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多燕减肥经验:中国邗江生活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7:17
邗江生活习俗 发布时间: 2011-04-18   来源:

 

    一、农历(阴历)节日与习俗

    【春节】 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早在商殷(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占卜的记载,古人常在春节举行朝贺,从事各种娱乐,如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祷丰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届时家家清洁盛装,合家团聚,拜谒尊长,吃团圆饭,贴春联,放爆竹,跳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驴,玩荡湖船,挑花担,跳娘娘,唱花鼓戏,亲友互访相祝拜年等,到正月十五又掀起灯节高潮。县内农村农民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大体相同,西北山区乡土气息较浓,除张贴春联(大门、房门、腰门)外,还张贴红纸戳花带有吉祥如意内容的欢乐(又名挂络),堂屋柱子上还贴有吉祥发财内容的红纸报条,牛、羊、猪圈墙上也贴有平安兴旺的红纸报条。文娱活动方面,有甘泉乡、公道镇的舞龙,黄珏镇由跳娘娘演变的“花香鼓舞”以及板凳龙舞等。沿江北洲片乡镇,因接近苏南、扬州,又多了一些城乡交融的气息,许多农户的春联,不是书写而是买现成印好的。堂屋、卧室内的年画挂历更是丰富多彩。瓜洲镇的双龙、头桥镇的跑驴、李典镇的九头狮、杭集镇的业余扬剧和打花鼓,除在乡镇演出,还走上扬州马路和会演舞台。其他习俗如放爆竹、亲友拜年、请春筵、打牌、春游等大体相同。90年代初,随着农村的电视普及和通讯设备的更新,每年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千家万户必看的节目。90年代后期,风行电话、手机拜年,一改过去单纯上门拜年的习俗。春节前,县乡(镇)机关、企业负责人上门拜年互祝,慰问烈军属、劳动模范、敬老院孤寡老人和农村特困户已成为常规。市、县政府组织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社区街道的居民,集中到活动室,既团拜又娱乐(自出节目或外来慰问的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也开始兴起。

    【元宵】 俗称元宵灯节,也是民间传统最热闹的节日。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到十八落灯结束,中间夹着正月十五闹元宵。旧俗上灯要敬神,先在土地庙前竖桅杆挂红灯笼(今已废),姑娘出嫁要送灯,年轻小伙要舞灯(指龙灯、马灯),小孩子要玩灯。灯的品种各式各样,百花齐放。邗江霍桥镇扎纸灯工艺较好,上灯前能扎多种纸灯,赶到扬州有关乡镇出售。李典镇扎灯老艺人能扎9头狮子灯,每头狮子身腰能伸缩、头能动,腹下有两根短棒,由9位妇女操作,边走边舞并伴有锣鼓,很有特色,80年代曾参加县的会演获奖。随着玩灯的习俗盛行,90年代出现机器压制的塑料灯,并配有干电声光,形象逼真,惹人喜爱,争相购买。灯节期间有的乡镇组织群众团体提灯上街游行,各商店门前也悬挂装璜各式彩灯,有动感的风灯、跑马灯、霓虹灯,或备有灯谜挂条,供观灯者有奖竞猜。80年代至90年代,扬州市区公园举行大型灯展,邗江邻近乡镇农民都要赶来观赏游玩。灯节期间,广电部门专门播放特别节目,如扬剧《夫妻观灯》、清曲《看灯》等,为农村很少出门的老年人,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业余爱好。饮食方面也有民俗,俗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虽是过小年,亦也和过年相仿,讲究品赏新鲜可口的荤素菜。此外,春节、灯节期间,唱麒麟、送财神之风尚有残存,经常出现在工厂、店铺门前赖唱、硬要喜钱,此风在县内部分乡镇风行。

    【二月二】 又称“龙头节”,旧俗多与“龙”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渊源于氏族社会龙的图腾影响而沿袭至今,在时令物候上联想到龙能腾云驾雾,兴风作雨,助万物之灵。龙冬眠春苏,雨水升降,有龙则灵,故有“龙头节”和“龙抬头”的说法,甘泉山求雨台的碑文上就有记载,现今抬龙求雨的迷信习俗已废,而“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带活猴”(指外孙儿女)的习俗尚存,这是亲情习俗的沿袭。春耕开始后,女儿女婿劳动或上班,孩子上学,回娘家时间少了,二月二这天,娘家一定要请出门的女儿女婿带着子女回家来休闲、娱乐、饱餐一顿,以示长辈的关爱。至于到土地庙烧香求愿的习俗,今已废除。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活富裕,女儿女婿带着礼品回家看看的亲情习俗已很风行。

