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期刊是c:B股彷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43:56

B股彷徨

2011年06月07日10:30 来源:理财观察 作者:沈承宇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理财观察2011年5月刊

  一边是暴跌,一边是罗杰斯开立B股账户的消息。

  在角落里,B股像个弃儿,或野蛮生长,或骤然堕落。

  4月27日,B股指数午后突然暴跌,截止收盘重挫5.33%,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过7%;次日开盘,B股指数仍大幅跳水,最低时亦下跌超过7%,之后大幅反弹,但截至收盘仍下跌2.78%。

 

  截至5月20日,B股指数一个月内累计跌幅已超过8.3%,而期间疲弱的A股下跌不过约5%。

  A/B股溢价史

  B股历史上的跌宕,无不与其特殊局限下相对于A股股价的高折价、以及A、B股合并,或国际板的推出相关。

  由于B股市场参与主体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的时期B股的估值一向要比A股低很多,B股的折价可以看作是因为市场的流通性不足,关注度不够造成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同股同权的前提下,估值低意味着更安全,毕竟低估值说明了低市盈率,并且泡沫相对也比较少。在一个公司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低估值相对低的股票也可以随着更快速的增长,取得额外的收益。

  上海财汇统计数据显示,在1999年时A/B股的溢价率一度达到惊人的900%余:氯碱化工(600618,股吧)、鼎立股份(600614,股吧)的A股溢价率更是超过1500%——在A股卖10块钱的氯碱化工,在B股市场只要0.076美元!

  而基于经济学最简单的同股同权原理,这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差鸿沟,总有一天要被消弭,不是B股向上,就是A股向下。

  2001年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的决定,其后的63个交易日里上涨近200%,而在1999年-2001年6月间的一年余B股指数从最低谷的21点飙升至220余点,暴涨10倍。而同期的A股市场则在漫漫熊途中煎熬,一正一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之下,A/B股溢价率从近1000%的巅峰处应声而落一度暴跌至2007年5月的不足50%。(详见图2)

  时至今日,上海财汇统计数据显示,5月20日,A/B股整体溢价率为124.65%。而85只同时在A、B股上市的股票,其A股股价相对于B股股价全面溢价,溢价最高的SST中纺和氯碱化工溢价幅度超过300%;耀皮玻璃(600819,股吧)、双钱股份(600623,股吧)等8只溢价幅度在200%-300%之间,另有39只溢价幅度在100%-200%之间;余下的36只溢价幅度低于100%。

  唯一的另类,是溢价程度最低的万科A,当日相对B股溢价幅度不足0.08%。而在有些交易日,也常出现万科B股相对于万科A小幅溢价的现象。

  就整体而言,当下的A/B股溢价率水平亦是2006以来的较高水平。上海财汇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今的牛熊数度交替行情中,A/B股溢价率最高峰是在2009年4、5月间A股流动性推动的复苏行情中,其整体溢价幅度一度超过160%。而在2006-2008年的两年间,A股相对B股溢价水平长期在50%-110%之间。

  另一群玩家

  B股的波澜狂潮之中,若隐若现的是另一群并不为国内投资者所熟悉的大鳄。

  他们曾让境内首批的B股尝鲜者刚一入场就迎来长达近六年的下跌,直到2007年大牛市到来,后者才得以趁机解套。

  自从B股对国内居民开放以后,二级市场上B股的走势长期向下,成交量也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2003年H股指数上升154%,同期深沪股指上升8%,H股指数以高达138%的收益率(没有计入公司的分红),成为全球市场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在这种示范效应下,以港币计价的深圳B股市场跟随联动走强,取得了约为50%的涨幅,但是以美元报价的上海B股却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依旧积弱走低。

  在投资者结构上,B股和H股两个市场也显出了巨大的差异。来自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资料显示,2003年下半年H股的飙升是以摩根大通、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汇丰资产管理、怡富资产管理等外资为主的资金进入;而深沪交易所的资料显示,自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后,境外投资者急流勇退,境内个人投资者成为市场主体,B股市场基本上转化为本土自然人投资者市场。

