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海兰珠小说:人类的意识结构(全文修改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31:06
人类的意识结构(全文修改稿)(2011-06-09 12:31:32)  

 

    

    人类的意识结构一种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综合的结构。

    其中:

    经验制作由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组建;

    概念制作由概念意识建构。

本文着重就经验制作的特点和概念制作的特点,以及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的互为关系,探讨人类的意识结构。

为了深入探讨,先简略回顾一下: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懈之争。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的感知,经验通向事物的本身性状;唯理论则认为普遍必然的观念和知识不是经验的,而是由先验的理性运作而得到的。

    休谟在他的《人类理解研究》中认为,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其中,印象来自经验,观念则是心灵自己的产物。

    亦有学者认为,感觉包含着我们的各种能力,可是倘若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那么我们对于“永恒”、“无限”这类观念又如何体会呢?

对此,我以为,如果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从人类意识结构的总体把握上进行考察,那么,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休谟的印象和观念的划分,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人类的意识结构各个方面,以及人类意识结构的组成方式。这样,我们就将给予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以及印象和观念的划分新的思想穿越和解读,并将透彻地了解“永恒”、“无限”这类高度抽象的观念是如何在我们的心灵中生成的。

怎样来理解人类的意识结构?

我在《生命意识方式的探讨》中提出了人类意识结构的问题。认为,对人类的意识结构理解,需要从整个生命意识方式进化的历史过程上进行总体的考察,才能获得真正的穿透和把握。

人类的意识结构,它的底层是反应意识,中间是知性意识,上层是概念意识,是一种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综合。

对于人类的意识结构来说:

经验制作是根基性的。这种根基性是由生命意识方式进化的历史过程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活动在其根基性上和动物的意识活动是一样的,它起源于经验方式,是一种经验方式的反应意识活动和知性意识活动。

概念制作则是加入性的。概念制作是对经验制作的再制作,它把经验制作所获得的印象和判断,制作为概念,进行概念编辑,生成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造就观念、思想和知识,由此展开人类所独具的概念意识活动。

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共同地组建了人类的意识结构。在这种意识结构中,经验制作具有它的根基性和确定性,概念制作具有它的加入性和编辑性。人类的意识结构的这种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概念制作的加入和编辑,将内在地驱动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走向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

如,当身体被一个硬物刺伤,在动物的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经验构造中,它产生的是一种印象的和印象合成判断的经验过程。而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这种印象的和印象合成判断的经验过程即会有一种概念方式的加入,即一种以“痛”的语词符号为中介,具有指称和定义构造的概念方式的加入,生成一种“痛”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一种人类意识结构的经验和概念的合成。

概念方式的加入和编辑,使得人类的意识结构和意识活动,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特质,并进而使得人类的意识结构和意识活动,同动物的意识结构和意识活动有了一种根本性的界分,即,人类的经验活动有着概念方式的加入和编辑,而动物的经验活动没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和编辑。

对于人类的经验活动来说,由于概念方式的加入,其经验活动则进入了一种概念方式加入的新领域,使得人类的经验活动,在概念方式加入的编辑中,从经验方式的印象走向了概念方式的观念,从经验判断走向了概念判断,从自然之物走向了概念之物。如,艺术创造、科学实验、商品交换等等的活动,都不再是纯经验意识的活动,而是具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当人们在市场上用货币为中介,进行商品买卖活动时;当伽利略用他的小球斜面滚动进行惯性定律的力学实验时,这些经验过程已经不再是纯经验的,而是一种有着概念方式的加入和编辑,有着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的经验活动。这是是人类意识结构最为精妙的体现和所为,这样的体现和所为,恰恰是动物世界所不具有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近代哲学史上的各执一词和不懈争辩,长期得不到解决。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在于,哲学在过去的相当时期,没有从人类的意识结构上进行破解,没有懂得人类意识结构是一种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的综合。这种经验制作和概念制作的综合,既不是神授的,也不是随意的,它是由生命意识进化的历史过程所铸就的。经验论偏执于人类意识结构的经验性一面,唯理论则偏执于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性一面。两者都未从更高的综合上看清,人类意识结构是经验性和概念性的综合,是经验意识活动的概念方式加入。因此,只有从人类意识结构的更高综合上,哲学才能赋予经验论和唯理论适当的位置和更大的包括。

休谟把人类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他在解释印象和观念的区分时,一直是语焉不清的。休谟告诉我们,印象是一种生动的、活跃的知觉,观念则是一种比较不生动和不活跃的知觉,两者只是强烈程度的不同。休谟还告诉我们,印象最先产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停止后,复本仍然存在,这个复本就是观念。然而,休谟的这些说法并没有把印象和观念区分说清。当我们把印象和观念放置于人类意识结构中进行考察,那么,所谓印象就是一种经验过程的生成,所谓观念则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是可以从人类意识结构的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中得到透彻说明的。

在以上的讨论中,我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有两种经验意识活动,一种是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另一种是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

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是动物和人类都具有的。人类的心灵在还未进入到概念意识方式之前,或者说当人类还处在与动物为伍的蒙昧时代时,人类和动物一样,只具有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这种经验意识活动由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组建。

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则造就了人类的意识结构。人类在其生命意识的文化进化的历史过程中,以符号为中介,通过符号的指称和定义,获得了一种概念能力,这种概念能力的获得,使得人类的意识结构发生了一种新的构造,即底层为反应意识,中间为知性意识,上层为概念意识的构造。在这样的构造中,人类的经验意识活动因其概念方式的加入,从触觉感知走向了概念编辑,从印象走向了观念、从经验判断走向了概念判断,从自然之物走向了概念之物,并由此生成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

