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箫婵资料: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5:24
初学入门
教规礼仪
人间佛教
佛教概况
佛学研究
佛教文学
佛教书画
法器介绍
素食与佛教
素食健康指南
素食咨讯
素食故事杂谈
素食文化
政策法规
禅话禅画
法器文物
念 珠
金 银 铜 像
北京故宫法物
佛 教 典 籍
台北故宫博物院法物
法 器
比丘
比丘尼
大 藏 经
初学入门
经及经疏
论及论疏
律及律疏
喇荣妙法
中观部
事汇部
密教部
律疏部
经疏部
古逸部
大集部
宝积部
般若部
释经论部
史传部
论集部
律部
经集部
法华部
本缘部
诸宗部
阿含部
堪布丹增嘉措
堪布索达吉
堪布慈诚罗珠
堪布益西彭措
佛陀圣像
菩萨圣像
护法罗汉
藏传佛教
佛教组图
释伽牟尼佛
阿弥陀佛
药师佛
观世音菩萨
地藏菩萨
弥勒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大势至菩萨
准提菩萨
手 印
咒 轮
大悲咒手印
大悲咒像解
护生画集
吉祥图案
莲 花
白骨观
观音剪纸
佛教素材
家庭佛堂
佛门衣着




|
佛学研究首页
|
佛教学院
|
文化艺术
|
健康素食
|
佛教相关
|
佛教舍利
|
高僧大德
|
汉传佛教
|
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
|
藏 经 阁
|
佛菩萨圣像
|
|
手印咒轮
|
综合其它
|
佛教生活
|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图文]虚云大师的舍利子
[组图]释迦牟尼舍利
[组图]竹庆白玛格桑法王…
藏传金刚乘佛教简介
汉传佛教发展概况(二)
汉传佛教发展概况(一)
佛教简史
佛教与民间节庆
最 新 推 荐
[图文]虚云大师的舍利子
神奇的舍利
[组图]佛指舍利
龙 宫 舍 利 子
高 憎 舍 利 子
阿 罗 汉 舍 利 子
释迦牟尼佛舍利子种类
[组图]释迦牟尼舍利
佛教圣物—舍利子
[组图]佛教舍利图片
相 关 文 章
佛说灌顶王喻经
佛说譬喻经
佛说大鱼事经
佛说群牛譬经
佛说猘狗经
佛说义足经
佛说兴起行经
佛说十二游经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佛说普曜经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佛学网 >> 佛学研究 >> 藏 经 阁 >> 大 藏 经 >> 经集部 >> 文章正文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作者:云南佛学… 文章来源:云南佛学网 点击数: 31 更新时间:2006-10-10 15:27:22
No. 602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
康僧会序
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经曰诸海十二 事。谓内外六情之受邪行。犹海受流。饿夫梦饭盖无满足也。心之溢荡无微不浃。恍惚仿佛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逆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发。 梵释仙圣所不能照明默种于此化生乎。彼非凡所睹。谓之阴也。犹以晦曀种夫深芬闿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睹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弹指 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怕然 若死。谓之一禅。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已获数定转念著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又除其一注意鼻 头。谓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阴六冥诸秽灭矣。煚然心明逾明月珠。淫邪污心。犹镜处泥秽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聪睿圣达万土临照。虽有天地之大 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浊。众垢污心有逾彼镜矣。若得良师刬刮莹磨。薄尘微曀荡使无余。举之以照。毛发面理无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 万不识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在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 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覆微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竖犹睹脓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 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明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 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恍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 测。