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忠送别视频: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40:41

经济危机、结构失衡、扩张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通胀的关系
  
  如果社会资金被集中投资到个别部门(比如房地产和基础建设),会使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最后会引起滞涨。我认为,这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也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衰落的原因。下面我详细解释一下。
  1、我们知道,资产的收益来自经营利润和资本利得(资产价格上涨)。正常的情况下,经营率高的资产会吸引更多资金投入,获得更好的长期回报,这就是所谓的投资。同时,资金进入会使资产价格上涨,有一些资金专门去赚这个短期差价,这就是所谓的投机。一般情况下,资金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同时需求减少,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最后投资收益率回到社会平均水平。
  2、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大量资金投入某几个部门并不是因为这些部门的资产经营利润率高。一种情况是政府介入或行业垄断,只允许特许资金进入某些行业,造成供给短缺价格上升,或通过政府定价人为提高了经营利润率。
  第二种情况,生产该资产的某项要素出现稀缺(比如房地产中的好地段的土地)使有效供应受到限制,而这项资产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刚性需求大。所以,资金投入后价格上升快,这时候,资产收益主要来自价格上涨的资本利得,而不是资产经营收益。
  拿房屋资产来说,房租是经营利润,房价上涨是资本利得。房改以后,住房需求增加,房屋价格上涨,但城区土地稀缺和房地产开发的时间周期限制了房屋的供应同步增加,房价持续上涨,进入房地产的投机资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房屋供应增加,房租的上涨幅度受到限制。房屋的经营利润=房租/房价,所以,房价上涨,房屋资产的经营利润率逐步下降,大部分资金是去博取资本利得。从宏观上看,社会资金被集中到低收益率的部门和资产上,这就是结构性的失衡。
  3、这种失衡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如果投机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从理论上讲,当这些部门和资产的收益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时,真实经营利润率为负数,那么资产价格上涨就走到头了,因为除了博傻以外,外部的资金不会再注入,低收益率资产的高价格无法维持,风险却在增加,里面的投机资金会撤出转向其他高收益部门,这样资产价格开始下跌,价格下跌后,虽然资产收益率上升,但资本利得减少,投机资金继续退出。
  价格下跌以后,仍远高于有效需求,这时下跌预期形成,交易量不增反减。但存量资产的跌价提高了资产负债率,当资金无法支付利息时,资金断裂引发债务偿还问题,跌价和坏账开始导致经济体系的连锁反应。这就是次贷危机的起因。
  4、财政投资结构过于集中、大规模价格管制(计划经济)同样会导致结构性失衡。但是如果某项要素可以充分供应并价格低廉,或者技术大规模使用,可以提高单位收益,这样延缓了低效率投资问题的爆发(比如中国劳动力和工业化)。
  如果失去了这些优势,那么当资产收益率低于利率时,只能通过政策降低利率增发货币,保证这些投资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但是如果增加的货币继续投入低回报部门,只会使这些资产价格恢复上涨,但收益率却降到更低水平,当收益率再次低于下降后的利率后,经济循环就完全无法维持了,本币可能快速贬值。以本币表示的各种资产价格会暴涨,争取高过货币贬值速度。
===============    “利率与国债价格、国债收益率、股市的关系及如何相互影响的?利率对短期国债、长期国债的影响一样吗?利率对中国国债、美国国债影响也一样吗?长期国债的利率就是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吗?长期国债的利率与银行利率啥关系?国家大量发行国债,会造成通货膨胀吗?”