把握两种不同的经验意识活动,是我们理解人类智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休谟认为,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其中,印象来自经验,观念则是心灵自己的产物。他的见解实际上已从一定的解读上,反映了人类的知觉既具有它的印象性又具有它的观念性,其实质就在于人类的知觉是一种有着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这种有着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既由它的经验方式生成印象,又有它的概念方式生成观念。在休谟那个时代,人们不了解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一种怎样的构造,也不了解生命意识方式是一个进化过程。时代的局限使得休谟看不清,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一种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综合,是一种以经验方式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加入。正是概念方式的加入,使得人类的知觉能够由经验意识的印象走向概念方式的观念。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印象是经验的制作,观念是概念的制作,印象和观念的划分并不是两者的强烈程度不同,而是两种意识方式制作,观念并不是印象留在心灵中的摹本,而是概念方式加入对印象所作的概念编辑,是一种概念编辑的生成。

我们来较为深入地讨论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和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

一、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

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由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组建。

1、生理性。

我在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讨论中,认为它们的生理性基础是机体的触觉反应和多元的触觉合成。因此,经验意识活动和它所产生的知觉是具有很强的生理特质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性本能这个最强大的生理激发机制中,揭示了人类的经验意识活动和知觉行为,是和性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的。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高级神经活动实验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从“刺激 --- 反应”的行为意识机制中,考察了生理意识的知觉方式,并由此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实验成果和发现,并把这些成果和发现广泛地应用于环境适用、教育培训、能力学习、人力配置、性格塑造、精神治疗等方方面面。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考察了视觉的生理组织方式。如对一个特定图景方式下的不连续的五角星图形,在视觉的生理组织方式中,我们会“犯错”地以为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五角星图形。这样的“犯错”对于人类的视觉是处处可见的。如,我们观看电影和电视,在视觉的生理组织方式下,那一张张闪过的图片和一行行扫过的帧点,成了连续的运动物象。又如,投射进我们眼球的物象,按凸透镜的原理是倒立的,但在我们的视觉生理组织方式中则是正立的。带上一副凸透镜的眼镜,我们看到的物像都倒立着,可是过不了多久,我们的视觉生理组织方式就会使那倒立的物象成为正立的物象,而把凸透镜的眼镜摘去,那个正立的物象又倒立了,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视觉生理性组织方式又使倒立的物象回到正立上来了。

这样的情况和事例说明,我们的经验意识活动,我们的知觉始终是带有它的生理特质的,是和我们的肌肤性状、机体性状,感官性状,神经性状和大脑性状所综合建构的生理组织方式密切相关的。地球上的众多物种,因它们肌肤性状、机体性状,感官性状,神经性状和大脑性状的种种差异,造就了它们不同的生理组织方式,并因生理组织方式的差别而对自然世界的意识对象生成各自不同的知觉样式或经验印象。

2、直观性。

经验意识活动具有它的直观性。无论是反应意识的刺激反应行为,还是知性意识的多元合成判断,它们都是经验直观的生成。例如,被硬物刺伤,直观地生成它的刺激反应;吃着一盘红烧肉,会从视觉、嗅觉、味觉,嚼觉的多元直观的合成上生成一种合成判断,等等。

直观性是经验意识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质。它表明,经验意识活动始终是以直观为知觉的。也就是说,没有直观的经验对象,经验意识活动是无法进行它的经验制作的。没有太阳这个直观经验对象,我们就不会有太阳的经验制作,更不会有太阳的知觉样式和经验印象生成。

经验意识活动的直观性,从根基上决定了人类的知觉,以及是一切生命体的知觉都是以直观为本型,为实在方式的。这样的根基亘古至今,始终牢牢地生植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

经验意识活动和经验制作以直观为实在的根基性,造就了生命意识的一种内在性状,即,以可经验的直观印证为实在的依据。任何一种观念、思想和知识,如得不到可经验的直观印证,它就不能获得它的实在性确认。例如,宗教关于上帝的观念、思想和知识,因始终无法求得它们的可经验的直观印证,而不能获得它们的实在性确认。人们关于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推想,尽管有着很强的逻辑推理,但在没有获得可经验的直观印证前,无论这种推想多么合理,亦是不能获得它的实在性确认的。反之,种观念、思想和知识,一经获得可经验的直观印象,那么,它就能得到实在性的普遍确认。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方程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方程式,都是在获得可经验的直观印象后,成为普遍之实在确认的。

3、机制性。

经验意识活动有着它的多元机制。

一是反应机制。

反应机制造就反应意识。对于所有生命体来说,无论是低等生物、高级动物和人类,其意识的最基础形态是触觉反应。不同种类的生命体,因其触觉的生理构造不同,有着不同的触发反应机制。在动物学家的考察和描述中,我们看到,一种动作或一种气味,对于动物甲来说,可能无动于衷,而对于动物乙来说,则可能触发其强烈的反应。

二是判断机制。

判断机制造就知性意识。所谓判断,它是视觉、听觉、嗅觉、体觉、味觉、性觉、声觉、缺觉等等,经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处理所合成的反馈,它造就多元印象合成的经验判断。

经验判断有着它的多种形式,如:物象判断、关系判断、择取判断、食物判断、方位判断、距离判断、速度判断、强弱判断、安危判断、相似判断、异同判断、因果判断,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经验判断都是无概念方式加入的判断,它是以即时印象和记忆印象合成处理为框架的。比如说,我家里养的那条狗,一到下午4时,看到我站起来走向大门,它就会作出它的经验判断,认为我要带它出去遛一遛了,大多时候,它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我确实是要带它出去的。在这条狗的脑子里,所进行的就是一种即时印象和记忆印象合成的经验判断。

关于判断,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中认为,判断是一种先验的理性方式,并提出了他的四个方面十二项理性判断的范畴表。我以为,康德把判断划归为先验理性方式是偏执的,在我看来,判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性方式的判断,即概念判断;另一种就是经验方式的判断,即经验判断。这两种判断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前者是经验制作的成品,后者是概念制作的成品。

