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钧剑的妻子照片:中国关键经济数据频泄密的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9:52

 

经济数据和重大政策出台的频频泄密,其根源在于经济金融生态圈的整体恶化。无论是CPI、新增贷款等关键数据,还是央行的历次货币政策调整,乃至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之前,消息灵通人士都得以提前获知。

 

 

 

 

又到月中,宏观经济数据发布时间将至。受近期央行和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因为数据提前泄密而遭受调查的影响,5月经济数据的保密性看起来稍微好了一些。

  

随着数只公务员 “小鱼”的落马,早就应该重点整顿的数据泄密,官方似乎有开始清理的迹象。可惜,这样的整顿来的太晚了,力度也太小。现在的事实是,中国目前的数据泄密问题的严重性,绝非处理几条“小鱼”所能震慑的。

 

经济数据的屡屡提前曝光,其根源在于经济金融生态圈的整体恶化。从经济各部委到金融机构,从经济学界到财经媒体圈,数据曝光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成的利益链条,其价值早已经超过了专家学者“神算子”式的精英傲慢,而是真金白银的巨额利益。没有重典治泄密的决心,未来的惊人预测会不断出现。

 

每逢数据发布前夕,不少媒体人的邮箱收到的来自券商、投行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数量会明显增多。对于重点经济数据,分析师都会给出翔实的预测,随后会被各大媒体纷纷以新闻的形式报道出去。一些消息灵通的“明星”经济学家也总能事先精准预测出相关数据。这几年,每每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发布之际,数据提前泄露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统计局的发布会成了走过场的宣读会,金融机构、专家学者、媒体人等与经济数据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多数人都事先知道了所谓的统计数据。

 

记得2007年7月,我就上半年经济形势,打电话求教一位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中国可谓是久负盛名的宏观经济预测专家。当时我问道,“你对即将发布的上月CPI有何预期?”。该教授当时十分惊讶的回答令我至今难忘。“你作为记者还不知道啊,一周前数据就已经在圈内传开了啊。”

 

后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许小年先生,在“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发表了名为《宏观经济是伪科学》的演讲,他也道出了类似的“天机”。他颇为愤愤的说道,“宏观经济预测,做到后来感到非常沮丧,不是因为老输给宋国青,而是后来发现宋国青只不过跟统计局联系的好一点。”看来,许教授和我一样,也不善于搞官方关系,而是本分地根据经济学逻辑来推演经济走势。可想而知,没有了数据制造者的一手讯息,我们的判断当然就无法达到惊人预测了。

 

过往,中国并没有对数据泄密者实施严苛的行政或法律问责,而多是以谴责作为声讨手段,但这一切无法代替法律责任,只会让泄密者越发肆无忌惮。

 

无论是根据《统计法》,《保密法》,还是《刑法》,我们都能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来处罚数据的泄密行为。显而易见的事实是,CPI、新增贷款、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经济金融数据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属于涉密数据,提前得知都能从一定程度上获取利益。《统计法》就规定,“统计数据依法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有,《保密法》也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泄密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刑法》398条规定,泄露国家机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所以,时常发生的数据泄密事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无法可依,而恰恰是多部法律已经足以规范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法可依之际,在巨额利益的刺激之下,或者处于“无所谓”的考虑,从内部提前放出去的数据,就这样造成甚大的恶劣影响。

 

本来,由于经济是个极为错综复杂的系统,任何个体企图全面地分析并预测其走势,都是“蚍蜉撼大树”之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只是用来分析的,而难以准确去预测。业界人士时常用“预测对是蒙的,预测错是必然的”的语言,来调侃经济预测。

 

尤为可笑的是,不少专家学者、投行人士甚至都敢预测,“年内央行还会加息几次,端午节前加还是节后加息”这种完全拍脑袋的经济命题。能够准确预测央行何时加息,唯一的办法就是央行内部有关系,能够提早知道内部消息。除此之外,就只能靠“蒙”了。过往,我们看到多次央行在傍晚加息提准之前,股市都会在当天下午尾盘有所反应,其中关键原因即是政策的提前泄露。

 

所以,除了经济数据的提前泄密之外,另一需要重点防范的就是重大经济政策出台的提前泄密。无论是央行的历次货币政策调整,还是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之前,消息灵通人士都得以提前获知。

 

对于学者而言,预测的准确度至多影响的不过是自身的口碑和“吹牛”的资本,可券商投行等市场主体的数据竞猜,则往往成为他们进行套利交易的主要工具。尤其明显的是在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事先预知数据的投资者,可以在数据发布之前提早布局,利用所获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博取巨额收益,将市场风险转化给最后通过“四大门户”得知消息的投资者。而且,中国不少券商研究所主要依赖向基金公司出售研究报告生存,如果券商研究员拿到的数据经常准确,或者参与了利益输送交易,相关的研究员从中就能拿到不菲的分成。

 

经济数据和政策的泄密后果已经渐渐显现,不仅诱发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先知先觉的资金获取暴利,让小股民损失惨重,而且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和统计部门权威性,必须彻底拔除这颗毒瘤,方能还中国经济以正常的运行环境。

 

(注:作者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新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作者邮箱为:piaoni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