  与此同时,B股最初设计中的融资功能也极具削弱。起初,因为A股不能直接接受外资投资,起初B股肩负着吸引外资的重担。但成立两年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引进外资的渠道豁然开朗,H股、N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赴香港、纽约上市,到1997年前后红筹股和H股大量发行,使得B股市场更加门庭冷落。B股市场诞生后的10年中,累计发行100多家股票,筹集资金约43亿美元;而2003年7月15日上市H股10年的公司已经达到81家,通过香港股票市场集资1530亿港元。

  有趣的是,就在B股市场重新陷入沉寂鲜有人问津之时,那些机构又悄悄地潜入了回来。

  经过一轮大的下跌之后,A/B股溢价率再次回到100%之上。同时,虽然上证B指表现疲软,但深成B指受到港币走强带动,在2003年10月到04年4月,走出一波小牛市。

  深B股于2003年1月从184点启动更是远远早于A股,2004年4月已经指向3年来新高收于300点之上,盘中一大批绩优成长型股票纷纷创出新高,涌现出一大批高价股,像中集B突破17元、深赤湾B突破16元,深南电B、长安B突破10元,粤照明B、招商局B、苏威孚B、京东方B则都在8元以上。

  而在此过程中,是一批机构的翻云覆雨。

  公开资料,申银万国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在2003年底,持有张裕B、小天鹅B、宝石B等13支B股,总市值达到12944.77万元。其中9支在2004年第一季度就抛售出空,在2004年第二季度时持有股票数减少到6只,但其中京东方B持有4447.33万股,占总股本的3.1%,仅此一只股票持股市值就已经超过21024.72万元;

  同期,国泰君安(香港)有限公司同时期也涉足了B股市场。2003持有4只B股,其中持有深赤湾B934.47万股,占总股本的2.45%,成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

  日本内藤证券同期则持有了20只B股股票,至2004年6月,除了抛出陆家B股、深康佳B和锦江B股外,又新近了17只B股,持股股数量达到了30支之多。而另一家日本证券公司——东洋证券亚洲有限公司更是于2003年持有了35只B股,其中万科B、耀皮B股、沪普天B和锦旅B股持有量均超过总股本的1.00%。而到了2004年末,内藤证券更是破天荒的持有多达38只B股。而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内藤证券开始逐渐减少持有B股的数量,但也保持在20只左右。

推荐阅读A股动态市盈率17倍已基本回归至08年水平
[资金流失]
预期不稳 谨慎看待市场
  • 大盘无近忧有远虑 谨慎应对
  • 摘帽股竞相狂飙 行情恐近尾声
  • 资金陷入紧平衡 政策压力未减弱
  • 地产股有望迎来修复性行情
  • [微博]三点看板块启动是否启动
  • [股吧]揭秘早盘突然跳水的玄机
  • 启明:震荡市中如何挖掘大牛股

  COREPACIFIC-YAMAICHI INTERNATIONAL (H.K.)LIMITED 在2003年买入ST本实B、深物业B、中鲁B和闽灿坤B,其中闽灿坤B长期持有到2009年才大量减持,而对中鲁B和ST本实B则进行反复操作;DAIWA SECURITIES CO.,LTD.TOKYO2003年介入海立B股、外高B股、华新B股和沪普天B,2004年上半年又买入了东信B股154.12股,并持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同门的另一家DAIWA SECURITIES SMBC HONG KONGLTDCLIENTS ACCOUNT则买进了650万宝石B和302.6万股氯碱B股。

  DBS唯高达香港有限公司则是出现在6只B股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其中粤照明B持有量最多,达到了350.27万股。GT PRCFUND也购进了6只B股,且均为在深圳上市的股票,由此可见,GT基金一定是看好港股和深圳市场的联动效应。SKANDIA GLOBALFUNDS PLC一下子介入了18只B股,而除了一只张裕B以外,全部都持有超过了一年。

  面对前期深圳B股市场的连续上涨,各路机构纷纷加大在B股市场中的投资。可是这一波港股—深B的联动行情并没有走的太远。可能是受到A股市场弱势的影响,深圳B股的这波小牛市在2004年4月也就掉头向下。之后一路下探,到了2005年末,跌至184.53。最多的时候跌幅超过30%。