三是叫唤机制。

动物和处在动物时代人种的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是一种生物性的叫唤,这种生物性的叫唤既有个体情感方式的,如疼苦的叫唤、舒适的叫唤、暴怒的叫唤、悲哀的叫唤等;又有群体联系方式的,如警示的叫唤、求偶的叫唤、哺育的叫唤、寻伴的叫唤等。无论是个体的情感叫唤还是群体的联系叫唤,它们都是经验意识的活动。

在人类的文化进化中,当人类以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指称狩猎、采集和共享分配的食物对象,这种指称使得人类喉咙里发出的生物性叫唤,走向了指称性的声符,并最终使得人类从部落口语走向文字语言,获得了用语言想和思,用语言方式的概念加入对经验印象和判断进行概念编辑,用语言表述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用语言交流和建立人类精神纽带的能力。

叫唤为人类的语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生理基础。如果没有生物性叫唤,没有那种情感叫唤和联系叫唤的生物性基础,人类是永远不能走向语言和获得语言能力的,并由生理性的叫唤机制走向概念编辑的语言机制的。

四是学习机制。

所有生命体都有着它们的生物性的经验学习机制,这种生物性的经验学习机制在生命体经验历史的千差万别的世世代代积累中,形成了种种本能的框架。

这种生物性的经验学习机制的主体内容就是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技能获得和承续,它包括了生命体的行为趋向、动作模仿、肢体改变、物件利用、记忆调用和本能形成等。在这里,我把“本能”列入学习机制,是在于说明,从全貌上观察,“本能”这样东西既不是先验的和天赋的,也不是绝对凝固和一成不变的。任何“本能”都是一种世代学习获得的经验历史积累,它的形成和改变都要经过极为缓慢的经验历史积累,这样的经验历史积累则是以百年、千年、万年甚至数十、数百万年为计的。

“本能”会通过某种基因写入的方式,在基因复制中传递给后代,以致对于生命体的后代来说,这种本能是天赋的和生而俱有的,它们之中,有的会即刻显露,有的会成长性显露,有的会诱导性显露,有的会环境性显露,等等。

五是记忆机制。

经验意识活动是时时刻刻建立在记忆的存储和调用的机制上的。没有记忆的存储和调用,是既谈不上经验也谈不上意识的。记忆的存储和调用,包含了即时记忆的存储调用和长期记忆的存储调用。休谟关于印象在心中留下的复本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记忆的存储调用。从最为低等的生物到较为高级的动物以及人类,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方式。有的非常简单,以刺激带来的生理改变确立专项的触发机制,以后一遇到这种刺激就会作出触发反应;有的比较复杂,通过较为高级的神经元生成和大脑中枢确立,建立即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存储调用。对于记忆的生理构造,科学的发展还远远没有深入到它的核心,它仍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然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物理和数字方式上,实现了数据的存储调用,这种物理和数字方式的存储调用,在存量和速度上,已远远超过了生理方式的记忆存储调用,在自然世界中,开辟了记忆存储调用的新方式。那么,人类能否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把记忆存储调用的新方式加入到生命意识的文化进化,推进人类智能的新发展呢?我以为,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4、心理性。

经验意识活动具有它的心理性。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揭示了生命体的经验意识活动,是受到种群性格和个体性格的心理影响的。

什么是心理呢?我以为,心理就是性格,心理过程即是性格的显现方式。

性格有种群的性格和个体的性格,它同本能一样,是由种群的世代积累和个体的经历所建构的。

无论是动物的心灵还是人类的心灵,它们都在种群的世代积累和个体经历中形成各自的性格。例如,有的性格温柔,有的性格暴烈;有的性格驯良,有的性格残忍;有的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孤独;有的性格强势,有的性格软弱;有的性格热情,有的性格冷僻;有的性格活跃、有的性格闷惰;有的性格胆小,有的性格大胆;有的性格坚执,有的性格多变,等等。这些不同性格在经验活动的各种触发中,会以心理方式的释放,影响和作用经验意识活动的选择和作为。

在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性格同本能一样,不是自身绝对的,而是由种群的集体历史和个体的经历所综合建构的,亦内含着它所特有的学习机制。因此,对于种群的性格和个体的性格来说,是可以通过种群的历史变迁和个体经历的变迁而得到改变的。例如,当一个游牧民族历史地变迁为农业民族时,随着经验活动的选择和作为的改变,其种群的性格,心理的气质和情感,处世的态度,亦会随着这种历史变迁的世代积累而发生改变。当一个人在职业上发生变动时,如进入航海职业,在辽阔大海的长期工作和生活中,其个体的性格,心理的气质和情感,处世的态度,亦会因这样的个体经历而发生改变。

在性格和本能的比较上,相对来说,本能要比性格更为恒定,这是因为本能具有更为强烈的集体世代积累的遗传性,而性格则较多地倾向于个体经历培育的造就性。

5、主客性。

经验意识活动所获得的一切印象都是主客制作的成品,具有它们的主客性。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一切认识都是主客共制的成品。在康德那里,经验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心灵提供了认识的模版。离开认识的对象或者认识的模版,一切认识都是无以生成的。因此,康德认为,认识是一种主客共制的成品。

康德的批判哲学提出了认识的主客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也是认识论的核心所在。然而,我总觉得,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探讨了理性观念的主客性,而没有进一步探讨经验印象的主客性。康德学说,把心灵方式划归为主观范畴,而把经验方式划归为客观范畴,其结果是,他没有进一步把主客共制贯彻到经验意识活动,贯彻到经验方式的“印象”,我以为这是康德学说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看来,经验意识活动亦是主客共制的,经验方式所提供的对象或材料,亦是主客共制的成品。也就是说,经验方式的“印象”,并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和我们的经验方式无关的。恰恰相反,外部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是和我们机体、感官、神经和大脑的生理性状以及合成方式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机体、感官、神经和大脑的性状,以及合成方式,会主客共制地生成它们各自的知觉样式和经验印象的。

