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被套90%了怎么办:父母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8:55

父母必读

作者: wdr327   来源:   点击:1498 次   日期: 2006-01-14 15:43  

父母必读

 

第一章    家庭教育有捷径可寻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

目前青少年的教育大致包括三种,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我们认为还应再加一种:自我教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为后人做出了自省、自悟的榜样。而当今的孩子在上初中时,就已经对人生、道德、社会乃至哲学有了想当的理解力,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省自悟,这种过程我们称之为自我教育。

这里所说的自我教育是指自己了解自己:

自已检查(讨)自己

自己说服自己:

自己依赖自己:

最终达到自己决定自己。

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一个人的聪慧程度,这是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相联系的,并能不断地促进心理品质的进步。

让我们来看看列宁的母亲是怎样培养孩子自省的。

列宁8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到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小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是谁打碎了花瓶,孩子们都说:“不是我”。小列宁也跟着说:“不是我。”

然而,母亲已经猜到是小列是宁打碎的。怎样对待隐瞒真相的过错呢?最省事的办法是直接揭穿并处罚他。但是列宁的母亲并没有这样做。她认为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所认识才最重要的。要针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启发他自己认识错误。于是她一直保持沉默,等待从儿子良心中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耻之心。

离开姑妈家后的一天,在列宁睡觉前,她走到孩子跟前,不料列宁却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妈妈。是我打碎了花瓶的。”听了儿子羞愧难当的语言,她安慰孩子,说给姑妈写信,姑妈一定会原谅他的。

在小列宁心里深处的这场斗争中,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我们来看看自我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好处。

1、能尽早地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性。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应该越来越走向幕后。孩子们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主: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学不学游泳,交什么朋友……但让父母们完全走向幕后是很困难的,我们除了不放展主还是不放心。但是,小苗总是会拼命向上生长的,逐渐地“远离”父母是他们成长的需求,甚至“逃离”父母也是快乐的。在家里当小皇帝不感到快乐,走出家门迅速向社会靠拢令孩子们向往、快乐。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父母应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2、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自我教育要求自己的思维带有独立性。独立性表现在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能够客观地、冷静地分析问题,对事物多层面地分析认识,并学习从旁人的众多做法中寻求正确的方法,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大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震惊全国。我们都知道,他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他很在行,但在品质上做得怎么样呢?相信学校、社会、家庭都曾在学生的学习上进行过教育,但是自我行为的准则的学习(自我学习),显然是很不够的。再有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中,造成多名人员伤亡的纵火犯是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是不懂得自我教育的典型。但这不怨孩子们,孩子们以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这种意识是件很简单的事,无非是大人提醒一下。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自我教育意识和掌握自我教育的本领是两回事。

3、能提高挫折的承受力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将学习全面地考虑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看到更多的因果关系,而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当挫折降临时,他们会冷静地面对,不会轻易崩溃。他们会自己检查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如果这时再加上父母的关心的指导,就更有利于他们走出思想的困境。其实仔细想一下,那些由“这次考试不理想”、“选拔班干部失利”、“挨批评”等等带来的所谓“打击”,所谓不愉快,在懂得自我教育的孩子看来并不同有那么严重,相反,遭受挫折会使他们很好的榫自己的不足,会更加快速成长和健康成长。

4、能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

当孩子要去做一件事时,他会首先考虑这事能不能去做,怎么样去做,应不应该去做,如果去做了,利是什么 ,利有多少,弊是什么,弊有多少,然后才决定自己做还是不做;当身边发生了一件事,他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结果,他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结果,有什么经验可吸取,找出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理由,并注意别人的处理意见与办法,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孩子,无论把他放在哪里,父母都会放心。这种思考模式的积极的、有规律的。这样的孩子在走向社会、面临纷繁杂乱的巨界时,父母都是放心的。

父母对孩子有诸多的担心和不放心,其实归根到底是怕孩子不能有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生,于是就使尽浑身的解数试图帮助或者替孩子做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甚至到了干涉、控制、取代的地步。把成长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吧!您不能跟他一辈子,即便是跟他一辈子,也不能掌控他生活的全部,让我们都打开大门,让他们自立吧!

打开大门也要一步一步地走,孩子们毕竟阅历有限,所以要把孩子送上一个健康正确的自我教育轨道,绝对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和影响。我们提供几种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1、做孩子最佳的小学生

听他(她)讲电视、讲学校、讲他(她)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里面一定有他(她)的见解、他(她)的评论,根据他(她)的见解和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智慧,了解孩子的情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做孩子的最佳评判员

当孩子出错时,或有突出成绩时,父母的正确评价是他(她)学习的榜样。

3、做孩子的最佳同桌

同看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处理同一件事情,并共同评论一番,他(她)会在您的处理方式中寻求不同人的观点,并不断地修正自己。

4、做孩子最佳的观众

能让他做主的事尽量由他做主。如果不做事情,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

5做孩子的最佳听众

凡有可能的话,任何事在做决定之前先听听孩子的意见,既尊重孩子,又便于了解他(她)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适时地提出 您的意见。

6、做孩子的最佳辅导员

不要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他,引导他自己发现答案。

7、做孩子最佳的推销员

孩子旦意见正确,或表现突出,就要大力支持,并在家庭中极力推销他的观点或做法。

8、做孩子最佳支持者

协助孩子去实施他的计划,或经常支持、巩固他的正确想法,直到养成习惯。

9、做孩子的最好朋友

根据孩子的爱好,选一本书、一首歌、一出戏,尝试亲子共读一本书、共唱一首歌、共赏一出戏;或者一同去博物馆、文学馆、名人故居、共同聊天等。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只是家庭的培养自我教育的点滴问题。家庭是个小社会,父母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家庭这块土壤里,孩子就好比是春天雨后沃土里的种子,您只要细心照料,就一定会收获您所期望的。

 

第二章人生的出路——关于考学

                ——正确的考学观、正确面对孩子不理想的分数

 

正确的考学观

现代的教育存在很多的误区,比方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和学习成绩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如果一个孩子在行为习惯、礼貌、性格、责任心、爱心、道德品德等方面没有很好的状态,那么他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

假如能考上大学的人是能担负100斤的人,孩子们中间就会有相当一部人说:我必须扛起100公斤,没有退路。不知您在这个豪言状语中感觉的是宏志、坚毅,还是无奈和压力。有人能扛动120公斤,有人正好扛起100公斤的人到底为什么咬着牙说“我必须扛起100公斤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社会的,但有一些会的,但有一些会来自我们的家庭。

(1)我们最常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实际发展水平。一些妈妈对孩子“严桥要求”:不允许有错,不允各市地他降到第三名以下,不允许……其实有太多的孩子在超负荷地工作,这是违背孩子成长中的个别差异的。

为了鼓励孩子,会常说一些过头话,或者是说一些过分夸奖的话,比如:你是很有潜力的,我想念你!孩子们更多的压力是父母给的,孩子们会觉得,我快喘不过气了,我的100公斤必须扛起,爸妈 不会理解我的压力。可是有几个孩子能保证他一定能扛动100公斤呢?即使那些能扛得动100公斤的人也是压力重重,一点也不轻松。

(3)有些父母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和周围的孩子相比较。都是一样的内容,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你就比人家笨吗?他能做到的你干吗做不到?如果说高考是走独木桥,那父母也无意中成这了独木桥的制造者之一。

