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畅整容后的照片:石衡潭:忠于呼召胸怀异象 问鼎汤清复兴文化(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21:42

石衡潭:忠于呼召胸怀异象 问鼎汤清复兴文化(上)

字体小 中 大 2009-04-15 00:39:45  |  来源:福音时报 | 李惠 史华

核心提示:今年2月,第30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揭晓。基督徒学者石衡潭博士以影评集《电影之于人生》荣获文艺创作组推荐奖,成为本届汤清文艺奖唯一的内地获奖者。近日,本站同工采访了他。

(福音时报) 今年2月,第30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揭晓。基督徒学者石衡潭博士以影评集《电影之于人生》荣获文艺创作组推荐奖,成为本届汤清文艺奖唯一的内地获奖者。近日,本站同工采访了他。


石衡潭博士以影评集《电影之于人生》荣获文艺创作组推荐奖,成为本届汤清文艺奖唯一的内地获奖者。(图:本人提供)
获奖者与评委的合影,第一排左一为石衡潭博士。(图:本人提供)
石衡潭博士在南方航空公司总部(广州)的报告。(图:本人提供)
石衡潭博士在获奖感言中呼吁更多人来参与基督教文化事业。(图:本人提供)
石衡潭博士与李耀全牧师合影。(图:本人提供)
石衡潭博士在深圳签售《电影之于人生》。(图:本人提供)
石衡潭博士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录制面向公众的视频讲座。(图:本人提供)

石衡潭,1963年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专业,1997年至200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宗教系攻读博士,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现从事基督教研究。

他才华横溢,佳作迭出,文章中有着扎实的神学功底,内容涉及人生、信仰、爱情、文化等,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社会深刻的关爱与责任。他领受从上帝而来的呼召,带着伟大的生命异象笔耕不辍。然而他生活中却为人低调,谦卑柔和。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还有一副金嗓子,明亮优美的歌声使人流连忘返。

也正是源于对音乐的爱好,2000年石衡潭在基督徒朋友的介绍下去教会唱赞美诗。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学问的探求、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自身的阅历得到了一种升华,终于整个生命被真理的大光照亮。

汤清文艺奖背后的故事

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由汤清博士及其夫人张琼英于1979年设立。1997年1月1日起转交信义宗神学院汤清基督教文艺基金委员会管理。目的在奖励并培植华人基督徒创作中文本色化文艺及神学作品,宣扬基督的福音。

《电影之于人生》一书是石衡潭的影评集,集合了作者以往陆续写的35篇影评,涉猎的电影(包括电视剧)众多,从较早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蓝》到当下正火的李安的《色•戒》都可在书中找到。石衡潭博士凭借该书问鼎汤清基督教文艺奖。

采访中,石衡潭为我们讲述了汤清文艺奖背后的故事。起初,身为宗教学者的石衡潭深刻洞察到大众的迷茫和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关于人生的问题,年轻一代特别需要引导。显然,采用说教的方式并不恰当,如何才能和年轻人谈理想、谈人生、谈爱情呢?

石衡潭敏锐地抓住了电影这个载体,希望从《圣经》的角度来透视电影,剖析人生,让很多非信徒因认识真理而得到益处。在影评中,他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自由地流淌着。透过电影中的故事与画面,他探讨了电影中对人生有引导意义的内容,令人不禁眼前一亮――原来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更多!

石衡潭说:“我把对生活的探索借助对电影的评论表达出来。” 评论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可能会对当事人有所影射,畏首畏尾不能透彻地剖析,但借电影谈人生就可以免去这些尴尬。电影是对生活的反映,电影中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也真实地存在着。如此一来,谈电影就是谈人生。人们通过对影评的阅读,就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石衡潭博士就是带着一份诚挚的爱,在他的博客上用心解读着一部又一部的电影,最终汇集成书。

“我想人活着应该真正做些对他人有益处的事情。对于电影和社会现象的解读,或许学术界并不认为这是学术成果。现在我所做的或许不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学术声誉,但我仍觉得如果能够打动哪怕一个人的心就是值得。”石衡潭在湖南农大做报告的时候,曾有学生当场表示:“这是我在大学里所听到的最精彩的报告”。

石衡潭博士认为,“虽然口才和学识重要,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别人觉得你的学识如何渊博,而是用心和他们交流。能够让他们心灵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摸到,哪怕只是一句话,但是他得着了,使自己的人生受益,这就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仅仅只是给他灌知识,也许他会很佩服你,但终究不能给他自己留下什么东西。我所追求的是,就像我在湖南农大做报告时在留言本上所写的那样――‘用生命传递生命,以心灵碰撞心灵’。”

