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最后一场演唱会: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4:21
『邯郸大众网原创文学网』首页->原创书库->《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序言及目录 『 全文阅读 加入书架 打开书架 推荐本书 返回书页
序1:求实、辩证,善待教育
(本章字数:177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09:13)
 魏书生

  张炘炀同学5岁到盘锦市双台区魏家小学读书。

  我认识这个孩子是2002年的秋天,我到市三中,校长跟我说:“我们初一来了一名刚满7岁的小孩……”我很高兴,大家领着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可爱的孩子:说话满口童音,却极 
 
 
有礼貌,顽皮中透着成熟,幼稚的举止中又流露出刚强,一脸阳光,不卑不亢。他属于那种人缘好的孩子,谁见了都会喜欢。

  我跟佟明勇校长讲:“一定善待这个孩子,师生如果都满怀善意对待孩子的进步成长乃至弱点与不足,孩子就能越来越好。”

  转眼之间,炘炀已经快读完大学一年级了。他还不满11周岁,但跟十八九岁的同学们相处很融洽,学习成绩仍然领先,数学、英语尤其突出,文娱活动中是大家的“开心果”,军训20华里拉练行走不掉队。

  很多家长觉得炘炀的成长“有点神奇”,盼望解开这个谜。我拜读了张会祥同志写的《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才感到孩子的成长真的并不神奇,所讲述的只是他们一家三口融洽和谐,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高高兴兴、边学边玩的一段历程。这本书给我的教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会祥夫妇晚婚而又晚育,人近中年方得一子,盼子之情之切,爱子之情之深,较青年父母尤深尤烈。最感人的是他们把深沉的爱转化成一种为父母的使命感、宗教感。“经过一个自我再教育的过程”,“家长要有做出牺牲的准备,牺牲一点闲适,牺牲一点快乐,说到底就是牺牲一点自我”,“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个规矩,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当爸妈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父亲从炘炀小的时候抱他到大街、公园、商店、河边……幼儿园;再大些,陪孩子去图书馆、书店;上学后,指导孩子学习、跳级(高中只读了一年)。这期间,父亲几乎指导孩子的所有学科,他们既是父子,还是同学,又是朋友——父爱如此深沉,孩子怎么可能不成才呢?

  二、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从书中可以感受到,炘炀的父母是朴朴实实的人。他们坦言“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他们最成功之处,在于处处从炘炀的实际出发:上小学感觉孩子学会了,再待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于是才同学校商量跳级;到初中,孩子觉得学习有余力,愿意提前学高中课,才跳级到高中;到了高中,孩子又学得比较轻松、快乐,才想到参加高考。每次跳级都不是家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设定一个高目标,逼着孩子去攀登;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旅游,孩子喜欢登得快些,多看几个景点,父母便陪他登得快些、再快些。他们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总结出的“学制缩短”、“量化为先”、“求博不求尖”、“低台阶高目标”、“赶超先搭架,预习兼做题”、“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等等这些经验,细细想来,都非常高级,特别巧妙。

  三、注重辩证法,避免走极端。

  张炘炀极其聪明,但书中决不说他是神童,而是说孩子20个月前都不能说话;他们爱孩子,但从来不娇惯孩子,尤其不引导孩子讲吃讲穿;他们注重孩子学习,但从来没忽视过孩子品德,并一直引导孩子关爱别人;他们既引导孩子背诵做题,又一直引导孩子锻炼身体;他们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又始终引导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他们讲自己的成功,也讲自己的不足,书中写道:“任何问题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不能走极端。”孩子小时没有母乳,20个月不会说话,他们仍然对孩子充满信心,没有悲观。孩子10岁考入大学,面对众多媒体的赞誉,他们没有飘飘然,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想过早为儿子施加任何压力”,“我们选择这样做,是因为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很快乐”。他们掌握了辩证法,才进入了宠辱不惊的境界。

  爱心、求实、辩证,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更是社会教育的主题。

  昨天,炘炀的父母、老师、同学、社会上善良的人们满怀爱心,能够求实、辩证地对待孩子,炘炀才得以健康成长。

  明天,盼望炘炀的父母、老师、同学及一切善良的人们,继续满怀爱心,继续求实,辩证地对待炘炀,他一定会成长得更加健壮。

  更盼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满怀爱心,求实辩证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诚如是,则人心澄澈,天清日朗,善莫大焉。

  魏书生

  著名教育家

  2006年6月16日




置 顶  返回目录 ]       

序2: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
(本章字数:127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09:42)
肖川

  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人的同时也能够成才。这一愿望是美好的。父母重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优秀的传统,也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资源。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他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既然我们将一个生命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欠了这个孩子一些东西,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良好的教育。
  孩子的成功是我们人生成功的重要方面。所谓“成功”,就是充分发挥个人潜力。作为父母我们有培养好孩子的潜力,而孩子也有发展为十分优秀的潜力。《神奇的学习》一书向我们充分展示的正是这种潜力。

  如何使有潜力的孩子脱颖而出,这在班级教学,特别是班级规模普遍偏大的今天,是一个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作为因材施教的最有可能和最现实的途径,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外教育学者大量的研究一再证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第一位因素是家庭文化背景,简单地说,就是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教育孩子的态度与方式;其次是教师素质,第三才是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硬件设施。

  张炘炀在学业成绩上的超常规成长很显然得益于他的父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且,张会祥先生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符合学习规律的。用他概括出的顺口溜来说,即是“学习如盖楼,封顶后装修”,让孩子先纲要性地、结构化地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抓大放小。这正如人们筛沙子,先用眼孔较粗的筛子,然后再用眼孔细密的筛子,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则无疑事倍功半。

  对于一个字,能够辨认是一个水平和要求,能够默写又是一个水平和要求。很显然,后者比前者要求更高,如果一开始要求太高,就会使孩子遭遇过重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上轻装前进。而当孩子识字量比较大,能够广泛阅读了,经常地接触那些字词,默写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中文的学习是这样,外语的学习其实也是这样。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总会有一些过人之处,张炘炀的成功是张氏父子俩的成功。10岁的张炘炀能够考上大学无疑是一种成功,是张会祥先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我不主张拔苗助长,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减少学习的浪费,却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张炘炀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个案,也为我们反思当前中小学教育——从学制到课程,从教法到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学习的浪费是生命的最重要、最为可惜的浪费之一。我们教育中的确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譬如,初中语文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才84个字,可老师们大多是用两节课来教。“小步子教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也许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就不见得合适。更主要的是,这样一来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纵横捭阖的能力。

  张炘炀的成长得益于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也是《神奇的学习》一书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和最值得借鉴的地方。相信广大家长能够从中获益,从而使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快更好。

  肖 川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06年7月3日





置 顶  返回目录 ]       

精彩看点
(本章字数:20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0:06)
并非优生的典型,神童出世的艰难

  “俯卧式”培训凝聚精气神,别样的育儿经验

  树立徒手认字的学习观念,随时随地无负担
  反幽默教育法,正襟危坐的学习有效果

  否决“告诉孩子你真棒”,不轻易搞表扬

  往前蹿的势能带动原理,以快制胜的学习策略

  私塾教育的合理性不能一概否定,他适应这种模式?

  框架学习法的诀窍,5年学完12年学制中小学全部课程




置 顶  返回目录 ]       

目录
(本章字数:154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2:18)
 开场白:我的家教偏方

  上篇 人人都能踏上学习快车道

  第一章 “世上只有爸爸好”

 
 
 
  并非优生典型

  重视受孕瞬间的质量

  育儿第一堂课就不合格

  俯卧式姿势凝聚精气神

  “天伦之乐”表象下可能埋藏的隐患

  理性对待孩子的头疼脑热

  定时定餐制度养成“到点”意识

  怎样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

  <附录一> 10岁大学生的“哲理”思考

  第二章 2岁到5岁:“徒手识字”打开启智之门

  无声阶段是智力启蒙的最关键阶段

  “帮孩子”有时候也是干扰孩子

  及时捕捉他的灵光

  树立“徒手识字”的观念

  未来的数学高材生半年不辨“6”和“9”

  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

  反幽默教育法

  要有及时刹车的警觉意识

  练就出色的童子功

  第三章 5岁到7岁的快节奏: 跳级,跳级,跳级

  择校:别盲目追逐“大热门”

  跳级也是为了减负

  以我的固执为跳级开路

  小灶教育冲出超慢式重围

  快学法的火候:重在“预”“练”两端

  第四章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

  “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聪明了”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

  父亲和老师合谋安排的副学习委员

  往前蹿的势能带动原理

  给家长的忠告: 开辟新战线  走出差生困境

  一个家庭原则:不造成无形的妨碍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

  第五章 8至9岁:从容应对环境落差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

  对不良苗头的最佳解决手段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

  中篇 低台阶攀援高目标

  第六章 小学年龄上高中:奔向高考

  “无声教育”有胜景

  私塾教育的合理性不能否定

  “机会主义”选择:扩大单词记识量

  “我反复刺激你”

  高开低走的应试战略

  “无为而治”必坏事

  <附录二>高考能否让“死记硬背”走开

  第七章 10岁的跳跃:全国最小的大学生

  缩短学制 最后跨越

  我为什么谢绝学校的“小灶教育”

  在薄弱科目上采取“保守疗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古今原理相同

  我的“抓大放小”观

  必要时给他来个信息屏蔽

  创造建国以来的高考纪录

  <附录三>新浪访谈:张令祥谈张炘炀成长道路

  下篇 成功的定义

  第八章 张炘炀“歪传”——我的人格教育观

  父母曾经犯过低级错误

  永远给他富足感和光明感

  反潮流的观点:性格执拗的孩子可塑性强

  合理的放弃:允许他的部分毛病改不了

  不讲究的父母培养出讲究儿子

  “孤单”的快乐

  社会应当给早慧学生创立快学平台

  <附录四>400个耳光拷问家教育选择

  第九章 笑对大学生活

  在大场面前保持自我本色

  出名不怕早

  享受明星的待遇的新生

  不能永远罩着儿子

  我们为“问题少年”解困惑

  <附录五>参加高考10岁的小孩

  第十章 父子情深

  搁置争议 弥合代沟

  成功的定义就是自己满意

  母亲的记录:张炘炀成长日记




置 顶  返回目录 ]       

我们的经验顶多算是民间土方偏方
(本章字数:134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2:49)
我们家出了个10岁的大学生张炘炀,这事在盘锦、辽宁省乃至在全国弄得挺轰动。我和我爱人一夜之间也成为了“神童”的家长,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希望我们能介绍点“宝贵经验”,让大家多多少少在考试和学习上有点收获。要说经验,确实有那么一点。要说宝贵,我觉得谈不上。

  因为一五一十都讲出来,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顶多算是民间的土方偏方 
   我相信对张炘炀这个例子感兴趣的人,希望能讨点经验的人,也不是真的都来准备让孩子10岁上大学。我让孩子10岁上大学的想法也是高考那一年才形成的,我那时候觉得考分他没有问题,这才同意他去试一试——就是考不上咱们也有退路啊,我一直保持着这么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

  我儿子张炘炀是1995年7月8号出生的,张炘炀正式参加高考的时间是2005年6月7号,离他的满10岁生日还差一个来月,在他的同龄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学业参加高考并被顺利录取。

  这个年龄上大学据说是创了建国以来高考历史的记录,媒体公认张炘炀是年龄最水的大学生。

  填报志愿时张炘炀的估分在490分至500分左右,最后公布的高考成绩证明:这个估分还是相当准确的。张炘炀的各科高考成绩分别为:语文74分、数学81分、英语109分、文理综合241分。总计505分,辽宁省的录取线是458分。

  我的儿子最终到底能不能成才,现在还没有定论,张炘炀学得比别的孩子快,这么早就“蹿”进大学,对这个事,有人有不同看法,有这样那样析担心,这些我都是理解的。我的教育方法公布出来,免不了有人会有不同看法,能不能借用,适不适合用,建议针对具体情况冷静分析。

  在张炘炀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扮演着他的辅导老师的角色,张炘炀童年时期的家庭辅导主要是由我来完成的。张炘炀从2岁半开始学认字,从那个时候起算,他的学知识的时间已经有8年多时间了。这些年来,他的学习特点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总结——

  学制缩短: 从“超慢式”教育中突围,加快进度。学过的知识绝不反复“嚼”,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学新知识上。

  量化为先:不怕别人指责“务实主义”,绝不脱离课本知识空谈提高素质。我实行的是农村会计式的“量化”标准,字汇、单词,知识量的积累,往多里捞,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求博不求尖:在学习战略上搞知识领域的广度发展,不搞“纵深突击”,只要分数名次不出现大的滑坡,班级名次稳居中前列,就视为合格达标。永远不追求满分,把“停业整顿”的时间腾出来学习新的课程。

  也不离开正常教学目标盲目开发,不全线作战,不搞“名校战略”,只注重知识赶超,合格即可,不求名次。

  这些特点,我觉得核心就是一个“快学”当先。

  可以看看他的“快进”路线:两个月念完小学一、二年级,4个月完成三年级学习。跳级学小学五年级,两个月完成。六年级正常进度,同时预先学初中内容。一年时间完成初一初二课程,接下来自学高中学业,直接跳级高三,参加高考。这里面的大跨度跳级,并不是为了造就新闻效果,而是省略了不必要的过程,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跳级不是跳过知道,而是主动掌控学习的节奏,从超 收式教育的无谓消耗解脱出来。




置 顶  返回目录 ]       

对“学制要缩短”的“活学活用”(1)
(本章字数:187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3:31)
   有的街坊对我说:你这个孩子就是神童。我说其实不是,这绝不是谦虚,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街坊说:那孩子得感谢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法。我乐了:我也不指望他怎么谢我,要感谢就感谢毛主席吧。

  我这个话还真不是开玩笑。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思想是比较传统的,毛主席当年的这句话“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实事求是地说,我从这句话里受益匪浅, 
  
我在我的孩子身上把这句话化为了行动。

  我长期以来就抱着这么一个信念:学校有学校的教育大纲,我也有我的教育大纲。我的教育大纲就是一个知识的统盘的量。比如小学的教学大纲,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然而通过我的“解剖麻雀”之后在我眼里它就是几个硬性任务:小学应该掌握多少字词,数学应该掌握多少个知识点,算的技能应该到什么程度。

  我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简化的大纲,我的检测标准就是:小学阶段孩子认多少字,会做什么类型的题。

  这样一说,有人肯定摇头:哎呀,张会祥呀,你这个说法有点狂呀。照你这么一说:德智美全面发展没有了,素质教育也不管了,你这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了吗?

  我是这么看的: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所谓素质教育对他来说就是认字记词做题的能力的提高:认字越多,做题越顺,信心提升,素质首要。其他的,比如“爱的教育”“美的教育”,“知性”“情商”之类——我承认本人这方面比较欠缺,但我至少做到一点:管孩子不是拘束孩子。用我们良好的单纯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照样可以让他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片面。

  实践也证明:张炘炀人格性情方面,并不是有人想像的那样古怪封闭,见过这孩子的人都说:他阳光得很,活泼得很,也不自私(从小起就没有护着自己的东西不让别的小朋友染指的习惯)。事实证明:现在的他能正常应对大学课程和大学环境,虽然有一些小脾气,但我认为无伤大雅。达到这个效果,我是比较满意的。

  素质教育和多学知识不是对立的,某种程度上,在张炘炀这个年龄,学得快,能冒尖,挺充实,成绩好了就是身心健康发展之源。我这个道理科不科学,欢迎批评。有了比较好的情绪,其他方面(如心理、人格)能够顺利解决。我觉得咱们应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假如你的孩子总是考班上后几名,你还一味的说“孩子你真棒”,孩子能相信吗?你自己都不相信。离开学业你空谈什么全面发展,素质当先,那肯定不行。

  因为我有了这么一个信念,就自作主张把小学的知识点来了一个合并简化,我这个人的特点是理科思维,用曲线图来表示张炘炀的学习历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线性发展过程。

  <图>

  这个表列里,语文课识字3000多,是在学前白赚的。四年级跳过去,这也是老师们建议的,小学四年级基本上是一个过渡阶段,停在那里没啥意思,所以四年级我一笔带过。

  当然这不是什么固定模式,张炘炀也有他特殊情况(学前识字特别优异),还有我这个全职辅导在旁边陪着。因此我认为对简化缩短感兴趣的家长,在协调好学校老师关系,并有条件请家教(或者自己可以身体力行)的前提下,不妨尝试试验一下把6年尝试缩短为4年制,当然,我们不一定追求在形式上跳级,总的进度可以跟着课程走,但在英语学习和数理化补习方面可以利用时间差开一下小灶,怎样具体操作,我下一步会详细分析。

  我这个缩短学制的思路只供参考,如果有兴趣尝试,首先一定得有个全面衡量。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学校、家庭的环境也不一样。我认为,如果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你还是选择按部就班地学——

  一、 孩子的记忆力中下等水平,隔日检测遗忘率比较大(比如一天学十个生字第二天忘记一多半),阶段性累积检测遗忘是个递进状态,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孩子有了逆反心理,但也不排除智商有问题(我相信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我对测智商不感兴趣,但小小年纪出现递进性遗忘现象,大人应该警惕,到底是情绪问题还是智商有问题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所谓遗忘率比较大那是有个前提的,拿记单词来说,每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强化训练班打广告,号称能让你“一天记住一百个英语单词”,你要是真相信了进去了,那我保证你的遗忘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什么呢?它违背客观规律呀,一天别说掌握几百个,几十个都难。要是因为你遗忘了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九别人就下结论:背了一天单词,一百个才记住了五六个,智商有问题。那我告诉你,就是神童到了这种班,他的“智商”保证也要出问题!所以你要是看到这种广告,听得有人夸这个海口,你绝对不能相信。




置 顶  返回目录 ]       

对“学制要缩短”的“活学活用”(2)
(本章字数:162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4:02)
 二、 孩子有其他艺文专长,比如偏爱写作,想当作文小天才,想通过“青春写作”一夜成名的,这也是一种选择。但家长必须明白这是一个耗时耗情的过程,孩子又要赏花吟月又要数理化全面突击,这么做有点冒险盲动,最好不要全线作战。

  三、 家长全无精力,做好了择校工作的。
  学校按部就班的统一教学虽然有他的依据,但重要的是我有我的依据。学校的方法虽然好处多多,但不适合我的孩子。那我就没有必要随大流,没有必要让我的孩子跟着差生的进度慢慢晃悠。我这样说不是看不起差生,但老师不温不火的教,学生不温不火地学,说穿了,它的最大好处就像张艺谋拍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说的:把孩子都管住了。这对一部分孩子来说,是挺公平,对有希望冒尖的孩子来说,就不那么公平。

  我首先明白了这个形势,所以才没有让张炘炀去随大流的。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你要理顺一些关系:学校配合,老师配合,同学关照。还有一点,我这个当家长的不能图省事。有了这么一个前提,缩短学制才有可能。

  学制要缩短,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都适用。现在的小学教育过程确实过于漫长,这早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了,有的专家都管咱们这个小学教育叫“超慢式教育”——还不是一般的慢,是“超慢”。学校这么办可能是有他们的考虑,要考虑到均衡发展嘛。大部分家长感觉没有什么:不觉得慢呀,现在这么慢还在嚷嚷学习负担重,还要给孩子减负,再来一个快,那孩子哪里受得了!

  我觉得负担重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慢,因为慢,所以才让孩子“嚼”——嚼来嚼去,嚼得孩子已经反胃了,还怕孩子知识不巩固。慢慢吞吞,恶性循环,题海战术,原地转圈。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你又在这里装好人——你的孩子不给增压不大量做题,怎么可能10岁就上大学?

  我说的负担重,指的是学习上的无谓的负担。我有一个比喻:“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的习惯思维就好像是盖一层装修一层。在一节课的内容上嚼来嚼去,生怕学生领会不深,还美其名曰“巩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负担:老师有负担,一节课的内容三下五除二讲完了,家长知道了会不会说这个老师不太负责任?校长教务主任会不会有看法?于是,一刻钟就能教会的知识,我拉拉杂杂讲上两课时(做题的时间更长),这才叫负责,这才能对家长对领导有个交待:你看,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我够敬业负责的吧?

  依我看:这种教书方法恰恰是对学生不负责。学生思维本来挺简单:比如说圆心半径直径这个概念,老师本来讲的挺清楚,噢,原来这么简单。可是老师后来的连续作战,那意思好像是其实刚才讲过的内容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老师的做法,就好像存心不让学生觉得接受知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心。无形当中互相折腾,学生心理上觉得任务实在是艰巨,老师讲得多不容易啊,我开始的觉得挺简单的想法是不是太轻敌了?于是我就没信心,越没信心就学的越慢。

  其实学习负担重最大的根源就来自这种教与学的心理负担。一定要皱着眉头学,一定要拿出吃奶的劲来学,一定要去抠死每个环节去学。结果并不讨好,主观愿望是养成学生认真刻苦不要遗漏的好习惯,客观事实上却让学生心理疲惫:哎呀,学习原来是这么繁琐,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我怎么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呢,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一旦学生有了这么一个逆反心理,你再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是白搭。

  我不是主张一点都不要有负担,预习,记识,测验,大量做题,这都是不能省略的。我主张在前进中化解这种负担,打一个比方,孩子打电子游戏都喜欢往前冲,要是一个城堡他老冲不过去,他就干脆不喜欢这个游戏了。某种意义上,在学习指导上,你要让孩子看到前面的城堡,看到新鲜的东西。他要有点征服意识,有点殖民意识,有点武侠好汉的思维方式。这样他才会觉得我辛苦一点挺值得,因为我的学习总是在前进,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快乐。





置 顶  返回目录 ]       

我的“快”字诀(1)
(本章字数:195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4:23)
缩短学习课程的时间,做起来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但是能够快一点学,你会发现好处非常大。关于这个“快”,我的总结就是——

  学得快一点,回头少一点,

  偶尔漏一点,不必上保险。

 
 
 
  小学最宜快,识记定成败。

  知识支点少,能快就小跑。

  念嚷式教书,满堂闷葫芦。

  本末易倒置,形式大于实。

  中学数理化,赶超先搭架,

  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

  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

  原地别磨叽,莫做鬼见愁。

  我这个口诀里包含了我对快的理解和心得:你要有了“快”的决心和信心,就不要在无谓的检查和巩固上浪费时间,“回头少一点”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可能会用“狗熊掰苞米”的典故来反驳我:一味强调快,孩子巩固不了咋办?你这个说法太片面。

  这其实是个误解。

  我所强调的“快”的意思绝不是光学不复习。而是温固知新的过程,把“温故”过程简化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知新”上。

  “狗熊掰苞米”的故事具有一定讽刺性,那头狗熊在苞米地里掰了半天,掰一个扔一个,末了,狗熊怀里就剩一个苞米。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比喻教育孩子是可以的,但是咱们不能把这个道理绝对化,好像学习进度一快就是“狗熊掰苞米”。孩子是人,不是狗熊,只要你能确定孩子记忆方面没有毛病,学得快一点我认为利大于弊。事实上,除非你的孩子有递进性遗忘的症状,苞米只会越掰越多,在我辅导张炘炀的过程中,有时候我还搞一点必要的放弃。斤斤计较没有意思,只要成绩不出现大的滑坡,不要动不动指责他“狗熊掰苞米”。

  我在给孩子的家教上,对“温故”的把握有这么几个原则。

  一、 对已经教会的字词,绝不安排抄字。

  二、 复习的时间绝不超过学新知识时间的1/4,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三、 简化任务,绝不做过多的练习,比如小学阶段的语文以扩充识字量为重点,教导作文不偏题首尾完整为主,不搞反复造句、情境练习那一套。

  四、 根据年龄特点设置学习任务,不去“发掘潜力”,刻意拔高。张炘炀两岁多识字的时候,我采取“光认不写”的方式。当张炘炀认字比较多的时候,我就放鸭子——让他自己去书店看书,爱看什么随他看什么,不去做所谓的系统练习,得寸进尺,更不追求完美。当张炘炀学写字的时候,不去给他人为的增加项目,不去过多在笔顺上耗费时间,允许有倒笔画,字写得不好也没关系,不在细节上过多纠缠。

  五、 最重要的一点,你作为家长,心态上绝不能患得患失。孩子学的过程发现有点毛病就“停业整顿”,张罗着帮孩子当“泥水匠”。

  我的总结就是:

  丢三不一定拉四,

  识字不是吃字(指不要搞大量抄写)。

  听写默写一遍,

  秋后算账净赚。

  量化概念当先,

  分类记录统盘(指学习目标的管理,孩子哪些字当时认识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当家长的必须掌握)。

  最后一句“分类记录统盘”的意思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任

  务学习目标必要的管理,这个管理的内涵是:你要对孩子学到哪一步心中有数。

  现在很多家长的所谓管理基本上都是“兴之所致”,高兴了问两句,没心思了撂在一边,十天半月也不带问两句的。这种管法肯定不行,你水平再高也不行。炘炀母亲是教研组长,还是中学里的学科带头人,按理说她绝对有水平有资历辅导孩子了吧?但对张炘炀的学习她是不挨边的,原因很简单,她工作忙,对张炘炀的学习不了解,她要插手就不行。一插手就乱了,爸爸也教,妈妈也教,互不通气,还以为这样做对孩子挺负责,其实效果恰得其反。

  我的管理也并不是那种吭吭哧哧像个跟班的管法,很少板着脸去“督学”,而是一种伺候性的陪伴。主要是给他造成这么一种感觉:学习上你爸也没有闲着,给你当助手呢。你的学习,其实是“父子同学”。

  小学阶段树立了“赶超在先”的意识,中学学习方法就容易定型了。所谓“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我采取的就是把一个大单元的知识点拉通了的搭架子的步骤,这是一个比较生活化的比喻,在辅导过程中我就是“重盖楼轻装修”,如果让我再现场演练一遍辅导张炘炀高中课程的场面,听课的人一定会失望,因为又不精彩又不得要领。就是最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嘀咕:这算是什么示范课呀?又没有娓娓道来式的讲解,又没有细致的逐层分析,语言干巴,气氛也不活跃,跟自习课差不多,听不出个道道来。可不是吗?长期以来,我跟这个孩子已经形成的互学习惯,确实难以通过几节课的示范展示出来。如果不了解张炘炀小学初中时代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单纯看父子俩做示范就想学会赶超式学习的方法,那肯定是不行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我的“快”字诀(2)
(本章字数:21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4:47)
 这里我要讲一个插曲,张炘炀一路跳级,直至到了高三阶段。这时候盘山中学专门安排几个老师给他开“小灶”——这种情况一般家长都是求之不得的。可是我听了几节课以后坐不住了。不是老师讲的不好,其实老师讲的挺好,非常细致。但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形成了搭框架往前赶的学习习惯,老师的逐层分析(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精装修”)的讲法已经不太适合张炘炀的学习习惯了(很多知识我靠“框架法”已经提前讲完了),很坦率地跟老师们提出,可以由孩子自学了,老师也能理解。


置 顶  返回目录 ]       

“低台阶”和高目标(1)
(本章字数:1829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5:11)
 一旦学习速度快起来,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免不了有个马虎劲儿,有的字忘了,有的知识没怎么掌握好。大人可不能马上就沉下个脸上纲上线,什么“学习态度不端正”,什么“一个小数点毁了一个宇宙飞船”。孩子的精气神儿是浑的散的,马虎病在这个阶段是治不好的,你讲这一套作用不大。

  在小学阶段,孩子出现“学不会”或者有遗漏的现象,多半就是因为心思散漫。提醒一 
 
 
下是可以的,别在小问题上耗时间。至于那种动不动把一个字抄多少页多少行的做法更是蠢办法。

  快的目的是多学,你得有一个量化的概念,量化就是讲实惠。在小学阶段,实惠就是多识字多记单词,今天记五个明天记六个别磨叽,有点折耗没关系,咱往前走。街坊的家长来问我:你家这个孩子英语成绩不错,能给我们传授一点路子吗?我说简单得很,现在不是假期吗?每天让他记几个单词,别太多也别太少,假如每天记十个,一个月拿20天计,就是两百个,扣除可能忘掉的五六十个,一个月下来,咱们还净赚150个,一个假期下来,咱们多学了两三百个。单词量上去了,英语成绩保证能上去。

  我的实惠观念听上去有点“机会主义”,但确实是提高成绩的灵丹妙药,不但在自己家里屡试不爽,别人照着学,也对我说挺灵。

  家长的水平肯定高不过英语老师,但在一对一的学单词辅导方面,家长教又比上大课的英语老师有优势。所以在辅导孩子学英语方面,家长千万不要有畏惧心理:“哎呀,不灵啊,咱又不懂语法,会话咱也不行,音标对咱来说更是天书……咱光学单词,未免太不规范了吧?”不能这么想,如果这么想那你什么都辅导不了。因为你没有体会到到量化积累受益无穷的好处,所以眼睁睁看着孩子跟不上,找不到一个门进来。更没有想到:“低台阶”的辅导是把孩子往高处推的最现实的路子。

  所以我不来那种诗情画意式的循循诱导:学会一个字:手,写一遍,认识了,会读了,好。手的英语是“hand”,hand在汉语里怎么写:手。过程就这么简单,听上去是不是觉得有点索然无味?那好,我们来一种“有味”的对照一下。

  在学前班里,教书的方法那可是十分丰富多彩:又念又唱又嚷:“手手手,我们都有一双手,我们都有一双爱劳动的手……”然后分组,“小芳的手是小手,老师的手是大手。写作业,用右手,抱玩具,用双手……”——我不是说这样做不对,我只是做一个客观上的比较:学前班老师有她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她老在原地磨,符合了大众教育的目的。老师不容易呀,她要德智美体劳兼顾,还要把班里最调皮的孩子管住。她只能那么教。我没有必要这么办,字的形意音教会了就完了,不耗时间去“巩固”,也不像有些性急的家长那样,马上去搞学以致用,不去贪图提升,什么唐诗宋词,什么趣味写作,什么作文大赛,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讲都是扯淡。小小年纪,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多识字。我不否认确实存在作文天才,但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除非家长本人也有文艺细胞,最好不要去冒这个险。我碰到过这样的例子,孩子的作文获得省级大奖,但紧接着拉开战线,全面出击,弄得孩子和家长都很痛苦,后面细说。

  我说“念嚷式教书,满堂闷葫芦”——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定我的实惠观念的理由。我发现很多人(可能也包括少数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么一个误区:孩子的识字基础还没有打好,就急于让他们“学以致用”——今天唐诗,明天宋词,咿拉哇啦,又热闹又高兴。句子背得挺顺溜,出口成章。乍一看,效果还不错,一个个都像小秀才啊,但是有的孩子,你要是把他背过的唐诗里面的几个字拎出来让他认,他就傻了眼。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走过头了,本末倒置了。读书不是读个热闹劲儿,不是说不该去学唐诗宋词,也不是说完全孤立地识字记字,必要的练习我们也要经常做。但因为我有这么一个“快”的习惯,我肯定选择的是最朴素的方法。民间有一句话“斗大的字不识一筐”,说明它就是个量化概念。简简单单,中规中矩。多数的时候就是老办法:死记硬背。没有太多的捷径。说来说去,我们家的所谓“宝贵经验”就是一些笨法子。

  这个“笨”的意思不是吃大苦耐大劳,也不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折腾孩子。“笨”是说我们家的教育方式巧办法少——什么巩固记忆的妙诀,什么快乐学习法,我基本上不采用,我也不会。

  “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从不给孩子“规定任务”

  在我家里,平时的自学复习一般都是这样一个场面:早上起来了,遛了弯吃了饭我就叫他——

  “炘炀,炘炀。”




置 顶  返回目录 ]       

“低台阶”和高目标(2)
(本章字数:171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5:31)
孩子有时候还不耐烦,哗啦哗啦摆弄他的积木,“干什么?我还没玩够呢。”

  “没玩够?好吧玩吧——你还要玩多久?”我一般都顺着他,即使敦促他也尽量用商量的口气。

  “哎哟……我可能心脏病又犯了,这回病重得不行……”他开始做怪相。

 
 
 
  “胡说!小孩子家得的什么心脏病?”

