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钱会祝福人的”,“钱会给予我们向神购买礼物的机会”,“身体依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圣经》发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犹太人被鼓励不遮不掩,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向“钱”进军,这在全世界的民族中当属绝无仅有。
  但在如此文化背景下的犹太商人赚钱时思想上无挂无碍,极讲实际,只要形式上不逾矩,他们无所不为,在犹太人眼里,只要有利可图,钻石和棺材生意,绝无二样。因此,往往就在其他民族思想上拘囿不开的地方,犹太人轻易地取得垄断地位,获得更高的利润。
  表面上,耶和华上帝是犹太人惟一的神,但实质正如犹太精英之一的卡尔·马克思所言:“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嫉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尤其是犹太商人为了取得“钱”上的成功而放弃犹太教信仰的,从来不乏其人。在著名的犹太银行家中,伦敦的哈姆勒,柏林的布莱希罗德等都皈依了基督教。
  为了钱,追求钱,犹太商人的人生目标简单直截,清晰明确,这对钱上成功极有助益。今天,“犹太人的神成了世俗的神,世界的神”。
  三、崇尚学习,爱好钻研
  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主要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因着数千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但犹太人对学习对智识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
  认识到智识的价值,犹太人对智识表现出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智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义务。
  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个人的习惯,民族的传统。分析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之路,发现他们大多是先通过钻研成为某一行当的行家里手尔后以之起家的。与犹太商人打交道你会发现,犹太商人的知识面很广,眼界很开阔,像一个犹太钻石商人,很可能就连“太平洋底部有哪些特殊鱼类”这样的生僻问题都能一清二楚。作为拥有几千年辉煌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商业实践的民族,纯商业上的知识在其就更不待说了。犹太商人追求学识渊博,他们当中精通二门以上外语的不在少数,他们视外语为世界商人的通行证。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犹太商人的判断力,还可以提高增加他们的修养和风度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客户的信赖。同样进行投机、冒险、垄断、创新,犹太商人的成功率较高,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此。
  四、以已为先,坚毅忍耐
  就像一个站在壁橱上的孩子,兴奋地跃向父亲张手欲接的怀抱时,结果扑空摔地。数次以后,孩子对谁都不再轻信了,因为他觉得除了自己,谁也不相信,这就是犹太家庭对孩子的家教课。犹太商人在商务活动中只相信根据客观事实做出的判断,不受对手及左右的情绪化影响,他们在商务活动中极少上当。《塔木德》有云:“客人和鱼一样,新鲜时是美味,但超过三天便会发出恶臭。”犹太人相信,只有懂得珍惜和完善自己,才真正懂得,也才真正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因此犹太人不遗余力地从智识、能力、财富等上面增强自身,同时,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对饮食、休息、消遣娱乐都很注重。犹太人的以已为先并不意味着其不关心集体和公益,恰恰相反,在对待犹太共同体及公益事业上,他们都首先要求自己尽责尽力做好而不大在意左右做得怎样。也许,以已为先正是民族凝聚的最佳途径。
  荆棘难测的生存之路教育犹太人要以已为先,也教育犹太人要坚毅忍耐。对于边际性流动,夹缝中生存的犹太人而言,非此即亡。久之,也这成了犹太民族的特性。索罗斯常说:“如果你的表现不尽人意,首先要采取的行动是以退为进,而不要铤而走险。”何等的忍耐和等待功夫,结果当然也正如一句名言:“善于等待的人最终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
  五、契约法律,恪守形式
  犹太商人恪守契约律法,他们极少毁约,他们对所在国法律的遵守,常常甚于其本国人。据日本商人称,犹太人从来不愉税漏税。这样做,往往会损失一时之利,但由此获得的长期信誉,价值远非一时之利可比。更何况,契约律法都只是形式上的公正与完备,虽符合人类社会形式合理化的一般历史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内容上的公正。