(4)把爱作为筹码是严重的原因之一。有多少父母省吃俭用,为的是家里还要供一个未来的大学生;有多少父母辛勤打工,首先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学费。他们不断地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现在爸妈多不容易啊!你可要争气呀!孩子,就看你的了!不是为了你,我们才不会这样辛苦……这会让孩子感到若考不上大学就无法向父母交代,就是最大的不孝顺,就是对不起父母!我们都无法想象孩子的压力有多大,也难怪有很多孩子说他们的学习是为父母学的。

(5)也有家长是利用物质引诱的:考上学怎么样怎么样;也有家长采用威胁压力式的:考上学我管到底,考不上学自谋出路,我可不管你。

这些压力带给孩子直接的危害是让正在成长中的健康心里遭受着蹂躏,并会让没考上学的人带着一颗罪恶的心离开校园。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一位母亲写给上高三儿子的信:

 

我知道你学习挺努力的,自觉性也很强,但我仍有两个担心的地方。

第一个担心是怕你有压力,觉得自己学习不拔尖。

孩子,你要想开一些,尖子生毕竟就几个,不可能所有4的人都当尖子生,千万别为了争当第几名而“奋斗”。能不能考上大学是非常次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点。这个能力是:刻苦的能力,探究学习方法的能力,反复练习的能力,反思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每道题背后理论支持的理解能力。现在学习的好球可能会决定着你未来的生活品质,但现在分数搞的人未来的生活未必好,我是多么希望儿子能是一个身体健康、热情并积极向上的人。我认为在学业上那些踏踏实实真正地去领悟知识,快乐而刻苦地学习知识的人,才是一等学子,你同意吗?

 

妈妈第二个担心是怕你觉得学习不好,没法向爹妈交代。

我知道你很懂事,知道妈妈在外工作不容易,你理解妈妈也孝敬妈妈,我很欣慰,我也一直都为我有个好儿子而感到自豪,我在外面辛苦也是快乐的。但是快乐不是以你的高分为代价的,也不是以你要考上大学为交换,首要的是我们共同努力了,我们共同奋斗了,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争取了,这是最重要的,即使考不上大学,有一天咱娘俩开一家餐馆也会心安理得,我们也会把餐厅整理的干干净净,热情地接待顾客,让每一个顾客都高高兴兴。我们依然会把餐馆开出一流水平来。

孩子,考大学不是咱惟一的目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事要有做事的态度,做事要力争铸出品质来,并认真而快乐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每次挑战,力气到家了,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是满足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爸爸给儿子的信吧! 

你知道,你妈下岗了。我要靠开出租车来供你读高中,为了你能到一个好学样上学,家里给你选择了私立学校,我拼死拼活地工作就是为了赚你的学费。你要体谅爸爸的苦,每天工作14小时。爸爸一个月就赚3000块钱,其中一半归家里正常开销,一半给你花,因此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学。

人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咱们祖宗三代就看你的了。

考不上大学,你就对不起爸爸每日滚动的车轮。…… 可以想象,这个儿子坐在教室学习的时候,眼前浮现着老爸的身影,脑海里滚动着车轮,心中惦记着下岗的妈妈,如果有一次没有考
好,负罪感、自卑感就油然而生,学习成绩能搞上去吗?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但是事实上又有多少孩子能够上大学呢?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我们该怎么看待,我们该怎么培养,这恐怕是所有为人父母都要思考的话题。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应当重视,考上大学也重要,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天生我才必有用,今天没有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成功。重要的是努力,是拼搏,是不断地激励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能比顺境时学到更多的东西,要学会做生活的强者。

正确面对孩子不理想的分数


如果有一天,女儿沮丧地拿着一张60分的考试卷回到家,您会怎么说?假如一位妈妈这样说:“哼!一天看两个小时的电视剧,成绩当然好不了,从今天起,看完新闻联播就给我进屋学习去。”
假如另一位妈妈这样说:“女儿啊,这次考试不理想,知道你心里一定也不舒服。其实你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只是这段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多了点。我建议从下星期开始,试着每天只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剧,咱们看看功课是否有改进。我们也在你学习尽量保持家里的安静,好吗?

两位妈妈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女儿得的分数太低,让女儿感到应该有所改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到底不同在哪里。

(1)前者妈妈的情绪是愤怒的,并会把愤怒传染给女儿,女儿内心也充满愤怒;后情绪是平和的,并会把平和的心态传给女儿。

(2)前者妈妈让已经心情难过的女儿更加无地自容;后者妈妈让心情不好的 女儿得到宽慰。女儿理应得到安慰,因为所有的孩子都不愿考低分。

(3)前者妈妈在训斥,这种训斥不亚于在伤口上撒盐;后者妈妈在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4)前者妈妈的话让女儿产生排斥心理,包括反感妈妈,反感学习,甚至会反感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后者妈妈的话会让女儿接纳,并心存感激。

(5)前者有埋怨;后者没有。其实在埋怨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榫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要解决女儿的问题,就应该从女儿的心绪出发,帮她理顺心绪,这也是后者妈妈的话为什么被接纳的主要原因。

(6)前者以家长权威来命令,这里透露出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以势压人的感觉,她的愤怒与不满可以锁住女儿的嘴,却无法堵住她的心,表面看来是女儿不对,是女儿理亏,但实际上母亲、女儿都没赢。

(7)我们可以想象,听完妈妈的话,女儿进屋学习去了,前者的女儿可能是含着泪进屋的,而后者的女儿可能是积极主动并带有几分内疚地进屋学习了。

(8)前者妈妈会让女儿有不安全感:当我考的不好时,妈妈会不爱我。以后的若干年内,即使在妈妈阳光灿烂时,只要女儿一想起妈妈训斥的情境,这种不安全感就会涌上心头。而后者妈妈让女儿感到:我只是这件事没做好,我依然是妈妈最爱的女儿。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后者妈妈的话:女儿啊(声呼唤,多亲近),这次考试不理想,知道你心里也一定不舒服(理解万岁)。其实你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先肯定!让女儿紧张不安的心轻松一些),只是这段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多了点(帮助分析原因)。我建议(不是命令)从下个星期开始(不是今天,有个缓冲),试着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不是一点不让看),咱们看看功课是否有改进(为孩子也为自己留有余地)。我们也在你学习时尽量保持家里的安静(我们支持你)。最后让我们用2002年8月19日《北京青年报》,一位15岁少年王飞眼中的教育作为结尾。 

……大多数家长认为,一个孩子分数高低是衡量好坏的惟一标准,他们不关心,甚至不允许孩子在与考试无关的兴趣上去发展。

现在大多数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学生都难以进行素质教育。他们几乎都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整日都只为分数所学,只为分数所累。

在学校里只能接受一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得不到广义上的知识和更广泛的其他素质的学习培养。长期下去,会丧失对这方面学习的欲望,扼杀我们应有的才能,日后很可能变成高分低能的人。

这对我们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第三章  沟通的品质决定人际关系的品质

                      ——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他的衣食住行,他的劳动、学习,他的娱乐、休闲,他人生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与社会上有关的各种各样的人的交际中实现的。无论是从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人们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必要前提,也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当代孩子有其不幸的一面,就是独生子女的孤独。他们没有在兄弟姐妹中初步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理解他们,更要创造条件弥补他们这个缺憾。而“弥补”绝非简单的一件事,轻视这一点,就会使得“弥补”适得其反。 比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目前不善交际是个大缺点,就经常把它作为一个大缺点说来说去,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入过说教的机会。其实,家长应该懂得这一点,那就是孩子在必须“改变”这个大缺点的阴影下被动地去接受改造,有被强迫的感觉。这就成为适得其反的“弥补”。如果您把“改变”换成“改善”的时候,您再试一试,彼此的心情绝不一样,效果也会随着改变。 

