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强:《新职业观-曼德》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5:37:47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前言:何谓现代职业精神


  现代职业精神是活出来的,不是生硬地学习、模仿、表现出来的,只有我们的生命信仰有了彻底的改变,我们才能活出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职业精神。

  职业产生于社会分工。如果人人都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给状态,就不需要分工和职业了。由于交换和交易的产生,催生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最终导致了职业的出现。但有职业并不意味着有现代职业精神。现代职业精神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确立而确立的。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职业,没有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就没有现代职业精神。

  让我们先看看西方职业观的历史沿革。从16、17世纪开始,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西方开始了经济上的工业革命、城市化和全球拓殖运动,而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改变。一种积极入世、“入世修行”的人生信仰开始主导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对财富、牟利、工商业等经济活动人们也给予了有力肯定,而把职业看作确证自己的人生信仰的一种方式,甚至推崇为“天职”(Calling)的职业观念也开始形成了。

  正如以研究美国资本主义精神著称的社会学家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一种肯定、尊崇职业甚至赋予职业神圣意义的西方职业观念由此形成。

  16世纪,身在日内瓦的法国著名思想家加尔文也曾指出:“
职业这个词,含有呼召的意思;而所谓‘呼召’,乃是指上天向某一个人指示,你应该如此如此地生活。

  在西方人的理解中,职业是天职,所以职业是神圣的、美好洁净的、不容推脱必须完成的;职业是天职,那么就应该以虔敬、勤奋、忠诚、主动、追求卓越等高尚的人类精神来对待工作,而那些懒惰、疏忽、委靡不振、不履行道德操守的所有工作表现,都将会受到谴责和惩罚。

  西方职业精神对于西方企业和个人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看过本人拙作后赞不绝口的美国威望医药公司中国代表郭先生对我说,当年他在国外发达国家问到很多人从事什么职业时,他们大多数以一种特别喜悦和自豪的口吻说出自己的职业是什么,尽管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有高低贵贱,但他们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崇敬毫无遮拦、流露无遗。这种真正地热爱工作、将自己的生命、热情和自我实现都融进工作的职业观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系,虽然步履艰难,但我们成就非凡。在物质成果上、经济制度上,我们迅速取得了西方国家要花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职业精神方面还比较匮乏,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从21世纪开始以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国企业界、出版界出现。那就是一些宣扬职业精神的书惊人得畅销,如《致加西亚的信》、《细节决定成败》等动辄销售上百万册,各个企业趋之若鹜、纷纷抢购,企业界对职业精神的巨大需求确实让人震惊。但冷静思考一下,实际上这种需求也是必然的,因为我国企业正处于塑造现代职业精神的阶段。

  我曾经培训过的北京某钢城金属公司王副总经理告诉我,她们公司的员工待遇是很好的,但在职业观上很是不对劲:惟利是图,把工作当成捞钱的手段,为一些蝇头小利不惜采取行贿受贿等不正当手段;工作打不起精神、难以积极主动,敷衍了事、拖延任务、执行能力差,而且最痛心的是没有一个自己的人生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得过且过,毫无高尚的生命追求和人生动力,等等。

  她的描述是有普遍性的,在我培训过和购买《敬业》、《天职》的大多数企业中,员工的职业观普遍存在问题,我接触过的企业和员工,都向我昭示这样一个现实:中国企业急需现代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训。

  现代职业精神的特色是以人的生命信仰的完满实现为职业观的主旨。我去温州做职业精神讲座时,一次正好在年仅38岁就英年早逝的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先生家乡温州苍南县培训。我告诉大家作为职业人士的王均瑶,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基于生命信仰的职业观,以至于职业与生命、与财富、与家庭的关系分崩离析,最终失衡。

  王均瑶先生除了为集团的事每天工作将近18个小时外,还兼任12个社会职务。他留给自己及家人的时间少得可怜,偶尔陪儿子买零食,觉得是“找到了做人的乐趣”。他挣了35亿元,却丢失了自己的生命健康与天伦之乐,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多大的裨益呢?我们痛心王均瑶式的职业人士仍然层出不穷,我们热切希望这种谋求生命、家庭、财富与职业的平衡的职业精神能在每个职业人士心中扎根。本书中我们也看到,诸如摩托罗拉原中国总裁、英特尔副总裁等全球最卓越的职业人士,奉行的是“生命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的人生次序,正是这种次序使他们获得了人生与事业的成功,并推动了所在企业的日益强盛。