  因此,对于把研究律法当作人生义务的犹太商人来说,用武之地其实很大。一是在订约上,他们常常凭借过人的律法智识,以公正的形式与对手签下一份份利益天平总是或多或少偏向自己的合同;二是在守法的背后,在他们智慧的眼里,总有无数的法律漏洞可钻。有一次,洛克菲勒想在巴容县铺一条与竞争对手平行的油管,但对手已让县议会通过一个“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议案,犹太商人像这样钻法规空子的事例很多。马克思曾说过“犹太人的狡猾手法,就是狡猾地规避这些法律”。智慧主体自然是权力利益的主体。
  六、商业道德,冠冕堂皇
  纵横五大洲,经商数千年,绝少有犹太商人坑蒙拐骗的事例,他们一般不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不做短斤少两的事,他们以诚信经商立世。
  《塔木德》中有许多关于贸易活动中诚信原则的规定;二来自其远见卓识。作为一种弱势存在,如果不守诚信,犹太共同体必定早已消失。
  当然,犹太文化中的诚信与我们中国文化中的诚信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对投机钻营,他们并不以为欺。根本上讲,犹太商人所推崇的“诚”是一个实用的“诚”。
  七、万物可商,敏于先机
  《塔木德》上说:“任何东西到了商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真正能实践这句话的也只有《塔木德》的忠实信徒犹太商人,他们早已把合同、公司乃至文化、艺术甚至于他们的耶和华上帝都商品化了。1984年,尤伯罗斯把一向亏损巨大的奥运会卖出了天价,使奥运会从此身价百倍。虽然万物可商,真要做到做好却要商眼锐利,敏于先机。因为思想解放,因为智识过人等诸方面的原因。这些在一般人百求难得的东西正是犹太商人的特长。包括刚提到的奥运会,现代世界的许多原先非商性领域,大多是在将兴未兴之时,被犹太商人率先打破封闭而纳入商业世界的,比如娱乐业、收藏业等。
  八、借势乘力
  善假万物世界船王洛维格起家时只有一艘仅仅能航行的老油轮,他将其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实力雄厚的石油公司,然后以这层关系成功说服银行贷款给他购得新油轮。照此如法炮制,他很快有了自己的颇具规模的航运公司。洛维格之所以能取得银行的信任是他借了实力强大的石油公司之力。再如二战后罗恩斯坦借自己美国公民的身份,为即将被法军接收的斯瓦罗斯基公司解困,从而获得该公司的独家代销权。犹太人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不多举了。一个人,再有智识才华,能力总是很有限的。巨大成功,都是乘势借力的结果。犹太人借乘万物势力的巧善功夫不由人不感佩。
  九、广泛合作,善长垄断
  犹太本民族的商人合作,早已有了传统,因为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这种合作也较易进行。但是,犹太商人的合作范围远不止于此,只要合作能带来甚于单干的利益,他们即愿与任何民族的商人合作,甚至曾经咬牙切齿的敌人,看在利益的份上他们也愿望坐下来谈合作。比如洛克菲勒的合作伙伴,多曾是你死我活的竞敌。在合作与垄断上犹太商人表现突出,除了在这方面意识强烈之外,手法也堪一提,他们以已度人,极善用利益说动对方。
  十、勇于冒险,创新不断
  漂泊不居的生活迫使犹太人不断冒险,久了,冒险便成了犹太人的习惯。20世纪60年代末,年近花甲早已功成名就的哈默到利比亚把赌注押在二块油井租地上,巨资投入后仍滴油未见。他的计划被董事会中的多数人称为“哈默的蠢事”。顶着巨大的压力,哈默坚持把险冒到了底。喜剧结果这里就不说了。洛克菲勒购买利马油田的风险则更大,因为该油田中的油含硫量很高,炼制的技术问题当时尚没解决。但他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雄魄,终获巨大成功。
  创新显然也是一种冒险,它没有成功可鉴。犹太民族特有的冒险精神令犹太商人在产品上,在经营手段上,在许许多多方面上打破常规,引领变革,如塞缪尔(壳牌创始人)首次建油轮
  批卖石油,罗森沃德第一个奉行最高商业信誉“不满意可以退货”等等。
  十一、商情信息,万金不惜
  犹太商人重视商业情报,为之花费巨大的财力精力亦在所不惜。曾经尼桑·罗斯柴尔德个人的情报网,比当时英国政府的还要厉害。它让尼桑比英国政府更早地了解到了滑铁卢战役的战况,帮助尼桑在交易所内大发横财。经营大陆谷物公司的福里布尔几乎把自己的公司变成了专业的信息公司,他购置一流的信息设备,聘请一流的信息专家,包括各国情报局的退休人员。准确的信息使他的每笔交易都获成功。
  商业舞台越大,商情就越重要,一向以世界为舞台的犹太商人对信息的理解和重视自然甚于常人。
  十二、厚利快钱,首当其选
  犹太商人多从事厚利行当,如珠宝、钻石、时装、箱包等。世界钻石行业从开采到加工到销售,几乎都掌握在犹太商人手里;在美国,女装一度95%皆为犹太人生产。可以说,至今最主要的几项奢侈品几乎都为犹太商人垄断。因此,犹太商人的目标顾客主要是富人和女人,富人引领消费潮流,因此犹太商人生意的成功常出乎预想。犹太商人也赚嘴巴之类的快钱,此类虽也在首选之列,但非其主流。
  商人谁不追求厚利,然像奢侈品这样的厚利生意并非一般人做得了,它对经营者的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与其说犹太商人行当选得好,不如说其自我修炼得好。这里,我们也不否认经历的原因,浪迹生涯的高生活成本和动荡风险只有厚利能支持,只有快钱靠得住。
  十三、不耽苟安,跟市场跑
  犹太人的漂泊不都因为被迫,有不少是主动自愿的。哪里有好的市场环境,哪里有好的发展机遇,他们就到哪里去,200年以前主要往欧洲去,近代以后主要往美洲跑,原因即此。巨商的产生需要大的市场和好的环境,若非这种追逐市场,不恋小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犹太商人中不可能出现如此大量的世界级巨商。
  四海为家使其具有世界的眼光,能够整合世界的资源,做世界的生意。