多数孩子还没意识到不善交际、不会沟通是个大缺点,他们还处在无所谓的状态。这时家长的工作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很重要。但是,怎么 让他们意识到、采取什么办法就值行父母们重视了;而父母这时工作重心还是在设计“改变”方案上。这样做最可怕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没能改变,还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伤害。而父母也在大声喊冤:他怎么这样不懂父母的心呀,都是为你好……


人际交往与性格有关,不同的性格会使人交往的水平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同。而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性格趋向、交往方式去要求孩子,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们不良的人际交往大致有三种类型:

(1)完全接受型:不会拒绝,谁找他帮忙,他都不拒绝。给别人的印象他是老好人,好说话,也好“欺负”,其实他内心苦不堪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不够自信,怕得罪人,或者当别人因为他的拒绝而生气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父母中有一方的性格是力量型、权威型,在家说一不二,其他家庭成员只有服从的份,提出的意见也不会被接纳。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性格中存在的一些弱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人的性格简单地分成内向型 或外向型。不能说外向型性格就好,内向型性格就不好。性格的完全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改善。像上述所说的完全接受型,首先要从家庭改起,起点是鼓励他说出来,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让他大胆地表达,父母认真听取他的表达。试试看,随之而来的变化肯定会令您吃惊。

(2)排斥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脑子反应很快,意志坚决,缺点是傲气十足,性格暴燥,爱发脾气,只恨别人笨,怨别人反应慢,认为人家都跟不上他的节拍,所以都是对方不对,并强制别人听从他的意见,缺乏耐心。由于他们的这种性格,便使人敬而远之。他们在交往中没有多少真心朋友。

这种排斥型的孩子如果遇上力量型、权威型的父亲或母亲,相互不理解,没有耐心,急燥,以排斥性格,以父母的权威强压孩子一头,那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所谓的教育也适得其反。 

优秀的家长就应该善于把他的心理引导到战胜困难上,在遭受挫折时提醒他的坚韧精神,他就可能培养一种坚毅的品格,这是当今“娇生惯养”的众多孩子中难得的优秀品质。至于他性格中的不足,主要是提醒他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着急,慢慢改变……”就会好多了。

(3)封闭型:这类孩子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心中的秘密。对未来发生的事习惯于用悲观失望的态度去看待,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也没信心。总认为自己运气不好,自认倒霉;也总觉得没人在意他,没人看重他,孤独是他内心世界的主旋律。

其实现实中会有许多机会经过他身边,但他不习惯睁大眼睛看世界,机会再多也擦肩而过了。其实他很渴望交流,渴望别人能真正理解自己。他很羡慕那些在众人面前敢于充分展现自己的人,但他自己开辟生活空间,让自己生活充实起来,要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他的社交圈,并学习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角色。

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说老鹰第一次教小鹰飞翔的方法是把小鹰带到一个不算太高的悬崖边,然后把它踹出去;第二次的方法是把它带到稍高的悬崖上,再踹出去……。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优秀,要是没有别人的支持,取得突出成就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连获得高智慧的途径都找不到。

聪明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如果觉得交流是一种享受,无论跟谁交流都能轻松自如,身心一致,内外一致,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大,他的未来与社会的相融性就会越来越强。但是,聪明的家长更应该知道,无论怎样,孩子都需要家庭的理解、帮助和支持。

 第四章 大自然是培养孩子成长的第二母亲

                               ——走进大自然的启发

面对自己这惟一的心肝宝贝,父母们会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比如说:一个人一个房间,提供最好的营养品、所有用得着的学习工具、最好的学校等。但是,许多人忽视了这么一点,那就是没有把大自然这个环境充分地展现给自己的孩子。

有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只小黑熊,它幼小时就被关在铁笼子里面,年复一年,从没有被放出来过。当有一天终于把它解放了,轰它走出笼子时,它只在笼子周围的水泥地上走动,因为它从小就只在水泥地上走动。这让我们想起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他们何尝不是生活在“笼子”里呢?他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人堆里”,在家里有一大群宠爱者,在学校更是上千人堆积在地起,大街上除了高楼大厦还是人,而且也只在“水泥地”上行走。这个“笼子”造成的印象,除了“笼子”外,没有其他的。做父母的不应该忘了,无论孩子还是我们都还是大自然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您跟孩子来到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坐在软软的沙滩上,看眼前卷起的浪花冲刷着金色的沙砾,海鸟在海面上低飞高翔,风帆点点,还有那远处天边燃烧着的晚霞……我们无法想象坐在您身边的这个小人他的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会是什么样的。他会发现天和海连在一起,海上的船近大远小,海风比城市里的风清凉,蓝天的颜色和大海的颜色相近。他还会告诉您,您的脸被夕阳映得很红,很好看……等等,可能他还会为您唱起《外婆的澎湖湾》。年龄越小想象力越丰富。记得初一年级有一篇作文就叫《夕阳》,真的是挺难为孩子们,因为大多数孩子只是从楼缝里看过夕阳。 语文书上的文章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很多的文章都需要孩子们对自然有所接触才更有益于理解和感悟。

比如:《小橘灯》、《桃花源记》等等,如果没有看过山峦飞瀑、高峡平湖这些自然美景,如何能驾驭得了这些课文,除了死记硬背还能有什么?怎么谈得上感悟?除了语文,地理、历史等也是需要大自然体会的。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多少深入大自然怀抱的机会呢?

城市里的孩子像是生活在窄胡同里,胡同里的视野是有限的。我们给孩子多大的空间,他就吸收多大空间的能量。

我们来看一个城市学校初一年级的一个作文题:《我眼中的大自然》。

家长们可以设想一下,城里的孩子会写些什么呢?多数同学可能会写去公园看到的景色。公园里虽然有小桥流水,有花草盛开,有树叶飘落。可这些毕竟是小巧的园林景色,它怎么能与山川原野、江河湖泊、张村野景这些尽显大自然气魄的景致同日而语呢?可是无论是城市里的孩子也好,还是老师也好,都离大自然太远,而学生课本里大多的知识,都是来自大自然有关的内容。

您看,语文书上有山乡农村,地理书里有山川河流,历史书上的人和事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水库面积、两座山这间的距离、化学中的化肥……可以想象从小生活在窄胡同水泥地上的孩子对水自然没有什么感知,却被大人们要求着熟读硬背,领会内涵,灵活运用,吃懂吃透,以求得高分,将来好进大学的门,这种要求是多么苛刻。

孩子们从高考的考场一出来,就已经把死记硬背的知识留在了考场,还给了老师,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是用胶布贴在心上的,没有和心长在一起。

有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郊区农村,看到树枝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塑料袋,随风飘扬着,麦田的地边也随处可见。我们就在一起讨论有关塑料袋的问题:它的最终归宿会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什么变化?要多久才能发生变化?它带给人们的好处有哪些?弊端有哪些?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望着满天飞舞的塑料袋,孩子们静静地看着,想着。突然,一个孩子冒出一句:“大自然是我们的,我们应该爱护它!”这句话如果是他们看着书、看着电视说出来的,我不至于感动,可是在他们是在田间地头上悟出来的,我会感动,因为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刻骨铭心的,这就不仅是写一篇好作文的问题了。

“人与自然”可能会成为他今后关注的话题之一,并尝试着为大自然、为环境做些什么了,这对他今后的整个人生都将是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个小小塑料袋的启示,我们无法想象出孩子们若能多接触大自然,那带给你们的启示将会有多少……

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把成长的责任还给孩子。为能成功地把成长责任还给孩子,那就应该学会为孩子创造环境。这个环境要有足够的空间,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能让孩子的思绪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在这个环境里他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知识,也许还能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等一些深奥的而又是您无法用语言教会他的东西,而走进大自然就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鼓励孩子远行。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很多学校在放假期间要求孩子独自远行,甚至出国旅行,并把这项活动纳入学分。孩子之所以钟情于修学旅游乃是因为修学旅游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和课外知识。

城市是个“笼子”。

我们除了必须呆在这儿以外,别忘了我们还是大自然的孩子!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吧!

