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买蝴蝶328甩刀:从《雪花那个飘》看高考34年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5:11

77年高考——从取消到恢复

  在《雪花那个飘》首集,赵长天所在的凤凰屯知青点为了一本“基督山伯爵”,正和与其它知青点起了冲突,双方剑拔弩张之际,高音喇叭传来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的新闻,大家马上做鸟兽散,朝各自的知青点跑去,争先恐后给家里打长途电话。或许,对于80后90后的人们来说,剧中知青们的激动之情很难理解。为何对于咱们如梦魇般的高考对于知青们确是天大的好消息呢?这一切源于高考曾经在中国停止了足足11年,大批本来应该坐在宽敞的大学教室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被赶到乡下,与田为席,与牛为伴。

  1966年中央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将知识青年的大学梦狠狠敲碎。当时高考的废除与文化革命有着重要联系,由于当时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号召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加之后来高考出了个白卷英雄张铁生,是以高考遭到撤销,而当时大学只能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然后这样的招生方式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青黄不接,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故1977年知青们得知邓小平恢复高考后,表现出极大兴奋,这不仅是他们回到城市的唯一途径,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时间改革——从寒冬到炎夏

  第二集里,赵长天、刘翠翠及知青点的知青们在雪天里上考场,途中赵长天半途胃溃疡发作,腹痛难忍,无法行走,刘翠翠毅然背起他,在雪地里艰难地朝考场跑去。不少年轻观众看到这个场景都不禁会产生疑惑,高考不是在炎热的夏天举行的吗?怎么会出现在雪天里赶考的场景呢?

  原来,1977年高考是在12月举行,当时 570万从15岁到30多岁的考生寒风中涌入考场,参加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而此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1977年以后,高考时间进行了调整,从冬季改为了夏季,2003年以前高考都在7月举行,2003年开始改为每年6月举行。其统一考试为6月7日、8日。由于部分省(市、自治区)按新方案实施高考或科目设置不同,高考结束时间不一,上海、山东、浙江于9日上午结束,海南、江苏于9日下午结束。

  录取率——从4.8%到60%

  《雪花那个飘》展现了77年高考恢复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惨烈状况,在那个年代里,考上大学无异于高中状元,是从百万考生激战中开出的一条血路。

  1977年高考刚恢复时,当年全国考生570万,录取率大约为4.8%,29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 1978年考生人数更是达到610万人,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因考生人数实在太多,增加招生近11万人,最后录取率提升到了6.6%。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增幅达到48%,录取率从1998年的34%一跃到56%。

  到了2009年,全国考生达到1000万,大部分地区高考的录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全国总录取率超过60%。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的快速发展。

  高考体检——从黄疸被刷到取消乙肝检测

  剧中,马老四在高考体检中就不幸查出患有黄疸病,与录取无缘,他不得不当场给医务人员下跪,求他们网开一面,让他上学。

  事实上,电视里的情景并不是虚构,77年确实是史上最严的一次高考体检。由于录取率低,需要通过体检淘汰三分之一的考员。可是高考体检检出病来的很少,有病的一般不会去考,要淘汰三分之一很难,大多是高血压、心率过速、弱视、色盲、少数的血小板减少。命运是残酷的,很多返城知青,好不容易等到这命运反转的机会,却因过于紧张而血压高了,心跳快了,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最后还是因此而被刷了下去。

  黄疸、肝炎、肺炎等传染性疾病也受到录取限制。而色盲由于受到专业限制,最不允许被漏检,从五官科普检到抽检,色盲关卡重重。

  但近年来,高考体检不似过去那么严格,部分省份已经取消了乙肝项目检测,而某些专业对近视等限制也放宽。

  高考“政审”——从“成分论”到“上访论”

  剧中,赵长天被宁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后,情敌曹老二趁机在“政审”上卡他一道,眼前录取无望,幸亏刘翠翠带他去县里找舅舅帮忙,他才政审过关,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今天看来,政审这个词有些陌生,但自195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开始,即设立了对考生的政治审查制度。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正因为通不过政审错过了读大学的机会,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所谓政治审查制度,其内容是对考生的家庭出身、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思想品德情况进行考查。“政审”决定着考生能否被录取以及录取到哪所院校、哪一专业。

  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政审也还是存在的,据一些回忆录说,当时如法律系也还是不录取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学生的。不过相对于文革时期,这时候的政审放宽了很多。当时关于政治审查是这样规定的:政治审查,要全面贯彻党的阶级路线,要注意成分,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

  高考恢复34年以后的今天,似乎“政审”对于考生来说是很遥远的词语。现在的高考录取基本采取择优录取原则,也不再存在什么“成分论”。尽管人们已经感觉不到“政审”的存在,但“政审”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2009年河北考生冯艳就因高考政审而差点被拒面试,原因是冯艳的父亲有过因上访而被拘的前科,所以她的政审差点不能通过。

  科目改革——从“文6理7”——“3+2”—— “3+X”

  77年高考恢复后,一共四个学科,语文、数学、政治和理化/文史,拿上海的理科考卷为例,分为四张卷子:12月11日上午考数学(100分),下午考政治(100分);12月12日上午考理化(60+40分),下午考语文(100分)。总分400分。当时录取分数线在240分。

  80年代,高考一直采用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的形式,这样的科目设置导致一些学生偏科严重,对高中教育教学产生了偏颇导向。随后,为了抑制教学中这种不正常现象,1995年全国各省开始实行了 “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和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每科满分原始分为150分。

  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出“3+X”高考科目改革,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3+X”方案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必考科目,“X”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至2科。

(责任编辑: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