神德无限六行之由也。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于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尊主。演于斯义出矣。大士上人六双十二 辈靡不执行。有菩萨名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集遂处京师。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 针[血*永]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怀二仪之弘。仁愍黎庶之顽闇。先挑其耳却启其目。欲之视明听聪也。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学 者尘兴靡不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余生末踪始能负薪。考妣殂落三师凋丧。仰瞻云日悲无质受。眷言顾之潜然出涕。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 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余从之请问。规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所传不敢自由也。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众贤 愿共临察。义有疣腨加圣删定共显神融矣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此经多随字除数息相随之随余皆他本作堕)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越只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之类。复言。我 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 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安为避罪。般为不 入罪。守意为道也。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 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安为未。般为起。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意起便为 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说安般守意也。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守意者。无所著为守意。有所著不为守意。何以 故。意起复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安般守意有十黠。谓数息相随止观还 净四谛。是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为行成也。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守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著。是 为守意也。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从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觉彼无为是为 意。是守意也。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为知止乐。四者为知可乐。是为四乐。法为行。得为道。守意六事为有内外。数随止是为外。观还净 是为内。随道也。何以故。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也。数息为遮意。相随为[僉*殳]意。止为定意。观为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 意。用人不能制意故行此六事耳。何以故数息。用意乱故。何以故不得。用不识故。何以故不得禅。用不弃习尽证行道故也。数息为地。相随为犁。止为轭。观为 种。还为雨净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 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多事当数息。少事当相随。家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何以故数息。不欲随五阴故。何以 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便随 黠慧八种道得别为得所愿也。行息时为随数。相随时为随念。止时为随定。观时为随净。还时为随意。净时为随道亦为随行也
数息为四意止。相随为四意断。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为七觉意。净为八行也。得息不相随不为守意。得相随不止不为守意。得止不观不 为守意。得观不还不为守意。得还不净不为守意。得净复净乃为守意也。已念息恶不生。复数者为共遮意。不随六衰故。行相随为欲离六衰行。止为欲却六衰行。观 为欲断六衰行。还为欲不受六衰行。净为欲灭六衰。已灭尽便随道也
