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英郑柔美粉红: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生死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6:30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生死之战


zyesheng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发表时间:2011-6-12 19:47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战斗部队刚刚奉命北撤,敌人突然发动进攻,企图将志愿军拦腰截断,重演仁川登陆的故技。如果敌军占领铁原、金化一线,切断我军退路,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入朝不久的15军和63军奉命阻击,进行两军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志愿军勇士们拼死冲杀,顽强阻击,迟滞了“联合国军”的推进,使志愿军重新部署了连续并相对稳定的防御体系,从而使战局转危为安。

  如果敌军切断我军退路,后果不堪设想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是从1951年5月16日18时开始,打得异常艰苦。志愿军战斗部队经过6天连续作战,携带的粮弹将尽,后勤保障一时接不上茬儿。5月21日,志愿军司令部下令,春季攻势到此结束,主力转移到三八线以北休整,两个阶段进攻都获得胜利的志愿军带着8000伤员,开始北撤。

  此时,“联合国军”经过4次较量,已经初步掌握了志愿军作战的规律:没有制空权,后勤保障能力极其有限,每次战役进攻依靠随身携带的粮食与弹药,只能维持1个星期左右,故美军总司令李奇微称之为“礼拜攻势”。因此,早在5月18日,中朝联军的攻势尚在高潮时,老谋深算的范弗里特就下令美军在西线和中线做反攻准备。5月22日,志愿军进攻刚停止,范弗里特就发动了迅猛的反攻!骑一师七团突击队、美二十五师“德尔温装甲支队”、美十军“牛曼尖兵”特遣队等重装甲部队凶猛地向正在撤退的志愿军后方插去,一直养精蓄锐的13个师尾随其后。

  面对突然降临的打击,班师北撤的志愿军措手不及。“牛曼尖兵”3个小时就穿插20公里,抢占天险屏障昭阳江北岸渡口,企图将宋时轮兵团拦腰切断,一举包抄到滞留在三七线附近的27军、12军背后,造成中线的15军、60军右翼彻底暴露。接着,60军的防线被突破,中线王近山兵团和东线宋时轮兵团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东线已是危急万分,中线也开始大势不妙了。

  经过短暂的混乱,志愿军部队中那些久经沙场的部队立刻开始了坚决的突围行动。

  志愿军第15军顺利地突了出去。

  接到回撤命令,第15军军长秦基伟深感形势严峻。在长期的征战中,秦基伟有个体会:大部队行动,组织进攻还相对容易些,有主动权;但撤退就不那么从容了,一旦乱套,几万人马,就如同洪水决溃,那真是叫天天不理,叫地地不应。

  秦基伟镇定自如,特别强调,任何情况下,通信都要保持畅通。他命令全军报话机全部开通,一个命令直接下到团,一个团长一个团长地叫出来,亲口交代。因此,15军部队得以迅速收拢,神速转移,基本上没吃大亏。不仅战斗部队收拢神速,勤杂分队也快速集中转移。

  多年后,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实践证明这一手很厉害。如果不这样,光下达个转移命令,后勤同志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扔,磨磨蹭蹭到最后,不仅东西保不住,人也很难脱身了。”

  63军主力以较小的代价撤退下来。

  被孤立在敌后的12军也基本完好无损地突出美军包围网。

  27军全军断粮,又被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唯一的空降王牌一八七空降团和大批敌坦克截断了退路。军长彭德清指挥部队交替掩护,见空儿就钻,连一支小分队都没有损失就平安撤回了北方。

  但是,陷入重围的180师却没有任何消息。180师出事了!共损失了7000人,其中5000余人被俘,这是志愿军在战争中被俘最多的一次。

  战场形势风云突变,转瞬间,志愿军由追击转为退却,由进攻变为防御。尤其严重的是,我东线尚有大量部队未及调整部署,如果敌军万一占领铁原、金化一线,切断我军退路,窝在东线的部队就很难退回来。在那个狭长地带里,要打展不开,要守也展不开,几十万人窝在一堆,无后方,没供给,后果不堪设想。

  志愿军第15军血祭芝浦里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北移途中的秦基伟突然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紧急命令,要求15军迅速在金化以南芝浦里地区(正面约17公里,纵深约19公里)占领要点,组织防御,坚决阻敌以迟滞敌人行动,掩护我东线主力兵团撤退。正式命令下达后,彭德怀司令员还不放心,亲自跟秦基伟通话,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坚持7—10天。

  秦基伟坚决表示:“请司令员放心,我们采取一切手段,至少顶住10天!”

