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实验幼儿园学费:灵魂的震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2:23
 
 
灵魂的震撼 【尘与雪】

本文引用自极品女红灵魂的震撼

 

            如果时间以1/2的速度流过…… ­

            如果自然将我和它们这样带走…… ­

            如果这就是永生,我愿意这样死去…… ­

­

­           第一次看电影,第一眼就被深深的吸引…… ­

           第一次看电影,有这样的震撼…… ­

           这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既在我意料之外,也在我意料之中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电影。 ­

           看完这部电影,我实在无法言语,它美的让人窒息。在任何一个地方暂停,定格的画面都是如此的完美。

 

­

 

 

(尘与雪背景音乐Devota   需手动播放)

 

       《ashes and snow》(《尘与雪》),这部影片长度为1个小时。影片分成好几部分,有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和山猫等…… ­

        人、动物和大自然,三者之间无比和谐的组成影片各个片断。我突然发现:使用“和谐”这个词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似乎都显得无力。 ­

        每一个画面,都是天地大美,无须言语。每一个镜头,都有神明若现。若非相信,神性如何识见? ­

        我们不需要对大自然做任何美化,任何形容词对于大自然真实的美来说,都是如此的苍白。因为这世界已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只是初来乍到。 ­

        动物,通常在我们心目中,只是看作危险和低等的象征,它们只能供我们戏耍和食用。它们在人类心目中的样子就是动物园里的样子。在大自然这个大交响乐团中,我们人类总是将自己视为主要演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感觉不到,但它们确实存在。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种族隔离”。 ­

        看完这部片子,特别是片头, 大象在静止的水中缓缓浮起的场景,所有的这些画面让我体味到永恒和神圣,让我们反省所谓人类的优越性,提醒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在大自然中,我们人类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我们缺少的就是安静的聆听。 ­

 

 

 

        在格雷戈里·考伯尔看来,在大自然有着一种轮回般的诗意,正如片中那首诗中吟咏的一般——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

        在片中,自然摄影师格雷戈里·考伯尔成功地于人和野生动物之间寻找到久违了的爱和信赖,画面中我们找不到恐惧和危险。这是格雷戈里·考伯尔拍摄的记录片。他迫不及待的记录这样完美的画面,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完美的画面。光影、空间、与让人迷失陶醉的动感、人与动物、自然完美的真实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人与空气、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完美写真。 ­

        看看他镜头捕捉到的瞬间——和大象嬉戏的印度少女,雄鹰展翅下的缅甸僧侣,同猎豹深情相拥的祖孙二人……眼前这些影像纯净无暇,人与动物间的亲密关系无需语言,他们通过空气,通过抚摩,通过眼神,通过水流,这个世界有了爱的载体,也有了爱的交流和生命的力量。在这个记录片里,格雷戈里·考伯尔不是用动感来体现这种爱的境界,而是用时间上的静止和心灵上的安静,在静止和安静中无形的带走了我们的思维和心灵的力量,生命在这样的空间里表现的如此的完美和大气。生命在这样的空间里如此纯洁,人类闭上眼睛来享受自然带来的爱,享受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温暖。在干净辽阔的天地之间,人与动物共舞,与自然共呼吸,与恢弘、大气的场景却有微妙的关系。 ­

       我们无从评论,因为自然本身就带着和谐的美丽,本身就有一种轮回般的诗意。 ­

       极美的画面,浑然的舒缓的却能够震动心灵的背景音乐,美国著名演员劳伦斯·菲什伯恩的背景配音就是在吟诵诗句,大自然如此感动人类,而自然的和谐又如此完美。 ­

 




 

­

 

               我, ­

               忘不了,那有如天籁般的音乐…… ­

               忘不了,那瞬间静止般的世界…… ­

               忘不了,片中所记录的,原本存在,但总被我们忽略的自然之美…… ­

               忘不了,那人与动物眼中闪烁的爱和信任…… ­

               忘不了,那目光触及的早已超越了人兽的温暖…… ­

               忘不了,“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给我灵魂的震撼…… ­

­

               我, ­

               只有用心去聆听, ­

               聆听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大自然的声音, ­

               在聆听中,我的生命再次轮回。 ­


­









 



 


 

  Gregory Colbert 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曾修习比较文学和电影却没能毕业。后去巴黎开始了他纪录片摄影师生涯。1992年,Gregory Colbert受Bianimale基金会赞助拍摄以拯救森林和大象为目的的作品《Ashes and Snow(尘与雪)》。在拍摄时,Gregory Colbert震撼于孩子与大象相处的和谐景象。当时,斯里兰卡每年有几百人被大象所杀,其中只有一起的死亡者是儿童,为逃避大象掉在井里身亡。于是,发掘人与动物间的内在联系,成为Gregory Colbert拍摄《Ashes and Snow》的主题。

