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与武汉差距加大: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已经“定性为十月政变”(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9:08
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的反动

  文/王力群

  "十月革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我们对这场所谓革命的了解与历史真实是有差距的。崔永元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中国还不具备为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拨乱反正"的能力》,文中提到他做《电影传奇》节目,为了做一期苏联过去的电影,便去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却正式告知:"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前的,别做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历史的真实不是电影里所讲的那样,不能再影响下一代!"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神化十月革命的历史著述、普及读物及文艺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它们传播着历史的谎言。其实,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的反动:二月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统治,获得了民主自由;十月革命则削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使俄国进入一党专政时期。

  今天,国内仍有不少人极力维护十月革命的神话,为苏联和斯大林模式辩护,企图阻碍中国的民主进程,使中国永远陷于"左"的泥潭。所以,揭露十月革命的真相,不只是学术问题,也是关系中国从善如流民主化的大问题。

  一、二月革命及临时政府

  1917年二月革命,是俄国人民自发起来推翻沙皇统治的民主革命。

  和晚清一样,沙俄专制政权末期也在进行民主改革,在各方面有了许多进步。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嬗变。既有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星期日)军警镇压游行工人致使1000多人死难的"流血的星期日";又有1905年历时一年的全俄各行各业政治罢工这样的自由空间。既有1905年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实施君主立宪诏书,声称坚决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和集会集社的自由,给予公民最广泛的政治权力,建立立法机构杜马的"十月宣言";又有1907年沙皇发动六三政变,撕毁"十月宣言"的行为。

  思想上削减了对民众的控制。在这种嬗变中,沙俄专制政权对民众的思想也难以严厉控制。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说,"布尔什维克不能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他们在半年的时间里查封的报纸杂志,比沙皇当局在整个罗曼诺夫王朝时代查封的还要多。"一定的言论自由,使这个时期的俄国产生了不少如托尔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大作家。

  沙皇对政治极端者也是仁慈的。1897年列宁被判处流放3年。流放地点在西伯利亚苏申斯克。沙皇政府给每个流放者每月8个卢布津贴。列宁写家信描绘自己在那里的生活:"除了打猎、钓鱼,就是游泳,大部分时间化在散步上","睡觉的时间特别长","住房和伙食令人满意",还常常晒日光浴。他还可以阅读各种政治读物,和流放地的其它政治犯自由往来,讨论推翻沙皇统治之事。克鲁普斯卡娅有一段文字描绘她丈夫在流放地的起居:"苏申斯克的东西便宜极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8个卢布的'工资'给他提供了一间干净的屋子、食品加上洗漱和缝缝补补。他们每个星期给伊里奇宰一头羊,他每天吃羊肉一直吃到倒胃口。他们还把伊里奇每周供应的肉食倒在饲料槽里,由村里的姑娘给他切成肉排。伊里奇有喝不完的牛奶,他用牛奶喂他养的那头叫赞卡的狗,教它把抛出去的骨头拣回来和其它各种游戏。"(程映虹《列宁幸福的流放生活》)

  经济上开始全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经济增长很快,在全球经济中已处第5位。一战虽然对俄国经济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但和其它国家相比俄国还是一个经济先进国家。现在俄国官方承认,苏联直到解体前粮食生产还没有达到1913年的水平。

  1998年7月在圣彼得堡彼得?保罗大教堂,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叶利钦出席了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的隆重葬礼。叶利钦在尼古拉二世灵柩前鞠躬,他指出,必须把历史真相告诉后代,让他们自己去建设一个自由、民主、和平、幸福的世界。

  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以个人或团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实践证明,往往最专制的时期也是令社会一潭死水般稳定的年代,而暴力革命则通常是在社会比较开明的时候发生的。

  沙俄末期民主改革的闸门一打开,民主的浪潮立即汹涌澎湃。俄国人民利用政治改革获得的权利在宣泄着因长久压制而积累的不满,这种不满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为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

  1917年的"二月革命"完全是自发的,没有任何人筹划或组织。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前线俄军败讯频传,后方经济破产,工人和士兵普遍存在反叛情绪,示威运动四起。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沙皇下令镇压首都彼得格勒地区的反战示威和罢工,不料警察抗命,甚至许多军警和水兵也参加到示威行列中。在短短几星期内,反叛行动蔓延全国,最后连沙皇的近卫军也叛变。在一批高级将领的劝告和压力下,沙皇终于宣告逊位。