  “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得心脏病呢?”他开始装出很好奇的样子来问我……反正,平常的在家学习这种插曲是很多的,好在这些插曲都不会影响大局。等他玩闹够了,自然就会走上正题。

  正题是什么?自学,自学的方法和别人家什么不一样?张炘炀的自学,我觉得稍微特殊的地方就是:不一定硬要坐在小课桌旁边端出个架势来学,不一定要讲究那个形式。记汉语生词、英语单词的时候,连笔和纸都很少用。用我的话就是“随时到随时学”,这个“到”的意思是到点了。在我们家,只要是学习上的事,那一定是以张炘炀为中心的。他的“到点”意识就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玩了一阵自己就知道学了,玩和学并不矛盾。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快乐学习法,我历来就是这么一个态度,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者有点疲累的情况下,别用“兴趣诱导”哄着孩子上路,这样做,等于把学知识当成了包在糖衣里的苦药,家长要是有了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只能是:自己累,孩子也累。

  张炘炀的到点,说穿了就是什么时候都在学。早上背了英语单词,骑自行车出去遛远的时候我会随时抽查,在河边散步,随便拿个小棍子在沙地上画……这就是我所谓的“随时随地学”。

  我的家庭教育是奉陪式的。孩子上学校我不管,但回家的学习,我这个当爹的要把时间拿出来陪着他。我的这个方式,对那些事业有成或者工作太忙的家长来说不合适,跟那些没有心思陪孩子的人说更是白搭。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还是把财力精力放在孩子的择校和与老师沟通方面为好。

  第二,随时随地学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炘炀能够做到把学习当成个乐子,这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关于这个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我要专门谈到。另外一点,在我们家里,没有“今天的作业今天必须做完,不能留到明天”这一类的话,我也没有做过这样的要求。更没有什么“突击”“争分夺秒”的概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撇嘴了:“张会祥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考试那么紧,不突击不加班加点怎么行?”

  ——我为什么敢于轻飘飘地说我没有“紧”的概念,也根本不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一套,因为有一个大前提,我们打了个时间差呀,小学前识字,有了先发优势,赢了一步,步步皆赢。这就涉及到量化学习任务目标的问题了,正因为张炘炀前面学得快,所以后面的时间都是白挣的。前面的环节咱们加快一些后面所有的学习都不被动。张炘炀确实从“快”的原理上获得了好处。

  张炘炀2005年考上大学本科,现在已经顺利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学系一年级下学期了。上学期期末考试,两门专业主科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都得了90分,这个成绩在全系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没能拿到奖学金(计算机课得61分拖了后腿,还得加强)。但这个成绩证明他本人能够跟得上大学课程,对这一点,我和孩子都是比较有信心的的。

  10岁的小孩经过连续跳级——小学一二年级各1个月,三年级4个月,四年级没上直接上五年级,两个月读完五年级,六年级完了以后上初中,初一初二用一年时间学完,初三基本上在家里自学,把高一高二主要知识全部“吐撸”完了,然后直接上的高三。高三由几门主课老师辅导了两周左右,基本上我带着自学并做习题,然后参加高考。以超出录取线47分的成绩被大学录取,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对这件事儿,有的热心人想帮助申请吉尼斯,也有的好心人耽心:是不是太苦孩子了?也有观念上的争论:不理解的、叹气的、表示“悲哀”的,什么话都有。这也是免不了的。

  我们目标是把本科定为高中起点,没有本科毕业就去就业的打算,我还要让他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如果有能力他,考硕士、博士的话,我们可以再考北大、清华等名校。孩子本来才10岁,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我们现在按照孩子的正常路子来走,没有给他定更高的目标。




置 顶  返回目录 ]       

我的家教辞典里没有“省劲”一说(1)
(本章字数:195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6:08)
我在36岁的那年得了这个孩子,他的成长过程我是一直陪着的,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操持他的教育。因此,为什么这孩子学得快,为什么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能考上大学,为什么我让他这么小就会考大学,对于这件事,我是有发言权的。

  大家都在说:张炘炀课程学得这么快,考试考得这么顺,肯定里面有能够有启发作用的东西。有很多单位希望我去做报告,把里面的“科学奥妙”都讲一讲,我没有去讲,一直比较犹豫,为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考上河北科技大学的,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但我长期做基层工作,比如像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之类的具体工作,按人家的话说,我这个人“不会来事”,仕途上也没有什么进步,人还挺固执。没有什么口才,理论水平也一般,以前从来没有专读研读过教育方面的专门著作,很多名词都不懂,像什么“赏识性教育”,“递减效应”都不甚了了。最近张成了“新闻人物”后,我才接触了有关的书,读了这些书我直挠脑门子,人家什么事都能总结出个甲乙丙丁、子午寅卯,那都是专业水平啊。我不行啊,都是些土方子老调调。最主要的,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最欢迎的是能够讲一讲怎么聪明地学,怎么样事半功倍地学。对于这一点,我只能比较遗憾地告诉大家:我张会祥的“家教辞典”上,可没有“聪明学”和“省劲学”这两个词。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的土方子对大家有什么帮助,人家会不会感兴趣,我也把握性不大。我没有出去做报告也有这么一个原因,主办方把提纲和稿子拿给我一看,我说不行,你们这个写的太高级,太像论文,不是我的风格,也不是实际情况。现在的家教指导书上那些流行的词藻,流行的概念,我讲不了。

  第二,张炘炀的学业是我奉陪出来的,如果你作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奉陪,那我这个方法对你来说有一个局限。要是你觉得“咱没有时间天天陪孩子学,起码能从老张教他孩子的过程中讨点启发性的东西吧?”那么我愿意跟大伙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要是你觉得我这个人实在,值得信任。第一表示感谢,再一个我要老老实实告诉你,我所介绍到的许多方法过程与正规理论相比,是有距离的。

  所以我要把我所归纳总结的一切称为“家教偏方”——明摆着的,没有照着正规的教学大纲走;重新课轻复习,重节奏轻分析,重步骤轻技巧——这个思路甚至跟流行的“神童”教育案例都有明显的不同。

  我在这本书里不但要讲出经验,也要谈到教训。至今为止,张炘炀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不善于面对变化,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比较执拗。

  我本人在教育方法上也不是太讲究,有时忍不住也要跟孩子斗气——我不会因为教出了一个10岁的大学生而把我的教育过程全部往好处上去总结,去拔高。

  我陪张炘炀一起学习的这些年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不时也有一些困扰。但我始终有一个把孩子的学习管理好的恒心,动力在哪里,也许可以用有些教育学家说过的“宗教感”来解释。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和我们家的情况一样,只有一根苗苗,疼着爱着,寄予很大的希望。多多少少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有那么一点类似“宗教感”的东西。

  坦率地说,我有这个热情,但我没有因此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张炘炀,没有拘着他往前走。因此我希望不管是家长还是同学,首先还是要树立一个平常心。

  孩子最终能不能成材,先不忙下结论,孩子以小学生的年龄顺利通过了高考,这也是全社会都知道的事实,所以媒体、学者专家和很多的家长考生都来关切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和绝招,希望我们两口子不要保留,能够贡献出来,对此我非常理解——我有这样一个体会:现在咱们国家倡导的教育是全民教育,各个学校也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都在说考分不是惟一的——但作为家长来讲,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尖?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你能不能改变凭考试分数选拔优秀学生的现实?如果改变不了,咱们是不是就得尊重这个现实?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考分选拔” ,生活中的“得分”都不是贬义词。我用了我的手段,让张炘炀多得分,我也觉得挺自豪。

  我一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比较独特的跳级式飞跃,我是有充分的把握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记忆力很好。现在的义务教育学制太长了,我认为那不适合他,没必要完全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教学方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孔子不是说过“因材施教”吗?我认为这种教育观十分科学。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父母最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块什么“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施教能够取得比学校教育更好的效果。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也是相当了解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可谓知己知彼。我并不觉得我的孩子是个神童,他只是智商比较高而已,教学方式的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我的家教辞典里没有“省劲”一说(2)
(本章字数:34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6:33)
 我的家教方法可能会引起争议,我不否认我的目标一大半是朝着考试闯关来的。张炘炀目前为止,只能说是高考的“赢家”。这本书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课文学习、知识积累、考技分析进行的家教回忆,有点过于务实的倾向。比起那种比较全面的集装箱式的家教理论,我这个经验是很不全面的,不是包治百病的。一句话,不够高级。有一些推理可能比较草率,有一些看法比较粗糙。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我运用了我的方法,让张炘炀小小年纪通过了大学的选拔,我的所谓家教方法,也只能从学习习惯、日常功课、检测手段、考分战略这个范畴讲一讲。用一句老生常谈式的话:条条大路通罗马。张炘炀的学习过程,只是“条条大路”中的一条小径。所谓偏方糙方,能在一定程度上管点用,能够对正规的教育手段来一点有益的补充,也就达到了我的心愿。




置 顶  返回目录 ]       

俯卧式的好处(1)
(本章字数:188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6:53)
我觉得,俯卧式是有它内在的道理的。按照专家的说法是“激发婴儿的本能和生命潜能,培养婴儿的自立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我认为变一种说法就是,俯卧式有助于孩子较早的自我掌控平衡,能调动出小孩的精气神儿,较早树立起一种支配意念。

  2005年6月8日下午17时,那是一个大晴天。张炘炀考完最后一科后,高高兴兴地出了盘山县高中考场,看起来他对自己的考试过程很满意。他那个小个头在空荡荡的校园里特别显 
 
 
眼,又是提前交卷,目标就更大了。他一走出来,记者和陪考的家长们一下子就全围了上去。

  摄像镜头,镁光灯,还有一大群看热闹的家长的七嘴八舌,记者的现场采访……还好,张炘炀显得挺镇静。

  张炘炀仰起他的小脑袋说:“考场里的气氛,能够让我注意力更集中,感觉比平时模拟考试的成绩要好,考上二本(科)没问题。”

  记者问:“有没有想过万一考不上呢?”

  小家伙脸上闪过一丝不大高兴的神色,不过,他还是没有像有时候对待我那样冒出一句让人下不了台的话。他转了转眼珠,神色平常地说:“没有万一,因为考得上是正常的,考不上才是不正常的……”

  “嗬!行啊这孩子……”

  “这小不点孩子还挺自信……”

  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称赞着这个孩子。还有的人说:“这孩子他爸一年到头辅导他,那是在我们这个地儿都有了名的。”

  还有个知情的家长在嚷:“那,记者应该好好报道孩子他爹!又一个马俊仁啊,高考超级教练啊!”……

  这一来,我这个当爹的在人群外反而显得多余,我和儿子有个共同的性格特点,比较胆小。这一天,我反而比儿子更惴惴不安,儿子不管考得怎样,风头已经出尽了。中央电视台、辽宁卫视一报道。我们做父母的想保持低调都不可能。

  10岁的儿子考大学,这不仅在盘锦是个希罕事,在全国都产生了轰动效应。

  其实两年前他8岁考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有小范围的轰动了。那阵我以坚决的态度把新闻宣传给压下去了,我说:哪家报社敢报道我就跟他打官司。

  今天情况不同了,我的目标初步实现了,宣传一下挺好。我们之所以没有对媒体报道采取不配合态度,还有一个现实想法,这么小的孩子考上大学,人家大学不一定敢收。新闻媒体宣传一下,能起到铺路的作用——这不能说是家长的小算盘,阻力肯定是有的,这是后面的事所证明的了。

  张炘炀成名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仅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

  张炘炀出生于1995年7月8日,他的同龄人现在大多还在念小学五六年级。回顾儿子走过的路,我自己也不禁感慨万千。

  总结起来,有几个想不到:

  想不到我的民间的土法上马式的教育方式,达到了超乎我意料的神奇效果。糙办法理不糙,张炘炀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像玩跳棋一样连跳快进,开创了自我缩短学制的成长之路。

  想不到“摸着石头过河”还真的摸出一条捷径来,实现考上大学的目标,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6年。

  2000年9月,5周岁的张炘炀走进了长征小学,成为了一年级新生。一个月后,因故转学到魏家小学,我当时就向学校提出了让孩子直接上二年级的想法,这是他的一次偶然的跳级,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张炘炀在学校正常上课的同时,回家后还会接受我的额外辅导。令我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的是,孩子学得非常之快,又一个月之后,就顺利地升入了三年级。

  这时候,不少人担心我是蛮干,是左倾冒险,都在嚷嚷“不能再跳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犹豫。怕环境变化太快,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三年级,张炘炀待了足有四个月。但经过观察,我最后还是决定让孩子根据学习的进度,继续跳级。这样,很快他又跳到五年级、六年级。

  孩子读六年级时正是暑假刚过,所以在等待初中入学考试的同时,我们一边复习小学知识,一边学习新知识。一年后,2002年秋天,张炘炀顺利考入盘锦市第三初级中学。

  刚入学及在就读过程中,由于和其他孩子年龄相差太大,一些老师和家长都对张炘炀的学习情况表示过怀疑。但是除了在初二末尾孩子的成绩有过一点起伏外,其他时间都是很稳定也很优秀。甚至最后那些怀疑的人也都不得不纷纷表示认同和佩服。

  张炘炀的一大特点就是记忆力特别好,十几个英语单词,他看两遍就能记住。他也很会听课。班主任张老师说:“他会抓重点,并且能在书上或本子上做出标记。”因此初一念了半年,张炘炀就直接上了二年级。之后初二也是念了半年,就又升入了初三。一年后,张炘炀顺利毕业了。




置 顶  返回目录 ]       

俯卧式的好处(2)
(本章字数:482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7:11)
在张炘炀读初中的时候,为了帮他准备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我在家为他辅导了高中化学。两本高中化学课本,孩子花了一个月时间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一看效果不错,于是后来在他准备中考的半年内,我又陆陆续续教他学完了高中其他课程。

  中考结束后,我们想办法让他和高三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一场考试,孩子最后的成绩还说得过去。这让我一下子信心倍增,就此决定让张炘炀跳过高一和高二,直接读高三。

 
 
 
  在高中三年级,经过一年的半封闭突击,张炘炀在2005年6月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过关,成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如今回顾这些,我的心情已经平静。也许这是孩子创造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生战果,但无论如何,张炘炀现在也只有10岁,以后的路还很长。所以不管外界如何评说,我还是不会忘乎所以,在孩子真正独立之前照旧行使我的陪护责任,帮助他顺利地走上自己的成人自立之路。

  张炘炀初步实现了超越,从媒体的反映来看,大多数的舆论还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的。

  然而,谁都不知道,10年以前,能不能怀上这个孩子,我们两口子曾经做了最悲观的估计。





置 顶  返回目录 ]       

并非优生典型(1)
(本章字数:191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7:38)
 我爱人吴慧娟被医生确诊怀上孩子那天,我正在外地出差。我回到家里,看到我爱人激动不安的表情,看到街坊和亲朋好友们送来的水果补品什么的。一下就明白了:这回,是真的怀上了。

  说实在的,当时的心绪实在是不太平静,甚至鼻子还有点发酸。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已经对生育不抱希望了。我和吴慧娟属于晚婚晚育的典型,我们两口子都是大学文化,彼此认识之前,我在承德工作,她在盘锦教中学。结婚以后,我也调到了盘锦,总的来说生活还是比较和美的。我这个人脾性比较急躁,按照我老熟人的说法,就是“比较固执”。但和我爱人在家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磕磕绊绊。

  可是婚后好几年里,我们两口子陷入一种烦恼中。

  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说起来也没有什么难为情的,我们本来就属于晚婚,也到了育儿年龄。婚后几年里没有什么动静。一开始我也没有怎么重视:我小时候是受苦人出身,体格没有什么问题,又没有烟酒上的不良嗜好,生理上不大可能有什么毛病吧。心想不急,可是后来发现还是不大对劲,于是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的结论是:精子成活率比较低,这是导致怀不上的原因。

  一知道这个检查结果才有点发懵,看来不能盲目地凭主观判断自己身体没有问题。

  “精子成活率低”的结论确实打蒙了我,但我并没有泄气。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听医生的话,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呗,那几年,我也吃了不少药,中医、西医都看过。我爱人也宽慰我:心理上不要有什么负担。

  可是有一天她回来了,神情也挺发愁。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妇科检查的结果不好,医生发现她也有输卵管粘连的毛病。

  这下子轮到我们两口子一起发愁了:真是祸不单行啊,是不是老天爷不高兴我们有这个孩子呀——当然,这个想法在我脑子里只是一闪。我闷坐了一会儿,马上宽慰我爱人:没事没事,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我不相信过不去这个坎。

  话是这么说,内心还是有些惶惶然。还好,我们两口子有一个共同的优点:性格比较豁达。我就经常跟她开这种玩笑:要孩子可要做多方面的准备,不但是生理上营养要做一定准备,精神和灵魂上也要做准备呢。据说:父母的精气神会影响孩子的素质,咱们趁着这段时间,该积极治病就积极治病,该做精神世界上的准备也要行动起来。

  我爱人苦笑:唉,你这个人就是穷作乐,孩子连个影都没有呢?还“精神和灵魂的准备”呢……

  苦恼归苦恼,我们两口子在外面还是显得一点事都没有,该嘻嘻哈哈就嘻嘻哈哈,该散步就去散步。在心灵深处,我们还是挺虔诚地为这个孩子的到来做准备:看书,听音乐,表面上看像是穷作乐穷开心,目的还是放松自己,让自己在思想上不要背任何包袱。

  从父母亲的状况上看,我这个孩子根本算不上早期培育上“优生”的典范。

  这还不算,生下了这个孩子之后,还有一次打击在等着我们夫妻俩。

  得知吴慧娟怀孕的消息后,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怀孕期间的身体检查都是在盘锦第二医院(油田医院)进行的。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我们两口子好不容易得了个宝贝疙瘩,那肯定是比一般家庭更加精心准备,特别护理——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产育准备根本没有特别之处。我和她都是有工作的人,还要忙于上班。吴慧娟孕妊期间,也没有早早地休假,她在学校是业务骨干,脱不开身。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我做菜的手艺太一般,只能承担洗洗涮涮之类的粗活)。

  我都记不得吴慧娟吃过什么特殊的补品,怀孕期间的伙食无非就是荤素搭配,多吃天然食品——像栗子、核桃什么的,多吃蔬菜水果。我和她都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吃方面都不太讲究,到今天为止也是如此,有时工作太忙了,就在单位食堂买两个菜。吴慧娟爱吃青菜,只要有条件,她就拌一点有胡萝卜丝、香菜和白菜的拌生菜。

  说到饮食搭配,惭愧得很,我们实在提供不出特殊的配方,我们家里的成员,烹调技能一般,跟许多普通老百姓家庭一样不讲究吃喝。

  这种习惯可能也影响了后来的小炘炀,他在饮食方面也没有什么挑嘴的毛病——至于后来他“宣布”吃素,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后面会详细地讲到这一点。

  怀孕期间,两口子的情绪是比较爽朗的。毕竟这个孩子来之不易,我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接受这个现实的。

  有必要把我的历程说两句,我家出生在农村,在我生长的那个时代,一个农村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是相当不容易的。很小的时候,我就萌发出要有出息的想法,我读书勤奋,有求知的热情,也不怕吃苦,自认为资质也不错,老师也比较喜欢我。那阵没有什么“知识改变命运”的清晰的理想,但思想意识大概还是大致相近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并非优生典型(2)
(本章字数:81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8:07)
我是在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河北科技大学的。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按别人对我的评价,我这个人口才不好,又不会“来事”,虽然在基层任劳任怨地干,但很多年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也有人问:张会祥,你后来把精力和热情倾注到孩子身上,让他小小年纪就创造奇迹,初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这么做的动机,是不是有一种补偿心理在里面?

 
 
 
  我的思想深处,没有这样的潜意识:想到自己不行了,才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总的来说,我和我爱人对人生、社会的看法都是比较淡泊的。我们都是大学文化,都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对生活没有什么抱怨的。因此,没有这样的心理:我曾经想怎么怎么样,这个目标在我这一代身上没有实现,那么我就要千方百计的要在后代身上实现。

  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我并没有强迫孩子去做这种跨越式学习的选择。只是因为我对这孩子的天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对他的自学习惯加以了引导,以类似私塾式的“一对一”教育方法,让他顺利地通过了小学中学的课程,成为最年轻的大学生。我在这么做的时候,都是循序渐进,按照比较合理的步骤往前走的,没有头脑发热的成份在里面。联想到我小时侯,虽然别人都夸我是个读书的苗子,但父母根本没有那个条件来精心栽培你(辅导引导更谈不上)。而现在,家庭工作收入都比较稳定,所谓建功立业个人发展,到我这一步也算到头了,我即将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那都是未来的希望啊。我别的本事没有,精心自己的孩子,也算是为国家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职责吧。

  老实说,我对培养自己的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准备的。谈不上补偿心理,也压根没有打算让他以后轰动全国。但我的态度是比较郑重的,也许可以说是“宗教感”吧——这个孩子来得实在是不容易,在我们两口子几乎到了绝望的关口,才得到了这样一个好消息,从早期怀孕的不顺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难忘的经历对我的选择是一种推动。




置 顶  返回目录 ]       

重视受孕瞬间的质量(1)
(本章字数:1909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8:29)
得知怀上孩子的消息,除了我们两口子激动不安之外,亲戚朋友邻里街坊也没有闲着。大家伙除了时不时到家里探访,送物送钱帮忙做事外,还七嘴八舌帮我们出主意做分析。

  有的街坊说:从吴慧娟的各种姿态和气色、饮食偏好来看,这回怀上的一定是个女孩儿。

 
 
 
  很多人都支持这种说法,不少人都依据了老辈人的经验,还有人拿了书啊、报刊的小文章什么的,来证明他们的推断。

  “会祥啊,你就等着迎接你的千金吧!”街坊们的口气很肯定。

  我哈哈一乐,我的态度就是:大家伙说什么我就听着。但是在内心深处,我是不太相信诸如“酸儿辣女”那些个说法的。我们也不刻意去做胎儿性别检测。

  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指导都谈到胎教期间教育的重要性,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比起那些全面、科学的育儿经验,我们也提供不出更独特的招术。

  许多夫妻都比我们幸运,大多数人面对的只是早一点或者迟一点要孩子的问题。像我们这种两口子在生育上遇到麻烦的情况,不好再奢谈什么“母体的强壮”“优育的基础”了。

  回忆起那段心里七上八下的艰难的日子,我觉得我们两个还是保持了坚强和乐观的态度的。即使医生诊断的结论很不乐观,我们也不急躁,情绪上不低落。也注意不去急病乱投医——夫妻生活中总要面临一些问题,我们两口子的个性都比较强,两个人出现了分歧,有时也红脸,互不相让。但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就特别注意两口子之间千万别吵架,互相给对方以精神上的勉励。

  婚后五年多都没有怀孕的迹象,要换了别人,情绪上肯定是无比沮丧的。我又是个面子观极强的人,我非常明白,假如我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两口子很容易“擦”出火来。如果再在原因上互相推诿,那就肯定是错上加错。

  我抱定了这样一种看法,所以表现得不急不慌,可能这时候外面也有一点闲言碎语(后来张炘炀20个月前都不能说话,人家还在怀疑是不是父母怀孕质量方面存在问题,才导致孩子很久都不能开口说话),我的态度是坦然处之。

  我们两口子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诊断结果而灰心丧气,一边积极治疗,一边有条不紊地做准备。

  产科大夫有一个说法叫“重视受孕瞬间的质量”。我们就当自己没事一样,夫妻两个和和美美,尽量保持情绪上的饱满、轻松。时刻准备着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那个瞬间的到来。

  我相信中国古代科学上的意念之说是有道理的,我经常对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夫妇俩要多读点书,多一点书卷气会“传染”给孩子。玩笑归玩笑,我们还真这么办了。吴慧娟和我不再只读专业书,有意识地找一些陶冶性情的书来看一看,听听音乐,互相还有一些轻松的沟通。

  在这期间,我还戒除了一些爱好,比如打麻将、和同事一起的饭局酒局什么的。我自己拘着自己发生了一次改变,等到以后张炘炀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这个爸爸自然进入了“超级陪伴”的角色。

  怀孕以后,我们就更加注意情绪上的调控。

  为这个未来的孩子取个什么名字,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

  我这个人比较相信基因遗传,我觉得我这个人身上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会多多少少影响到孩子。

  最近,我又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宣讲这种理论,感到比较精辟。这位大学者说:人类的性格和行为,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环境养成的,古今中外争论不休。现在看来两者都有。基因在操纵人类的行为,人类行为也在左右基因的功能,本能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日常所谓的“天分”,指的就是先天的本能,可为后天的学习铺路,所以才有“三分天分,七分努力”的说法。

  我就感觉到先天的操纵对我有正和负两方面的影响。

  比如:我这个人胆小,人多的场合比较容易难为情,性格比较固执(有时是好事,认准了理就不再轻易改变,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对做画有好处。但在人际关系上它的负面作用大一点)。我的性格很明显影响到了我的事业前程,光是读书好没有用,读书学知识按照老话来说,当然是出人头地的正途,但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下,也不是绝对真理。上中小学的时候我有几个同学,上学读书完全是应付父母,敷衍了事,一大早我们一起上学校,可是中途他们就溜了,我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听课做题,而我那几个小伙伴呢,跑到集市上、供销社里玩去了。等到放学的时候,他们就钻出来跟我一起回家。这样的读书纯粹是混日子,等我考上了大学,我的同学参军的参军,务工的务工,后来纷纷做生意,也发了财。在他们的眼里,张会祥虽然大学毕业,也有个稳定的工作,但在人情世故方面还是没有什么长进。所以他们一见了我,说不了几句话,就笑着指着我:“你这个人啊,怎么还是这么固执?”