印象和认识一样,都是主客共制的成品。在鲁迅先生《风波》的小说中,有一个九斤老太,老是抱怨现在的“豆子比过去硬了”。其实这种“豆子比过去硬了”的印象,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和九斤老太年纪大了,嚼咬功能退化的主观性状相关的,是一种嚼咬功能退化的主客共制成品。

主客共制是我们把握经验意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核心,我将在认识论的篇章中予以更为深入和具体的讨论。

以上,我从生理性、直观性、机制性、心理性和主客性上讨论了非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讨论表明,经验意识活动并不是苍白的,而是有着它的多种能力和特性的。

    二、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

对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活动的理解,首先要了解概念意识方式的由来和特点。

概念意识方式是生命意识的文化性进化生成。概念意识方式的出现,既标志了生命意识从生物性的进化走向了文化性的进化;又标志了人类意识结构的出现,即有着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意识结构的出现。

人类的概念意识方式生成于概念的出现。什么是概念呢?概念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具有指称和定义结构的意识元。概念意识元的出现,使得生命体的意识活动获得了一种新的方式,即概念意识方式,这种概念意识方式就目前所知为人类所独具。

概念意识元的出现,源于人类的符号指称。而符号指称的出现是和人类这个生命种群进入一种生存方式的经验历史直接相关的。

最早出现的符号是声符。当人类这个物种在远古时代因生存环境的变迁,在某一时刻进入集体狩猎、采集和食物共享分配的生存方式时,这样的生存方式在其逐渐形成时,也产生和发展了一种实际的需要,即群体对食物共享分配的指称,而这样的食物分配的指称是需要一种中介方式来表述和达到彼此共晓的。而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在那时是一种最为简便和实用的中介方式,即可以用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来进行食物分配指称的表述,并达到彼此的共晓。于是,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就从生物性的情感叫唤和联系叫唤,走向了文化性的声符。

声符的出现:

一方面,随着声符指称对象的扩展和声符的组合运用,导致了人类早期的部落口语出现。进一步随着文字符号的出现,特别是声符同文字符号的结合,生成了可视、可读、可听和可记的文字语言,使得人类这个物种踏进了文明的发展,独一无二地获得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声符指称对象在群体交流中,需要进行它们的形象的和性状的规定,达到彼此共晓的定义,于是人类的意识建构了一种以声符为中介,具有指称和定义结构的意识元,这种意识元就是概念。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概念之物都是由概念意识元所编辑的,都是概念方式的建构。

声符是最早出现的符号方式,随着声符指称这种符号指称的出现,其它的符号指称,亦随着人类符号文化的扩展一一出现了。如,各种物象符号指称,以及文字符号指称、数字符号指称、几何符号指称、艺术符号指称等等都相继地出现了。在符号指称出现的地方,跟着的是符号指称的定义和具有指称和定义结构的概念意识元生成,这样的发展,最终使得人类的经验意识活动广泛地、普遍地有了一种概念方式的加入。

这里简要谈一下指称和定义:

指称,它是一种符号的记号和名称,例如,我用中文符号“石头”记号和名称一块被我称之为“石头”的对象,当然,我也可以用英文符号“Stone”记号和名称一块被我称之为“shitou”的对象。此外,对一个对象采用何种符号指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跟一定的主客关系相关的。拿石头来说,如果用来进行战争,那么,在战争的主客互为关系中,你用“武器”这个符号指称来对它进行记号和名称也是没有什么不可的。 

定义与指称的区别在于,定义是在指称的基础上,对指称的对象进行形象的和性状的规定。在这里:

一方面,定义以指称为基础,没有指称,定义就没有了它的对象,定义是跟着指称而起的。有人会觉得,既然定义是跟着指称而起的,那么定义和指称还有没有区别呢?我以为,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正如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中,反作用是跟着作用而起的,但作用和反作用是有严格区别的。在磁铁中正负二极是互为而起和不可分割的,但它们又是严格区别的,两块磁铁,正极对正极,就会互为吸引,正极对负极,就会互为排斥。

另一方面,定义是对指称的规定。这种规定就对所指称的对象的形象规定和性状规定。一般来说,形象规定是实指的,例如,父亲在动物园指着狮子对儿子说这是狮子。他所做的就是对“狮子”这个声符指称进行了实指定义。儿子从父亲那里接受的就是一个既有着声符指称和又有着实指定义的概念构造。父亲还可以进一步对儿子描述狮子的种种性状,于是,儿子则进一步从父亲那里获得了狮子的性状定义。人们会提出,对于儿子来说是这样,但对于第一个指着狮子给予指称的人怎样来理解呢?他可没有再在前面的人告诉他的呀。我以为,对第一个指着狮子进行指称的人来说,是一种实指指称,但对他来说只是指称,因为有指才有称。没有对象何来指称呢?而当他要告诉别人时,要成为群体的共同知晓时,他就必须将这种实指指称转换为实指定义,从而在群体交流中生成了一种具有指称和定义结构的概念。

概念方式的加入给予了经验意识活动极为重大的影响:

1、使得经验方式的印象成为概念方式的观念。

休谟认为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他的这个说法既没有把事情讲清,也没有把问题讲准。如,这是一种怎样的摹本?为何它使印象成为了观念等等。我以为,摹本的说法是不足取的,观念不是印象的摹本,而是印象的概念编辑。当印象在概念方式的加入下,被一种以符号为中介,具有指称和定义的结构的概念意识元所编辑时,它才成为了观念。这样,从印象到观念就有了生命意识进化史的支撑,就有了它的实际操作过程,就有了它的存在方式。

观念是印象的概念编辑,概念方式的加入使得经验制作的印象,成为了概念编辑的观念。

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理智通过感觉和内省两个渠道获得观念。其主要观点是,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思维的全部材料即观念由这两者而来:

一是感觉,我们的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关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运动、色彩、声音等各种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来源于此。

二是反省,我们在运用理智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当心灵反省这些活动时,它们便提供给我们另一类观念,这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这类观念有: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心灵的一切作用。

