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少女漫画拳皇冰女:淠史杭工程决策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54:46
淠史杭工程决策内幕
  罗会祥
  
  淠史杭开发40周年(1998年)前夕,我有幸跟随原省水利厅副厅长、淠史杭总局局长高冀生同志参观了灌区的各大重点工程,走访了许多参与淠史杭开发的老领导、老同志,对开发淠史杭的历史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1997年11月12日,我随高老专程赴马鞍山拜访原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同志。杜维佑从省人大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定居江南钢城,对我们的访问表示非常高兴。在长城宾馆,他回首40年前的往事兴致盎然,谈起淠史杭的决策内幕记忆犹新,就连一些数字都记得十分准确。
  当年,省地委决定开发灌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淠史杭”这个概念,更没有形成如今这样一个浩大的规模,开发灌区的决策几起几伏,经历了数次重大演变,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
  事情得从治淮说起。
  1950年夏,淮河再次泛滥成灾,两岸40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1300万灾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毛泽东流着眼泪在安徽省委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请周恩来总理负责抓紧拟定治理淮河的方案。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并亲笔题词。
  淮河是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治理的第一条大河,短短7年时间,仅皖西大别山区,就相继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座大型水库,均是由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别山四大水库有效遏制了下游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江淮地区的旱灾之患。江淮地区岗峦起伏,丰水年份洼地洪涝成灾,枯水年份干旱成片。民谣唱道:“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位于江淮丘陵中央地带的省城合肥,亦属严重缺水的地区。
  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兼任淮委副主任,也是安徽治淮工程的最高统帅,佛子岭水库建成以后,他就萌发了利用水库的尾水发展下游农田灌溉的设想。
  1953年,六安专区根据曾希圣的意见编报了《淠右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设计灌溉面积108.9万亩,曾希圣同意开发,并应允拨给1.25亿公斤粮食作为省里的投资。但是,由于挖压土地阻力大,群众搬迁困难,加之技术力量不足、物质匮乏,淠右灌区的方案没能付诸实施。
  1956年,淮委再次提出开发淠右灌区,并抽调了一个控制测量队和四个地形测量队,进行实地勘测,然后于1957年11月正式编制出《淠右灌溉工程规划》,将六安专区于1953年设计的灌溉面积发展到了551万亩。
  1957的这个规划较之1953年的方案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结果却遭到淮委的否定,准确的说,是曾希圣不同意。至于原因嘛,稍稍了解那段历史的都知道,当时,中央刚刚批过邓子恢的“反冒进”,绝对忠诚于毛泽东的曾希圣自然不愿做“小脚女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佛子岭、响洪甸两座水库下游的东西两淠河交汇处,拦河筑坝,再建一座水库,然后把水引到合肥,引向皖东。
  应当承认,曾希圣的构想富有远见卓识,也是非常有魄力的,但若按这一构想实施,现在的霍山城就完全成为水乡泽国了,全县的粮食主产区全部淹没,移民数万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人力财力物力也不堪重负。
  当时,六安地委深感压力,40年后,杜维佑很坦然地说,说实话,我们没有力量承担两河口水库这么大的工程。但是,曾希圣要求我们把水送到合肥送到皖东,是死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在广泛征求水利技术人员的意见后,地委经过慎重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折中方案,就是将六安地区境内的史河、淠河、杭埠河沟通,建一个特大型灌区。