 

第五章  合作的态度最感人

                                       ——让孩子心悦诚服地听话

我们经常替孩子着急。这件事他要不听我的,准有苦果子吃,可是,孩子跟没晤似的。比如,东西乱放了,该写作业了还在看电视,小时候骂两句就行了,可是,长大了还不听语辞 ,可真叫人闹心了。比如,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去网吧的次数太多了,一天到晚有一万个不担心在等着我们。可我们这边磨破嘴皮子地说,他小祖宗却八分漫不经心,还有二分不耐烦。又想起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可能天下最难的职位不是国家安全局局长,也不是微软公司的总裁,而是为人父母。

局长、总裁可以辞职不干,而为人父母却不能辞职,不能回避,也不能提前退休。所以还是来看看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吧。

做家长的替孩子着急,说他,骂他,指责他,恨铁不成钢,这都是教育他,为他好,都没有错。但家庭教育靠发指令是不行的,因为指令本身就是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有不平等在里面。

所以想让孩子心悦成服,在和孩子交谈时,就必须笨重孩子的态度。给孩子发出指令时,要心平气和,做民主型家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社会实际,让他感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不然孩子会感到您是在发号施令,认为听话是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有一种必须、马上、现在、立刻就要听、就要做的压力。他就会埋怨家长没顾及他的理实感受,或者说没充分地顾及到此时此状态下他的感受,这样就容易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今后不再犯错误。要达到某个目的不用采用训斥、恐吓的办法来威胁孩子。

孩子发生错误的行为时,如果他感到您的话是对他有好处,他才会欣然接受。您为正在做的事情着急,于是,您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也应该跟您一样着急才对。可是孩子怎么能与我们同步呢?除非先把双方都调到同一个频道里,或必须要改变了,而不是在父母的责骂声中被 迫去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初中以后,青少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们就会在越来越多的事情上愿意自己做主,并会尝试着用一些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是好事情,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您可千万别觉得是他犟嘴的本事提高了。其实,孩子在成长,我们的“招儿”也在成长才对。

有的孩子屡屡抗令,甚至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什么事都说不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有这样几种可能:

一是若干年来,您的“指令”经常得不到执行,您也懒得追究,而他也习以为常了;

另一种可能是“指令”太多太罗嗦了,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的“指令”太权威、太不容商量,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他自然不愿意接受。 

反过来想想,如果孩子太听话了,太乖了,干什么事情都畏着畏尾,胆小怕事,没有人扶着一步也不敢走,这样未必是好事。孩子遇到事情愿意自己做主,正说明他是个很有主见、不愿依赖的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法,这未必不是好事。主要是看家长如何引导、培养他们。

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能欣喜地发现,孩子越来越懂事,能跟我们在一起讨论一些话题,他的心理距离与成长越来越近,也常尝试着模仿大人做事,这些成长都是悄然无息的。他对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迫毁希望家长把他当大人看,更加追求平等。

可是,我们做家长的有时会觉得他们在我们心里,跟幼儿园时期没多大区别。其实您内心的潜意识是盼望孩子别长大,还像小时候那样好玩好哄,还像小时候那样整天屁股后面跟着,您喜欢也习惯了他依偎在您的怀里。所以,现在他不听话您很生气。您的生气实际是对孩子想从您怀抱里逃离的动作感到恐惧,您不愿接受这种距离感。孩子长大了,以飞快 的速度成长着,而我们还固守着一套旧的教育方法。您下“指令”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您生气。

现在也许要来跟孩子商量些什么了,并要试着多了解他们,甚至要放下架子去向他们求教些什么了。

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了,现在的孩子们也成熟得太快了,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各种表现、各种问题也要这样,不能笼统地指责。如果没有调查,您的发方就会成为指责,而这种指责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只能使孩子沮丧或逆反。所以,要想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指导,那家长就一定要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用合作的办法解决问题,尊重孩子的意见,耐心听他的解释,然后取得一致的意见。


第六章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

                                       ——尊重孩子玩的天性

家长多数都有这样的情形,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很高兴,对孩子玩很不满意。

幼儿时期孩子爱玩们们挺高兴,小学时期爱玩我们还能容忍,但到中学您就忍无不忍了,因为您觉得,玩物丧志,会耽误学习,所以,您就会把孩子正常的玩也称之为贪玩了。 玩,是从婴儿到老人都喜欢的活动,是人的天性。难道我们不爱玩吗?打扑克、下棋、看电视、逛公园、跳交谊舞,不都是玩吗?我们也是孩子,只是年龄大点而已。只要孩子不因为玩而荒废了学业,玩就是有意义的。其实玩对人类是很重要的,甚至玩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潜在作用的,所以,有些玩会在孩子的头脑里留下印迹,未来的生活中会给他们启发。 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基础; 玩是孩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长廊。 

现在的教育使孩子过早地挑起了学习的重担,承担着过重的压力,孩子们缺乏游戏、娱乐的自由时间,个人的性趣、爱好得不到发挥。尤其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生活在溺爱和自我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所以,在孩子们游戏、娱乐的时候,对他们减轻压力、释放压抑的心理,对他们培养人际交往、发展兴趣、培养才干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细想,孩子小时候的玩耍,大部分都是模仿成长的游戏,是他们进入社会前角色的演练;同样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大有好处。在玩的过程中,会显露他们的一些才能和智慧。事实上,玩得好的孩子在学习上大都有灵气,而在学校里,学习上花时间最多的学生,往往不是学得最好的。

所以,我们不仅提倡孩子们玩,我们还提倡大人和孩子一起玩,不管孩子有多大,也不管您有多大。仔细想一下,您就会发现,当我们带着父母的角色跟孩子在一起时,常常想的是如何教导与纠正孩子的缺点。有太多的亲子关系不和的原因,是同父母们放不下权威的架子,一味自己说了算有关。如果童心能经常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在游戏中享受一番,就像从纷繁杂乱、忙忙碌碌的世界中来到蓝天绿野,心旷神怡的大自然中一样,放松一下神经,又能在玩中最大程度地亲近孩子。

玩能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有效的途径。玩的时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的时机,玩也是父母实施教育的最佳载体;玩是孩子学习成长最喜爱的方法,孩子喜欢您的时候,就是您把自己也当孩子的时候。

其实我知道您并不反对他玩,只是怕他只顾玩,玩野了,玩歪了,但是,玩也是可以引导的。今后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玩,比方说:

(1)公园散步;

(2)骑自行车比赛,或爬山、游泳;

(3)去孩子喜欢的餐厅吃饭;

(4)去买孩子一直想要的书、磁带、光盘;

(5)举行周末好朋友聚会,让孩子邀请同学来家中作客;

(6)去拜访一位知名人士或一个重要的人物;

(7)去看电影或演唱会;

(8)去看某种比赛,或参观博物馆;

(9)去某个亲戚家过夜,或去远足;

(10)支持孩子的爱好,并培养其其浓厚的兴趣;

