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房管局官网查询:金景芳学术年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3:53
            金景芳学术年谱

     来源:《儒藏论坛》第三辑  作者:彭 丹(四川大学古籍所硕士研究生) 

  金景芳(1902—2001),辽宁省义县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思想史家。1902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40年考入乐山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谢无量等先生。新中国成立前曾任通辽县教育局长、东北大学教授等职。解放初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东北图书馆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1954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主任,校图书馆馆长,古籍研究所教授,首批部评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吉林省史学会顾问、吉林省周易学会顾问。

  关于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有金先生自撰传记,如:《金景芳自传》(收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增补后编入《金景芳学案》,线装书局2003年版)、《金景芳学术自传》(巴蜀书社1993年版)、《我与中国20世纪》(收入《知识分子丛书·我与中国20世纪》丛书,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后收入《金景芳晚年自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及无名氏《金景芳教授传略》(载于《〈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一书,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后收入《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此外,还有吕文郁《金景芳教授年谱简编》(载《金景芳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又载《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文集》)。

  本谱以上述资料为主,还参考了吕绍纲主编《金景芳教授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吕文郁《金景芳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吉林大学古籍所编《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恩林、舒大刚、康学伟主编《金景芳学案》(上、中、下,线装书局2003年版)等书,及吕绍纲《吾师金景芳先生的学术精神》(《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吕文郁《金景芳教授学术思想述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5期)、《金景芳学术成就记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1期)、舒大刚《金景芳学案序》诸文。

  本谱以金先生学术事迹和成果为主,其有未备,识者教焉。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岁

 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先生出生于今辽宁省义县白庙子乡项家台村。父亲金宝政做银匠营生,二叔父、三叔父皆务农。母亲刘氏。父亲于兄弟三人中居长,无姊妹。

  先生名景芳,字晓邨,为家中第二子。祖上是旗人,隶汉军镶黄旗。高祖金朝觐,字午亭,一字銮坡,锦州义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进士,曾官崇庆知州,作有《三槐书屋诗钞》。族高祖金科豫,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科进士,作有《解脱纪行录》。曾祖金慧麟,为清候补知县,殁于陕西大荔。祖父金锡绶亦以诗名闻于当地。然经过先生伯祖父败坏,家世败落。至父亲辈已只是当地一般的农户家庭。先生父亲兄弟三人未曾分家别居,而同爨共财,协力赡养一大家庭。先生同辈有二叔父之子景明,长先生九岁,行一;胞兄景山,长先生七岁,行二;三叔父之子景瑞,长先生一岁,行三;先生行四。

  时马一浮19岁,谢无量17岁,金毓黻15岁。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7岁

  开始学习珠算,以领悟快引起家人注意,被矜为早慧。[ 事见《金景芳学术自传》,2页,成都:巴蜀书社,1993。]因光绪帝与西太后相继去世,跟随大人戴皇孝。

1910年 宣统二年(庚戌) 9岁

  先生与胞兄及两位堂兄同入邻村白庙子初等小学堂读书。该小学堂又称五年完全科,是清廷迫于官民要求变法而废科举后设立,习称为洋学堂,免除学费。学校初设一班,后增为两班。先生自云:“我犹记当时《国文》的第一课是‘张龙旗,乘长风,大风泱泱’,带有浓厚的大清帝国的气氛。”[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14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11年 宣统三年(辛亥) 10岁

    先生继续在白庙子初等小学堂就读。大哥入工业学校,二哥入高等小学堂,相继离开。因辛亥革命,所学课本也有所变化。上课、自习时间在老师督导下诵习《论语》,居家时则在父亲的辅导下自学《大学》、《中庸》。

1913年 民国二年(癸丑) 12岁

  年末,先生从初等小学堂毕业。先生于初等小学堂共就学四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除第一学期而外,以后无论学期、学年考试,均居第一。

  先生自云:“这时的小学教育比较宽松。每日只上六小时课,不留作业。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己支配。我家有《绣像三国志演义》一书。我初时看卷首人物画像,觉得很新奇,常常翻开看。待文字认识较多时,就不是光看人,还喜欢看正文内打仗部分。以后,逐渐能通读全书以至能大段大段的背诵。我读过了《三国志演义》,齐文宣老师又借给我《东周列国志》,我不怕困难,挤出时间继续看。后来我对历史有兴趣,实际上这时已打下基础。我的算术知识,也是靠齐老师,他有空闲时间,就给我出题,我常能算上。因此,在学校读书期间,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最好的。”[ 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15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12年夏谢无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翌年赴上海,为中华书局编书,陆续出版《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等书。

1914年 民国三年(甲寅) 13岁

  年初,先生从初等小学堂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前途成为问题。先生父亲及老师皆认为先生年纪尚小,应当继续读书,但农村没有高等小学,进县城去,先生家庭又负担不起。此时恰逢先生舅父所在刘家泥河子的邻村张家泥河子成立高等小学预备科,先生即前往就读,在舅父家食宿。

  秋,该预备科仅举办半年即告停止,先生返家,从事农业劳动。

1915年 民国四年(乙卯) 14岁

  先生继续在家务农。农闲时,还放牛、割草、刨茬子,逐渐适应了高强度劳动。

1916年 民国五年(丙辰) 15岁

  上半年继续从事农业劳动。

  暑期的一日,先生小学老师孙雨山来家访,力劝先生父亲让先生升学。此时邻村张家泥河子复成立高等小学,且已开学半年。于是由先生二叔父出面与先生舅父商妥,年出高粱米一石助先生入读,食宿于先生舅父家,先生遂插班入张家泥河子高等小学读书。

1917年 民国六年(丁巳) 16岁

  仍就读于张家泥河子高等小学,成绩优异,该年期考均名列第一。

1918年 民国七年(戊午) 17岁

  上半年继续于张家泥河子高等小学学习,期考列第一。

  10月间,县政府改行新法,命学生交纳学费,遭师生抵制,小学因而停办,先生遂提前领取毕业证返家。又得胞兄同学朱季宗消息,锦西高桥镇奉天省立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招收插班生,即赶往赴考。考试由校长郭恩波主持,题目为命题作文两道,一为《温故而知新》,一为《过则勿惮改》。先生顺利考取并获半官费。

1919年 民国八年(己未) 18岁

  仍在奉天省立第四初级师范学校学习。因属插班生,先入预科学习。

  先生自云:“学校设在偏僻小镇,建筑本不宏丽。而我以农家子弟睹此,却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处处觉得新奇。学生伙食,早餐是高粱米干饭,炒大豆加盐水下饭。同学们多冷嘲热讽,丑诋伙食不好。而我则感到好得很,比我家里强多了,因此,学习更加勤奋,不稍懈怠。”[ 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17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本年下半年先生入本科学习,该学期期考列第四名,获全官费。

1922年 民国十一年(壬戌) 21岁

  先生与农家女商桂芬结婚。岳父为地主,家境尚可,出田15亩陪嫁。

  先生继续在奉天省立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本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期间数次期考均名列第一。先生喜读国文,得国文老师张膺韬教诲,受益匪浅。课外阅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国语》、《楚辞》、《庄子》、《老子》、《周易》、《史记》等书,对于《老子》、《周易》两书尤有兴趣,而对时局甚少关心。先生回忆云:“在校期间,我最感兴趣,用力最多的是国文、数学、英文三门课。体操、手工、图画则用力较少,亦无兴趣。至其余的课程一般说都有兴趣,都能完成任务。”[ 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18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23年 民国十二年(癸亥) 22岁

  7月,先生将毕业于奉天省立第四初级师范学校,需要到省城沈阳复试。适逢东北大学成立,政府规定参加东北大学新生考试被录取者,可以免除复试。先生即往沈阳投考东北大学。初试列为第九,但复试仅列附取第一名,未被录取。先生返家闲住,精神和身体状况均不佳。