    【三月三】 此日多在上旬已日,故称“上巳节”。此节今已鲜为人知,是日,天气大多晴朗,春光宜人,但有时也春雨绵绵,寒气逼人。俗话“三月三,冻得把眼翻”,一般农家在这天有春游或挑食荠菜之俗。境内杭集、头桥、李典、新坝、杨庙、甘泉、瓜洲、公道等乡镇,有逢集赶集的习惯,是时,农民到集上买小型农具和生活日用品为农忙备用。市、县供销部门也备足货源,送货下乡,满足农民需要。90年代,集镇供销社和大超市货源充足上市,三月三和集期农民赶集习俗逐渐淡化减少。三月里到扬州瘦西湖等旅游景点春游或购买福利彩票的邗江农民却大有人在。

    【清明节】 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祭扫祖坟、悼念祖先的节日,俗称“上坟”。清明前10天就有修补祖坟的风俗习惯。邗江农村自从实行火葬、规划用地、坟墓适当集中、设立公墓和骨灰存放处后,民间上坟和祭祖的习俗亦有所改变。一般到公墓和当地骨灰存放处祭祖悼念先人,有的在家焚香烧纸铂祭祖,有的赶在清明节前到公墓祖坟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对先人的怀念。有的祖坟已平,就在家中备酒肉饭菜祭祀祖宗,总之,清明节家家祭祖的习俗一直沿续。港、澳台胞和侨胞回乡祭祖寻根,修墓立碑、续修家谱的习惯,仍是沿袭旧俗。从80年代到90年代,普查修建烈士墓和确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后,各乡镇工厂职工和学校师生每到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和教育基地纪念碑前,凭吊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寒食节】 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重耳回国后接位加封众臣,而忘封子推。子推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即重耳)使人召之不得。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不愿出山而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3天,以纪念介子推在绵山被焚事件。传说介子推被焚致死时,母子紧抱柳树,后人为纪念他,寒食节时,家家在门前、屋檐下插柳枝,妇女头上戴柳球。至于断火吃冷食的习俗今已不兴,寒食节已在县内淡化或消失。

    【端午节】 五月初五,原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是日家家吃粽子,门前悬插艾枝、菖蒲。中午吃“十二红”:烧仔鸡、拌黄瓜、拌凉粉皮、炒虾子、炒苋菜、烧黄鱼、咸鸭蛋、樱桃、蚕豆、饮雄黄酒或饮料,此风至今尚兴。在孩童头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手腕上套“五彩百索子”,颈项套“五彩长命锁”,胸挂“香荷包”或“鸭蛋兜”,背上背“绣虎”,套“虎衫”,穿“虎鞋”,枕“虎枕”,此习俗今已逐步简化少见。屋内中堂悬挂钟馗像驱五毒的习俗,今已废。民间流传的毒时毒月不结婚,不生子,不造屋的习俗多已消亡。在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或乘龙舟,是沿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遗风良俗。县内瓜洲、太安、杭集、公道沿江沿湖各乡镇,端午节曾兴起赛龙舟的活动,近而演变成假日或节日到县内太安镇游凤凰岛,至扬州乘船游瘦西湖的习俗。在这天打扫卫生、喷雾驱虫、讲究卫生的新习惯也正在形成。

    【六月六】 六月初六,相传为“天贶节”“晒书节”。文人这天将所藏书、字、画摊开曝晒,以防霉蛀。农民在是日第二天晒衣服,民谚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之说,亦称为晒福(伏)。杨庙乡农谚中还包涵了多层意思,传说“六月六,百索子甩上屋,喜鹊衔去做瓦屋,猫狗河中浴,家家户户“晒红绿”。另外在六月六,家家包饺子,此俗民间尚兴。

    【七月七】 七月初七,亦称为“乞巧节”。源自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故事,该故事起源于西周,到三国时故事情节才完备,它与《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合称为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七月初七这天,县内农村看巧云、陈瓜果、妇女乞巧,捣凤仙花染手指甲的习俗至今尚存。但晚上敬香,供奉巧果,妇女比穿针引线的活动已少见。90年代后期,七月初七开始演变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借此节促销时令商品,现青年男女(包括未婚已婚)已开始重视此节,节日相互购送礼物以表达爱恋之情。 