数息欲遮意。息中有长短。当复遮是长短意也。何以故守意。欲止恶故。恶亦可守亦不可守。何以故。恶已尽不当复守也
数息有三事。一者当坐行。二者见色当念非常不净。三者当晓嗔恚疑嫉念过去也。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一息乱者是外意过。息 从外入故。二息乱者是内意过。息从中出故。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嫉嗔恚疑是三意在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得息为 外。不得息为内。息从意生。念息合为一数。息至尽数为一亦非一。意在外息未尽故。譬如数钱。意在五数为一也。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 不能胜多故先数入也。数息不得者失其本意故。本意谓非常苦空非身。失是意堕颠倒故。亦为失师。师者初坐时。第一入息得身安便次第行。为失其本意故不得息 也。数息意常当念非常苦空非身。计息出亦灭入亦灭。已知是得道疾当持非常恐意。得是意即得息也。入息出息所以异者。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 为痛痒阴。入息为识阴。用是为异。道人当分别是意也。入息者为不受罪。出息者为除罪。守意者为离罪。入息者为受因缘。出息者为到因缘。守意者为不离因缘 也。数息不得有三因缘。一者罪到。二者行不互。三者不精进也。入息短出息长。无所从念为道意。有所念为罪。罪恶在外不在内也数息时。有离意为喘息长。得息 为喘息短。不安行息为长定为短。念万物为长息无所念为短息。未至十息。坏复更数为长息。得十息为短息。得息为短。何以故。止不复数故。得息亦为长。何以 故。息不休故为长也。喘息长自知。喘息短自知。谓意所在为自知长短。意觉长短为自知。意不觉长短为不自知也。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当何因缘得止意。听说 安般守意。何等为安。何等为般。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在行者新学者。有四种安般守意行。除两恶十六胜。即时自知 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为四种。一为数。二为相随。三为止。四为观。何等为两恶。莫过十息。莫减十数。何等为十六胜。即时自知喘息长。即自知喘息短。 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欢心。即自知喘息不欢心。即自知内心念万物已去 不可复得喘息自知。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弃捐所思喘息自知。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放弃躯命。喘息自知。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是为十六即时自知也。问何等为莫 过十数莫减十数。报息已尽未数是为过。息未尽便数是为减。失数亦恶不及亦恶。是为两恶。至二息乱为短息。至九息乱为长息。得十息为快息。相随为微。意在长 便转意。我何以故念长。意在短即时觉不得令意止。止为著。放弃躯命者谓行息。得道意便放弃躯命。未得道意。常爱身故不放弃躯命也。息细微为道。长为生死。 短息动为生死。长于道为短。何以故。不得道意无知见故为短也。数息为单。相随为复。止为一意。观为知意。还为行道。净为入道也。数时为念至十息为持是为外 禅。念身不净随空是为内禅也。禅法恶来不受是名为弃。闭口数息随气出入。知气发何所灭何所。意有所念不得数息。有迟疾大小亦不得数。耳闻声乱亦不得数也。 数息意在息数为不工。行意在意乃为止。数息意但在息是为不工。当知意所从起气所灭。是乃应数因缘尽便得定意也。守意者念出入息。已念息不生恶故为守意。息 见因缘生无因缘灭因缘断息止也。数息为至诚。息不乱为忍辱。数息气微不复觉出入。如是当守一念止也。息在身亦在外。得因缘息生。罪未尽故有息。断因缘息不 复生也
数息以为随第二禅。何以故。用不待念故为随第二禅也。数息为不守意。念息乃为守意。息从外入息未尽息在入意在尽识在数也。十息有十意为十 绊。相随有二意为二绊。止为一意为一绊。不得息数为恶意不可绊。恶意止乃得数。是为和调可意绊也。已得息弃息。已得相随弃相随。已得止弃止。已得观弃观莫 复还莫复还者。莫复数息亦使意意亦使息也有。所念为息使意。无所念为意使息也。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 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数从外入为断外亦欲离外因缘。数从中出为欲离内因缘。外为身离。内为意离。身离意离是为相随。出入息是为二事 也。数息为欲断内外因缘。何等为内外。谓眼耳鼻口身意为内。色声香味细滑念为外也。行息为使意向空。但欲止余意。何以为向空。息中无所为故也。数息意走 不。即时觉者。罪重意轻罪。引意去疾故不觉也。行道已得息自厌息意欲转不复欲数如是为得息。相随止观亦尔也。知出入息灭。灭为得息相知生死。不复用为得生 死相已得四禅。但念空为种道栽
行息已得定不复觉气出入便可观。一当观五十五事。二当观身中十二因缘也。问息出入宁有处不报息入时。是其处出息时。是其处数息身坐痛痒思 想生死识止不行。是为坐也。念息得道复校计者。用息无所知故。问念息得道何以为无所知。报意知息息不知意是为无所知。人不能得校计意。便令数息。欲令意 定。虽数息。但不生恶。无有黠智。当何等行得黠慧。从一至十。分别定乱。识对行药。已得定意。便随黠慧。得校计为堕观也。问何等为数。报数者谓事。譬如人 有事更求是为数罪。道人数福。何以故正为十。一意起为一。二意起为二。数终于十。至十为竟。故言十数为福。复有罪者用不能坏息故为罪。亦谓意生死不灭堕世 间已不断世间事为罪也。六情为六事痛痒思想生死识。合为十事。应内十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嗔恚痴。应外十息。谓止不行也