  现代职业精神就是以生命信仰为基石的职业观,它不仅把工作当作人生的使命,而且将工作与生命信仰的实现完全融为一体,在工作中体验爱、美、和谐、意义与永恒。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背后,都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资本主义精神来推动的,而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同样需要相应的精神来支撑和推动。如果仅仅靠对财富的饥渴本能、对发达国家经济表象的快速借鉴是不能真正获得有力的精神资源的。在这个历史的关口,时代要求我们的课题之一就是树立和塑造现代职业精神。

  由本人编译的《敬业》和《天职》就是努力完成这个时代任务的结晶之一,两书出版后,在企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风靡大江南北,它的成功,既说明了树立现代职业精神之必需,也说明了那些真正具有深厚思想根基、触及人类生命信仰的企业励志书,是非常有市场的。

  今天,我们必须站在经济发展、文化伦理沿革的高度上来把握、阐释现代职业精神,必须基于生命信仰这个人生基石来树立新职业观,还必须加强其可操作性,以使我国的职业人士真正拥有适应经济增长、企业发展和个人实现的精神动力。现代职业精神是活出来的,不是生硬地学习、模仿、表现出来的,只有我们的生命信仰有了彻底的改变,我们才能活出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职业精神。

  《新职业观》是我继《敬业》、《天职》之后,结合历次培训、讲座和众多企业案例,增添众多新理念、新事例、新工具的基础上,推出的培训现代职业精神、影响我国从业人员职业观的新著,它得到了众多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人力资源专家的肯定。

  最后祝福中国的每一个职业人士能在新职业观的指引下,将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职业真正融为一体,更加热爱工作,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得享生命的丰盛与荣耀!

  曼德
  mande28@hotmail.com
  2006年1月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职业不是事业吗


  经济学家赵晓是一个非常关注职业伦理、关注国内员工职业观的热心人,我曾经与他合作在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道选择题是:

  你怎样看待你的工作与生命信仰?

  a.两者是一回事

  b.两者是完全冲突的

  c.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d.工作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结果大部分员工选择的是b和c,只有极少数员工选择的是a和d。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我”的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我”养活自己、赚取财富、不得不从事的一种人生方式而已。这些员工对我们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为什么来工作?!

  有几个员工对我说,他们真心想做的是另外的事情,只是条件所限,只能干这个工作,这几个员工对那些自己想真心投入的事情称之为“事业”。事业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信仰和人生价值,是应该投入生命要做的事,但职业不是,工作更不是。谁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就是事业,那谁就是傻瓜。

  国内企业的众多员工就抱着这样的职业观每天从事着工作,观念左右行为、行为改变实效,这样的职业观能产生蓬勃向上的企业实效吗?

  我在一些企业做讲座时,经常向员工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吗?

  2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还愿意工作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观。答题结果是令人忧心的。因为为数不少的人把赚钱列为工作的首要目的,甚至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与方法,当赚钱的目的达到后,对这个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弃之不用了。

  这些员工根本没有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其实赚钱只是工作其次的目的与意义,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个人信仰的方式,也就是说,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联系沟通的方式。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什么是人生的信仰


  什么是人生的信仰?简单地说,信仰就是你对自己生命的看法——就是明白我们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在需要干什么?人有了信仰之后,就不仅会懂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且可以确知自己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吃喝玩乐,有人认为是成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那样的人,还有人认为是充分施展自己的所有才华和潜能,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肯定。

  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被日常生活的惯性所裹挟,在巨大的旋涡中从来没有机会思考一下人活着的意义,恰如一个在河中游泳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到水中的,是被人推下的,还是自己跳下来的?他也不知道河的对岸是什么?自己要游到什么地方去?这一切他都没有思考过,他惟一知道的是应该游泳,游泳本身成为他存在的目的。

  这个游泳者的状态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活着本身成为我们人生的目的、成为我们的信仰。而我们必须从日常的惯性中跳出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跳进河里?我们到底要游到哪里去?河的对岸是什么?

