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波万扑火:《对志愿者的一些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47:57

一、名利心  
  对从事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来说,名利心可能会让他们很伤心,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名利心,因为他们有做“志愿者”这一称号的骄傲心在支撑着,所以当有人说起他们图名图利的时候,他们应该是一种虚伪的心态来去辩解的,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因为你要知道自己在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确实地是得到了了解者的尊重和称赞。这种社会认可,公众评价又对志愿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名誉? 同时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是在为他人谋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这种利益他人的行为也是在利己心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名利心对志愿者来说并无过错。
       只是公益活动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还没有普及,很多人并不了解公益,一味地认为名利心之于志愿者是耻辱的,是不可取的,以至于对很多志愿者的内心都产生很大的压力,处处刻意地回避,但熟不知越是回避就会被错误地认为他是虚伪的。这样的恶性循环破坏了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公益活动在社会中推行的进程。所以我们首先强调一点:志愿者也是人,志愿者个人对名利心绝对不是免疫的。所以希望媒体和相关宣传单位在这一问题上不要神话志愿者。 这一点也告诉我们,做公益招募志愿者,首先要对其进行考核,然后对他们进行公益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培训,方才可以去参加相关工作  
二,身份标识  
  对一名志愿者来说,一个合法可信的身份标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不单如此,它对这个柠檬公益组织本身还是对该组织救助的对象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以及取得彼此信任的最佳证明。分别来说,对志愿者来讲,它的存在给志愿者有了有组织有团队有家的塌实感。志愿者出去工作或者去一线调查,第一担心的就是被调查者不接受调查或者直接拒绝、不信任,或认为是骗子。但如果有一个身份标识,无论在该地区是否有一个公信力的人出现,都不会影响到志愿者独立客观调查的工作。而且这样的身份标识也是对志愿者本身的一种保护,以免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 对客体——救助对象来说,通过对该标识的确认,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是什么组织在帮助他们。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事后该去寻求谁来解决(特别是法律上的问题)。这是对救助对象的负责任的表现方式。对主体公益组织来说,它是他们自我宣传、自我工作拓展的直接方式,也是扩大该组织影响力以及群众基础的工具。对以后开展工作,以及取得社会认同,社会评价最初的手段。  所以志愿者的身份标识,其实是三方的问题。  
三,工作方法  
 对志愿者来说,工作方法致关重要。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造成工作无法开展,甚至事倍功半,弄巧成拙,把原来的好事情办成了不好的事情。所以工作方法对于公益活动这一之于社会比较陌生而又敏感的行业来说,无疑像是一架飞机飞行员的技术一样重要。 就志愿者的工作而言就有很多方面,下面我就针对志愿者工作的一般原则来说说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公益志愿者。 首先是诚实。诚实地说出自己的身份,自己志愿的组织,自己的工作内容等,与受助者先取得信任,之后受助对象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志愿者接下来的工作。其次要谦虚。无论是做哪方面的工作,在保持低调态势听取当地人或了解事件的当事人旁观人所提供的资料,观点,看法后再去下结论,以免有失偏颇。谦虚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志愿者来说!高调的态势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不可亲近的。第三,认真。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两字。对志愿者来说,认真同样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必要手段。比如做调查,一个数据的偏差,可能就会造成上层决策的偏向。工作不认真,它会影响这整个系统的问题。最后,也是对志愿者最本质的要求了,客观。尤其是做调查工作,不要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影响对某个问题的判断。这种客观度应不亚于新闻媒体的客观。这要求志愿者敢于正视一切。  当然一个好志愿者还应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在这里我们只强调四点,希望志愿者在发挥自己学识和能力的时候把握好这四点原则,做公益工作应该没有什么困难。  
四,志愿者与柠檬公益组织服务机构的关系  
  志愿者是由柠檬公益组织服务机构单位招聘产生的。志愿者首先应符合该组织招聘志愿者的要求,听从组织安排,认同该组织理念及工作原则。同时组织尊重保护志愿者,并给志愿者提供工作证件及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所损耗的合理经济开支应给予报销。如志愿者个人主动提出不要求报销,则另行处理。这些是志愿者与公益组织的基本关系。  这种关系的确立,表明了双方的权利和职责,是维护以后工作能否持续进行的有力保障。尤其是它能从劳务关系上确定了志愿者的身份,避免了在志愿者是否该收取费用这一问题上而产生的各种争论。 根据美国公益基金会的做法,其招聘志愿者工作,并支付给劳动补助是完全合理的。同样也有免费的志愿者,但这要有志愿者本身提出,或者是由基金会对免费志愿者有工作的限制。同时,基金会应该给志愿者提供相关工作器材并支付因工作需要而产生的合理耗资,如:交通,打印,冲洗等费用。这些开支应该在基金会做这一项目的预算资金里支付。   
五,对志愿者的定义  
  说到第四点上,我需要向大家解释以下几个概念:  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有人认为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并建议改成“是指不计物质利益,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其实就一字之差,他解释说:“前者只定义了一个方面的志愿者行为,后者才是全面的,因为做为志愿者,不仅仅没有物质报酬,有时候还会自己垫付钱财,自己贡献物质报酬的情况。而且,前者其实是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的情况,而后者却包涵了所有的状况,包括损失自己的部分利益帮助比别人的行为的志愿者。”  
  这个朋友说出了当前我国做公益事业的现实情况,也说出了很多志愿者所面临的窘迫困境。在中国对公益活动宣传刚刚起步的当前,有很多先行者都已经付出了家庭的代价去做那些在旁人看来十分高尚,又十分傻的事情。但是它确实影响了很多热血青年人的心,影响了贫困青年的心。于是他们想成了志愿者,并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公益。这是感动的力量。但是这些人大多数是贫困者,只有贫困者才想到去帮助别人,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现实,否则“为富不仁”这个词就不会在中国流传千年了。  
 简单地说,就是想做志愿者,又没有钱,没有实力。于是大家笑话他,打击他。于是就又有了一句话:“穷人不要中外公益组织精英共论如何创建一流公益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1:01 公益时报

