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天伦锦城3期:[讨论]古史考古研究 【小议缠足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3:15
论]古史考古研究 【小议缠足的历史】

爱莲 2011-06-01 07:55:36 阅读26 评论0   字号: 订阅

[讨论]古史考古研究 【小议缠足的历史】

    缠足的起源,颇富传奇色彩,还多少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古今事物考》中这样写到:“缠足:商妲己、狐狸精也。亦曰雉精。犹未变足,以帛裹之,宫中皆效焉。”也有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也就是夏启的母亲),而涂山氏女也是狐精,脚非常小,于是妇人纷纷效仿。将缠足附会到远不可及神鬼精怪身上,当然是无稽之谈。比较可信的说法之一是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美而身轻,且善舞,李后主令人在宫中作六尺金莲,饰以珠宝绸带缨络,命其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在莲台上起舞,“回旋有凌云之态。”小脚遂成为风尚。这些传说虽不一定可信,但是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缠足的最初根源,其源头是古人的某种审美情趣。“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于个上层人士的特殊嗜好,以致上行下效,使小脚的爱好成为一种普遍倾向。至迟在宋代已经正式出现关于缠足的记载了。苏轼就有一首《菩萨蛮》专咏女子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被认为是咏小脚的绝佳之作。当然,缠足的风气还会受到地区和阶层的限制。同样是苏轼,就在他的《雷州八首》其三中有“青裙脚不袜”之句,写粤女做水产买卖,赤足,连袜子都不穿,更不消说缠足了。缠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宋代已经是较为常见的了,苏轼外,不少的文人士大夫都在诗文集中有所叙及。但是另一方面,缠足又不是一种普及现象,存在着地区和阶层的区别:北方多于南方,中上层阶级多于下层阶级。缠足在民间逐渐流行起来,官方的态度是既未禁止也没有推波助澜,可以看作完全的民间自发行为。当成为一种习俗和传统流传开来的时候,不管其最初的发生学动机,它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一种单纯美的标记而加以追求,拥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这从苏轼、秦观等人的诗词作品里可以看出端倪。苏轼是正直士大夫的典范,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在各地为官时也很注意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上面那首《菩萨蛮》,完全是以一种玩赏、赞叹的眼光来咏缠足的,表现出一种审美的取向。下层社会的妇女、豪门大户的婢女缠足则会遭到耻笑,并且被禁止。因为她们还必须承担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时候的缠足就有点象西方古代上层社会妇女穿着的那种复杂沉重的礼服(束腰以突出丰乳细腰,巨大的裙摆下安上架子,以突出臀部曲线),穿在身上无疑是令人难受的,但它使人“美丽”,而且显示身份和地位。所以,上层社会的女性会“心甘情愿”地穿上它,并以此为美为荣。女性在幼年开始缠足的时候,肯定会因痛苦而抗拒,但以后的生活中她们未必不会因此而“得益”,至少,由此引致的行动不便将她们从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宋代理学的兴起,把缠足纳入了它社会规范的范畴,缠足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蒙古人入主中国之后,也不禁止缠足,且承理学遗教,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元朝伊世珍《琅嬛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本寿问于母曰:‘富贵家女子,必缠足何也?’其母曰:‘吾闻之,圣人重女,而不使之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国之中,欲出则有闱车之载,是无事于足也。圣人如此防闲,而后世犹有桑中之行、临邛之奔。”这时,缠足的意义变得如此严肃,全不复有苏轼所咏的潇洒了。有明一代缠足风之剧是不言而喻的,马皇后的大脚被从头笑到了尾,据说明末张献忠屠四川,砍下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以想见缠足女子该有多少。满人入关了,似乎有对此作一总结的意向。这时的缠足与放足,只表明一种政治态度:征服与臣服,却并不关乎其他。两百多年后,当盛极而衰的大清朝在一个女人股掌中行将覆灭时,翻云覆雨、天威难测、有着一双“天足”的西太后再次下达禁止妇女缠足的诏书。冷眼旁观的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感叹:“禁止缠足将使清国妇女获得更大的生活自由,但是清国妇女已习惯了这种陋习。设想美国国会立法禁止妇女缠胸或束腹,那些崇尚时髦的妇女会停止那样做吗?”终清一朝,到底没能禁绝缠足。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26)|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古人的选美比脚 (转载张鸣的博客) 跳舞扭伤了脚(转)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Charity 枫之舞曲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换一张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