置 顶  返回目录 ]       

重视受孕瞬间的质量(2)
(本章字数:39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8:55)
一听到老同学这么说我,我乐了,我爱人也乐了。

  说笑完了之后我也反思:虽然《神童诗》上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有道理,但不是绝对真理。读书不是惟一的,尤其是在我们那个时代,闯出来的路子五花八门,我的同学虽然没有读好书,但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有所作为某中程度上折射出了我的平庸。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像我这样自甘寂寞,我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就是本 
 着一个希望他的人生更精彩的愿望来考虑的。

  张炘炀,一个火旺的名字,寄托了我们两口子的希望,也对我本人是一个提醒:将来不管生男生女都叫这个名字,这个孩子要走出我们这一代“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不要像我一样被性格所限制,没有太大的发展。

  他们这一代人是最具有自由发展条件的一代,他们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任何可能性都是有的。

  我们是提前5个月给炘炀起的这个名字。




置 顶  返回目录 ]       

育儿第一堂课就不合格
(本章字数:1839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9:17)
 1995年7月8日中午11点55分,这个得来不易的孩子终于出生了。

  这是在盘锦市妇婴医院,一个炎热的中午,我听到产房中孩子的哭声,又是兴奋又是紧张。当时我和孩子的二姨,三姨都在医院里。剖腹产,男孩子,身高52公分,体重3.9公斤。

 
 
 
  他二姨从护士手里接过这个孩子,乐得合不拢嘴。医生告诉我,孩子的状况不错。

  看来,我们两口子终于熬过了最难过的那一道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平坦大路。

  可是就好像是老天专门要跟我们作对似的。第二天就发现不对劲,炘炀的妈妈不知道是体质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就是分泌不出奶水。

  我看到孩子饿得哇哇大哭的样子,再看到他母亲泪流满面的模样,急得我手背打手心,团团转圈。

  据书上说,只有1%的母亲会因为身体或者因素分泌不出足够的奶水,可我爱人的情况更严重,基本上等于没有奶水!

  我嗓子眼里一阵发苦:怎么什么倒霉事都落到我们头上了?想要孩子之前,医院诊断出我们两口子身体都有问题,这个精神打击我们承受下来了。可现在……

  “母乳喂养好”,这个道理我们谁不懂得?可是没有母乳我们有什么办法?医生得知这个情况,一方面积极想办法,争取给这个孩子从别的地方匀一点奶水过来;另一方面让母亲努力一下,母亲奶水不是或一时分泌不出奶水的情况可能是暂时的,不能轻易放弃努力。

  我看这孩子吃不上母奶饿得可怜,跟他二姨商量:实在不行来个救急手段吧——谁家的父母看着自己的亲生孩子吃不上奶不心疼啊?

  我和孩子的二姨商量瞒着医生,偷偷摸摸地兑了奶粉放在奶瓶里,趁着医生护士不注意就给小炘炀喂上几口。

  一边喂一边后悔:看起来,我们两口子都有责任。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生育下来了,母亲的奶水自然是现成的(当然身体健康的母亲90%以上都是如此)。我怎么没有估计到这个最关键的最现实性的问题呢?张会祥啊张会祥,说起来你还是个知识分子,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居然犯这种低级错误!看来,你只能算得上一个五谷不分的无能书生,这么要紧的事你都忽略了……

  在对孩子母亲怀孕期间的营养方面,我确实没有绷紧这个弦。在我的头脑中,还遗留着贫穷时代的旧意识和固定的思维模式,过去的年代,生儿育女都不是特别讲究,当母亲的吃糠咽菜也照样下奶,孩子吃不足奶水,菜汤米汤也照样做代乳品……可是今天是什么时代了,孩子刚刚出生,本来是个喜气洋洋的日子,这倒好,一下回到解放前了!

  惭愧呀,我这个当父亲的第一课就居然就是不合格的。

  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像做贼一样偷偷地用奶瓶饲喂孩子。这一天,医生查房,无意间掀了一下母婴床的被角,奶瓶一下子滚了出来——

  医生看到奶瓶,脸色都变了,一下子把奶瓶抢过去,把牛奶泼到了地面上。毫不留情面地把我们几个大人狠狠地数落了一通。听到医生这样训斥,我的眼泪扑哧扑哧掉了下来……

  好在母乳喂养这个险关总算对付着过来了,今天讲起那段插曲还是禁不住有几分惭愧:我们两口子虽然是认真严肃地对待张炘炀的出生。但确实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分子家庭生活能力的欠缺,一开始就碰到了许多磕磕绊绊。

  老实说,在这方面,我们两口子都不是什么讲究人。

  我们对孩子的哺育和营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闯过来的,好在炘炀这孩子比较让人省心:基本上没有母乳喂养,靠米粉、奶粉饲喂,不长的时间里也就断了奶。

  后来我跟一位老前辈提起这段哺育期的酸甜苦辣。这位老前辈说:母乳喂养应该提倡,但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也不一定强求一律。孩子喂母乳不是绝对的,我们辽宁的大名人张学良,生下的时候就碰上兵荒马乱,没办法,靠米汤喂养。后来张学良到处推广:大米熬汤是个好东西,特别是米汤上的那一层“米油”更是好东西,营养价值不亚于人乳牛乳!这位老前辈还说:也是你家张炘炀有福啊,我们盘锦的大米好(我没有做广告的意思),再加上牛奶喂养,孩子又不是先天不足的胚子。你就当是老天托福给你吧。

  这个插曲,当然算不上什么经验之谈。张炘炀的幼年时代经历了这么一个营养闯关的过程——今天说起来轻松平常,在当年,做父母亲的确实提了一把汗,条件受局限,处处被动。

  后来我们还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早年母乳的欠缺虽然没有带来什么后果。但10多年来,张炘炀的日常食谱里,每天的牛奶是不能少的。这孩子喝牛奶成了习惯,水果也是每天到点就吃,我们这一点从不耽误。




置 顶  返回目录 ]       

俯卧式姿势凝聚精气神(1)
(本章字数:193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19:43)
我这个人在抚养孩子方面,并没有什么系统的知识,但我有一个特点:喜欢琢磨。10多年来,张炘炀的成长主要是我操持的,许多方式方法都是靠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当然,我这种琢磨不是无根无芽的异想天开,那都是有一定依据的。

  书本上的知识,报刊家政版、服务版上的有关育儿方面的文章,我都有兴趣看。现在书 
 
 
刊报纸上这一类的文章是铺天盖地,什么都有,自相矛盾的也有。

  有一些“指南”性的文章,我读了会感到好玩,但如果当真要在孩子身上实验,我可不敢斗胆上阵。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苗苗,谁敢让孩子去尝试一种陌生的育儿方法呀。

  我对这些报刊科普指导文章的态度是,不盲从,把了解这些知识当作的一种思维上的调剂。报纸上面介绍的方法再好再有趣,你没有条件去做到的,或者距你的经验太远,感到比较陌生的,你就不要贸然去尝试。

  我这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属于保守型的,有关幼教家教的新鲜知识,我也听了不少。但听归听,拿主意还得靠我自己。

  但在小炘炀的婴幼儿时期,我读到了一篇关于“幼儿卧姿有利健康”的短文,感到它的分析能说服我。我当时对它的主要观点破天荒地全盘接受,大胆采用。

  这篇短文介绍了西方比较流行的婴儿俯卧姿势。

  文章说婴儿适当俯卧,这样做有利于身体健康。文章说:俯卧能形成结实、健美的颈子,发达的肌肉和丰满的胸部。俯卧时,脖子、肩膀、胸部、脊背、臀部、脚部等部位可以协调活动。

  文章还从儿童心理生理发育方面分析的俯卧的好处:俯卧使婴儿紧贴床铺,感到安全,是消除婴儿不安的最佳方式,这篇文章还特别讲到:不要让婴儿俯卧在松软的棉被和枕头上,最好在硬板床上练习俯卧。

  我开始实施这个俯卧办法时,炘炀的母亲还有点不大放心,“让这么小的孩子趴着,万一给憋了气怎么办?”

  我说:“没事,你看他的小脸会自动地歪向一边,小家伙聪明着呢。”

  为了以防万一,我在他俯卧的时候,一开始小心翼翼地照看,等他习惯了这种姿势,像游泳那样一蹬一刨的时候,我就放开手。等他自由活动,让他活动开。

  只要他处在睡醒的状态,除了喂奶、换尿布、洗澡、抱起来活动的时间,我基本上都让他趴着。

  当然,家长如果愿意试一试这种俯卧式,最好还是给孩子预备硬床和硬一点的垫补,以免孩子头埋在软枕头上,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生命危险。选择给孩子俯卧式的时候,家长最好在一边陪护。

  以我的经验和判断,我觉得,俯卧式是有它内在的道理的。按照专家的说法是“激发婴儿的本能和生命潜能,培养婴儿的自立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我认为变一种说法就是,俯卧式有助于孩子较早的自我掌控平衡,能调动出小孩的精气神儿,较早树立起一种支配意念。

  我老家是农村的,农村人带孩子是极其不讲究的,生下孩子时间不长,两口子还要下地干活。很多时间里孩子就在地上、灶灰乱爬乱动——当然,这么做也是生活困难所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从卫生、安全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取的。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在粗陋的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农村的幼儿,行动的能力比城里孩子略强一点,筋肉的发育也要好一些。

  选择俯卧式的目的,当然主要不是让孩子锻炼筋肉。主要的是在无形中培植一种“意念”。事实上证明,我为炘炀选择了这样一种姿势,取得了明显的结果。

  在他出生70多天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两口子都没有留神,孩子晃着爬着,“叭”地一声从小床上掉到地面上了,我赶快跑过去抱住他。还好,摔得不疼,小家伙咧了咧嘴,就没事了。

  这是个好的迹象,孩子会移动了——从那次掉到地上之后不久,孩子就能爬了。

  关于这段时期的成长,炘炀的妈妈做了个笔记——

  满月

  身高:56公分,体重52kg,1995年8月8日。

  100天

  身高:62公分,体重6.8kg,1995年10月16日。

  一周岁

  身高:77公分,体重10kg,1996年7月8日。

  一年趣事(一岁)

  出生21天会笑。满月后即看得见悬挂在屋顶的气球和风铃。51天时就能翻身。百天时第一次去照相馆照相。3个月时能自己挪动身体。两个半月时从床上摔到地上,不久就会爬了。5个多月开始坐在小车里。4个多月开始添辅食,7个半月送托儿所,第一天哭得很厉害,第二天就好了,一逗就哭,且能坐了。8个月能扶东西站,很快能扶东西走,11个月能走,周岁时走得较稳了。孩子从小喜欢听音乐、看电视,特别爱看广告等,有时边看边哭。也喜欢听爸妈说唱。7月16日第一次回姥姥家,7月23日第一次回奶奶家,8月4日第一次去湖滨公园。




置 顶  返回目录 ]       

俯卧式姿势凝聚精气神(2)
(本章字数:27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0:15)
一年趣事(二岁)

  1997年3月12日(周四)14时,第一次会说“拜拜”,并招手,当时妈妈、三姨、三姨父在场,14个月会跑。20个月会说话,21个月多一些就会背“咏鹅”和“锄禾”,还会说一些经常出现的广告词及简单的句子,并且从照片中能找到自己的亲人,1997年4月20日炀炀和爸爸先回姥家过“五?一”了,30日那天妈妈也去了。
  ……炀炀特别喜欢看电视,电视节目的名称几乎都能说出,而且特别爱看音乐电视,唱歌也很有韵味。1997年10月3日,炀炀第一次会写字,会写“1”、“2”,此时一般的话都会说了,能认识100多个字,已初步识数。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伦之乐表象下可能埋藏的隐患(1)
(本章字数:189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0:48)
 炘炀幼年时期,面临的是这么一个家庭环境:

  一、 主要是由父母陪随,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的经历。

  二、 家境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薪族,只能根据普通家庭的现有条件养育孩子。在有限的条件里,要给孩子富足感,光明感,让他走好人生第一程。
  三、 “世上只有爸爸好”——我这个说法绝没有挤兑张炘炀妈妈的意思,他妈妈比我事业有成。我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费了些心思,才调到街道办事处。基本上是个闲职。我个人发展也没有“更上一层楼”的雄心了,再加上单位领导也比较开明,支持我教育孩子。在各方面协调好关系的情况下,也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做出了在我中年以后最重要的选择。尽我能力和精力,用家庭辅助教育的方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国家社会间接地做一点贡献。

  张炘炀童年成长面临的格局,可以说是非常单纯的。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有老人带养的经历,张炘炀没有这个经历,他的童年少了一些丰富的色调。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缺乏老人带养,可能会避免一些不好的因素。避免了老人过分的溺爱,少了一些多头教育的摩擦和冲突。老人容易用经验代替科学,很多经验是过时的。老人带养孩子,省去了父母亲的一些负担,但也容易滋养父母推诿责任的心理,临到自己面对孩子时,不容易进入角色。专家们还指出了老人带孩子的另一个局限,老人“喜静懒动”的特点,和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是矛盾的,一味依赖老人带孩子,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炘炀当初没有被老人带过,并不是我们两口子刻意排斥老人才这么办的,主要是没有这个条件,我也不想对这一点进行拔高总结。现在的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有让老人带孩子的条件,这对孩子的童年环境也是一种调剂,但只能是一种调剂而已。绝不能把老人带孩子作为推卸责任的途径。

  什么时候才是两口子养育孩子的最佳年龄段?这里提供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三十养育是福,三十奔四(是)大福,

  养儿别赶浪尖, 早婚早育乐癫。

  上亏父母精力,下亏关爱抚育,

  只顾逍遥玩乐,半哄半推得过。

  爷奶腿脚不便,满脑陈旧经验,

  孩子浑然不觉,吃睡之外无学。

  爷奶喜欢静图闲,儿孙膝下犯懒,

  表面天伦至乐,实际埋下隐患。

  启智后年再说,开发更是扯淡。

  偶而出门转转,阳光雨露少沾。

  更有一般害处:父母矫正已晚,

  多少骄横子女,缘自爷奶宠惯,

  亡羊补牢干涉,三代冲突难免,

  家庭不再和谐,内心各怀埋怨。

  养儿本是延福,放任却成烦端。

  我这个感触,也不是无由而发的,儿女由老人带养,可以说是咱们国家家庭中一个普遍景观。年轻的夫妇,不管是家境校好的,还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大多数都有让老辈人带育孩子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刚刚结婚,连自己养自己的钱都没有攒足,就匆匆地怀上孩子,一点也不带犯愁的,因为有底气呀。老人催:“要一个呀,要一个吧,生下来你们就甭管了,我们帮带着!”这边小两口就想:早晚也是要,赶早不赶晚吧。

  依我看,可能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早晚也是要”的思路上,早晚也是要,这不假;现在的年轻一辈有福,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夫妇,多半都能依靠老一辈。这是一个好的条件,但是既使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也不主张二十多岁的新婚年轻人匆匆忙忙要孩子,因为作为父母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完成,这个时候为了要孩子而要孩子是极其轻率的。

  有的年轻夫妇,把养孩子当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传宗接代,构建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顺其自然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错,可是你要把这个“顺其自然”理解成你不费什么努力就自然会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个相声叫《考爸爸》,很多人听了都哈哈乐,都在笑话里面那个自以为是的爸爸,那个爸爸抱着儿子教他识字:儿子啊,这一横念“一”,加上一撇一捺,就念“大”,撇下面加那么一点就念“太”上面再加一横……那就没法念啦……这一类本事,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具备,可依我看,这一类人能算得上是“原始”的父亲,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听了这个相声的人,也不要光顾着笑话那个不合格的爸爸,很多年纪轻轻要上孩子的父亲,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原始”父亲的味道。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合格的父母,做父母之前,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再教育的过程,这当然不是说怀孩子前一定要办什么班,上什么课。这种教育是一种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包括精力的准备),某种意义上意念上的准备是最重要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伦之乐表象下可能埋藏的隐患(2)
(本章字数:39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1:16)
 我觉得这个“意念”可以这样总结:

  要有为父的使命感,舒服的心态去一半,

  适当有点这宗教感,不要依赖老人管。
  孩子下地就学习, 赶早理论不稀奇。

  零岁教育有主体,施动一方在自己。

  小儿启蒙光色盲,硬件软件要备齐。

  一开始树立以孩子为主体的意识,父母的生活态度上绝对不能对自己再潇洒放任,这种精气神,二十多岁的父母是很难具备的,而现在又想养育孩子又想图舒服是年轻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不能逾越这上难关,成功的学前教育很难实现。

  说白了,就是家长有没有一上做出牺牲的准备,牺牲一点闲适、牺牲一点快乐、说到底就是牺牲一点自我。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个规矩,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当爹妈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比如看电视等。为得绝对一律的家庭气氛,父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年轻夫妇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自我教育没有达到。



置 顶  返回目录 ]       

理性对待孩子的头痛脑热
(本章字数:180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1:45)
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说聪明的孩子小时候走两种极端,要不就是特别好带,父母亲特别省心;要不就是特别“躁”人,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折腾父母的。

  仔细回忆起来,小炘炀这方面好像是介于两种极端的中间,不能说好带,但把我们折磨得昏天黑地的情况,倒是很少发生过。
  炘炀母亲在从《成长日记》中提到“7月23日第一次回奶奶家”,那一次,张炘炀碰上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风险。

  在河北老家,孙子回来了,一家人乐乐呵呵,高兴过头了,就有点忘形。孩子站在炕头上,本来看得好好的,可又是一不留神,突然间孩子从炕上摔到了地上——这一回可不像小时候从小床上滚到地上那一回,摔的声音特别大,我们都惊呆了。赶快把他抱起来,也没有了哭声。赶快往医院送,折腾了大半宿。所幸检查出来没啥要紧的,只是一段时间孩子走路有点一瘸一拐,当妈的就有点犯愁:要是落下了残疾咋办?

  我就开导她:你不要胡思乱想,孩子小,骨头嫩,恢复自然需要一个过程。

  后来张炘炀果然顺利恢复了。

  两口子好不容易有一个独苗苗,碰到风险,我心里也是惶惶不安的。回想起来,除了这一次意外事故之外,张炘炀患头疼脑热的次数并不多。

  虽然我对这个孩子感情上是很金贵的,但对待孩子的病、痛、伤方面,我仍然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

  我的原则是——

  孩子身体有一点不适,家长绝不要大动干戈。孩子的不适,能通过饮食休养调理,尽量不吃药,能不打针就坚决不打针。我这种做法源自于老经验,凡是药剂都有它的一定副作用。花钱你去买副作用,还不如搞“无为而治”安全稳妥的多。我这个理念的形成可能也跟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张炘炀有一点肺炎的症状,我带他去了一家医院打点滴,正输着液,突然发现不对劲:怎么孩子的脑袋上肿了一大块出来?我赶快去找医生,护理走过来,那神情还有点不高兴,折腾了几次,还是让人心惊肉跳,针管不是漏水就是倒涌……我一气之下又换了一家医院……客观冷静地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不是那么令人十分放心。我们有一个街坊的孩子,就是因为输液不当造成聋哑,虽然打了官司赔了钱,孩子的终身残疾也落下了。我相信许多当父母的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烦恼,古人的迷信说法,孩子幼小的时候,免不了有许多“促狭鬼”在跟着他,踢他一下,绊他一下。你不能不承认:有时候命运也是残酷的,你对孩子倾注了那么多心血,可是一个小环节上的失误,就会造成终生遗憾。

  这么多年来,就算张炘炀有了头痛脑热什么的,我基本上都采取低水准廉价格求稳妥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没有打过点滴,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心里有数。我从书上看到:日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身体不适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孩子每天穿几件脱几件衣服都有记录。这样,孩子稍微有点不对劲,家长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断,需不需要去医院,家长就能拿主意。日本是一个医药费相当昂贵的国家,家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但我觉得这里面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去参考。

  我们有一句老话是“听话听味”,在咨询医生的时候听味特别重要。你要善于倾听医生的话。如果医生的分析意见是两可的,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少花钱的治疗或者非药剂治疗。这种选择,跟心疼花钱没有关系。

  现在有些家长,孩子稍有个头痛脑热就慌慌忙忙往医院跑。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治病用药方面搞那种非理性消费,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足以体现对孩子的爱心。有的家长,虽然不搞非理性消费,但还是盲目信奉药物的作用。有时候嫌医生开的处方划价太贵,就自作聪明地把大人的药拿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的发明,连儿科医生也是这么看的: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能打针就不要去做静脉注射。有的家长总认为打点滴效果好,多花钱保孩子的健康,值得。依我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打点滴就是一个形式感比较好,有一定心理安慰作用,不能去迷信它的功效。输液的物质无非就是水、糖、盐、抗生素之类,而且输液本身并不能缓解症状。

  如果你的孩子消化道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因为生病造成极度虚弱,我建议不要采取那种兴师动众式的治疗,吃药能起作用,咱们就通过吃药来治病。这样做,不但会避免经济上增加负担。还会防止一些危险的副作用出现,比如出现输液反应和药物污染等等。至于自作主张让医生“开好药”“开贵药”之类的的行为和做法,更是干傻事。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定时定餐制度养成“到点”意识
(本章字数:180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2:07)
因为小时候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打张炘炀小时候起我们两口子定时给他捣水果泥、调牛奶燕麦糊,生怕哪一天营养上疏忽了,耽误了让孩子落下身体虚弱的后遗症。这种两口子轮流干保姆活的习惯,形成了我们家独特的“生物钟”,时间一长,无形中形成了“定时定餐”的制度。在吃喝营养上让他形成“到点”的意识——早中晚饭不用催,他自然就知道到饭桌前。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大人首先要有一个自觉性。大人的到点意识很强,跟着现代节奏来呗,孩子随着大人的节奏一日三餐不赶早也不耽误。我们两口子长年累月每天要做 
 
 
一个“功课”,上午一个水果,下午一杯牛奶,到了时候就给他预备在那里。至于张炘炀什么时候把水果牛奶消耗完,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们不提醒,也不催促,他拿着个苹果心不在焉慢慢啃也没有关系。

  张炘炀从来没有出现过“变化比计划快”的情况,他跟我们两口子一样形成一个到点的意识,跟我们家长期的超稳固的生物钟的节奏培养,可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他的到点意识之强烈,到今天都非常明显。上了大学也是这样,从廊坊到天津坐火车,他总是拘着我这个当爹的赶早不赶晚,生怕耽误了。到了检票口,他总是嘴里嚷嚷着——

  “快,快点排队!”

  我心想:慢一点剪票又有什么关系?火车上空座位多得很呢,这傻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急脾气!

  可是回头再一想:要是他没有形成这种“赶点”“到点”的思维方式,他今天还能在天津念大学吗?说不定还在盘锦的哪个小学校慢悠悠的学着四则运算哪。

  我这个说法绝不是故弄玄虚,张炘炀长期的自学生活,学习效果为什么不错,跟家庭长期形成的到点规律培养有很大关系。

  他自己形成了到点的主观意识,使我省略了很多的精力。我不需要做太费劲的督导工作,更不需要来那种老生常谈——什么“今天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什么“学习是为自己学不是为别人学”。他自己会锁定目标一门心思地完成既定的任务,谁要干扰他完成他自己都会焦躁。这种个性的培育,是我在他幼年时的重要收获。

  当然,这种收获有时候会给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恼,因为形成了“说好了就不要改变”的固定思维,他会把这个原则推到很极端的程度,有时候显现得非常过分:比如家里人正在看着一个电视节目,突然停电了,孩子就不干了,哇哇大叫,乱发脾气。我开导他说:咱们先出去遛遛弯,等电来了咱们再接着看还不行吗?

  “不行!那漏看的一截你们得给我补回来!”

  你说气人不气人?我哪来的那么大权力指挥电视台?对他的这种蛮不讲理,我们两口子会忍住火气跟他讲理。实在讲不通也就不理他,被他闹腾得实在烦了,就干脆采用下策:一阵臭揍。

  这也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你不可能两头占便宜。孩子固执的个性,可能对学一门学问有好处。固执,某种程度上表明他容易拘泥,但同时也证明面对某种事物他的精气神是沉下去的,比较专注。但是接触社会、人情交往上,负面影响也很大。我没有对他这个性格的两面性及时分析,拿出对策,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吧。

  回想起当年为孩子所操的心,我由衷地感到:理性地对待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各种问题,不因为孩子是独苗,就过分地去溺爱无谓地去操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看到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材料,人家就看得很远。哪怕是富豪的家庭,也能做到“家富而不奢”。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每周只给孩子一点零用钱,他们懂得怎样很理性地对待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家庭条件肯定没有资格谈什么富而不奢了,买贵一点的玩具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但我自认为对孩子没有什么歉疚。我认为,父母能赐予孩子最大的财富,就是在孩子童年时期多陪护一下孩子,做他的好朋友好伙伴。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朴素的原理,天下的家庭,各有各的现实问题,情况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什么样的现实情况都不该成为推托这种陪伴责任的理由。

  没有这种陪伴,张炘炀的早期智力启蒙就无从谈起。

  没有这种陪伴,张炘炀即便有了学习才能上的灵光一现,也不可能被及时引导,他也许还在小学阶段念“望天书”。我们作为家长的,还得为他的择校问题托关系,费财耗时。

  没有这种陪伴,张炘炀不可能从超慢式教育中脱离出来,他可能还在和成千上万的小学生一样,应付大量的习题作业,为小学生书包减负问题而苦恼。两者相比较,我认为我选择的这条路没有错。




置 顶  返回目录 ]       

怎样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
(本章字数:136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2:35)
前面说过,张炘炀的早期教育环境有几点与一般孩子不同:没有爷爷奶奶带护的经历,作为父母多了一些负担,孩子面临的人际关系没有那么丰富。但从正面意义上看,孩子面对的教育者更加单纯(当然我这种说话属于事后总结式)。这个环境分析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没有借鉴性,咱们可以再探讨。

  仰仗着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照顾和理解,我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带护这个孩子。
  张炘炀的“人之初”,我淘费了不少精力。我们家里没有请保姆,因为炘炀妈妈的产假(再加上寒暑假)时间比较宽裕(再加上我这个老爸的陪护),所以孩子幼小时的环境就更加单纯。

  除了来用俯卧式锻练让他培养出能动性和自主性外,我在让孩子提前适应外部环境上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多带孩子出去走动。只要天气情况不错,我就抱着小家伙到处溜达。大街、公园、商店、河边……社会自然的五光十色,本身就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愉悦。看着小家伙在自己怀抱里咿咿呀呀,小眼珠子被广告呀行人呀吸引得滴溜溜转,我自己也感到有一种莫大的乐趣。

  二是为他的入托提前做适应准备。我经常带他去的另一个场合是幼儿园。

  一般的家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第一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孩子心理上会出现巨大的落差和强烈的不适应,哇哇大哭,把这个场面弄得像一场生离死别。我提前带炘炀去幼儿园活动活动,让他提前适应这个环境。

  那一段时间,市里的几个大小幼儿园我都去过了。虽然小炘炀不属于幼儿园的正式“编制”,但幼儿园的阿姨和小朋友们并不排拒这个孩子。小家伙也不把自己当外人,一进入新伙伴的小圈子,拿过玩具就玩,也不谦让。走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

  我让炘炀比较早到幼儿园“体验生活”,主要的目的还是提前让他做好进入集体生活的心理准备。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担心,我相信人的脾性、性格特点有某种遗传性,我抱着这么一个想法,胆小的缺点绝不能再“遗传” 炘炀这,因此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一种前期教育。

  张炘炀胆小的毛病,后来果然表现出来了,看来性格遗传的说法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他有一个说话不看人的毛病,不爱冲在人前,这些都是性格使然,好在我在他成长前期有意识地对他进行了引领:如跟小伙伴结交,参加卡拉OK大奖赛,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这些有目的的培训,使他的毛病多多少少有一些克服。

  教育的效果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现在能够应付一些大场合的活动,遇到不熟悉的人开始有一点羞怯,但混熟了以后还是能够朗声说话,尽情笑闹。我觉得这个孩子这方面已经超越了他父亲。他母亲的日记里对他的“公关内容”也有一些记载。

  炀炀已满两岁,此时他已很会表达自己的要求了,会背诵很多古诗和儿歌,也会做许多动作,如做操等。走路很稳,跑得很快;有时很任性。两岁时第二次回奶奶家,给村里的人背诗、唱歌,出尽了风头,人们都很喜欢他。

  张炘炀这孩子记事,我陪护他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第一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他会挤着眼睛诡笑着搂住我,冲着他妈妈仰起小脸唱念——

  “世上只有爸爸好!”

  我们两口子一起乐了。

  张炘炀的早教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妈妈工作忙,老爸充当超级陪伴,老爸对他的成长进行了全面的抚育,这可能也是这个孩子的福气。




置 顶  返回目录 ]       

无声阶段是智力启蒙的最关键阶段(1)
(本章字数:202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3:58)
 张炘炀从小就有一个流“哈喇子”的毛病,在“俯卧式”时期

  就是这样,动不动枕头上就湿一片,很不雅观。

  后来,当他长到快20个月都不能发音说话时,有的熟人就开始暗中担心了,“怎么回事啊这是……别的孩子都8个月、9个月就能说话,1岁多开始咿咿呀呀话都能成串了,炘炀这孩 
 
 
子咋跟个闷葫芦似的?”

