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心脏射频消融术:特别报道:中国银行业转型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23:58

近期地方融资平台的坏账风险处理问题引起市场高度关注,路透的这篇深度分析应该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银行业的估值到底是绝对便宜还是不够便宜,风险的累积到底是非常大还是没有想象的大,可能每个人的判断都未必一致。建议通读!

 

================================================

 

特别报道:中国银行业转型之痛

 

路透北京/香港6月13日电---在金融圈摸爬滚打了逾20年的戎先生,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兴起之初,就给它起了个很生猛的名字:"哥发威"(Government Funding Vehicle),称其与当年美国的"房利美"和"房贷美"有的一拼.

他并预言,随着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退潮,"哥发威"可能有三种死法:一是利率上涨後,"哥"体力不支,被利息压垮;二是本金到期时资金链出问题,被本金压垮;三是宏观调控後,将被半拉子工程拖垮.而未来几年中国最赚钱的生意,也许就是"哥发威"打捞业务--处理坏帐.

很不幸,去年还看似玩笑的预言,正在中国加快经济转型、严格银行风险监管的双重压力下,逐步成为影响中国银行业经营稳定的暗流.而投资者今年以来也不断从银行板块中撤离.目前,中资银行业平均市盈率仅在8倍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同时也远远低于美国、印度等国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盈率.

"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一名在香港市场投资的私募基金经理如此强调自已远离中国银行股的决心.

他指出,真正影响银行股业绩表现的还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和风险监管标准提高,中国将要开始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将为银行业的估值刻下印记.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发展,令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差为主的增长模式,以贷大、贷长、贷集中为主的信贷资源配置方式将难以为继,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阶段性的生存危机."工商银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董事长姜建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称.由于他的这一讲话是不对媒体开放的午餐会主题演讲,因此并未被广泛报导.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企业、个人等对资金的需要,不再以银行为中介,转而采取股票、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这样以来,银行存款资金的占比将大幅度降低.

的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後爆发的各类问题及经济转型的如火如荼,正悄然改写着中国银行业的"不倒神话".而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贷减速、利差缩小以及巴塞尔III实施後严格的全面监管,在经济增速放缓後,考验着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盘根错节,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了银行业监管者、从业者和投资者们原有的运行轨迹.

一位国有银行的资深银行家表示,"中国银行业可以不这麽快速的增长,可以只增长个位数甚至不增长,但中国的经济能否承受只增长3%或4%"?

显然,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未来,都不可能降至3%或4%的水平.按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在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下,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目标为7%.因此可以说,银行家们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是经济增长有多少,而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期下的经营转型之痛,以及风险监管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市场化转型之苦.

中资银行现时的利润增速居全球首位.今年一季度全行业整体盈利增长约30%,大部分国内券商预计其中期盈利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忧**

独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似伴随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而生成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的时候,如何为这些以基建项目为主的平台贷款进行善後,以至于不让这把剑落下重伤到中资银行,考验着各方的智慧.

就在中国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後不久,距北京200公里的河北省某地就到处拉起了"三年大变样"的条幅,城市投资开发公司随即成立,成为承接当地所有市政项目的唯一单位.

这家公司开发的项目既有种树美化道路,亦有修缮城市河道景观等.城投公司没有自己的开发建设团队,而是将项目承包给民间的公司或个人,并承诺给他们丰厚利润,只是要求所有这些项目必须当年成景,当年见效,否则一分钱别想拿.

央行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正是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政策性银行是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提供方.

央行报告显示,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馀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央行去年末的人民币贷款馀额为47.92万亿元.

"监管层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一年多以来,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我想是因为各方都想先把这个盖子捂住,同时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会有一些问题就捂不住,要爆发了."中诚信国际公司评级二部副总经理郭承来说.

而引爆问题最主要的导火索可能就是银监会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相继出台的严格规定.新的监管措施要求严格控制平台贷款增量,对于到期的平台贷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贷新还旧.

郭承来表示,现在地方融资平台最大的问题就是再融资很困难,流动性出了问题,在不断想办法筹措後续资金,还本付息的压力很大."一些债务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在短时间内爆发问题."