(11)适当的电脑游戏。

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玩,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游戏和玩耍,支持孩子玩的天性。在同孩子玩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引导。玩就要玩好,学就要学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地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要真正做到理解孩子,要真正放手让孩子去做,允许孩子去做脱离父母设计和安排的事,允许孩子做错事,甚至做出一些“傻事”来。聪明的孩子更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

牛顿小时候常做“蠢事”。他曾把灯笼系在风筝上做实验。

爱迪生小的时候也坐在鸡蛋上企图暖出小鸡来。

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小时候对月亮好奇,好几次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有一个次差点摔下来。

史丰收上幼儿园时,非要把“小”字倒着写。他认为,既然“大”字下面两条腿向外伸得大大的,那么“小”字两条腿就应该向中间并得小小的。上学后,一次算术课上,他突然问老师:我们看数、读数、写数,都是从高位到低位,为什么演算要从低位到高位?能不能从高位到低位演算?他最终创造了“快速计算法”。这些事情在大人们的眼中看起来似乎是傻事。但是,就从这样的事情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做父母的必须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且允许孩子发表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因此,只有理解孩子,善于从孩子的玩中才能发现孩子的长处真正实施有效的指导,以发挥孩子的本性。一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理解,总是不断地抱怨孩子我行我素,不听家长的安排,不接受家长的指导。还有一些家长恨不得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学习。认为孩子玩多了,就要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应当改变的。

当然,玩中学学不能理解用玩来替代学习,只是说明适度的玩,对激发孩子的潜能是有好处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帮助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玩。

但有些家长在孩子玩的方面,特别是在兴趣发展方面,孩子喜欢学的,他不让学;而他想让孩子学的,孩子又不喜欢。严重时,便和孩子发生冲突,有时还很尖锐。其实,这里错在做父母的,因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和爱好强加给孩子。但是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往往并不满意,并不领情,从消极对抗以致发展到公开对抗。

聪明的家长应该这样:如果我们的孩子从玩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个兴趣又是积极的、健康的,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玩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第七章早恋(练)不可怕

                                 ——“狼”来了,不可取!

假如您看见孩子和异性同学交往,千万别急于下结论,以为他们在谈恋爱。

班上的男女同学很多,有一两个对脾气的、合得来的,属正常现象,要是一个对脾气的异性同学都没有,似乎倒有点不正常了。

青春期的男男女女,由于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已开始注意异性的相互吸引,这是很自然的事。也许您的孩子长得很帅、长得漂亮,学习成绩很好,这就会有很多孩子喜欢他。这可不是件坏事呀。至于“恋爱”,他们也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街边看到过。真正恋爱干什么,他们并不清楚。他们更多的是正常的异性吸引,在喜欢的同学面前说些知心话,说一些趣事,闲扯一些班里的琐事,喜欢跟他一个多聊一些,也许连手都没拉过。您千万别大惊小怪,患上“早恋过敏症”。

经常是大人们的大呼小叫,惊惶失措,唠唠叨叨,才让孩子们感到这是个神秘的事或是羞耻的事,是个大逆不道的活动,是个正跌入万丈深渊的活动。很多家长想用封闭的办法使孩子不沾染早恋,于是采取打、骂、跟踪、找老师、偷看日记、控制恐吓等高压态势,以为不给孩子可乘之机,孩子就“恋”不起来了,其结果反倒是让孩子们从家长的言行中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可救药性。既然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和安慰,他的心里话只有跟她说,她的秘密只有跟他诉说。这样一来,孩子认为就是自己做错了事,学习成绩更加不好,而他们两个人也越来越走得近了。家长的防范有可能促进孩子早恋的进程。

天津曾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对父母怀疑自己的孩子在谈恋爱,于是花钱雇私人侦探采取跟踪手段了解情况。孩子说:“我恨死自己的父母了。”大家想一想,这不是适得其反吗?为什么家长们认为如果不干涉的话,孩子就一定会走歪呢?为什么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不责备自己,只责备孩子呢?

家长知道不知道,少年时期异性的交往是他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称“早恋”为“早练”。青春期这些朦胧的感情,正是他今后恋爱结婚的必要准备,因为孩子是一点一点学会和异性交往的。我们应该平静地、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他心理内容丰富、逐渐地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如果发现孩子真的有“早恋”的倾向,怎么办呢?我建议在一个非常平静温馨的日子里,跟他聊一聊您中学时代的故事,让他觉得中学生们都有可能做傻事,并会有一些近似荒唐的想法,把您也变成一个中学生一样跟他交流。尊敬他,理解他,把家长的权威扔得远远的,他会逐渐向您敞开心扉。

如果孩子们只是正常的交往,只是同学的友谊,就让他们正常地交往下去,千万不要用不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而要把这当成一次教育的机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们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心情。要想改变一个人,除非这个人自己有改变的意愿。也许他们也正在为影响学业而苦恼,也许他们也正发愁不知今手该怎么办,也许他们自己也觉得有点过了,也许他们这时正极其渴望得到帮助。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协助而不是教训,所以一定先把你的心情放平和一些再说。

可以试着从这几方面聊起:我很理解你;我们也是从中学生走过来的;这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常发生的,不是不可饶恕的错;孩子你也要平和地对待这件事;跟我谈谈她好吗?爱是什么?责任是什么?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会不会与此有关?打算未来怎么办?有计划吗?如何去实施?无论如何实施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知识)对吗?从幼儿园到中学你觉不觉得人的变化是很大的?你能想象出大学毕业时你和她都变成什么样了吗?想一想理在你都能为爱做什么?如果你们能成为学校的男女状元,如果你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上自己喜欢的专业,那还会有谁反对呢?不过,诸位家长,拜托,这可不是一次谈话的内容,慢慢来,就像看病吃药一样,至少也要一个疗程吧。

另外,促成早恋的因素也与家庭缺乏正确及时的性教育有关,家长生怕孩子学坏,什么也不让孩子知道,致使孩子因为好奇心态进入早恋。所以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讲述基本的性知识,让孩子知道性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一步台阶,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人身心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学习以科学的性教育来教育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既要理解孩子、又要激励孩子,让他们在我们的信任中去学习怎样走自己的路,这样解决起问题来并不难。

                第八章  让孩子痛痛快快地哭

          ——哭的抚慰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大越不轻易掉泪,尤其是在人面前掉泪更是越来越少。何时见到中学生在人面前哇哇的哭?不掉泪,并不是说明伤心的事少了。苦恼一直在天天伴着孩子成长,当他们遭受挫折时,心里感到委屈和无助时,多么想化成泪水痛哭一场啊!可是他们有泪往肚里流的时候也时有之。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难受得哭了,如果是男孩子哭,一定会有拍着他的肩膀说;“好了,不哭了,勇敢些!男子汉有泪不轻弹……”如果是女孩在哭,一定有人把她拥入怀中,轻轻地拍着,嘴里也会不停的安慰着:“好了,不哭了,不娇气了,这么大了还哭,羞不羞?坚强些……”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有难过的时候,我们理应给予安慰,安慰是改变他们心情最好的办法,但是不是一定要劝阻他哭呢?其实哭是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当孩子哭时,您可以试一试以下几个环节。

(1)让孩子尽情地哭;

(2)不插入言谈,也不做拍拍等抚慰的动作;

(3)只是默默地陪伴着;

(4)别忘了还有您那关注的眼神;

(5)保证他能一心一意地哭,并哭得尽兴;

(6)保证他能从头到尾,不被打断,那些安慰性的语言和拍一拍的动作都视为被打断的表现;

(7)安慰的话、劝导的话也需要,但不是现在,是以后的事。

这和我们大多数的父母的做法有所不同。或许有人认为,我们的劝导方式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难道有错?想当初我哭时,爸妈也是这么安慰我的。也正为如此,我们今天会不假思索地、如法炮制地运用在下一代身上,而像这样让孩子哭的好处我们一直没注意到,它的好处是:

(1)哭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

(2)这个过程要完整才好,不要被打断;

(3)在哭中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4)在哭中会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

(5)哭得越彻底,哭后的情绪会越稳定,也越有利于他理智地重新审视这次挫折;

(6)哭得完全、彻底了,他会感到这件事没有先前那么糟糕了,此次挫折不易在脑中留下阴影;

(7)若干时间后,如果类似的挫折再次出现,他仍能感到这样的事没什么了不起,仍能清醒地思维和面对(这里只是说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不是说一哭,问题就解决了),不会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局面。

顺便也告诉我们的孩子,该哭的时候就尽情的地哭,该笑的时候就尽情的笑,假如不哭就能解决问题,相信你也一定不会非用哭去面对。谁没事总爱哭呢?没准还真让人家觉得我们很娇气!