  当我们思考并且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始树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生命信仰的确证。正像俄国文坛伟人托斯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中所写的:“因为人类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要活下去……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活。若是不能肯定自己为何而活,人就不会接受生命,宁可摧毁自己,也不愿意存留在世上……”当然,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但当你在成年时,在你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时,你就必须做出抉择,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并采取某种方式确证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你做出抉择时,你才会知道你一生的目的是什么?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在企业做培训时,最难互动的一课就是企业员工填写和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员工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在规划表上大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有的员工对我直言“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想过,今天碰上之后大脑里除了空白什么也没有。他们虽然参加工作好多年了,但在职业观上还是处在糊里糊涂的状态。

  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缘于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人生没有规划缘于没有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树立起一生的目标和自己的生命信仰。只要人们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他就会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他也就会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计划,并将这些贯彻到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处、每一种状态,他所面对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现实:工作与信仰的分离


  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所干工作的分离,然而不幸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分离变成了当代职业人士的人生常态。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把工作当作无可奈何的生存方式、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诸如此类,无一不是把工作和生命信仰痛苦地割裂。

  有一位江苏的读者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在旅游时很幸运能读到你的《天职》……我突然感到困扰自己多年的价值观与现实工作的冲突得到了解决。非常感谢你。”该读者是个对生命信仰有追求的人,经常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但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贯注信仰上的热情。他曾做过工程师,现在做企业高层管理,据他后来的介绍,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工作与信仰的冲突、断层和割裂,为此他长期处在心灵的争战中。

  我去给北大、人大等大学学生进行职业观讲座时,有几个学生说自己就是不喜欢工作,所以工作不到一年就到学校来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干一段时间的工作又觉得心烦,出国、考博等,就是不上班。有一个曾为讲座听众的男孩在网上与我倾诉,说他刚刚参加工作,现在整天无精打采,毫无工作与生活的乐趣,忧虑、悔恨和沮丧每天涌上心头,他怨叹工作的不幸和人生的无聊。他说自己最近专心研究投资理财的学问,不想打工而想投资了。我问他有多少资金可以投资,他说几乎没有。

  为什么无论是打工仔还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无论是受教育不多的人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待工作都如此的消极、悲观呢?这是因为他们正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才能、志向和职业观与所从事的职业不相配,职业也与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看法完全不符合,所以职业带给他们生命的感觉只能是虚无、荒谬和痛苦,他们对待工作也就不会热心和尽心了。

  在一次人力资源研讨会上,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这两年我们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少,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由于没有确立人生信仰,也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在购买衣服时可能要花半天时间,但在自己今后到底干什么,选择何种工作上却很少花时间。这种情况导致自己就职的工作与人生信仰相互分离,导致年轻人对工作的茫然与冷淡。

  这种将工作与信仰隔离的消极职业观其实古已有之,而且还有很深厚的文化信仰背景。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历史:信仰蔑视、排斥工作


  人的工作不具有信仰价值、毫无神圣的意义,这种观念曾长期主宰了东西方各国。在中国古代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观念,只有那些“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内圣外王”的士大夫的静心修道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至于凡夫走卒、芸芸众生的劳碌毫无信仰上的价值。

  影响中国人价值观的还有佛法的思想,虽然禅宗有积极入世的倾向,但佛道对中国人更多留下的是逃离此世、专修来世的遁世修行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成佛成仙,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或者极乐世界修行,而现世的工作只是无可奈何的过渡。

  在西方,影响人们职业观等价值观念的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教义。在宗教改革以前的教义中,也将放弃现世、离世修道、最后进入天堂作为人生的目的。在那时,教皇和神甫把持一切,自命为上帝的代言人,宣扬世界是应该逃离的,世上的一切包括工作都是堕落和可耻的。人们必须为来世而活,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祷告和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人们应该远离尘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祷告苦修,最后进入天堂。

  当时有位有名的主教优西比乌认为,世间有两种职业:一种是完美的职业,致力于默想、灵修,就是那些修士和修女的工作,这种职业是超越的、神圣的,能够证明人生的信仰;另一种是许可的职业,致力于行动、持家、经商和从政等,这种职业只是为了维生,是无法避免的凡务,在信仰上并无价值。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也认为:默想的生命就是优于行动的生命。

  显然,这种只认为牧师的神职具有信仰价值的职业观,将大多数人的工作与他们的生命信仰严重地隔离开来,它漠视世俗的劳动和营利活动,而吃白食的庞大的神甫和乞丐群体反而享受到了很高的尊荣。这一切大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戕害了人们生命的幸福与完满,所以世人形容中世纪都谓之“黑暗的中世纪”。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革新:信仰与工作的融合