如果只能借新还旧,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就可能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庞氏骗局",而这恐怕正是监管层所忧虑的.但亦有银行业的人士认为,"一刀切"的政策亦有可能让原本可以产生收益的项目夭折,而立马成为银行的呆坏账.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很像项目贷款,周期长,但建成後是能带来收益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是有能力还本付息的. "一位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行长说.

按基建项目从开工到建成需五年以上计算,目前的贷款利率为6.80%,若以有些研究机构预计的8-9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计算,政府平台贷款一年的利息就近6,000亿元,大致相当于目前全部银行一个月的新增贷款.

**谁为地方融资平台买单?**

近期引起热议的一则财经类消息,是路透此前报导中国政府有意将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不良债务转入数家新成立的公司,按政府、银行各承担部份损失的思路,来化解2-3万亿有风险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坏帐.[ID:nCN1072060]

大家对此争议颇多,其中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话颇为中肯.他表示,全世界处理政府坏帐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无外乎就这麽几种手段,中国只是需要评估目前的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是否真得有这麽糟糕.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基础设施项目往往会产生长期经济回报.即使项目本身可能无法以票款方式产生充足的现金流,政府也能够以长期税的增加(由于经营活动增加)以及房地产和土地增值的方式来得到补偿.

相当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抵押物是土地,这正是银行对这部分贷款的信心所在.

"就算这块土地上什麽项目都没建成,光这块土地的价值本身都足以全覆盖贷款额度."一位股份制银行总行的相关人士说,他并表示自己所在的银行,目前为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一般公司贷款的不良率.

郭承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城投债作评级,过去两年他考察过中国约70家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他表示,当地的土地卖价是评判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质量最关键的因素."看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意义,最重要是看土地是否能卖得上价."

而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为控制疯涨的房价,连续挥出重拳打压房地产市场.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卖地收入锐减.

"现在土地卖不出更高的价格,各地方政府只要还能想办法筹钱的,就继续捂地,想着能熬过这一阵再卖个好价钱."郭承来说.

但从目前的形势看,无论是紧缩银根还是严控房地产的政策,短期内都没有松动的迹象.郭承来说他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都已经开始暴露问题,那些位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省份和地区的地方融资平台潜藏的风险更可想而知.

一位国有银行总行的相关人士亦表示,西南西北经济落後地区的大型融资平台,如果不能展期,恐怕问题比较大.

显然,只要出现不良贷款,银行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损失.银监会已要求银行对平台贷款进行重新分类,并相应提高它们的风险权重和拨备.对于不合要求但此前已经纳入一般公司类的贷款,各银行应重新将其归入平台贷款管理.

"拨回平台贷款,相应拨备就要提高了,资本占用会增加.因为即使全覆盖,也要计提100%的拨备."另一位国有银行总行的有关人士说.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可能产生的坏账,汪涛认为,作为最大的股东,中央政府可以放弃银行的股息,为坏账减记部分减免税负,并在银行需要资本重组时参与融资.

"这也是为什麽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将努力保护银行的净息差,以使银行能较轻松地获利,从而为未来处理不良贷款问题打下基础."汪涛说.

但汪涛表示,从目前来看,由于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都较长,而地方政府过去两年的财政和土地收入都有强劲增长,因此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我们认为,中央政府不会匆匆忙忙地减记2-3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在银行本身不太可能将这些债务划分为不良贷款的情况下."

**过渡监管之嫌?**

去年四季度的一天,一家国有大行将材料上呈至中国银监会,文中有一句用黑体和下划线标示的句子引人瞩目,"不建议照搬西方一刀切".

这句话直指的是银监会越束越紧的诸多监管指标中的资本充足率.

"我们行是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新要求和现行指标两条线来推进工作的,考虑到作为开发性、中长期、债券类银行,业务特点不同于储蓄类零售银行,采取比巴III更严厉的监管指标会制约主动创新和规模扩张的."上述国有银行不愿具名人士称.

今年5月底,银监会又向商业银行发出了关于资本充足率新管理办法的徵求意见,主要是针对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系数做了细化调整,并对之前巴塞尔II和原版管理办法中过于僵化的权重系数计算进行补充和改善.

若假设徵求意见中关于资本充足率计算的方法真正执行,银行业将普遍面临资本短缺的局面,巨量融资缺口将对经济和银行经营产生深刻影响.故各方对此反映强烈.