    【七月半】 七月十五日又称“中元节”。中午各家提前供食,焚纸钱,祭祀祖先,故有“七月半,家家敬祖宗”之说。至于晚间家前屋后焚化纸钱,祭孤魂野鬼,找和尚放“利孤”焰口,在河里放河灯等迷信习俗,已逐渐停止废除。

    【中秋节】 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又叫中秋节。该节日兴起较晚,到唐朝时才有登台或坐船赏月之举。北宋太宗(976-997)年间,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后逐渐形成祭月、拜月、赏月以及吃月饼的习惯。吃月饼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唐高祖李渊年间,大将李靖得胜班师回朝正是八月十五日,在欢迎大军凯旋时,有一吐蕃商贾,专程向高祖皇帝献上一个彩丝的圆饼祝捷,高祖看到圆饼大喜,指着天空明月笑着对众臣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馋除之意)。后将圆饼分给文武百官共品赏,“月饼”便从此得名。至于八月节家家吃团圆饼的习俗,至今县内农村还普遍存在。这天家家做烧饼,买月饼,中午吃丰盛的团圆饭,晚上赏月,全家老小聚于一堂,观看中秋佳节的电视文艺节目。政府、统战、侨台办等部门,还邀请港、澳、台侨胞和有声望的代表及家属,召开中秋赏月会,共话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大计,共叙亲情友情及祖国统一大业。登龙舟赏月,放鞭炮看焰火,给传统佳节增添予新时代的意义。从前那种设台烧香敬月宫等旧俗,已逐渐消失。

    【重阳节】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之极数,而且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重阳节源于魏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九九又有长寿之意。古往今来,每到这天,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酒、吃重阳糕,赏菊的习惯。中午除丰盛菜肴外,多数还要添应时的螃蟹筵。县境内西北丘陵山区,每到这天,大家都要抽空到邻近的土山上,如杨庙的双墩、高坟、寿墩、葫芦山,甘泉、杨寿的老山、宝女墩等处,登高远眺、赏景怀古、凭吊先人。还有的以登高作为锻炼身体的运动。1988年6月,江苏省人大七届三次会议确定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此后境内许多乡镇、部门,在这天都要去敬老院慰问,为老人进行体检,有的单位部门还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就近旅游,中午聚餐并赠送慰问品。199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以每年的重阳节为敬老节,各单位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蔚然成风。地方政府负责人均前往敬老院和革命老人家中慰问。民间家庭儿女对长辈老人,也通过送节礼、书信、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看望和慰问,以表孝心。社会上给老人优惠办公交车证乘车,老人乘车,年轻人为其让坐,看病挂号,旅游、参观、凭老年证免费等新风正在形成。

    【十月朝】 十月初一,上古时期是元旦,后随历法变更为十月朝。是日古人有官吏巡视慰问农人、出猎、宴饮、娱乐、休闲、祭天、祭祖等习俗活动。因烧扎彩衣奠祭亡人,故有寒衣节之说。邗江农村过去有击太平鼓娱乐的形式,现已绝迹。过去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为“三元节”,今上俗多已淡化。

    【冬至节】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大冬”,民谚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之说。这天是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天气渐冷,白天渐长,雨雪也相继而来,俗话说“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大冬民间的习俗,与清明节、七月半类同,家家敬祖宗,在饮食习俗上,则多了一个吃汤圆,有的地方吃夏天所摘的番瓜,传说可以御风寒、治头风病,至今此俗仍有。

    【腊八节】 腊月初八,相传为佛教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该日各地僧尼取香谷杂粮煮斋粥敬佛,同时奉赠官府和施主,以示纪念。民间仿效成俗,称为“腊八粥”。境内农户多用糯米、黄豆、红枣、菱米、栗子、花生米、莲子、金针、木耳(或银耳)、胡萝卜、香菇、白果、龙眼肉、薏仁米、杏仁、青菜等。选取八样煮成腊八粥。有些考究的人家,则在粥中掺入海参及各种肉类,此俗传承至今,有些年轻夫妇家庭,因不会煮食传统的腊八粥,便到超市购买八宝粥以应时节。