                     第九章  赏识带给孩子自信

           ——正确的表扬方法、正确的批评艺术

正确的表扬方法

如果有一天,孩子拿着100分的卷子跑回家,您会对他说什么?是不是会这么说:“好,太棒了!”“真乖,真是妈妈的好孩子!”“不错,继续努力!”“太好了,今天爸爸奖励你,你说,今天想去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难道这样的表扬有什么不妥吗?

换一种表扬方式来感受一下!“太好了,祝贺你!看来晚上只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就是有好处!”“看来每天早晨背半小时的书再上学真好,初见成效了!今天我们庆贺 一下。”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1)前者表扬得笼统;后者表扬得具体。

(2)前者只是一个称赞

(3)前者只知道100分会让父母高兴;后者是让父母高兴的不只是100分,还有100背后的晚上少看电视和早起晨读的积极作用。

(4)前者表扬的是结果,后者表扬的是过程。

(5)听完前者的表扬,孩子会更加看重100分,只是觉得分数太重要;而听完后者的表扬,孩子会更加注意为争取100分而采取的行为,眼睛不只盯着分数,而是怎样做事。

(6)前者让孩子感到100分很重要;后者让孩子感到过程很好,很重要。

学习的过程永远比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包含方法、态度、毅力……而结果仅仅是水到渠成的一种表象而已。

但我们大人往往以自己的智力、能力来衡量孩子,对孩子本身的进步、取得的成绩熟视无睹。所以,家长往往很少表扬孩子。做家长的要注意一下这个现象;一个经常得到表扬和肯定的孩子,心里一不定会充满阳光和自信。

但表扬与肯定的方法动用时,要有几个注意事项:

(1)表扬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表扬都能让孩子下次还得100分。

(2)表扬不要事无巨细,不易太频繁,太频繁了会造成孩子接受能力弱,一旦染上表扬瘾,如果没有表扬,就不去做事情。另外孩子会有所不珍惜,养成唯我独尊的想法。它最大的弊端是让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

(3)表扬要及时,当时的表扬要比迟到的表扬效果好,尤其是他对自己的一贯做法有所突破时。不要为孩子的成绩打“白条”,要奖励他未来的期望。

(4)表扬切记要适当,不要期望值过高,不要表扬过头。表扬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会让孩子暗想下次要是达不到怎么办?父母会不会很失望,会不会不喜欢我?有时表扬很简单:一个赞许的微笑,拍一下肩膀,一个OK的手势,点点头。

(5)善于发现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尤其对待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表扬和鼓励是孪生姊妹。

孩子在学习《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手册》中,开始做家务,把房间打扫一下,爸爸妈妈回来后,连连夸奖:“房子这么干净,你真棒。”这样及时地肯定,使下一次孩子打扫房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相反,如果父母无动于衷,对孩子的变化熟视无睹,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不到肯定,就可能会减少这种行为。

               正确的批评艺术

“批评”和表扬都不可过多或过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判断力,一定有一些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父母,就应该教育和引导,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将影响到孩子今后对学校、执法机关、法律权威及及整个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一味地赞扬,孩子犯了错误也包容,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这同样不可取。

如果父母一味呵护,不加区别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显示出傲慢,在他的眼里,父母只是他们的摇钱树,不值得尊重,也不会重视父母的建议。

孩子有不良行为,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有些父母却给孩子越来越多不当的惩罚、过度的惩罚,于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惩罚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在这样舆论的宣传下,使得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显得越来越不知所措。该惩罚的时候不惩罚,一味放任,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日益猩獗;而不该批评惩罚时,却又打骂,甚至轰赶出家门,使孩子不知所措,胆小怕事,畏缩不前。

请看英国的位校长是如何“惩罚”小学生麦克劳德的:

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的办法是让他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高明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进行批评时,一定要讲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有时候即使是孩子不听大道理,其实心里是明白的,不过是孩子比较任性而已,我们就要在态度上调整一下自己。

有些父母控制不住自己,做不到心态平和,容易做一些过激的行动,甚至“大吼大叫”,“大打出手”。为什么有很多孩子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呢?就是曾经在心理上同父母产生过对抗。

惩罚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自卑、焦虑等。问题的产生不在于惩罚本身,而在于实施惩罚的人。有的父母通过惩罚获得成功,有的父母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失败。应该知道惩罚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还需要灵活运用。就像英国校长惩罚麦克劳德一样。

有一些人将惩罚等同于体罚。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错误观点依旧盛行。孰不知体罚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有些人甚至对孩子的肉体进行打击,这不仅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还很容易造成对孩子身体伤害。

批评时应该注意以下5个原则:

(1)批语时要有耐心,要头脑冷静。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理性,脾气好,有创造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自身必须是这样的人才能要求孩子也这样。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交流,说“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我想听听你的解释……我建议你这样考虑……我知道你不会这样的”等等。不要将批评孩子成为自己不满心理的发泄。

(2)批评时要有正确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让孩子自省,是让孩子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办法。尊重是双方的,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也有一颗自尊心,要注意在孩子的伙伴和朋友面前维护他的尊严。

(3)批评和惩罚要与具体的指导行为相结合。批评的目的在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今天有客人在,孩子却不停的吵闹,您可以说:“我和叔叔在说话,你吵闹是不礼貌的,你可以到卧室去看书,或者去看电视,听清楚了吗?”这样即批评了孩子吵闹的不礼貌,还给孩子提出了该去做什么的指导性建议。

(4)一旦出现不良行为,要立刻纠正,不要拖延。孩子的记忆时间很短,遗忘较快,如果惩罚时间相隔太久,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或许孩子在这段时间已经自悟,如果加上惩罚,容易造成孩子的不满情绪。

(5)在批评和惩罚时,最忌讳的是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结果父亲要批评,而母亲一味袒护,一味宠爱。意见不一致,一是助长了孩子利用父母矛盾的投机心理;二是孩子也分不清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无法在心目中长期建立稳定、正确的行为规范。

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溺爱当中,他就会十分脆弱。

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批评当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恐惧当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可以看出,批评和表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辩证实施的。

                  第十章  坚定地走出挫折

          ——战胜挫折三步曲

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实施实说》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写的书,书中有一段少年时期受伤害的情节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数学课……我想入非非,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左边又指向右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在左右地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他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 无误的砸在我的脸上。数学教师说:‘你把全班的脸都丢尽了……’从此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患上了数学恐惧症……”

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小学生、一个学习成绩不错又自尊心很强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伤害。如果这受伤的幼小心灵得到及时的抚慰,也许不会有什么大碍,可事实是,当这样的伤害没有外界的帮助、靠幼小的心灵来消化时,确实负荷超重了。”

接着崔永元写到:“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38岁生日的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

无法想象,幼年时期的一次伤害,一直到38岁还会“心狂跳不止”。伤害是有记忆的,估计48岁甚至58岁时也还是“对我来说数学是伤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的时候,它什么都是,就是不是数学。”我们试着以此为例来帮助受了伤害的孩子走出困境,不留下类似的“数学恐惧症”。

如果妈妈知道了此事,就请尽快地安排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馨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试着走走下面三步曲。

第一步,提出孩子在整个事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其实我知道你挺喜欢数学课的,是吧?”