  还有的人开始联想:“这老两口这么大年龄才有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啊?你看这孩子,满嘴的哈喇子……啧啧,难说呀。”

  当别人对炘炀的智力发育心怀疑虑忧心忡忡的时候,我和吴慧娟也曾经在心里闪过一丝隐约的不安:是啊,这孩子的开口是慢了点,会不会……

  可是很快,我们就打消了这种疑虑。道理很简单,我们是看着这个孩子成长的,我们非常清楚,他的反应、举止、情绪的表露,是非常正常的。

  我相信孩子开口说话肯定不是什么问题。原因是:

  一、 孩子听力上没有什么毛病,这一点我们心里有数。

  二、 可能是我们夫妇两个对孩子的“单向交流”不够,造成孩子开口说话的意识和兴趣不大够,应该多创造一点这方面的条件。

  三、 我认为孩子某种程度上属于“内向”型,即使不说话,也不耽误他的心里的秘密“盘算”——也就是内心的智力发育。

  我观察到小炘炀对电视里的广告非常感兴趣,这种广告片,因

  为情节概念是一气呵成的,图象又比较夸张,能给孩子形成某种刺激,当他看到广告片里的情节时,表情明显被吸引过去了,有时候跟着兴奋,有时候跟着哭。我能感觉到他有触动,也有内心的小兴奋或者小小的忧愁。这些迹象令我对他的将来充满信心。

  我就抱着这样一个态度:说话晚一点没有关系,不必着急。也许他的性情跟他的老爹一样,心里爱琢磨可外表不一定要显示。

  后来的情况发展证实了我的预测。对于他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3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他已经有20个月大了。那一天炘炀的三姨、三姨夫都来了,我和慧娟边跟他们唠嗑边哄着孩子,不知道我们哪一句话逗起了他的兴趣,他开口对我们说了句——

  “拜拜。”

  一边说一边还摇摇他的小手。

  我们全体都乐了。我注意到他刚开始说话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说话都是一个个蹦出来的,“妈”,“爸”,“要”……他不一样,他一开始说话就是一个双音节字词。

  随着他渐渐说出更多的字词,我心里的感触不少。

  孩子说话早与晚,与智力因素没有什么关系(除了确实是疾病和心理封闭因素),还流传这么一种说法:“开口说话晚的孩子大多数都聪明”——这种说法固然是不太科学的,但这样的说法至少对大多数因为孩子开口说话晚而发愁的父母亲是个安慰,乾隆皇帝四岁才开口说话,这个事是上了书的,开口说话晚,家长不必焦心,我认为有时候这样的宽慰是很有必要的。

  炘炀的这种开口说话慢的现象,可以比喻成一台磁带正在转动但处在静音状态的录音机,表面上你听不到声音,可这这磁带还是在照样前进的。所以他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很费力地吐出单音词,不是一边说话一边“摸着石头过何”,而是很快地进入了一个语言上的良性发展阶段。事实上,自他说出“拜拜”之后,1个月后他的说话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不仅日常对话能顺顺当当地展开,而且很快进入了有韵味的口诵阶段,如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等简易少儿诗词的程度。

  通过我对他初学说话这一阶段进步的观察,我的结论就是:他说话起步晚但进步却很快,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后发制人”的神奇功能。其实,在前期的“无声阶段”他已经开始有这个方面的积累了,为什么没有显示出来,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家长没有找到最佳的开发手段(以前也尝试过让他开口说话,但没有成功)。

  我们的孩子的智性发育规律特点可能与其他孩子有不同之处,即使不开口说话,也不耽误语言能力的发展。

  张炘炀从开口学话到念诗模仿电视广告语,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的教材,随处找到什么好玩的就随时学。他对广告片感兴趣,那广告片就是一个现成的语言老师。但是明摆着的,让孩子看广告片学发音,也只是一个单纯模仿的阶段,我们的态度是顺着他的兴趣来。没有马上搞那些技艺性比较强的提升。

  他在21个月的时候能背诵《咏鹅》之类的少儿诗歌,也不是我们刻意去这么做的,只是觉得念几首诗挺有意思的,让他试一试。现在这一类针对幼儿的拼音念读画书不少,有的家长挺煞费苦心,当孩子说话稍微顺溜一点就赶快给孩子做系统训练,马上进入拼音的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早一点接触诗词格律,没准能开发出孩子的文学天赋,小小年纪就去“陶冶孩子”,我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孩子处在这么一个模仿阶段,家长的培养目的应该是非常简单的,让他渐渐达到说话顺利,做到音义对应,这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向。




置 顶  返回目录 ]       

无声阶段是智力启蒙的最关键阶段(2)
(本章字数:39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4:29)
这个阶段,我尤其注意的是:给孩子造就一个单纯的学语言的环境。

  我们家里一直没有雇请保姆,平时就我们两口子在家,我们特别注意大人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夫妻在家里说话交流,从来没有过彼此急扯白赖的争吵。尤其当着孩子说话时,尽量话语清晰、简明,当然语言的文明这是最起码的。当孩子的小眼珠看着大人,想领会大人说话的意思时,我们就有意识地停下来,重复刚才的话,有时候还拿实物来演练刚才说过的 
话——

  “炘炀,爸爸刚才对妈妈说,把苹果——苹果(说着把苹果往他晃一晃)——洗给你吃……”

  这时候小炘炀会显出比较振奋的表情,手足摆动,嘴里发出“皮…可…(口齿不清的“苹果”)”的音节。

  锻炼他开口说话的辅助工具,除了大人的会话和沟通外,录音机的唱歌(我虽然唱歌水平一般,也要时不时对他说说唱唱)和朗诵,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和广告片,都是他经常性接触的“语言老师”。




置 顶  返回目录 ]       

“帮孩子”有时候也是干扰孩子
(本章字数:134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5:02)
小炘炀喜欢玩积木,直到大学一年级,积木也是他在家里常常玩的玩具(不过现在他玩的积木比以前高级多了)。他的第一套积木是红颜色的,小家伙简直是爱不释手,一玩就是大半天,摆弄得满地都是。炘炀妈妈回家,看到满地乱糟糟的。出于家庭主妇的习惯,自然地要去整理一下。孩子有时候玩别的去了,妈妈整理积木他也没有怎么在意。可是他回来后,看到玩具不在了,就显得比较失落,有时候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
  当妈的也没有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回家看到太乱了,就忍不住收拾一下。

  她这样做,一个是出于家庭主妇的整洁意识,另外主观上也有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时间一长,我看出点问题来了,本能地觉得这样做不对,就让她别再收拾了。

  他妈妈一开始还不太理解:“客人来了看到地上这么乱……”

  我说:“乱就乱点,孩子玩积木,哪有个不乱的?家里嘛,就是要以孩子为中心嘛,你给他造成一种‘玩就是碍事’的印象不好。”

  虽然我干涉了几次,但直到炘炀上高中,我们两口子的这种争执还是时有发生。

  这是一个小插曲,我这样做的用意一时也没有给她讲清楚,她总认为我这么做是不是太迁就孩子了。因此总是为收拾玩具发生一点小摩擦。

  但我觉得,这个细节包含着我的一种用意,我后来把这个用意给她说清楚以后,她也能理解了。后来,她改变了方式,玩具还是要收拾的,但她注意了一点:在炘炀随时有可能回头继续玩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收拾残局”,不要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的兴趣爱好,和大人的世界是有隔阂的,他的行为方式有可能给大家带来困扰。

  我认为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细节奢谈什么让孩子自由发展,奢谈什么包容。孩子有他的世界,你动不动就给他的世界造成一种干扰(哪怕是好心的“帮忙”),就是没有理解到自由发展的本来的含义。收拾玩具本来是一种小事,也有必要给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育。但是当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的时候,大人就禁不住帮他收拾,表面上挺任劳任怨。但客观上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不好的信息:你的欢乐有时候就是大人的麻烦,但有啥法,我们认了呗……

  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他的目标方向其实跟大人挺不一致的想法。

  他母亲听我这么一分析,也觉得挺有道理,以后就不再自作主张随便帮他收拾玩具了。不仅如此,在他母亲的引导之下,小炘炀还学会了自己收拾玩具。

  我这些年在目标一致意识的培养方面确实费了不少苦心。

  对张炘炀的学习,我始终扮演一个“老同学”的角色,就是要让他始终感到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就像包饺子一样,全家分工协作动力大,包出来的饺子似乎也特别好吃。我跟炘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个调馅一个包皮的关系:他学英语的时候,我给他整理誊写有关单词;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我给他筛选题目,改卷对分……我的这种战略合作伙伴意识的形成,就是从对待玩积木这种小事中感悟到的。

  玩积木→收拾积木→无形中的排斥

  玩积木→不去进行“必要”的干预→大人孩子拥有同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互相包容→学习生活上的战略伙伴

  我这个人没学过什么哲学,也许从这个“积木事件”可以总结出我教育孩子的“哲学”:从小培养出他的协作共进的意识和观念。





置 顶  返回目录 ]       

及时捕捉他的灵光
(本章字数:105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5:23)
在经历了开口说话慢的困扰后,张炘炀的语言和思维都继续正常发展。

  我们俩仍然是“父子情深”,有空时常一起出去闲逛,亲亲热热,其乐融融。

  炘炀还是比较依赖我,他的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坐在我的腿上,时间一长,我也练就了一个好腿功。 炘炀心情好的时候,在我腿上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我连眉头都不带眨一下的。 
 
 

  我们出去的玩法,表面上看是漫无目的,走到哪算哪儿,好像是在瞎玩儿。可其实,我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观察这个孩子,总的来说,这孩子还是比较灵光的。他爱跟我聊幼儿园的事,总的来说,他的吐字还是比较连贯清晰的,这一点我非常满意。

  这孩子记忆力的“灵光”,我是从一件小事上偶然发现的。

  张炘炀爱看汽车,我也经常给他指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各种汽车,有时候也到停车场去参观。他不但沉迷于各种汽车的流线造型,对各种各样的车标尤其感兴趣,我开始没有在意,心想:孩子嘛,就是喜欢看个热闹劲儿,什么样的车有什么样的车标,跟孩子的世界有什么关系?

  可是这一天,他看到一辆泊在路边的车,欢叫起来:“桑塔纳!桑塔……”

  我心里一动:嘿,这小子,不简单认识“桑塔纳”了。我抱着他走到车边,他兴奋地抚弄着车标,嘴里一个劲儿念叨“桑塔纳”……后来,好多种车都成了他的“老熟人”,什么“奥迪” “大众”,他一眼都能认出来,对那个车标爱不释手。

  不久,我带他去逛书店,他停在柜台前不走了——那里有一套豪华装桢的画册。上面有许多精美的汽车图片和车标的图徽,我翻了翻那套书,确实挺漂亮,挺稀罕人的。我再一看价钱,哎呦,好几十块呢。

  倒是售货员对这个小家伙产生了兴趣,“哈,这孩子,长得挺俊的!多大了?”

  我抱着炘炀,让他跟售货员阿姨打招呼,一边也跟售货员聊了起来。

  我一直在犹豫:买还是不买?我们两口子收入不算很高。虽然对孩子的需求都尽管满足,可是还有一个理性消费的问题呀。把这套画册借回去?人家商店要做生意,咱张不了这个口啊……

  这个好心的售货员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喜欢,你就先拿回去给他看吧,借一天两天没有关系……”

  就这样,我千恩万谢老着脸皮把画册带回了家,张炘炀可算是过足了汽车瘾,我一边指点,一边教他怎样辨识各种品牌的汽车。

  这一次“灵光”发现,我虽然很高兴。但只是想到孩子看画和形状辨识的能力确实不一般,压根就没有想到可以教他识字,他在认字方面的天赋,我是在另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树立“徒手识字”的观念(1)
(本章字数:202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5:46)
 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会识字,时间是在他两岁半的时候。

  我迄今还是这么认为,炘炀幼年能认字绝不是无师自通的结果。不能否认小孩在散漫的意识思维过程中,会有一些外人不容易察觉的记识行为,但孩子显现出貌似无师自通的特点,必须有一定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环境和大人的信号提示(尽管是无意识的),反复刺激。

 
 
 
  我跟孩子玩象棋的时候,习惯把棋子上的字大声地念出来(剥糖纸的时候也习惯于念上面的字),电视广告片一般都要出现广告宣传语,播音员也会一字一句的把字念出来,而且是一字一句地念。我相信我的这种习惯,还有张炘炀喜欢看广告片的习惯,都会对他的字形字音的思维联接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我不是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做这种对应练习的,没有想到在这方面提早给他开窍。

  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我是带着好玩的目的给他看画识图,同时也给他稍带着指点了一些文字,虽然只是一些一晃而过的过程,但这个指点在无意识中给孩子的提早识字铺了路。

  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大声念出来,用声音刺激孩子对于抽象事物的辨识,对孩子提早识字识数肯定是有帮助的(张炘炀后来就是靠着带声音的计算器识数的)。

  在家里,我跟炘炀的娱乐除了共同玩积木之外,父子间有时也装模作样地“玩象棋”——跟这么小的孩子,当然只能装模作样地玩了。炘炀每次都玩得特别投入,看到我跟其他的叔叔伯伯们下棋很带劲的样子,他很有兴趣模仿吧。

  可是就在这种表面上没有实质意义的玩棋之中,炘炀开始了识字的第一步。

  父子玩棋,一边砸棋子一边吆喝,形式大于实质,有声有响,有模具有平台,好玩的要素样样具备。可是就在这个纯娱乐性的游戏过程中,接下来的事不仅仅是好玩了,而是一次发现——这种发现对我,对炘炀这孩子的意义,不亚于世界历史中的“地理大发现”。

  这一天,我们爷俩照样摆上了棋局,正儿八经地面对面盘腿坐着。

  我吆喝了一声:“当头炮!”

  他从胡乱摆成一堆的棋子间拎出了“炮”,我一愣:你居然认识“炮”?

  我又试探着喊了一声:“马走日。”

  他笑嘻嘻地把“马”往棋盘上一砸。

  我吸了一口冷气:不大可能呀,毕竟才两岁半呀——是不是凑巧?

  我为了印证我的判断,故意把棋子弄乱了,整了一个重新排列。心想:我就不信你小子当真认识这几个字,我把棋子重新洗一遍,把你搅迷糊了,看你还认不认得?

  我说:“炀炀!‘炮’在哪里?”

  他从棋堆里很准确地把“炮”又拎了出来,傻笑着看着我。

  我又说,“‘象’,把‘象’给我找出来。”

  他做得分毫不差。

  我又如此这般地做了几回试验,炘炀一一把我点到的棋子拎了出来。

  我乐了:算你狠。这小子有种啊,两岁半就认得字。我赶快把我的惊人发现告诉了慧娟,慧娟开始不信,我当场让炘炀给她演练了一遍,她也看呆了,“啧啧,不简单啊。”

  一听到我说我要立马教炘炀认字,慧娟有点犹豫:“这么小,教他识字合适吗?你们隔三岔五就玩象棋,就那么几个棋子倒腾来倒腾去,孩子就是眼熟而已呗。”

  我笑着说:“你别小看了这个‘眼熟’,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认识一个字和认识一个苹果可不一样,说明孩子有这个潜能。我再教他几个字试一试……”

  我从极其简单的汉字教起,方法很简单:给他指认一个字型,教他掷地有声地拿出来。然后让他从几个字中找到这个字,接下来,又在小纸片上写下这个字,再次询问他这个字念什么,他明确无误地念出这个字以后,我把这个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以备以后回头抽查……

  第一阶段认字的范围,我选择的是有生活对应实体的字,也就是他在学说话期间就能理解的字汇。这样就避免了一边认一边去做字义上的讲解,把简单的任务复杂化。

  “徒手”学字:“徒手学习”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空着个手就来了?人们这么说的时候,这个“空着手”往往是个贬义词。但对儿童教育来讲不能从贬义这个层面来轻易下结论,幼儿认字的第一阶段就好比空着手上门作客,头脑中记住就达到目的。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觉得光看字不会写字等于白认,因此在幼儿时期教孩子认字的积极性不高。非要等到孩子能端起个架子能写能画的的时候才正经教孩子识字,这实际上等于白白浪费了幼儿辨识文字的最佳时间。家长应该有一个长远观念:孩子光会认不会写,有兴趣看一些低幼读物了,在智力发育上告别了睁眼瞎阶段,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突破啊!达到了这个程度,以后的什么事都好办了。所以必须树立一个让孩子徒手学字的观念,把学习任务搞得单纯一点。在炘炀两岁多到三岁的教汉字过程中,我严格掌握这么几个原则——以识认辨的掌握为度,绝不盲目冒进,什么是冒进呢?一看孩子既然认字都那么快,那么就趁热打铁赶快让他学习写字,让孩子拿起笔,这就是冒进。




置 顶  返回目录 ]       

树立“徒手识字”的观念(2)
(本章字数:99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6:08)
所以我主张还是回到“读书识字”的本来原理上去,要尊重这个基本原理。老话说“读书识字”,何谓“识字”?这个概念很简单,识字无非就是一个辨形知义会音呗,儿童时代,识字的前奏曲——知义会音已经完成了,就是说你已经会说简单的话了,这时候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孩子找到那个能对应上的字形,所以“念”可以淡化一点,“辨形”要重头抓一下,我们不是英语国家,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形状是非常丰富生动的,“哭”就像表情上的哭,“笑”就像表情上的笑。孩子在辨识这些字形的时候不但掌握了一门工具,而且智力上 
 
 
也得到锻炼。

  不频繁回头:头一天认识的字,第二天再让他指认一遍,如果无误,就可以确认孩子已经掌握了。

  随教随“撂”:随教,就是表面上比较随意地找字来学——在家里翻到一个烟盒,也把上面的字排出来让他认识。随撂,就是过程简明干脆,决不把时间耽误在词组造句练习上。单纯识字,利用幼儿记忆好的特点,增加单字的大脑储存量。

  不碰拼音:既然不断识新字的过程很顺利,也很愉悦,我就不主张及早地进入规范训练。拼音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假如这个时候去匆匆忙忙教他学拼音,孩子会犯愁:本来挺好玩的事,你接着给我来个不好玩的,真是的……大人怎么喜欢动不动抬指标“埋伏笔”呢?他心理上会感到别扭。我认为应该牢牢地掌握这么一个度:不要在孩子踏出学知识的第一步给人来个下马威,这是最愚蠢的一种做法。在炘炀上小学之前,我没有教他汉语拼音(把这个任务交给小学老师,是最简便实惠的选择)。

  摆字法练习:我不是绝对地不让张炘炀尝试写字的第一步,“摆字法”练习,就是张炘炀写字的预先性演练——当他认得一定数量的字以后,我和他妈经常和他一起玩用积木、彩棒拼搭简单的汉字的游戏。这个写字游戏为他将来的用笔和纸写字做了很好的铺垫。

  专家有个观点:幼儿识字越早(3岁左右),入学时的智商越高。我认为张炘炀后来显现出的学习上的优势,跟他幼儿时代识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炘炀幼年时的认字,在我的陪学和管理之下,任务是非常单纯的。至于认字以后的运用,我也没有采取课堂式的组词、造句训练——在认字的前两个年头里,我连写字的要求都没有强加给他。完全就是个徒手学知识的过程。他的背诵、造句组词能力,主要是通过放鸭式阅读——包括对电视字幕、户外广告文字的辩识,形成了他自己的头脑字库。





置 顶  返回目录 ]       

未来的数学高材生半年不辨6和9
(本章字数:179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6:32)
 张炘炀识数的过程也是在两岁左右开始的,稍晚于学认汉字,“10”以内的数字他学得挺快。中间出了一个岔子,纸板上的“6”和“9”他总是容易搞混淆,我耐心地给他指点了几遍,他还是不留神弄混了。我一看他挺不高兴还有点犯愁的意思,就说:算了,算了。这个“6”和“9”不好玩,咱先搁一搁,以后就认识了。

  一个暑假后,他弄明白了。

 
 
 
  “搁一搁”的思维方式,又叫丢包袱,这种不死缠硬打的方针,我记得就是从辩识“6”和“9”开始形成的,后来这就成为我丢包袱的学习指导原则的由来。当张炘炀出现某个知识点一时理解不了的情况时,我基本上采取了这么几个步骤:

  一 不马上放弃,换一个角度讲解一遍。比如我跟他讲四

  则运算法加减乘除的顺序,他也许会挠着脑门问:“为什么乘除在先,加减在后呢?”“为什么多了括弧和少了括弧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说实话,这里的“为什么”是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咱们不能掘个坑自己往里边跳。我就给他讲生活中的实例:爸爸到市场买菜,2斤萝卜每斤8毛,1斤半韭菜每斤1块2,我给了农民伯伯5块钱,农民伯伯没有计算器,用手算也能算出来他补我多少钱,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我边讲解边给他在纸上画出来。

  5-(2×0.8+1.5×1.2)=5-(1.6+1.8)=5-3.4=1.6元

  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伯伯该给爸爸找1块6毛钱。

  这个道理很好懂,有个实物概念在里边,也有情节的模拟,并不深奥。他点点头能领会了,我趁机马上把四则运算的掌握重点传授给他,什么情况下从左向右算……等等。

  一 换角度讲解。孩子还是有些懵懵懂懂,采用暂时放弃

  手段,先“绕过去”。这时候我会琢磨,是不是我的讲法不太得当?

  我并非师范专业出身,按照自己朴素的经验传授,方法不一定科学。那我就停顿一下,换个时间再回头讲。但也有这种情况,高考前就发生过这种事,一个知识点我讲了半天,连炘炀他妈在旁边都听明白了,这孩子还是茫然摇头。这时候他母亲在旁边笑嘻嘻地说:“看你这孩子,我听你爸讲半天都整明白了,你咋就不明白呢?”

  嗔怪归嗔怪,但我们绝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深责孩子,我多数时候的态度就是哈哈一乐,先放下。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从没有因为张炘炀学习上遇到障碍而对他发火。从来没有使用过“你咋这么笨呢”“简直拿你没办法”之类的措辞。“搁一搁”“绕过去”的方式,并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让孩子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让他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感。对暂时搁置的疑难点,一般无外乎两种解决方式:

  “回头”解决,换个时间场合,在进行其他课程时,对遗留问题查漏补缺。自行解决,相信孩子是一时转不过弯,靠他自己琢磨,下一次演算时就自然懂了。比如他幼年时的“6”“9”不分毛病,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分清楚了。

  放弃法——这等于是不解决,人的一辈子什么都想得,往往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现在的知识系统也不是那么十分严密的,有的知识就是可有可无,不要去追求那种“百分人生”——如果你能想开这一点,你就不怕有时候去放弃一些东西了。

  炘炀每次考试都要丢分,丢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知识没有掌握扎实。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战略放弃,不要因为几分十几分耽误我们朝前学的进度,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一直是我家教上的传家宝。

  张炘炀10岁考上了大学数学系,至今为止全系的专业成绩仍然是名列前茅。经常有人问:你这孩子数学这么好,你在他幼年的时候怎么对他进行数学开发的?

  坦率地说:我在他的幼儿时期,并没有对他进行专门的数学智力开发。

  我对他的智力开发第一步是认识字,之后才是教他识数,前面说过,教他10以内数字的时候还出了一点小麻烦——这孩子“6”“9”老是分辨不清,我“拨乱反正”了好几次,这个实心眼的傻孩子还是闹不清,我也教累了,笑了两声没有继续勉强往下教。

  那年夏天,他回奶奶家,玩得非常愉快,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这孩子掌握了“6”“9”的区分!既然“6”“9”他自己能够掌握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又开始教他10以上的数字。

  识数算数比起识字来,毕竟有点枯燥,我就是帮助他简单地识识记记,让他初步掌握加减运算。




置 顶  返回目录 ]       

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1)
(本章字数:190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6:52)
初学加减法,也是在他三岁的时候。

  这时候。有一个道具闯进了他的生活——一个带音响的计算器,这个计算器功能比较奇妙:一摁键,计算器能自动报数,摁计算键的时候,这台小机器也能用语音报出,并且告诉使用者加减结果。

 
 
 
  这台计算器是二姨家的孩子的玩具,小炘炀觉得好玩,对它爱不释手。他妈见炘炀实在喜欢,就给他买了一个,十几块钱,不贵。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我发现这孩子记数特别利索,一些简单的算术几乎不用扳手指头,随口就来。我就感到有点纳闷——我没有在算数方面特别培训这孩子呀?怪了,这回真是有点无师自通的味道了。

  正当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时候,炘炀的妈悄悄告诉我:炘炀这孩子可爱玩那个带响的计算器了,有事没事就摁那个计算键,还高兴得直乐。孩子显示出算数的才华,是不是跟常摆弄带响的计算器有关系?

  这件事使我联系到他从玩棋学会认字的过程,从象棋到带响的计算器,这两件东西扮演了炘炀幼年时学知识的道具角色。

  有关玩象棋对促进小炘炀形成识字意识的作用,我不是专家,只是做了一些推测,小计算器开启了他的算数的兴趣,这也毫无疑问的。内在的道理在哪里,蕴含了什么原理,我不能贸然下断语结论。

  现在,孩子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智力玩具,它们的设计和制作都包含着一定的原理,孩子们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受益。张炘炀也有许多玩具:汽车、红色的积木、风筝、小喇叭……等等,但是时至今日,我对那两样不太经意地到他手中的道具记忆犹新。

  张炘炀学习进步,跟他幼年的智力开发有一定关系,他幼年时的成长遇到一些问题:父母怀孕时先天不足,奶水不足,开口说话较晚,也遇到了其他的一些磕磕碰碰的情况。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结下来,我对他的幼儿期教育基本上是合格的,要说有过人之处,就是对他识字能力的开发比较早,甚至早于专家们估计的最早年龄3岁(这一点我是从专家那里听到的,专家们提供的数据可能是一个保守估计)。

  如果说张炘炀10岁考上大学是家教上的奇迹,那么我认为奇迹之源在于他的两岁半,认字识数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我并没有这样的先知先明:早早就预测到这孩子能在这个年龄段认字识数,而是通过象棋之类的道具偶然发现的。

  儿童早期的灵光发现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这个父母有一个发现的意识,我听到一个专家说过这样一个数据:我们国家有八千万家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为什么这么多的家长会有失败感,那肯定是孩子到了学习年龄才发现的问题——没有听说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就承认“失败”的。我虽然不懂什么“零岁教育”,但我建议家长把家教的时间表往前挪一挪——这也是所有专家公认的观点。

  我认为提前教育是避免以后家教上出现烦恼的惟一途径。

  既然专家也说了:孩子识字的最早年龄是3岁左右,从我儿子认字的实际年龄看,这个结论还是保守的推论。我建议有条件的家长不要太保守,把孩子可能会认字的年龄大胆预设到3岁左右,在3岁年龄就开始着手尝试孩子认字的可能性,这不是赌博,这是更新观念,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如果3不行,那么4岁再试一试怎么样?

  这个期间要掌握几个关键:

  勤快观察,带着目的性观察。观察孩子观看电视、画片时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情绪被感染的迹象比较明显,并显示出专注的特点,那么,可以推测孩子有认识文字的可能。你可不能小看孩子表现出来的的凝神的特点,粗心的家长把这种表情当成发呆的表现,说不定这就是“灵光”闪现的特征呢。

  给孩子认识文字创造一定的平台。屋内悬挂的画片,识字画本,带文字的其他辅助物——包括电视节目,都是构成这个平台的要件。张炘炀的识字平台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两个细节可以琢磨:小时候他经常接触两样东西:他爱看的的广告片和经常摆弄象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同样的信号反复出现,循环出现,基本上可以肯定循环刺激有强化他记识意念的作用。这就是我说到的道具作用。

  家长测试孩子记忆力和识字可能的工作,辅助的道具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家长用带颜色的珠子增强孩子记数的能力,有的家长用画和字的对应关系来增强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初步认字的过程都不是无师自通的(张炘炀的“无师自通”是一种表面现象,有棋子、文字和吆喝的循环刺激起了作用)。平台、道具的作用不可以缺少,如果你家里“一尘不染”,没有任何可以供孩子耳渎目染的道具。那岂止达到“无师自通”是做梦,就算是有高明老师在旁边,孩子该不会他还是不会,就算这个孩子真是神童,没有平台和道具,也是白搭。





置 顶  返回目录 ]       

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2)
(本章字数:15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7:13)
 但是信号刺激并不意味着你天天拿着大字字帖在孩子面前晃悠,这样又太刻意了,也没有必要在房间里贴满了字。现在的识字积木,识字画片,还有很多为儿童设计的识字玩具都可以在3岁左右的孩子那里尝试一下。

  不管怎么样,开始尝试的那一步,总比无所作为强。小小的一次尝试,说不定会让你发现一片新大陆呢!




置 顶  返回目录 ]       

反幽默教育法(1)
(本章字数:191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7:36)
 我这个人的缺点是没有什么幽默感,我认为扮演父亲的角色,没有幽默感不见得是坏事。我有这么一个观点,幼教时期滥用幽默不是好事,幽默过头,会让孩子是非颠倒。网络思维就跟这种过头的幽默有关。

  可能有人会说:老张你过虑了吧,你说这个话题是不是早了一点?这么小的孩子跟网络有什么关系?