  决心虽然表得干脆、慷慨,但秦基伟心里明白:敌大兵压境,我全线撤退,整个战线全靠若干点支撑,坚持数日,谈何容易!况且,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减员达三分之一,武器弹药损耗很大,没有粮食,部队极度疲劳,再加上敌情不明,地形不熟,的确是困难重重。

  秦基伟与几个军领导简短地交换了意见,一个铁腕决心便形成了: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为了完成掩护任务,15军准备打光最后的一兵一卒。

  军部发出紧急动员令,号召部队“忍受艰苦,克服困难,誓与阵地共存亡”。秦基伟当面向45师师长崔建功和134团团长段成秀交代,此次阻击,只许顶住,不许后退。崔师长和段团长均表示,无论多么困难艰巨,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一场恶战就在芝浦里地区展开了。敌人的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炮火轮番轰炸,坦克轮番冲击,飞机狂轰滥炸,我阵地几度易手,又几度失而复得。在阻击战中,45师134团与敌之战尤其残酷。部队凭着无私无畏、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几乎所有阵地打到最后都成了白刃战,涌现出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

  6月4日清晨,美步兵第二十五师上来一个团,集中兵力和火力,向朴达峰我军阵地轮番进攻。下午14时,我9连、7连主阵地先后被敌人占领。第45师一线防御阵地岌岌可危。

  由师警卫连补充到第8连的7班长柴云振带领全班13个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分作3个战斗小组,乘敌人立足未稳,一个反冲击上去,仅7分钟就把一个营的敌人赶下了山,夺回了9连的主阵地。紧接着他们又连取3个山头,全部恢复失去的阵地。

  柴云振发现溃逃的敌人没有走远,数十个人正龟缩在一个山头上构筑工事,而这个山头位置很高,便于其发扬火力,对刚占领的主峰阵地威胁很大。

  “打掉他!”柴云振对大家说。

  这个时候,他身边只剩下了3个人。就这4个人,毫不犹豫地就朝敌人冲去。

  美国兵们猝不及防,一下被打乱了套。

  柴云振一支转盘冲锋枪打得风急火燎,冲在最前面,第一排子弹就将敌人的少校营长击毙,其余3个战士的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出了手,美国兵们跳起来哇哇叫喊着四处乱跑。

  3个战士陆续负了伤。最后只剩下柴云振一人。有4个胆大的美国兵围了上来。

  四川人柴云振个头小,手脚却很麻利,转盘枪一抡圆先打倒了3个。剩下的是个大个子黑人士兵,冲上来就拦腰将他抱住,柴云振个头不及人家的腰,明显占了下风。急了眼的柴云振就拼命地用手指去抠挖那个美国兵的眼睛,活活地把眼睛给抠了出来。但他的手指也被那家伙咬掉。

  柴云振身负重伤却奋力死战,用石头把敌人砸昏,还利用敌人留下的一支卡宾枪、4箱子弹和20多枚手榴弹打退了敌人数次反扑。

  当冲上来的8连占领这个山头时,看见的是漫山遍野的敌人尸体。一位战士发现在死人堆里的柴云振。负伤24处的他已经奄奄一息。

  当柴云振苏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躺在国内医院的病床上了。

  1952年5月1日,柴云振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一年后,已经残疾了的柴云振带着1000斤大米票证作为复员费,回到了家乡,与所在部队失去联系。回乡后,他担任过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书记、乡长等,但都不是凭他当年的战功——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立下了特等战功,成了全军为数极少的一级战斗英雄。

  从5月29日至6月7日,15军在芝浦里地区阻击作战10昼夜,共毙伤敌人57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4架,胜利完成了志愿军首长赋予的任务。

  彭德怀于激动中给秦基伟发了一份充满感情色彩的电报:“秦基伟:我十分感谢你们!彭德怀。”

  彭老总的勉励迅速传遍了部队。

  打得最苦的134团和86团2营的干部战士虽然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但当得知彭总致电鼓励的消息时,许多人拥抱在一起,热泪横流。

  志愿军第63军血战铁原

  在第15军在芝浦里鏖战的同时,以傅崇碧为军长的第63军也在铁原、涟川以南,东西正面约25公里的防御地域,开始更为艰苦的阻击战。

  第63军正面,有范佛里特指挥的美骑兵第一师、美步兵第二十五师、英步兵第二十八旅和英步兵第二十九旅共4个师、旅5万余人,火炮1300余门,坦克180余辆。而第63军连同配属的65军194师等部队只有2.4万余人,无坦克无飞机。部队已连续作战1个多月未得到补充,伤亡甚大,粮弹奇缺,官兵疲惫。