  -----------------------------------------------------------------
  你的大部分问题可能在教科书里有答案,估计你是嫌书太厚懒得去翻书了,想找个速成的办法。我对债券一知半解,借你的问题琢磨了半天,说说我的个人理解吧,错误难免,请自己判断。
  1、任何资产都有收益率,收益率=回报/投入。对金融产品来讲,利率是买卖某种金融产品时交易各方事先约定的、以票面价格为基础的、在一定期限内的固定或浮动回报率,简单的说,利率就是货币、债券的价格,反应了在交易当期时点上对未来一定时间的预期收益水平。票面利率或名义收益率=约定的利息/票面价格,但实际收益率不一定等于票面利率,实际收益率=利息/实际交易价格。
  另外,债券的价格与债券的剩余期限有关,债券面值和剩余时间内的利息折现之和为当期名义价格,剩余期限越短,到期收益率越低,名义价格越接近面值,实际的交易价格会参考名义价格。
  我们常说的基准利率,一般在中短期内用央行的1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长期内用国债的票面利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估值和定价时,折现率一般参考国债收益率曲线)。
  2、因为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存续期限等不同,各金融品种的名义利率不同。在已达到相当平衡的情况下,任何产品名义收益率的变动、风险的变化、流动性的变化都会使资金在不同产品间流动,去追求更高的实际收益率,导致交易价格变化。所以,市场品种繁多,涨涨跌跌看上去挺复杂,其实本质就是财富在这些不同资产或金融品种之间转换,追求实际收益率最大化。
  比如固定票面利率的债券,当央行加息,虽然持有债券的名义收益率不变,但市场资金会流向实际收益率高的定期存款,导致未到期债券的实际交易价格下跌,使债券实际收益率提高。降息则反之,债券交易价格上涨,但实际收益率降低。
  剔除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后,在同一风险同一流动性水平下,利息高的品种需求会增加,交易价格上升,实际收益率下降,最后各品种的无风险实际收益率趋于一致。
  3、以到期期限为横坐标,收益率为纵坐标画出国债收益率曲线,曲线斜率的变化取决于很多因素。一般而言,由于资金有时间价值和风险,长期国债的票面利率高于短期国债,呈正息差。利率变化和通胀预期都会改变收益率曲线。
  通胀有很多原因,利率政策既是导致通胀的原因之一,也是应对通胀的手段。央行的利率政策取决于经济预期和通胀预期,各国央行的政策目标有些不同,比如中国央行致力于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可能更多关注反通胀目标。
  加息是人为的政策性的短期的,通胀反应经济趋势是相对长期性的。所以,通常来看,短债收益率受利率调整影响大,长债收益率受通胀预期影响大。
  利率变化使收益率曲线平坦还是陡峭,要具体分析。现阶段,减息周期+弱通缩预期,债券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期限越长的债券的收益率下降越慢,收益率曲线陡峭。如果扩张货币和财政政策引发通胀,而经济没有恢复快速增长,则有能陷入滞涨,那么,即使利率不变,强通胀预期会使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提高,期限越长的债券收益率下降越快,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
  观察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变化可以让我们了解市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判断经济走势,指导我们的投资行为。  
  4、不同国家的国债的收益率比较,受经济增长率、汇率、利差、长短期息差、通胀率等多种因素影响。你问的利率对中美两国国债的影响问题,不太好回答。总的来讲,人民币利率变化对美国国债的影响不大,但美元利率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因为美元利率会影响美元价格、石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目前中国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持有人,美国国债收益曲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收益率水平,需要及时调整持债的期限结构。 
  5、股票与债券有些不同,不是固定收益产品,股票的收益主要来自股价上涨(资本利得),与企业预期业绩和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有直接关系。利率变化影响资金面变化和预期改变,导致股价变化。央行加息和公开市场操作会减少货币流通,市场资金紧张,投资者预期未来经济紧缩,股市下跌。  
  6、如果政府对民众发行国债去做财政投资,货币没有增量,相当于借老百姓现在口袋里的钱去投资,短期内通胀压力不大,但如果财政投资集中于个别部门,长期可能引发结构性通胀。
  如果政府发国债去换央行发行的货币,货币出现增量,相当于借老百姓将来的钱去投资,通胀压力大。  