  9月,先生应原初级师范学校校长、时任镇东县县长的郭恩波先生之邀,去镇东为郭恩波先生的长子郭维城、次子郭连城做家庭教师,同时兼任镇东县立第一小学国文教员。先生在小学授国文、音乐两门课程,颇受学生欢迎。

  1923年2月,谢无量受聘在广东大学执教。

1924年 民国十三年(甲子) 23岁。

  5月,妻病,得家信归去。后经友人介绍,到义县文昌宫小学任高小二年级国文教员。该小学俗称南学堂,在义县名声最著。不久,随班升任该校初中班国文教员。先生回忆云:我与老秀才比较,在新科学、新思想方面略有所长,在熟四书及作旧体诗、作对联等方面,则不如远甚。因此我除了继续注意学习新事物外,还挤出时间努力攻读古旧书并虚心向老秀才请教。[ 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19~320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26年 民国十五年(丙寅) 25岁

  文昌宫小学初中班与东关师范讲习科合并,改称师中学校。先生续任该校国文教师,后又兼任训育主任之职。学校课务繁重,每周经常需讲课18小时并要批改作文。然而,先生自感“新的东西如文法学、修辞学、文章学以及文学史等,日有进步,我亟须学习,否则就落伍了。古文、古史我阅读的还很少,应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金景芳学术自传》,10页,成都:巴蜀书社,1993。],因而发愤诵读,在课余时间系统地阅读了《诗经》、《易经》、《左传》、先秦诸子之书,及梁启超、胡适、谢无量、吕思勉、钱基博、黎锦熙等人的著作,学业大有长进。

  7月,谢无量应南京东南大学聘请任历史系主任,并讲授历史研究法。次年9月又转入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1929年 民国十八年(己巳) 28岁

  先生继续在师中任教。先生兼任训育主任时,主管校务,令行禁止,秩序井然。

  新上任的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吴家象为刷新教育,决定通过考试委任县教育局局长、县督学,规定初级师范本科毕业者须任教职五年方可以应考。先生恰符合应试资格,遂前往应试。初试获第二,复试、口试均为第一,结果以总成绩第一名被录取,旋即被委任为当时的辽宁省通辽县(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局局长,轰动一时,被报章呼为“新贵”。

1930年 民国十九年(庚午) 29岁

  在辽宁省通辽县教育局局长任。先生自云:“在通辽期间,因为我是考取的,又名列榜首,县长及地方士绅都另眼看待,办事极为顺利。我亦硁硁自守,尽心竭力,想把工作做好。但由于时间短暂,并没有取得显著成绩。不过,经过此次实践,我却有一点体会。这就是在一个污浊的社会里做行政工作,想洁身自好,大不容易。”[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21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冬,因为受共事的县督学排挤,以“另有任用”解职。

1931年 民国二十年(辛未) 30岁

  1月,先生调任辽宁省教育厅第二科第一股股长,负责地方教育并撰拟稿件。初来时较为困难,后乃能应付裕如,并兼任第四科第二股股长。

  4月,吴家象升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厅厅长,辽宁省教育厅厅长一职由原辽宁省政府秘书长金毓黻接任。金乃著名学者,对先生颇为重视,青睐有加。他勉励先生继续钻研汉文,曾令先生为之作东边林科校纪念刊物序。因教育厅公务繁多,先生又兼第二、第四两科事务。

  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先生时在沈阳大南关左治胡同寓居,闻讯惊恐万分。幸北宁路火车尚通,先生乃奉老母携妻子仓皇至皇姑屯火车站逃归义县故里。不久闻辽宁省政府在锦县恢复办公,乃前往复职。后辽宁省政府撤退至北平,先生因老母在堂,未随行。

1932年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31岁

  春,先生潜回沈阳取留存物品,遇见原教育厅同事杜预如,因得见原任教育厅第三科科长、时为大南关某小学校长的赵毓学。蒙赵邀请,暂留沈阳任小学教员。

  5月,沈阳市初级中学开学。经时为伪省署参事官的金毓黻先生介绍,到沈阳第二初级中学任国文教员。时人心惶恐,公私图书流散街头者很多,价格都很便宜,遂选购了大批图书,其中有李审用作有听课笔记的,陈奂《陈氏诗毛氏传疏》、浦起龙《史通通释》、王念孙《广雅疏证》及木板大字《公羊传注疏》和正续《清经解》零散本若干种等。先生由《三礼古注》对“三礼”产生浓厚兴趣,并尽一月之力读毕购得的《资治通鉴》。[ 所购书目参见《金景芳学术自传》,12~13页,成都:巴蜀书社,1993。]此间,先生在闲暇时间潜心钻研,又时常去金毓黻先生家请益,收获颇多。

1935年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34岁

  本年及前此两年均继续授课于沈阳第二初级中学。先生自云:“在这个期间内,我虽终日憟憟危惧,精神上极度紧张,但物质生活尚好,每月工资120元,自奉有余,还可以弥补老家30多口生活的需要。每周授课14小时,有充足的剩余时间,可以阅读古文、古史。”又云:“自审我于沈阳沦陷后在沈阳居留四年,精神固然留下不少创伤,而对先秦古籍研究,实大有裨益。”[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24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36年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35岁

  春,先生母亲过世。未几,先生无端被学校解聘。先生思之危惧,适逢友人介绍,即在教会办的文华中学任国文教员。又应金毓黻先生之请在《辽海丛书》、《奉天通志》编辑方面帮忙,遂将高祖朝觐的《三槐书屋诗钞》和族高祖科豫的《解脱记行录》交与金先生收入《辽海丛书》中。

开始撰写《先秦社会要略》,后未成。金毓黻记云:“金筱邨景芳撰《先秦社会要略》, 先成一编, 曰《礼俗考》, 又分二目, 曰婚姻, 曰夫妇, 首举经文, 次举诸儒先之说, 条理扶疏, 不愧用心之作。全书甚长,目次未定, 姑草数篇。余颇盼其早成, 诚通经致用之书也。”[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十六日条,沈阳:辽沈书社,1993。本书所引皆本此版。]

  7月,《辽海丛书》、《奉天通志》两书编定。先生与金毓黻谋划潜回关内,借暑假之名携眷属先回老家。

  8月12日,先生与妻侄商大和借开学名义搭乘西行火车顺利入关。后经北平一宿,即转赴西安,住在咸阳妻弟商亚东家。得同学杜锡庚介绍,受聘为新改组的东北大学工学院秘书。

  9月1日,正式履新。院长金锡如,是先生同乡,相处甚得。先生以图书馆名义七折(二十一元)购入一套《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暇时阅读,乐趣盎然。先生写信向金毓黻报告简况,得金回信鼓励。

  12月12日,亲历西安事变。

  金毓黻经蔡元培介绍,任中央大学史学教授,后兼系主任。

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36岁

  春,国民政府将东北大学改为国立,臧启芳任校长。接收时,因学生反对,形成对立。臧曾受金毓黻嘱托,挽留先生,先生因目睹接收时的惨状而去职。先生宿于青年会食馆,端居多暇,相继游览了临潼、华清池、华山等胜景。

  5月,先生从西安经徐州南下到南京,投奔时任南京行政院参议的金毓黻先生。适逢金毓黻调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先生便随金毓黻迁往安庆,任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秘书,与金先生同桌吃饭,对面办公,甚见亲近。“七七事变”后安徽省政府改组,先生依惯例自动辞职。

  冬,与总收发窦宗汉从安庆溯江到武汉,住于武昌湖边懿德女中三月。衣食窘迫,乃向时任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教授的金毓黻先生求援。