《电影之于人生》一书赢得了许多普通读者的喜爱,不少读者通过不同形式表达了对这本书的肯定。有的读者说出了自己买书时的感受:“《电影之于人生》,是今天看到并阅读并等不及想买下的书。”有的谈了自己读完后的想法:“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有深层次的人生意义,有些电影之前并没有看过,看完书以后想去看,有些已经看过,还想再根据书里的引导再看一遍。”还有不少读者把书中的一些段落与句子贴在自己的博客之中。对于这种情况,有读者评论到:“石衡潭的业余影评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他的那些话为什么让网友记住并传扬。犀利,有洞察,是的,但更重要的是说出了我们心中的心里话。在我们这个媒体时代,以一种朴素的形式受到关注的,必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许多素不相识的读者的好评给石衡潭博士以极大的鼓励。

荣获汤清文艺奖,石衡潭坦言是很激动的。这场基督教文化事工背后,有着他辛苦的付出。《电影之于人生》从写作到出版及之后的宣传,他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层层压力。

他说,当时我也有过挣扎,有过矛盾。然而随着一步步做大,感受到神是喜悦我这样做的。否则,不会继续为我开前面的路。截止目前,石衡潭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学校,教会,公司作了50多场关于《电影之于人生》的报告。最近,他正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录制面向公众的视频讲座。神给石衡潭博士打开了更广阔的道路,面向社会推广。“这是神的恩典,获汤清文艺奖也是神给我的肯定。”

领受上帝呼召 复兴基督教文化

每个生命都不是偶然的,神对每个人都有他美好的计划和旨意。“每个人的恩赐才能不同,每个人的道路也不同,而每个人所领受的层次也不完全相同。神的旨意可能是人在成长的过程逐渐明白的。”但石衡潭博士觉得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去寻求。“寻求神对你的心意,神在你身上的旨意,实际上这就是神给你的异象。”

他说,“回过头来看我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事情,神把我塑造成现在的我,肯定有他的引领和用意。我看到一些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所以我越出自己原有研究的范围,写了一些电影评论和对社会现象的评论。”正是因为感受到神的心意,石衡潭博士为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复兴笔耕不辍。

目前,基督教文化现在处于社会的边缘。作为基督徒本该融入社会,在世界上作光作盐。然而现在公共领域却鲜闻基督徒的声音。《哥林多前书》4章9节中说 “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可是在中国当代的大舞台上,却少有基督徒的身影。在中国有六千万基督徒,但基督教文化的事工中,基督徒又作出了多少贡献呢?

在基督教文化事工中,石衡潭博士认为牧者的工作在其中非常重要。除了鼓励信徒研读《圣经》扎根真理之外,如果牧者能够正面引导信徒去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那将会使信徒的生命更丰富,而且将会使整个基督教文化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教会内部已有慢慢的转变。去年我想在教会里面作报告,还无人理睬。今年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石衡潭博士继续说到,“这只是一个开始,需要做的还很多,这要有些人来花些气力来做这些事情。这样,基督教文化才有可能不断的发展,影响力才能逐步变大。”

在这个时代,媒体的包装与宣传的力量极为强大。一些内容平平常常的书,配上精美的包装也会令人砰然心动。再加上强势宣传,就会吸引成千上万人为之疯狂。但整个基督教对此置若罔闻,也不愿意在宣传上劳心费力。正如中国神学院院长余达心教授所概叹的那样:“教会弃守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不是吗?我们似乎只懂批评当代的文学创作品味低俗,却没有锐意培育具基督教世界观、价值观的作家;不单没有刻意培育,事实上,教会的文化氛围会往往使这类人觉得很难存活于信仰群体中。教会有思考能力的人其实不少,但他们却甚少得到鼓励、支持去拓展哲学思考、钻研的“文化事业”,受教会的信任、委托作思想批判、建构的工作。教会恒常慨叹俗世的艺术精神失落,缺乏使人心灵提升的作品,而影视艺术更不断渲染色情、暴力或人性丑恶的一面,或散播对美善的质疑。然而教会却长期忽略艺术创作;基督徒的艺术家可谓少之又少。传媒的领域败得更惨,几乎可以说是全面失陷。”

石衡潭认为:“基督教届需要去培养自己的作家、评论家或者演员、艺术家,一句话,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如果出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那会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这并不是为了让个人得荣耀和名声,而是事工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影响力,他就很难影响这个他人与社会。”石衡潭博士不认为中国基督徒现在完全没有自己的作品和实力人物,而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基督教届对他们的支持不够。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北村,他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周渔的火车》,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我与上帝有个约》获得了第二十九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但他的小说很少被评论,读的人也不是很多。包括这个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在国内也很少人知道,更谈不上关注了,其实,它是全球华人基督教届惟一的一个文艺奖项。还有导演甘小二,他拍出了《山清水秀》、《举自尘土》等反映基督徒生活和具有基督教信息的电影,也在国外获得过多种奖项,可是在国内却找不到放映的地方,也很少有基督徒愿意去看他的作品。好多基督徒的文艺作品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况。

生性低调谦卑的石衡潭博士也曾想默默无闻、安安静静过一生,但在时代的呼召下,他大声疾呼,“如果基督教届自己也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事业,那么基督教会越来越边缘化”。在香港的获奖感言里,他依然表示对内地和香港基督教文化现状不满,呼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基督教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