   本报讯(记者 韩笑)8月5日,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上海举办了“如何创建一流公益组织”的专家报告会。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爱德基金会、香港中华仁人家园、台湾海棠文教基金会以及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代表纷纷为想成为一流的公益机构支招。他们的经验之谈,得到了200多名与会者的认同。
  外国基金会:明确目标是首要任务
 

 

 
 
 

  

 

  福特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华安德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诙谐幽默地讲述了基金会管理以及发展的成功要诀。他指出:一流的公益机构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明确自身的使命感,确定机构发展宗旨,要清楚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这与爱德基金会的观点不谋而合。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认为,建设一流公益组织,要注重机构组织内部的能力建设、要有创新意识;讲诚信,认清公信力是NPO的生命线;学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合作,要向其他机构学习,取他人之所长,在机构内部培养参与性的工作作风;认清本机构的资源,明确资助条件。
  香港NPO(编者注:NPO-非盈利组织):必须弘扬义务工作精神
  香港的公益机构非常活跃,他们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并认为义务工作以及队伍建设在公益机构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牟利和非牟利两个社会部门的重要桥梁”。
  来自香港中华仁人家园的主席陈达文说:“义务工作精神是社区建设的一股动力。因此,在任何的社会情况下义务工作精神必须可以持续发展。香港公益机构联合制定《义务工作宣言》,此宣言的英文版于2005年11月8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的第10届国际志工协会亚太区义工会议上获得通过。”
  台湾NPO:内部建设不能丢
  台湾海棠文教基金会的陆宛苹在分享如何创建强有力的NPO时指出:机构内部建设尤为重要。她建议增加专业教育和发展应修课程;帮助职员不只在他们自己的专业训练的事务中成功,也支持有效计划的管理和组织流程的发展成功;将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对服务的承诺、团队工作、授权,建立更好的组织,产生更好的结果;把文化的偏好转成可产生结果的组织流程,并整合那些流程变成重视社会结果和组织绩效的文化。
  青基会:“四律”消除“八大隐患”
  他律、自律、互律和法律,从不同的方面约束、规范和保护NPO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希望工程18年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
  1994年,徐永光提出希望工程存在的八大隐患是:体外循环,未经授权的希望工程捐款募集和使用;假名营私,不法之徒假希望工程之名搞非法牟利;体制磨擦,体制内不按管理规范办事另搞一套;制度风险,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带来探索风险;管理疏误,因实施机构疏于管理导致捐款不落实;中伤毁誉,个别不负责任媒体或个人的恶意诽谤;失准评判,因期望值过高放大缺点错误以偏盖全;自砸招牌,实施机构领导人的贪污腐败道德风险。
  防范这八大隐患的办法就靠“四律”。他律是NPO的成功保障,自律是NPO的不败法宝,互律(行业自律)是NPO行业自救行动,法律是对NPO的规范和保护。18年过去了,希望工程发展没有停滞,品牌价值没有衰退,看家套路就是“四律”。
  最后,徐永光指出:通过我国NPO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通过NPO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一定能够建立起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健康机制。这个机制可以用8句话、32个字来表述,就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市场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做慈善!”(关于慈善和公益的区别,我在下面再谈),在这里,中国人把慈善一词就笼统地归结为帮助别人,做好事等等。其实这是对慈善的误解。想想一个想做志愿者的人,因为自己的经济基础不好,于是他便不能去做公益事业了,推广下来,很多人都是这样子,所以现在在中国推行公益活动是有很大的阻碍的。  再回到志愿者的定义上,“不为物质报酬”这个“为”字表明的是目的性。在西方国家公益比较健全的美国,他们为了维护这样的目的性,于是就给志愿者提供很多的方便甚至是资金的补助。因为他们要的是有这样心地的人去为公益做事情,这是一种状态,他们要的就是这样无报酬目的性的工作精神状态!而且这样的做法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不管你是否有钱,你是否有地位,你都可以是一个志愿者。因为“志愿者”是每个人心里志向的对象。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个人的心里志向。如果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是做大了,有了知名度,被社会政府认可了,有几个具有公信力的人物了。这些都不是问题。另外我认为大多数志愿者并没功利心吧?功利心大可用在其他许多地方,对被援助者来说需要的是被关注,当然物质的援助是最实际的,这需要经济基础;对于志愿者来说,功利就是得到的是内心的安宁,和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满足?志愿者首先是自愿者然后是支援者,呵呵,汉语果然还是很强大的^_^  而“不计物质利益”中的“计”,则是有算计的意思。这个“计”它不能说明这个人没有为了物质的目的性,恰恰还说明了这个人应该比较看中物质利益,否则哪有“计”可来?再根据他的解释我们知道,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物质担忧的,换句话说,他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后盾,为了做好某个项目他会不惜代价。而这样的人呢,往往又会要求别的人都向他一样去做事情,去工作。其实他忽略了人与人经济背景的差异性,所以他会很痛苦,或者过早地心灰意冷,黯然退出公益活动,要么就是因为财尽人变利。最终走向反面。这样的人呢,我们可以称为是“自愿者”  
 以上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关键是在于对目前柠檬公益组织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正常化运营。否则对一个公益组织来讲,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很难走远!