  十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犹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职业之初一般多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将平凡的工作干得出色,如洛克菲勒16岁开始为一个小商人做会计助理,因工作有条不紊,精细认真深受老板赏识;哈同在上海的沙逊洋行当门卫,表现突出一年后升任地产科领班;钻石大王彼德森16岁到一家珠宝店当学徒,敲敲打打一丝不苟,仅五个月手艺就得到师傅的认可;股票超人约瑟夫·贺希哈从14岁到17岁,伏案画股票行情图一画即三年。类似的事例太多。他们还有一个共性是工作之余看书学习。有个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业余时间。他们就是利用业余时间使自己成为欲追求的某一方面的专家。若在中国的国企,他们的职业之初即当之无愧的为劳动模范或技术标兵。
  犹太巨商如此,小商人也一样;白手起家时如此,功成名就后也一样,这是他们共同的民族特质之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对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的细节了如指掌,尤其对统计数据非常在行。这种境况下犹能如此踏实,当属罕见。《塔木德》上告诫:“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反观某些人,不屑于做细事只想做大事,结果不仅缺乏根基,而且信心屡屡受挫。
  特殊的历史经历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铸就的犹太商人无疑是当今世界商界一支最为耀目的奇葩,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尤其是他们作为国际金融及世界贸易的先行者和成功者,而我们也已入关加入到世界经济的洪流。最后,我想起了1925年乔治伯爵对犹太民族的一个评论:“你尽可以诉说你一直在遭受压迫和迫害——可这正是你的力量;你已经千锤百炼,这是你从不断裂的原因之所在”。
  7.经商,以书致胜
  犹太人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经商等各行各业出现众多的佼佼者,他们的经商秘诀在于勤于读书,善于学习。我们大概也许会注意到,各类杰出的犹太人,他们的事业成功无不与勤于读书和善于学习有关。犹太人由于民族遭受过2000多年的迫害,流散在世界各地,受尽歧视和排挤,迫使他们要掌握一门或更多的科学技术本领作为谋生资本,这样就形成一种勤劳好学的风气和传统。而优良的学习风气,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和保姆。
  “知识就是力量”,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有力量。知识来自于实践和别人的经验。个人的实践由于受时间、范围和条件的制约,总是极有限的,更多的是来自别人的经验。书本是一些经验和新知识、新技术“仓库”,它汇集了各种知识和经验,或起码汇集着指导学习、启迪思路的方法。所以,俗语有讲:“开卷有益,一字千金”,“读书能求理,越读越有味”,“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等等。
  读书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也可以通过自学,从中掌握有关的知识。犹太民族十分注重正规的学校学习,他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学校读书,有些家庭经济不允,则待孩子读上大学时,实行半功半读。因此,犹太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知识就是力量”,犹太人也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没有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商人,既然不是真正的商人,就没和你做生意的必要。他们对于没文化的商人最瞧不上眼,犹太商人大多都学识渊博、头脑灵敏。请相信,知识是致富的最有力力量!一般说来,犹太人希望自己胸中有墨,从而引来黄金万两。
  犹太人对学校的正规教育和自教自学并重。众所周知,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很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只有在实践或专业学习基础上才可以得到增长。此外,由于因人而异情况和条件,才发现他们很受到正规教育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犹太人对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非常在意,从中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仅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事物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乐意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一个做钻石生意的犹太商人曾问他的合作伙伴:“你知道大西洋底部有哪些鱼类吗?”