  在此之后,便是波澜壮阔的2006-2007年的两年大牛市。

  一方面是受到A股联动巨大上升力量的带动,A股在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发力,B股也紧随其后一路跟上;

  另一方面,A、B股合并的消息漫天纷飞,有法人股改制成功的榜样,B股的前景自然是让人觉得非常的美好。上证B指从66.19点上涨至394.21点,涨幅超过500%。同期深成B指从195.00点上涨至802.83点,涨幅也超过300%。

  这一波疯狂的行情解套了2001年第一批入市的国内投资者,解套了因为2004年深B指小牛市而买进B股的投资人,解套了前面一切被套牢的持股人。

  并且,出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B股甚至对A股出现了正溢价,也就是说有些B股的股价都比A股高了。

  事实上,B股对A股正溢价也不是在这波大行情中才第一次出现的,早在2001年时,就有两只B股曾出现过对A股的正溢价,2001年5月22日,ST轻骑B对其A股溢价1.53%,随后海航B股也出现了正溢价。但当时处于B股市场的牛市末期,这些高估值股市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短短不过1个礼拜之后所有A股的估值又再次全线超越B股。

  不过,历史再一次重演并不都遵循过往的轨迹。

  2005年3月份万科B发力,从3月22日开始万科B估值超过万科A,当日溢价率为0.35%。此后万科B股便保持着对其A股的正溢价,一直延续到这波大行情结束,并在2005年5月到6月间溢价率一度超过了20%,直至如今,万科B股股价与A股价差几乎完全消弭。

  国际板深意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B股的尴尬处境依然延续:众所周知的事实是,B股是中国资本市场特殊年代的产物,其必定要以某种方式终结,比如A、B股合并,或者藉由国际板的推出一揽子解决。

  对于A/B股长期大幅溢价,一位资深投行人士称,长期来看,股票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的盈利及分红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样的盈利和分红水平下,股价越便宜其长期收益性越好。

  “但是A股和B股是两个不同市场,分别使用于不同的估值体系,很有可能再次发生贵的反而涨的比便宜的更多、更快的情况。”他指出。

  对于国际板推出对B股的影响,该人士认为,就算B股直接转为国际板传言最终无法兑现,但国际板的推出最起码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B股市场是老外用外币买中国公司股票,后来进一步放开为也允许中国人用外币买,所谓国际板,就是老外的公司在国内上市,由中国投资者买卖,那接下来的一步,可能就是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允许境内投资者用人民币购买B股,这样的话,B股与A股就没有任何差异了,就是A、B股合并。”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但确实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一个具有参考性的例子是曾经几乎“一文不值”的法人股。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铺开,让一开始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变成了香饽饽。本来十分便宜的法人股,从原先的同股同权,最终实现“同价”梦想。

  参照B股,同股同权的原则同样适用的,并且,B股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也可以像A股一样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不用担心像法人股那样长期“烂”在手里。  

  2009年3月,国际板事宜慢慢浮出水面,而就在此前,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B股跌幅更甚于A股,使A/B股溢价率从最低时的不足50%升至150%,B股阶段性的买点重现。

推荐阅读 A股动态市盈率17倍已基本回归至08年水平
[资金流失]
预期不稳 谨慎看待市场
  • 大盘无近忧有远虑 谨慎应对
  • 摘帽股竞相狂飙 行情恐近尾声
  • 资金陷入紧平衡 政策压力未减弱
  • 地产股有望迎来修复性行情
  • [微博]三点看板块启动是否启动
  • [股吧]频现腰斩股的时刻可能到来
  • 启明:震荡市中如何挖掘大牛股

  而就在B股随金融危机暴跌的当口,众多的境外券商与机构却同时大肆扫货或增持。

  上海财汇统计数据显示,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香港)2008年末开始持有粤照明B943.27万股,到2009年第二季度增持到了23.76%;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香港)2008年末持有6只B股,其中中集B经过不断加仓,2008年末持有5689.48万股,成为最大的流通股东;

  申银万国(香港)在2008年末持有3只B股,分别为小天鹅B、建摩B和深赛格B,其中小天鹅B一度持有967.73万股,占总股本的1.77%,成为其第五大流通股东;