  沙皇退位后,国家杜马恢复活动,组建出临时政府来领导全国。这是一个以实现民主宪政为目标的温和的政府。后来,米高扬在苏共二十大的发言中曾高度评价临时政府:"二月革命的结果,俄国劳动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而这样的民主自由甚至在当时被称为最民主的美国也是不曾有过的。"

  但临时政府的工作非常艰难,这不仅由于外敌德国的威胁,也因为在内部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即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

  二月革命后到1917年年底,俄国政坛斗争的焦点有三:一是对德和战问题;二是何时分配土地问题;三是何时召开立宪会议问题。

  临时政府主张对德国作战,列宁则主张立即对德缔和;临时政府鉴于秋收在即,主张在过了年之后再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列宁则主张立即把土地分给农民;最主要的是宪政(议会)民主即立宪会议(或称制宪议会、宪政议会)问题,是尽快还是推迟召开立宪会议:临时政府认为在全民投票选举制宪议会之前必须先举行地方选举,它深恐在当时的环境下举行地方选举必然会在各地引起混乱,所以主张推后选举制宪议会。布尔什维克则强烈指责临时政府拖延召开立宪会议,主张尽快召开立宪会议。

  列宁的真正目的是变"帝国主义国际战争"为俄国内部的"阶级战争",即变对外战争为对内战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专政。

  俄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普列汉诺夫(1856-1918),在1918年4月重病不起时口授了一份《政治遗嘱》。他声明该遗嘱在"布"党掌权期间不得发表。苏联解体后,该遗嘱重见天日,1999年在俄国《独立报》发表,2000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研究》第二期翻译发表。普列汉诺夫指出,列宁"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同魔鬼结盟"。以下两份资料所述若系真实,恰恰为普列汉诺夫上面所说提供了证据,即为了夺取政权,列宁不惜同德国皇家政权的情报机构结盟。

  第一份资料:克伦斯基访谈录。克伦斯基是临时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他在临时政府成立之日起就参加政府工作,先是担任司法部长,后来担任国防部长,1917年7月起出任总理,成为临时政府的领导人。克伦斯基强调,列宁的活动一向受德国支持。

  克伦斯基说,列宁与柏林参谋本部之间的关系始于1915年底,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外交部机密档案中有详细记载。这批档案资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落入英国政府手中。负责与列宁打交道的德国谍报机关的大间谍自称巴伏斯,其真名则是希尔芬博士,他是列宁一切活动的幕后扯线人。巴伏斯与当时德国驻丹麦大使兰佐伯爵合作拟具了一项分化俄国的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布尔什维克成为俄国国内的一股强大势力,因为布尔什维克主张把德俄之间的"帝国主义国际战争"变为俄国内部的"阶级战争"。

  列宁究竟从德国人手中得到什么支持?

  克伦斯基指出:列宁从德国人手中接获专为推翻俄国民主政府而用的4000万金马克,另外,德方又为巩固列宁在莫斯科建立的政府而供给他4000千万金马克,即总共从德国人手中获得了8000万金马克。这笔钱的大部份,是由德方存入斯德哥尔摩的一家瑞典银行,然后汇到俄国的西伯利亚银行,该行在全俄各地设有分行,布尔什维克党人可以径向银行领取款项。

  克伦斯基说,这是德国的国家机密,他一开始并不知道。1917年7月,列宁组织布尔什维克配合德军在前线的反攻,发动了第一次试图推翻临时政府的暴动,暴动失败后列宁逃走。临时政府搜查了列宁在彼得格勒的住所亦即布尔什维克总部,搜获了有关列宁活动的一些极为重要的文件,包括他与西伯利亚银行的银钱往来关系及布尔什维克暴动的组织计划。

  列宁利用这笔钱进行反对临时政府的宣传活动,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克伦斯基准备出卖"二月革命"的一切民主成果,以挽救俄国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克伦斯基说,在"十月革命"前夕,只要有办法截断列宁从德国手中获取的援助及大量金钱,就有可能阻止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