1938年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37岁

  2月,经金毓黻向东北人齐世英介绍,到鄂豫两省交界处的鸡公山东北中学任高中班代理国文教师,后转正。该校原系私立学校,后改国立。

  是年夏,因徐州战事吃紧,东北中学迁往湖南省邵阳县桃花坪。不久,由于院内派系斗争,爆发大规模学潮。先生平素颇受学生爱戴,受命与同事数人出面调解,暂时稳定了局面。

  冬,议迁校至四川省威远县静宁寺。

1939年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38岁

  春,于迁校途中,在开明书店购得傅子东译列宁著《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附录有《谈谈辩证法问题》。先生读后,自觉《周易》中一些难解的问题,霎时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因于寒假中在四川省威远县静灵寺教师宿舍撰写《易通》一书,月余即写就。

  该书是先生的第一本学术著作,虽用文言文写作,却开创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的思想解释周易,颇发前人之未发。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周易》之命名”;第二章“《易》学之起源与发展”;第三章“先哲作《易》之目的”;第四章“《易》之体系”;第五章“《易》之特质”;第六章“论象数义理”;第七章“筮仪考”;第八章“《周易》与孔子”;第九章“《周易》与老子”;第十章“《周易》与唯物辩证法”。本书自立宗旨曰:“中国哲学综为二大宗派,而以孔、老二大哲人为开山。二哲之思想结晶,则在《易传》与《老子》。是二书体大思精,并为百代所祖。而尤以《易传》为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 主要内容:一是批评汉儒象数、宋儒图书,而力标孔子《易传》、王弼《略例》、程子《易传》,自表撰此一书“目的在求真理”。二是肯定《易》“包括宇宙以往未来之全部现象”,即《易传》所谓“冒天下之道”。具体说,就是“天之道”与“民之故”,即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三是说明《易》不直接表达思想,而是通过蓍与卦,即象与数间接地反映思想。四是详尽论述了孔、老思想与《易》的关联,突出了《易》中蕴涵的辩证法思想。   夏,历八个月,延宕许久,东北中学终于迁至新址。[ 金毓黻记云:“金君小邨授国文课于东北中学。自湖南桃花坪行经辰溪、益阳, 转贵阳入川, 阅六、七月乃得至, 可谓艰于行旅矣。”见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条下。]学校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但校内气氛依旧紧张。少数教师见学校前途无望,纷纷辞职。时马一浮主持的复性书院成立,暑假招生,录取不限资格,只看作品。先生以为机不可失,亦写作品《国学研究概论》,寄请审查。旬得马一浮先生回信云:“贤者志趣近正,寄来《国学研究概论》,论近人研究国学之得失一条,语多中肯,其余诸条,虽不免稍疏,亦有思致,既欲专求义理,须知此是自己本分事,要直下体认亲切。如近人用客观的整理批评方法,乃与自己身心了无干涉也。贤者若能于此点辨明,知所用力,方可来院共学。又枯淡之业,亦须自审是否能堪。书院于贤者期望甚高,故不觉言之剀切如此,尚希详虑抉择为幸。”[ 引自《马一浮集》,第二册,928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后所引马一浮先生与先生书皆据此版本。]

  先生复去信再呈就学之意。马一浮先生回信对先生赞赏有加,然仍未同意先生遽往就学。[ 见《马一浮集》,第二册,929页。书云:“来书陈意甚高,有以见足下之志。然孔颜乐处,正未易言。未至安仁,难为处约。记问之学,只益谀闻;闻见之知,不关德性。足下虽求道甚勇,恐择术未精。遽欲舍皋比而就北面,弃修脯而乐盐齑,或非高才之所能安也。书院经始草昧,百无足称,非特远愧先贤,抑亦近惭时彦。来书乃以清华研究院相望,实乃拟不同科。将恐虚劳下问之勤,无裨多闻之助,与其来而不餍,何如慎之于初,故劝足下仍其旧贯,幸勿轻辞教职,唐费光阴。在敝院不欲强人以必同,在足下亦不妨各从其所好,盖观足下见勖之言,似犹滞在见闻,于义理之学,未必骤能信入也。此实推诚相与,非有拒却之意。若必不弃弇陋,则遇寒暑休假之时,一来参扣,故无不可,不必屈意来学。如此则足下可无绝学捐书之过,亦有从闻入理之期,岂非两得之道邪?专复,诸惟谅查,不具。”]

  下半年,学校管理混乱至不可收拾,校方欲以先生为教务主任来管理教学。先生初不愿受任,然念及学生情况,乃受聘任东北中学教务主任。

  该年夏,马一浮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自己任院长兼主讲。

  同年,谢无量于四川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教研所主任。

1940年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39岁

  先生在东北中学教务主任任,整顿学校秩序,颇见成效,引起国民党CC派外围组织三青团成员的忌恨,他们联名向当时的教育部等机构控告,结果先生被撤职。于是先生与原任训育主任的徐公振一起至乐山,谒见复性书院主讲马一浮先生,欣承允予以收留。随即与徐公振同游峨眉山,又至成都会杜锡庚,至崇庆会吴家象,相谈均甚欢。

  9月,正式入乐山复性书院学习。书院设于乌尤寺,风景优美。其时院内管理渐松,先生努力阅读正续《清经解》等经学著作,如饥似渴。

1941年 民国三十年(辛巳) 40岁

  继续在复性书院读书。读《春秋》三传,对《公羊传》有若干新见解,撰成《春秋释要》一文,后被编入复性书院所刊《吹万集》中。jpg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文章九千字。篇首自序云:“读《春秋》竟,比缉简扎所记,为《春秋释要》凡六目:曰名义,曰宗恉,曰原始,曰笔削,曰大义,曰微言,都九千言。意欲疏通凝滞,上溯本原,以醇正为归,以平实为宗,义求坚确,词务简质。凡拘墟之见,吊诡之说,皮傅之谈,汗漫之辞,悉所不取,夫岂谓已绝此失哉,亦道吾之志焉尔。”正文共六题,一为名义。言《春秋》命名之义。谓宜兼采杜、贾两家之说。二为宗指。言《春秋》写作之宗旨。谓“《庄子·天下》《春秋》以道名分”之说极精确。三为原始。言《春秋》何为而作,作于何时,始隐终麟其意何居。谓《孔子世家》“君子病殁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和《太史公自序》“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两条可指为孔子作《春秋》之原由。四为笔削。言《春秋》因史记其所以绝千古端在笔削。笔者定而书之,削者刊而去之。谓“笔削”二字见《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想见矣。五为大义。言《汉书·艺文志》“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其言“微言大义”者何谓也?谓“主鲁亲周故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录内略外,书其重者”、“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时月日、褒讥贬绝,此《春秋》大义也。六为微言。言无大义则《春秋》之法不备,无微言则《春秋》之心不出。立科条以振其纲者,大义也。随物情以尽其理者,微言也。大义可考于句中,微言须求诸言外。谓行夏时、明实录、初犹乃、作立用、子同生、归假盗、文姜哀姜宋共伯姬、公居于运、公在乾侯等等,皆微言也。

  马一浮先生阅后,颇为褒奖,亲书题词,谓:“晓邨以半年之力,尽读三传,约掌录以为是书。其于先儒之说,取舍颇为不苟,而据《史记》主鲁亲周以纠何氏黜周王鲁之误,谓三世内外特以远近详略而异,不可并为一谈,皆其所自得,岂所谓箴膏肓起废疾者邪!治经之法,亦各因其所好以自为方。异执相非,从来为甚。不睹其异,亦何由以会其同。《春秋》之义即圣人之心也。得其心,斯得其义而不疑于其言。言之微隐而难明、义之乖异而或失者,皆未有以得圣人之心耳。过此以往,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将有进于是者在,未可遂谓已尽其能事也。晓邨勉之,何独治《春秋》,治他经亦如是矣。”[ 先生撰《春秋释要》事详见吕绍纲《〈春秋释要〉记》,载《吉林大学报·学海副刊》第一期。]