  7、当然以上分析只是理论推导,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市场结构和机制的传导扭曲,或者由于参与者预期的提前反应,不一定表现出相应的资产价格变化。=============
 

能问一下您还是建议换美元吗?黄金此波下来是否应当买点。”
  -------------------------------------------------------------------
  1、换外币的目的不是投资外币,而是回避人民币突然贬值的风险。
  2、为什么选美元?逻辑上是这样的:(1)假设人民币继续盯美元的前提不变,美元指数下跌,不管美元对非美怎么下跌,人民币换成美元没损失。美指涨,美元对非美货币涨,那么人民币对非美就涨,持有非美货币就有汇兑损失。(2)假设人民币对美元浮动。个人认为,在可预见的1、2年内,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概率要远大于升值的概率,因为现在人民币是高估的,理由见我前面的回贴。所以,人民币换美元风险小。(3)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只有几种可能,一是真的发生奇迹如官方说的中国率先雄起了,二是美国纸老虎真的完蛋了,同时非美国家起来了,美指巨幅急跌,带动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也大跌,跌到人民币对非美大幅贬值,影响到我们伟岸的大国形象,然后人民币涨一点。如果出现这个结果,我愿意承担自己微薄财富的损失。
  3、黄金看不懂,但我不主张买黄金。刚看到坛子里有个朋友因为预测失误愤然离场,大可不必,都不是神仙,谁能知道未来。
  前面说过,资产收益由资本利得和经营收益构成,资本利得是价格上涨带来的,波动幅度大,经营收益是资产的使用回报,比较稳定。一般资产价格越高,资产的经营收益率越低,当经营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或者其他投资品的经营收益率,资金就会转移,导致高价格资产的价格下跌。
  所以,从短期看,资金追逐资本利得,从中长期看,资金一直在追逐资产经营收益率高的品种。股票、债券、房屋都是如此。货币(资金)发行出来以后没有消失,只会越来越多。货币后面的人是逐利的,把资金集聚到市场上经营收益率高的品种上,这样不断推高价格,直到经营收益率无法支撑高价。  
  黄金最大的问题,是失去货币功能后,自身使用价值低,加上保存运输都成本高,几乎没有经营性收益。所以只有投机的资金去炒高黄金,不能长期维持高价。这波上涨,我觉得可能是中国买盘推动,毕竟继续买美国国债给中国政府舆论压力太大了。

  我个人会陆续买进美元,因为我对国内经济比较悲观,在目前政策刺激下,也许会有暂时的好转,但没解决根本。所以迟早要出问题,但不知道早到哪一天,还是早做点准备。当然,希望最后什么坏事都没有,那我宁愿损失点汇兑损益,亏10%-20%我能接受。
  美国的救市是向全世界的美元持有者发行美国国债,收回美元存量,不全是印新钞,从全球角度看,美元只是回到了美国,美元总量没有新增,所以对美国的通胀有影响,但对美元价值不一定有影响。这是我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供你参考,不是投资建议。
  CCAV的新闻和那些专家的话如果可信,我就不会花这么多时间自己来瞎琢磨了。统计局说CPI降了,他们就说通缩了,统计局说CPI涨了,他们就说通胀了,有意义吗?关键是中国统计局的数字也是“估计+指令”,他们自己都不信,谁信?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内在的道理,弄清背后的道理比跟着现象走要自在。

  这个帖子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回答你这个问题。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我希望朋友不要关注我提到的投资或者理财方式,比如具体买美元还是买黄金,买多少怎么买等等,我不是神,不一定对,所以你不要信我的结论。
  我有很多想法,有时很宏观,有时很具体,有时确实是对某个投资品种的走势判断,从经济本质的理解,到某个行业分析,到一项宏观政策,到各种金融品种的评价,我不会给自己圈定兴趣范围,经济的相关性很高,如果专注一个问题,很容易一叶障目。
  我的目标是理清这些线索和现象,最后找到自己的解释找到自己的方法。这些天有一些体会和心得,我在前面帖子也陆续谈到,但东说一下西聊一下,整体感觉很乱。
  我的中心思想是“收益率”。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收益”,一切投资行为的核心是“收益率”。如果把这个收益率问题,掰碎了看清了吃利索了,眼神就透亮了。

=====================

    “现在我们的经济大的形势是生产过剩,80年代中后期有一种经济思想倡导高消费,其经济观点是高消费刺激高生产,当然现在鲜见这种提法。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高消费(从个体或单个的经济体当时的消费层次来说肯定包括很多浪费)当然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现在的ZF是否也借鉴了这么一种思路,先解决最迫切的消费不足的问题。当然有些资源也浪费掉了。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持续的,但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比如这次的4万亿”。