  六安地委形成决议之后,杜维佑和专员赵子厚一道,专程赴合肥向曾希圣同志汇报这一方案。一开始,曾希圣不说话,听完汇报以后,他说,你们不要光考虑六安地区如何,要为全省着想。“我问你们,你们能调多少水到皖东?能不能保证合肥董铺水库的供水?”杜维佑和赵子厚相信地委的方案是成熟的,设想是周密的,于是端出了有把握的对策:兴建龙河口、白莲岩两座水库,沟通史、淠、杭三河,水量不少于两河口水库,完全可以把水调到皖东,而且可以保证合肥地区的供水。这个方案基本实现了曾希圣送水到皖东、保证合肥供水的目的,所以,他比较满意,也就不再坚持上两河口水库了。
  1958年5月30日,六安地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开发淠史杭灌区的机构和人员配备,决定由地委第二书记、专署专员赵子厚,地委农工部长魏胜得,专署副专员郑象生三人组成领导小组。
  7月6日,《六安报》首次发表淠史杭灌区即将开工的消息。
  7月15日,六安地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工程指挥机构和党委会,赵子厚任指挥,党委经省委批准由12人组成,赵子厚任党委书记。
  指挥部组织原淮委勘测设计院淮南组的25名工程师,在4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工程的总体规划,由史河、淠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纵横皖豫两省12个县市,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域,覆盖13130平方公里土地,设计灌溉面积900万亩。这个规划便是现在的规模。工程最初的名称为“史淠杭沟通航灌工程”,是按三河由西至东的顺序命名的,后来,曾希圣提出按三个灌区的大小顺序命名,这样,便正式改为“淠史杭沟通航灌综合利用工程”,简称“淠史杭”。
  规划设计并非一帆风顺,1958年的夏天正值大跃进高潮,指挥部反复比较多种方案,最后提出了走高线的意见。在否定低线走高线的决策中,技术干部黄昌栋起到了决定作用,他把淠河灌区的渠首从六安城西的下龙爪提到上游的横排头。史河灌区的渠首从叶集附近的开顺提到红石嘴。在规划设计中,除个别干渠外,灌区内的主要渠道都是沿分水岭走高线,一下子就把浇灌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1963年修正规划改为1100万亩)。一走高线,困难就大了,地形复杂,测量任务艰巨,土方量大,建筑物工程量大,施工任务难度大……总之一句话,走高线可以把水送到合肥和皖东,但六安地区的牺牲要增大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淠史杭的规划虽然得到曾希圣以及省委的认可,但并未纳入国家计划,甚至在开工以后亦没能在省水利厅立项。工程立不上项,就得不到国家的投资,就争取不到水泥、钢材、木材等重要物质。这就意味着,兴建淠史杭,六安人民必须自力更生。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曾希圣刚起床,脸还没来得及洗,赵子厚就从六安赶到了他家。赵子厚简明扼要地汇报了工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核心问题还是投资。听罢赵子厚的汇报,曾希圣询问了几个关键环节,满意地点点头,高兴地说,“你们尽管去干,有困难,我叫水利厅给你们支持”。之后,他亲自交待水利厅厅长张祚荫:“六安的淠史杭工程有困难,你要支持。”在曾希圣的亲自过问下,水利厅在淠史杭第一工期快要结束之际,才下拨295万元,真可谓杯水车薪。当时,全省各地都在大办水利,四面八方一齐向水利厅伸手,水利厅顾东顾不了西,没办法为淠史杭开“绿灯”。
  1958年,入夏以后,连续70多天无透雨,塘坝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死,500多万亩农田成灾,尚有152万亩不能下种,全区有200万人投入抗旱。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典礼在六安县苏埠镇南5公里的横排头隆重举行,这里曾是当年徐向前创造“苏家埠48天战役”大捷的战场,而今为了创造建设新中国的奇迹,六安人民再一次在这里誓师,向大自然宣战。中共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为典礼剪彩,专员兼淠史杭工程指挥赵子厚发布开工命令,挥锹破土。
  开工初期,国家没给一分钱,地区财政也拿不出钱,所需物质基本上靠群众自筹。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根,旧钢铁437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三个水泥厂,用石臼舂,用碾子碾,石料破碎以后,用筛子筛,用手工搅拌。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11条干渠全面铺开,最高上工人数达67.8万,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每个民工一个工日补助0.25-0.5公斤口粮和一毛钱菜金。
  就是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六安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淠史杭。淠史杭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江淮大地上铸造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