  10月,寄《易通》四册给金毓黻。金品评云:“金君小邨撰《易通》四卷, 以王弼《易注》、程颐《易传》为主, 已属握得提纲, 以此说《易》, 必不迷惘。余微嫌其多引证而少申释, 易陷空衍之弊。”[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民国三十年十月二十九日条。]

  其时,法币贬值,物价飞涨,书院内生活质量也不断下降。先生读书用力太过,驯至咯血,无法继续就读。11月,蒙金毓黻先生介绍,受聘于迁至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文书组主任。时金先生为东北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室设长平草堂,先生乃夜与金共宿。至东北大学,又荷高亨先生厚待。前此,先生撰《易通》时曾与高先生书信往来研讨。此番晤面,异常欢洽。

  其后先生乃数与金、高先生游,关系日密。

1942年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41岁

  本年继续任东北大学文书组主任。

  5月,兼任东北大学中文系讲师。

  7月,被聘为东北大学中文系专任讲师。

  前此,先生在复性书院就读之时,当时的教育部举办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的评选。先生以为自己所作《易通》一书有创见,因请金毓黻、高亨两教授写推荐书,申请奖励。是年,评选结果揭晓,《易通》一书荣获当时的教育部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三等奖,奖金三千元。先生也获得了晋升教授的资格。

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42岁

仍任教于东北大学。

  捐资三百元襄助马一浮先生复性书院刻书事,得马一浮回信致谢。[ 见《马一浮集》,第二册,929~930页。书云:“晓村贤友足下:伯尹持示来书,承捐刻赀三百元,已嘱书院收入捐款项下,将来动用时仍刊列大名,不没盛意。自山中诸友星散,而犹惓惓不忘一日之旧如贤者,尤今日所难能矣。刻书近益蹇困,实愧无术以延此一线。然道之绝续,各在当人,诚非区区之愚所能加损耳。手此答谢,余无足言。入夏苦旱、郁热,唯善自珍重,不悉。浮顿首。”]jpg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毓黻于是年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

1944年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43岁

  撰成论文《研治经学之方法》和《周易与老子》,均载于东北大学《志林》学刊第五期。《研治经学之方法》曾寄给马一浮教正,得誉“辞义并茂,不为苟作”[ 见《马一浮集》,第二册,930页。全信云:“晓村贤友足下:向见示研经方法讲稿,辞义并茂,信不为苟作。兼知临事自觉进于宽裕,躯体益腴,良为欣慰。复承齿及践降,远馈厚币,比之老彭,是岂朽薄所堪。恐孤雅意,未敢固却,辄写一诗为谢,别纸附览。同在羁旅之中,值此物力奇匮,继今若余年尚在,幸勿更以是见施也。书院讲习既废,刻书亦难为继。浮屡请停罢未得,犹以虚名见羁。自去冬起,已获休假,退处无为,不再仰食于此。但借住濠上,以鬻书自活。此亦时义当然,无足深论。德钧来此住月余,白尹旧疾时作,亦苦无以慰之。老年唯思还乡里,不欲更问余事。去腊曾自草《诗序》,今往一本,然实未暇删定,亦不能刻也。渐燠珍重,不具。浮顿首。旧历甲申三月既望。”]。

1945年 民国三十四年(乙酉) 44岁

  7月,被聘为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易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谢无量在书首题词。

  谢题词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善读者乃能观其通耳。此编综孔、老之绪言,并合以当世新学之变,可谓得易之时义者,由是进而不已,易道不难大明于今日也。”赞扬有加。

  作者自序云:“余草此编,纯本研究态度,目的在求真理;经始之日,私立戒条,期必遵守。”以下列举八条原则:不自欺欺人,不枉己徇人,不立异,不炫博,贵创,贵精,贵平实,贵客观。表现了先生严谨客观的治学态度。

  8月,日本投降,举国欢腾,在三台的东北大学师生也敲锣打鼓,喜而不寐。

1946年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 45岁

  东北大学筹划迁回东北。因思乡心切,先生先期从三台经重庆、南京、上海、塘沽,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与亲朋邻里相见,惊喜万分。

  年底,东北大学开始陆续迁回旧址沈阳北陵,先生携眷寓居东新村。

  谢无量在四川大学内部先修班任教。

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46岁

  春,东北大学如期开学,正式上课。

  7月,先生晋升为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住东新村。

  金毓黻任国史馆纂修、沈阳博物馆筹委会主任。

1948年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47岁

  因东北解放战争,先生随东北大学迁往北平。先后在烟筒胡同和府右街石板房胡同居住,在光明殿为东北大学文学院学生授课。

1949年 48岁

  3月,因北平解放,随东北大学迁回沈阳,住东北旅社。上级征求工作意见,先生表示愿从事先秦古籍研究工作。

  4月1日,被分配到东北文物管理处。

  该处设在沈阳故宫,总管东北全区文物。直辖沈阳故宫、东北博物馆、东北图书馆及北陵、东陵两陈列所,当时正在草创时期,从各处接收的图书、文物甚多。先生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图书、文物及举办展览会,终日忙碌,无暇研究。后在沈阳故宫设研究室,先生为研究员。

  2月,谢无量回重庆,应熊克武之邀,担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

  同年,金毓黻转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

1951年 50岁

  东北文物管理处改为东北文化部文物处,先生仍任研究员。

1952年 51岁

  东北文化部文物处改为东北文化事业管理处,研究室取消。先生调任东北图书馆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

  其间抗美援朝,图书馆善本被疏散到黑龙江海伦,先生曾与研究人员在那里进行鉴定整理工作。

  该年起,金毓黻任中科院历史所第三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 52岁

  5、6月间,先生虑及图书馆研究工作于己并不适合,请求领导另行分配到大学工作。后经早年的学生、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顾卓新介绍[ 先生本人回忆顾卓新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任,见《我与中国20世纪》一文。然考顾履历,顾当时应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委主任。],先生到当时的东北人民大学任教。

  马一浮始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1954年 53岁

  1月,到位于长春的东北人民大学,受到教务长龚依群、历史系主任佟冬欢迎。

  先生由于自感“过去对中国古籍确实下过很大工夫,而对新时期所崇尚的文艺理论、小说、戏剧等等,几乎是一窍不通,不宜于在中文系任教”[ 《金景芳学术自传》,25页,成都:巴蜀书社,1993。],遂提出要求,转往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任教。自云:“到职以后,有全新的感觉,必须从头学起。既要从头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从头学历史知识。我终日伏案读书,几至废寝忘食,不敢稍有懈怠,深恐不能胜任。”[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35~336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55年 54岁

  在《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5年第2期发表《易论》(上)。这是先生第一次用语体文写作,在旧作《易通》基础上修改后刊出。上篇题为“论《易》的起源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述了《周易》的哲学正处在由卜筮向哲学过渡的阶段,明确指出《周易》是未成熟的哲学,它反映了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宇宙观。上篇还改变了《易通》肯定伏羲作八卦的观点,认为筮先于卦产生。筮的产生不应早于夏、晚于周,最可能的时间是商代卜发展最盛时期。

  金毓黻在日记中评价云:“金筱邨以东北人民大学新印《人文科学报》第二期寄赠, 其中《易论》一篇是筱邨近作。筱邨颇能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谈《易》。其立论大旨以为《周易》是历史的产物, 论其形式是陈旧的、落后的卜筮的形式, 而其内容在当时却是新生的先进的哲学的内容, 这个具有旧的卜筮形式与新的哲学内容的矛盾的统一体, 就是《周易》一书实质与特点。全文皆发挥此旨, 立论甚鬯。筱邨向不以语体著论, 今则引据甚博, 言之有物, 真所谓士别三日, 便当刮目相待者也。”[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条。]