  Gregory Colbert的作品曾被劳力士的主席全部买下。他曾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旅途中雕刻时光。­

  缅甸的僧侣,印度的舞者和象群,海角的生灵,南极的生命。十几年的流光一一定格,那些早已成为灰烬的记忆或生命变得鲜活。­

 

  从不和任何画廊签约,在过去十年里没有开过一次作品展,不曾接受任何的采访。但就是这个叫Gregory  Colbert的人游走异地,宏阔的寂静之声,开始轻柔地包裹世界。­

­  身着白衣的女子,手持两支羽毛,可以叫苍鹰起舞。  ­

  纯净的孩子,在大象柔软安静的守护中沉睡……  ­

  多么神奇,一个少年的容颜,似乎能够沉淀下整个尘世的喧嚣。  ­

­  不做梦想家,更不做狂想家,Gregory  Colbert从来不觉得自己在制造什么大事迹,他只是站在一旁,安静的欣赏,然后把他眼中的美好同别人分享,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参与,因为那些唯美的画面,从来就不遥远。­

­











 




 

   ­

­Feather to fire      羽化火

­fire to blood       火化血

­blood to bone   血化骨

­bone to marrow   骨化髓

­marrow to ashes  髓化尘

­ashes to snow   尘化雪

 

       这是Gregory Colbert放在展览前的一段文字。我们活着,仿佛我们不会死去;我们死去,就象我们没有存在过。在人世的纷扰喧嚣中等候死亡的寂静,不如带着尊重、信任、聆听,去享受爱的欢欣和静谧。 ­

        《Ashes and Snow》,一切在心灵之间流转。你需要做的只是:抛开自己,倾心聆听。­

­

















 

­  光影在视线中无念地漫漶,自如的跃动、飘浮、沉淀,伴随着一尘不染的音乐,燃起了心中清妙的悦然之境,淡雅而清新,一点一点明亮起来。在一片洞然的心湖中,细腻的思情,若有若无的泛起了涟漪,牵起了灵动澄澈的美,畅然地流淌于心田,轻轻勾勒出身心合一的恬然思境。­

  不攀附一丝一毫的铅华杂色,漫步在温婉的午后时光中,融入此刻的心田里。静中的动是透明而鲜活的,寂中的音是空灵而浑厚的,无念中的思境是无为而明晰的,就像细小的水滴悄然落入平静的湖面,悠然的余韵在平缓的水面上荡漾开来,缥缈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恬美之境。聆听心田起起伏伏的回响,淡淡的音韵轻吟着莫名的深意,就连呼吸也安静的缓开了耳朵,在音符的间隙畅然地划起了拍子,随着心跳自由地律动。­

 

          此刻,若你到我面前­

          分成时­

          时成日­

          而你的一日,成一生­

 























 


 

  一片宛如永恒的宁静中,心灵的自由幻化成丰润的羽翼,一念缘起随即越过高山碧海,翱翔于广博的大地与繁茂的莽林间。­

  双翅跳起了曼妙的生命之舞,旋即燃起了熊熊的烈焰,炙热的焰苗肆意挥霍着生命的情思,将展开的丰羽焚烧炼化成舞动的激情。­

  舞动的焰舌扭动着交织在一起,彼此缠绵回旋,跌宕成一片激情绽放的巅烽,一如千百凤凰顷刻涅槃,在生命的焰息中浓郁成沸腾的血液。­

  火红的精血涌动着不羁的身躯,挣扎着渐渐熄灭了颤抖的莽动,已然紧紧绷直了旺盛的焰臂,攒动的深红凝结成钢韧不屈的铁骨。­

  生命吟诵着无声的歌谣,诉说光影迭代的深意,时间的年轮却一圈圈紧缚着默然而愈发坚忍的廋骨,把它层层剥落镂刻成凝精炼血的意志之髓。­

  生命的气息伴着时光潮水涤漫着骨髓的轮晕,沉浮的世事反复研磨灼炼着它的髓干,龟裂的色泽默默淀化成无念的灰烬。­

 

­












 

  无所在、亦无所往的灰烬随风扬起,恒久地漫天悠扬、消散,生命的音符洞然奏响,在一片空灵中幻化出蹁跹的自由,飞舞成一片无垠的雪域。­

  羽成焰,焰成血,血成骨,骨成髓,髓成灰,灰成雪­……

  禅悟﹒归心﹒释然­






















 



 

 







­

                                                                            (素材来自网络    橄榄树整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