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京浩提到崔秀英:中国经济须克服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2:18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 中国经济须克服“三不”

(2011-06-13)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沈泽玮

  改善民生、完善保障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十二五”(2011-2015)期间最重要的事。经济增长方式若不改变,中国将绕不过三个“不”的问题(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社会保障若不完善、人民不敢消费,继续大幅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将导致经济大波动,出现经济虽然增长但社会却不和谐的局面。

  中国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昨天在新加坡报业中心以“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忧虑”为题发表演说时,提出上述看法。

  他指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关键的“十二五”期间,机遇与忧患并存,中国既要抓住机遇、也要有忧患意识。而全中国最具这两种意识的代表,他打趣地说,就是上周忙于参加全国高考的高中生。

  而在谈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时,姚景源和出席者分享生动有趣的个人经验,也逗得全场大笑。昨天的活动是《联合早报》与“通商中国”联办的“名人演说”系列讲座之一。

  姚景源用四个“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来讲述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机遇,他得出结论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刺激需求、市场化给予活力、国际化提供空间,所以“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经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城市化仍落后

  他花了不少篇幅讲述城市化及需求的问题,并指出“宏观经济,说到根本上就是四个字,就是供给和需求”,工业化是创造供给,城市化是创造需求,而中国的宏观经济的深层次的问题,始终是一个需求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他指出,虽然中国工业化在过去30多年神话般地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却是落后于工业化发展,1978年的全国的城市化率是17%,现在是47%,发达国家是78%,中国没办法比。

  姚景源认为,2020年要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得依赖城市化;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得依赖城市化。现在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是三比一,姚景源指出,让农民变市民,农民的收入就能提升三倍、消费也能升三倍。所以“十二五”要大力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也就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和空间。

  在谈到中国的忧患时,姚景源认为,情况是“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方面,他指出,中国的GDP总量虽然成为了全球第二,但人均GDP却在一百位之外。至于结构矛盾则是,经济发展遭遇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创新能力不强,分配差距又比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他说,中国要在“十二五”期间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如果做不到,中国经济就有三个不的问题绕不过去。三个不的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从供给的层面来看,中国具体三大问题是:农业(第一产业)太薄弱、工业(第二产业)大而不强、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太低,只有43%,比印度还要低。

  姚景源以服装业的出口量为例讲述中国工业的问题时说:“中国给全世界每个人做‘三件半衣服,两双鞋’,但这些里面,都是别人的牌子,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没有创新能力,微薄加工,大而不强。资源出去了,污染流到我们这里。”

  他指出,中国确实存在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国经济增长靠大量资源投入,靠大量石油和钢铁进口,走到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地步,没有可持续性,所以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到以创新、人才、技术为主的增长方式。

  从需求的层面来看,投资、消费、出口这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而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

  他说,大幅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很容易大起大落,因为投资下滑,经济就下滑,而且消费不足也会导致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

  据报道,居民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块短板,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三成多,远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而与消费联动的是社会保障,要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拉动力,就是要让人民有钱、要缩小分配差距、要有社会保障,不然人们都不消费,把钱都放到银行里去。

  因此,他点出:“十二五规划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八个字,改善民生,完善保障,这是中国这五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有了社会保障,才能提升消费。”

  在回答与会者的提问时,姚景源也说,中国确实应该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过去是追求量,追求GDP,现在应确立在,“是为了民生、为了福址”。

*simtw@sph.com.sg

姚景源语录

  好几年以前出差到美国去,儿子特别崇拜美国打篮球的,要我给他买篮球。我到了美国商场,篮球上写着“中国制造”,我说我不要了,我换一个商场,仍然是中国制造。售货员告诉我,全是中国制造。没有别的方法,球,我买了,我说请你把这个气打足。我坐飞机从美国把篮球抱回来,回到家里,我把球交给孩子,我说球是中国制造的,但是里面的气,在美国打的。

  ——谈国际化,全球可见“中国制造”

  十几年、二十年前,到了国外,人家基本都把我们当日本人。现在到了欧美,人家老远就喊:“你好!便宜!”我到了莫斯科,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门口,有个俄罗斯军警在站岗,他给我敬个礼说:“同志,你好!”外国人会说中国话,我心里很高兴,回说:“你好,谢谢你!”还有下一个话,谁也猜不出来,他说:“同志,请问你有香烟吗?”

  ——谈国际化,外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了

  1984年、1985年,我第一次出国,国家在80年代会给个人民币(下同)500块钱补助,置装费。在中国来说,这不是小数目,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56元,我是研究生毕业,一个月工资62元。所以,500块钱是一年的工资啊。那时还有个福利,在单位有公家的服装,工作人员可以借公家衣服穿。(为了省钱)当时我们都借公家衣。你们想想,你们在80年代接待的中国代表团,穿的大衣都一样!——谈中国30多年来经历改革开放的变化

  两个女孩子穿了同样的衣服,现在有个专用名词,叫做“撞衫”。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穿衣服都是凭布票取得,那是全国人民大撞衫了。现在,撞衫的概率绝对是小于马路上的撞车。

  ——谈中国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

房地产市场应两条腿走路

  中国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房地产市场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另一个是研究如何让房地产市场健全发展。对于中国今年是否能实现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控制在4%时,姚景源表示“有难度”但“能实现”。

  姚景源是在回答与会者提出这两个热门课题时,提出上述看法。

  他说,解决房价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是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让更多中低收入者,可以“居者有其住”,这个需要政府来承担责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3600万套,今年则是要建1000万套。

  至于CPI的问题,姚景源指出,中国面对一个外在和两个内部的难题。外在方面 ,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主要应对的招数就是印钞票,加上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都使中国面临相当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内部方面,一个是,为了应对中国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通过四万亿人民币的投资来支撑经济,钞票发多了。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农业太薄弱了,产品流通体系也更为薄弱。

  虽然面对这些难题,但姚景源认为还是能把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4%,并且评估到了今年第四季,CPI“应当说回落比较明显”。姚景源指出,两大因素让物价不至于恶化。

  一个是中国粮食经连续七年丰收,粮食储备非常充裕,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粮食库存储备的安全警戒线是占一个国家一年消费量的16%到18%,现在中国已经超过30%,必要时可以抛售国家储备平抑物价。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的工业消费品如电视机,仍是供给大于需求,这有利于遏制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