1956年 55岁

  先生被选为东北人民大学基层工会主席。由丁则良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由刘耀、施荫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易论》(下)发表于《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第1期。标题为“论《周易》蓍卦的组成和应用”。主要内容是详细阐明卜筮的方法和它的形上含义。篇首所述大衍之数为五十有五,颇有创见。最后根据蓍卦的组成和应用的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易通》的宇宙观是直观的,不是科学的;第二,它还带着卜筮的外壳,不可避免地有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撰成《论宗法制度》,在《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第2期刊载。该文是先生读了恩格斯《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结合《仪礼》、《礼记》、《左传》及清人有关著作写成的,是其后《中国奴隶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的理论来解释宗法制度,认为周代的宗法制度是在阶级关系充分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对血缘关系进行的改造、限制和利用,目的是隔断血缘关系对天子、诸侯君权的干扰,同时发挥族权对君权的捍卫作用。宗法制度是对血缘关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此外,文章还解决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宗统与君统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大宗百世不迁而小宗五世则迁,宗法制与周代的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有何关系,宗法制度实行的范围和起止的时代,等等。《论宗法制度》一文充分显示了先生在史学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和真知灼见。

  《老子的年代和思想》载于东北人民大学《史学集刊》第2期。该文列举数条证据,论证了老子的时代确实早于孔子。又考察老子思想,认为老子已认识到辩证法的正反两面相互转化的规律,但他以“道”为第一性,“天地”为第二性,即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又提倡方法论上的“无为”,“贵柔”和政治最高理想的“小国寡民”,故他还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家。

  1月,谢无量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邀请合影留念。同年8月,应邀赴京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57年 56岁

  任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代理馆长。不久,调回历史系,任系主任,为本科生讲授先秦思想史,助手田居俭。

  暑假,东北人民大学召开科学讨论会,先生提交《论孔子思想》一文,认为孔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先生在后来历届运动中都因此而遭到不公正的批判。

1959年 58岁

  发表《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一文。应尹达同志约稿,刊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讨论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的学术会议,先生与李春圃随同佟冬副校长前往参加。

1960年 59岁

  发表《也谈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针对冯友兰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冯友兰先生承认老子即老聃,但否认《老子》书中的主要思想是属于老子本人的。先生在文中以翔实论证反驳了冯先生的观点,证明《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确属老子所有,并鲜明地表示老子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所以他必然轻视经验和实践,这是无可怀疑的。

7月,谢无量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1年 60岁

  先生开始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首批曹国彦、刘焕曾两人均为北大毕业。刘焕曾后为渤海大学政法系教授。

1962年 61岁

  发表《论孔子学说的仁和礼》、《关于荀子的几个问题》两文。后文是针对《新建设》杂志1957年第6期刊载的《中国哲学史讲授提纲》的关于荀子的几点论述提出来的。主要观点:第一,不同意杜国庠所说荀子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拥护者。第二,不同意郭沫若所说荀子关于心的见解主要是由宋GFDA6的《心术》承受过来的。第三,不同意杜国庠所说荀子的思想中有礼转向法的痕迹,韩非师事荀卿,却一转而为法家的集大成者。jpg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基本概述了先生有关古史分期的看法。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被称为中国史研究的“五朵金花”。学界曾召开大型会议专门讨论,也出版过若干专题论集。各种意见中,以范文澜、翦伯赞的西周封建说,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说,尚钺等的魏晋封建说较具有代表性。先生虽没有参加50年代的分期大讨论,却在是书中提出精辟观点,认为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从基础到上层建筑,国家政权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中国社会才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因此,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应该以“政治斗争”与“朝代的更替”为主要依据。春,前曾为吉林省文史研究所延请钟泰先生往教讲学一事致马一浮先生书,得马一浮回信[ 马一浮回信见《马一浮集》,第二册,930~931页。信云:“晓村仁弟左右:隔阔多年,忽荷惠书,获详别怀。承贵省文史研究所欲延钟钟山先生讲论,此甚盛事,嘱为劝驾,固当不吝一词。即致书钟山,并将来书附去。顷已得钟山复书,亦即附呈一览。贤者谨于去就,于此见其不苟。礼重就问而薄往教,良有以也。又来示询及浙中耆宿,多已凋谢。故旧中有兰溪叶左文凋清,笃行博闻,治宋史四十余年,著书满家,在今日可称硕果。然年已近耄,今年七十七。决不能远行,故不敢以为言。浮今年患白内障,已邻于瞽,下笔不辨点画,行步需人,不唯绝学捐书,寻常亦不亲笔札,余年殆无久理。贤辈及此精力未衰,益勤讲习,助隆教化,诚衰朽之所乐闻也。方春犹寒,诸唯郑重,不宣。浮白。旧历壬寅元宵前一日。”]。

  是年冬,到山东济南市参加“纪念孔子逝世2440周年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发表题为《谈谈关于孔子的评价问题——兼与关锋、林聿时两同志商榷》的论文。后因此被诬参加冯友兰等人向孔子墓行礼事。

  金毓黻逝世,享年75岁。

1963年 62岁

  发表《释“二南”、“初吉”’、“三飡”、“麟止”》—文。认为“南”通“任”,是王朝执政者之称,《诗经》“二南”是周南之国、召南之国简称;初吉是一月的三分之一;“三飡”犹言竟日;《史记》“麟止”乃是指春秋西狩获麟。解决了前人的疑难。

  应唐长孺教授之邀到武汉大学讲学,又至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学。

1964年 63岁

  招收“文革”前第二批研究生陈恩林、黄云峰、王治功等三人。陈恩林后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治功后为汕头大学历史系教授。

  谢无量于1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马一浮调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65年 64岁

  发表《井田制的发生和发展》一文,载《历史研究》第四期。先生其后在井田制度研究上的若干见解在本文中均有所阐发。

  时局开始紧张,政治上开始“靠边站”。

1966年 65岁

  “七一”前夕,先生被宣布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三反”分子,受到重点批斗。后在“文革”中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孔教徒”,受尽磨难。先生回忆云:“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和中期我和其他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样,写材料,挨批挨斗,挂牌子游街,扫大楼,收拾厕所等,一应俱全。”[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38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69年 68岁

  按上级政策被解放,继续参加劳动,改造思想。曾做拉沙子装车的工作,又参加吉林大学文科师生组成的教改小分队,到舒兰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先生近七十高龄,仍然割高粱、麦子,受到农民称赞。

  马一浮1967年6月2日病逝于杭州。

1974年 73岁

  受“批林批孔”运动影响,发表《彻底批判吃人和骗人的仁说》。

1976年 75岁

  与苏贵民同至沈阳参加辽宁大学历史系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论儒法》一文,批判“四人帮”关于“儒法斗争”的谬论。

1977年 76岁

  为编写《中国奴隶社会史》做准备,发表《谈谈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问题》。

  认为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是由夏启开始的,启是通过暴力手段而夺得政权。夏代氏族组织与国家并存,是原始社会转为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1978年 77岁

  旧作《关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名称问题》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的创刊号上。

  该文原是“文革”后期应《考古》杂志之约作,被扣压几年后,终于发表。文章逐一有力反驳了帛画名称为“非衣”和“画荒”两说,从帛画形式、古代旗制、帛画尺寸、铭的解释四方面证明帛画名称应是“铭旌”。文章很好地解决了关于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名称问题。

  为廓清学界流行的“儒法斗争”讨论中儒家和法家“礼”、“法”概念的模糊,撰《论礼治与法治》一文,刊于吉林大学《理论学习》1978年第2期。通过广泛征引,分别界定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礼、法的内涵。

  收到兰州大学刘文英《关于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问题——同金景芳同志讨论商榷》一文,针对文中提出的夏启夺得政权,夏代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结束,撰写《关于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讨论——答刘文英同志》,列举若干证据,再次重申先前主张。两文并发表于《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6期。

  应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复刊号之约,发表《商文化起源于中国北方说》,力图从文献角度论述商文化起源于北方。