  (第一份资料参见《苏俄"十月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克伦斯基访谈录》。原题《克伦斯基感慨万端话当年》,中华民国56年《春秋》杂志总第248期)。

  第二份资料:2007年终,德国明镜周刊第50期以列宁和德皇威廉二世、德文密档和十月革命旗帜为刊头图,以11页文字和照片的篇幅刊登了该期的标题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封面副题则是《被收买的革命》,并附赠有关的影片光盘。

  明镜周刊组织了6位专业作者撰写这篇文章,披露了历史的真相。一战中处于东西两面作战的德国为了确保东线的安全,支持列宁推翻对德作战的沙皇政权和临时政府。列宁与德皇的黑白两道人物串联,获得皇家政府暗中大量资助,成功地制造了十月革命。文章说,德意志帝国接连数年以千万计的马克和后勤援助支持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到1917年底,德国外交部至少支出了2600万帝国马克,相当于今天7500万欧元。

  文章详尽描述了一名爱沙尼亚的前布尔什维克分子,后来具有多重身份和面貌、往来于德俄之间的神秘人物赫尔方特Helphand。从解密的档案看,向德国情报机构介绍列宁、建议给予资助,穿梭往返联系,甚至携款支付的角色都是此人。明镜发掘了欧洲多国的档案资料,如瑞典、瑞士和英国的安全机关档案,普鲁士警察机关的文献,德国外交部和俄国档案中的备忘录、以及瑞士银行的流水帐单,还有当时驻节俄国的欧洲外交人员留下的日记和笔录材料。这些密档和历史文献证据确凿,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列宁与德皇政府之间的真实关系。

  (第二份资料参见《十月革命:后台竟是德皇威廉?》文章提交者:cliffton加帖在史海钩沉【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

  以上材料说明,没有德皇出钱出枪,扩大《真理报》,列宁的武装政变绝无成功的可能。

  1917年6月,克伦斯基下令对德军发动全线攻击,但最终被德军击溃。军方指责临时政府软弱无能领导无方,密谋推翻这个政府。列宁乘机在7月组织布尔什维克暴动夺权,结果被临时政府粉碎。列宁先是躲藏在彼得格勒,最后逃入芬兰(沙俄最落后的一个省份)境内。

  但临时政府在处理柯尼洛夫(或译"柯尔尼洛夫")"叛变"案中铸下了大错,成为临时政府的致命伤。克伦斯基说:"拉维尔?柯尼洛夫将军在许多俄国人心目中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他在1917年7月由我任命为俄军最高统帅。当时有许多人怀疑柯尼洛夫将军可能发动一次反革命行动来建立一个军事独裁政府。他调遣了一支骑兵队到彼得格勒,引起了临时政府中的许多人疑神疑鬼,以为军事政变已迫在眉睫。于是我罢免了柯尼洛夫的最高统帅之职……柯尼洛夫毫无抗拒地交出兵权,并与另外几名涉嫌参与反革命政变的军官一起锒铛入狱。柯尼洛夫事件对士兵们、彼得格勒的工人以及各社会党的领袖们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影响,他们对临时政府的信心降低了,因而使政府的地位更为削弱。"(同第一份资料)

  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党利用《真理报》等几十家报刊,鼓动军队反战、农民立即分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影响了大量的工人、士兵和市民。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活动,使临时政府在面对严重外患的同时,又增加了严重的内忧,可谓危机四伏。

  在战争条件下,临时政府的宪政努力既无法立见成效,又不能为民众所了解,而战争造成的物质条件的困难却为民众所见,再加上军方将领的存心不轨及布尔什维克的鼓动,终于使俄国历史上仅有的这个民主政府只存在了8个月便被十月革命推翻了。

  二、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多数人、俄罗斯史学界以至俄罗斯当局,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认为二月革命仍然属于革命,而十月革命则属于政变性质。现在俄国在新的中小学历史课本上已经将十月革命定性为十月政变,但二月革命仍称二月革命。

  1917年10月初,列宁化装潜回首都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出了夺权号召。

  所谓十月革命并不是我们以前了解的那样,它并不存在严重的流血冲突。根据俄国学者的证实,所谓"炮轰冬宫""攻打冬宫"等,都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等编造的。