怎样看待近代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观点呢?我以为,经验主义的上述观点,实际上并没有为我们讲清观念的本质,即感觉的观念和反省的观念是一种怎样的建构和存在方式;更没有讲清何谓反省,反省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是什么,心灵是通过怎样的一种反省过程,知觉到自己的心理过程的,以及心理过程是如何提供和能够提供那些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观念的。经验主义在这些重要的问题上的说法是没有其真正的依据的,亦是不足取的。

我的观点是,经验以其感觉的方式提供给我们外部事物的印象,是由于概念方式的加入:

一方面,概念方式的加入,使得经验方式的印象成为概念方式的观念,成为具有指称和定义结构的概念意识元,并进而由概念方式的逻辑架构进行概念意识元的的概念逻辑编辑,生成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以及自我意识和概念之物。

另一方面,概念方式加入的本身,会在自我的指称和定义中觉察自身,对自身进行概念编辑,从而形成一种被经验主义者称之为反省的能力。这种被经验主义者称之为反省的能力,在我看来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方式自我觉察的概念编辑。正如一部字典的编辑,是以字的编辑来觉察字的本身。

至于“永恒”、“无限”等这些为许多学者所百思不解的,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观念在人类心灵中的生成并不神秘,它们是概念逻辑的编辑制作。尽管在外部世界并没有那种可被称之为“永恒”和“无限”的对象,可在我们的心灵中造成经验的“永恒”和“无限”的直观印象。但“永恒”、“无限”等这样的观念在人类心灵中的生成和出现是并不奇怪的,是有着它们生成的经验根基和概念编辑的逻辑所在的。

这里简要地讨论一下“永恒”和“无限”的观念是一种怎样的概念方式形成。

概念编辑是由概念逻辑所架构和推动的,而概念逻辑的核心是抽象和概括。当人类的心灵用“牛”这个语词符号,指称和定义所有被称之为“牛”的对象时,这样的指称和定义,既是对所有被指称为“牛”的对象的抽象,又是对所有被称之为“牛”的对象的概括。这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概念方式的抽象和概括,极为重要地使得人类的心灵获得了一种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编辑能力,这种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编辑能力恰恰是动物世界,动物的心灵所完全缺乏和不具有的。

这种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编辑能力,使得人类的心灵不仅能够以符号为标记,通过指称和定义的建构,把经验方式的印象转变为概念方式的观念;更能够以观念为对象,对所获得的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编辑,造就观念的逻辑进阶。

如,以“牛”、“羊”、“猪”、“马”等观念为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再用“家畜”这样一个语词符号予以标记,在人类的心灵中形成了一个“家畜”的观念。这个“家畜”的观念,是“牛”、“羊”、“猪”、“马”等个别观念的进阶,我把它称之为特殊观念。当然,心灵亦可在另外的场合将“牛”、“羊”、“猪”、“马”等个别观念,与“虎”、“狮”、“象”等个别观念一起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用“动物”这个语词符号予以标记,在人类的心灵中生成出一个“动物”的特殊观念。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用“动物”、“植物”、“微生物”这样的特殊观念为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以“生物”的这个语词符号为标记,或者以“生命体”这个语词符号为标记,生成“生物”的观念和“生命体”的观念。“生物”和“生命体”在观念进阶上高于“动物”、“植物”、“微生物”,我把它们称之为一般概念。

如此,我们看到了在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下,人类所获得的种种观念,有了不同的阶乘:

“牛”、“羊”、“猪”、“马”、“虎”、“狮”、“象”等是个别阶乘的观念;

“家畜”、“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特殊阶乘的观念;

“生物”、“生命体”等是一般阶乘的观念。

观念的至高阶乘,是根本观念,如:“永恒”、“无限”等是处在根本阶乘的观念。

“永恒”和“无限”首先是一个语词符号,人们用这样的语词符号标记的是一种处于根本阶乘的观念。

“永恒”观念的生成:

在经验意识活动中,我们会获得事物“生成”的印象、“成长”的印象和“消亡”的印象。这种“生成”的印象、“成长”的印象和“消亡”印象,在概念方式加入的指称和定义的概念建构中,则转变为了“生成”的观念、“成长”的观念和“消亡”的观念。

有了“生成”的观念、“成长”的观念和“消亡”观念,概念逻辑的架构和推动,就会进一步用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造就观念的进阶,生成更高阶乘的观念。

人类的心灵在概念方式的架构和推动下,很容易从“生成”、“成长”、“消亡”的观念的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中,用“变易”这个语词符号标记,进行指称和定义的概念编辑,在人类的心灵中生成出一个“变易”的观念。

而“变易”的观念一经生成,概念逻辑的对称架构编辑则会以“变易”观念为映衬,在心灵的另一端生成一个“非变易”的观念,对这个“非变易”的观念,心灵在汉语方式下,即可采用“永恒”的汉字符号来标记,进行指称和定义的概念建构,生成“永恒”的观念;在英语方式下,则采用“Eternal”的字母组合符号来标记,进行指称和定义的概念建构,生成“Eternal”的观念。宋代文豪苏东坡曾他的那篇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中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词句,非常典范地从哀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的对称架构中,给出了一种极为超越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境界。而这样的“无尽”境界,在苏东坡的赋篇中所体现的亦就是一种“永恒”的观念。

 “无限”的观念:

人类的心灵在概念方式的架构和推动下,亦很容易以“量数”的观念和“重量”的观念为对象,通过12345直至无穷的数字符号标记和数字序列的伸展,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以及以“有限”为映衬的概念对称架构编辑,在人类的心灵中生成出“无限”观念。

“永恒”的观念和“无限”的观念,并不是神秘的和天赋的,它们经验印象根基上的概念方式造就,是完全可以通过概念方式的加入,通过概念逻辑的架构,通过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进阶编辑,概念的对称架构编辑等予以揭示的。