 
 
 
  考虑到现在的网络世界无孔不入,甚至影响到幼儿读物。我觉得顺带讲一下这个话题是有必要的。

  炘炀在他的两周岁里,认识了大约800多个字。可以说是进步神速。带画的幼儿识字趣味读物之外,还带着他去逛书店,开始了我说的放鸭子的过程,所谓放鸭子,就是他爱看什么书基本不干涉——书店里的少儿读物专柜品种是非常丰富的,那里也经常有一些小朋友蹲在那里翻书。小炘炀融入人堆里,数他个儿头最小,看着他歪着脑袋东翻翻西看看的好奇劲儿,我也挺高兴。

  逛书店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在书店里,时间是过得最快的。我们父子俩双在书店里“蹭”书看,他看他的,我看我的。两三个钟头很轻而易举地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张炘炀特别喜欢哪一本书,我也会给他买下来——一方面博得孩子高兴,另一方面,我也可以琢磨里边的故事,方便跟孩子交流。

  逛书店回来的路上,他会咿啦哇拉地学讲着刚刚看来的故事,我也细心地倾听,他理解不透的东西我尽量用浅显的道理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有时候他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理解我跟不上,我也不会信口胡诌,会默记下来,琢磨一下换个时候再回答他。

  现在的家长要把孩子所思所想研究透,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承认许多儿童读物里写到的流行事物我是跟不大上的,什么侏罗纪,什么时光隧道,什么大怪物,我得跟着他同时去了解这些东西,通过这种了解,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乐趣。

  孩子渐渐地学到了两千多字,我觉得光让他看书店的少儿书籍还不太够,再高一层的网络文学、青春读物显然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畴。我决定带他去盘锦市的少儿图书馆扩充他的阅读范畴。

  从我们住的盘山县到盘锦市区有一段路程,我和张炘炀坐上了公共汽车开始了我们的“旅程”,我给他指点车窗外面的风景:田野,农舍,马车,汽车,电线杆……对每一样事物张炘炀都充满了好奇,我自然也是非常开心。

  少儿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很幽静,阅览室里也没有几个人,基本上是我们父子的天下。书报杂志的品种也比较丰富。小炘炀呆在这个环境里,很沉静,很投入。少儿图书馆中午是要关门的,好几回都是图书管理员来催我们,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午我带着孩子到二姨家吃一顿饭,下午接着回到图书馆……

  这种开拓式的阅读,是张炘炀学前不同于大多数孩子的经历。

  在家里,我也时常陪他看《蓝猫3000问》《天线宝宝》一类节目,尽量把自己这颗包含沧桑的心同他天真烂漫的童心拉近距离。但我仍然保持我的风格,不因为孩子小我就放低姿态,模仿他的语言,或者嬉皮笑脸地用他的方式跟他“推拿”。

  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刻意在他面前保持父亲的威严.。

  我跟炘炀交流的语言是非常正规的,孩子有时跟我淘气,我也会哈哈一乐,但紧接着我跟他讲的,还是正经话,正经的知识。语言一定是浅显的,内容上是单纯的。

  我认为父亲保持一种“正”的形象是有道理的,炘炀母亲可以扮演另一种角色,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女性,阴柔化的教育可能更有童趣,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父亲的另一种风格对他的受教也是必要的补充。我跟他说话时,甚至幽默感都不是很强的——有的家长跟小孩子打交道,容易过多地采用幽默式交流方法,以为很有趣。但是滥用幽默式手段容易造成负作用:幽默本来是人生滋味的一种提炼,孩子世界观认识什么都没形成,你再给他来一套嘻嘻哈哈半真半假的幽默,这种做法是搅孩子,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很危险。

  我们这一代人在一种沉重的历史时代中长大,因此也容易接受那种很轻松的有点随意化的沟通方式。

  但话又说回来,大人之间说话怎么随意关系都不大,幼教阶段,一定要防止那种吊儿郎当的东西。要是有人说:我这是培养孩子的幽默细胞,你不骂他混蛋那你就是混蛋。幽默是什么?幽默是跟正确的知识反着来的或者是偏着来的,孩子连正面的知识都没学会,首先你就灌输给他邪的和反面的一套,那你不是混蛋是什么?

  张炘炀阅读的过程没有接触到这种吊儿郎当的读物,到了现在也是如此。这是我陪伴他逛书店的主要任务。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正经的知识,对他以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知识、问题时保持一种明澈的思维,是有帮助的。张炘炀在学习、解题方面很少犯迷糊,我有意识杜绝吊儿郎当的作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置 顶  返回目录 ]       

反幽默教育法(2)
(本章字数:36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8:09)
 什么是吊儿郎当?我也不赞成板着脸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不能把轻松活泼有趣的教育等同于无原则的嬉皮笑脸和半真半假。小白兔是好人,大灰狼是坏人,这是对的。这种灌输方式也不古板。有的少儿读物就玩的过头了,他告诉你我们给大灰狼平反了,其实大灰狼是英雄,小白兔是妖精,逻辑上给你来个颠倒,还以为这是创新思维,是幽默,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这只是打个比方,活泼有趣与吊儿郎当的界限在哪里,把握怎样一个尺度,可以进一步商榷。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我们的少儿读物编写者一定不能把网络思维带进孩子的世界里来。我在给炘炀的放鸭式阅读中,尤其注意到防范一些网络式的东西过早进入孩子的世界,什么“脑筋急转弯”,什么“大话”,什么“Q版语文”,我绝不让孩子沾染这些东西。直到大学阶段,张炘炀没有沾染上网瘾,我这种有意识的戒防是起了作用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要有及时刹车的警觉意识(1)
(本章字数:186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8:33)
我就教炘炀学前认字,一开始是抱着这么一个朴素愿望:让他进小学学习比较顺利一点,不想让孩子遭罪,提前学会一些知识,他会自然拥有一些优势。现在,孩子在小学里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的案例也不是个别的。孩子本来挺好的,一个打击就有可能把他毁了——大部分家长都会有我这样的心态,只要有精力条件多多少少都会预先教会自己的孩子一些字,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哪个孩子不在入学前认识个几百字呀?但即便是这样,小学的竞争环境还是十分严酷。我认为这个状况是非常不合理的,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进了小学一年级 
 
 
没有多长时间,居然听到老师这样的说法——

  “你这个孩子跟不上,退回学前班算了!”

  我告诉我那个亲戚千万别听老师的,我们做了一点工作把孩子转到另外一个小学去了。

  小学一年级就能给一个孩子下“跟不上”的定论,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什么叫“跟不上”,莫非小学考了100分就一定是“跟得上”?考了90分(80分)就是跟不上?但确确实实,在一部分小学校里,学生的优劣,就是根据100—99—90—80分的“差距”来判定的。

  这个现实是不合理的,小学的分数高低,排名前后,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但也不能因此走另外一个极端,统统取消分数排名,只笼统说“优”“良”。对于有志气读书,有心气拔尖的孩子,这种机制对他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淹没。我认为正确的思路应该是:

  不要挫伤暂时“跟不上”的孩子,但不应该以取消分数排名为代价“一个都不挫伤”——实际上是挫伤了优秀学生。

  我有这个信心让张炘炀成为优秀学生——但不是那种以风头取胜的优秀学生。有的家长喜滋滋地出来说:我那个闺女呀,昨天在家里哭了大半宿啊。问为什么哭?原来月考“才”考了98分。家长这样说言外之意是她这个闺女挺能,志气挺高,小小年纪就知道严格要求自己。在我看来,这种围绕着考分的悲喜剧, 还是少发生一点为好。风水轮流转,明年到谁家?要是你天天为分数的起伏情绪发生波动,那有你哭不出来的那一天。知识是要靠你真正捂到肚子里去的,优势也不能完全靠分数排名来体现——名次不重要,小学的100分与90分之差基本上不足为虑。

  说来说去,张炘炀入学以后根本没有发生过关于名次的烦恼——多数时不过就是上游或者居中水平,但他还是处在一个没有对手的环境里,跟同班同学相比,他的年龄是那么小,这就是明摆着的优势。而这个优势的源头,就在于他在学前年龄“白赚”的两千多汉字和识数算术本领。

  张炘炀两岁认字的事,先是小范围内被大家知道。后来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我也没有把这事藏着掖着——其实,捂着也没有用。在商店里,在饭馆里,他看到墙上门上的字,只要他认识,他就会声音朗朗地念出来了。

  这样一来,就激起了人们惊讶的反应:豆子大的小孩,连这么复杂的字都认识!

  这样的孩子当然让人感到稀罕了。我这个人比较随和,只要炘炀高兴,别人要跟他交流我也不阻拦,也有的人好奇地问我怎么教的。我也不保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有人跟我说:“你这个孩子就是神童。”

  我连忙摆手:“不是,不是,他算不上神童——不就是认识几个字吗?”

  “你这个老大哥还谦虚,还‘不就是认识几个字吗’?两岁多点的孩子认识这么些字,奇迹呀!”

  我很想告诉他:别说两岁认字不算什么稀罕事,国内报道一岁多认字的案例都有……但还是憋了憋没说出口,我实在不愿意这些热情的参观者把话题往“神童”上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神童是个不吉利的说法,一说“神童”,好像就有另外一层话味儿:现在神,将来不一定就中用。

  大家都对这个孩子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我也让炘炀大大方方地展示,这么小的孩子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但让他在众人的惊讶和赞赏中得到鼓励,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有一天,炘炀的小表姐到家里来做客,我们高高兴兴地到外面的小吃部聚餐。炘炀一进小吃部,看到张挂在墙上的食谱,眼睛一亮,开始指手画脚:“我要这个……我还要点……”

  他一口气说下来,几乎把小吃部的所有品种点完了。

  我正准备劝阻他的进一步表演,小吃部的服务员一个个的都围了上来。像看到一个天外来客,一下子,张炘炀成为了小吃部里的明星——估计让张炘炀再这么卖弄下去,大家伙儿一高兴,这顿饭免单的可能性都有。

  正在热闹的当间儿,炘炀的妈妈悄悄提醒我:“哎,看,他的小表姐有点不高兴了……”





置 顶  返回目录 ]       

要有及时刹车的警觉意识(2)
(本章字数:87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9:05)
 我一看,小表姐走出了店外,过一会儿再转回来,脸上的神情挺空落挺灰心的样子。

  小表姐个头明显比张炘炀大,却让小表弟的识字小技抢了风头,她觉得不自在,心里不平衡,那肯定是正常的。我观察出了这种微妙的反应,赶快吆喝着“吃饭吃饭”。

  ……
 
  后来我也在思考,我这个当爹的是不是有时候也松了一根弦,情绪上有点飘飘然?

  我让孩子提早认字的目的是让他做知识上的储备,是想让他养成以学习为快乐的意识,是一种智力开发,也不是想造成轰动效应。这个理念,我主观上是想到了,我肯定没有出去炫耀“你们看我多有能耐”的表现欲。但面对各种各样的夸奖惊叹,是不是也有不留神把握不住“度”的问题?

  以后我就注意到了面对外界反应时,自家也要注意火候,千万不能随遇而安。

  好在张炘炀本人也感到:外面无休止的观摩次数一多,也没有大意思,后来再遇到叔叔阿姨逗他表演时,他就显露不太情愿的表情。

  我及时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尽量避开这种的场面。

  我们父子俩学会了躲,咱们学字是为了让自己更聪明,不是为了耍把式,不能再表演下去了。

  我这个人的性格,是不爱得罪人的。我的街坊、同事、还有吴慧娟学校里的同事,总喜欢关心一下这个孩子,让他示范念书认字,人家也没有什么恶意。如果人家感兴趣,我去驳人家面子也不好。所以我就采取一种比较巧妙的方式,父子在学校里玩的时候,一听到打下课铃了,或者发现有人过来了,我们就匆匆地走开。

  我从来没有很直白地对炘炀说过“赶快躲开那些人”的话,但是父子俩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只要出现某种“情况”,父子俩就会嘻嘻哈哈地快步走开。

  从那时开始,我也决定暂停教他认字。

  对这件事我的事后总结就是:及时打住,见好就收。大人要随时有一种警觉,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孩子的小小成就,适当地肯定一下是应该的,但是要适度。学习是为自己好,不是让别人看稀罕,更不是耍猴,这种清醒的认识,直到现在我一直保持着,并没有因为父子两成为新闻人物而变得忘乎所以。




置 顶  返回目录 ]       

练就出色的童子功
(本章字数:190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29:36)
  张炘炀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快就显示出这样一些特点:

  他有点不屑于跟同班的小朋友玩,原因是嫌那些孩子动不动就流鼻涕,流哈喇子。我也观察到:只要有小朋友浑身上下脏兮兮地朝他身边凑,他就露出有点腻歪的表情,尽力躲开。
 
  我看到他那副皱着小脸的样子就乐:啥?你还嫌乎人家邋遢?你打小时候还不是一年四季哈喇子“细水长流”?

  《三字经》上说过“性相近,习相远”,其实你也别小瞧了这么幼小的孩子,他完全有可能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自小就带来一种比较独特的禀性:比如,爱整洁,喜欢宽大幽静明亮的场所,再大一点就喜欢“高雅生活”(他自己的语言)。我能观察出他性格中的这种一贯性,我认为这也是积极向上的表现。虽然缺乏科学总结,但确实有几分道理在里面。

  炘炀喜欢跟大班的孩子扎堆,表明这孩子自幼就有比较高的心气儿。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对这个现象的争论也比较多。往好里说是小小年纪就个性张扬,往不好里说就是傲气,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我和吴慧娟的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孩子心气儿高不是一件坏事,表明他有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了。我主要做的事是观察、引导。

  张炘炀不护食——我们北方话把孩子不愿意让别的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叫做“独”,张炘炀的所谓不护食又叫作“不独”。这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炀在幼儿园里玩玩具时,并不是自己玩,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别的小朋友进入他的领域时,他也显得挺大方(惟独就是怕脏)。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会抠抠索索,不会形成自私的恶习。我们非常鼓励他的这种懂得分享的习惯。一看到他这么做,就给予欣赏的表示,抱一下亲一下。

  张炘炀长大以后,也有一种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习惯,估计也是从那时开始形成的。当然过头了就未免让别人误解,孩子是不是少教啊,变成了负面的东西了,我们很清楚这一点,毕竟我们的幼教缺乏系统性,也不是什么都能够想周全的。只能加强教育。

  这个孩子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开朗、沉着。张炘炀跟小朋友结伴玩东西的时候,有一种开朗活泼的气质,他很喜欢交际,也显示出“当头”的欲望。这点,我们觉得对他胆小的毛病是一种矫正,因此也任着他这么做。

  但是幼儿园时张炘炀有一个与周围环境极其不和谐的地方——这孩子太闹腾了,怎么也养不成睡午觉的习惯。人家孩子乖乖入睡了,他还在那里嘻嘻哈哈,大呼小叫。幼儿园老师反映过多次,弄得我这个当爹的也怪难为情的。他这个习惯改不过来,对人家幼儿园的管理是一种干扰啊。

  我也是没有办法才把炘炀领回的家。

  领回家以后怎么办呢?总不能这么小的孩子就在家“待业”吧,我跟他妈商量了以后,决定把孩子提前送到长征小学学前班。

  这一年他才4岁。

  也许就是因为他的闹腾,无奈之中让他提前入学。这个不经心的安排成为他以后小学学习第一次出现飞跃的前奏曲。

  在学前班里,张炘炀的识字优势让他出了不少风头。

  “当众背诵《毕业诗》就是一个“光荣”的例子,这件事也是我们两口子从别的小朋友嘴里耳闻的——顺带说一句,我很少有意识地给他进行诗词歌赋的引领,由他兴致所制地进行阅读,培养出他的“内秀”——张炘炀也有一个脾气,不爱跟我们说学前班里发生了什么。那天,还是一个叫王茜的小朋友对吴慧娟说:“我们全班只有张炘炀一个人会背诵《毕业诗》,老师可高兴了,让他当众表演,他站在台上一字不差地背诗,可风光了!”

  我一听很振奋,当即叫炘炀念给我听,炘炀没有推辞,脆声脆气地念了起来——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

  我是多么欢喜

  再过几天

  我就要进小学做个一年级小学生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

  读书写字多么神气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有很多话想说给您

  四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

  玩具扔满地

  还要发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

  脸上再也没有鼻涕

  手帕袜子自己洗

  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

  懂得了很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从心里感谢您

  再见吧老师

  再见吧阿姨

  以后我一定来看您

  向您报告我的学习成绩

  这首诗还不短哩,全班没有人会背,证明老师没有下达背诵任务,他肯花这个心思去全文背诵,而且得到了表扬,这是令人高兴的迹象。他在学前年龄练就了一手出色的童子功,保证了他在今后的学习中稳扎稳打,这也是进步神速的一个必要条件。





置 顶  返回目录 ]       

附录一:10岁大学生的哲理思考(1)
(本章字数:1889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0:06)
 来源:长沙电视女性频道

  红尘惊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言情拍案,请听我从头一一道来。说到神童,列位一定不会忘记8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那些少年大学生,他们曾经大名鼎鼎,后来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线。而在去年高考结束后不久,又有一名年龄更小、仅仅10岁的孩子的名字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个10岁大学生的故事。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开学的日子,在众多的新生中,有一个学生的到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引得20多家媒体聚集在这里跟踪采访,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他的年龄——这个大学生只有十岁。8月28日一早,十岁的张炘炀在父母的陪同下坐着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派的专车前往学校报到。

  各家媒体早已等候多时,有人喊:张炘炀,招个手。张炘炀马上很配合的给媒体打了招呼。他下车招手的动作成为第二天许多报纸的头条。校方给张炘炀一路开绿灯,在媒体和校方人员的包围中,张炘炀没怎么费劲就报到注册了。接下来,校方带张炘炀去寝室。

  大家对张炘炀进入大学第一天的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自然是一路尾随。一进寝室,又是一番拥挤喧哗。有人要拍张炘炀,有人要拍母亲,有人要拍校方。虽然张炘炀接受媒体采访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面对这样的形势也不免有点发懵。校方给张炘炀特别提供的是研究生寝室。在四处拥挤中,张炘炀很快看清形势,一溜爬到了上铺,虽然还是被人围追堵截,但是毕竟找到了一处立锥之地,可以稍稍缓口气了。在整个小小的空间里,十岁的张炘炀在万众瞩目中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张炘炀虽然只有十岁,但却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学校的食堂里,他正在因为不吃肉和母亲争执着。

  为了探究张炘炀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孩子,在他进入大学之前,记者就前往河北廊坊和张炘炀进行了接触。您可别说,听张炘炀说话还真是挺有趣,可以说是既有10岁儿童的天真稚气,又有大学生的一些理性思考。

  张炘炀一家的原籍是辽宁盘锦,为了方便张炘炀去天津读书,他们举家搬迁到了河北廊坊。这是张炘炀刚交往的小朋友,同样大小的孩子,张炘炀整整比他们超越了8年的距离。想让张炘炀坐下来接受采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记者许诺坐住半小时奖励一个冰淇凌的条件下,张炘炀才坐到了记者对面。但是在座位上,张炘炀显现出了一个10岁孩子的本性,很难安静的呆着。

  一些严肃的人生理念,从一个10岁小孩的嘴里说出来,这多少显得有点滑稽。那么对于10岁就考取大学,他又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呢?在和张炘炀初次接触后,记者感受到,这个10岁的大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是一个思想比较早熟的孩子,但言语之间,他又依然保留着同龄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稚气。在10岁这个年龄,绝大多数孩子还在上小学,张炘炀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大学入学前的所有课程,这些别人眼中的奇迹,在张炘炀的父亲看来,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为了进一步拉近和张炘炀的距离,记者试着和张炘炀玩了一盘五子棋,没有想到的是张炘炀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张炘炀举棋不定的时候总是他的父亲在一边给予对策。

  无时无刻,父亲都是张炘炀的支柱,在张炘炀的成长中,他的父亲无疑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这样的父亲就没有这样的孩子。而决定让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也是做父亲的想法。

  张炘炀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在孩子还是读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举家搬迁的计划,对于10岁的张炘炀来说,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高考。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在问及怎么让张炘炀能够坐下来读书的问题上,他父亲的回答是,当张炘炀想玩的时候绝对不会强迫他学习,只有顾及到孩子感受,才有可能让孩子真正进入学习状态。高考对谁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张炘炀也不例外。

  张炘炀高考总分是505分,比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录取线整整高了50分。在张炘炀家里,有一本相册,记载了张炘炀短短十年考取大学的经历。5岁读小学,7岁读初中,9岁上高中,10岁考取大学。对任何人来说5年学完12年的课程都是奇迹,那么10岁张炘炀是怎么样做到的呢?

  张炘炀父亲有一套自己的的理论,只求掌握不求最好。在张炘炀父亲看来,对学习了的东西再复习是浪费时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张炘炀和时间赛跑,以飞速的速度发展着。对于教育专家的定论:10岁孩子上大学是孩子的悲哀、父母的悲哀和国家考试制度的悲哀,张炘杨的父亲说起来就很激动。张炘炀听着这些议论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外界的议论,已经对张炘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置 顶  返回目录 ]       

附录一:10岁大学生的哲理思考(2)
(本章字数:123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0:33)
 在张炘炀的成语故事中,那个大臣被人诽谤最后被国王革职。张炘炀只是10岁的一个孩子,居然想到用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这多少有点让人吃惊。张炘炀就要和刚认识不久的小朋友分手了,在他们旁边的操场上,高一的新生正在军训。当许多人都还在按部就班的学习成长的时候,张炘炀已经要告别小朋友相伴的日子,进入大学。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快速的发展。吃过晚饭,张炘炀一家在操场上散步。无论他人怎么说,明天,张炘炀将开始新的生活。
  10岁孩子上大学,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既然关注,就有人说三道四;既然是新事物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确定对或者错,成功还是失败。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肯定会是一种压力。无论如何,张炘炀现在只有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下去。

  张炘炀初到学校挥手的镜头定格成具有人生标志性意义的画面,在天津的各大报纸头条上出现。在一群大学生中多出来个10岁的孩子,这让大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从进大学开始,张炘炀就站在了聚光灯下。学校还为此专门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解答众多记者的疑惑。但是10岁的张炘炀不会想那么多,他已经开始在宿舍窜门了。

  张炘炀和大哥哥们的话题是从学习开始的,经过了初步的熟悉了解后,开始聊一些生活的话题。在问到怎么和张炘炀相处上,同学们都认为把他当成一个小弟弟来对待。这一点上,一直渴望平等相处的张炘炀不知道能不能习惯。为了让张炘炀能够喜欢大学新生活,学校特地为他买了几条小鱼。小鱼在罐子里游荡着,有没有一天可以自己游出罐子,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听同学说第二天要开班会,但是具体时间和地点张炘炀还不知道,吃过晚饭,张炘炀和父亲去找老师询问。一路上,张炘炀远远的走在前面,他已经学着不需要父亲,自己处理一些事情。9月1日下午两点,是整个数学系的大会,张炘炀的父亲陪着他坐在了第一排。在数学系数理系党总支书记讲完话以后,他们被叫出了教室。老师考虑张炘炀太小,让他提前离开,等待班会。在同学们互相认识了解的时候,张炘炀在教室外面多少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大会结束后,张炘炀去开班会,父亲没有再一起进教室。张炘炀稚气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教室里的张炘炀有些心不在焉,教室外面的父亲也是满腹心事。张炘炀毕竟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对于新的生活,对于未来谁也不知道将会怎么样。对于未来,张炘炀的理解还停留在10岁孩子的水平上,也许他关注现在的快乐是更好的选择。在记者临走的时候,张炘炀念念不忘的是一直未给他兑现的冰激凌。

  张炘炀现在已经开始在大学里学习了,虽然他是神童,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张炘炀的父亲说,对张炘炀的期望并不高,并不一定就要张炘炀多有成就,只要他快乐就行。是啊,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快乐应该是他那个年纪的真实写照。无论张炘炀的结果如何,如同他父亲所说,人生难得几个辉煌。张炘炀在10岁就考取了大学,这已经足够了。





置 顶  返回目录 ]       

让孩子提前进学校
(本章字数:46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0:58)
我承认我这个思想很传统,很固执。让这么小的孩子脱开识字的本来任务去做“音律”的练习念唱,能让学生在优美音节的“陶冶”中形成美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我认为这种“教学创新”是一种扯淡。

  “念嚷”式教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把诗赋篇章背得溜熟,但如果把单独的字词拿给他认,这个学生往往是露出茫然的表情。
  2000年暑假过完,我和炘炀母亲决定把5岁的张炘炀送到长征小学就读。我们让他提前上学可以说是被迫的,幼儿园他待不住,学前班他也念过《毕业诗》了。还有一年多他才到正规入学年龄。怎么办呢,不能让他在家“待业”吧?

  做出这个决定前,我们俩口子也犹豫了一阵子。在读学前班时,就发生过儿子被大同学挤撞,或者走路跑太快在拐角处摔倒的事。妻子曾经挺担心:孩子怕是太小了吧?要是现在就正式上学,他能自己照顾自己吗?

  但张炘炀已经在学前班读了半年,而且表现出了超出同班孩子的学习能力,成绩也不差,到了这一步,不接着读小学怎么办呢?

  在经过一个暑假后,我们下了决心:让孩子提前进学校。




置 顶  返回目录 ]       

择校:别盲目追逐“大热门”(1)
(本章字数:182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1:28)
 我们为孩子做的第一选择是长征小学。这所小学环境良好,教学质量也不差。

  可是当我找到长征小学的校长说明来意时,校长瞪着眼睛看着我,好像没有听清我刚才的介绍,“什么?你的儿子几岁?”

  我说孩子年龄确实小了一点,可是他识字不少,学校可以考考他……
  校长连连摇头:这怎么行?你的孩子太小了,好多年纪比他大的小朋友还上不了,不能为你破这个例!

  我灰溜溜地回到家,准备和孩子他妈商量一下,再做别的打算。

  不料当天晚上就接到一个电话,这个意外的电话一下子让张炘炀上学的事变得柳暗花明起来了。来电的是长征小学的一名教师,他是我妻子同事的家属,因此对我们家的情况很熟悉。

  他问:今天说要报名的那个不足龄的孩子是不是你们家张炘炀?

  吴慧娟连忙点头:是呀,怎么了?

  他说:咳,怎么不早说。校长说你们孩子没问题,都怪孩子他爸没把事情说清楚,所以让我再问一下。如果是张炘炀,报名没问题。

  原来张炘炀的名气早就传到校长耳朵里了,我报名不顺利的原因,竟是我自己没说清楚。看来,别人说我“不会来事儿”一点不假,你自己也不说清楚是怎么回事,闷头闷脑地就来给孩子报名,不碰壁才怪呢。

  凭良心说,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我们作为大人也付出了相当的辛苦,但他带给我们的一次次出其不意的惊喜早就抵消了这一切。甚至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带着敬畏的眼光,看着这个小生命茁壮成长。

  9月1日,张炘炀参加了长征小学的入学考试。我和妻子亲自把儿子送去了考场。

  长征小学在我们本地的名气很响,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就读,因此当时它每个班容纳的学生数量达到了80多人。我一开始我并没把这个当回事,心里只想着既然要读书就要给孩子选个好点的学校。

  吴慧娟对儿子有时候还会有点担心,担心他不会好好考试,作为父亲,我虽从来没有怀疑过儿子的能力,可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心里还是有点七上八下。

  隔着窗子我们往里面看,儿子和别的孩子一起,正襟危坐在课桌前,等着老师发卷。

  老师开始发卷了,我看见其他的孩子一拿到卷子就都埋头“噌噌”地答起题来,只有张炘炀还在那儿无所事事地四处张望。

  炘炀的母亲急了,在我耳边嘀咕说:你看炀炀这是咋回事呢——我说了孩子太小,行不通的。你看他连答卷子都不知道!

  我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也有点着急。但还是告诉自己要镇静,等会儿看看结果再说。

  好在没过多大一会儿,我看到上面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张炘炀终于也拿起了笔开始写了。看着儿子全神贯注的样子,我和妻子终于悄悄舒了口气。

  考完后,儿子一马当先地出了教室。他妈妈一边迎接他一边抱怨,“你看你,出来这么早干嘛?也不知道检查检查!现在时间还有很多呢。”

  我问他:儿子,考得怎么样?

  张炘炀高高兴兴地回复我:我考了一百分!

  他稚气的小脸高高仰着,脸上是又调皮又自信的神情。

  我想起刚才的事,就问他:“开始的时候,怎么人家都开始答卷了,你就在那儿傻坐着?”

  儿子急了,提高了声音,一脸的不理解:“第一道题是听写!必须老师开始读才能做!”

  我们听了后哈哈大笑,他妈妈说:“你看这傻孩子,你怎么就不知道先做后边的题呢!”

