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陕西哨子面:李自成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16:37

明末,即崇祯年间及其后续,在中国大地的西北、东南发生了两件大事,即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兴亡与南明的建立和灭亡。两者的共同点即败于满清的铁骑之下。两者的不同点则在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伐恶救民,充满了朝气却在外敌压迫和内部的混乱上走向衰亡;而南明则党争不断,政治一派腐朽气象令人作呕。从历史的记载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在南明的仕子的诽谤中存在的,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亡国仕大夫又何颜诟病他人?

毛泽东不重南明而重李自成,在于其大文化承载者的滂沱气势;而吴晗重南明而不问李自成,毕竟是书生意气,难免国民党衰败习气。其实,在这一点上,近代历史学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虽然研究南明或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研究李自成则喷薄着中华不息的生命力。

了解这一段历史:

一、读书志第二百五十部·【豫变纪略】

李自成起义是一次经历37年的农民战争。明末郑廉《豫变纪略》纪录这一次起义的事迹,《豫变纪略》八卷,为编年体史书。郑廉是河南归德人,李自成进攻河南,年方十五岁的郑廉进入农民军中生活多年。郑廉七十多岁时完成《豫变纪略》,时在康熙中后期,李自成起义已经失败多年,作者观点不能不有所权变,但是《豫变纪略》以第一手资料写成,较之于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吴伟业的《绥寇纪略》的道听途说与仕子情怀,又更加真实,或为信史。该书收入《三怡堂丛书》,是研究李自成起义的重要史籍。

《豫变纪略》卷二记天启六年至崇祯十一年在河南活动的农民军概况,认为明朝亡国的原因是国贫、灾害和士气不振,明朝“外则防边,内则剿寇。无饷无兵而将不用命。士大夫袖手高谈,各立门户”,明室之亡已决。

《豫变纪略》卷三记载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李自成由商洛入豫等事。崇祯十三年的河南灾荒,“洛中斗米钱二千九百”、“按明季之灾异多矣,而十三年为甚”。《豫变纪略》记李自成大赈饥民:“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注:

1、读书志第二百五十部·《豫变纪略》清郑廉撰。约成于康熙中后期。郑谦,字介夫,一作戒德,号石廊,自称野人,晚年自号柳下野人。生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人。十五岁时被俘于农民军,后寻机逃脱。顺治二年清兵占领归德,入郡县为诸生。参加乡试十三次均落第后,遂久居民间,专心著述。其著作有《柳下堂铁汉楼诗赋杂著》、《坐言琐笔》、《豫变纪略》等。

2、《豫变纪略》编排体例,有表有文,按编年体叙述。本书记事,始于天启六年(1626年)黄河灾异,止于顺治二年(1645年)清豫王多铎入汴,首尾共二十年。卷一为年表,列二十年间河南全省灾异与战争大事,为全书总纲。

3、卷二记天启六年至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在河南活动的概况,并多所议论,认为明朝亡国的原因是国贫、灾害和士气不振。作者指出明朝“外则防边,内则剿寇。无饷无兵而将不用命。士大夫袖手高谈,各立门户”,明室之亡已决。

4、卷三记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张献忠、罗汝才谷房再起,杨嗣昌督师追剿和李自成由商洛入豫等事。

5、卷四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军破洛阳、诛福王、一打开封、李、罗合营和张献忠自楚入豫,以及杨嗣昌忧愤而死等事。作者认为自杨嗣昌离世,明廷剿局坏尽。

6、卷五、卷六记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二打开封、归德之变、朱仙镇之役、三打开封、李自成杀袁时中,以及郏县战役等事。

7、卷七记事起崇祯十六年,止顺治元年。先后叙及李自成杀罗汝才、汝州战役、李自成入陕建大顺政权、攻陷北京、山海关之败以及与清军在山西、陕西的激战和放弃西安。

8、卷八记顺治二年张献忠据蜀建大西政权、李自成战死、许定国降清和清兵渡江南下。

9、该书资料来源十分广泛。作者不仅取材于时人奏疏、史家撰著以及顺、康年间的地方志书,而且据其亲身经历和见闻,出访故老,实地考察,并对收集来的各种材料折衷疑信,因而史料价值较高。至于说李岩并无其人,盛誉清兵不置,其所记多非实录。

10、《豫变纪略》认为杞县李岩并无其人。

 

