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都考研怎么样:我们的CPI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30:48

我们的CPI之谜

发布时间:2011-06-15 10:01:27

  咱们国家的CPI增长太快,导致百姓痛苦,政府不安,统计局变换物品权重,经济学家找理论,证明存在即合理。

  经济发展,有一定的CPI是正常的,但CPI增长如此迅猛,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就显得怪异。

  先说发展快的国家CPI是否正常。印度CPI,10%,正常,印度是短缺经济,比如洋葱涨价,是因为洋葱真的没有,不要以为小菜一碟,其地位相当于我们冬天的大白菜,涨了十倍。越南CPI10%,也正常,原因是严重逆差,导致货币贬值,越贬越逆,20%都正常,有点像47年的国民党政府。俄罗斯CPI也很高,正常,也是短缺经济型,除了矿产,要啥没啥,仅物价涨还算好的,按理货币也该贬值,西方现在不想动它,不要以为只有希腊倒霉。巴西,本人不懂,不敢瞎说。

  东西少,自然就贵;东西多,就要降价。这不就是CPI吗?中国是东西太多了,多到只能涨价来消化,这不怪异吗?

  一、现状及分析

  现实一, 央视说中国物流不行,连续十集,我看了两集,看不下去了。讲一位给超市供货的老板在北京换仓库的故事,越搬越远,超市要货就送,运输成本高了。说日本是政府在城里搞一块地做仓库,这样运费就省了,专家也说这样就对了。看得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提运输就是油钱,就是你把仓库盖到天安门广场,调度不好,还是赔钱。仓库要挣钱,就要车大、货满、人省,5次的货,3次运去,这是根本之道,至于在北京六环还是在河北香河,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实二, 工资涨了。下面是一道算术题:

  以鞋业为例,鞋厂员工平均涨工资20%,原来工资是2500元/月,涨500元到3000元。

  一年增加工资500元X12月=6000元。

  全国鞋业从业人员500万人,年增加工资500万人X6000元=300亿元。

  年生产鞋60亿双。

  每双鞋年涨价300亿元/60亿双=5元。

  每双鞋去年平均出厂价35元,今年40元,年涨幅5元/35元=14%。

  月平均涨幅14%/12月=1.67%。

  实际情况是工厂每年生产效率最少提高5%,可以消化涨幅的三分之一强;效率高的企业可以消化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很多企业工资上涨的当月就提高效率5%。

  由于同行的严酷竞争,使得经营者利润减少,消化涨幅的三分之一;

  剩下三分之一是实际涨幅,即0.67%,即鞋厂的CPI。这是广东某鞋厂实际发生情况。涨幅最大的广东鞋业生产的30亿双基本是外销,外商一般不接受涨价,实际售价还是35元,这250万员工工资上涨,对内、对外都不影响,CPI都是0。

  另外30亿双工资涨幅没有广东的大,考虑到上下游原料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涨工资需求,但是毕竟以劳动密集的工厂涨幅为主导地位,鞋行业的每月的CPI一定低于1%。

  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乐观,一部分农民朋友留在家乡打工,他们的工资没有涨,只是省了火车票钱,吃住也省。

  实际不可能全部商品都涨,有些商品是必降的,比如汽车电器等,也就是说工资上涨导致月CPI上涨应该不到1%。

  现实三, 房价涨了,租金涨了。对经营活动影响最大的写字楼和商业用房涨幅很小,不像住宅价格,正常运营的企业完全可以消化。

  现实四, 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的影响。

  外国有个专家对N个国家经济情况作了比较,发现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涨价,影响最小的国家是中国,不到1%。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的企业对此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内部挖潜即可大部分消化原料上涨,与国外企业不同,我们的部分企业对待客户的询价,回答是,你想要多少钱的商品,一分钱一分货,我们有完全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也有便宜的商品。这里所说的适应能力是指国际标准,即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生存。

  至于蒜你狠、豆你玩、棉花等价格忽上忽下,影响更小。

  玉米是个问题,但从年初到现在涨幅很小,而且都是存储成本和资金占用所致,对今年的CPI无影响。

  所有不利因素对我们CPI的影响在2%左右,控制CPI在3%以内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情。

  我们的CPI控制,咋就这么难呢?