  10月,《历史研究》编辑部和《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在长春召开“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学术讨论会”,先生亦与会。“文革”结束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活跃,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重新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该讨论会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会上提出了西周封建说、春秋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东汉封建说、魏晋封建说六种观点。

  开始撰写《中国奴隶社会史》一书。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先生招收“文革”后第一批先秦史硕士研究生共六名,学制三年。其中,陈恩林复投师门,后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维扬,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杨英杰,后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教授;于永玉,现为吉林文史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编审;陈维礼,后曾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已故;李衡眉,先后任烟台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学报总编,教授,已故。

1979年 78岁

  在《历史研究》杂志第2、3期连续两期发表《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上、下两编。该文由于与郭沫若的观点大异,发表很不容易,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时为《历史研究》主编黎澍的坚持,才得以发表。文章力主秦统一封建说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上编专门对郭老的分期说提出八点意见:①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奴隶制是一种形态还是两种形态?②夏代尚有待于地下发掘物证明,这个观点是可以商量的。③人牺人殉能证明殷代是典型的奴隶社会吗?④关于井田制问题。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的不是土地所有制问题。⑥“初税亩”三个字没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⑦《左传》上的“三分公室”、“四分公室”讲的是兵制,同“初税亩”毫不相干。⑧鲁三家、齐田氏是完成社会变革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吗?系统地驳斥了郭沫若战国封建说赖以建立的基础。

  下编副题为“秦统一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认为“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井田制,即土地公有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则为郡县制。中国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礼治;而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则主要是法治。所以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说,实际上就是从井田制、分封和礼治向土地私有制、郡县制和法治的转变”,“中国奴隶社会属于亚细亚类型,不是古典古代类型。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是国家。因而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应为启杀益夺权,变传贤为传子,成立夏王朝,下限为秦统一”。建构了完整的秦统一封建说理论。

  《西周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一文发表于《哲学研究》第6期,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是西周在哲学上的两大创见,意义十分深远。

  参加在太原召开的孔子研究的方法论研讨会,结识张岱年。会上先生提交了《关于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为哲学史方法论的文章,后发表在《哲学研究》第11期。文章提出过去关于孔子的研究大方向是对的,但在具体方法上有缺陷。主要是全盘否定,不了解孔子,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他。

  8月底,《中国奴隶社会史》写成。

  该年起吕绍纲调任先生助手。

1980年 79岁

  《战国四家五子思想论略》一文刊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1期。本文是其后出版的《中国奴隶社会史》的一部分,以儒、墨、道、法四家为纲,论及孟、荀、墨、庄、韩非五子。对五子的品论均从政治、经济、哲学三方面展开,以原始文献为依据,极见功力。

  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发表《〈中国奴隶社会史〉序》,提出在今后的古代史研究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二要文献与实物并重,而以文献为主。并在6月将《中国奴隶社会史》的最终改定稿寄往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文《禹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载于《史学月刊》1980年第2期,盛赞了大禹在中国历史从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迈出一大步,过渡到“部落的融合”阶段这一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从“征有苗”、“合诸侯”、“画为九州”和“任土作贡”四个方面加以阐发。

  《论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学界谈阶级和阶级斗争,都把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作为两大对立的阶级来处理,是错误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应该是一种等级的阶级。

  于《延边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发表《论老子思想》,阐释了老子“道”的内涵,对其思想作了哲学分析,揭示了老子思想的社会根源。

  招收“文革”后第二期先秦史硕士研究生四名,学制两年。其中:孙晓春,后相继在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执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元,后为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吕文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守信,后任辽宁省古籍出版社编室主任、编审。

1981年 80岁

  长文《论井田制度》陆续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1~4期。

  井田制度也是先秦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文章批评了胡适否定井田制存在的错误方法,也批评了郭沫若和范文澜的井田说,在对井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井田制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称马尔克的土地制度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把国有土地分配给单个家庭并定期重新分配。为便于分配,土地往往被划分为大小相等的“豆腐干块”。这种制度从夏初开始实行,到西周得到充分发展,战国时期走向崩溃。井田制与奴隶社会相始终,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先生对这一制度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和井田制相关的许多问题也都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批判了那些否定井田制存在、歪曲或误解井田制的错误观点。本文在井田制的研究中独树一帜,为解决这一高难度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GFDA7言发覆》发表于《史学集刊》1981年复刊号。主要观点是:《汉书》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是刘歆伪造,目的是抬高古文经学的地位,打击今文经学。

  在《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发表《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一文,认为讲述中国古代思想,而不讲原始时代思想,则中国古代思想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章分述了原始人群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思想。特别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思想,先生着重从宗庙、社稷、郊三方面,引用丰富史料,证明古代祭祀由宗庙到社稷再到郊天的历程,即是古代思想发展的历程。

  论文集《古史论集》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收集了先生数十年来上古史论文22篇,是先生生平学术研究之精粹。

  博士生招生制度开始施行,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聘为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0月,招收的第一批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入学。该期陈恩林与谢维扬两人皆先时受业于先生之硕士研究生,因学习成绩突出,得先生奖掖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982年 81岁

  《中国奴隶社会诞生和上升时期的思想》一文刊载于《史学集刊》1982年第1期至第2期。该文详谈中国奴隶社会诞生和上升时期的思想即夏、商和西周的思想。首论夏代思想,分尊命、九德、《夏时》三点。商代思想分为尊神、改正朔、《坤乾》三点。对于西周思想,先生认为周人尊礼否定了殷人尊神,将人们的思想从虚无缥缈的天空中又拽回现实的地面上来,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形成, 有很大影响,并从“尊礼尚施”和“事鬼敬神而远之” 两命题以及《周易》和《洪范》分别展开论述。又析理出周公旦、史佚、史伯三思想家进行了介绍。

  《自传》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二辑中。文章回顾了先生八十年坎坷多难却一心向学的一生。

  《论井田制度》一书由齐鲁书社出版。

  5月,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先生被选为副理事长。

  是年任吉林大学历史系名誉系主任。

1983年 82岁

  《中国奴隶社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中国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转变的过渡时期;第二章,商——中国奴隶社会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第三章,西周——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第四章,春秋——中国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第五章,战国——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该书可以说是先生在先秦史和经学研究上的大总结。在写作方法上,坚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反对不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而只从马列主义出发。在具体内容上,先生的一些旗帜鲜明、独具慧眼的观点也有了系统的展示。如奴隶社会内部的阶级问题、奴隶社会的上下限问题、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的问题等等。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先生的治学方向开始发生转移,此后开始更加着力于思想史和形而上思维方面的研究。

  论文《豳风说》载于《学术月刊》第11期。文章不同意清人张履祥和徐中舒先生关于《诗经》中豳风就是鲁风的主张,提出材料证明了周公未封鲁、《豳风》犹鲁风毫无根据。

  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古籍整理工作,可以依托于高等学校”的重要指示,经先生与于省吾及当时的历史系主任张忠培教授等的筹划,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先生任古籍研究所顾问。该所隶属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

  9月,受教育部委托主办“先秦文献教师研究班”,面向全国招收讲师、助研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作为进修生。先生主讲《诗》、《书》、三礼、《周易》、“三传”、“老庄”研究。

1984年 83岁

  论文《古籍考证五则》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第2期,先生引用材料对“盖十世希不失矣”、“士田”、“夫圭田无征”、“旆”、“古者生无爵、死无谥”五个概念做了更合理的解释。

  7月,“先秦文献教师研究班”结业。

  培养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陈恩林留教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谢维扬返沪,入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1985年 84岁

  论文《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的科学概念与中国古代史分期》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先生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典,对自己中国古代史分期的概念做了强调。

  论文《研究中国古史必须继承孔子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考证孔子的遗产,首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其中尤以《易》和《春秋》二书最为珍贵。此外,如《论语》及七十子后学遗说,亦不宜忽视。今人多承认《论语》是孔子遗产,而不承认孔子的主要遗产是六艺,这不是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9月,参加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大会,被聘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在会上宣读《我对孔子的基本看法》的学术论文。