  实际情况是:1917年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在当晚逮捕临时政府人员。7日(俄历10月25日),是一支不到2000人的赤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战略据点,布尔什维克率部分武装人员采取逼宫行动。在赤卫队涌向冬宫大门时,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是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亲自打开宫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部长正在开会的地方,临时政府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束手就擒。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也说,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布尔什维克党人卢那察尔斯基在当时的家信中也记道:"事变竟轻易实现"。可见,所谓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

  关于宣传的所谓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一事也是假的:"阿芙乐尔"号当时正在彼得堡造船厂大修,处在不下水状态。11月6日,即起义前一天夜间,机械师别雷舍夫被任命为"阿芙乐尔"号政委,他在事后报告说:军舰"在彼得保罗要塞打出信号弹之后发射了几发空弹,准备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打实弹。结果无需如此,因为冬宫很快就投降了"。(参见金燕《一月剧变:超过十月革命的大事件》载《炎黄春秋》2008年第7期)

  对布尔什维克武装推翻二月革命建立的合法临时政府的夺权行为,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布尔什维克党人卢那察尔斯基指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甚至连国际主义者,都断然抵制我们。市杜马对我们十分恼火。市民、知识分子,乃至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这样……""目前是可怕的令人胆寒的孤立"。

  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曾反复提醒说,共产主义一旦在俄国实践,它将沦为"一种谎言,它的后面隐藏着极少数统治者的专制主义,这种谎言更加危险的是,它看起来好像代表了人民的意愿"。恩格斯也预感到,有一种"预言家,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者,要求以这种身份取得政治独裁和军事独裁"。

  十月革命的第二天,这种专制独面目就显露了出来。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查封了多家报纸;第三天列宁签署的《出版法令》肯定了这一做法。左派作家高尔基把是否有言论自由当成区分专制和民主的分水岭,他极端反对布尔什维克侵犯言论自由的行为,他在《请工人们注意》一文中指出,消灭出版自由的目的,就是以"堵嘴"获得自己的合法性。他说:"……在迫使无产阶级消灭出版自由之后,也就以此为民主派的敌人把堵住民主派的嘴的权力变成合法的了。"(《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布党夺权以后,立刻与德方和谈,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把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拱手割让给德方,并赔款60亿马克。只是后来德国战败,俄国才意外地重新收回了这些土地。

  列宁一直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11月8日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苏维埃社会新纪元"由此拉开序幕。但苏维埃政府只是过渡性的临时政权,只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掌握国家政权.当时俄国人的共识是立宪会议的选举和会议的召开,全民选举产生的民主政府的出现,是俄国"革命宪政"完成的标志。所以,布尔什维克要牢牢掌握政权,必须控制立宪会议选举。

  召开立宪会议一直是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它曾经强烈指责临时政府拖延召开立宪会议。十月革命后没几天,即11月12日至15日布尔什维克便主持举行了立宪会议代表的选举。

  列宁以为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布尔什维克赢得选举应在意料之中,但事态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到1918年初最终选举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这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1/4的议席。

  布尔什维克绝不甘心这一结果,他们立即向立宪会议举起了屠刀。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开幕。会前,列宁下令彼得格勒全市戒严,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开进首都。布尔什维克代表到场后,提出立宪会议必须按"人民委员会"的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政府并自行解散。这个霸道要求遭到立宪会议多数代表拒绝。布尔什维克早有准备,遂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退出会议。会议大楼随接被军警包围。在暴力威胁下,那些议员不得不于次日凌晨4时离开会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驱散立宪会议,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又一次剧变,它是俄国民主的毁灭和专制的复活。罗莎?卢森堡指出,十月夺权后的立宪会议选举,是"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民投票",布尔什维克"宣布投票结果毫无价值",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的行为,立即遭到全社会抗议。这一天,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发表《致全俄公民书》,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人民社会党联合发表传单,都对布尔什维克提出抗议。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同时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遭到布尔什维克残酷镇压:"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街道上洒满了工人的鲜血"。农民的不满随后蔓延开来,同样在刺刀下相继被镇压。也在这一天,高尔基激愤地写下了《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他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布尔什维克的"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十月革命"革"的是民主的"命",它断送了俄国民主改革的进程,建立起空前专制的政权,把俄国民主的实现拖后了70余年。