  二、我在这里先说结论,再抽丝剥茧地分析,结论就是家乐福!是家乐福导致了我们的CPI高企。

  我们超市有很多怪现象:

  现象一、同一品牌的商品,中国比美国贵。浪莎袜子便是。

  现象二、超市都在城里,都很大,也有小的,城边很少。

  现象三、我们的超市没有仓库,货物不知道放在哪。

  现象四、我们的超市有很多售货员,其他国家没有。

  现象五、我们的超市有专用接客车,其他国家没有。

  现象六、超市的间隔都很近,一条街上有好几个超市。

  结论是我们的超市不像超市,那是什么呢?这要从家乐福进入中国的发财史讲起。

  家乐福进入中国后,擅长学习,很快进入中国特色。他发现一个超市发财秘籍,可以不花一分钱开超市:通过收取开业费、货物上架费、店中店租金等,支付首期店面租金;通过延期三~六个月厂家货款,支付装修费和员工工资等;通过正常销售价格的额外返点挣到利润。投入是0,后来的店投入是负数,利润是多少呢?

  这是国际惯例、国际接轨吗?我们认为是,沃尔玛和普尔斯玛特说不是。

  好处一,家乐福的“0”开店还带来更大的便利,把利润挣到,把责任推给厂家。厂家在支付了上架费后,在货架上放什么,与家乐福无关,你就是放毒药,我也不管,我只管收钱。

  好处二,大家可能不知道,通常意义的开超市是个高技术活,不要小瞧,沃尔玛全球采购,采购什么、货品比较、厂商认证、采购多少、买的时间、供货进度、物流规划、配送体系、行走线路、超市覆盖范围、客户定位、每种货品的销售预期、等等都有严格地规定。家乐福在中国以外也这样做,在中国,全免了,省心、省力、省人、省麻烦,还挣大钱。

  其他品牌的超市一看,超市可以这样干,全明白了,马上行动起来,要快,于是遍地开花。

  下面说说另一个主角供货方,支付了上架费,相当于在超市的货架上租了几尺长的放置空间,经营不好就要下架,换一家来经营;经营好了,还不给钱,三个月以上才拿到钱,实际情况更糟糕,这钱要先给经销商,再到厂家。

  这种模式的结果就导致企业没钱,即便把所有东西都押给银行,还是缺钱。没钱就不能研发新品,企业就长不大。就算光明、伊利、蒙牛、三元,也仅是维持,三元为啥满大街开三元梅园,还不是让超市给逼的。蒙牛是民营,就更惨,中了高盛的套。

  即便没有三聚氰胺,年增长30%以上,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04年中蒙牛上市后,有钱押货,超市也乐得这样,钱多增长50%都可能。作为07年营业额200亿的企业,在外面的钱就100亿,货物经过物流到达超市后,不是立刻就卖掉的,即便卖掉了,超市是押款的,奶农的钱要及时支付,自有资金、银行额度都已到极限。仅靠高盛那点钱,你要推新品,就要押更多的货给超市,支付奶农或建奶厂、增加人员设备、持续研发、新增广告。结果是新品成功,你押不起货;新品失败,增长任务更完不成。与中国人喝奶数量无关,都是误导。按理说借钱还钱,咋还规定个增长率,因为高盛那点钱,就够10%,看准了这一点后,就是要收股权。

  我们超市之间有竞争,再深入研究,是货架与货架的竞争;再深入研究,是押货能力的竞争;再深入研究,是借钱能力的竞争。只要有钱就能坚持住,企业有多少额度,只要能贷,全部贷光,这是不得不的事情。至于创新产品,已无力顾及,像蒙牛似的,推新品,差点换东家。

  我居住的小区在北京奥运村西北,在不到300米的街上有三家超市,由北向南分别是超市发、旭日超市和华润超市,其中华润是大型连锁超市,超市发是中型连锁超市,旭日是小型单体超市,再向西400米,有一个巨大的超市美廉美,在小区东门外,有四个超市的免费班车经过,分别是家乐福、大润发、物美和美廉美。

  问题出现了,竞争如此激烈、惨烈的程度,咋把CPI怪到超市上呢?让我们从康师傅说起。

  康师傅在超市开业费、上架费等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在我们小区的年销量是不变的,增长1%都难,原来只有一家旭日超市,后来增加了两家。厂家要分摊超市的固定成本,在销量不变的或增长很小的情况下,只能涨价。