  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从1517年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扫中世纪的黑暗,恢复了信仰的真义,使人们真正树立起了正确的职业观,现代职业精神也真正从这里开始奠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人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对西方职业观的革新起了巨大的作用。1520年,马丁·路德针对轻视普通人工作的观点写道:“默想的生活没有《圣经》根据;它强化伪善及傲慢;而且它造成自负,以及轻视一般人的生活。”

  “修士的工作,无论如何神圣或艰巨,在上帝的眼里,都和农田里的乡村劳工和家庭主妇没有丝毫差别;在上帝的面前,所有的工作都单单以信心来衡量。”

  在《婚姻的产业》一书中马丁·路德写道:“当一个人在为婴儿换尿片时,上帝和天使都会微笑。 ”

  马丁·路德对当时的工作者们说:“你们的工作是十分神圣的,上帝悦纳你们的工作;借着这工作,将有祝福赐给你们。你们要把这一对工作的赞美刻在所有的工具上,也刻在因劳苦而流汗的额头和面颊上。”

  英文《圣经》第一个翻译者丁道尔说过,
如果我们渴望荣耀上帝,那么倒水、洗碟子、擦鞋和传教“都是同一件事情”。

  伯坚斯的《论人的天职或呼召》中写道:“牧羊人看守羊群的行为,若像我所说的一样去执行,那么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做的就和下达判决的法官,或执行统治的官员,或是讲道的传道人一样,都是良善的工作。”西方思想家们的言论提高了世俗工作的地位与价值,肯定了工作具有的神圣意义,弥合了信仰与工作的分离。尽管西方社会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但在职业观的发展更新上,新的思想确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是的,工作具有神圣的意义,它是确证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命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伟大的法国人约翰·加尔文给现代人指出:人应该积极地在这个世界上确证人生意义,应该“入世修行”,因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人的职业就是我们在世界这个“修道院”中“修道”的方式。卡尔·马克思曾经针对这场革新运动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宗教改革把僧侣变成俗人,而把俗人变成僧侣。”是的,原来高高在上的僧侣的特权都被剥夺了,而每一个俗人都变为僧侣,变成了亲身实践信仰的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成为无比神圣的敬拜。我们的工作开始具有了无比崇高和神圣的价值。

  这场革新运动最美好的结晶是催生了美国人的清教徒职业精神,清教徒就是在英国受到加尔文思想影响的基督徒,他们大部分都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美国的清教徒及其后裔的工作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美国人认为:“建造工厂的人就是建了一所圣殿。”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1872—1933年)直截了当地说:“在工厂里工作的人就是在敬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享有“汽车大王”美誉的亨利·福特(1863—1947年)先生对美国职业精神说得更加精辟:“工作是人类在道德上、生理上、社会上的救赎。”

  一个伟大的事业背后就有一个伟大的精神在起作用,这种将工作上升到信仰高度的职业精神和伦理观念,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企业日益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点。西方职业观由于其文化宗教背景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国内职业人士,但其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有益的部分值得我们思考。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职业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人生在世,必须明确自己活在世上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没明白这些就离开世界,实在是枉活了一场。而当你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信仰后,那么这个信仰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以某种具体方式实践出来。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职业,就是自己信仰的具体实现方式。

  我在大学读的是哲学系,专门探讨人类有史以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当时我与北大哲学系的一个姓萧的同学关系密切。他毕业之后分配到北京一个中学当教师,但是不到半年,他就出家当和尚去了。我知道他用这种方式在实践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信仰自由,我没法干涉他的信仰,但我认为人应该在这个活泼生动的世界上实践自己的信仰,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实践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离开这个世界,逃避这个世界,这毋宁说是一种自私,是一种人类责任感的缺乏。

  相反,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就是我们入世修行的主要方式。就像美国作家理查德·卡伯特(Richard C. Cabot)所说:“一个人的工作代表了他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当你将工作作为实践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方式,当你知道职业就是你安身立命的具体方式时,你的工作就不是乏味的,就不是一种劳苦。