  听者乍一听问这个问题,可能都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做钻石生意和大西洋底部的鱼类毫无关系,怎么问这样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问题呢?
  但犹太人有自己的想法: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一个精明的头脑,对方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都了如指掌,可见对钻石的业务知识也同样相当熟悉,那么对巨细俱全的钻石种类的分析肯定也是全面、周到的,和这样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赚钱。
  犹太民族在其这么一种宗教影响和文化氛围熏陶下,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视蔚然成风,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学习、全民都有文化的传统。尽管早期的犹太民族的学习主要以神学研究为取向,涉及知识面十分狭窄,但后来随着犹太民族受迫害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的学习很快扩展到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勤学苦研的传统从未中断,这使犹太人特别是犹太中青年在调节其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求生存谋发展的创造力上,具有了更大的能量。
  正是这种传统的继承,使犹太人不管流散到哪里,其民族的文化整体素质都比别的民族要高。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在金融、商业、教育、医学、法律等高文化行业中,美籍犹太男子有70%、女子有40%,而同期全美国平均只有28.3%的男子和19.7%女子加入此行列。
  而在最为灵巧、收入最高的两大职业医生和律师中(他们要求文化素质要特别高),犹太人所占的比例却最高。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共有三万多名犹太医生,占美国私人开业医生总数的14%;另外有约十万名律师,占美国总律师数的20%左右。
  犹太人靠其高素质的文化,在择业和创收方面就胜人一筹,且不说其在经商中巧用谋略的巨大收入了。以美国为例,据统计,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辈子靠打工收入,比一个同样工种的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又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辈子多挣20万美元。在美国的二百多万犹太人中,占高中毕业64%,大学毕业占32%。而在美国总人口中,高中毕业只占35%,大学毕业占17%。这个文化水平的群体差异,使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收入就比美国全国平均收入高得多。据统计,1974年美国犹太人家庭平均收入为13340美元,而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有9953美元,犹太人家庭高出了34%。
  犹太人把知识视为财富,认为“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犹太人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就是教育子女。他们教育子女,目的在于让后代能在竞争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自己和民族力量。犹太人对教育问题已跳出了宗教和神学范畴,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处于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变化之中,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激烈的竞争中必须遭到被淘汰的命运,经商做买卖,从事科学技术事业无不如此。
  统计结果表明,最近十多年来的工业新技术,有30%已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了。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已限制在3年左右,超导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蓬勃兴起,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已在拉开帷幕。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向全球化,知识型经济成为争夺相对经济优势的主要手段。在这样多变的世界里,任何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远见和不求上进的人,命运中将注定失败。犹太人深明大义,不但自己学习努力,自觉接受新的知识,对后代的培养更为倾心,为如何培养他们成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不遗余力。的确,犹太商人的观念是正确的,他们把知识看作致富的力量,因此世界上的犹太商人成为第一流的商贾。
  犹太人有个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他们教育子女,目地在于让后代能在竞争的社会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本民族的力量。犹太人深深明白,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处于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落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经商做买卖如此,从事科学技术事业也如此。
  犹太人深明大义,不但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而且着力培养后代,让他们成为文化素质较高的新的一代。

第四章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通过法典(5)
更新时间2010-12-27 10:25:16  字数:8735

 犹太人既注重学校的正规教育,又注重自教自学。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很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要通过实践或专业学习才能得到。另外,由于各人和条件不同,受到正规教育的情况很不相同。因此,犹太人很强调具有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从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事业有成的犹太人都有一套高效的读书方法:
  1.善于收集学习资料。他们根据学习的目标要求,收集所要学习的资料,包括书籍、杂志、报纸、文献、录音带、录像带、电子计算机贮存的资料、电脑软件等等。
  2.确定精读的资料,下功夫读懂读透。
  3.按学习所划定的范围泛读,以取广采博收之效。
  4.借用别人的头脑“读书”。人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又极有限,解决这个矛盾,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可借助别人的力量。比如把一些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书、资料交给下属有一定素养的人阅读,让他读通后把核心内容和要领归纳告诉自己。听了他的介绍后,如发现有待进一步了解的,可自己有重点地把它阅读。
  5.定向选读。如自己需要攻克某个方面技术或项目而缺乏相关知识,即选定相关的书籍、资料阅读和学习。比如爱因斯坦为了创立相对论,但他的非欧几何知识缺乏,于是选学这个学科的有关书籍,效果立竿见影。
  6.通过多形式获取知识。不仅从书本、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与人交往来学习。据了解,今天人们接受的信息,来自文字的不到五分之一,而来自语言的超过五分之四。如交谈、讨论、会议、报告、电视、广播等手段,使人们可吸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犹太人提出的谋钱口号是“商人要学识渊博”,同时他们也将此作为自己的经商法则。学识渊博,提高了商人的判断力,也增加了他的修养和风度。一个文质彬彬和一个粗俗不堪的人,经营同一宗生意,前者成功机率会更大一些。钻石是一种昂贵的商品,按犹太人的经商法来说,钻石属于“女人”的商品,也是是一种很赚钱的商品。
  假如是一个商人学识渊博,他除了对自己的商品了如指掌外,同时也了解自己商品所针对的顾客的心理,尽力满足她们的需要,选取合适的场所,必要时客气而又不失风度地与顾客交流,从而取得顾客的信任和重视。顾客开始注意到了你的商品,这样生意就有了成功之半。假如是一个见闻狭隘、学识粗浅的商人,他既不懂得怎样设置排面,创造气氛,也不知道与顾客如何交流,更不知道怎样自己的信誉如何树立,衣饰粗俗,满口粗话,这样,顾客进门就生出疑虑,还赚谁的钱呢?