  能不能不涨?于是我们看到了康师傅在家乐福下架,和发改委约谈的一幕。有用吗?管用了几个星期,厂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包装变小,价格不变,这样发改委就不管了,于是CPI管住了。

  也有管不住的,联合利华,全球都是一样的模具,改包装太浪费钱,坚持涨价,于是CPI上去了。

  一个大型超市有万种商品,发改委只能典型地谈几家,如果没用,就不谈了。没什么好谈的,谈成了厂家命就没了。

  超市有没有办法扩大覆盖人群,增加销量?有,增设了超市免费班车,覆盖到5公里外的社区。关键是所有的超市都是这样想的,于是满大街的超市班车,上面没什么有购买力的人群,就是拉人气。一路班车在北京的年成本要十几万,5、6辆要八十多万,这是谁的钱呢?而且与公交同向,重复运输。

  我家门前的这三个超市,按理说超市规模越大,卖的东西越多,议价能力越强,商品越便宜,这是经济规律。实际情况是,你要朝着最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向想象,旭日最便宜!而且最新鲜,盒装鲜奶都是当天的。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如果面向基础大众的超市都逆经济规律运行,这个问题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家乐福们挣钱太多了,挣了多少呢? 2%的CPI。

  三、对策

  分上、中、下三策。

  上策:这里先说一个事实,供大家评判。家乐福在法国为什么发不了财,在其他国家都被赶出市场;或者说中国人如果到法国新开一家超市,也发财,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可能性是0。先不说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社区规划,就是租场地,都不租给你,营业面积超过300平米,要议会投票,好几十个人举手,你能搞定谁?

  我们这里动辄几千平米,业主说租就租了。

  所以上策也简单,把有规矩国家的成熟规范拿来,我们专家的手边就有,稍加修改即可应用,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麻烦在于这可能牵扯到人大立法或体制改革,再折腾几年,CPI不等人,我也着急啊!

  中策:正本清源,货到付款。

  一手钱一手货,几千年的规矩,中外同理。厂家按规定发货到超市指定地点,超市收到货一周内,给厂家付款,逾期每天万分之二~~五的罚金。钱货两清,要打官司、要罚款,清清楚楚的商业纠纷,责权利分明。由政府引导使用标准合同版本,就像房地产合同一样。

  这样的决策好处极大:

  1、 改变了超市业态,货物已经交割完毕,能否卖出,要看超市的水平和技术,使超市之间的竞争成为可能。

  2、 超市付款,不占用企业资金,企业有了钱,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3、 开始要仰赖经销商物流,随着超市之间竞争的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物流,而且保证布局合理,多拉快跑,不用政府操心,政府愿意管也可适当引导。

  4、 超市不会有售货员,也取消班车,太费钱。

  5、 城里的超市规模迅速变小,分散开,本来布局就不合理,他们自己最清楚。所以北京政府不用把六环的仓库往城里搬,将来大型超市还是在郊区。

  6、 商品质量提升,保证比美国便宜。

  7、 这项规定无需立法,本来就是商业惯例,法院只承认政府版本,其他附件、背书无效。

  缺点是超市也要用钱购物了,超市有钱吗?经过多年的积累,超市不缺钱,我们不缺流动性,而是缺技术。这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对超市也是促进。使我想起在国外见到的景象,大牌洗发水和香水像土豆堆似的销售,绝对便宜。

  再就是有些厂商和超市无合同销售,像旧规则一样押货,只有对账单。这是无法避免的,超市太强大,也是销售的唯一渠道,但只要不租货架,就是进步。至于开业费、店庆费,超市有本事就要。

  多说两句,电器行业也一样,国美、苏宁也不给钱,严重阻碍技术进步,害得董明珠开格力专卖店、远走巴西。他们也有一点好处,如果是进口电器,他们给钱,而且还得先给钱,不开LC,老外都不种稻子,支持外商的技术进步。

  银行贷的钱都沉淀在货架上和超市不管不顾的扩张,越扩张,货架越多,厂家就要生产更多的货来填满货架,押货越多,贷款越多,卖出的每一袋方便面身上背的租金越高,商品越贵,CPI越高。从而逼死一些厂商,厂家只能不停的贷款,只能坚持住,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如果贷不到钱,就是贷的少一些,都要下架,因为你绷不住了,银行也要倒霉。