  以讲执行力著称的企业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在他的《赢在执行》一书中定义了具有执行力的员工的九大特点,排在前三位的最重要,它们依次是:(1)自动自发;(2)关注细节;(3)诚信。这三个特点固然是具有卓越执行力的员工的最重要特色,但人们想到没有,这三点能否归纳成一点,甚至这九点能否归纳成一点,这三点、九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只有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信仰时,一个员工才能从内心到外表表现出自动自发、关注细节和诚信,也才能真正具有卓越的执行力。执行力的真正来源是员工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及价值观,是在态度及价值观背后的信仰。只有从一个人的信仰之处,才能生出真正的执行力。

  我写的《天职》一书,阐释的是美国早期职业伦理,其中主要是受加尔文入世修行观念影响的美国清教徒的工作伦理。正是清教徒的工作伦理——在工作上实践信仰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经过短短三四百年的时间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这些早期伦理观念,直到今天还影响着美国职业人士对待工作的态度。

  2005年6月份,我们接待了美国著名职业精神著作《爱上星期一》的作者约翰·贝克特先生,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用暖气炉生产商——美国贝克特公司总裁。他在我们召开的一次近200多名职业人士参加的会议上进行了演讲。他说,他为什么把这本书起名“爱上星期一”呢?这是因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职业人士“讨厌星期一”,星期一标志着一周的工作又开始了,标志着烦躁、劳累等状态又要重复了。

  贝克特先生讲他年轻时非常喜欢星期天,因为在美国星期天是做礼拜的日子,大家穿得漂漂亮亮到教堂里唱赞美诗,亲戚朋友们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愉悦。但是一到星期一,想起又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他就开始心生厌烦。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萌发了去当牧师不再工作的念头。

  后来发生的众多事情使他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他首先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与那些牧师的神职一样具有神圣的价值。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不能生活在星期一与星期天的割裂状态中。他在对我们的演讲中说,工作就是敬拜,是你信仰的一部分,而星期一是星期天的延续,所以要“爱上星期一”。

  贝克特在《爱上星期一》一书中一再强调工作是神圣信仰的一部分,在书中他有一段对木匠耶稣的描述,非常耐人寻味。“你有没有想过耶稣是如何展开他的职业生涯的?他是个小商人,也是个木匠。让我们暂时换个角度来看他,而不要把他当作宗教领袖。我有一幅以木匠耶稣为主角的大型当代炭笔素描,我把它挂在办公室老书桌的上方。他粗糙、有力的手上拿着一支简单的刨刀,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手上的工作。当我望着这幅素描时,总是会思索他身为木匠必备的杰出特质,虽然当时的工具是那么简陋。

  有时候,我会想像耶稣在为一个柜橱做最后一道涂饰,这个柜橱是一个住在他的木工店附近的老妇人订做的。今天下午他就要把货送到老妇人家。老妇人邀请他进去坐坐,他们一块儿聊天,老妇人对木工渊博的知识和优雅的仪态甚感惊讶。目送他走出去后,老妇人心里想,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木工。

  老妇人走向前仔细瞧瞧柜橱。她发现,木工的开价很合理,尤其是对这么一件杰作来说。虽然她已老眼昏花,但还是仔细端详这个柜橱,用手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摸遍了。这件作品近乎完美。柜橱的接角、尺寸、涂饰样样细致。老妇人迫不及待地想向邻居炫耀。她的结论是:‘这个木匠的作品真是太棒了。’耶稣代表卓越——他所从事的木工业,不过是他永存和无瑕的品行、他的属性以及他的生命和使命的缩影罢了。”虽然我们同贝克特先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神圣如耶稣都如此重视工作,何况我辈?如果耶稣连自己的木工活都做不好,还有人能跟随他吗?所以,我们必须将工作与生命信仰融合起来,而且必须以工作这种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以工作来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在朋友亲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一个人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花在工作上,工作是一个人确证人生意义的最主要的通道、途径和方式。

  职业是第一位的,赚钱是其次的,人首先要找到一个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这是第一位的。我们咨询公司有个小宋,他以前做过销售、开过咖啡馆、做了很多行业的老板。当他来我们公司之后,我对他说工作不是赚钱的手段,是一个人人生信仰的重要部分,你要先确立你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现在他已经决心一直要在这个行业中干下去,无论行业景气如何。他的人生信仰已经与职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工作是我们信仰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明白并贯彻这个真理,我们将会在每周星期一早上快乐地吹着口哨去上班,每周五下午下班时也不会嘀咕一句:“肯定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职业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部分