  中国光大证券(601788,股吧)(香港)则在08年将以前手中的股票换成了鄂绒B股,2008年第四季度持有518.61万股,占总股本的0.5%,占流通盘的2.76%;

  挪威中央银行2009第一季度一口气买进了12只B股,而此前一季度的报告则显示其仅持有了一只B股;

  两家日本的证券公司更是持有了大量的B股:东阳证券亚洲有限公司2008年底持有B股多达19只,内藤证券则持有了12只B股。

  与此同时,之后B股的走势开始与疲弱的A股背离,走出了独立的强势行情。

  2010年5月,在B指调整到197.67点后发力向上,在11月25号攻至318.58点。深成B指更是在11月11号触碰888.38点,达到了历史新高。

  面对持续上涨的股价,各个机构的态度却显示出细微的差别。

  挪威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对B股的投资力度,2009年底一度增加持仓4只B股,总持有B股的数量达到16只之多,此后至今持有数量都在16只上下。尤其是,在挪威中央银行自家的股票配置中,B股持有数量一直占着压倒性优势的比重,在2008年底至今的两三年里,其持有B股数量一直不少于10只,而对A股一度只持有1、2只而已。

  而一直都持有大量B股的日本证券公司却在2009年开始减少自己持有的B股数量。东洋证券从09年初的20只股票到10年初减少了8只,并在2010年后的操作中,对所有手中的B股都进行了减持——其对鄂绒B股从2010年初的895.11万股减少到807.28万股,是减持数量最少的;而机电B股被沽空,沪普天B减持幅度超过90%。同期的内藤证券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2010年初内藤证券还持有18只B股,而到了年末,手中的B股股票仅余13只,且其持有量也进一步减少,平均减持幅度约6%左右。

  2011年初,因为有国际板推出预期的支撑,B股并没有跟着A股一路下跌,而是硬撑在300点附近,直至4月27日,缺乏政策面的利好消息兑现的B股迎来放量暴跌,4月28日,B股指数最低下探至281.01点,但随后迅速反弹,到5月20日收盘已达299.97点,距300点仅0.03点之遥。

  纯B股空间

  A、B股合并自然对于B股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但人人都知道的困难也摆在眼前。在人民币外汇可以自由对换的前提下,A、B股合并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强行让A、B合并并不现实:其一,B股持有者不少还是境外机构和个人,如果现在合并就等于将这些投资人直接转化为可直接投资A股市场,那么这样就有违QFII制度;其二,B股强制转换成A股还需要对纯B股进行一次股改。而相对合理化的操作则是,让B股在日后完全开放的市场中自动消失——进一步开放市场,外汇兑换开放,让A/B股价溢价率减少,A、B股自然就合并,B股自然“消失”。

  那在开放之前呢?

  国际板的出台自然推动外汇制度的改革,但A/B股的溢价率并没有因为B股的上涨而大幅缩小。事实上,在B股市场中还有纯B股的存在,并且这些股票才是最容易受到政策影响的那一部分。

  相较之下,在现在可以想见的B股未来可能的几种出路中,纯B股更像是最为受益的一个版块。

  纯B股再融资障碍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A股股改之后,非纯B股企业可以在A股市场融资,为其发展增添动力。而纯B股却无法通过融资发展壮大,即使它们有良好的投资项目,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结果是,不合理的财务结构往往造成安全隐患。无论政策如何变动,纯B股的融资增发应当成为解决首要问题之一。

  不容置疑的是,历程两年多的股改留下了一个死角,就是纯B股的股改问题。很多人在质疑,A股股改了对A+B股的B股是不公平的,这一公平性会否在纯B股中延续呢?毕竟A股的非流通股股东们为了获得上市流通股给A股流通股留下了“买路钱”,日后纯B股的大股东们是否也该流通B股留下“买路钱”而支付对价?这是一个从始至终都未提及的问题。假设支付对价了,无疑给纯B股镀上了一层金,即使纯B股已经不“纯”了。