  真佩服那些生产厨具、暖瓶的企业,一押货就是好几年,有些企业都没了,货还押着呢,都成死当了,还没拿到当钱。

  下策:

  先说一个事实,我在门口超市买了一盒鲜奶,大牌正品,在保质期内,冷藏保存,回家打开,呈豆腐脑状,还有酸味,你说是谁的错呢?肯定是超市没有保存好,应该找超市,超市是责任人。

  如果我又从超市买来牛奶,吃完,死了,应该找谁呢?还是超市,超市是责任人。

  这次我买的是三鹿奶粉,吃完,死了,应该找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一件商品从一个法人转移到另一个法人时,责、权、利同时转移,无论两个法人之间的协议怎样,超市作为法人应对所售商品负责。

  第一责任人负责是亘古不变的惯例,到了今天,全不对了。有人说,超市和厂家有协议规定厂家负责品质。那么以我那盒豆腐脑牛奶为例说明可能发生的情景:

  1、厂家送货员将鲜奶放错位置,两天后发现,摆回原位,导致其变质;

  2、送货员将其他超市卖不出的鲜奶拿来,路途高温,变质;

  3、超市摆货员将鲜奶放错位置,发现后复原;

  4、超市冷藏的确有问题,比如夜间关机,但没人敢说,导致其变质;

  5、顾客拿走后,又不买了,随手放置,导致其变质。

  … …

  所有可能均无第二人在场,统统无法证明核实,当事人都可以对事实否认。还有可能是上述两项叠加导致。你说咋办?谁的责任?要是有人命呢?

  按现在的规矩断这事儿,就是一团浆糊,这就是我们的实情。

  还是国际惯例简单,无论离岸、到岸,都以船帮子为界,货在船帮以里风险归你,船帮以外风险归我。

  这样,下策就出来了,进了超市门,就是超市的货,风险归超市,责、权、利同时转移。目的就是将风险、责任向上游推,由超市去检查货物批次,更进一步进厂认证、检查,发现瑕疵立即停止订货。

  三鹿事件在法律界开了个不好的头,古老的规矩被推翻,搞得现在工商、质检、公安、检察院、法院齐上阵,去对付超市和供应商之间的内部纠纷,这样的查法,以为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有三头六臂,压力也大,公务员都成了高危职业,扩编多少都不够,这就不是他们的活。

  说说三鹿公司,有一位牛人说过,你不为质量发疯,质量就会使你发疯。实际三鹿也发疯,为借钱,为指标,同行全上市了,按当时的路数,就是个逐渐萎缩。好不容易同新西兰合资,还被他捅出了问题。管理者高高在上,一心想着宏观的问题,确实没有想到死在了奶贩的送奶车上。直到今天,奶业的流程还是有问题,管理者也就是想想,浅尝即止。

  还有记者,你是曝光了香肠,让当地的工商、质检、政府、银行、企业、员工、家属怎么活呀?现在竞争多激烈,当地经济停滞,已经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超市高兴了,重做数据,帐全赖了。不要以为揭发了馒头、香肠,就可以选择其他食品,本超市没有比馒头更安全的食品了。瘦肉精,牛肉也有,你吃不吃?你说我吃西方牛肉,西方是牛吃牛,小牛吃他哥、他父母的骨粉,为什么老是发疯呀,吃到认识的了。

  你揭发了香肠,货架又不会空下去,总要有其他的香肠占据,品质还不如下架的香肠,就像一个泥塘,你拨泥见水,手指划过的地方,马上被覆盖。不触及本质问题,反而好心办坏事。有本事,你也写一个“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或者我给你出几个题目,保证个个震撼。

  有人说现在的一些人良心没有了,这话听着耳熟。既是制订规则的决策者,咋能说出这样的话呢?规则一变,不就有良心了。问题始终都有,要调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是找问题的人出了问题。如果出了一大堆问题,像这次物流十问,那一定不止物流有问题,还有别的根本性质的商业行为出了问题。本人特羡慕老美的参院拨款委员会,这是美国的精髓,一帮老头子,鬼精鬼精的,把国家守得牢牢的。啥时候咱也能有这么一帮人看家。