  年底,以84岁高龄主办全国最早的“周易研讨班”,凡二十一讲,后经录音整理正式出版。

  招收第二批博士研究生。该届两人:葛志毅,现为大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文郁,见前。

1986年 85岁

  撰《金毓黻传略》一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金毓黻是成就卓然的史学大家,也对先生提携有加。文章回顾了金毓黻的生平,认为他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却继承了中国旧史学的诸多优良传统,终生勤奋钻研,博览群书,悉心考索,实事求是。

  撰写《孔子与六经》、《我对孔子的基本看法》等文章,认为在现时代对于孔子应该主要采取肯定的态度,肯定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

  《中国奴隶社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并被国家教委推荐为高校文科选用教材。

  招收博士生三人:张鹤泉,后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常金仓,先后在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衡眉,见前。

1987年 86岁

  《学易四种》一书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旧著《易通》和论文《易论》、《说易》及尚未发表的《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四篇文章。后文坚持认为《易》大传的作者是孔子。

  《周易讲座》一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先生在“周易研讨班”上的讲稿,经助手吕绍纲整理后公开出版。在序中,先生重提了自己关于《周易》的核心观点:《周易》是卜筮著作,但更是哲学著作。孔子作《易大传》,对周易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想阐发。乾坤二卦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8月底,参加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在曲阜召开的国际儒学讨论会,在会上发表题为《孔子对〈周易〉的伟大贡献》的论文。

1988年 87岁

  《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关于〈周易〉研究的若干问题》、《自学能成才》等文章发表。

  指导的第二届博士生葛志毅、吕文郁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招收博士生两人:康学伟,曾为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为通化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宫长为,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现为该所研究员。

1989年 88岁

  与吕绍纲合著的《周易全解》一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特点鲜明:首先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周易》进行了分析解释,立论严密缜细,令人信服。其次,在史学、文献学方面考证认真精到,解释令人信服。第三,先生凭借高深的训诂学造诣,对《周易》的每个文字进行了精确通俗的解释,使人感到语义贯通,能读懂《周易》,并对关键字如“正、中、位、时、应”,“吉、凶、悔、吝”等进行了准确解释,使卦辞、爻辞的意义明白无误。第四,该书强调了《周易》的积极思想,对《周易》的整体观、和谐观、发展观做了充分肯定,并消解了北宋邵雍在易学基础上建立的宇宙模式的消极面,这在“乾”“坤”两卦的解释上最为明显。由于以上一些显著的优点,该书在出版后立刻成为《周易》解释方面的权威、经典。

  赵俪生先生评论此书如下:“金先生不是象数派, 也不是考据训诂派,他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特点,根据我个人的概括和归纳:第一,他坚信《易传》即‘十翼’,是孔子本人的作品,这样,他对《易传》的信赖程度就比别人高得多。假如顾颉刚先生的特色是‘疑古’,那么金先生是‘信古’。第二,他要发扬《易》‘经’与‘传’联在一起的哲学思想。‘联在一起’这一点,与高亨的‘经是经、传是传’,截然两途。‘哲学思想’这一点,使他归属于‘义理派’,他千方百计想从《易》中挖掘出辩证法来。他对《易传》‘十翼’中的《易系辞》、《序卦》诸篇用力甚勤,体会也深。第三,他坚信卦是有结构的,《乾》、《坤》二卦打头,《既济》、《未济》二卦收尾,中间个卦也都一环扣一环。”[ 赵俪生:《当代易学专著七种内容提要》,载《社科纵横》,1991年第1期。]

  10月,到北京、曲阜参加中国孔子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孔子诞辰2540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先生发表题为《孔子所说的仁义有没有超时代意义?》的论文,将孔子所说的仁义分为时代性和超时代意义两方面,而其超时代意义方面是应该被继承和发扬的。

  招收博士生两人:廖名春,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梁韦弦,先后任教于吉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1990年 89岁

  《论孔子的思想的两个核心》、《孔子的天道观与人性论》、《孔子与现代化》等一批论述孔子思想的文章相继发表。这些文章构成了其后《孔子新传》一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文,提出孔子的思想有“时”和“仁”两个核心,而“时”是自然属性,更具有根本性,是先生对自己以往思想的发展。

  招收博士生两人:舒大刚,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也平,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 90岁

  与吕绍纲、吕文郁合著的《孔子新传》一书由湖南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先生倡议、设计并撰写主要章节,共分为十二章八部分:一、如何评价孔子;二、孔子的生平与事业;三、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四、孔子的天道观与人性论;五、孔子的教育思想;六、孔子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七、孔子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八、孔学流传述评。全书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叙述和评价孔子的学说为主;二是设专章阐述了孔子研究中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三是强调严格区分孔学和儒学,孔学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远源和真正骨干。

  《金景芳古史论集》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先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所写的学术论文共20篇。

  为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作序。

  6月,吉林大学召开庆祝金景芳教授九十华诞暨执教七十周年大会,吉林大学领导及先生友好到会祝贺。

  招收博士研究生李景林、阎忠。李景林时为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忠曾留校做古籍所研究人员,已故。

1992年 91岁

  发表《三易思想的产生不在尧前》、《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等论文。

  5月,去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被聘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会议由革命家、孔子研究专家、原吉林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主持。时值先生90大寿,匡老特为先生安排祝寿活动,张岱年等参加寿宴。匡老以“学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为贺词,并赠先生“香山祝嘏”匾额,人以为荣。

  10月,妻商桂芬因病医治无效,离先生而去,享年92岁。先生回忆云:“她是农家子女,没上过学堂,但人很聪明、贤淑、能干,持家有方,为我操劳一辈子。我这一生所以能够干点事情,有一些成就,实在与她的支持分不开。她走了,我非常悲恸。”[金景芳:《我与中国20世纪》,见《金景芳晚年自选集》,339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招收博士研究生许兆昌、申屠炉明。许兆昌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申屠炉明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1993年 92岁

发表与吕绍纲合著的《甘誓浅说》、《皋陶谟新解》等论文,在解释上多有自出机杼之处。

在巴蜀书社出版《金景芳学术自传》,对学术生涯做总结回顾。

至北京参加美芝灵易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任该院顾问。

招收博士生张全民。张全民后来由吉林大学至湘潭大学,任法学院教授。

1994年 93岁

  长文《我与中国20世纪》收入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识分子丛书·我与中国20世纪》,以较长篇幅回顾自己的一生。

  有《论天和人的关系》、《古籍考辨四则》、《在我的历史科学研究作品中所反映的史学观》、《耄年谈易》、《论孔子》等多篇论文问世。

  10月,去北京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45年学术讨论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被聘为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江泽民总书记看望与会代表。先生与张岱年、蔡尚思两先生作为大陆代表与江泽民总书记合影留念,先生位列前排江泽民总书记左方第三人。

  招收博士生王雅、杨军、崔在容。王雅后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军现为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在容为韩国留学生,现为韩国庆北大学教授。

1995年 94岁

  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1期发表《〈周易〉的两个问题》,重申自己在《周易》作者等问题上的主张。

《论孔老易学思想》载于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1995年第2期。文章由《归藏》即《坤乾》与《周易》首坤次乾与首乾次坤之变化,看到了老子与孔子思想之所自从出之不同,看到了“殷道亲亲”与“周道尊尊”之不同,实反映了殷周二代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发育成熟程度之差别,指出了商周社会重大历史变革的内容,是认识商周社会变革的一把钥匙。

  为台湾地区朱高正博士《周易与中国现代化》作序。

  招收博士生程奇立。程奇立后任《鲁东大学学报》主编、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 95岁