  儿子嘟着嘴,神情还挺委屈,嘴巴里还小声嘀咕着:“本来就是这样的嘛,明明第一道题是听写……”

  我知道儿子的倔脾气,反正也没有影响考试,就打圆场说:“算了算了,下次注意就是了。”

  这件事后来被他的妈妈记录在张炘炀的“成长相册”中:

  2000年9月1日入学考试,单人单桌。孩子坐在教室里,家长在外面看。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这孩子不知道写,因为别的孩子在写什么,他却坐在那里不动。后来才得知第一题是听写,他一定要从第一题开始写。后来他很快答完卷,并得了满分。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考场故事在之后又重复了外许多次,每次都是早早交卷出来,每次都是那张自信的小脸,而儿子固执的做题习惯——按照顺序来,也从来没有改变过。

  顺利考入长征小学后,我们却没能安心多久,很快又为一个新的情况忧心忡忡起来。

  长征小学由于生源太多,儿子所在的班级共有八十几个人。而张炘炀因为年龄和个头都小,被安排在了最前排,离黑板只有1米左右的距离。




置 顶  返回目录 ]       

择校:别盲目追逐“大热门”(2)
(本章字数:207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2:10)
每次去接孩子,我都不禁嘀咕:让孩子坐这么靠前,对眼睛有很不好的影响吧?

  而由于儿子年纪只有5岁,我们不得不更为他的身心健康担心。

  于是由我出面,再次去找老师协调。老师的回答有他的道理:“全班这么多孩子,你说我该照顾谁不照顾谁?——以后再说吧。”
  看起来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在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让我挺不安的。

  80多名孩子坐在一起,老师每次上课都是面对下面乌压压的一片,根本不可能抽出精力来特别照顾哪个学生。可是我的儿子张炘炀太小,个人方面也与其他同学有很大不同,很多方面还需要任课老师的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对待。从这双方面考虑,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动了为儿子转学的念头。

  这次他的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我所做的选择看起来也是当时惟一的路。

  于是那个学期的国庆放假过后,也就是在儿子小学读了一个月时候,10月8日,我将张炘炀转学到了的城郊小学。

  这所名叫魏家小学的学校虽然环境一般点,但教学质量过硬,且每个班只有30名同学。由于学生少,这里的老师完全可以满足我的要求,不仅在生活上对儿子能够照顾有加,在教学方面也能和我协调一致,共同为孩子的特殊情况考虑。

  考虑到张炘炀的学习进度(当时他已经学完一年级的所有课程),在转学的同时,我就跟校长提出:能不能让他直接上二年级,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让他考考试试。

  魏家小学的校长挺痛快,说:语文就不必考了,考一考数学吧。

  考试前,校长单独把我叫到一边问:孩子这么小,需要为他读题吗?

  我笑了,回答他说:不用。这孩子认字不少。

  老师给他拿来了一年级期末的数学考卷,炘炀一个人坐在小课座旁边,歪着小脑袋静静地写着,一会儿,就做完了。

  关于这件事,他妈妈在“成长相册”里这样写道:

  炀炀于2000年9月5日入长征小学一年级,当时一年级的课程他都已掌握,长征小学教室少,学生多,因而于同年10月8日跳入魏家小学二年级。跳级时经过了入学考试,试题是一年级学年末的数学题,他一个人在一间办公室里答题。校长问用否给他读题,他爸说不用,能独立完成。他很快答完了题,自己还把试卷交给了校长。校长、老师看了炀炀答的卷都一致夸奖,不但会答题,字写得也好,只错了一个小题。刚入二年级的第二天,老师听写100个生字,由于他刚入二年级,必定有些地方不太适应,比如写字速度等,因而只对了56个,没过一个月,老师再次听写200个生字,他不但跟得上,而且答对了198个,孩子进步相当快。

  顺利通过第一次跳级考试后,张炘炀就开始了在魏家小学度过的快乐时光。

  张炘炀在魏家小学总的表现还是让人放心的,欢快,闹腾,天一下雨的时候特别喜欢玩水,小脚丫故意在水坑里踏来踏去,叫人不能省心,不过我们的态度就是,他乐由他去乐,我多伺候伺候也是应尽之责。

  在这所学校里,张炘炀深受大家照顾。比如冬天的时候,老师会破例允许他早上晚到。

  尽管大家对炘炀特别照顾,他还是闹了一场笑话。这是五年级时发生的事。

  张炘炀自从读小学后身体一直很好,但那次不知道是着凉还是怎么了,居然在课堂上拉了肚子。

  老师在讲台上闻到一股臭味,疑惑了半晌,终于意识到这股味道是从小炘炀那里传来的,赶紧过去帮他查看。

  这一看不要紧,只见他拉了一裤子还在那里迷迷糊糊的。老师忙安排人带他去教师宿舍换衣服。

  老师们张罗着帮孩子换衣服的时候,我那宝贝儿子居然还亮开嗓门嚷嚷:“男孩同学请绕行,男孩同学请绕行!”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

  后来去学校接他,听老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真是哭笑不得。后来他妈妈也知道了……

  孩子幸亏是成长在一个温暖包容的环境里,否则以这么小的孩子,如果没人照料,有时候的情况也真是不堪想像。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还能回想起魏家小学对张炘炀的种种照顾,比如冬天的时候会有人帮他脱大衣、穿大衣等等。魏家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对张炘炀的跳级,并没有抱着一种保守的态度,他们的这种配合,为炘炀以后的“快步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每个家长都会面临为子女择校的课题,说到择校,无非就是考察这么几个指标: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如何,是不是能够保证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学校的周边环境如何等等。张炘炀的转学说明了这么一个问题: 家长切不可对你所选择的学校抱着随大流的态度,人家都说某某学校不错,你就想当然的认为“既然都说好,那我们的孩子也去那所好学校吧”。好不好是个相对指标,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最容易进入“热门”学校的误区,一个教室密密麻麻挤满80来个学生,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大家都在一窝蜂,都在随大流,都往一所学校里挤,把原来的优势都给挤没了。这有什么意思?所以好不好的标准不是静态的,关键是和孩子“对路”与否,我认为这个观点对小学(包括初中)的择校都是合适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跳级也是为了减负(1)
(本章字数:184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2:38)
乍一听上去,张炘炀的跳级第一步倒也蛮简单,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直到初中高中,我这个当爹的为他的跳级做了很多外围工作,明摆着的,这件事本来就不合常规嘛。所以阻力一直挺大。可以说,正是本人固执的性格为孩子开了一条快学之道。我的根据很简单,没有别人比我更了解张炘炀了,这一点上,甚至连他妈都不例外。
  转学的时候,我就跟魏家小学的校长说好,希望他能同意让张炘炀直接读二年级。

  首先不赞成这件事的就是张炘炀的母亲。

  她平时工作忙碌,再加上我们担心如果两个人一起辅导孩子,在方式和进度上容易产生冲突,这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平时辅导张炘炀的事一直是由我独自承担。我很理解她的担心,但是我也知道,她对孩子学习的进度并不完全了解,因为我们“父子同学”的模式特点不是咋咋唬唬的,我们并不重表现。所以儿子到底优秀在哪里,她也心中没底。

  母亲这个角色一般来说有“保守有余闯劲不足”的特点。担心总是不可避免的。

  但她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而且说实话,我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一般遇到做决定的事,还是我说了算。我对她说:你放心,我清楚咱孩子的能力和状况,现在再让他接着读一年级纯粹是浪费时间!

  虽然她对这事有点犯嘀咕,但还是将信将疑地依从了我——幸亏她的工作太忙,不得不让我唱主角,要是她也有自己的主见,那事情怎么发展,是很难预料的。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魏家小学的老师们。如果换成别处,也许我让孩子频频跳级的想法不会这么容易实现。虽然如此,儿子跳级的事还是受到了一些来自各方面的干涉和质疑。表示不能理解的人有亲戚朋友,也有不少挺有经验的长辈们。

  在张炘炀在二年级读了一个月旋即又升入三年级时,这个事就悄悄传开了,很多人前来打听。也开始质疑,很多好心人抱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对这个事提出不同看法。我爱人教研组的老师也觉得我这样做有点接近胡闹,就跟我爱人做工作,让我冷静思考一下,多从副作用方面思考一下。

  我把他们的意见归纳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几条理由——

  孩子的集体意识、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那么简单的。衡量教育成果不能单纯从“记识达标”、分数达标看来,不能割裂综合因素一味在学业上冒进。这样频繁跳级,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副作用,应该充分考虑到。

  背离了整个教学大纲另起炉灶,是一种“只看树叶不见树木”的主观片面意识,现成的教育环境不能支撑这种“学制缩短”。到头来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孤独感,最终会导致厌倦学习,成绩滑坡。

  “快学法”没有理论根据,老张这样做是在冒险。

  吴慧娟了解我的想法,但她也认为外面的这些议论也有道理。又不便跟我明说,只好委婉地向我表达。那一段时间,两口子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一个朋友悄悄对炘炀母亲说:“这样能行吗?我看你还是劝劝孩子他爸爸吧,别把孩子的前程给毁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是没有对自己的决定产生过怀疑。孩子是自己的亲骨肉,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幸福快乐。让他跳级,也完全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是为了争强好胜,为了出人头地,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什么的。我很了解我的儿子,我和儿子在一起学习的快乐不是其他人能完全理解的。我清楚按照他的学习程度,跳级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一片怀疑声中,我确实也有过片刻犹疑。

  难道是我错了?这样会害了我的儿子吗?

  晚上辗转难眠的时候,脑子里反复出现着我早年的求学经历。小时候学习成绩好,课本不用老师讲,自己一看就懂,甚至还充当起老师的小助手,帮忙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恢复高考后顺利考入大学。参加工作后却一直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等原因无法实现很多梦想,目前这种平静而清闲的生活其实也是无奈的选择……

  我在心里暗暗地想,既然我的儿子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能为他提供足够的支持,怎么能反而仅仅因为周围那些不了解他的人的眼光,就选择放弃呢?再没有人比我这个做父亲的更了解儿子了!

  我这个人口拙,不可能从理论上对那些好心人的不同意见做出我的分析。可是换个角度想,他们是经验之谈,我这样做何尝又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我了解儿子的实际状况,既然我儿子依照我的偏方在学龄前达到了识认汉字两千多和记数能力超群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既然在张炘炀的童蒙期能够创造这种奇迹,那么我可不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按照我独特的经验继续走下去?




置 顶  返回目录 ]       

跳级也是为了减负(2)
(本章字数:120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3:03)
 现有的教学路子和教学框架有它的合理性。但我也对现有的课堂教育有自己的感触,我主为这种教育模式十有八九会耽误孩子。我的心形线是有事实依据的。在接送炘炀上下课时,我也旁观过教学,小学课堂上哇啦哇啦一片“念嚷”声,让我感到疑惑:我从小接触的是这种“念嚷”式教育,几十年过去了,怎么这种方式还是一成不变?

  我对“念嚷式”教育的疑虑从很早就开始了,这种教书方式“管唱不管记”的漏洞,我 
 
 
略有体验。有一次,我在外地看到一个班级的孩子整齐划一地朗读课文,听到一个生词“鹧鸪”,感到挺有趣,因为“鹧鸪”这个词,我从来没有给儿子教过。我心想,这个课本倒是挺有意思的,于是把这个课本借来翻一翻,一翻开那个教材,翻到有“鹧鸪”的那篇课文,仔细一看傻了眼:课文上根本没有对“鹧鸪”做生字要求!一问老师,老师回答的是:这个词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太生僻,不做要求。

  我就纳闷了:不做要求你把这个词放在一年级课本里做啥?

  我承认我这个思想很传统,很固执。让这么小的孩子脱开识字的本来任务去做“音律”的练习念唱,能让学生在优美音节的“陶冶”中形成美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我认为这种“教学创新”是一种扯淡。

  “念嚷”式教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把诗赋篇章背得溜熟,但如果把单独的字词拿给他认,这个学生往往是露出茫然的表情。

  我曾经针对个别孩子做过这样的抽检,发现了这么一个弊病。

  家长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拿一篇生字稍多的课文,教孩子诵读,然后让他脱离课本再看看认单字单词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孩子记忆不差,会在诵读几遍后短时间内背下课文。但你单独调出文字让他认辨时,他多半会挠着后脑勺:“这个字我认识……好像是……”

  你要是认真一点问他:“别‘好像是’啊?这个字究竟念什么,是什么意思?”

  答案多半依旧是“好像是……”

  这个实验其实不用专门做,孩子放学回家,你让他现场演练“背功”,孩子的朗朗背念的现场效果多半会让你感到高兴。你别光顾高兴,把课文找出来,让他单独辨识里面的难字,你会多多少少看出一些问题。

  我曾经带着挑剔的目光旁观了一些课堂讲课,当然不是从头到尾完整听的,因为你不能干扰人家老师上课呀。我先把炘炀送到课堂,一个人往回走,听到一个教室里的老师讲圆点和半径,讲得挺好,清清楚楚,有点意思。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回来接儿子放学,经过那间教室,听到老师还在讲“半径”。我就乐了:怎么讲了半天还是这些?不就是圆心圆点半径直径吗?没有必要讲那么长时间嘛。

  我本能地认为这种教学节奏过于保守,特别是“念嚷”式的授课会掩盖学生的很多问题。

  因此我认为,炘炀的跳级不会给孩子带来学业上的损失。我理解的合理跳级,不是跳过知识,而是跳过教学上的无谓的精神精力消耗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跳级也是为了减负。




置 顶  返回目录 ]       

以我的固执为跳级开路
(本章字数:144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3:33)
这个时候,张炘炀已经在三年级读了四个月。他母亲的隐约不安也有道理,她实在是担心频频的跳级让孩子总处在陌生的环境,她怕这样会最后让孩子连朋友都交不到,最终对孩子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炘炀母亲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最后我觉得还是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做出了让孩子再次跳级的决定。
  跳级之前,我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也咨询过学校老师的意见。一位老师的建议和我不谋而合,他也认为如果跳级的话,不妨直接跳过四年级。因为四年级是小学里知识重点最少的。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也基本放弃了让孩子多交些同龄朋友的奢望,决定以孩子的学业为主,其他就顺其自然,我认为这也不见得一定会出什么差错。

  我向学校提出让张炘炀直接升入五年级的想法时,原来一直比较理解我的校长也吃了一惊:“是不是跳太快了?”

  我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我希望儿子跳级的理由。校长沉默地听着,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们学校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如果你认为实在有必要让张炘炀跳级,那就跳吧!”

  孩子刚刚跳入五年级时,功课上是有一点跟不上。毕竟前面跳过了整整一个四年级。这时候,好多人又开始指指点点了。炘炀母亲在家里也一脸忧心忡忡的表情。无形当中压力太大了,虽然大家都是出于好心,可是不同意见一多,我就显得十分孤立。还有的人态度十分强硬:我们街道办的一位文教助理听说此事后,特意让人传话给我说:这纯粹是胡闹!行不通的。我30多年的教龄,从来没见过这种事!赶快让家长把孩子送回三年级!

  我并没有把孩子送回三年级。我认为这些不过是小挫折,我的儿子肯定行的。而且虽然说他当时成绩不太好,但也不过是中等偏差的水平,而且这个中偏差状况可以通过我的“小灶”弥补过来。

  于是我把张炘炀接回家补习了两个星期,主要为他补习比较难一点的数学。

  两个星期后,张炘炀回到学校。考试成绩直线上升,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再没有人再说什么风言风语了。

  关于这段时光,张炘炀的“成长相册”是这样记录的:

  一年来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快,会辨别很多是非善恶,做事非常认真,原则性很强。从三年级直接升入五年级,一开始时各方面还有些不适应,比如说听写、做题等,他有时还跟不上。后来在家里学习了两星期后再去上学,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有时平常的小测验他还完成得很快,成绩也很好。孩子的大脑反应快,成绩也很好。孩子脑子里的问号真是很多,有时大人也答不上来,如他问第一个发明的汉字是什么字?但说起来孩子还是小,因而显得很单纯、幼稚。比如考试时由于外校老师监考见他小,就和他谈几句话,问他叫什么、几岁了等,但他不理睬,只顾答自己的题,而且答完后把卷反扣在桌上,不让别人抄袭(老师告诉的)。每次考试时间都很充足,但他很少检查,似乎是不习惯似的。

  张炘炀在五年级只读了两个月,就放暑假了。经历过一个外出旅游的快乐假期,新学期开始,张炘炀顺利升入六年级。

  离考中学还有整整一年。虽然对张炘炀以往的学习和升级速度来说,这一年好像有点漫长。但我考虑到这也正好可以让孩子好好消化一下小学的知识,所以就安心地让他按部就班地度过了小学的最后一年。

  我的跳级战略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还是讲究“张弛有度”,我有时候放慢一下节奏并不是因为自己有所懈怠,更不是因为对跳级跳得太快心里犯嘀咕,而是因为我要专门腾出时间为他补习英语。

  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张炘炀提前学完了初中的所有英语单词。




置 顶  返回目录 ]       

小灶教育冲出超慢式重围(1)
(本章字数:181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4:06)
 说起跳级,虽然我前面提到了“跳级计划”这个词,实际上这个过程全无计划性可言,完全是我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的临时决定。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计划性的话,那所有的计划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尊重孩子,顺其自然。

  由于张炘炀在上学前就认识了2000多个字,所以他在刚读小学时,虽然年纪比同班的同学小,但他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却是明显地超过同班同学。
  而我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拥有大量闲暇的业余时间。这是形成我和儿子特殊的亲密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是他的“贴身保姆”兼“家庭教师”。我也一直以此为乐,从没有感到过厌倦或疲惫。

  他上小学后,我儿子几乎没有做过学校的课堂作业;在张炘炀的课外时间,我也一直在辅导他新的知识。

  说到这里,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地说:哎呀,那小孩是不是太辛苦?不仅要应付繁重的学习,回到家还要继续学习?

  我的回答是:不,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儿子都很快乐。甚至可以说出乎大家预料的是:我儿子的童年不仅没有被繁重的课业任务压跨,相反,他的玩乐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只多不少。

  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炘炀5岁就上了一年级,最开始的时候,我和他妈妈都担心过孩子太小,会不会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他的妈妈甚至还担心孩子学习会跟不上。

  但是很快的,我的儿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不仅各方面都适应得很好,甚至在学习方面,老师教学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他的学习速度。

  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他识字多;另一个原因,的确不能否认,是张炘炀是个记忆力很强、理解力极佳的孩子。

  但是单凭这两点并不是促使他跳级的关键因素。实质上,在我的观察中,有不少同样聪明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不能学得和张炘炀一样快,但是除了跟着统一的进度走,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没有“另起灶炉”的条件。

  我的回答很简单,负担重是人为的。增加的负担是无效的负担,是恶性循环的负担。

  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纷纷表示要减负。但是减负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孩子轻装上阵,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说到这里,有人肯定又要说:老张你看你,说来说去都是“学习”?

  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国家的国情毕竟不像西方,听说西方有些国家的孩子7岁之前都是“玩”的教育,长大以后各方面素质都不错。这种境界我也羡慕啊,可是我们达不到啊,我只能说:张炘炀幼年的时候,养成了学和玩不分家的习惯,学习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子。

  我奉劝那些动不动把学习和快乐截然对立起来的好心人,去读一读一位教育专家的观点——

  张炘炀的“神童”效果是在预料之中的,张炘炀是他父母家庭给予了特殊教育的必然结晶,都是家长们付出心血的结晶,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提醒家长重温爱因斯坦的话:“儿童生来都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却扼杀了他们的天才。”多曼博士也说:“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可以说早期教育实施得如何,决定着孩子终身成就的大小。以上天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再表明,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有希望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科学家、诗人等。新生儿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果放任这种欲望不管,则其对于周围的环境就会渐渐丧失兴趣,丧失希望,而觉得无聊,变成一个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关心的孩子。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最末一句话:“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这里面的道理,我认为值得咂摸。

  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江苏的一个学校为了让学生减负,规定不准带书包回家。这件事,很多人表示欢迎。我认为不必一律,走另一种极端没有必要,有的学生回家也要学习,你为什么要规定死了?

  现在通行的教学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教育”的模式。在这个框架里,所有的孩子,不管是聪明一些的,还是接受能力差一些的,都不得不按照同一个进度进行学习。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兔子乌龟集训赛跑训练营,到了最后,兔子也变成了乌龟,这种比喻虽然有点尖刻,但是老师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那么多的孩子,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先天和后天条件,却非得按照同一个模式用同一种速度成长吗?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选择的路是千方百计为孩子找好学校,用金钱来保证孩子受教育的平台是一个好的平台,让孩子实现冒尖的目标。




置 顶  返回目录 ]       

小灶教育冲出超慢式重围(2)
(本章字数:33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4:32)
用钱买路,是一种杀出重围的选择。但俗话说得好,金钱也不是万能的,你的孩子自己没有一种主体性,那花多少钱也是白搭。

  比起那种花钱“上保险”的尖子教育方法来,我的“开小灶”方式有这么几个好处——

  省钱。没有择校的烦恼,家教“小灶”提供“主餐”,学校教育只是一种补充。
  有保证,一对一的对应教育方式,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有数。

  我并不是说我对张炘炀进行的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但可以说是“小灶教育”,但可以坦然地说一句,如果我的孩子有能力,我希望他能出类拔萃,学得比其他孩子多,知识面比其他孩子广,将来的路比其他孩子更宽广。很多家长问我:“假如我的孩子也试着跳一下,你看应该采用什么模式呢?”我给一个家长开了这样一个单子——




置 顶  返回目录 ]       

对“缩短学制”的设想
(本章字数:21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5:01)
小学六年制——>四年制

  年级/学科 第一、二年:少动笔、多动脑 第三、四年

  语文 学拼音,识汉字2500个左右 组词、造句、作文、综合训练;并识字500个左右

  数学 加减乘除 分数、方程等,综合训练

  英语 学词汇500个左右 学词汇500个左右;学会话、阅读及综合训练

  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课程也要按照小学要求上。

  初、高中六年课程合并为五年。




置 顶  返回目录 ]       

快学法的火候:重在预练两端(1)
(本章字数:184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5:31)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有的人就问了,你只注意让你的孩子学得比别人更快、更多,但这么匆忙快速的学习过程,你的孩子能打好基础吗?基础没打好,将来不是有后遗症吗?

  还是拿张炘炀用了两年时间完成六年小学课程为例。我从来没有要求我的儿子必须门门功课考名列前茅,必须耗费很多时间来打好基础。
  关于这个,我有很充足的理由。我研究过小学学习大纲中的内容,其中的知识点真的是太少了,太简单了。尤其是四年级,几乎没有任何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点连学校的老师都承认(所以张炘炀是跳过了整个四年级的)。

  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我不甘心让我的儿子花整整六年的时间来学这么一点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现学校的课程进度不能满足孩子时,我几乎是三下五除二地就把更多的知识在课余时间教给了张炘炀。令我感到满意的是,孩子接受得非常快,跟我预料的一模一样。

  我的心得是:“小学最宜快,记识定成败。知识支点少,能快就小跑。”

  这里就要提到本人的老生常谈——“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换一句话就是,学习如盖楼,先搭楼再修楼。

  这里就要涉及到学习步骤的问题。

  学习步骤是由“预习—讲授—做题—测评”这几个环节组成的,按常规的教育的理解,这几个环节的分量都不轻。没有一个老师会轻易地说:“我认为某个环节分量可以重一点,某个环节可以淡化一些……”,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每个环节都重要。”话是这么说,其实多数老师本能上还是把传授——就是课堂教育做为第一位的,民间说的“拿出吃奶的劲儿教”,“教”字当头,这是“擦火”的关键,很多老师都讲究这个同学生课堂面对面时的“擦火”之功。

  这是老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而我恰恰相反,我把这个常规教育中最耗时的面对面传授最大程度的省略了。这种重节奏轻过程的方式是“父子对学”的特殊性决定的。

  家教毕竟跟课堂教育不同,父子对学就是这么一个性质,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擦火的必要。父子俩天天大眼对小眼,我的长相也不够“精彩”(张炘炀的原话),语言谈吐也不够生动,就算我有讲课的激情孩子也不愿意听呀。算了,“讲”的过程淡化了。

  因此我是采取的“重两头轻中间”的方式。

  所谓“重两头”,就是预习和做题(包括测评分析)。

  预习期间,给他判出重点。讲解之前,由张炘炀先说一下预习的内容,检查一下对定义、概念能否复述。

  我的“正讲”基本上是兔子尾巴似的。

  这个兔子尾巴,说白了,就是不怎么讲课,主要是对他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矫正,简化“正讲”,不是说图省事,也不是说没有水平讲好。而是在技术上分解了这个“正讲”。做题前的提示也是“正讲”。改题时的分析也是“正讲”,而且是最见效果的“正讲”。

  通过重两头的学习,节省了相当多的学习时间,这是快学的奥秘所在。这里面还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要敢于树立“差不多就行了”的观念,不要进入名将上的误区,尤其在小学阶段一定要胆子大一点。

  在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点太简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取得相差不多的成绩。有时候孩子考95分可能就能拿第一,但有的考了90分就可能变成最后一名。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仍然固执地认为,孩子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就说明他还没有学好,就还需要更努力地不断补习,不断巩固。

  实际上,在我看来,与其为追求“精益求精”而原地转圈,不如在将这些并不太重要的东西掌握到八分后就起程,去学习另外一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知识。

  “快讲主要知识点”,好比搭起框架,装修(讲解)则简化,以达到“快学”效果。

  当然,这只是我这个完全没有学术背景的民间人士所提出的一己之见。

  此外,张炘炀能在小学时频频跳级,除了我的确是花了很大心血,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努力培养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心插柳”因素。

  这个因素真的是不可谓不重要,可以说要不是有这误打误撞的第一步,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在张炘炀很小的时候,自从我无意中发现孩子已经认字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教他识字。我相信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不同的可能只是,我教孩子识字的方法,以及孩子比较强的记忆能力。

  从无意中发现张炘炀能认识象棋上的字后,我便开始随时随地地教他识字。

  我帮儿子制作了基本的识字卡片,同时,无论是家里的烟盒,还是路上的自行车牌,统统变成了我们的识字工具。



置 顶  返回目录 ]       

快学法的火候:重在预练两端(2)
(本章字数:28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5:58)
 总之到我们送他去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儿子识字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两千多字。

  而正是他认识的这些字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可以轻松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的后面;可以读很多的课外书,这又不断地增强了他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如此就形成了极好的良性循环。

  早有理论说,学龄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最有效时期。可以说,正是在那个最初的时候,我们无意中抓住了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使他提前进入了自我教育的正确轨道,这最终使得他能超越普通孩子的学习进度,甚至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其实,过程就这么简单。




置 顶  返回目录 ]       

5岁的男子汉
(本章字数:108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6:35)
 我给他传授了半天,大体意思是让这个家长给儿子开个“小灶”,“往前蹿几课”。

  我建议家长开小灶,让孩子往前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糙办法.我本人辅导张炘炀多年,什么“死记硬背”“量化为先”,哪一样不是糙办法?可是糙也有它不糙的一面。

  物理学上有两个术语,一个是“动能”,一个是“势能”。我觉得这个“往前蹿”的招术,就是对势能原理的运用。

  平时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居多。但有时候节假日,工作繁忙的妈妈也会带着小炘炀去参加一些同事间的聚会。这时候,张炘炀就成了他们的开心果。

  儿子5岁那年的三八妇女节,他妈妈带他去参加一个聚餐活动。在座的无论老师还是主持人等,都是女性。

  张炘炀一直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坐着,表现出一种和年龄不太般配的“成熟”。他既不吵闹,也不像别的同龄孩子似的,乱抓桌上的糖果吃。

  因为识字多,又有跳级的“光荣事迹”,张炘炀在当地早就成了名人,那些在场的老师都很喜欢他,不时有人走过来逗他玩。

  突然,主持人在台上大声说:“让我们欢迎我们在座的惟一一个男子汉来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大家说好不好?”

  台下大家“噼里啪啦”地拍起掌来,目光都投向坐在妈妈身边的小炘炀。

  张炘炀没有思想准备,人家这么一点名,他还有点犯迷糊,悄悄问妈妈:“妈妈,她们是在说我吗?”

  他妈妈回答他:“你说呢?应该就是你吧。你看现场就你一个男孩子。”

  听完此话,张炘炀又问:“那我是在这里表演,还是到台上?”