    【送灶】 旧俗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家家户户要送灶。各户在灶台上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向灶神敬香,送灶老爷上天。至农历三十晚上将灶神接回。此俗除家有灶台的尚残存旧习外,多数农户随着家庭的沼气、煤气、电气化,此俗已废。而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掸尘”、刷墙、洗衣、清洁家具、忙过年的卫生习俗却蔚然成风。俗话说:“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除夕】 腊月三十,俗称“大年三十”,是农历全年最后一天,民间有许多历史文化传统在沿续着。相传周秦时代,每年将尽,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除夕前一天为小除,正日为大除。后来在民间就演变成除夕日在大门上换门神,贴春联,寓意着驱邪迎吉利。现在每家大门贴春联的风俗习惯依然存在,而且内容更切合时宜,除夕贴年画如胖娃抱鲤鱼,意喻是年年有鱼(余)。还有除夕吃团圆饭,饭桌上必须要有烧鱼、烩全家福,炒水芹菜、炒安豆百页,上甜菜等,也是喻意全家年年有(余),全家幸福、诸事遂心、路路通,安安稳稳,健康长寿,甜甜美美的良好祝愿,俗说“发吉兆”。县境地处扬州周围,历代从帝王到庶民过年除夕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延续,并与时俱进有所演变。90年代始,农村电视普及,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丰富了千家万户的守岁内容,一直看到子时钟鸣,爆竹响、礼花放,兴犹末尽。旧社会过年烧香求神,送穷迎富的愚昧习俗,已除旧更新。腊月二十四老年庚,农村许多人家选择这一天给子女结婚,因为相传每年这天都是黄道吉日,结婚后添人进口,除夕吃团圆饭,更增添了节日的喜气。

    二、公历(阳历)节日与习俗

    【元旦】 元月1日,又称“新年”,俗称“阳历年”,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假日。各单位都要在临近的一个休息日调度,连续放假两天,以示庆祝。单位、家庭在节前打扫卫生,各单位多搭牌楼、悬灯、插彩旗、张贴欢庆标语、装饰美化亮化环境,组织联欢晚会,表演文艺节目和游艺活动。近年又增添跳交谊舞、唱卡拉OK等活动。家庭和个人,节前互赠挂历、贺年片,发送贺年信息等,并于假日走访亲友,参加文体活动。不少青年男女还选定元旦作为结婚佳期,举行新式婚仪。

    【“三八”妇女节】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解放后定为法定节日,各单位女职工放假半天,并组织女工进行多样庆祝活动。

    【植树节】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是日政府机关、学校领导带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青团员更成为植树的骨干,为保护生态环境,增添一片片绿洲。

    【“五一”劳动节】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新中国建立后,国务院定为法定节日,全民放假一天,是日机关、工厂、企业以工会组织牵头,开展各种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

    【“五四”青年节】 5月4日是“五四”运动纪念日,国家定为“中国青年节”。为发扬五四光荣传统,这天各大、中学校,放假半天,组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以示纪念。

    【“六一”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是日县、乡镇各小学都集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节日期间,各单位多向附近学校赠送教具、玩具,各幼儿园、小学也分别举办文体表演和习作、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书店、影剧院也向各幼儿园、小学,优惠推荐图书和优惠放映电影。80年代至90年代,各学校还组织学生和家长的联动活动,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七一”】 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俗称“党的生日”或“七一”。党报、党刊多于是日发表专题社论,国家党的领导人都要在电视屏幕播放纪念党的生日重要讲话,各基层党组织常于节日前后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表彰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八一”建军节】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俗称“八一建军节”或“八一”。各地驻军和地方政府都要进行互访慰问,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以发扬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有的单位还特邀老红军作报告、组织红色之旅(游),向员工、师生、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节】 1985年国务院正式规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此后,每年教师节各学校要表彰先进教师,开展师生联欢会等活动,学生向老师敬赠贺卡,表示谢忱和祝贺,政府领导也到学校慰问教师,以示尊师重教。

    【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每年10月1日定为国庆节,法定假日3天。国庆节期间,以单位为主分散举行庆祝活动,逢十之年,视为大庆,规模有所扩大。县内各乡镇对国庆节都很重视,节日期间乡镇、街道、单位、商店都悬挂国旗、拉横幅、贴标语、写戗牌,组织文艺演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节日气氛更加热烈。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开发区的设立,借用十一黄金周,广招中外客商来县内投资兴业的力度加大,国庆节更成为县内接待外客投资兴业、观光旅游的大好时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为此更加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