二、读书志第二百五十一部·《流寇志》

《流寇志》,编年体史书,十四卷。明末清初彭孙贻撰。约成书于康熙初年。

彭孙贻,字仲谋,号羿仁。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 5年),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浙江海盐人。崇祯间选贡生。亲身经历明末战乱,父亲及两个弟弟均死于清兵之手。国变后杜门奉母,终身不出。平生耿介自守,孝行闻于时。颇富文才,工诗画,尤留心史事。其著作有《茗斋诗文集》、《茗斋诗余》、《茗斋杂记》、《流寇志》、《明朝纪事本末补编》、《甲申以后亡臣表》、《山中闻见录》、《方士外纪》、《虔台逸史》、《湖西遗事》、《岭上纪行》、《茗香堂史论》、《彭氏旧闻录》、《太仆行略》、《客舍偶闻》。

《流寇志》为编年体史书。其叙事起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西白水王二聚众掠蒲州、韩城,止于康熙二年(1663年)十二月,郝摇旗、袁宗第战死,前后共三十七年。

该书不似《绥寇纪略》以重大事件分卷,而严格以时间先后顺序分卷。

其卷一记事由崇祯元年至崇祯五年。记农民军的初起及在陕西、山西的发展、活动情况;

卷二记崇祯六年至八年农民军在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湖北的千里转战。

卷三记事由崇祯九年至十一年。重点叙述了高迎祥被俘,杨嗣昌十面张网,张献忠罗汝才谷城、房县受抚的经过情形。

卷四记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战况。重点在张、罗谷房再起和杨嗣昌督师进剿。

卷五则专记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突破杨嗣昌合围,攻占襄阳和李自成两打开封等。

卷六、卷七时间起迄为崇祯十五年至十六年六月。详记李自成三打开封、攻略河南、湖广,在襄阳称大顺王和设官置制等经过情形。

卷八记崇祯十六年下半年李自成大败孙传庭、攻陷西安、经略三边以及张献忠南下湖广,在长沙开科取士等事。

卷九记事始于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自西安分二路东征,迄于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城。

卷十、十一详细记叙了李自成部在北京城前期的活动:设官置制、开科取士、拷掠助饷以及与吴三桂的谈判诸情形。

卷十二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登基典礼、放弃北京城和真定之战。

卷十三记李自成在山西、陕西与清兵作战和南明弘光政权设江北四镇事。

卷十四记顺治二年到康熙二年李、张余部和南明王朝以及郝摇旗、刘二虎等最后失败。

《流寇志》是清初人全面专门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三大史籍之一。与《绥寇纪略》、《怀陵流寇始终录》不同,《流寇志》一书的主要材料,来源于当时流传的邸报。因而它一方面为后人保留了若干有价值的异闻和某些历史真实,但另一方面由于邸报来源不一,作者在使用时又没能一一校正其伪错,所以书中又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另外,由于作者只简单地以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史料,因此显得体例杂芜,头绪纷繁不清。

 

三、读书志第三百三十五部《绥寇纪略》

《绥寇纪略》,原名《鹿樵野史》,亦名《鹿樵纪闻》,专题性史书,十二卷,补遗三卷。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约成书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或稍后。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苏州太仓人。崇祯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弘光时,授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假归。后清朝政府迫其出仕,任秘书侍讲,迁国子祭酒。不久,因母丧回家守制。他博学多才,尤长于诗,驰名文坛,有人把他和庾信媲美。曾馆于嘉兴之万寿寺,《绥寇纪略》即曾在此撰写。所著除本书外,尚有《复社纪事》、《梅村家藏稿》、《太仓十子诗选》等。

《绥寇纪略》多数篇章以编年体叙述,有的篇章则以纪事本末体叙述。每篇之后,都加以论断,并加附记。

全书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垫、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十二卷。

“渑池渡”篇记崇祯元年十一月至崇祯六年十一月间农民军发展大略。作者对农民军初起及由陕入晋的发展大势、杨鹤主抚政策的失败及农民军主力诈降、突破黄河天险等情况作了条理分明的叙述。

“车箱困”篇记崇祯七年李自成等部在车箱峡诈降突围、大举入豫、荥阳大会以及陈奇瑜被罢职、洪承畴出任五省军务总督等事。

“真宁恨”篇记崇祯八年农民军攻克凤阳、千里返秦、曹文诏真宁战死等事。

“朱阳溃”篇记农民军三破朱阳关(即函谷关)、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出任五省军务总理等事。