“你并不想在上课时走神,不是故意的,是吧?”

“其实你一直都很尊重数学老师的,对吧?”

“即使走神了,也不是想对老师不尊重,对吗?”

让孩子在问话中随意回答,随他怎么说,先不对他的话加以评判,也不打断,只把您关注的眼神和专心听的态度给他。

第二步,与他分享整个受伤的过程。

“这件事让你很不高兴,是吧?”

“你觉得老师这样做挺伤自尊心的,是吧?”

“当着全班人的面挨批评真是痛苦的事,是吧?”

“这粉笔不仅是砸在脸上,也砸在心上,有点委屈,是吧?”

“那你现在怎么想数学老师?”

“那你现在怎么想数学课?”

“那你怎么想数学?”(数学本身没有错啊)

还可以设计很多的问话,让孩子一吐为快,妈妈仍然认真做听众,不加评判,更没有批语的味道,也没有教导的意味。您的问话越具体越好,孩子哭得越好,请安静地陪伴着他,不要打断他,引导他说下去,讲下去,把内的见面 情绪、不满、疑虑、恐惧等全部流淌出来,让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心情得到放松。在他诉说的时候,一方面会感觉问题不那么严重了,也觉得有人和他分担了,恐惧会减少许多,同时在诉说中,大脑也在重新整理思绪,会帮助他从苦绪中走出来,不至于让不良情绪把自己完全控制住,这一点很重要。当然以上动作也许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三步,帮助规划他的思路,把受伤的阴影化为艳阳天。

“其实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老师,他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上课时走神,对吧?”

“如果你每次上课都走神,老师也不管,那会怎样?”

“一个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会很着急,对不对?”

“所有老师都不愿伤害任何一个孩子,你信不信?”

“不管老师采取了什么方式,我们都试着去理解他的真正用意,好不好?”

“其实也要感谢老师,他用这种方式让你牢记在心,上课时精力必须集中,包括其他课。”

“老师教的学生太多,还有那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让老师操心,我们试着原谅他好不好?”

以上动作不是一次完成的,多进行几次,巩固他的正确想法,依然以问话为主,并引导他不往歪处想,使他不断地消除恐惧感。最好再见一见老师,请求老师配合做一件事,近期不表扬他没关系,但请别批评。

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指责、批评,否则便是雪上加霜。要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愈越这个困难,使他战胜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孩子遭受适当的挫折可以增强未来的抗挫折能力。“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经常遭遇失败、遭遇挫折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自我否定。实践证明鼓励、表扬、肯定更加符合中学生成长的实际,所以,家长的教育方法应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成功者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创造机会,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体验成功,产生自信,是前进的动力。如何让孩子体验成功,产生自信,父母是要很好的研究的。

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安慰和鼓励,学生最期待的是得到老师或父母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中,无论失败或者成功,都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好,再试一试。”“我觉着你能行。”“上一次不就挑战自己成功了吗?再来一次。”恳切的鼓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而“差远啦!”“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我们家孩子就知道玩,从来不学习。”一味地警戒和责难,会使成功化为乌有,甚至失去了尝试前进的动力。

我们在花费力气修补孩子的创伤的同时,再一次引用崔永元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生命走廊中少一开了一扇窗户。”

        第十一章  家长教育孩子的六大错误观念

在今天,不但学生需要学习,为人父母者也要学习。这里所谓的学习,不是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的学习。做学习型家长的倡导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晓春认为,做学习型家长不是要求家长掌握正规、系统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家长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常识。这些常训是比较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

当记者问及改变无数被老师、父母定型的“差生、坏孩子”,使他们最终变为优秀学生的李圣珍老师:“您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怎么看?”

李老师说:“我感觉,对父母的素质教育比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迫切,也更棘手。现在那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那么多的党旗为了孩子的发展绞尽脑汁却收效甚微,那么多的孩子厌学、逃学、讨厌父母,甚至出走、犯罪,这不都说明氏 们的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吗?在教育子女当中,家长占主导地位,孩子是被引导一方,主导方误入歧途,还指望能教育出什么有出息的孩子?

李老师的话引人深思。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但经常出现的最错误的观念有以下六种。

                    误区一:用自己的爱作为交换的筹码,以未来吓唬孩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些家长用爱做筹码,来换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家长 ,把爱物质化,把感情物质化,给孩子零花钱,不让孩子干家务等。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用钱来量化你的爱,给他钱少了,他就会认为你的爱少了。

        让他干家务活,他就会认为你不爱他了,自己吃苦了。还有的家长以未来吓唬孩子。在学校,老师整天强调社会竞争必须奋斗,要不然就怎样怎样;回到家,父母也说这些。以为这样可以达到让孩子学习的目的。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没有意思,生活没有乐趣,出现厌学情绪。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汇集的时代,我们如果培养了一个不爱学习、对人生失去兴趣的孩子,就等于为社会培养了一个“残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在家长而不在孩子。

                 误区二: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原谅,什么都可以不做。

 如果孩子认为只要学习好,考试成绩好,在学校老师喜欢,在家里父母喜欢,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那很可能我们培养的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到大学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工作了不能和同事、上司很好的相处,结婚了没有家庭责任,走上了社会没有公民责任,一生谈何幸福!

如果我们只是关心孩子学习好,他们的怎么自利可以宽容,不孝敬父母可以容忍,对别人的疾苦关不关心无所谓,对国家有没有爱国心也有关系。这样的孩子即使考上大学,出国留学,那他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又有什么价值呢?家长们明白不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败坏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爱的名义让他失去自立的能力,进而让他放弃对自己的一切责任,入弃报效我们的祖国。但是,这又是谁的错呢?我们做家长的务必要弄明白。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误区三:我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指望孩子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当家长对人生失去了信仰,对未来失去了希望,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整天忙于搓麻,不择手段去赚钱、享乐,认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了,而放弃了家长的责任的时候,却要求我们的孩子超越自己,这可能吗?这样公平吗?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都自暴自弃,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呢?

更有的家长对自己对孩子人都失去了希望,这就谈不上家庭教育了。家只能是孩子吃饭睡觉的地方,不是感情的寄托地,不是心灵的家园。所以,孩子的心只能在外面不在家中,孩子能身心健康吗?