  ----------------------------------------------------------------------------
  首先需要讨论一下“消费”的概念。
  消费不是单纯的消耗,更不是浪费。比如,我们花10元买个面包,吃掉是消费,仍掉是浪费。
  这个交换中,生产面包和卖面包的有盈利,但是我们支出了10元吃掉了面包,我们的盈余在哪里?我们花1亿美元买回的飞机,提供了运输服务,以机票收入实现盈余。我们买回的面包吃掉了,提供了什么来实现盈余呢?
  现代经济学很少把人做为经济体来分析,在经济理论里面,人是消费者,人工作获得收入,所以微观经济里,分析基础是经验性的消费效用分析;宏观经济学里,消费做为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但这两点没有统一起来,宏微观经济学是脱节的。
  其实如果把人当作单独的经济体来看,问题就比较清楚了。一个企业,有投入有产出,在生产中创造财富,出售产品兑现财富。人也一样,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等消费是人的投入成本,人通过对外劳动和服务获得收入,收入-成本=财富增加。面包为我们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是消费也是投入,让我们能够工作获得收入实现盈余。
  如果消费很高,却没有相应的高产出,人就可能出现亏损。比如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必须消费但没有产出,所以只能依靠其他人的帮助,全社会分担了损失。再比如垄断部门,高消费却低产出,只能人为控制产出价格,并强制交换,把亏损转移给其他人承担。
  政府多印钞票,给老百姓发钱,能不能提高消费呢?或者印钱去投资,能不能增加商品产量和交易量呢?当然能,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国民盈利(财富)不一定增加。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宏观经济学里,把国民财富增加定义为“国民收入”。在建模计算时,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国民收入,有三种方式计算,理论上三种方式结果是一样的:
  公式1、GDP=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公式2、GDP=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额十资产折旧十盈余
  公式3、GDP=消费十投资十政府采购+净出口
  这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基于微观经济中“理性人”和“自由市场”的假设。
  我想了很久,我们今天很多经济问题无法解释无法解决,关于经济危机原因和对策的争议,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议,关于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议,都是由于这个GDP财富论的基石出了问题。
  大家都能理解财富是“增加值”。但什么才是“增加值”,值得深究。按我的理解,增加值是“市场交换收入-成本(材料、人工、资产折旧、利息、税费)”,也就是盈余或者正收益。
  而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增加值是“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额十资产折旧十盈余”(上面的公式2),不仅含盈余,还有资产损耗、人力付出和生产过程的税款。除开中间材料投入以外的,都算入了增加值,都是财富创造。
  从生产角度看,把几种不能直接消费或使用的物品,加工成可以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就是提高了价值,最终产品与中间投入品的价值差额就是财富增加值(上面的公式1)。
  看上去很合理。把泥沙做成水泥,把铁矿石炼成钢,盖了房子,除去泥沙和矿石等原料的成本,这个房子肯定是财富啊。
  但是想一想,如果这个房子因为某种原因(比如传说这房子“闹鬼”),那么这房子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出租,房子自己也不敢住。那么这个毫无用处的空房子还是财富吗?不是。所有的投入都损失了。只有这个房子能参与市场交换获得收益时,或者房主自己住,作为未来工作的投入品,这个房子才是财富。
  再换个思路。假设建设这个房子的所有的投入都是房主借来的(类似于一个国家引进外资或对外借款),当房子建成以后,房子出售出租获得的收入,还掉借款或退投资款,剩下的盈余才是房主财富的增加。如果房子不能带来收入,或者收入的水平低于借款的成本,那么虽然房子建成了(按宏观经济学理论就是国民收入增加了),但是亏损让实际财富在减少。
  我们可以用公式来推理一下:如果盈余为负,GDP为正,财富增加了吗?