  但是,有的人仍然不明白,钻石和学识渊博到底能搭上多少关系?又怎使犹太人手中的钻石产生这么大的魔力?成功钻石商人经营钻石生意时到底应具备哪些条件?
  有个日本商人,他对犹太商人的经商法则掌握得很好,并取得了贩买女人用的手提包的成功,在经营服饰品贸易中立住了脚跟。他想进一步扩大营业范围,就看中了犹太人发财的钻石生意,但他又了解到日本的钻石生意很不景气,许多像他那样曾对钻石生意抱有很大信心的人都失望而归。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为了避免自己有一样的命运,这个日本商人对当时有名的世界钻石大王玛索巴氏进行了一次造访,向他请教这些问题。
  “钻石生意要取得成功,哪些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呢?”
  玛索巴氏不假思索毫不客气地答道:“要想成为钻石商人,必须先有一百年的计划。也就是说,靠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的,最少要赔上你孩子那一代,将两代人的时间合在一起才行。同时,钻石买卖,最要紧的一点是,别人对你是否尊敬和信任,被人尊敬和信任是钻石买卖必备基础。因此,钻石商人在学识方面应当渊博,无论什么事都有所了解。”
  玛索巴氏因此而想试探日本商人的学识如何,劈头盖脸地问:“你知道澳大利亚近海一带什么种类的热带鱼比较繁盛吗?”
  日本商人当场被问得张口结舌,所以来说知识能使人赚大把的钱。只要有了知识就不怕赚不到钱。
  8.经商,凭忍耐致胜
  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看来犹太人是十分善于应用儒家的“忍”思想的,他们在2000多年的受迫害中所积累的忍耐精神,应用到今天犹太人的商务活动乃至处世哲学中,获得最终的成功。
  犹太人认为:“忍一点晴空万里,让三分海阔天空。”他们也这样讲:“人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每天都会更新。昨天生气的细胞已为饥肠漉漉时所考虑的也不一样。我仅仅在等你的细胞的更替。”
  就像犹太人考夫曼能成为股市“神人”,是他顽强忍耐的奋斗的结果。他1937年出生于德国,因遭受纳粹的迫害,1946年随父母逃到美国定居。他刚到美国时不懂英语,进入学校读书十分困难。但他很有耐性,不怕别人嘲笑,大胆地与美国小朋友交谈,从中学习英语。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补习英语,吃饭时和走路时也背颂英语词句。半年时间过去了,他能熟练地讲英语了。他家境不佳,却以半工半读形式读完了大学,并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工作中,他不辞劳苦,刻苦钻研,从银行的最低层任职做起,直至成为世界闻名的所罗门兄弟证券公司主要合伙人,以至首席经济专家和股票、债券研究部负责人,他对股市料势如神,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权威之一。
  巴拉尼是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他年幼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贫无法医治,使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行走不得。但他没有灰心丧志,而忍着各种痛苦,艰苦奋斗,刻苦攻读,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除了荣获奥地利皇家授予爵位外,1914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资金,他一生发表了184篇很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绝不可能经历2000多年的流散和摧残而不灭亡。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和腹背受敌的攻击中,常常表现得从容自信,练就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能忍一切不可忍之事,这就是犹太人成功的真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许多本来很好的事往往因泄一时之痛快而告失败,事后再后悔的时候已晚矣。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家庭关系如此,处理商战亦如此,只要能克制自己的愤怒而保持带微笑的大将风度,就将无往而不胜。忍耐是一种高等文化的象征,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不得不需要更长久的忍耐,据说,犹太史上最伟大的拉比希雷尔就是一个堪称忍耐典范的人。
  一次,有两个人打赌,说好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火,就可以赢400元钱。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正在洗头。
  这时,有个人来到门前,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赶忙用毛巾包好头,走出门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
  “我有个问题要请教”。
  “那就请讲吧,孩子。”
  “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
  “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熟练的产婆。”
  那个人听完就走了。过一会儿,他又来了,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
  “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
  “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
  “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那个人听完了,没走,又说道:“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您生气。”希雷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来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
  “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
  “不错。”
  “要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以色列不要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元钱。”
  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记住了,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元钱的,即使再加400元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绝不会发火的。”
  我们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希雷尔他的忍耐真的是很大,如果换做我们,恐怕要发火了。忍耐是痛苦的,它压抑了人性本能的欢乐,赤裸着身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滚爬,鲜血布满了脸也全然不顾。忍耐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有压力必有反击,有忍耐必有反击。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种一时痛快但终生遗憾的事。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会忍耐,也要经常注意到别人的忍耐。