  2005年6月,由著名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www.chinahrd.net)进行了一次《2005年中国——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调查问卷活动。根据收到的7632份有效问卷,发现中国人最为看中的工作价值观共有5项,它们都占70%以上:

  1能够被人尊重;

  2自己在工作方面能够有影响力;

  3工作对个人成长有帮助;

  4工作上有成就感;

  5工作能够得到认可。

  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起码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而言,中国人在工作中最看重的并不是“薪资”、“福利”等外部回报,也不是“工作稳定”、“工作环境”等外界条件,而是一些“内在的回报”,它们有关个人的自我实现。

  这次调查活动,还根据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将国内工作人士分成以下三类。

  1工作满足型:这类人特别希望工作能够与他们的兴趣一致,能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2理想主义型:这类人对工作条件、工作活动、工作回报以及工作上的尊重与影响力都非常注重。

  3创业型:这类人对于工作条件一点都不挑剔,他们特别希望能够从事有意义与成就感的工作,能够有足够的自由与影响力来把工作做好。

  其他的还有安逸享受型、随波逐流型、回报驱动型等。

  经过统计不同类型人员所占的比例,我们发现有8%的被调查者属于“工作满足型”,有30.3%的被调查者属于“理想主义型”,有22.4%的被调查者属于“创业型”。这三个类型占了被调查者的60.7%。可见,注重工作成就、才华施展和工作当中的自我实现是工作者中的主流。

  几乎所有的职业指导书都要提到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所提出的5个层次中较高级的后三种需要是有关人的自我实现的。

  1爱的需要:要求他人、团体的接纳、友爱和施与他人爱的需要。

  2获得尊重的需要:要求别人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3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我们对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有关工作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发现当代职业人更注重的是在工作中人的较高需要的实现。工作已不再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他们更认同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得到他人、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也从中得到爱、美等永恒价值的享受。

  马斯洛在他的著作《人的潜能与价值》中肯定了每个人都从造物主那里得到才华、能力、审美和爱的本能,人从诞生下来就一直有释放这些天赋的冲动和需求,实现这些天赋,荣耀造物主,是生命自我实现的根本动力。而这种自我实现,最主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工作当中进行的。职业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重要部分。

  马斯洛说:“
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将这种需求称为‘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们对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的渴望,来源于对自己潜力充分发挥的内在需要。国外研究人员曾对两千多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孜孜以求,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着的。

  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做他最适宜的职业,在工作中发挥他的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展现个人的情感、思想、能力、友爱、美感等特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

  叱咤风云、在北京最有名气的地产大亨潘石屹,是一位对工作颇具心得的成功人士,他作为“精品职业顾问团”中的一员曾针对职业问题说:“如果你觉得工作很不适合、很郁闷,天天对着电脑让你‘脑死亡’,那你就要换工作。就像路一样,慢慢走下去,你会发现,有一份工作可以把你身上的各种潜能都调动起来,让你很兴奋,那你就要坚持下去。”潘石屹自己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他出生于甘肃天水贫困地区,从小父亲是右派,母亲瘫痪在床,两个妹妹因为吃不饱饭送给别人收养。他通过努力考上石油大学,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机关单位的工作对他这个穷孩子来说的确是非常幸运,但潘石屹干了一段时间,感觉到这个工作完全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不能释放自己的才华,这个聪慧、富有远见的年轻人毅然决然地辞职下海,到海南省从事地产开发行业。

  “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地产业潘石屹如鱼得水、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所有才华,不仅在海南、北京盖了诸多楼盘,而且在文化界也赢得了影响。他的职业生涯是非常成功的,而成功的关键是在职业中完完全全地实现了他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能赢得人的尊严和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成为人们工作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自我实现要靠职业和工作来实现,工作成为人们达成自我实现的最有力途径。当我们认识一个陌生人时,第一问他的姓名,第二就问他的工作是什么,在人们普遍的潜意识中,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的形象的最重要构成部分。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充满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等。企业里的能发展个体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断递进的职位等都为员工们实现自我创造了条件,只要人们在职业中不断地付出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目标,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自我实现者也往往把组织的目的实现与个人的自我实现联系起来,促成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实现。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职业是理想的实现