2、使得经验方式的思维成为概念方式的思想。

动物有没有思维呢?这是一个争论长久的问题。我的见解是,思维存在于经验意识的活动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经验意识活动都能够生成思维,如,反应意识活动是建立在“刺激 --- 反应”机制的直接触发上的,这种意识活动是很难产生思维的。

思维是一种多元触觉合成的判断运作,是知性意识的产物。思维的经验方式在于,它是一种印象合成判断运作。例如,猎豹在原野中进行狩猎,它利用环境悄悄地接近猎物,选择猎物中的弱势者,在适当的时机跃起扑向和追击猎物,在取得猎物后,以尽快的速度把猎物拖到安全的地方进行享用。在这样的过程中,猎豹的大脑是有着它的经验方式的多元印象合成判断的思维的。

在经验方式的框架中,思维是一种多元印象合成判断的运作。这种多元印象合成判断的运作,有着即时多元印象合成的判断,以及即时印象和记忆印象合成的判断。也就是说,有的判断是根据即时获得的多元印象合成作出的,有的判断是根据即时印象获取和记忆印象调用的合成作出的,这两种判断又是综合的。

以思维是一种多元印象合成判断的运作为定义,那么,一切具有感官、神经和大脑结构,具有知性意识能力的动物,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它们的经验方式的思维能力。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能揭示经验方式的思维是怎样随着概念方式的加入而转变为概念方式的思想的,所谓思想,就是概念方式的思维活动。

观念是印象的概念方式。随着印象在符号中介的指称和定义中转变为观念,经验方式的印象思维,也就成为了概念方式的思想。这种概念方式的思想,进一步通过对观念的概念编辑,生成观念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

休谟在他的《人类理智的研究》中认为,我们的知觉,不论印象或是观念,有着简单与复合之间的区别。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或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来自对简单观念的排列和组合。虽然我们的思想似乎具有无边无际的自由,如果我们加以比较切实的考察,则将发见它实际上是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置换、扩大或缩小而已”。例如,“金山”不过是将已知的“金”与“山”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有德性的马”不过是把“德性”与“马”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罢了。

休谟揭示了,思想是观念的组合,亦就是观念的编辑,它能够生成新的观念样式。如,“金山”就是“金”和“山”的观念组合编辑。“有德性的马”是“德性”和“马”的观念组合编辑。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将发现,人类心灵的思想活动,就是观念的概念编辑,并由观念的概念编辑,生成种种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如,“银河系”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黑洞”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电磁效应”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超导体”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量子不确定性”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混沌”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上帝也掷股子”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薛定谔的猫”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等等。人类的思想活动,说到底就是观念的概念编辑,并由此生成人类观念中的种种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

由此,对观念的概念编辑就是思想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所在。

那么,观念的概念编辑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以为,观念的概念编辑是由概念逻辑所架构和推进的。我在概念逻辑的架构中,探讨了概念逻辑的架构方式,如,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概念的正向逻辑进阶和反向逻辑倒置、概念的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运动、概念的组合和定义、概念的对称架构、概念的自我意识绽出,概念之物的建构,等。这些概念逻辑的架构方式,实际上就是观念的概念编辑方式,也就是说,对观念的概念编辑是由概念逻辑所架构和推动的。在概念逻辑的架构和推动下,人类心灵中的种种观念,通过概念编辑的思想运作,生成着无限多样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

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编辑。

这种抽象和概括的概念编辑生成观念的进阶,造就了个别观念、特殊观念、一般观念和根本观念,并由此展开各个观念阶乘的思想活动和知识建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不同的层次,即个别知识,特殊知识和普遍知识。而不同的知识层次,是可以通过概念的分析,找到它们的生成缘由的,即它们是由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进阶编辑所架构的。

正向逻辑进阶和反向逻辑倒置的概念编辑。

前者是抽象和概括进阶的概念编辑,后者则是以各个观念阶乘为制高点,反向逻辑倒置地概括一切,生成概念的摄取编辑。如,以“物质”这个观念为制高点,反向逻辑倒置地进行概括一切的概念摄取编辑,就可将质、量、时空、运动、变化、联系,等等的观念摄入于“物质”的观念建构,使得“物质”这个观念,在反向逻辑倒置的概括一切的摄取中,获得它的更为丰富的内容规定和概念建构。

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概念编辑。

首先是具体到抽象的概念编辑,如,从“牛”、“羊”、“马”、“猪”到“动物”,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到“生物”,从“生物”、“非生物”到“物质”,显现的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进阶编辑,这种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进阶编辑,其重要性在于,它使得观念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根本,走向它的至高点。

其次是抽象到具体的概念编辑。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概念论中,为我们揭示了概念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并为我们演绎了在抽象到具体的上升中,概念是如何以自身所具有的“变易”逻辑,从“无”到“有”,从空洞的、无规定的“有”走向具体的、有规定的“有”,并在“存在”、“本质”等种种具体规定的展开和联系中,成为一切规定和联系之根本的。

黑格尔的概念论偏执于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而缺乏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进阶,这是黑格尔体系的必然。但黑格尔的概念论为我们揭示了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这种抽象到具体的上升,是人类心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例如,当我们有了“动物”这个观念的概念抽象,那么,在抽象到具体的概念上升编辑中,人类的心灵,一方面,会把新发现的物种一一摄入“动物”,使得“动物”从抽象到具体地获得更为具体的内容;另一方面,则会在抽象到具体的运作中,进行具体归类,如,对所有被称之为“动物”的物种,进行“灵长类”、哺乳类”、“脊椎累”、“爬行类”、“昆虫类”等等的具体归类,架构人类关于动物的分类知识。

具体到抽象的进阶编辑和抽象到具体的上升编辑,使得人类的思想活动充满了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对于“红色”,我们的心灵可以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中,把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等等编辑进来,使“红色”成为它们的共同象征。而对于“白色”,我们的心灵则可以在抽象到具体的上升中,把光明、纯洁、冰清、忠诚,雅致、朴素等等编辑进来,使白色成为它们的共同象征。