  三、十月革命与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中国正处于加速民主化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最民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政府的权力受到议会和司法机构的制约,真正的独裁已不存在。中国人享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自由,虽然当政者不乏昏庸,但难以一意孤行。

  在对俄关系上,北京政府爱憎分明,始终承认十月革命前的民主临时政府,拒绝承认十月革命后的专制苏俄政权。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中国驻俄国公使刘镜人奉命于3月30日在首都彼得格勒会见了俄国临时政府外交部副部长,宣布承认临时政府。

  对十月革命的消息,中国政府了解得很及时。11月8日,即十月革命次日,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报告了这一消息:"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电报中说的"广义派",指布尔什维克。北京政府拒绝承认苏维埃政府。

  对俄共破坏立宪议会,中国政府态度明确。刘镜人在11月30日发出的电报中,通报了俄国立宪议会选举的结果。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武力解散立宪会议,北京政府对此非常愤慨,2月26日命令刘镜人撤离彼得格勒。

  此后,北京政府继续承认克伦斯基政府的外交代表。并派军队封锁与苏接壤的东北边境,阻断中俄交通,隔绝布尔什维克与中国革命者的联系。(参见《十月革命的炮响是怎样传到中国的》文章提交者:万里如虎加帖在史海钩沉【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

  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俄共"(布)。1919年3月,俄共召集各国共产党成立了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向全世界推行莫斯科的旨意。

  苏俄为了把中国的外蒙古变成其势力范围,极力把外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北京政府对苏俄坚决反对。1918年5月中国同日本政府签订了关于反对苏俄的秘密军事协定。为了保卫外蒙古,中国政府于1918年10月将军队开入外蒙境内。

  苏俄为了控制外蒙古,颠覆北京政府,并把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积极扶植亲俄的中国势力。他们把目光瞄向孙中山。1918年夏天,孙中山从上海向列宁发了贺电,祝贺革命取得了胜利。《政治周报》第5期刊登了这份贺电:"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孙中山还向苏维埃政府发函,并计划派人去俄国学习。苏俄决定支持孙中山。

  1919年俄共中央在海参威设立了"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1920年3月建立了"俄共(布)远东局",并在海参威成立"俄共(布)海参威分局",任命维经斯基为分局负责人。这些机构专门从事中国工作。同时,俄共两次发表对华宣言,许诺放弃沙俄在华攫取的领土和特权,以获得中国人的好感。此后,俄共先后派出20多人来中国活动,他们一面与孙文联系,一方面组织共产国际支部中国共产党。正是俄共在中国组建"中国共产党"时,1921年7月苏共红军侵占外蒙古,组织成立"蒙古人民革命政府"。苏俄与外蒙古订立了许多密约和协定,使其脱离中国成为苏联的殖民地。

  国共两党最终推翻了北京政府。虽然两党后来在政治上完全对立,但一些组织原则却与苏共如出一辙,如坚持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等。孙中山在《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一文中说:"凡入党的人,须完全服从我一个人,其理由即是于前次失败,也是因为当时国内的新思想尚未发达,非由我一人督率起来,不易为力。"(《孙中山选集》P606)。中共在建政前就"以俄为师",甚至在"肃反"(如打"AB"团)"审干"等"左"的问题上有过之无不及。夺取政权后,中共实行"一边倒",继续"走俄国人的路",全盘苏化,如三大改造、无产阶级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外闭关自守等,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置身于世界和时代潮流之外。到"文革"末期沦为一个专制落后的欠发达国家。连胡乔木都说,"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追根溯源还要追到斯大林。"。

  十月革命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进步。从1917年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建立开始,到1979年,全球有近1/3人口生活在这样的专政体制下。毛泽东曾经说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近一个世纪的实践看,十月革命开创的是一党专政的新纪元,是一系列破天荒灾难的新纪元。

  如何评价革命?革命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应以自由民主度量。要看革命是带来了自由民主还是消亡了自由民主。任何偏离自由民主目标的行为,都是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翻开国际共运史会很清楚地看到,凡主张和进行暴力革命的人或集团,在掌权后没有一个不走上绝对专制的道路。

  今天重新认识十月革命非常必要。中国经济改革30年,基本摆脱了苏联模式的约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独裁专政,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这是今天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应顺应世界潮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努力实现政治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