  这里有一个犹太人极强忍耐的故事。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裔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奖的女作家,也是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第7位获奖的女作家。这块文学金牌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怎能使她不激动呢?一串串苦涩的泪珠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1923年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珠宝商金光般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遐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让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不能自拔。
  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小姑娘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给她机缘,反将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渊薮。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等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
  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养料”过剩,她常常感到心胸有一江春水在激荡。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
  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小说竞出自一位少女之手。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世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像一匹脱缰的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
  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
  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她的成名之作《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
  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漩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戈迪默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端正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失望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犹太人的忍耐性真的超出想像,如果不是他们的忍耐性没有这么大,估计他们真的做不到今天这种成度。
  对商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陷入突如其来的怒气中更能造成灾难的了,而习惯性的自我克制能带来平静和财富并免出激烈的争执,忍耐需要好脾气,这对商人很重要。
  9.经商,能精于借势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人很难事业有成。古人说:“下君这策尽自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一个人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项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亦必须要那样去奋斗。
  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门类很多,社会分工精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极有限的,在某些科学技术乃至具体工作环节上,哪怕是最杰出人物或团体,亦不可能独自完成,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攻克。更为值得注意的,人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尽人之力远不如尽之智,所以古人已道出了下中上的策略,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凡是善于借助别人力量的,均可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达到成功的目的。
  可是犹太人不论是商界或科技界的成功者众多,普遍都具有善于借助别人之智本领。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且不说其在外交工作的政治手腕,就说他在处理白宫内的事务工作,就是一位典型巧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
  他有一个惯例,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它三几天后,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只好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基辛格即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此时基辛格才把它看阅了,然后问对方:“这是你最好的方案吗?还有没有别的比这方案更好的办法?”这又提案者入更深层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智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这不愧为犹太人基辛格的一手高招,这也反映出犹太人的一种成功的诀窍。
  还有就是犹太人密歇尔.福里布尔经营的大陆谷物总公司,能够从一间小食品店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跨国企业,主要因其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科技和善于借助大批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级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断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宁肯付出极高的报酬请有真才实学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公司工作。这样,使其公司信息灵通,操作技巧精通,竞争能力总胜人一筹。他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这些优势,但他借用这些力量和智慧赚回的钱远比他支出的大得多,可谓“吃小亏占大便宜。”
  当我们在遇见每一个陌生人展示你的商品或服务时,我们可以从陌生人那里开发客户,这点犹太人商人的拿手好戏,陌生拜访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方法,推销员时时刻刻想着去结交陌生人,并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了自己的客户。
  进行陌生拜访前,你应该打破不必要的心理障碍。人是最高级的情感动物,你为他人献出一个真诚的笑脸,几句和美的关爱话,即使他对你所推销的产品给予拒绝,但他已知道你的产品了,并且认识了你,这比什么都重要。当再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方面的推销人员上门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你!