“黑水擒”篇记高迎祥黑水峪之战被俘、李自成南下四川、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明廷十面张网、熊文灿接任五省军务总理和增派剿饷等事。

“谷城变”篇记崇祯十一年张献忠谷城受抚、罗汝才房县乞降、张罗二部在受抚期间屯种积粮、休整军队,以及崇祯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谷房再起、熊文灿被革职等事。

“开县败”篇先记杨嗣昌父子生平事迹,后记杨嗣昌亲任督师千里追剿张献忠,升县战役以及张献忠攻克襄阳、杨嗣昌毕命等事。

“汴渠垫”篇先记明福王、周王事,后记李自成出商洛、克洛阳、三打开封等事。

“通城击”篇先记李自成身世及其部的成长壮大、组织结构,后记李自成攻克西安、建大顺政权、攻克北京、山海关战败以及通城九宫山遇难等事。

“盐亭诛”篇记张献忠身世、谷城再起后转战鄂、豫、皖、湘、赣、川以及建立大西政权、张献忠于西充凤凰山盐亭战死等事。

“虞渊沉”篇记崇祯年间灾异事,于篇目不合。《补遗上》记崇祯皇帝佚事及朝臣事,《补遗下》则专记明末各地农民起义,以及南明弘光江北四镇诸事。

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多据遗老传闻和战时明臣奏疏,并参考了一些同时代著述,因而史料价值较高。每卷均以三字标题,叙事简洁,条理清晰。篇后论断,亦不乏灼见。但书中对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城内四十二天的活动没有记载。其对杨嗣昌、左良玉的回护,涉及个人恩怨,未为公论。

 

四、读书志第三百三十六部《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历史著作,二十四卷,明计六奇撰。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

 计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卒年不详。今江苏无锡人。他家境清寒,博学多才,名闻乡里。为生计,曾长期为人主讲家塾。明亡,他非常悲痛,且关心时事,所至之处,进行考察访问,为其著书立说,作好准备。所著除《明季北略》外,还有《明季南略》、《粤滇纪闻》、《金坛狱案》、《南京纪略》等书。

《明季北略》一书,所述上自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进入北京,共五十年历史的大略,而以崇祯一朝为重点。其中万历到天启共占三卷,崇祯一朝为二十卷,总论一卷。集中记述“国家之兴废,贤奸之用舍,敌寇之始末,兵饷之绌盈”。目的在于说明明朝所以亡国、清朝之所以起而代之的原因。

该书主要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又杂用本末和纪传等体裁。本书撰写时根据的史书很多,主要有《通纪》、《野乘》、《野记》、《国难录》、《国难记》、《史略》、《邑录》、《新世弘勋》、《六合新志》、《日星不晦录》、《忠逆史》、《北游纪略》、《殉难实录》、《左良玉始末》、《甲乙史》、《围献史略》、《附野编》、《新史》、《甲申大事记》、《潼关行》、《杭济之手记》、《颂天胪笔》、《燕都日记》、《国变录》、《樵史》、《睹记》、《幸存录》、《甲乙纪》、《明季甲乙两年汇略》、《甲申日记》、《董心葵事记》、《彤史遗编》,此外还有邸抄、抄白、京抄、京报以及有关的揭帖、奏疏等,至于调查访问来的资料,更是书不胜书。

 书中保留了大量很有价值的史料。尤其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从起义到发展壮大,以及最后失败,都做了较清晰真实的记述。如李自成的告示檄文中,宣称“剿民安民”、“三年免征,一民不杀”、“不杀人、不爱财、不抢不掠、平买平卖,蠲免钱粮,且将富家银钱,分赈贫民”,故其大军所至之处,“愚民被欺,望风投降”,“满城结彩……焚香跪接”。当起义军攻克北京以后,军纪松弛,斗志涣散,从上到下,都热衷于“拷夹百官”、筹备登极。但是,当吴三桂拒绝招抚的消息传来后,仓卒出征,山海关一战失败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最后终至失败。

《建州之始》,是研究满洲兴起的重要文献,为他书所未见;《论明季致乱之由》,是对明朝覆亡的深入分析;《辽阳陷》等则是对清兵奸淫杀掠的愤怒控诉。

 可见《明季北略》一书,是研究明末历史的重要文献,不仅史料翔实,观点上也多有可取之处。但其诬蔑农民,而且把社会现象与“天变”强行附会,则不足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