具体到抽象的进阶编辑和抽象到具体的上升编辑,亦使得人类的思想活动充满了它的探究的思考,在中国古代屈原的《天问》中,有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等等的追问和思考,这样的追问,是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概念编辑,在人类的心灵中的必然造就。

组合定义的概念编辑。

人类心灵中的观念,都有着它们的规定和界分,这种规定和界分是由概念的组合定义所编辑的。如,“边境”这个观念就有着它的政治学、地理学和国际法等各个方面的概念组合定义编辑,“资本”这个观念亦有着它的政治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各个方面的概念组合定义编辑,等等。

每一个观念的规定和界分,是不能自己规定和界分自己的,如“边境”的观念和“资本”的观念都是不能自己规定和界分自己的,如果我们用“边境”规定和界分“边境”,“资本”规定和界分“资本”,那我们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一个观念的规定和界分,是通过一组其他的观念的组合来定义的,如“边境”的观念就要通过政治学的、地理学的和国际法的如干观念组合来进行定义。而“资本”的观念则要通过政治学的、经济学的、金融学的若干观念组合来进行定义。

概念的组合定义编辑是观念的规定所在,也是一切知识的建构所在。人们关于“边境”的知识,关于“资本”的知识,都是孕育在概念组合定义的编辑中的。

对称架构的概念编辑。

任何一个观念的生成,都会由概念对称架构编辑生成一种自我和非我的对称。如,“存在”的观念,在概念的对称架构编辑下,生成“非存在”的观念;“上”的观念,在概念的对称架构编辑下,生成“下”的概念,如此等等。

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曾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即: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认为,这4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我很赞成康德的见解,并认为,这样的二律背反实际上可以从任何一个观念中找到,其原因在于,人类心灵中的任何一个观念都是可以被“自我”和“非我”的概念对称架构所编辑的。

自我意识的概念编辑。

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人类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心灵不能无由地产生它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它需要借助一个中介来指称自己,如同没有镜子一个人不能照见自己的面容。在概念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中,当人类的心灵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事物的指称和定义时,人类心灵就获得了这样一种能力,即可以在事物的指称和定义中,同样地通过一种符号中介,指称和定义自己,这样的指称和定义自己自己,就会在人类的心灵中生成了一种概念方式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这种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的生成,就会进一步在概念逻辑的编辑中,进行自我的摄取、自我的扩展,自我的进阶,自我和非我的界分,等等,使得人类的心灵在自我观念的概念编辑中获得自我意识的表述、确立和摄取的能动。如,我的心灵、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人品、我的气质、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奋斗、我的目标,我的财产,我的著作,等等的自我意识表述、扩展、求取和占有。同时,人类心灵的自我意识,亦会在个体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和世界的概念进阶的编辑中,求得它的自我意识的进阶。在黑格尔和西方学者那里,自我意识是充满着它的欲望的。

概念之物的概念编辑。

人类的文化创造,依我看来,就是从自然之物的依赖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所谓概念之物,它是人类心灵在概念方式下的主客共制,它的存在方式包含了人类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和社会建构。人类不同于动物之处是,动物的心灵始终停留于自然之物的依赖。在非洲的原野上,动物们在雨季,有着充沛的水源和食物,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呈现了欣欣向荣;而在旱季,随着水源和食物枯少,则使得动物们陷入了艰难生存和急剧减少。而对于人类来说,在概念方式的加入下,把自然之物的种种印象和印象合成判断,转化为观念,转化为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反馈地造就人类经验活动的新的拓展,即概念之物的经验制作。弓箭、铜器、铁器、冶炼、建筑、艺术、生产、机器、动力、交通、科技、军事、社会、宗教等等,都含有着人类心灵的概念方式加入,是种种主客共制的概念之物的经验制作。这种概念之物的经验制作,不同于自然之物的经验制作,它是人类所独具的文化创造,使人类走向了完全不同于动物生存方式的文明发展。

3、使得经验方式的判断转变为了概念方式的知识。

人类的心灵有着无限多样的知识。如,自然的知识、物理的知识、化学的知识、生理的知识、医学的知识、生产的知识、军事的知识、社会的知识、考古的知识、艺术的知识,等等,等等。

那么,什么是知识呢?对此,人们有着各种见解。如,知识是观念的复合,知识是经验的固化,知识是概念与直观的连结,知识是信息的组织,等等。我以为,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原型地阐明知识的本质。

我的观点是,知识是思想的成果。从原型上讲,概念编辑是思想的存在方式;概念编辑的成果,即,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则是知识的存在方式。

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当从知识的概念编辑生成和概念编辑成果求证,这二个基本面上进行探讨,也就是说要从知识的编辑性和求证性上来进行探讨。

第一,知识的概念编辑。

人类所获得种种知识,都源自于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的概念编辑。休谟在他的《人类理智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知识的基础是因果观念。人类心灵中的因果观念是从印象恒常结合的经验判断中生成的。如,在甲印象之后恒常结合地出现乙印象,就会在人类意识的经验判断中产生以甲为因,以乙为果的因果观念。当然,休谟并没有进一步说清,只有在概念方式的加入下,印象恒常结合的经验判断才能生成因果观念,并形成因果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动物的心灵没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它们在印象恒常结合中会生成经验判断和相应的意识行为,但却不会生成概念方式的因果观念,以及因果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

人类的知识是从各种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的概念编辑中生成的。如,伽利略通过小球滚动实验的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进行观念的概念编辑,建构了一种被称之为“惯性定律”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并由此架构了惯性定律的知识。当法拉第发现一块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的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他即从观念的概念编辑中,为我们建构了一种被称之为“电磁感应”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并由此而架构了电磁感应的知识。 

那么,如何来看待“上帝”这样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呢?或者说关于上帝的知识呢?它们是否为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的概念编辑呢?