  纯B股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最大障碍,就是B股市场尚且不允许国内机构涉足交易。一旦B股市场对国内各类法人机构开放,就为纯B股非流通股上市流通埋下政策种子,它们的股权激励机制空间也就完全打开了。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同于同时有A、B股的上市公司B股,纯B股本身并没有什么价格标尺。在历史上的B股行情中,纯B股往往比非纯B股涨得多——因为,B股上涨更多地因为受到A/B股价差牵引,而纯B股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记者手记

  B股简史

  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B股就像是没人要的孩子,跟在老大哥A股的后面一天天长大。

  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建设资金短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资不能进入A股市场的情况下,为了给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吸引境外外汇资金的特殊场所,同时避免外资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冲击,1992年2月第一只B股真空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1992年到1997年6年间,B股市场每年以十几家的速度在增长,到了1997年年底,在沪深两地上市的B股就已达到了101家。但自2000年10月27日ST雷伊B上市之后,再也没有B股上市,迄今为止,B股市场一直停留在2000年的规模上。

推荐阅读 A股动态市盈率17倍已基本回归至08年水平
[资金流失]
预期不稳 谨慎看待市场
  • 大盘无近忧有远虑 谨慎应对
  • 摘帽股竞相狂飙 行情恐近尾声
  • 资金陷入紧平衡 政策压力未减弱
  • 地产股有望迎来修复性行情
  • [微博]三点看板块启动是否启动
  • [股吧]频现腰斩股的时刻可能到来
  • 启明:震荡市中如何挖掘大牛股

  而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B股的处境越发的尴尬。甚至可以说,B股市场已经基本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没有上市公司还需要通过B股市场来进行融资,A股市场的壮大也不需要B股这样一个流通性不足的小兄弟来保航护驾,当年设想的通过B股来增加国内外币流通性,但在如今看来也缺乏意义。

  中国的证券市场从1990年代初慢慢的发展开来,A股在1990年代初的大牛市造就了第一批股民的财富梦想。而同期的B股却乏人问津,其在成立初期也没有像当初A股刚成立一样,勾起了大家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无限遐想,这个1992年才有的弟弟刚一面世就面临了中国第一次投资热情的冷却,市场面临了一段瓶颈期。

  此后A股调整了两年,在1996年开始启稳,重新走出了一步上升行情,但B股却慢慢下滑,甚至在1999年3月10日跌至21.24点:这一天A/B股溢价率最少的也超过了100%,最多的氯碱化工甚至达到了3412.33%,在80只B股中,有32只股票溢价率超过1000%,超过300%的有76只。

  可能是大家都觉得在这个价位上的B股实在是太过于便宜,B股指数开始启稳并在当年5月份,迎来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波牛市。

  1999年5月,B股终于和A股在上涨的行情中保持同步了。但与A股不同的是,对于B股而言,那时最大的利好是B股市场对国内市场开放,为了增加国内外汇流通性,1999年8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支持国内企业进入B股市场筹资。在2001年2月20日,中国内地的股民也可以直接参与B股市场。

  对于内地股民来说,B股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市场,需要面对外汇风险,还有一些操作上的麻烦,但这一切都没有阻碍对B股市场的投资热情。在8月份政策出台之前,市场就已经开始有了异动。B股指数在1999年上半年从历史最低点21.24点迅速上扬至62.52点,虽然只有40多点,但却是接近300%的增长率,给这个本来异常沉闷的市场打上了一支强心针。1999年第二季度成交量突然放大,66.48亿的量已经接近上个季度的6.5倍,这为后来的暴涨做了铺垫。

  此后经过了两个月的调整,B股开始发力,一路狂飙又翻了接近3倍,在2001年6月1日达到最高点241.64点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更神奇的是,在涨势初期B股涨势凶猛至极,以致于大盘连续4天涨停,平均涨幅为9.98%。

  大涨之后便是绵绵下跌。

  这波行情是建立在人们对于B股市场向好的发展预期上的。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随后正式开放国内公民投资B股市场,都没有成功催生除一个交易量大、流通性足、融资能力强的B股市场:T+3的现金交收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市场的流通性,另一方面,A股的良好表现使B股没有成为一个更好的获利选择,国内投资者仍然更倾向于参与自己相对熟悉和便捷的A股市场。

  之后A、B股就开始同时分头下跌,进入慢慢熊市,两市的溢价率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