  按公式2,在盈余是负数(亏损)的情况下,只要(劳动报酬+税+折旧)-亏损>0,GDP仍然是正数。这意味着,即使亏损了,只要在生产,财富仍然是增加的。亏了钱却仍然生产并且更富有了,不奇怪吗?当然,如果是一个理性人,亏损的情况下就会停止生产。
  但是,当政府作为一个投资者出现,如果政府自认为在拯救经济,很可能在总盈余为负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投资继续生产,以为这样增加了GDP就是增加了财富。政府的反向投资违背了市场参与者取得盈利的理性前提。
  政府投资不能救经济的核心是,劳动投入(报酬)、资产投入(损耗折旧)、税费都是可以人为增加的,但是盈余由市场交换决定,不能透过增加投资去控制,也就是说,总盈余没有办法人为增加。相反不计代价增加投资,反而降低盈利或者扩大亏损。
  我们来看看盈余是什么。把公式1和公式2合并调整:
  盈余=总产出-中间投入-(劳动报酬十生产税额十资产折旧)。
  如果盈余已经等于0的情况下,继续加大中间投入、劳动力、资产损耗,一方面这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继续生产使市场中的最终产品供给数量增加,总产出价值下跌。所以继续生产,亏损会进一步加大。
  如果在亏损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增加GDP或者救经济,以财政投资方式继续扩大生产(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那么增加劳动和资产投入时,虽然GDP是增加的,但是亏损会更快的增大。
  当亏损扩大的速度高于劳动和资产的投入速度时,边际投资的GDP增长为负,GDP达到增长拐点开始下降,过了这个拐点,人为投入越大,亏损越大,GDP越小,直到出现GDP负数。
  另一种情况是社会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复杂性,使总体是否盈余无法判断。单个产业的盈余=总产出-中间投入,除了产业链两头的最终消费品和最初级产品外,任何产业的中间投入,就是其上游的产出,产业的产出,是其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比如,电力行业,煤炭是中间投入,而对上游的煤炭行业,电煤是产出品;对制造业,电力消耗是中间投入,但对电力行业而言,电力是产出品。所以,累积计算起来,重复部分会抵消。所以,尽管我们经常看到,上游亏损,下游赚钱,或者上游赚钱,下游亏损,有赚有赔。那么怎么判断国民经济是总盈利还是总亏损呢?
  产业某环节的盈余=产出-中间投入(上游产业的产出)-(劳动报酬十生产税额十资产折旧)
  其中,上游产业的产出=中间投入(上上游的产出)+(劳动报酬+生产税额+资产折旧)
  所以,产业盈余=产出-上上游的产出-(劳动+税+折旧之和)
  这样一直追索到产业链的两端,所谓终极产品和最基本要素。这个产业链是否盈利,在于终极消费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并实现盈利,也就是我提到的,不管生产多少,增值多少,最终财富的增值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完成。
  如果这条产业链上,除了税收外,没有外部价格干预,那么最终市场会自动趋向平衡,亏损就自主减少生产,盈利就自主扩大生产,当然,由于存在生产周期,自发的调整有滞后性,但会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看不见的手”,我理解就是“收益率”之手。
  另外,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要增加国家财富(盈利),有四条途径:
  第一、缩短成熟产品的产业链,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第二、对于产业链上劳动报酬和资产折旧较高的环节,那些低效率的部门,要放开竞争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比如垄断行业。
  第三、应该允许更多更细致更专业的分工,鼓励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供技术和效率,建立新产业和新产业链。
  第四、减税。
  其中,第一和第四可以在不损失利润的前提下,降低最终产品价格,扩大社会消费;第二和第三可以提高就业率,提高全民收入水平。
  我要强调的是,政府干预尤其是财政投资和价格干预,实际上是保护亏损部门打击盈利部门,短期内可以提高产出,但是以总盈利下降甚至亏损为代价,只会使危机更危。
  经济增长靠什么?靠增加投入,还是靠提高效率?