  他妈妈笑了,旁边的人也开始又叫又嚷地鼓励他,主持人在台上说:“张炘炀,到这里来。”

  张炘炀毫不怯场地走上前,接过主持人阿姨递给他的麦克风,先做了一下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张炘炀,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表演节目。”

  他镇定自若地摆好姿势,很投入地唱了两首歌,一首是《采蘑菇的小姑娘》,一首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采蘑菇的小姑娘,身背一个大竹筐。

  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

  ……

  这孩子从小就喜欢听音乐,而且声音嘹亮,乐感很好。他刚刚唱完,下面就是一片欢呼。

  儿子站在台上,最后还跟个小歌星似的为大家鞠了一个躬说:“谢谢大家。”

  他妈妈自豪地看着这个5岁的“男子汉”,感到欣慰无比。后来这件事几乎成了令她最开心的记忆之一,每次谈起都笑得合不拢嘴。

  所以说,我们的这个儿子,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也让我们付出了很多为人父母所应该付出的辛苦,但他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欢乐。




置 顶  返回目录 ]       

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聪明了(1)
(本章字数:191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7:18)
我在带动张炘炀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一种“放中带收”的方法。对他课本以外的知识涉猎加以鼓励,并创造条件。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在知识面上求广求博。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假如把学习比喻作行军,那么在这个行军过程中,我支持他拉练,但如果他有了“安营扎寨”的迹象,我就要以我的方式进行干涉了。
  从学前到小学阶段,我时常隔三岔五地带他去书店。每次到了书店,把孩子往那儿一放,他就会老老实实找个角落,聚精会神地翻阅起他喜欢的儿童书来。

  一次我给他买了一本卡通书《西游记》。张炘炀不知道怎么的就迷上了这本书,天天在家一有空就看,看了不知有多少遍。

  一开始我对这件事也不是很经意,甚至我对他这种“走火入魔”还有点欣赏:这孩子,琢磨上《西游记》了,不错不错,神话作品嘛,培养一下孩子的想像力,这是一件好事。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牛魔王,都是现在的小孩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连郭沫若郭老当年都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要迎接科学的春天,要鼓励孩子们从神话作品里看到想像力的伟大,郭老的说法我很佩服,的确如此:第一步是想像,第二步可能就是科学灵感了。

  过了两天,我看到炘炀歪在床上,手里捧着的画本还是《西游记》,看着他聚精会神的模样,我心里就开始犯嘀咕:这套画本他不是早就看完了吗?怎么老翻个没够啊?我想上去问问他,可又一想:别去干涉孩子,书上不是讲好多文豪科学家小时候都有看蚂蚁搬家学母鸡孵蛋的举止吗?我可不能在孩子潜心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给孩子泼冷水。

  再过了一天,又看到他坐在积木旁边翻那套《西游记》,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嘴里“嗷嗷”发出“怪声”,我就忍不住说了一句:“你看了多少遍了,怎么老看?有那个功夫,你看点别的不行啊?”

  “就要看!”他白了我一眼,换了个姿势接着翻《西游记》。

  我心想,不行,这件事我要采取一个措施压制一下。

  趁着整理家务的机会,我把那套画本捆在一起,和家里的一些旧物品一起放到了储物间里。

  果然,张炘炀放学后回到家里,又寻摸那套《西游记》,找了半天没有找见。跑来问我,我的头摇得像拨郎鼓一样,一口咬定没看见,真的没有看见。

  炘炀一边咕哝着“到哪去了”,一边找了一本别的书来看。幸好他不再追究了,不然又要一阵闹腾。

  我采取这个措施,是背着这个孩子的。出发点和方式可能有欠考虑之处,我当时这么做,只是朦朦胧胧有这么一种感觉:我不希望他迷上什么东西,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过去听戏有戏迷,听说书的有书迷;现在上网有网络迷,看武侠书武侠片的有武侠迷。虽然二者之间不能这样简单比较,但我既然抱定了希望他的知识涉猎面从“广”和“博”方面发展的想法,我就对他“安营扎寨”过早地迷上一本书的苗头特别注意。

  现在回忆起这个事情,我也是持着一个两头分析的态度的。藏起《西游记》这个举动,如果火候没有把握好,很有可能导致压抑孩子的天性的负面结果。放任他去迷那套书,可能关系也不大。

  但我觉得我这个干预的举动,并没有压制孩子的天性。鼓励张炘炀广泛阅读这个大方向,我是一直坚持下来的。我支持他读《西游记》,但忧心他会迷下去,所以把书藏起来,可能这个举动过于武断,兴许孩子在往下琢磨一些事呢。但我的总体思路是没有错的,他可以读过《西游记》之后再读点别的新货色,我希望他接受知识扩大阅读面的线路是辐射性、外延性发展的。绝大多数事情上,我是很尊重他的。

  我前面提到过我对待他玩积木的放任态度,有的人可能问:“对了,孩子迷上一件东西是正常的,他玩积木还不是一种‘迷’,你让他随便玩积木,又把他看的画本锁起来,听上去有矛盾,这个道理说不通。”

  我认为没有什么说不通的,玩积木是一种娱乐,带有启迪智力,开发脑筋的功能。看画本是兼有学习和娱乐功能的,我从学习新知识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他毕竟那么小,看了《西游记》,满心喜欢,到这个程度也就差不多了。况且我又不是像《在人间》里面那个女主人扼杀少年高尔基的读书那样粗暴地对待张炘炀,我看他迷得有点过头了,就悄悄地把书给他藏起来,行为虽然不怎么光明磊落,但总算得上是用心良苦吧。

  对于张炘炀的个人小天地——比如说玩积木,我一直是小心伺候,甚至是“过度纵容”的。他从玩积木中琢磨出什么,那是他的事。他时不时在玩积木过程透露出“城堡二期工程”、“恐龙入侵”这些信息,甚至还从搭建积木中引申出“穷人区”“富人区”等社会性时事性很强的话题,我只会嘿嘿点头,这个方面的交流父子俩共同语言比较少,我承认这方面我是门外汉。




置 顶  返回目录 ]       

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聪明了(2)
(本章字数:86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7:50)
 可是我懂得一点,他沉迷于个人天地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事,炘炀母亲不小心把积木的包装袋弄丢了。这一下他不干了,又是疯找又是咆哮。我看不下去,就说:一个包装袋嘛,丢了就丢了,咱们换一个袋来包装成不成?

  “不行就是不行!这个袋是配这个积木的,别的袋不能代替!”
  他又闹又嚷,又发现另一个包装袋的扣子也掉了,又满屋找那个扣子。

  我悄悄地跟他妈说:看吧,又是个教训吧。以后他的玩具,咱碰都不要碰。

  炘炀母亲咬着牙说:我恨不得砸他两下!

  恨归恨,安慰还是要安慰的,反正对待他的玩方面,我们当家长的基本上是90%对他让步。

  除了干预他迷上一种单纯的读物,我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咂摸出来“奇谈怪论”,那就是“睡多了就不聪明”了。

  同样,从张炘炀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给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来都不会因为心疼孩子而纵容他早上的赖床行为,或者允许他很晚了还不去睡。

  肯定有很多家长认为我对孩子太严苛了,不让他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让他睡懒觉,这个爸爸当得也太狠心了吧?

  很多习惯在一开始培养的时候,可能孩子会有一个比较苦的阶段,比如按时起床和睡觉。但是一旦好的习惯养成,他就会觉得不仅不苦,反而做起来很顺理成章,快快乐乐。

  而且按照我的看法,即使是小孩子,家长也不能纵容他的惰性。我常对张炘炀说,“不能睡懒觉,睡太多就不聪明了。”这个说法是个“土”说法,但我觉得从理论上讲它有它的正确性。

  我本人是个苦出身,很少把自己长年形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强加给孩子,也不会去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惟独在这件事上我要把这个观念告诉张炘炀,这个说法可能缺乏科学性,是本人的偏方,但从培养好的作息习惯方面看,偏方不“偏”,戒除散漫,不能以“孩子小”作为托词疏于管理。

  事实上,张炘炀偶尔睡睡懒觉的毛病并没有因为我的强调而彻底改正了,孩子嘛,免不了有个反复性。这一点我也理解,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不断收收放放,掌握一定的灵活性。




置 顶  返回目录 ]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1)
(本章字数:190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8:29)
 对待他的学习管理上,我本着“外圆内方”的原则,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给他造成的感觉是他本人在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我只扮演“服务员”和“陪学”的角色。而事实上主导角色是我,只是这一点张炘炀感觉不到而已,这可以说是本人颇为自豪的一个“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我也有我的一套章法——

  寓管理于无形,不闻风声雨声。
 
  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

  不搞物质刺激,淡化表扬批评。

  适当来点加码,培养学习精神。

  “寓管理于无形”指的是:我把帮助他学习和带他遛弯、玩耍当作互相冲突的事,从不正颜厉色,让他感觉不到学习任务是压过来的。我在为他布置学习时,总是用协商、开导的口气。学习目标我掌握于心,他掌握知识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有数即可。从来不会说“最近有点松劲啊”“你这孩子有点不自觉啊”诸如此类的话。我心里总有这么一个念头:孩子年龄小,学习是额外的,“玩”才是正事。随时对自己念叨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永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的学习。故有“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一说。

  “不闻风声雨声”,这也是我的一个重要心得,这句的意思不是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他实行必要的信息封锁。比如,他跳级时,老师有什么不同意见,家长遇到了什么麻烦。又比如他成绩出现滑坡(以初中阶段最为典型),老师着急得要命,家长也着急,但是我们就是让他感觉不到这种变化。根本不给他透露任何诸如“你跟不上了”“你掉队了”之类的信息。让他永远感觉到一切正常(只有一个例外,他考了前几名,他的名次上升了,这个信息要及时捅给他)。

  “不搞物质刺激”好懂,“考上100给你多少钱”“考上多少名给你买什么”之类的话,是很多家长时不时挂在嘴上的。我家里不来这一套,但是我并不反对适当刺激一下,但对我儿子这种类型,我还是以精神鼓励为主。只有上大学的时候,张炘炀立志要拿奖学金,许诺我说:“我要拿到这笔钱,先还给你五十块……”你看这孩子,“物质刺激”倒过来了,他的证据心气还蛮高的,这让我感到高兴。

  “淡化表扬批评”,这句话不太好懂,需要多说两句。其实,我“淡化表扬”做到了,“淡化批评”做得不是很好,他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岂止是“批评”,把我惹急了我巴掌脚尖全上。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上的原因对他动粗,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上的原因批评过他,顶多有时候急了说一声“你看你这孩子你妈在旁边听都整明白了你咋还不会呢”,话一出口就后悔,就此打住。我的“淡化表扬批评”,指的是:

  一、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至少我不会片面理解它。我有一句口

  头禅:“不该升表扬的绝不升表扬。”表扬要是“升”出来的,那就廉价了。我对张炘炀的表扬,顶多到“嗯,还可以”“还凑合”“这道题你做的还行”“这个卷子答得不错”这种程度。我这种不温不火的态度,炘炀母亲都有明显感觉,有时候跟我说笑时暗含怪我的意思:“你这人就这样,从来听不到你跟孩子说一句热络络的表扬话。”我也一笑,我就是这个风格。但是也有我的道理,家长以平常心对待成绩,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受到熏陶,他会觉得“我强我好是正常的”,成绩往下掉才是不正常的。不是说要兼顾素质教育吗?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育学上不是有一个术语叫“强大的人格”吗?这种“淡化表扬”也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强大。

  二、 不够表扬“升”表扬,是人们对赏识性教育的误解,做法也是错的。如果片面理解“告诉孩子你真棒”,刻意地去“做局”,有可能取得一时的效果,但不是最终办法。我不是不赞成赏识教育,但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是你必须抓住症结,不能闭着眼瞎表扬。我们盘锦的大名人魏书生他专门见过张炘炀一次(有关情况以后细说),他的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一个公认为成绩最差学习态度也最次的学生站在他面前,魏老师问他:你能不能总结出你到底有什么优点呢?学生说:我觉得我没啥优点,我考试才考了十几分。魏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复习呢。学生说:我一看书就头疼,我不想学习。魏老师又问:这么说来,你没看书?学生点头,挺懊丧。魏老师一拍大腿:你行啊,没看书你就考了十几分,你还说你没希望?我看你希望大得很!魏老师这么一说,把孩子心里的火苗扇起来了,心里就转念:是啊,他们都说我不行,经魏老师这么一点拨,我还能给“捞”起来……孩子这么一转念,整个学习态度人生态度都发生了变化。魏老师的做法,依我总结就是我认为赏识教育从“抓症结,促转念”上理解,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首先要有个真诚的大前提。前提不真诚,事实是虚假的,把“告诉孩子你真棒”理解为“生长激素”,到头来那肯定是要自打嘴巴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2)
(本章字数:156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8:51)
三、“淡化批评”,不是说怕孩子心理脆弱不要批评。总结一下,张炘炀几年来的学习过程我无时无刻不在批评。但我不一定要罩着一个批评的壳,我对批评的含义理解,是“重评不重批”。对他的作业质量的评议其实也是批评,考卷分析其实也是“批评”,但是我们是务实的“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批评,不是为了树立家长权威而批评。




置 顶  返回目录 ]       

父亲和老师合谋安排的副学习委员
(本章字数:86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39:27)
 不断跳级的经历,使他本人在环境适应上形成了一个自然落差,他的学习目标同班级上的孩子们不一样,但身心发育与超前的学习相比,就显得很滞后了。

  怎样让他尽量适应这个落差呢?我说的是怎样适应,不是弥补,弥补是不可能的。他处在这个班级之中,我得设法让他尽量地融入这个集体。
  让他当“副学习委员”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插曲。

  张炘炀读小学三年级时,班里改选班委。老师让同学们自荐,跟大家说,只要觉得自己有能力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选。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小小的手高高扬了起来。老师低头一看,是不到6岁的张炘炀。

  “我想报名!我的理由是:我学习好,守纪律、有礼貌,扫除时会捡纸屑。”张炘炀站起来,声音嘹亮又干脆。

  老师哭笑不得,又怕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

  老师跟我说了这件事,我也犯了愁:张炘炀要当“委员”,什么委员才适合他呢?当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管收发作业,他那个小个儿,全班的作业本加起来都比他高,抱不动作业本能当学习委员?我想了一个主意:“孩子年纪小,要是直接告诉他不行,他大概会想不通。这样我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不良后果。要不,您就想想办法,满足一下他的‘官瘾’?”

  老师听了也乐了,跟我说,“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样吧,我来给他安排一个‘官位’。”

  后来这件事的结果是,张炘炀得到了一个“副学习委员”的职位,而且还在小范围内做了“宣布”。他乐滋滋地问我:“爸爸,副学习委员是管什么的?比起正学习委员,哪个大?”

  我忍着笑,一本正经地跟他说:“学习委员负责收作业,你就负责学习好,当同学们的榜样就行了。”

  他把我这番话听进去了,为自己当上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官儿”兴高采烈了好多天。

  “副学习委员”是个“闲职”,可张炘炀还是角色感蛮强的,学习的表率作用,他做得不错。

  所以说,孩子幸亏是成长在一个温暖包容的环境里,否则以这么小的孩子,如果没人照料,有时候的情况也真是不堪想像。





置 顶  返回目录 ]       

往前蹿的势能带动原理
(本章字数:180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0:02)
 张炘炀当时的频频跳级,也成为学校里不大不小的新闻。差不多全学校的孩子都认识他。有时候我去接他,也会偶尔听到有家长在附近窃窃私语:“看,那就是那个跳级的小孩!”

  张炘炀在读一二年级时,曾经有个小朋友跟他很要好,是个小女孩。那孩子也很聪明,成绩也不错。后来看见张炘炀跳级,她也跟老师说:“我也想跳级,为什么张炘炀可以跳级,我不能跳级呢?”

  对她的提问,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很难解释。她妈妈没办法给了她这样一个“答复”:因为张炘炀很聪明,他是个神童!

  小姑娘感到挺纳闷,因为在她的心里,张炘炀和其他的小孩子完全一样,爱玩能闹,也不是特别用功学习,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异之处。

  其实这也是张炘炀在他的大部分小伙伴心目中的印象。他们并不觉得他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心理上跟他并没有什么隔阂,总是一放了学就来找他出去玩;在一起聊天时,用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

  张炘炀自己也从来没有差别意识,虽然他一直跳级,但和他一起玩的始终是那几个和他同龄的孩子。有的家长会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干脆,张炘炀替他们的孩子辅导功课得了,一听到这种话,我会委婉谢绝。这不是因为我保守,张炘炀离辅导别人的层次还差着一大截呢,他怎么会教呢?要是他能辅导别人,那他真的就是神童了!但在这些孩子的心目中,却好像根本不存在“级别不同”这回事。

  张炘炀的跳级,是学校里的一道“独特景观”,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更是连跳三级。

  那个小女孩抱着争强好胜的心说“我为什么不能跳级”的时候,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跳级现象就全国而言,可能不算稀罕事,但就我们盘锦地区而言,我还没有发现相似的例子。张炘炀的跳级,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吧。别人家孩子的情况我不太了解,我不能随随便便给别人支招:比如教别人“跳级的技巧”什么的。

  我从来不鼓励别家的子女轻易地去学张炘炀的跳级模式。

  因为跳级毕竟是一个牵动方方面面关系的事,第一你要为子女创造自学的条件,不管家长亲自教或者请家教,你都要保证有这个“后勤保障”。第二,你要协调好学校、老师的关系,这一点非常具体。第三,你要预见到陪伴着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因此,我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给“讨经”的家长支招。

  有一个家长找到我,一脸挺发愁的样子,“我这个孩子学习老是跟不上,老是班级上的后几名,我想给孩子增添一点动力,老张你能不能给我传授一点短期见效的经验呢?”

  他那个孩子跟炘炀挺熟,孩子的情况我也大致了解,其实那个孩子并不笨。

  但是怎样才能让他短期见效呢?

  这可难为了我,我挠了挠脑门,说:“我有个办法,灵不灵我不敢保证,不过可以试一试……”

  我给他传授了半天,大体意思是让这个家长给儿子开个“小灶”,“往前蹿几课”。

  我这个招也是无奈之举,是一个不敢打保票的招儿。

  那个家长依法炮制,过两天见到我,点点头说:“老张,这个‘蹿’几节课的招儿挺管用,孩子成绩上去了,学习积极性好像也提高了不少……”

  这个招儿是一个“不可多说”的办法,因为毕竟缺乏一个系统性。但是在另一个孩子身上短期见了效果,这个现象是挺有意思的。

  我建议家长开小灶,让孩子往前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糙办法。我本人辅导张炘炀多年,什么“死记硬背”“量化为先”,哪一样不是糙办法?可是糙办法也有它不糙的一面。

  物理学上有两个术语,一个是“动能”,一个是“势能”。我觉得这个“往前蹿”的招术,就是对势能原理的运用。

  从小学就形成的“能快就小跑”的赶超思维,让张炘炀在学习上受益无穷。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势能”原理?“势能”带动了学习上的“动能”?我没有什么理论功底,这个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共同琢磨。

  一个学生,成绩老拉在全班后几位,突然有一天卸下了包袱,前面的课程学不好,咱们不管了,省下当“泥水匠”帮他补习的功夫,咱们赶在班级进度之前学点新课程新知识,等到上新课的时候,这个学生状态整个一个大变样,回答问题也积极,作业做得也顺溜。老师眼睛一亮,刮目相看。一时间,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无形当中,一节课一章知识的势能带动了学习上的进步,这个棋盘因为有了势能因素走活了,“快学法”在差生当中也能取得短期效应,这个现象能不能反映出常规教育的不足?




置 顶  返回目录 ]       

给家长的忠告:走出差生困境(1)
(本章字数:1849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0:46)
 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些所谓的“差生”。

  经常听到这样的“恨铁不成钢”的话:这孩子就是天生的笨!或者说:这个学生就是天生不爱学习,我也没有办法。

  真的是这样吗?对此我不敢苟同。
  有的老师面对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耐性的时候会“动员”他去测智商。

  有些家长遇到这个情况,跟我发牢骚,很是愤愤不平。

  我认为这种做法实在欠妥,张炘炀被公认为智商高,但我从来不去做那个测评。

  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在心理上受过挫折,从而形成了在学习方面的挫败感。这种不自信会一直一直伴随着他,使他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比如,孩子可能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而遭到了家长的责骂,或者某次在课堂上表现不理想而受到了老师的嘲笑。因为小孩子的年纪小,心智不够成熟,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负面的看法一旦成型,将给孩子致命性的打击。其影响可能不仅仅是在学校中,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所以说,老师和家长身上肩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必须在教育方面小心谨慎,千万不能随心所欲。

  差生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小时侯基础没有打好,输在了起跑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智力又一般,就极有可能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不仅在知识上,也在心理上一直输了下去。

  所以说,“差生肯定是不爱学习的”这种说法绝对是错误的。哪个孩子不喜欢成绩好,不希望被老师夸奖,被同学喜欢,给父母争光?成绩差,绝对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现实。也有那种被称为顽劣的孩子,他们似乎对学习持一种完全对立的情绪,我说一句公道话,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责任一定在家长,在老师,在不良的环境。

  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与差生相反,他们会有一种“我优秀,我自豪,我快乐”的潜意识。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他们会再接再厉,继续行走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

  一旦孩子已经对学习形成了固定的心理障碍,要想纠正过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就像治病应该重在预防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要注意在初始阶段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不要有挫伤孩子学习热情的事发生;并且,最好能做到使孩子比其他孩子提前一步,比如就是我这个“个别支招”的糙办法,使他对学习本身产生积极情绪;先走活这盘棋,运用“势能”原理让落后的学生“蹿”两步。

  就像有人说,自尊心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自尊心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使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相反状态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成绩自然就不可能好。他们的心理和表现自然就会越来越向一个标准的“差生”靠拢。

  当一个孩子已经陷入了“差生”怪圈,他还有没有可能从这个旋涡中出来,迎头赶上那些优秀学生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病去如抽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差生”的学生和家长都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才成。

  这时候大部分家长的做法都是,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再努力,紧紧地跟在那些优秀学生屁股后面追赶。

  但是往往他们在赶的同时,那些优秀学生也在进步。虽然也有赶上的例子,但更多的是追赶的孩子在筋疲力尽中失望而返,结果反而更加打击了自己和家长的自信心,甚至最终彻底放弃,自己都认了自己是“天生的差生”。

  其实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纠错法。我的看法和建议是:既然孩子已经落后了,当你要往前赶的时候,千万要忘记自己的“落后”身份,通俗点讲就是卸包袱,有什么办法呢?不卸也得卸。为了让差生是不要费劲地追赶,家长可以尝试一下开辟新战线,试一下“蹿”几节新课灵不灵,至少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测评一下,能不能从心理上帮孩子挖掘一些潜能出来。

  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战术。因为别的孩子已经领先了太多,自己的孩子在追赶的时候肯定很吃力,要想在短期内达到跟那些优秀生一样的水平,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果一定要按照优秀生的标准,比如说,这门功课要考到90分以上才算合格,那么落后的孩子追赶的过程肯定会拖得非常长,很有可能长到让孩子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不妨放弃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先把进度搞上去再说,先把自信心提上来再说。

  一旦落后的孩子在心理上放弃了追赶的劣势状态,获得了对学习的主动姿态,他后面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置 顶  返回目录 ]       

给家长的忠告:走出差生困境(2)
(本章字数:72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1:11)
 简而言之,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甚至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善意的“欺骗”。

  拿张炘炀为例,他也曾经经历过学习的低潮。那时候为了鼓励他,我特意找来一些难度较低的试题来给他做。看到答出来的高分,孩子开心地笑了。信心找回来后,他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很快就度过了那段瓶颈期。
  相反的情况也在张炘炀身上发生过。就是在他读初中的那段时间,从初二下半段开始,因为他的不懂事,老师呵斥了他,孩子情绪有点逆反。出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下滑状况。

  那名老师性子也是太急了一些,对张炘炀采取了很不耐烦的排斥态度,再加上别的一些原因,结果张炘炀无论在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自信心上都很受打击。最后结果是我不得不把他接回家一段时间,亲自给他补课,才又帮他把成绩提了上去。

  可见,帮助孩子保持他对学习的信心有多么重要。家长绝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意指责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更要注意保护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尤其是当这种伤害来自父母以外的人时,其后果可能更严重。我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得出这样一个总结,父母亲可能有时候不注意方式方法粗暴地对待孩子(我就有这样的家教败笔,但这样的伤害性质和外来的伤害那是大不一样的。有时候,外人对孩子一个白眼,对孩子的刺激比在家里挨一顿揍还要厉害。我把张炘炀带回家,对他进行半封闭的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担心出现这种意外。这么小年龄的孩子,成绩又比较突出,在外面已经是一个比较扎眼的目标了。再加上他的性格大大咧咧,待人处事大模大样,不留神是很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的。

  在家自学不是要培养“温室里的花朵”,既然环境出现了“落差”,对他必要的保护还是需要的。





置 顶  返回目录 ]       

一个家庭原则:不造成无形的妨碍
(本章字数:104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1:44)
  “学习,不一定非得搭起个‘学习’的架子,摆个谱:坐在书桌前,拿起纸笔……”

  我经常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这样说。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不太能理解这个说法。

  好像所有人都在默认一个现象:只有当孩子乖乖地坐在教室,或者书桌前,拿起课本,背诵或者做题,这才叫学习;学习必须就是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排除杂念心无旁骛”才能专注于学习,这个道理谁也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家长吃不透这个道理,也不好好想一下,你家长在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方面应该做点什么?

  我认为家长好多想一下这个问题:孩子“凭什么”要专心致志学习?

  听到这个话你可不要瞪眼:“凭什么?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又不是给我学的。学习好了,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出息!这个道理他不懂啊?”

  “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这话不假,从终极目标上讲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但现时现地的学习就是家长和孩子的事。不能把负气赌气的说法作为开脱责任的理由。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假如孩子在家学习,你在家里搓麻找乐,孩子“凭什么”要专心学习?

  孩子在家自习,你做家长的悠然自得地看着电视,人为地造成几家欢快几家愁的两重世界?孩子又“凭什么”专心学习?

  你一边自己享受,一边以关门、隔音等措施给孩子“构筑小天地”,自以为挺为孩子负责,心安理得。其实就是给孩子“搭”了个学习的“架子”,但没有给他营造学习的环境。

  我制定了这么一个家庭原则:当张炘炀处于学习状态时,我们绝对不做任何可能让他分心的事。这个原则,在我们家执行的力度是相当的大。

  张炘炀自习时,我们夫妻不看电视,不待客。气氛虽然谈不上像“戒严”那么紧张,但肯定不像炘炀不在家那样随便。

  对此,炘炀母亲有时候不理解,小声跟我抱怨:“我上了一天班这么疲倦,回来开小音量看一会儿电视调剂调剂你也不许!他在另外一间屋学他的,我看我的(电视),互不妨碍,你这样做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我耐着性子劝她:是的,隔开一间屋,表面上是互相不影响了。可是孩子的心是隔不住的,他会一边学习一边想,爸爸妈妈在别的屋看电视,我学习结束了也要看电视。心里有这么一个杂念,学习就不专心。大人这种无形的妨碍,无形中给孩子造成的“孤悬感”,就像细菌的作用一样侵染他的心灵,这种干扰,可能比吵架拌嘴式的干扰更可怕。

  所以,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家庭严格执行绝不让孩子分心的戒律。




置 顶  返回目录 ]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1)
(本章字数:1834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2:16)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我经常对媒体记者和好奇的家长们说这样一句话。这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总结,虽然这五年张炘炀做了大量功课,虽然高中复习阶段我们做的习题和卷子,光卖纸张(3角5分1斤)就卖了100多块,但我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没有硬行规定“达标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句话怎么讲呢?你让你的儿子5年读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不断做题,不停地 
 
 
参加各类的月考、半期考、期考,直至迎接高考。怎么能说没有任务 ?

  我不能自吹自擂我的家教已经进入了“高境界”,但总结五年的学习生活,确实是一种有效率有弹性的学习,除了高考前夕和中考补习我适当地列出一个学习规划(也是一个大致的、富有弹性的复习计划)外,平时的学习都是“随玩随学”的自由状态。有道是——

  随玩随学,没有章程,

  中间打断,撂手不论。

  字词补习,见缝插针,

  偶有厌倦,立马停顿。

  衔接合理,时段均匀,

  到点收心,符合天性。

  父子同学,从不伤神。

  “没有任务”的火候把握,主要仰仗于张炘炀有一个“到点收心,符合天性”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我认为来自于小时候家庭生活节奏超稳固状态的熏陶。

  在“父子同学”的过程中,我预先对“晚饭后学什么”有一个设想,但基本上没有“学习量”的规划,时常发生这样的事:他看书看到一半,门外有小朋友叫他了,“炘炀,去院里玩‘斗鸡’!” 炘炀高兴极了,“好哇,我马上来!”我也就摆摆手,随他去。父子俩出门遛弯,边玩我边见缝插针地检查他英语单词的巩固情况,我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在见缝插针,有时十天八天从来不沾单词,纯粹玩。做得很自然,张炘炀也不会感觉我这个老爸“居心不良”,每次玩都带任务。所以我经常对外人说:“我们没有压力,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任务。”

  由于张炘炀从小认字就比别人多,比别人提早进入了自我教育的阶段,结果就是,无论在智力还是学习程度上,他都一路走在别人前面。既没有在队伍里面你争我夺的吃力的感觉,更不会有学习掉队带来的心理上的副作用。

  可以说,张炘炀在学习这条路上,一直是比较轻松的。时间虽然花得比别人少,过得却并没有比别人紧张。

  因为没有压力,我们可以在他状态不好的时候,休息调整;甚至可以不讲究严格的学习习惯,随心所欲地来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每天坚持学习的;但我也并不要求张炘炀“必须”每天坚持完成固定的学习量。当他状态不好,学不下去时,我会带他出去散散步,或者干脆放弃那天的学习任务,让他彻底休息一下,放松心情。这样做为的就是避免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我心里面虽然也会有突击期学习和集中复习的概念,但我从来不在嘴上念着“要紧起来”的话,即使在高考前夕人人都争分夺秒的时期,我也只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他说:“炘炀啊,别人这几天都开始进入临战状态了,你看……咱们是不是也该磨磨枪呀?”