所以无数专家呼吁,家长应该做学习型的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误区四:孩子是我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有一些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省长、县长、局长、厂长、处长、科长,都 不能如意,这回终于可以当家长了,于是施展家长权威。当孩子出现一点闪失,小则谩骂,大则体罚,甚至打死也无妨。殊不知,打骂在伤害孩子身体的时候,同时也伤害着他们的心灵。错误的教 育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深深的伤痕,致使孩子长大后也产生暴力倾向。

          误区五:将孩子交给学校,以为学校可以全包了。

教 育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了70%的作用。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让我们教 育孩子?那要学校、要老师干什么?我们家长的任务是把孩子养大,教 育是学校的事。这些家长不知道,平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 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教育,所以,自已的孩子还是需要自已教 育。应该明白的是,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除了传授给了他知识,至多是创造了一种环境和氛围。而孩子在人格、品德的形成上受家庭环境影响的现实是不应当忽视的。

          误区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有的有长很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想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你的孩子上了什么补习班 、学习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惜代价为孩子报各种培训,完全不顾孩子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种以家长为中心的期望,不会被孩子所认同,但孩子又迫于家长的权力、家长的压力,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违心的事。家长的充满希望的高期望值就会被孩子令人失望的表现所代替。

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引人深思: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一大批病态的考试天才。因为前者更有益于社会。

                                       第十二章  发现孩子的天赋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专长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出生的时候体质很差,脑袋出奇的大,医生断定他得了脑炎症。孩子终于上学了,可是老师讲知识的时候,他总爱问问题。比如,“为什么A要念[ei]呢?”“为什么1+1等于2呢?”怪问题。激怒了老师,以为他存心捣蛋,对他自然少不了冷眼。于是他被认为是坏学生。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以后更加不愿意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了。

考试到了,他考了倒数第一,终于被学校开除了。

如果这是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放弃了,是不是会在孩子的面前以及别人面前说:“我们家的孩子没有希望了。”因为老师都这样说最,因为他被学校开除了,这些“事实”不是判定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吗?

而这位孩子的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她深知孩子的性格,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既然他好奇心强,那就从好奇尽培养开始。

她决心挑起教育的重担。

母子俩一起,边晒太阳边上课,从自然科学到政治历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实验深深吸引着这个被学校遗弃的孩子。

由于对什么都好奇,书本中关于科学实验的事例,他就照着琢磨,亲手实验。12岁的时候,他就在火车上自己卖报纸开始赚钱,并利用空余的时间做实验。没想到一次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他被赶下了火车。

灰溜溜的他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的理解和原谅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并帮助他建立了相对“安全”的实验室。

这个当初被学校开除的孩子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的好奇心被老师认为是捣蛋,因此他被开除。而正是由于母亲的善于发现、正确认训和引导,保护了孩子的天赋。爱迪生的母亲对于爱迪生的爱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并且尽可能地为他创造了探索的环境、条件。

很多人之所以取得大的成就,和小时候的兴趣、爱好有密切的关系。

有很多的父母只知道让孩子考大学,却从没有把具体学习什么专业和孩子的兴趣联系到一起,所以才有很多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特长、兴趣一点都没有联系,产生厌学,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

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未来的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升一直很受一些优秀父母的重视。

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也都没什么兴趣,三天喜欢这个,两天喜欢那个,学习上所表现出的持续力真是令人失望。孩子在学习上所呈现出“广而不深”的现象,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现代孩子被 各式各样的学习填塞了生活,而父母焦躁的心态又常常催促孩子。因此,孩子在既没有自己的时间、又有家长过分干扰等因素影响下,没有办法去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要家长去发现,并根据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的。莫扎特3岁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个孩子如果对音乐没有兴趣,我们硬逼着他弹钢琴,那么弹的曲子仅仅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孩子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不会走入音乐的圣地。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对某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而强烈的渴望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积极性和创造性随这产生。作为父母应该去发现孩子的志趣和天赋,并加以培养,使之巩固坚持下去。

如何发现孩子的开赋,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有科学证据表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天赋,关键在于是否表露出来,关键是家长如何发现。

家长们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心观察孩子。

孩子是否善于背诵较长的诗句篇章?

当你第二次给孩子讲述同一个故事时,如果不小心说错了某个地方,孩子 是否能立刻察觉?

当你带孩子走街串巷时,孩子是否能指出曾经到过的地方?

如果一些类似问题你都答“是”,说明你的孩子记忆力相当不错,在语言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天赋。

你还可以注意,孩子是否一听到音乐就跟着翩翩起舞或小声哼唱?

孩子的日常举止动作是否优美协调?

孩子是否能很快学会骑自行车、滑板车之类?

显然,答“是”的家长可以相信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分,平衡能力也相当不错,舞蹈、武术也许是发挥他的长处的地方。

当孩子在玩玩具时,你是否发现他会自动按颜色分大小类?

当孩子开始涂鸦时,你是否观察到孩子对色彩有鲜明的喜好,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涂色?

甚至异想天开都不要紧,因 为这些都说明他有观察力和想象力。

不过,比发现孩子天赋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引导,就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寻找、比较和鉴别,了解自已孩子的先天基因的特点、强点和弱点。常见一些家长牵强附会,自以为是,任意夸大孩子的特点,并沾沾自喜。其实,《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发现孩子的开赋并不难,难的是将开赋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

发现兴趣的同时,也应端正心态,挖掘孩子天赋最忌拔苗助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加以实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只要我们当父母的能寻找到孩子智能的最佳点,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自己子女就能成为大有希望的人才。

当然,了解孩子的差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的潜在能力,有时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环境刺激,才能较为充分地显现。

有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能对孩子的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往往从考试的成绩来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则来自父母期望值,以致造成了对孩子认识上的偏差。

实际上,用成绩来评价孩子的能力,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尤其是某一科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能说明孩子就没有能力,特别是没有潜能。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比别的孩子差,并不一定就是智能上差,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有的小时候并不十分聪明,也有的在中学和小学学习时成绩一般。但是如果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可以发现他们从小在某些方面,就露出了特殊的才能。正是家庭发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最终使 他们成才。

举例来说,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茨·普瑞格,他起先的选择是学体育,但后业父母发现了他在化学方面的才能,及时开发了他的智能。最终,普瑞格发明了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大大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肖伯纳,是英国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 大的戏剧家和讽刺作家。在他小的时候,为了寻找智能最佳点,他的母亲花费了很多的心血肖伯纳原先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学画画,但是效果不佳。一次偶然的机会,反映出他在戏剧艺术上的智慧,最终他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许多孩子喜欢的作者,曾经被评为“北京十佳青年”。他在读小学时,除语文成绩较好外,许多门功课成绩都不好,尤其是数学,常常不及格,但是他的家庭对他在语言和作文方面的能力很欣赏,很支持。最终他成为众多孩子喜欢的著名作家。

伟大的发明家瓦特,小时候被称为“功课奇差的笨小孩”; 绘画大师毕加索,被称为“绘画的天才、数学的白痴”; 英国首相、著名的政治家邱吉尔,曾经两度考试落榜,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口才极差,甚至说话结巴; 卢梭小时候被认为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这些天才们在表现出某些方面的无能时,另一方面的潜能也在逐步显现。因此,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潜能,精心培养。而对于孩子某些方面的无能和缺陷,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是成功教育的开端。但仅仅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另一方面,还要做到理解孩子,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培养孩子应该是全方位的,这其中,非智力因素,即现在常说的情商,还有财商,也是促进开赋向能力转化不可忽视的环节。有些家长一味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实,非智力因素包括性格、情感、意志、品德、抗挫折能力等,对孩子的智力 开发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健全的孩子首先应该拥有健康的人格,其次才能谈到“杰出青少年”五个字。显然,如果一个钢琴天才却有着畸形的心理,同样不是来出的人物。

但是,在发现孩子天赋的问题上,有一个问题最值得家长的重视,那就是家长本身应有发现孩子开赋的本领。就如同伯乐相马,一定要有相马的本领。也就是说,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懂得竞争时代家庭教育和知识,懂得和孩子沟通,懂得向孩子学习,懂得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懂得和孩子共同成长,有了这样的家长,才会有杰出的孩子。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