  要增加GDP,又要保持盈余,只有调整“中间材料投入、劳动力、资产折旧、生产税额”的价格或者结构,主要方式有:(1)人为降低中间材料的价格,(2)人为控制劳动力的价格,(3)降低生产税额,(4)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产的效率从而降低折旧率,(5)调整各项要素的配比结构,增加低价格要素在产出中的比重(比如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发达国家的普及技术,或者改善组织管理。
  对照中国的情况,分析GDP的增长,各地方大规模招商引资给优惠政策(土地、税收、环境等)是第(1)(3)起作用。劳动保障低,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是(2)和(5)起作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是第(3)起作用。引进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是第(4)在作用。
  第(1)(2)(3)是外部人为控制的,虽然促进了GDP,但同时有很多负作用,并且不可能长期起作用。只有第(4)(5)是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发的作用,事实上,最近100多年人类物质文明的飞跃,主要是科技的贡献。
  比如大跃进时期,不计成本的大炼钢铁最后失败,不是因为投入不够,而是技术障碍的问题。现在中国成为钢铁大国,也不是因为投入大,而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经济增长是盈余的增长,而不是单纯GDP的增长。
  那中国这么多年GDP的增长,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呢?说实话我没有数据,不知道真实情况。直观上,可能在技术引进的初期是真实的增长,到后期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就是水分多多了。最近10年高速增长的GDP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如果不靠人为控制产品价格,巨大的豪华基建投资(因为规模越大回扣越多)能否收回能否有盈利,确实是个大问题,在我看来,如果放弃垄断,让市场决定价格,大部分政府投资和靠退税、地方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出口工业,两项都是亏损的,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有些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定量的研究。
  说到这里,引申一下。国家的总盈余没有办法人为增加,但是可以通过控制部分产品的价格,调整社会不同部门的盈余结构。
  很多人抱怨分配不公,只是以为劳动力价格(工资等收入)的不平,实际上最大的不公平不是工资分配的不公平,而是基础产品的价格不公。通过垄断和行政力量人为控制产品价格,维护个别部门的盈利,是以全社会其他部门的损失为代价的,通过人为定价控制财富分配,才是导致大部分人生活不如意的最大原因。
================

    关于通胀的时间,我前面的帖子有预测,估计今年下半年开始通胀苗头,明年通胀加剧。你自己不好好学习,还怪老师没讲。罚你抄写老师的帖子5遍。
  通胀还是通缩,从来争论不断。争论双方写的书垒起来比你高多了,今天要展开给你讲吧,又怕你听不懂急了咬人。你刚会数123,就给你讲高数,你我都头疼。想来想去,给你讲个你能明白的事。
  这几年,大家发现一个国际贸易现象,“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中国卖什么什么跌”。中国因素是全球大宗商品、能源、海运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事实。
  好了,你一定要喊了,还有后一句呢,我们卖什么什么跌,跌是通缩啊。是的,这些年中国商品为稳定全球物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劳工奉献青春奉献血汗奉献环境奉献资源,使全球物价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中国进口的原料更贵了,出口的商品却更便宜了,中国还赚不赚钱?实话告诉你,挣钱但不赚钱,挣回美元的纸币,但是实际亏损,亏在哪里呢?亏在压低劳动力收入、不计环境代价、出口退税补贴、给出口行业长期的土地和税收的优惠政策。靠这些政策,出口企业本身也许是盈利的,但是以全国人民补贴出口为代价。
  那么,你觉得这种状态能维持多久?比如,你的老板让你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却又不断降低你的工资,你能维持多久?不能维持了怎么办?走人或者要求涨工资。