  志愿军司令部要求他们阻击半个月到20天。傅崇碧只有横下一条心,准备以自己局部的牺牲来换取全局的稳定。

  6月1日起,“联合国军”全线发起猛攻。涟川至铁原一线终日火光冲天,浓烟蔽日。战场的一边是中国士兵的血肉之躯,另一边是美国坦克的钢铁长龙。

  对于这场63军所经历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傅崇碧永远难以忘怀。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战斗开始后,战士们躲在战壕里,待敌坦克冲过战壕后,用苏制反坦克手雷从后面向坦克投掷,击毁敌坦克100多辆。敌人每天白天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攻占我阵地,我们在夜间组织力量又夺回来。铁原南面原来森林茂盛的山地,被敌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烧成了光头。日夜听不到枪声,只听到炮弹和飞机投下的炸弹声。从数里以外看去,铁原以南的半面天空都变成了红色。战士们的脸被硝烟烤成了黑色。阵地几乎被互相隔绝,战士们只能靠罐头、牛奶充饥,疲劳得爬在工事里就睡着了,敌人冲到跟前,醒过来又打。许多阵地上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一两个人,一两个人最后又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一线的部队全都拼了刺刀。全军的口号就是“人在阵地在,坚决守住阵地”!

  战斗异常残酷,作为第一梯队的189师经过3天3夜的惨烈战斗,有的营连已经打光,最后被撤下来暂时缩编成一个团作预备队,由188师接防。

  面对火力强大的对手,傅崇碧决定采取新战术。后续投入防御作战的部队,后来都采取了这种新战术:

  纵深梯次配备,少摆兵,多屯兵,以减少敌密集火力的杀伤,并以战斗小组上前沿与敌纠缠,迫敌过早展开。在火力组织上,注意充分发挥各种火炮和短兵火器的威力;在战术运用上,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并在夜晚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

  实战证明,在尚未形成稳定固定防御体系的情况下,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手段。

  188师第563团第8连只有40多人,在连长郭恩志带领下创造了一个模范战例和惊人的战损比例。全连伤亡16人,打退了美骑兵第一师一个加强团的13次进攻,毙伤敌人800余名。8连最后剩下20多个人,在9连的掩护下突围而出。让第9连战士们惊诧不已的是,8连的阵地前敌人的尸体多得简直插不下腿。

  郭恩志因此而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守卫法化洞的一个排三面受敌,背后是悬崖绝壁。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仅存的8位勇士坚定沉着,连续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当子弹全部打尽,敌人拥上阵地时,八勇士纵身跳下了悬崖。其中3名战士被崖下丛密的树枝托住,于当晚带伤穿过敌人封锁,爬回了自己的部队。八勇士在6个小时的激战中,共打死100多名美国侵略军,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谱写了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壮烈诗篇。

  就这样,第63军抗击了现代化装备敌人4个师的轮番进攻,取得了歼敌15170名的辉煌战果。有63军在,敌人就无法越雷池一步。收音机里每天都能听到美联社的广播:“在‘铁原三角地带’,遭到志愿军猛烈阻击。”

  6月12日,第63军奉命撤往伊川休整。

  历经13天艰苦鏖战,这支部队损失惨重。第563团入朝时兵员为2700人,在经历第五次战役后和铁原阻击战后,仅剩266人。

  彭德怀风尘仆仆地赶到伊川看望了这支残破的铁军。

  战士们个个面有菜色,头发蓬乱,衣衫褴褛,有的还是赤脚,光背,穿着一条短裤。

  彭德怀向来严厉的面孔上露出一片慈祥的笑容:

  “你们打得好,吃了很多苦,牺牲了很多好同志,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我彭德怀也感谢你们!”

  在残酷的战斗面前从来没有一滴眼泪的战士们相互拥抱,在欢呼声中痛哭失声:“祖国万岁!”“一切为了祖国!”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之战,生死之战。在已经丧失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志愿军第15军在芝浦里地区、第63军在铁原地区和第20军在华川地区的顽强阻击,浴血奋战,将敌阻止于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铁原、金化、杨口一线,掩护东线部队顺利后撤和第二线阻击部队的展开,使志愿军重新部署了连续并相对稳定的防御体系,从而使战局逐渐稳定下来。

  6月10日以后,北进的“联合国军”在中国军队持续顽强的阻击之下,其北进势头逐渐减弱,最后终于停止了进攻。李奇微无奈地承认:“敌人再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并且在其大批部队和补给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得以安然逃脱。”

  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结束了,朝鲜战场的战线也大致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