  染色馒头不能吃,难道染色面包、果酱就能吃吗?还有各种派、饮料、香肠等等,都能吃,又最好不吃,这是今天在营养、危害、成本、利润、保质期、物流、回款、客户心理等商品要素方面的平衡产物。食品企业供应这样廉价的商品已是勉为其难,资金链也就是维持。谁不想生产健康的食品,都有父母、子女,天然食材、传统工艺,当想到价格、资金需求、运输周期、保鲜措施… …也就是想想罢了。

  多说一句,为什么巧克力派、蛋黄派有问题,主要是氢化植物油,是由转基因豆油经过物理、化学处理使分子链变得笔直。正常的油脂分子链是弯曲的,半圆形,放置半年,就有哈喇味,氢化植物油的保质期是N年。当人体吸收普通油脂时,半圆形很容易进入细胞,严丝合缝。当遇到氢化油直的分子链时,细胞就糊涂了,也能吸收。一些细胞可以把它弄弯,一些细胞就怪异一些,细胞是运动的,这些细胞总是磕磕碰碰。专家说人体每天可以吃一个派,把直的氢化油弄弯。我不知道自己能弄弯多少,也不想弄弯它。

  十多年前,我逛普尔斯马特超市,它的烤猪排和酸黄瓜,很好吃,还有划艇,我买了个在海边玩,关键是超市要有创意、要进取。

  现在我一进超市就发愁,真不知道买啥,我只买馒头,即便染色,也是毒性最小的食品。这些超市靠群租货架为生,就是个二房东,这个二房东就是找到好吃的好玩的,人家也不来,这就是外贸企业不做内贸的根本原因。

  每次回老家锦州,父母总是津津乐道大福源超市的成功,大润发原名大福源,台湾人创办,三年后为了避税改名大润发。锦州是个中等偏小的城市,大润发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锦州的商业状态,我家附近的食品厂倒了,街边的商店没了,大润发班车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不大的城市,被搜刮殆尽。是不是超市便宜呢?

  在祖国,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的商品。锦州食品厂六年前工人最低工资500元,这么便宜的人力生产的食品卖不出去,大润发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更便宜的食品。不知道能不能吃。我还是相信食品厂,那里的工人都是街坊,但是没有用。我父母相信大润发,因为它有惊爆价(台湾术语),还很大,大就是信誉、踏实和力量。(所以,法国规定300平米还是有道理的。)

  他们以逛大润发为荣,我妈有一张会员卡,一年后我爸也要办,结果不给办,规定锦州人民一个家庭只能办一张卡。真是桃枝仙佩服桃干仙,佩服得五体投地,七窍生烟。

  大润发的东西也不便宜,他们通过班车聚拢人气,门前一队队等车返回的人群,热热闹闹,茶余饭后,大家谈论着惊爆价,吸引有购买力的开车前往,塞满后备箱,扬长而去,倍儿有面子。

  零售是心理,是策略,与价格无关。其实也不复杂,几张纸就可以说清楚,锦州人民懂不懂,我不知道,懂也没办法,市场经济可能就是这样,不这样就阻碍了改革开放,这个帽子太大了。

  大润发无所顾忌,就像来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的自由、舒心,我去过贫穷国家做生意,也感觉高人一等的痛快、自由。又何止大润发,家乐福们不也一样吗?

  又何止锦州,北、上、广、天,乃至全国,不也一样吗?

  祖国的饮食博大精深,都在百姓的厨房里,在饭店的餐桌上,在稻香村、味多美、好利来的托盘上,超市里没有;

  我们生产的衣服鞋帽,用料考究,做工精湛,都穿在外国人的身上,我们的超市里没有。

  中国人没钱吗?一双高档皮鞋出厂价四、五十块,国外卖四、五百块,都是人民币哟,国内卖一、二千多元,我们是钱太多了。

  有人说我们没品牌。看看大商场的国产服装品牌,动辄上千元、几千元… …,高昂的费用,卖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就是一张A4纸,只要挂在衣架上,不卖到一千元,就要赔钱。

  如何使外贸企业回归,单靠外贸大集不行,那是闹着玩儿的;

  如何使优质的传统或现代食品再现,仅靠专卖店,将付出高成本为代价。

  责任就在未来的超市上,未来的超市将承担着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求引导。未来的超市之间将竞争激烈、积极进取,市场定位精确,物流顺畅合理,真正卖一些好东西,好吃的、好用的东西,价钱合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