  中国的劳动力生活成本、资源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税收一直在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不涨,出口企业还活得下去吗?但是中国的出口企业没有议价能力,所以国家只能让人民币升值变相涨价来维持出口企业能盈利。但是人民币不能长期升值(人民币已经高估了,这是另外话题),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又不能涨价,没有盈利就只能不生产,最后出口数量减少。
  当中国出口商品的数量减少一个,国外市场上的供应就减少一个。供应减少价格上升,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将来还会继续发生的事。

=============

  “按我的理解,并没有凭空多出了货币价值,只是投资的人相信这家银行能持续的在起码20年里给股东带来每年不少于0。2元的收益,所以才按20倍市盈率一笔先给了银行400元,买下了银行20年的收益权。就比如你有一家每年肯定能持续给你带来100元收益的店,就算净资产只有100元,你也是不肯100元就卖掉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我们的股市里新股发行是缺少价值发现的,全让证监会给代表了,他说值20倍就是20倍了,他要说值80倍那就80倍发行,这才是风险所在。”
  --------------------------------------------------------------------------
  货币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一直是200元在转。这只是货币在实物交易中反复倒手,给物品或服务重新定价以后,让物品持有人或服务所有者产生财富增值的幻觉。
  再举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还是甲乙两个人,初始情况,甲有1000元和1栋成本500元的房子(500平米),身价1500元;乙也有1000元和1栋成本300元的房子(300平米),身价1300元。两人开始玩。
  1、 甲把自己的房子(500平米)以1000元卖给乙。
  2、 乙把自己的房子(300平米)以600元卖给甲。
  3、 甲以1200元把500平米的房子从乙手里买回来。
  我们来看交易以后的结果:
  甲:现金1000+1000-600-1200=200元,1栋市价600元的房子和1栋市价1200元的房子,身价2000元,个人财富增值500元。
  乙:现金1000-1000+600+1200=1800元,个人财富增值500元。
  可以看出,所谓财富的增值就是房价的上涨,房价从1元/平米,上涨到2元/平米和2.4元/平米。
  如果把现金折算到房屋面积来衡量财富,两人的财富实际是缩水的。因为货币对房屋的购买力下降了。
  在交易前:
  甲:1000元和成本500元的房子(500平米),折算为房子面积,甲有1500平米房子的身价;
  乙:1000元和成本300元的房子(300平米),乙有1300平米房子的身价。
  在交易后:
  甲:1300平米的房子,200元现金最多只能买到100平米的房子,所以身价降到1400平米。
  乙:1800元最多买到900平米的房子,身价比交易前降低了400平米。
  
  所以,你觉得自己有钱了,实际上可能是你变穷了。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时期(事实是物价一直在或快或慢的涨),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在变穷。
  
  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关于货币存量与商品存量的问题。最近大家谈论多的中国出口商品只换回美钞绿纸的事,认为不划算。比如,出口100美元的商品,收到100美元,央行用685元人民币收购了这100美元,所以,国内少了685人民币的商品,却多了685元的人民币在流通。这没错。问题是,即使不出口,这些商品在国内消费,对货币的影响,其实与出口的道理一样。
  比如,我花10元买了一个蛋糕,吃掉。我花300元给车加了50升油,跑完。蛋糕和汽油都被消耗了,但这310元的人民币没有消失,仍在流通。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出口,没有货币增发,我们的货币数量比商品的数量也是增加的,因为商品在消耗,尤其是服务类的产出,都是一次性消耗。如果新增货币数量长期高于商品增长,商品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是注定的。比如中国计划09年M2增加17%,GDP增长8%,物价如果不快速增长,那就实在想不明白钱去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