  挨户推销,虽然辛苦,但是对推销员而言,是个磨炼的好办法,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他们可以借和这些陌生人来赚钱,这样对他们也有好处。
  我国三国时代的孔明是位善借势借力的能手,如他导演的孙刘联兵,火攻曹军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例就是典型,还有“草船借箭”也是巧在“借”字。事实上,人类自从走上文明之路时起,一直在寻求借势借力的办法,正因为不断地创造了各种“借”的办法,所以使人类不断走向文明。
  杠杆原理便是人类“借”力的一种发明,其后又发现了滑车的原理。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知道把大小不同的滑车加以组合,就可以用更小的力量举起更重的物体。今天,只要一个人坐在起重机的座垫上,就可以操动几十万斤的钢架、货柜。人类依靠头脑的作用,使人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限度。
  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都是运用了滑车的原理,借用别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效果的。所有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长,就是有一种识人的眼光,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把每一个员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当,使每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访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耐基能够从一个铁道工人变成一个钢铁大王,是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力增值了成千上万倍的结果。
  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一样,凡是获得成功者都有一套善于“借”的本领,牛顿曾说:“我成功靠的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犹太人有那么多的学者能获得诺贝尔奖金,有那么多科学家创造出世界级的发明,都是从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升华的。如物理学家布洛赫,他能够在原子核磁场方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是与他得到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学奠基人海森堡的指导和影响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犹太人懂得任何事业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省劲。善“借”力量,则是一种快捷省劲的。
  10.致富有什么秘诀
  生活哲理
  公元73年犹太人民族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到处遭受迫害,只好四处逃避。在近两千年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生活哲学,逐步积累经验,变得尤为聪明,更能适应环境,因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下去,乃至发财致富。
  宇宙与生活是相依生息,相容无悖的。因此,犹太人他们把这一看法,视作自己生活的法则,并把它活用到谋生、做生意,使其有了前进的方向的精神的支柱,他们用着这样的法则指导自己的生活,获得了常胜不败的结果。
  例如,犹太人普遍注重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不管条件怎么恶劣,他们都教育和供养自己的子女读书。有的犹太人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允,则半工半读坚持读完大学。更有突出者,则利用业余一切时间学习科学和技术。
  为什么犹太人那么注重学习呢?因为他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不是人类天生而有的,人类只有付出努力代价才能得到,犹太人每天辛勤地学习,使他们知识文化高人一筹,使他们在各行各业处于竞争的优势。
  比如做生意,他们同样本着经营运作。他们认为经商是为了赚钱,不赚钱的经商,是不符合“78:22”的法则的,因而不能生存下去。欲要赚钱,在经营中就必须懂得核算,这正如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一样,投入的资本,起码要达到一定的利润回报率才合算,如达不到这个比率,就不合算乃至亏本,这样的生意就不能做。
  放贷赚钱法是犹太人起家的一招,他们在英国和欧洲产业革命之时,瞄准了企业发展急需资金的状况,以高利率把钱借给那些企业,得到的回报率比自己办企业赚钱还多,而风险相应减少,从这点可以看出犹太人的精明。
  在往后,犹太人又注意到各国经济在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发展大项目,而以分散的放高利债形成不了力量。于是他们又想出办法,把犹太人分散的财富积聚起来,设立正式的金融机构,集中力量投资耗资多的,回报率高的大项目,这样做,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解决了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难题,自己可以从中渔利。
  正因为这样,犹太人在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成为金融寡头,华尔街的银行家中不少是犹太人。18世纪末,犹太人约瑟夫·门德壮办起中欧大金融市场。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罗思柴尔德金融世界,也是犹太人。他们善于运用资金,靠筹集的钱增多增值,把其用到最佳的配置位置上,他们运用巧妙的处世哲学,以杰出技艺在狭缝中生存、发展,使整个民族不但保存下来,而且成为世界有影响的民族。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没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不愿意走向成功的人。
  我们可以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在经营致富的人或是攀登科学高峰成功者,并没有比那些失败者更优越的条件。他们同样的只有一双手、两条腿、一个脑袋,他们有些甚至分文没有,白手起家;论学历吧,许多大富豪在创业前都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不少是学徒或伙计出身,论经济条件吧,多数发迹者或成功者是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或青年受尽了生活的艰苦辛酸。
  这些人怎么会成功呢?