券商人士也纷纷持反对意见,有的甚至开始看空银行股."如此严格的资本管理要求徵求意见稿或已经偏离政府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政策初衷,在徵求意见过程中必将遭到银行、证监会、政府相关部门的诸多异议,其执行难度相当巨大......"一份券商报告显示.

随後银监会于6月9日对外公布,"正在起草的上述办法,目前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业内人士称,监管层此举旨在适度缓解市场对于融资问题的担忧.

自金融危机发生後,"猫和老鼠"的游戏越演越烈,盯防-监管战略在中国上演,为的是筑起高坝防范新的银行危机.

比起2008-2009年天量放贷,近两年监管层对银行的态度开始转变,从经营管理、运营要求开始步步紧逼,到信贷增量频频受控,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监管新工具指标被越提越高.

今年,银监会已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其他银行为10%,称之为"不能退让的风险底线".

此外,监管部门有意将商业银行拨备率指标提高至2.5%的标准,有些银行仍需要六年以上的时间来满足新的监管要求.

而现行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月度考核、差别存款准备金等监管指标,已经让诸多银行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和变化.

王伟是一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北京营业部对公部的客户经理,今年以来,眼见着排队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多,但手上的信贷额度越来越少,而周围同事拉存款的任务日益繁重.

"往年,我们都是抢着给大型集团客户贷款的,但今年根本没那麽充裕的额度,头寸开始调整并注意策略了."王伟说,自己所在的分行开始向那些愿意出高成本的小企业倾斜了.

"我们说给他们的贷款额度上浮多少,他们(企业)都会接受,尽管贷款成本开始挤压他们的利润了,但至少比民间拆解利率低不少."

中信银行对公部的一位经理称,自己今年做了好几次"桥",做成了好几单的委托贷款,即把有充足资金的企业介绍给那些缺钱的企业.

"我们手上没额度,银行在委托贷款上不承担贷款风险,只收取手续费,又能维护客户,领导也鼓励我们这麽干",他说.

面对监管层明暗交叉施压,以及加息、频频上调存准尤其是"差别"的威慑,银行只能"望贷款兴叹",想多贷却又不敢,并开始频频忧虑如何补充资本金.

于是,过度依赖贷款增速向前推进的银行业开始了规模庞大的融资潮,不但让资本市场承压,也开始频频遭受指责和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反过来,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并不一定能获得好价格,反而会摊薄股东权益.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对银行提出更严格监管要求的目的是为防范银行风险对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影响,毕竟放松管制确实使全球金融体系经受过了摧毁性的冲击.

"中国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的高集中度使得风险明显集中在银行体系,不得不防,"但上述人士提到,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银行业相关监管政策推出一般不会对银行实际盈利能力产生过大负面影响,未来将向系统性重要银行、影子银行、跨境监管等重点推进.

工商银行投行部副处长史晨昱认为,新监管政策无疑会增加银行的资本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充足率等系列问题,关键还是要转变银行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的比例,然而一切转变都需要时间.

**风光的理财产品**

面对企业迫切的贷款需求以及监管层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存贷比红线,银行有心而无力.央行数据显示,4月的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所有的受访银行人士都感受到了吸储困难.

连银行都"穷"了.为规避行政监管,被称为变相吸储工具的理财产品大行其道.

资产状况较佳的王女士几乎每天都会收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推销信息,她内行地说,看收益率就知道哪家银行钱紧,什麽时候钱紧.

尤其是月末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银行为冲存款量宁愿付出高收益,以美化银行报表.而通过信托公司"高息贷款"给银行不能放贷的行业或企业,投资人赚到10%左右的利息收益,企业获得救命资金,银行得中间业务收入,三方共赢.

西部某地方商业银行人士称,发展理财产品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实战练兵.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就差存贷款了,现在存款利率这麽低,正是用理财产品撬动法定利率的好机会.

但上海一位从事银行理财产品开发的高管则称,在存款的压力和监管层的限制下,游资在各个银行间询价,迫使银行为了挽留存款客户而不得不打价格战,都是资产池的投资,谁敢承诺高收益谁就能拉来客户,实际产品同质化严重.

"特别是月末,3-7天的产品,百分之五点几的收益,投资债券的怎麽可能呢?这种其实已经不是在尝试利率市场化.就是拆东?补西?,白热化的价格战."

