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瘸子是怎么起来的:当爱情撞上了数学 折腾成了公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3:51
文:网络     编辑:荷花小女子
 

你可以用长短来衡量距离,你可以用大小来估量尺寸,但你可曾想过,用公式来计算相亲?爱情也能像计算毫厘一般完全被量化,你信吗?
博士自制相亲公式
曾经有种关于爱情的说法,全世界有两万个人可以和你相配。但是,你要如何找到自己这两万分之一的“真命天子”呢?茫茫人海之中,多少次擦肩而过,多少次驻足停留,有谁又能一定确保命中的几率。或许,爱情这东西,也是一个技术性的难题。或许,世界上真就有那么一套理论是针对技术破解爱情迷局的。
不知道是说者无心,还是听者有意,近来,一位满心钻研数字迷宫的北大博士却用数学公式来挑战困扰了无数“剩男”“剩女”的社会问题。
“设P为一个人外在和内在等条件的整体估值,如果P(A,B)-P(A,A)≥V(A),P(B,A)-P(B,B)≥V(B),当以上两条件都成立时,双方握手成交。P={年龄、学历、工作、收入、身高、容貌、健康、性格、才艺、阅历、家族……}”日前,这位北大数学博士自创的相亲公式在网上贴出后,立即被转贴无数,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套看似专业、复杂的数学公式,经网友们解读后,立即变得通俗易懂起来,且说明的道理很简单。“甲男(即A)和乙女(即B)去相亲,之后给对方和自己都打个分,甲男给乙女打的分减去给自己打的分,差值如果在他可承受范围内,说明甲男相中了乙女。若乙女同时也相中了甲男,那么他俩就已经进入了两情相悦,真正可以开始谈恋爱了。
 
算算相亲这笔账
公式已经出来了,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应用呢?
设P为一个人外在和内在等条件的整体估值。
如果P(A,B)-P(A,A)≥V(A),P(B,A)-P(B,B)≥V(B),当以上两条件都成立时,双方握手成交。其中P={年龄、学历、工作、收入、身高、容貌、健康、性格、才艺、阅历、家族……}
一般情况下,根据彼得原理,这些数值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P(A,A)≥P(B,A)
P(B,B)≥P(A,B)
根据上面不等式,得到:
V(A)+V(B)≤0(V(x)是x所要求的最低溢价/折扣)。
……
举例而言,A是陈先生,B是李小姐,P(A,B)指的是陈先生对李小姐年龄、学历、工作、收入等的综合评分,P(A,A)指的是先生陈对自己的综合评分。V(A)指的即是先生陈自己对这些内容的可承受程度范围。
我们按照这个数学公式的原理,打个比方,陈先生和李小姐相亲结束后,陈先生根据对方的年龄、学历、工作、容貌、性格、年龄等等P指数,综合给对方打了一个分为70分(满分为100分),又给自己打了一个分为90分,那么70-90的差值为-20分;与此同时,李小姐也综合对方的各项P指数给对方打了一个分为80分,给自己的打分为90分,那么李小姐的相亲公式的差值为-10。如果陈先生和李小姐分别觉得20分和10分的差值都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那么两人就彼此相中了对方。也就是说,两人的爱情闯关游戏成功地过了第一关。
而在这套公式的计算结果中,如果相亲双方给自己的评价都过高,给对方的评价都偏低。那么最后的差值永远是负数,而且这个负数差值越大,越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
但这个公式里的打分却不是不可协调的,如果有一方,愿意降低标准,把给自己的打分打低、给对方的打分打高的话,V的数值就可能为正数,彼此之间对相亲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高。
而根据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原理,大多数人都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也就是说,我们自命不凡的本能会决定着给自己打分偏高,给别人打分偏低。因此根据上述公式最终推导出的结论是:要想相亲成功,至少有一方必须放低要求,给出折扣。
评论热而践行冷
“P值里的标准是考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这些东西怎能打折扣!”有网友对此表示,“即使现在勉强接受了,心里总会有个疙瘩,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教科书式的理论,不符合现实情况。
“上天啊能不能掉个有责任心、有上进心、长相又熟男又温柔又体贴又霸道又有点男权的男人啊。”网友“姑娘相亲相怕了”在天涯论坛上大声疾呼。而在剩女现象日趋激烈的大城市,不肯降低要求择偶也是许多大龄女至今单身的关键,这样一套需要在自己的择偶标准上打折扣的数学公式并不能得到大多数的单身女性的认可。很多网友对“相亲数学公式”并不看好,认为“那只是说说的”,并不现实。而记者发现,从他们抱怨的内容来看,却大多都符合了“相亲数学公式”中P值的内容,尤其以收入、容貌、性格为主要考量因素。一位网友炮轰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亲这一古老活动也从最原始的调查男方家有几亩地几孔窑几头猪,升级到看对方有几部车几套豪宅几多银行存款等等等等。形形色色的电视相亲节目更是炒红了一批拜金狂,人们恨不能将所有能称量的东西都打上标签待价而沽。”
爱情不能被量化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曾分析指出,男女双方从看到对方第一眼到形成判断,全程不过3秒左右,还来不及用金钱、权力等势利因素做衡量。只可惜,在一切越来越物化的今天,如此纯粹的一见钟情似乎正离我们愈来愈遥远,那种人潮汹涌中惊鸿一瞥的浪漫与唯美或许终将成为黑白底片中上世纪的回忆。一位社会学人士如是说。
就此生活周刊记者对话了中国心融集团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闪小春,作为擅长破解情感难题的心理咨询师,闪小春给出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如今电视上的类似《相约星期六》之类的相亲节目,还有像世纪佳缘这类的相亲网站,都有关于单身男女青年的速配指数,其实从某种意义说,这个北大博士自制的相亲公式和速配指数的味道差不多。都是通过测评单身者的个人情况、素养、能力、价值观之后,对于他的择偶观进行一个综合性质的打分,让测评成为其一种参考。“然而,爱情这东西,讲究的是当事人的‘眼缘’,还有彼此之间的感觉,并不是单纯一个打分就能衡量彼此是否合适的。就像参加相约星期六的嘉宾,牵手之后最后也未必一定会走到一起。”
而从另一种角度,闪小春认为,相亲公式抑或速配指数,从心理学的角度也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里面,有着很强的心理暗示。“两个人如果速配指数很高,或者相亲公式算下来匹配度很高。可能男女双方在今后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一点点小冲突,都会自我检讨,觉得他们彼此其实是合适的,般配的,很容易冲突就会平息。从心理暗示的角度而言,或许,这种公式化的操作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闪小春同时指出,数学相亲公式,毕竟是一套测评当事人婚配指数的评估工具,评估工具是可量化的,而爱情真的可以量化吗?“爱情测评归根结底与人格相关,男女双方人格的匹配度其实很难讲,有人觉得夫妻双方性格互补比较好,也有人觉得双方性格相似匹配度更高,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好,更合适他们呢?对于这种量化的工具而言,确实很难一概而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