  于《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合刊,发表《论孔子仁说及其相关问题》。由“仁”在训诂学上的本义说开,论及“仁、义、礼、时、中”等的关联,对儒学诸多关键概念的关系有深入的阐发。

  为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撰序。

  与吕绍纲合著的《〈尚书·虞夏书〉新解》由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

  6月,吉林大学召开“庆祝金景芳教授九五华诞暨金景芳学术思想研讨会”,海内学者云集长春,共同为先生祝贺,会后出版《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

  吉林大学老校长匡亚明敬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锦全先生题诗云:九五依然老健身,寿翁学养日常新。曾将铁笔惊流俗,每把金针渡世人。易理详参知造化,文心历炼见精神。儒门道脉传千古,天地长流草木春。

  书海遨游不计年,雄心未老志弥坚。已随学府开新运,更向儒林续逸篇。指点江山添秀色,缤纷桃李贺华筵。文章传世非无我,得住人间自在天。

  赵俪生贺词云: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张岱年有祝贺金景芳先生九五华诞文,略述与景芳先生的友谊,表示对景芳先生的祝贺,敬祝景芳先生健康长寿。

  张岂之先生撰《金老与中国思想史研究》文,谈及金老治学特点有三方面:注意文献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经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思想史研究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结合;并认为金老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三方面启示,正是他的丰富治学经验之所在。

  任继愈先生来信道:“金先生为人为学深受学术界的敬重。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学者,都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骨干。这也是他的重大贡献。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乃国之重宝,祝愿他健康长寿。”[ 以上俱见《金景芳教授九五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1月,发表《谈礼》,从什么叫礼、起源、礼与仁义关系、礼与俗法的关系、孔子所讲求的礼学有没有真理性等八方面谈及当今社会研究礼而建制新礼的必要性。

1997年 96岁

  与吕绍纲合撰之《释克己复礼为仁》发表在《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文章认为“克”做“能”解,“己复礼”三字连读,发前人蒙昧,颇有见识。

  招收博士生朱红林。朱红林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1998年 97岁

  春,开始写作《〈周易· 系辞传〉新编详解》一书。由先生口授,张全民、朱红林记录、誊清,三月即成。辽海出版社于该年10月付梓。此书先生自认为“可喜的是我学《易》七十多年,于行年已九十有六之际,竟有所突破”,并具体分八目申释[ 详见《〈周易· 系辞传〉新编详解》“自序”,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在该书序中对先生易学研究做了高度评价:中国作为古老文明的大国,素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传统。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这方面的思想资源过去我们开掘得很不够。这里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思想障碍不能不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往往局限于辩证法、哲学的名称、词语而遮蔽了它的特有内容和实质,对《周易》的认识状况就说明了这点。我认为金景芳先生以辩证法解《易》是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开拓性工作,它定会在未来的思想史上结出硕果。[ 同上书,高清海序。]

  在中华书局《学林春秋》12月号上发表论文《我和春秋史》,抚今追昔,回顾先秦史研究的经历和成果。

  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知止老人论学》。

  招收博士生张固也。张固也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1999年 98岁

与吕文郁合撰《论尧舜禹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中间环节》一文,发表在黑龙江《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上。文章对《中国奴隶社会史》中尧舜禹时代是部落联盟的提法做了修正,认为“部落联盟”的概念不妥当,近几十年西方学者“酋邦”的提法也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乃用“部族联合体”的概念取代“部落联盟”。

2000年 99岁

  在《学术研究》2000年第6期发表《论〈中庸〉的“中”与“和”及〈大学〉的“格物”与“致知”》一文。提出“中”与“和”实际讲的是工作方法问题,“格物”与“致知”讲的是知识来源问题。

《金景芳晚年自选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 100岁

  5月1日溘然长逝于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享年百岁。

  5月11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先生亲友弟子齐聚,与先生道别。

  各界纷纷发来悼词、唁电以示哀悼:

  惊悉金景芳先生遽归道山,不胜哀挽。金先生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于古籍整理研究事业贡献颇多。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潜心学术,道德文章,世之楷模。愿先生学术事业薪尽相传,代有传人。谨致深切哀悼并祈家属节哀珍摄。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吉林大学金景芳教授治丧委员会:

  惊悉金景芳教授不幸逝世,谨致深切哀悼。金景芳教授一生精心治学,著作等身;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他在诸多学术领域造诣精深,贡献卓著,为学界敬仰,他的逝世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哲人远去,伟绩永存!

 

中国史学会

 

金景芳先生治丧委员会鉴:

  顷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溘然长逝,骇然莫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全体同仁深表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亲切慰问。

  金景芳先生在中国古代史领域研究中,独树一帜,造诣精湛,不但给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还为历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望其家属节哀。

  金景芳先生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金景芳先生治丧委员会鉴:

  惊悉我会副会长、顾问金景芳先生不幸逝世,中国先秦史学会全体会员万分悲痛,谨向其家属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和最诚挚的慰问。

  金景芳先生长期从事于先秦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作宏富,桃李满天下,堪称国学大师,一代师表,他的逝世,不仅是我国历史学界,而且也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承继先生的遗志,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繁荣社会科学,振兴中华而奋斗。

  望其家属节哀。

  金景芳先生千古!

 

中国先秦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室

 

吉林大学金景芳教授治丧委员会:

  惊悉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金景芳先生不幸逝世,深为震悼。金先生学术造诣精深,著述宏富,嘉惠学林,泽被后人。他的逝世诚为学界之巨大损失。请代向家属转达慰问。肃此电达。

 

任继愈

 

金景芳先生治丧委员会鉴:

  惊悉金老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我和我的家人都万分悲痛,以至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谨向其家属表示我们的深深的哀悼和慰问。

  我因公出,近期在台湾讲学,一时无法回大陆参加葬礼,只好遥向金老遗容再叩首。

  泣上。

  金景芳先生千古!

 

后学:李学勤及全家

[ 以上悼词均引自《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附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金景芳先生自云一生不过“读书、教书、写书”三事。其潜心学问,学开一派,先后出版《易通》、《周易全解》、《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论井田制度》、《中国奴隶社会史》、《孔子新传》、《〈尚书·虞夏书〉新解》、《〈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等学术著作近二十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在中国古代史分期、《周易》研究、孔子研究、井田制度研究、宗法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等学术领域均有精深造诣和深微阐发。先生尤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古代经籍的研究,成就斐然。

  先生执教共八十余年,桃李遍于天下。弟子中多人已成为各自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形成了史学界气度不凡的“金氏学派”。如今活跃在学术界的先生弟子,立足于“先生的学术”——先秦史领域,向上下旁侧纵深开拓。他们或进行思想理论(田居俭、吕绍纲、陈恩林、李景林、孙晓春)之探讨;或展开具体的各项历史制度研究,如:军事制度(陈恩林、杨英杰)、家庭制度(谢维扬)、婚姻制度及昭穆制度(李衡眉)、宗法及分封制度(陈恩林、葛志毅)、采邑制度(吕文郁) 、祭祀制度(张鹤泉、郭守信)、丧服丧葬制度(于永玉、黄也平、程奇立)、礼俗文化(常金仓)、先秦学制(申屠炉明)、刑法制度(张全民)、工商管理制度(朱红林)、古代战争(刘焕曾、李元)等;或继武先生,研究西周史(宫长为)、战国史(黄中业)以及国家形成(谢维扬)、春秋民族之探微(舒大刚);或沿袭先生经史交融的治学风格,在经学研究(廖名春、舒大刚)、先秦文献(陈维礼、张固也、朱红林)、诸子考论(康学伟、梁韦弦、商国君)、礼乐文化(王雅)、史官文化(许兆昌)等方面取得成绩;或将先生执教之先秦史专业,下延至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张鹤泉、崔在容)、唐宋文献(舒大刚、张固也);等等。他们皆能秉持先生学术精神,发扬光大,术业有成。金景芳先生人虽已殁,其学却薪火相传,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