  一句话道出真谛,他们均能自强不息,有必胜信念,犹太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自强不息,困难和挫折吓不倒他们,迫害和残杀穷不了他们的路。
  犹太民族自从家园被侵占,大部分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流散天涯。在漫长的流亡漂泊岁月中,犹太民族虽然灾难迭起,几乎遭到灭族之灾,但人们发现,今天的犹太民族的特性、宗教,语言、文化、文学、传统、历法、习俗和勤劳智慧的资质没有因这1900多年的悲惨民族史而分崩离析,他们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民族凝聚力。
  尽管他们长期来遭受到大放逐、大迁移、大捕杀,但他们仍然能做出种种惊天动地的伟业。千百年来,犹太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处境恶劣与成果产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现象,是这个民族的旺盛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反映。
  犹太人驱卢宾,1849年出生于俄国,他随父母生活在俄国,受到歧视,不得不迁居到英国,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由于温饱无保,不得不又迁居到美国纽约。没有条件读书,他16岁那年随淘金潮流到了加州去淘金。黄金没有淘着,迫使他另谋生路,摆卖小日用品。他从小日用品,逐步发展成大商店,最后创造出连锁商店经营模式,成为大富豪。
  卢宾的成功,在于没有因几经波折而气馁,在淘不着黄金的情况下,动脑筋,想办法,从千千万万的淘金者身上打主意,想到他们在矿场上需要各种日用必需品,就从这点作为突破口,走上规模经营和连锁销售的发迹之路。


附赠:<犹太人的智慧语录>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si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si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
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si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si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八、要克服对si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si去的观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 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si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si别是必然的。
一三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四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si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二、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si是个人了。
一五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七、萻i嘧畲蟮拇砦螅 谟诓桓页械Jト说男摹?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六四、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一六五、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一六六、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
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
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一六七、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一七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一七三、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一七四、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一七八、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原谅自己!
一七九、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孽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一八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你是穷人命还是富人命?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
只有无法改变的穷脑袋
没有无法改变的穷口袋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只有0.05厘米
0.05厘米,见证了开始差之毫厘,结果距之千里的事实。
贫穷不是上帝赋予一个人的义务,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行为注定的结果。
从穷人到富人-----“富人八证”
野心勃勃---出生证
胆识过人---健康证
一切可行---许可证
信用无价---身份证
审时度势---驾驶证
超前规划---通行证
经营细节---工作证
永不言败---资格证
野心勃勃---出生证
穷人赚钱为了消费,富人赚钱为了证明
穷人挥霍财富,富人发现财富
穷人被凡人偷走梦想,富人坚定自己的选择
穷人用别人的判断证明自己是对的,
富人用最后的结果证明自己是对的。
胆识过人---健康证
穷人想改变生活,富人想改变命运
穷人只知道赌的结果,富人能掌握赌的规律。
穷人怕斗,富人敢斗。
一切可行---许可证
穷人学习为了饭碗,富人学习为了力量
穷人把责任当作累赘,富人把责任看作动力。
穷人靠断自己的脊梁,富人走出自己的前途。
穷人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富人看不到希望就准备。
穷人把一个行业做砸才跳槽,富人把一个行业做透才跳槽。
穷人等待机会,富人制造机会
信用无价---身份证
穷人忍受天灾,富人难耐人祸
穷人因循守旧,富人打破常规
穷人安于贫穷,富人渴望富有
穷人把机会当石头,富人把机会当璞玉
穷人乐于挖井,富人善于修路
穷人往往把自己做死,富人只愿把自己做大
审时度势---驾驶证
穷人被别人经营,富人去经营别人
穷人在乎赚钱的多少,富人在乎赚钱的方法
穷人选择走死路,富人选择走活路
穷人要的是小而康,富人要的是大而豪
穷人会糟蹋钱,富人会使用钱
超前规划---通行证
穷人害怕麻烦,富人转换麻烦
穷人把身家赌在一根稻草上,富人把命运攥在自己的手里
穷人拄别人赏赐的拐杖,富人发现自己的门与路
穷人认为钱在富人的手里,富人认为钱在百姓的手里
穷人能看一寸,富人能看一丈
经营细节---工作证
穷有多种原因,富有多条途径
穷人只知保位子,富人知道换位置
穷人经商,经营的是自己的帐本;富人经商,经营的是自己的人品
穷人喜欢富人的 样子,富人坚持穷人的生活
穷人失败后找借口,富人失败后找原因
穷人做无规则游戏,富人做有规则游戏
穷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死亡,富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希望
穷人有钱社会受害,富人有钱社会受益
永不言败---资格证
穷人错一时会放纵一世,富人错一时只放纵一时
穷人失败后选择放弃,富人失败后选择重来
穷人摔一个跟头会摔晕头脑,富人摔一个跟头会摔出胆量
穷人只甘心走一个点,富人总想多走几个圈
穷人善于嘲笑别人,富人善于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