  事实上,经过上一轮B股的疯狂上涨,虽然没有带活这个市场(成交量少,不活跃),但让人们意识到了这样一个市场的存在,这个市场是和A股市场同步发展的。之后一个消息便不断的被人提起,那便是A、B股合并。

  自从2001年牛市的以后,A/B股的溢价率就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A、B股之间产生联动效应,相伴走过了2001-2005年的漫漫熊途,也共同经历了2006-2007年大牛市,一起坐上了2008年的过山车,貌似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

  国际板的推出给解决B股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首先国际版对改革中国外汇制度一定起着推进作用,而对于如今这个没有活力的B股市场而言,外汇制度正是其与A股合并的最大障碍。外汇制度的改革无论如何都是对这不能再萧条的B股市场的一大利好消息,不管是把B股发展成国际板,抑或是AB股合并,还是把B股吸纳到新的国际板中,听上去都是好消息。

  2009年B股再一次爆发,而这次是一波真正属于B股的行情。在2008年熊市后,B股就没有停下过,在今年年初时又重新站上300点高点,4月15号触碰到了329.54点,距离2007年历史最高点也不过60多点。而A股年初以来一只在2800点至3050点之间震荡。

  就在B股形势大好的时候,4月27日B股暴跌了。4月27日B股的暴跌也并非没有预警信息。从4月22日开始,B股就开始走软,在4月27日之前,上证B股指数已经收获了三根阴线,这三日累积跌幅2.58%。而个股中,跌停股也开始增多,4月26日,*ST大化B、*ST汇丽B被封住5%的跌停。4月27日,凌云B早在10:40左右就被一千手抛单打至跌停。随后,该股股价多次被多方从跌停板中解救,但在下午1:10分过后被按死在跌停板后再无挣扎。近些年,凌云B很少出现跌停,截至4月15日,该股年内涨幅高达20.34%。B股气氛开始扭转,越来越多的个股加入下跌直至下午2:00整个B股市场跳水,并一度暴跌7.51%。

  有关此次B股暴跌市场猜测纷纷,各种传言尘嚣尘上。

  一种说法是补跌需要,第二种是外资逃离,再有就是国际板与B股无关,与A股合并遥遥无期,甚至有传言称资本利得税或要在B股试点……但时至今日,这些传言仍都只是停留在传言层面上,而暴跌过后的B股也似乎重归原先的运行规律。

  “我不看好B股”

  券商和私募眼中的B股

  然而,在部分专业投资机构看来,看上去被大幅低估的B股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一家券商部门负责人在谈起B股时兴致索然,“每隔一两年B股都会突然向上冲一冲,但如果你从价差的角度看,特别是从短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我并不看好B股的投资价值,最关键是因素是B股里好公司很少,而且真正好的公司,像万科、张裕这样的,它的B股折价空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该人士甚至对罗杰斯在张裕B上的成功经验不以为然,“其实回头看,如果你能在A股的低点买到张裕A,到现在也同样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

  对于许多B股公司大幅折价的原因,他指出,同一家公司的B股和A股差价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汇管制,境内个人购买B股很不方便,同时现有规定之下境内机构投资者也不能购买,“需求有所抑制,交易难以活跃。”他称,至于这个问题未来能否解决、以及何时可以解决,“十多年来市场一直在猜测,但还是不知道哪一天?”

  被阻挡在B股大门之外的境内机构看上去也对B股了无兴趣。广东一家中型阳光私募内部人士称,因为作为境内机构不能投资B股,所以从来都不会去关注B股市场的走势,“涨多少跌多少都跟我们没关系。”他说。

  让他对B股无甚心思的另一重原因则是B股的流动性问题。

  不同于A股的是,B股至今仍然实行T+3的交收制度,这意味着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而相对A股而言,B股的市场容量似乎难以容下机构庞大的身形,“许多B股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几十万、或者一、二百万,大一点的机构很难自由进出。”他说,“B股的流动性实在太弱了,但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没有流动性的东西就没有价值。”

  对于B股的投资价值,上述券商人士称,最关键是看投资者想要什么,“如果是想通过长期投资获取分红,B股应该比A股好。如果是想短期博差价,那风险可能更大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