公益解读

有关志愿者的报道在媒体上渐渐多了起来,,政府、公众对于志愿者的关注日渐增多,鼓舞和带动了许多热心人士加入进志愿者的行列。同时,这些报道也给很多人的心中带来了困惑——“我没有特别的技能,怎么做公益?”;“我工作确实很忙,家里事也多,挤不出时间参与志愿者活动,怎么做公益?” 很多人以为公益要么是捐钱捐物,要么是做义工或者去偏远地区支教。然而就我们而言,我们不否认参与公益事业,可能需要捐钱捐物,也可能需要去做义工甚至到偏远山区支教,同时我们很多成员也非常愿意有机会付出自己的钱物、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但是公益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是义工和支教。事实上,这是个误区,也是媒体宣传的误导。正是这些信息和理念,拉大了公益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其实,公益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平时工作中。比如,节水、节电;不用一次性筷子;打印文件时,纸张尽量双面使用;离开房间时,主动关闭各中电源;用水时,水龙头开得适度;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垃圾分类,不乱扔废弃物;乘坐自动滚梯靠右站;开车经过人行道时主动减速让行;长时间停车时熄灭发动机等等。作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来说,其实也不用想着捐钱捐物就是公益。能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社会就实现了大同。医院如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医疗事故;政府一心为民,廉洁高效;学校为培养社会栋梁,诲人不倦;建筑商盖好一栋坚实的房屋,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来,不偷工减料;社会服务业则尽心尽力,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这就是利益公众、这就是公益。
  当我们的财力不足以捐赠,当我们的时间难以挪用,诸如此类的行为就是公益。这些举止行为不需要我们放弃,不需要我们付出,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为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不仅可以为自己和家庭节省,同时我们还为他们提供了便利,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这些,又何尝不是公益?当我们做到了这些以后,我们再有了钱财可以用来捐赠,再有了时间可以去做义工,那就是为自己也为公益锦上添花。近日,由聚贤华尔街网发起的“金色温暖”公益行动,便开创了服务业的公益壮举,在就业环境恶劣之时,免费为金融机构提供猎头和招聘服务,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也尽到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公益其实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会耳濡目染;我们周围的陌生人也会感同身受。这样,当一个人的公益意识转化成了公益行为,这种公益行为再固化为公益习惯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会演变成一群人的行为习惯,一群人的行为习惯就会扩大成一个社会的共识和规范,到那时公益与普通大众间不再有距离,“普世公益”也将不再会是梦想。公益有多远?心思纤毫间

些思考》----柠檬公益组织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