我以为,上帝的知识,亦是一种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的概念编辑。《圣经》是有着种种基于经验事件的概念编辑,如某些突发的灾难来临,某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很快好转,某种幸运的降临,等等,这些经验事件,由于无法给予日常经验的概念编辑,于是宗教就把它们归向“神灵”的概念编辑。而“神灵”的概念编辑自古有之,人类早期对所经验到的雷电、飓风、洪水、山崩地裂等自然事件极为恐怖和迷茫,以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并用“神灵”这样的符号予以指称和定义,使得人类的心灵生成了一种“神灵”观念,“神灵”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这种“神灵”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依据人间社会统治的经验判断,进一步引向了一个最高主宰“神灵”的概念编辑,造就了 “上帝”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

然而,“神灵”和“上帝”,尽管来自于一定的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概念编辑,但这种概念编辑所生成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却极力主张它的自我绝对的实在性质,而扬弃它的概念编辑。即,认为“神灵”和“上帝”是一种自我绝对的主宰之物,而这种自我绝对的主宰之物却始终不能在人类的直观中,获得它们的经验印证。于是“神灵”和“上帝”的观念、思想和知识就走向了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分离,走向了自我绝对的概念虚构。

然而人类的理智始终以其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的结构原型,既要求着经验方式走向概念方式,亦要求着概念方式走向经验方式,实现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神灵的观念、上帝的观念,由于无法获得它们的经验实证,走向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始终成为了宗教所挥之不去的心病。

由此,我们看到在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的概念编辑中,

一方面,思想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取向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获得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的经验实证;二是取向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分离,并在这种分离中走向自我绝对的概念虚构。正是概念编辑的两种不同取向,使得人类的观念、人类的思想,人类的知识,呈现了概念方式与经验方式统一,以及概念方式与经验方式分离的复杂组合。

另一方面,人类意识结构的原型,则要求着概念编辑的成果,即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走向它们的经验实证,走向它们的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

在以上的论述中涉及到了两种不同的判断,即经验判断和概念判断,如何来理解两者的不同呢? 

经验判断是知性意识的多元印象合成判断。这种多元印象合成判断人类有动物也有。人们一直疑惑,动物和人类之间有没有心灵上的相通。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这个对话,提出了人类和动物之间能否心灵相通?我以为在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经验方式上,人和动物是有着心灵相通的。例如,对于家畜,人们往往感到它们是通人性的,这种通人性,实际上就是人类和动物在知性意识层次上,是多多少少地有着共同的多元印象合成判断的。在森林大火中人类会恐慌地逃命,动物也会同样地恐慌逃命;人类会取悦于异性而求得交配,动物亦会取悦于异性求得交配;人类饥饿时会寻求和掠夺食物,动物饥饿时也会寻求和掠夺食物;用铁条殴打他人和殴打动物,他人和动物都会感觉疼痛,等等。这些说明,人类和动物的心灵是有经验方式的印象相通和判断相通的,是可以知鱼之乐和知鱼之痛的。

而在概念判断范畴,情况则不是这样了。人类的心灵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动物的心灵没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因此,人类和动物之间是难以达成概念方式的心灵相通的。动物不会如欧阳修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不会象李清照那样,“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的”。而在人与人之间,在概念方式下,欧阳修和李清照的那种心情则是有着心灵相通的。

经验方式的印象和判断经概念编辑而生成概念判断,并进而生成概念之物。如,对于夜空、月光、清辉、寂静的多元印象和合成判断,人类的心灵会因不同的概念编辑,生成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如,“思念”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惆张”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悲凉”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静美”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等等。

第二,知识的求证。

概念编辑将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转化为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这种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具有两种不同的走向,即概念方式与经验方式统一的走向和概念方式与经验方式分离的走向。

由于两种不同走向的存在,概念编辑的成果,即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就发生了它们的求证,即能否达到观念与实在的一致,也就是概念编辑所制作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能否走向它们的经验方式的实证。

驱动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走向它们的经验方式的实证,是人类意识结构的必然要求。人类意识的根基是经验印象和经验判断,人类意识的结构是经验基础上的概念方式加入,这样的根基和结构必然地要求概念编辑的一切成果,概念编辑所生成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走向它们的经验方式的实证,达到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

而概念方式与经验方式的分离,在人类意识根基和人类意识结构结构的内感上,始终是一种缺失。宗教在走向它的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分离中,始终不能摆脱一种内感的缺失,即由于“上帝”这个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因其自身绝对的虚构而无缘走向它的经验方式,无缘获得它的经验实证,无缘达到它的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从而成为了宗教所特有的一种心灵缺失。在《圣经》中,以色列先民时常在颠簸和苦难中动摇对上帝的信奉,以致摩西多次热切要求耶和华显现他的真身,以坚固民众的确信,就深深地表明了这点。

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是知识确立的基准。它要求着人类的知识,即概念编辑的成果,概念编辑所生成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走向它们的经验方式和经验实证,从而使得知识成为一种观念和实在统一的建构。

在人类的文化创造中,我们看到正是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在走向它们的经验方式中,使得人类能够以其概念方式的加入,生成人类的工具创造、产品创造、艺术创造、科技创造,使得“发电机”、“内燃机”、“飞机”、“集成电路”、“电脑”、“网络”、“电视机”、“空调”、“机器人”等等的概念判断和概念之物,由概念编辑的成果转为经验方式的实在,成为人类的文明所有。

结语。

以上,我就人类的意识根基和结构,从无概念方式加入和有概念方式加入的两种经验意识活动上,揭示了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是怎样从经验方式的印象和经验方式的判断中,经概念方式加入的编辑生成的,以及这种概念编辑的成果,在人类的意识根基和结构的原型驱动中,内在地走向它们的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的。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既是人类意识根基和意识结构的原型,亦是观念、思想和知识的根基所在,更是人类文明创造的力量所在。

 

                        

 

                           2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