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恩曦cos:“年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7:35:31

“年谱” 

按:音乐学专业的80后研究生,而且是“二门式”(本科门直入硕士门)女研究生,在南艺我指导了两位:一个是陈洁,她完成了一本《民国戏曲史年谱》(见我上篇博文),另一位是比她晚一年的师妹贾怡(现在福建“华侨大学艺术学院”工作),也完成了两篇年谱,其中之一就是这篇曾收入《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的《江南丝竹大事年谱》(博客版面容量有限,已略去大部分内容)。

“年谱”,按其文体和内容性质,应当属于“史学”编年体事记实一类。中国“史学”领域所见代各类年谱,宋代之后开始多见,并出现许多经典著述和有影响的著者,其对象主要以历史人物为“谱主”,按其年月客观如实地记写谱主的生平事迹。至近现代,一个学科一个专业领域甚至一个地方、城市,也多有将其借为“谱主”年月如实录各种事件、学术行踪、发展历程,有学者经过总结随之还提出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性认识,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年谱学”。

以上我提到的这两位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所著“年谱”,当属于后者——以传统文化种类为其“谱主”,而不是历史人物。

“年谱”著述成果,是史学研究进入纵深阶段必备的重要材料,也是进入专题研究时需用的基础参考材料。我倡导研究生做一些音乐“年谱”,也是基于此种考虑。由于“年谱”对于现阶段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比较陌生,所以这里先公布一点实例并做简单介绍。这些“年谱”文本实例,虽然还不完善,还有一些不足甚至错误,离专门化“史学”和“志”学要求,还有距离,但年轻人静下心来,从头做起,事无巨细,也是一种克服烦躁、进入意境的学术修炼,特别是眼下坐满教室的往往是一大遍80后、90后音乐学女学生(本科或硕士),青春活泼、情绪万千,从专业的角度要求,这种修炼也是需要的。随后,我还会择机写点关于“年谱”的专门博文,来与同学们探讨,故在此谨以转发的博文及其按语,作为农历年前的“小不点”“学术礼品”,奉献给那些渴望进取、常寻求研究方法并希望有所成就的80后、90后音乐学专业女生。

                                                            伍国栋 识

 

江南丝竹大事年谱

(1901-2006)

 

贾 怡整理、编辑

 

 

1904年(光绪三十年)

▲浙江嘉兴吴澄甫辑《丝竹小谱》并刊印发行,收录《梅花三弄》、《四合如意》、《老八板》、《花八板》等丝竹乐曲及《雨打芭蕉》、《步步高》等广东音乐曲谱。另载若干时令小调、道教音乐、京调、滩簧曲谱。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江阴丝竹乐演奏家周少梅(1885-1938),此年入无锡华氏鸿模高等学校担任国乐指导教师,江南丝竹音乐从此进入新式学堂,成为普通新式学堂音乐教育一个组成部分。

1909年(清宣统元年)

▲程仲锉抄录《四合工尺》曲谱。该抄本今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1911年(清宣统三年)

上海福州路山西路路口“文明雅集茶楼”,成立丝竹音乐集社——“文明雅集”。成员仿效“清客串”形式,周日定期聚会,合乐自娱。局头陶章元(教授丝竹为生),成员有杨志刚(笛)、郑耕萃(笙)、周星宝(箫)、袁诵尧(二胡)、许仙(琵琶)、张志翔(扬琴)、金忠信(三弦)以及冯锦堂、张丽生、徐锡荣等人。

▲江苏江阴县南沙乡吴仲昆、吴藻芬、吴仲峨等人发起并组建“柏林庵音乐社”(1953年改称“柏林庵丝竹社”)。

▲浙江省龙游县以坐唱昆曲为主兼奏丝竹乐的“国乐研究社”成立,社员近20人。

▲上海宝山罗店乡光明村组建丝竹乐社“以乐社”。

1912

▲上海马菊生进行筹建丝竹乐社“钧天集”的活动。

1913

▲上海宝山刘行乡广福村成立剧曲演唱和吹打乐、丝竹乐兼奏的堂名曲社“聚乐堂”。

1915

▲此年秋,刘天华任教于母校江苏常州五中。陆续为学校组建军乐队和丝竹乐队。

1917

▲8月,马菊生在上海浙江路宁波路仿照“文明雅集” 方式定期集会,正式成立“钧天集”。由许仙、张志翔、周星宝、金忠信等人传授丝竹乐技艺。

1918

▲郑覲文在上海创立“琴瑟学社”。

▲周石僧组建“国声社” 丝竹集会;同年周石僧编《国声集》(工尺谱)由吴承记印书局出版。全集分甲、乙、丙三编,收录《云庆》、《行街四合》、《四合如意》等丝竹乐“老谱”以及《老六板》、《快六板》、《花六板》、《花花六板》等丝竹乐曲。同时还收录《上海码头》、《戒缠足歌》、《四季相思》等受新文化思潮影响、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令小调,以及《小拜门》、《一枝花》等曲牌乐谱。另附录有“苏滩”、昆剧各一齣和风琴谱两首。

1919

▲秦仲功、郑镇昌、张志香等人在上海成立“国乐研究社”。内设“丝竹”、“昆曲”、“京剧”、“弹词”等组,许仙(丝竹)、施颂伯(琵琶)、陈道中(拉戏)等人担任指导。每年一次音乐会,十年无间断,社员增至百余人。

2月9日,上海俭德储蓄会在纱业公所(今上海自然博物馆)召开成立大会,演出丝竹合奏、京调及昆曲等类型节目。

8月11日,上海友声旅行团,假北四川路横洪桥瑰邮光学校,举办首次娱乐会。由北京大学教授刘天华演讲,演出钢琴小提琴合奏、舞剑、古琴独奏、钢琴独奏、民间乐曲、丝竹乐等节目