问何等为十六事。报十事者。谓数至十六者。谓数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十六事为行不离为随道也。问数息念风为随色何以应道。报行意在数不念色 气尽便灭。堕非常知非常为道也。道人欲得道。要当知坐行二事。一者为坐。二者为行。问坐与行。为同不同报。有时同有时不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六事。有 时为坐。有时为行。何以故。数息意定。是为坐。意随法。是为行。已起意不离为行。亦为坐也。坐禅法。一不数。二二不数一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 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从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当分别所属。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 行便堕精进也。有三坐堕道。一为数息坐。二为诵经坐。三为闻经喜坐。是为三也。坐有三品。一为味合坐。二为净坐。三为无有结坐。何等为味合坐。谓意著行不 离。是为味合坐。何谓为净坐。谓不念为净坐。何等为无有结坐。谓结已尽为无有结坐也。息有三辈。一为杂息。二为净息。三为道息。不行道。是为杂息。数至十 息不乱。是为净息。已得道。是为道息也。息有三辈。有大息。有中息有微息。口有所语。谓大息止念道。中息止得四禅。微息止也
问佛何以教人数息守意报。有四因缘。一者用不欲痛故。二者用避乱意故。三者用闭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譬喻说日无 光明者有四因缘。一者用有云故。二者用有尘故。三者用有大风故。四者用有烟故。数息不得亦有四因缘。一者用念生死校计故。二者用饮食多故。三者用疲极故。 四者用坐不得更罪地故。此四事来皆有相。坐数息忽念他事失息意。是为念校计相。骨节尽痛。不能久坐。是为食多相。身重意瞪瞢。但欲睡眠。是为疲极相。四面 坐不得一息。是为罪地相。以知罪当经行。若读经文坐。意不习罪。亦祸消也。道人行道当念本。何等为本。谓心意识是为本。是三事皆不见。已生便灭。本意不复 生。得是意为道。意本意已灭无为痛更因缘生便断也。定意日胜。日胜为定意。有时从息得定意。有时从相随得定意。有时从止得定意。有时从观得定意。随得定因 缘直行也。行息亦堕贪。何以故。意以定便喜故。便当计出息入息念灭时。息生身生息灭身灭。尚未脱生死苦。何以故。喜已计如是便贪止也。数息欲疾。相随欲 迟。有时数息当安徐。相随时当为疾。何以故。数息意不乱当安徐。数乱当为疾。相随亦同如是也。第一数亦相随所念异。虽数息当知气出入意著在数也。数息复行 相随。止观者。谓不得息前世有习。在相随止观。虽得相随。止观当还从数息起也。数息意不离是为法离。为非法数息意不随罪。意在世间便堕罪也。数息为不欲乱 意故。意以不乱复行相随者。证上次意知为止。止与观同。还与净同也。行道得微意当倒意者。谓当更数息。若读经已。乃复行禅微意者。谓不数息及行相随也
佛有六洁意。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六事能制无形也。息亦是意亦非意。何以故。数时意在息为是。不数时意息各自行。是为非意。从息生意 已。止无有意也。人不使意意使人。使意者。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三十七品经。是为使意。人不行道贪求随欲。是为意使人也。息有垢息垢不去不得息。何等为 息垢。谓三冥中最剧者。是为息垢。何等为三冥。谓三毒起时身中正冥故言三冥。三毒者。一为贪淫。二为嗔恚。三为愚痴。人皆坐是三事死故言毒也。数息时意在 数息未数时有三意。有善意有恶意有不善不恶意。欲知人得息相者。当观万物及诸好色。意不复著是为得息。相意复著。是为未得当更精进。行家中意欲尽者。谓六 情为意家贪爱万物。皆为意家也相随者。谓行善法从是得脱。当与相随。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也
问第三止。何以故。止在鼻头。报用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皆从鼻出入。意习故处亦为易识。以是故著鼻头也。恶意来者断为禅。有时在鼻头止。有 时在心中止。在所著为止。邪来乱人意。直观一事。诸恶来心不当动。心为不畏之哉也。止有四。一为数止。二为相随止。三为鼻头止。四为息心止。止者谓五乐六 入当制止之也
入息至尽鼻头止。谓恶不复入至鼻头止。出息至尽著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著鼻头。亦谓息初入时。便一念向不复转。息出入亦不复觉。是 为止也。止者如如出息入息觉知前意出。不觉后意出。觉前意为意相观。便察出入息见败。便受相畏生死便却意。便随道意相也。莫为相随者。但念著鼻头。五阴因 缘不复念。罪断意灭亦不喘息。是为止也。莫为相随者。谓莫复意念出入。随五阴因缘。不复喘息也