  理查德·博尔斯(Richard Bolles)先生是全球著名的职业选择指导书《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作者,他起初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化学工程的学士学位,后来他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对人在世界上的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在哈佛大学读完物理学位后去了神学院。后来他做了16年的牧师。他对年轻人说:“我最早做牧师时的年薪是3300美元,那时我已成家并有了三个孩子。当时的国税局都认为这点钱不算多,所以我不必交一分钱的税。但我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按着我确信的旨意去做。”虽然薪金不高,但工作是他人生理想的实现,他义无返顾地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始终不悔,因为工作使他实现了人生的规划和蓝图,让他达成了人生的理想。

  理查德·博尔斯先生也对改变职业的策略有着广泛的研究,他所著的《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成为全球畅销书,在30多年的时间里,这本为择业者撰写的经典之作被年年修订,印数在几百万册以上,并被译成十几种外语。中文版也在2002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正是理查德·博尔斯先生对自己职业的全身心的投入、融为一体,才使他关于职业的心得体会成为真理和箴言、成为他人的有力帮助、成为千百万人的指南。他在他的那本名著中写道:“工作是人梦想的实现,所以一定要进行职业生涯策划。职业生涯策划是一种建筑在现实、理想和梦想之上的管理艺术。

  职业生涯策划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充分了解潜在的真实自我,首先要从自己的性格、天赋到兴趣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找到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能达成你的梦想的工作,必须是一份能让你从工作中找到满足感的工作。

  对于你梦想的工作,要带着感激的态度去珍惜它。它也许不能持久,但是拥有它的时候,必须品味它,享受它。”我有一个北京大学的朋友,他在家乡经营一个很有品牌和规模、效益很不错的书店。可是前不久他突然不再从事书业,而投身到一个叫“自然之友”的民间环保组织,他来到北京,租房居住,拿一份很微薄的工资,但是他不在乎物质回报,他在乎的是理想的实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每天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他运用了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潜能,工作干得非常出色。自上大学以来,他一直就有为社会公益做事情的理想,现在,他通过在“自然之友”的工作,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人们都去做环保,而是叫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当作自己理想的实现和生命的拓展,我们每一个员工,一定要在安静的时候扪心自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不是,就应该趁早转行;如果是,就应该对职业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每个职业人士首先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有着怎样的理想和信仰。我们要学会内省和反思,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这样才能调整工作与理想的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实现理想。

  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许多人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但还是处在毫无人生理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针对这些员工,实际上应该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基准,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各个职业都有其荣耀和尊贵的地方,在每一个合法职业中都会发现爱、美、责任、奉献等永恒的价值,立足于这些价值,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看似平凡、实则很不平凡的职业中确立人生理想、达成理想的实现。

  正像《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中所说的:把自己像公司一样去经营。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实体和主体时,你就会确立目标和理想,然后努力在自己的职业中经营自己、开发自己、达成自己,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均有独特的心跳,正如我们各有独特的指纹、眼睛和声音,我们的心跳也与别人稍有不同。令人诧异的是,在世上上亿人中,竟无一人的心跳与你的一样!同样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情绪脉动”,当遇上我们感有兴趣的题材、活动或环境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对这些事物特别关心。你对有些事会感到特别热爱,但对另一些事则会无动于衷;有些经历会吸引你的注意,令你兴致勃勃;但另外一些经历则令你意兴阑珊,闷闷不乐。这些体验也会反映你内心的本性。

  在你成长期间,你可能发觉你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家中其他人对此则漠不关心,不要忽视你的兴趣,好好考虑这些如何能被用来实现人生。很少有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能卓越有成或充满热忱,当你做你喜爱的事时,你不需要别人去激励你、挑战你或监督你。你的动力便是你对这工作的全然享受,你不需要奖赏、喝彩或报酬,因为你喜爱这样的工作。相反地,假如你对所做的没有热切的心,你会很容易感到气馁。你若不喜欢一件任务,你便不可能出类拔萃。

  不论任何行业,最有成就的人,总是那些出于热情而非为职责或利益才做的人。我们常听人说:“为了赚钱,我只好做一份我厌恶的工作,好让我有一天可以辞职,去做我喜爱的事。”大错特错!不要将生命浪费在一份不能传达你心意的工作上,请记着:生命有限,在每一天真正释放自我才是最紧要的。

  你也不要安于“舒适的人生”,因为“舒适的人生”并不够好,最终它不能使人满足。你可以拥有很多物质来过活,却没有一样你可以为之而活。与其追求“舒适的生活”,不如以能表达你的个性的方式来实现人生。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 职业是爱的实现