他并称,银行每次发理财产品要做两张报表,分别给央行和银监会,手续繁琐且没有效率.应该统一监管,并且建立强制信息披露机制.

"现在的理财产品是一个很大的监管漏洞,监管层没有真正管起来,每次都是银行创新在前,监管层发文件围堵在後,监管滞後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根据普益财富4月报,60家中资银行发行1,294款理财产品.其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达到了3,691只,同比增幅达107.71%;发行规模约计4.1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收益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超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涨幅明显.尽管监管层屡屡出手,但以房地产信托为代表的高收益产品仍屡禁不止.

随着规模日益庞大,理财产品成为众矢之的.其罪名有:影响银行信贷数据,扰乱金融秩序,分流股市资金,甚至其增量规模的变动影响了债券市场收益率.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感慨道,银行理财产品竟然可以让M2出现异动.4月份的M2比3月份减少了近800亿元,这是自2004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单月M2规模下降.3月存款增加2.68万亿元,原因是理财产品到期结算.4月存款减少是因为居民又买理财产品去了.

北京某中型券商直投部人士称,人们都不炒股了,改买理财产品了,坐着不动,一年10%以上的收益.股市能涨么?中国股市今年以来一直低迷不振,沪综指5月份下跌5.77%,创11个月来最大单月跌幅.分析师认为,目前的这轮通胀中,股市资金主要流向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

央行行长助理李东荣稍早演讲称,随着存款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机构出现了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现象."这种情况会引发存款在银行间频繁、大规模转移,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

事实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断加码,4月份各行内部已采取日均贷存比考核,至6月已开始正式实施75%贷存比日均监管.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21%.受信托公司净资本约束,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今年基本绝迹;房地产信托也受到严格控制.

评级机构惠誉就看空中国银行股,认为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有"看不清的风险",隐患爆发难以预料.并认为,以中国国内庞大的客户资源,银行本无需承担如此风险,就可以赚到钱.

**业务创新如行蜀道**

在传统信贷业务收缩,利差受到严重挑战後,银行业能否建立起可替代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以顺利弥补利差收入减少後的缺口,是中国银行业保持吸引力的关键.如何扩大银行的中间收入和投资收入,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而推动利率市场化并顺势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则是其中的关键.但监管与创新天生就是一对矛盾体,严格的监管往往并不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由于产品创新普遍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即由监管层设计并交由市场使用,导致市场的实际需求与创新的产品间往往存在断层.

曾经轰轰烈烈的贷款转让业务,就经历着"生的光荣,活的惨淡".去年9月央行下属交易商协会牵头多家银行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但之後进展不大.消息人士称,银监会对此不太积极,虽没有禁止贷款转让,但出了一个规定,使贷款转让的交易操作比较繁琐,成本比较高,于是大家的积极性不高了.

"中国银行业不是一只天生的无牙虎,关键是被关在笼子里,且笼子还有越来越紧的趋势."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接受路透采访称,监管限制性条文拴在银行身上的绳子太多,而金融创新依然前行缓慢,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怕成空谈.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投行人士就透露,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在接连推出短融、中票、中国版CDS等创新产品後,曾经动心要将下一个创新产品定位在资产证券化(ABS)上.

"时文朝历来敢说敢做,只要是银监会法规上没有写明不能做的,他都敢尝试."上述投行人士称.

但这一尝试,显然正受到市场自身的挑战.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由协会此前主导的私募债券发行方式,目前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首期一共发行了120亿元,但仅有区区的不到20亿是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其他都砸在银行自己手里."

"基于这种情况,中国银监会很有可能叫停债券私募发行."上述投行人士称,"更别说资产证券化了,银监会肯定不会批."

但这些创新产品,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的增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事实上,很多银行视占用表外资产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为非公开发行的ABS.但贷款转让走上台前,成为名正言顺的ABS,却道路崎岖.

而另有银行业人士指出,将银行的表外业务并入表内监管是目前全球的监管趋势,而衍生品交易从传统的场外交易纳入场内统一清算也已在发达市场实施中.从目前的状况看,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怕是很难见到创新产品有新的发展.(完)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AnalysesNews/idCNCHINA-4439420110613?sp=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