 

1920

12月5日,姚守梅、周晋隆、张仲翔、顾金林、顾文祥、朱少梅等在上海成立“紫韵乐会”。集会活动除自娱外,还以“清客串”方式参与农村婚嫁喜庆活动与庙会,演奏以“八大曲”为主的丝竹乐曲目。

▲郑觐文(1872—1935)在上海创办“大同乐会”,并兼任乐务主任。该会前身为“琴瑟乐社”。“乐会”以整理国乐、教习和改良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传统音乐和编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曲;继承、传播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古乐和古乐文化为主旨。赞助人有蔡元培、陈立夫、史量才、钱新之、许世英、梅兰芳、周信芳等。卫仲乐任乐务副主任,下设古乐、琵琶、京昆、丝竹四组。各组每周一会,名曰“乐系周会”。丝竹组骨干成员有程午嘉、柳尧章、卫仲乐、郑惠珏、秦鹏章、金祖礼、许如辉、许光毅、李廷松、孙裕德等。1937年,乐会活动中止。

▲定期举办旅行活动、内设国术、京剧和国乐三组的上海“友声旅行团”成立。国乐组以演奏江南丝竹为主。

 

(1921~2000略)

 

2001

▲1月,上海民族乐团赴维也纳演出,在金色大厅演奏以江南丝竹为主的民族器乐曲目。

6月19日,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协会江南丝竹音乐社,更名为“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江南丝竹音乐分会”。

2002

▲2月,由江苏太仓“恒通江南丝竹团”演奏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之一的《六花六节》,在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民歌民舞民乐大赛中获得金奖。

▲3月,江苏太仓璜泾小学民乐团赴新加坡演出,演出曲目以江南丝竹乐曲为主。

▲8月,张晓峰整理加工、太仓恒通江南丝竹团演奏的《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CD和磁带,由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江苏等地电台,相继做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

9月28日南京韵天琴行创办“韵天乐社”。

▲上海江南丝竹协会举行成立十五周年大会,印行《上海江南丝竹协会成立十五周年专辑》。

2003

▲4月,江苏省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和确定,太仓市为“江苏省文化馆江南丝竹实验基地”。

▲7月,江苏省文化厅命名太仓为江苏省“丝竹之乡”。

▲8月,《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总谱》,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10月,江苏太仓举行“中国太仓江南丝竹国际演奏会”,召开《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总谱》首发式,并举行太仓江南丝竹理论研讨会。

▲25日,江苏太仓市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一行14人,与新加坡南阳艺术学院狮城华乐团合作,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联合演出题为《秀丽江南,丝竹新意》的太仓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

11月9日,作为中国太仓首届郑和航海节组成部分,《江苏·太仓江南丝竹中外交流演奏会》在太仓市中心剧院举行。新加坡华乐协会江南丝竹乐队、马来西亚大马华乐团、日本天升中乐团、太仓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杭州市余杭区江南丝竹演奏团、太仓市璜泾小学民族乐团、南京韵天乐社、上海普陀区长征镇国乐社等参加演出。演奏会上有《三六》、《行街》、《欢乐歌》等传统江南丝竹曲和《六花六节》、《节节高》、《乌夜啼》等新编配江南丝竹曲。

2004

6月19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神州之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文艺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联合主办,太仓市文化馆恒通江南丝竹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太仓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后,该团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

11月9日,江苏太仓市举行第二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丝竹雅韵“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交流演奏会,来自太仓双凤、浮桥、浏河等乡镇的20支江南丝竹乐队参加此次演出。

12月26日,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南京乐社建社50周年音乐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

▲太仓江南丝竹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推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集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所获江南丝竹音乐材料之大成的著述《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5

▲2月,“上海江南丝竹协会2005年新春联欢会”在闵行博物馆大会议厅举行,近百位来自上海各区县江南丝竹队的代表,参加此次联欢会。

5月27日,杭州江南丝竹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月,苏州举办“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周”,太仓“恒通民族乐团”在苏州举行江南丝竹专场演出。

9月8日,太仓市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在南京江南剧院举办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

▲10月17到11月,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杭州市群众艺术馆,杭州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协办的“拯救江南丝竹杭州高校行”系列活动,在杭州开展。

▲12月,上海江南丝竹协会在上海教育会堂举行“2005上海江南丝竹展演”。演奏会上展示的江南丝竹曲目有传统名曲《行街》、《中花六板》、《锣鼓云庆》,古曲《十锦细锣鼓》及新创作乐曲《乡恋》、《春来早》等。

12月24日,台北国乐团在香港中山堂中正厅举办“江南丝竹八大名曲音乐会”。

▲浙江省文化厅下发通知,决定增补杭州江南丝竹等31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2006

▲1月,上海举行2006音乐季第一场演出“上海回响——百年随想”音乐会,江南丝竹、评话弹词等音乐品种参与演出。

1月21日2月18日,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团赴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希腊、埃及6国巡演。29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中国春节民族音乐”音乐会,江南丝竹《欢乐歌》、民乐合奏《舟山锣鼓》、女子丝弦五重奏《赶会》,弹拨乐合奏《灯月交辉》等为节目之一。

3月9日,印尼第一个全部使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大型民间音乐团体“印尼中华音乐团”,在雅加达宣告成立并在当晚举行首场演出。乐团演奏了《二泉映月》、《渔舟唱晚》、《将军令》等中国丝竹乐曲及《玛腰兰的铃声》、《瑰宝印度尼西亚》等印尼乐曲。时有成员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