第四观者。观息败时与观身体异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也。心意受相者。谓意欲有所得。心计因缘会当复灭。便断所欲不复向。是为心意受相也。 以识因缘为俱相观者。谓识知五阴因缘。出息亦观入息亦观。观者谓观五阴。是为俱观。亦应意意相观。为两因缘。在内断恶念道也。观出息异入息异者。谓出息为 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为痛痒阴。入息为识阴。随因缘起便受阴。意所向无有常用。是故为异。道人当分别知是。亦谓出息灭入息生。入息灭出息生也。 无有故者。谓人意及万物意起已灭。物生复死。是为无有故也。非出息是入息。非入息是出息。非谓出息时意不念入息。入息时意不念出息。所念异故言非也。中信 者。谓入道中见道因缘信道。是为中信也
第五还弃结者。谓弃身七恶。第六净弃结者为弃意三恶。是名为还。还者为意不复起恶。恶者是为不还也。还身者。谓还恶得第五还尚有身亦无 身。何以故。有意有身无意无身。意为人种。是名为还。还者谓意不复起恶。起恶者是为不还。亦谓前助身后助意。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为助身。不嫉嗔 恚痴。是为助意也。还五阴者。譬如买金得石便弃捐地不用。人皆贪爱五阴得苦痛。便不欲是为还五阴也。何等为便见灭尽处。谓无所有是为灭处。问已无所有。何 以故。为处者无所有处有四处。一者飞鸟以空中为处。二者罗汉以泥洹为处。三者道以无有为处。四者法在观处也。出息入息受五阴相者。谓意邪念疾转还正以生觉 断。为受五阴相。言受者。谓受不受相也。以受五阴相。知起何所灭何所。灭者为受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生。亦从十二因缘死。不念者为不念五阴也。知起何所 灭何所。谓善恶因缘起便复灭。亦谓身亦谓气生灭。念便生不念便死。意与身同等。是为断生死道。在是生死间。一切恶事皆从意来也。今不为前前不为今者。谓前 所念已灭。今念非前念。亦谓前世所作今世所作各自得福。亦谓今所行善非前所行恶。亦谓今息非前息。前息非今息也。为生死分别者。为意念生即生念灭即灭。故 言生死。当分别万物及身。过去未来福为索尽。何以故。尽以生便灭灭便尽。已知尽当尽力求也。视上头无所从来者。谓人无所从来意起为人。亦谓人不自作来者。 为有所从来。人自作自得是为无所从来也。生死当分别者。谓知分别五阴。亦谓知分别意生死人意为常。知无有常亦为分别也。后视无处所者。为今现在。不见罪人 在生死会。当得无有脱于罪故。言后视无有处所。未得道迹。不得中命尽。谓已得十五意不得中死。要当得十五意便堕道。亦转上至阿罗汉也。中得道亦不得中命 尽。为息意身凡三事。谓善恶意要当得道迹亦复中坏。息死复生。善意起复灭。身亦不得中死也。何等为净。谓诸所贪欲为不净。除去贪欲是为净。何等为五阴相。 譬喻火为阴薪为相也。从息至净是皆为观。谓观身相随止观还净本为无有。内意数息外意断恶因缘。是为二意也。问何以故。不先内外观身体。反先数息相随止观还 净。报用意不净故。不见身意已净。便悉见身内外道。行有十九。行用人有十九病故。亦有十九药。观身念恶露。是为止贪淫药。念四等心。是为止嗔恚药。自计本 何因缘有。是为止愚痴药。安般守意。是为多念药也。内外自观身体。何等为身。何等为体。骨肉为身。六情合为体也。何等为六情。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 细滑为身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内外身体所以重出者何。谓人贪求有大小有前后。谓所欲得当分别观。观者见为念。念因见观者为知也。身体止者。坐念起 起念意不离。在所行意所著为识。是为身观止也。出息入息念灭时。何等为念灭时。谓念出入气尽时。意息灭出息入息念灭时。譬如画空中无有。处生死意道意俱尔 也。出息入息念灭时。亦不说息意息说。灭时出息入息念灭时。物从因缘生。断本为灭时也。内外痛痒见观者。为见痛痒所从起。便观是为见观也。内外痛痒者。谓 外好物为外痒。外恶物为外痛。内可意为内痒内不可意为内痛。在内为内法。在外因缘为外法。亦谓目为内色为外。耳为内声为外。鼻为内香为外。口为内味为外。 心为内念为外。见好细滑意欲得是为痒。见粗恶意不用是为痛。俱堕罪也。痛痒观止者。若人臂痛意不作痛。反念他一切身痛如是。以意不在痛为止痛。亦可念亦不 可念。念痛无所著。自爱身当观他人身。意爱他人身当自观身亦为止也
内外痛痒所以重出者何。谓人见色爱有薄厚。其意不等观。多与少异故。重分别观道。当内观有痴。当外观以自证也。身心痛痒各自异。得寒热刀 杖痛极。是为身痛。得美饭载车好衣身诸所便。是为身痒。心痛者。身自忧复忧他人及万事。是为心痛。心得所好及诸欢喜。是为心痒也。意相观者有两因缘。在内 断恶念道。一者谓五乐六衰当制断之。观者自观身。身不知粗细。以得乃觉是为意意相观。意意相观息亦是意。数亦是意。数时观息为意意相观也。意观止者。欲淫 制不为欲嗔恚制不怒欲痴制不作欲贪制不求诸恶事一切不向。是为观止。亦谓以知三十七品经。常念不离为止也。出息入息尽定便观者。尽谓罪尽。定谓息止意。定 观者谓观止还净也。尽止者谓我能说是晓是遍更是。是为尽止也。所起息若布施作福一切善法。已起便灭更意念耶。向习罪行亦无数。古世今世意不如是相随。他人 亦尔。已知觉当断已断。为内外意意观止也。内外法法者。内法谓身。外法谓他人。有持戒法有不持戒法。是为内外法法也。内法谓行黠不离三十七品经。一切余事 意不堕中。行道得道。是为内法。外法谓堕生死谓生死行。便得生死不脱一切当断已断。为内外法观止也。法观止者。一切人皆自身为身。谛校计非我身。何以故。 有眼有色。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除持入经 下一篇文章: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搜索
ㄓ|  网 友 评 论
没有任何评论
版权所有·云南佛学网www.ynfxw.org  2006-2007
电话:0871-8068370   8058888-9000
滇ICP备案第06006658号 技术支持:绝恋圣地
免责申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