  我们经常到家乐福、万客隆等超市购物,有没有发现超市收银员的工作是非常乏味的一项工作,比我们自己的工作乏味几十倍。他们天天站在收银台前,面对没完没了的食品和日用品,扫条码、放商品于塑料袋中,重复着一系列机械的简单动作,毫无新意和激情,过完一天,其他的日子照此“复印”就够了。

  但是,就在这样乏味的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信仰与每天的工作融为一体。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在北京望京一家超市工作,她对我说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她在超市工作已经两年了,但每天早晨她都很早起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上班。每天她都用清脆的声音问顾客:“有没有带会员卡?”“用不用塑料袋?”她用美妙的节奏快速击键和使用阅读机,快捷有力地帮顾客将商品装进袋中。

  更重要的是,她时刻有一颗爱他人的心在跳动,爱体现了我们的生命价值,在爱中她实现了工作上的生命意义。她热心地额外帮助顾客,告诉顾客他们要买的东西在哪个位置,哪一个品牌更适合顾客;顾客对买的食品不知道怎么做,她就向他们提供食谱和做法;她为孩子们准备了糖果;她还和每个顾客友善地打招呼。虽然她的工作本身很平凡、很乏味,但如果把这个工作当作自己人生信仰的实践来对待,那么这个工作就具有了非凡的生命价值,在工作中活出了人生意义、活出了爱、活出了永恒。

  爱能带来永恒。我们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家庭中,也要表现在工作上。当我们坚信工作是我们人生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工作并享受其中的意义。我们不应该有遗憾,更不应该感到乏味,因为我们通过工作体验到了意义、体验到了永恒,我们盼着早上起来,就是为了能再去上这个班。

  邮递员的工作也是相当艰苦和平凡的,如同收银员一样。在邮递员的工作中同样需要永恒的爱,否则工作就会非常的枯燥。国家邮政总局曾就《敬业》一书在全局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其中优秀的文章在邮政刊物上陆续登了出来,其中有一篇《冬的温暖》写得非常令人感动。

  作者是北京市怀柔区邮政局的邹诗虎先生,他在文章中写道:“‘爱是一种无私地关怀他人的积极行动,这种爱不只是关怀爱我们的人,也关怀不爱我们的人,爱意味着关心他人,意味着把他人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当作物来看待,意味着尊重他人人格上的神性。’这是《敬业》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蓦然触动了我的心弦。

  我是一名山区投递员,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雪严寒,每天都要去各个村送报刊、信件。开始,我每天只是按要求把信件、报刊送到各村委会就快速地骑车回到所里,准备下班。日子这样一天天机械地过着,自觉单调、乏味。直到那年冬天里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我真正领悟了投递工作的意义。

  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无情的风雪似乎有意在和我作对,我艰难地骑行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车子一滑,我摔倒在地,所有的报刊、信件也都甩了出去。我从地上爬起来,拍去身上的泥雪,用冻僵的双手把东西一件件地捡起,推着自行车缓慢前行。当我终于来到村中接收点时,接收报纸的大娘特别吃惊,原以为这样的天气我不会来了。大娘拍着我结了冰的湿衣服心疼地说:‘快进屋暖暖身子。’我随着大娘进了屋,大娘又从外屋端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说:‘喝口姜汤去去寒气,别感冒了。’我用冻僵的手捧起那暖入心肺的姜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感受到这份寒冬里的温暖。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行走在严冬的山路上,总会想起大娘给予我的关怀,使我不再寒冷、不再沮丧。我真心感谢大娘,是她的关心改变了我的工作态度,在年复一年的投递工作中我拥有了一种高于薪水的富足,这便是我与用户之间相互的爱。” 我每次读这段文字总是热泪盈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生命见证啊。北京市怀柔区是一个有很多山和村庄的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和如此平凡甚至乏味的工作中,邹诗虎先生能够体验到工作中的爱,能够将工作与永恒的爱联系起来,更何况我们这些拥有比邮递员、收银员工作“高贵”、“丰富”数十倍的职业的人呢!

  一切正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印度加尔各答献身于临终关怀的特蕾莎修女说的:“许多人误解了我们职业中的工作,我们的职业就是爱。”因此,当我们在工作最乏味的时候,应该多想想那些邮递员、收银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永恒的意义,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实现爱,让工作成为确证人生意义的重要部分。


上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