  几年以来,我基本上没有碰到过“孩子厌学了该怎么办”这样的烦恼。我认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基本上把玩和学融在一体。我没有这样的时间表,“玩”是什么时间,“学”又是什么时间。

  在家的时候,我尽量让孩子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

  玩具可以随地摆放,墙上允许他随便涂鸦。他小时候上了书法课,回家后用棉签写字,染得到处都是颜色,我和他的妈妈也不会责骂他。

  我们还帮张炘炀制作了一些朴素的学习卡片,有汉字的,也有英文的,帮助他随时随地学习。

  他玩耍的时候,我会在一旁帮他朗诵课文,或者其他需要记忆的东西。有时候还会一边提问。

  带他出去散步时,有时候我们一路能记忆十来个英语单词。

  学习任务无形中就被我们放置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中。

  他的一个高中老师是这样回忆对他的印象的:“张炘炀总是把还没有讲的内容提前自学,而且在上课时,他总是能够提出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让人防不胜防。后来才听他妈妈说,每次听课回家后,他就偷偷向爸爸请教,所以炀炀总是能在老师讲授新课程之前,给老师一个措手不及。后来我们都知道他的‘伎俩’,对他的超前思维有所准备后,他就不再对我们发难了。这孩子虽然在学校不到一个月时间,但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种宽松的状态中,其实学习效率反而会很高,事半功倍,从而形成在学习进度上的一个良性循环。





置 顶  返回目录 ]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2)
(本章字数:157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2:45)
 我一直喜欢说“良性循环”这个词,我认为就像一个运动员,如果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训练习惯,在技术环节又比别人先行一步的话,他可能就会赢了一次又一次;并不是别的选手比他条件差,可能只是他们没有“赶在点上”而已。

  在小学期间张炘炀不但做到了赶在点上,而且超越得也非常好。
  一次一些亲戚在家里做客,大家逗张炘炀玩。张炘炀从小说话就有一个特点,就是逻辑严密,如果不琢磨好字句他宁愿在那里支吾也不肯把句子随意颠倒地说出来。

  为这个我屡次批评他,但这就像他的另外一些顽固的陋习,怎么教育他都改不过来。

  这次又是我把他数落了半天,他才把事说清楚。他给我们重述他白天看到一位大同学擦玻璃的事,那位大同学不听老师的话,非要逞英雄,爬到窗台上去擦玻璃,张炘炀看到了,心里挺害怕的,说到这个情景,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的——

  “……真是令人心惊胆寒啊!”

  “心惊胆寒”?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听说过“心惊胆战”,没听说过“心惊胆寒”,莫非他在瞎掰?

  她妈妈一听也乐了,这孩子嘴里又冒新词了,她说张炘炀你记错了吧,应该是“心惊胆战”吧!

  张炘炀听后急了,坚持自己没有错,还要当场举证,请她翻开语文课本的第几篇的什么位置,看看自己是不是用对了。

  她妈妈见孩子这么坚持,就找出书对了一下。果然张炘炀说得一点没错!她妈妈这才不得不对张炘炀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心服口服,因为那篇课文甚至是他还没学过的!

  炘炀母亲是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老师,但到了后来,张炘炀跟她谈天说地的时候她渐渐地有一种应付不大过来的感觉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和儿子在一起时,经常研究地图、地球仪等东西,久而久之,张炘炀掌握了不少的地理知识。

  有一天,炘炀突然跟他妈妈探讨起“从中国修一条铁路通美国”的问题来了。

  吴慧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修铁路?两个国家中间隔着个太平洋,这孩子怎么想的?

  炘炀见妈妈不解的样子,俯到她耳边说:“我告诉你吧,在白令海峡修一条铁路大桥……”——吴慧娟一拍脑门:咳,我怎么把这个茬给忘了!

  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能让儿子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我和妻子有明确的分工。我负责教他,他妈妈则“利用职务之便”,负责为我们爷俩这个牢固的“学习小组”及时提供张炘炀所需要的新课本或其他相关教材。

  她的这个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张炘炀走到今天,能够实现初步的成功,我认为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理念: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自觉心理。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大意如此)。

  从他小时候起,他就接触对启发智力有益的各种玩具,在玩耍过程中,大人教他认字识数(就连药花绿绿的香烟盒也是认字的道具),这些边玩边的家庭娱乐形式,事实上是提前了他的学龄,养成了“学是玩的一种形式”的思维方式 。做到这一点,本人是非常得意的,我并不认同这样一种说法,把孩子的兴趣点放在学习上,对他的天性是一种摧残。一般孩子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你不趁他在玩兴正浓的时候把他往学习上引导,他也许会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打游戏机、街上疯狂来发泄自己的精力,所以我坚持这么一点,从小让孩子学知识一定没错。

  我是这样总结的:

  孩子不渴,逼着他喝是错,

  孩子不饿,逼着他吃是错,

  孩子不学,诱着他学没错!

  学玩兼顾,多学求博,

  认字识数,不怕好事多磨,

  调动精气儿,隔绝网络,

  相信他的精力多多,

  勤学多学,也是童年快乐,

  走出误区,及早播下收获。

  这个收获就是养成他的学习好习惯,这个工程基础必须在孩子在标准学龄前打好。





置 顶  返回目录 ]       

初中阶段的困惑
(本章字数:122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3:14)
 “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也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

  自学效果的考评,惟一的尺度就是分数。要善于用分数说明问题,用分数调控情绪。

  “高压低抬”“横评纵论”“佳卷重温”,主要是让孩子在主观能动性方面有所加强,让他感到其实他也是分数的主人.
  在这种战略的推动下,张炘炀的成绩扎实地往上提升。

  张炘炀不断跳级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一些问题,但我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对他是否继续跳下去产生犹豫。

  总结他的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学业,我认为:问题最大、困惑最多的就是他的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年级的学习),曾经出现听进不去课,成绩跟不上等情况,初三时,无可奈何地把张炘炀带回家,这是我比较“郁闷”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个低潮期很短暂,也没有最终影响到他的学业。但对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必要加以总结。

  自从我给孩子制订了赶超式学习战术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问题他是不能逾越的,家长老师也不可能通过努力去改变——比如,炘炀现在是大学生阶段,人格操练,情趣爱好,还属于烂漫混沌的孩子心性。这一点,你无法去改变,更不能因为他成为“公众人物”后,头脑一发热就试图想去改变。

  到今天为止,我从来没有因为媒体舆论有一些泼冷水——包括某些人“等着看”之类的预言,于是去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人家等着看笑话呢,孩子,咱们可得要挣回这个脸面,不能等着人家看笑话。你要争气呀。”

  我不会对孩子说这一类负气的要面子的话,我不会把一些不该由他负担起来的让他去承担。

  同样的,他学业在突进的过程中,环境不断在改变。一方面,我要维护他的纯洁和童贞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我必须应对他随着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他的初中学习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

  初中一年级只上了一个学期(半年),利用假期在家里学完初一下半学期的全部课程并初二部分课程。第二学期时直接进入初二下半学期的学习,初二年级的后两个月里,出现情绪波折,听课的专心程度、月考的成绩都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周围也出现了类似“跳级跳到头了”“冒进的隐患暴露出来了”等说法。我这个当爹的想省事都不可能,本来还想让他在学校里再坚持一下的,但学校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劝我把这孩子领回去。无奈之中,我在整个初三阶段全职带他学习整个初三的课程(包括部分高中英语)。

  正是这种出于无奈的选择,反而让我确信了“框架法”和“重节奏轻回头”的独特学习方法的正确性。根据他在家学习的实际效果,我还在补课(准确地说是“追课”)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让他按照正常进度读完高中的想法。

  这个阶段,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全国有名的大教育家魏书生见了我这个儿子,对他是一种勉励。因为孩子的个性问题,有一位老师朝他吼了一声“你给我滚出去”,又让我为他担心了一阵子。可以说,他的初中阶段是令我百感交集的时期。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1)
(本章字数:183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3:44)
炘炀是2002年8月31日到盘锦三中报到的。这么小的孩子混在一堆大孩子中报名,不光是同学们感到好奇,连陪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也感到挺有趣的。

  “呀,这么个小不点!他能上初中?”

  “啧啧,小样儿——他抱得动书本课本吗?”
  “你看人家这么小就考上了初中,你都这么大了,要是学习还不如人家,你羞不羞啊?”——这是家长家训自家孩子时说的话。

  我和孩子早已习惯这样的目光和这样的议论——从孩子跳级到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开始不断地面临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适应?会不会给张炘炀带来另外一种干扰?

  几年来的经历证明:张炘炀还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的。

  这里面有几个客观上的原因:

  炘炀年龄相对偏小一点,老师格外关注照应,他获得了比他年龄大的同学的照应和爱护。从小学到初高中,这方面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小学时,经常有同学把他护送回家,学校老师也挺关心这孩子,一再关照班干部和其他同学多照顾他,在平时多让着点他。

  炘炀虽然不断接触新同学,但是他面临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再加上他并不呆头呆脑,性格挺可爱,所以从没有发生同学因他年龄小而“大欺小”或者欺生的情况。

  炘炀生活中并不缺乏常来常往的小伙伴,我对他的“社交生活”是非常支持的。他下学后,只要不在屋里,我就知道他一准儿去找小伙伴儿玩了,他也能够掌握玩耍的一个度,到了一定时间自己知道回来,不用大人催。

  在炘炀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诸如“孟母三迁”式的麻烦。

  我明确了一个方针:炘炀不断更换学习环境,不断接触新面孔的时候,对于他的“对外交往”,家长不但应当鼓励,而且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在主观方面,我这个当爹的也去积极跟老师沟通,了解张炘炀在班级上的举动言行,为他每一次积极融入集体活动的行为感到高兴。

  有一天我去接炘炀放学,到了教室看到没有人,正纳闷,一位同学告诉我:炘炀去上音乐课了。开始我还有一些奇怪,他这个班的课程表上没有音乐课这一门呀?后来我想起来了,这是学校做出的特意安排,让张炘炀到别的班级去上音乐课。难怪炘炀头几天还在念叨:怎么都说好了,音乐课却老不上?

  我赶快到音乐课教室去,从外面看进去,里面听课的人挺多,大概是上公开课吧。我听到学生们在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明白了,正在教解放军的军歌呢。我透过人群往里一瞅:炘炀坐在座位上,精神振奋地唱着军歌,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唱歌唱到一定阶段,老师把歌谱抄到黑板上,开始讲课,说:下面给同学们做一个开动脑筋的练习。这首歌是进行曲的节奏,又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它的旋律昂扬振奋,体现了我们人民军队的高涨的士气。今天老师希望你们做一件事,你们听了、唱了这首歌以后,请根据你的理解用诗歌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谁愿意第一个说?

  下面的同学热闹起来了,有地说“红五星”,有的说“飞机大炮”……这时候,张炘炀举手了。老师把他叫到黑板前,问他:你是联想到了一幅画呢,还是一首诗。

  张炘炀笑眯眯的,也不说话,伸手拿起了一根粉笔,唰唰唰唰在黑板上画了起来。我忍不住凑到了教室门口,要看看这小子到底画些什么。

  一看,他画了一列火车,还有铁轨,还有小房子表示这是车站。

  我禁不住点点头:有那么一点意思。

  老师让炘炀自己解释一下画的意思,炘炀说:我画的是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几截坡路表示军歌的几次高潮,车站表示火车进入终点,我们的歌也就结束了。

  我乐了:这小子不赖嘛。

  老师也大为高兴,当场夸奖张炘炀思路有开创性,很新颖,证明他思想活跃。下课了,张炘炀得意洋洋地出来了,看着我,撇了撇嘴,意思是说:哼,我厉害吧。

  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肯定,这是孩子最求之不得的。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校方面想得很周到,主动跟我提出:这么小的孩子,就特殊点儿吧。有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早操什么的,就免了吧。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让炘炀跟着班级的节奏一致行动,毕竟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让他在学校的环境里全面均衡的发展。

  要想参加早晨的集体操,就不能睡懒觉。我看得出来炘炀积极性很高,早晨五点半就起来了,边穿衣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还催着老爸“不要磨蹭”。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2)
(本章字数:196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4:19)
早晨的气温一般要低一些,我们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会注意到给他增加衣服。但有个别时候也忽略了,没有给孩子加足够的衣服。后来我就听说了这么一件事。那天全校早操,有点小风,班主任张老师一边巡视一边观察着各位同学的表现,她看见了队列里的张炘炀,觉得他穿得单薄了一点,就叫他:“张炘炀,你冷吗?”

  张炘炀笑嘻嘻地说:“老师,我不冷!”
  张老师提了他身上一把:穿得不多。就把她的外套脱下来给炘炀披上了。

  我们两口子听到这件事,都挺感动。炘炀的母亲还特意把这件事写到《成长日记》里。

  炘炀的顺利成长,确实得益于他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就是父母给他的温暖关注,大环境就是他所处的社区、周围——尤其是学校,学校的老师和他那些友爱善良的学兄学长们给他的照顾和关怀。

  当张炘炀进入大学校园时,媒体上公布的张炘炀最出名的一张照片就是:张炘炀穿着军服,小小的个头却走在学兄学姐的前列,煞有介事地担任着旗手的角色。

  部队为张炘炀搞到这一套小军装可不容易,大学军训结束时,这套小军服作为部队的叔叔们送给张炘炀的纪念物,被我们保存了下来。

  一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了在初二年级发生的另一件事。这件事也跟服装有关,快到夏天了,炘炀还没有这个季节的校服。我跟他初二的班主任徐老师提了一下这件事,可一段时间我也忘了这件事。可有一天,三中校服厂的师傅通知我:带着炘炀去试一下新校服。我挺纳闷:这孩子什么时候去量的尺子,怎么从来没听到过他提起过呀?

  一到了服装厂里,我才知道,是炘炀班上的同学带着他量了身材,一般同学的裤子都是扎皮带的,校服厂的师傅特别细心,格外问了炘炀一句:你会扎皮带吗?炘炀挺羞涩地摇摇头,师傅就自作主张给他配了松紧带。

  全班一色的校服,惟独炘炀的校服与众不同,不但号码小,而且裤子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机关——松紧带。

  我一边帮孩子试穿新校服,心里暖洋洋的:从这些小事,小的细节上,体现出炘炀所处的环境真正让我们家长感到温馨,感到放心。

  我也相信这些人与人平等、友爱交流的事,会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好的影响。

  初一的学习我让他随着教学大纲走,第一次月考考了全年级76名。

  考试的技巧——什么样的题先做,做选择题的注意事项,养成做完以后检查的习惯,等等。这些个必要的应对措施,包括通过“猜”“蒙”在选择题上捞点便宜的招数(也是下策),我们也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暗示他——我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本人在这方面也不能够脱俗。但说实话,这方面又恰恰是收效甚微的。

  今天反省这一切,收效甚微可能未必是一件坏事。

  五年以来张炘炀在身心上面对各色各样的差异,我们家长一方面替他操心,另一方面也忍不住让他心眼活络一点,比如在考高分上来一点小小的“聪明”。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是接受不了,从一年级的入学考试到高考,永远在抗拒着靠“聪明”拿分。我没有想拔高这件事的含义的意思,但从这个细节上,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关于初中一年级张炘炀的考试情况,他母亲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

  ……今天孩子的第二次周考成绩已全部公布了,这次考试是在11月9日周六上午进行的,仍然是单人单桌,正规的考试只考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成绩分别是语文85分,数学86分,英语82.5分班级名次第13名,年组名次为第71名,比上次还有进步。这次考试题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们的成绩都不是很高。

  这次考试孩子的语文成绩非常理想,第一道基础知识题共33分,全部答对,第二道题阅读理解也只差了5分,得了32分,作文的题目是“朋友”,写得也比我们想像的要好,满分是30分,得了20分,这样的成绩特别是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答得这样的,我们觉得非常的满意。刚考完试后,有的学生(孩子考试坐位后面的同学)可能看见了孩子的试卷,试后跟他爸说:“张炘炀语文的选择题错了好几个。”他爸也信以为真,以为确实如此,估计这次语文的分数可能会较低,但是成绩出来后,卷子也发了回来,我儿子的语文选择题全部答对,这足以证明那个同学的基础知识不一定比张炘炀强,这次肯定是她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张炘炀多。这也让我们对儿子的实力进一步相信了。

  数学考试得了86分,卷子没有带回来,孩子也向老师问清了情况,老师说可能是分卷子时混到别的班了,没有找到,据孩子自己讲,后面的应用题还是全部答对了,选择、填空题上他容易出错。英语卷子带回来了,他爸看后说,有的题他是会的,就是马虎,要不然能得90分以上,还有就是听力题一开始说读两遍,结果只给读了一遍,有很多同学都等着听第二遍后进一步确定答案结果没机会了,孩子也是类似的,听力错了7分。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3)
(本章字数:25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4:51)
 据监考老师说,孩子答题速度挺快,可毛病是答完后就不知道从头再检查一遍,剩下的时间就等着或者自己画着玩了。孩子还是小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很轻松。

  这次考试孩子的名字,照片仍在班级的光荣榜上……

  对于考试成绩比较理想的学生,学校照例要张榜表扬的。张榜的那一天,我和炘炀都去看了那个榜——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张榜的排列方法不是按名次从上至下的排列,而是从左至右——这样成绩排在中上游的张炘炀反而被推到了最显眼的位置:他佩带者红领巾的照片在光荣榜的居中上顶处,看起来神气得不得了。




置 顶  返回目录 ]       

对不良苗头的最佳解决手段(1)
(本章字数:1853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5:28)
 按照一般人的想像,炘炀频繁地跳级,与跟他年龄相差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相处,会不会因为他自己过于骄傲而因为不懂事被人讨厌,或者因为个别孩子心理不平衡对炘炀产生嫉恨,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不愉快?

  我前面说过,张炘炀有一些执拗的个性,为人处事也不是那么令人放心。但是,不能因为他身上有一些令人不放心的脾性就永远把他拘在我们两口子身边。孩子接触年龄比他大的同伴,确实面临一些为人交往的新课题,家长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于炘炀面对的外部环境变化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几个措施。

  一是打预防针,采用正面教育的手段。针对他的一些毛病:比如爱怪叫,犯犟,进行事先的预警。

  跟他讲道理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方式方法:不翻来覆去长篇大论,要相信孩子的智性,有些可能超越他理解力的话题少讲或不讲。有些不是毛病的“毛病”——如爱说一些异想天开的很幼稚的话,这个由他去,顶多在班级上闹闹笑话,出出洋相,他那么小的年龄混在一班大孩子中间,不出洋相不闹笑话那才奇怪哩。

  二是我要勤于跟老师沟通,掌握他在班级上的动向,这种交流,尤其要注意的是:你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着老师减负。老师这个行业,是有职业的压力的,他又不是面对你家一个孩子,作为家长,要充分理解老师的辛苦,不能在沟通中一味给老师增添压力。

  对孩子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人际矛盾,我做到两点:

  一是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要有预见。

  我在接送孩子上学下学的时候,也时常观察孩子可能接触到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孩子周围的外部环境是复杂的:“下暴”,各类不良因素侵染,这一类情况,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这些非正常因素外,孩子面临的大多数“外部碰撞”都集中在校园里。我的态度是:即使出现了不愉快也要冷静对待,能化解的就尽量去轻松化解。

  有一天,炘炀回来学话,说他今天跟班上的一个男同学绊起嘴来了。那个男同学随口来了一句:“我×你妈!”炘炀就回嘴:“我×你爸!”

  要是没有一种预见,一般人可能会紧张得不得了:这可是严重情况!

  可我的态度是:对炘炀妈妈使了一个颜色,冷笑了一声,不置可否。

  事后想来,我这种淡化矛盾的处理方式可能是面对这种情况的最佳处理方式。不置可否,冷落冷落他,让他扫扫兴,比那种如临大敌式的紧张反应,比呵斥,责骂,追究,上纲上线,更容易让这个问题“Pass”过去。

  他这个年龄,压根就不懂那种粗话的意思,要是我一下子跳起来做出激烈的反应,他反而会增加了好奇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小小的兴奋,那可就坏事了。动画片《狮子王》上的那个坏“叔叔”,他想祸害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方式很简单,正颜厉色地警告孩子不准到某个地方去就可以了(后果一定是被警告者非去那个地方不可)。

  “×你爸”事件就这么开了一个小头,然后就“无疾而终”了。

  后来我也没有去学校盘查追究,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个开口骂张炘炀的同学,多半也是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语言。我不相信他会翻天。

  同学校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交往时,也有不少趣事。

  张炘炀回到家里,很得意地“报告”我:“我现在有两个保镖了。”

  所谓“保镖”,就是老师安排的负责照顾他的两个大哥哥,平时盯着他,照应着他,以防他出事。有时候,“保镖”还要护送他放学。

  我哈哈一乐:“你懂保镖是什么意思吗?”

  张炘炀翻着眼珠子,“保镖就是……同学们往楼下冲的时候,他们就一左一右地罩着我,不让我被挤着碰着。我鞋带松了,他们就帮我系鞋带。他们做得好,我会赏赐他们;他们做得不好,我会告诉他们……”

  “你拿什么‘赏赐’他们呢?”我问。

  “我……我……封他们当官,当大将军。”

  我呵呵一笑,不想扫他的兴。

  等他炫耀完了,我委婉地告诉他:大哥哥们都有学习任务,不要给他们添麻烦,鞋带你自己会系,不要去麻烦人家——别人主动帮你系鞋带,你要对人说一声谢谢。等等。

  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我在张炘炀幼小时给他设置的“语言防线”到这个阶段也开始渐渐松动了——这也是历史规律,总有一天,我也有“罩”不住他的时候。看到炘炀和同学们愉快地相处,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张炘炀班级中的同学虽然比他大得多,但毕竟都是一群孩子。他们那个班长对张炘炀挺照顾的,时间一长,不免有一些随意化的举动。




置 顶  返回目录 ]       

对不良苗头的最佳解决手段(2)
(本章字数:611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5:57)
“撒尿事件”就是一例。

  学校教学楼离公共厕所有一段距离,冬天气温低,还有风,要上厕所,还要穿过一个操场。班长觉得让炘炀走那么远的路挺麻烦,于是下雨刮风天时就“恩准”他可以在走廊拐角的冲水池子“方便”。
  几个小伙伴彼此心里有数,自以为做得人不知鬼不觉,炘炀越轨在冲水池子撒尿时,还有大同学给他“望风”。

  可是后来这事还是被老师察觉到了,老师问张炘炀:有这回事吗?

  炘炀点点头,老老实实回答:有这回事,天下雨的时候我可以在那里撒尿,这是班长恩准了的。怕外人看见,还特意给我安置了岗哨帮我望风……

  这件事,是老师在说笑间告诉我的。

  据说那几个被张炘炀连累的大孩子事后还抱怨他:我们是为你好,你咋出卖我们呢?

  笑谈归笑谈,然而,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父子相承的不易变通的个性。我知道:这种个性有好与不好的两面,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个性呢?只能一笑而已。

  多年以来,我嗔怪孩子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咋那么傻呢?”——我说这个话,当然不是指学习上的,而是指“维护自己”方面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我跟他上街买东西,他总要抢着替我买,小摊贩出什么价钱他从不还价,我有时还个价钱他还挺不高兴。他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固执的理念——商品的标价就是天经地义的,改变就是错误的。这种一根肠子捅到底的个性,导致父子俩后来为减免大学学费的事发生一场波折——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1)
(本章字数:1817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6:22)
 前面说过,张炘炀虽然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了,但身心灵魂还是小儿状态。这种状况不大可能改变,虽然我们也盯着拘着,防着他因为不懂事讨人嫌,但这种小摩擦在初中阶段还是屡有发生。

  比如,张炘炀在家里爱发出“怪声”——也不知道他是学的恐龙还是“怪兽哥斯拉”,反正,不管高兴了也好还是感到无聊的时候都喜欢拖着嗓门,“呕——呕——”怪叫一阵, 
 
 
我们实在是听不惯他那个动静,呵斥了无数次也不见效。时间一长,“怪声”也就成为他的“专利”。

  这种小淘孩儿的脾性,到了学校里还不会闹笑话?

  我都能想像出他那副小傻样儿,同学们一起欢呼的时候他也扯着嗓门欢呼,大家都安静下来了,他那声“啊呀——”还在那里意犹未尽。同学们全部看着他,他这才知趣地闭上嘴,然后,大家朝着他一阵哄笑。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不协调?但有什么办法呢?他如今上了大学,这种形形色色的不协调更多,让你防不胜防,所幸的是,他从小到大,基本上遇到的是宽容的环境和友善的对待。

  但也不是没有因为他不懂事讨人嫌的时候。有一堂化学实验课,老师在试剂杯里投了一点化学物质,杯子里的液体马上起了反应。同学们一下子惊呼了起来,张炘炀也跟着大呼小叫。你说你这个孩子,叫一声就完了呗,课堂上又不是家里,你得讲点规矩是不是?他不是这样想的,他就是觉得又可以学恐龙叫了,呜呜嗷嗷,别的同学都安静下来了他还在那里“余音绕梁”,那声音实在是刺耳,这一下子可把化学老师惹恼了,冲着他来了一句——

  “闭上你的狗嘴!”

  当这件事传到我耳中时,我一方面心平气和地在孩子面前替老师解释:老师也不是什么恶意,你这样大呼小叫老师肯定烦——要换了你爸你妈肯定也得烦。你以后想出怪声,家里你随便怎么整。学校里有课堂纪律,有规矩。以后可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好不好?……说得炘炀脸上有点笑意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闭上你的狗嘴”事件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我也相信不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什么阴影(张炘炀有个特点是“没心”,不记仇)。但既然出了这么一挡子事,我们两口子也在认真反思,炘炀不大懂规矩,我们也不能一味以孩子年龄小、“发展中的问题”作为托词,推卸掉家长在这方面的责任。更不能以爱孩子的偏心,出了问题就去责怪老师,或者表面上没有什么,却在背后嘟嘟囔囔地抱怨老师“没有风度”。张炘炀一多半的学习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但即使他在学校待上一天,他就是学校里的学生,有关他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勤于跟老师做好沟通。

  我通过和班主任的沟通中,了解张炘炀的各种情况。我得知校长也很关心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小初中生,有一次还把他叫到校长办公室问他一些问题。校长问他:炘炀,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炘炀想都没有想就回答说:最崇拜的人是比尔?盖茨——这个可不是老爹教他的,他心里在想什么,除了正常学业以外,他的内心世界要在哪个世界里翱翔,这也不是我能够掌控的,其实也是没有那个必要事事都替他操心的。

  不过“崇拜比尔?盖茨”这个回答,我听到以后还是比较满意的——不管他是真的理解到了着个“崇拜”的含义,还是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毕竟证明他有了这方面的思考。

  班主任还告诉我:张炘炀还经常公布他的一些“学术发明成果”——诸如“张炘炀第一定律”“张炘炀第二定律”什么的,对于他这种异想天开,老师们也不是简单的奚落他一顿,或者干脆不理他。而是找个机会跟他探讨,先是认真地倾听他的“学术发明”,肯定他这种积极性。然后委婉地跟他说:定律的发明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但是你爱发明,这个积极性我们还是要肯定的……

  对于他这种发明定律的热衷劲儿,我也是听之任之,让他自鸣得意两天,终于有一天,他编的一个化学的“定律”被当化学教师的亲戚通过推理论证的方式推翻了。小小地打击了他一下。产赤,生我高兴的是,张炘炀是很严肃的对待这次失败的。他郁闷了一阵子,很认真地跟我说,“总结定律挺难的,看来还得多学才行。”

  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儿子学业辅导的主要角色,因为自己有一套特别的办法,就去看不起老师的正规的教育传授方式。相反,我在和老师们的频繁沟通中,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有一天,张炘炀的数学老师挺高兴地叫住了我,对我说:“老张,你那个儿子今天夸奖我了,还给我封了一个官。”

  这个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赶快问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2)
(本章字数:183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7:11)
    原来,这一天,张炘炀又在自习课上“大放厥词”,他公然宣称:“零”是没有意义的,他的“理论依据”是,零意味着什么东西都没有,零等于空的。考试上的零分和零光蛋,意味着你在学习上一无所得,“等于零”。他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的发现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要是我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没有意思的零给取消了!”

  他越说越来劲,大概边说心里还在想,这些大人普遍是够笨的了,我一分钟就发现的问题,怎么他们就领会不了呢?

  要是一般的老师,听到以后笑一笑就完了。可是这个这个老师挺认真,他一方面认为:这个学生肯琢磨问题,是件好事。就从他肯琢磨这一点,就要借机会给他打开思路。

  老师就轻言细语地对张炘炀说:你说零没有意义,那我问你:商店里电子称称完一次商品时,售货员总要把电子称做一个“归零”的程序处理。要是按你所说的,零没有任何意义,售货员不做“旧零”处理,那么你再去买东西,售货员岂不是要多收你的钱,顾客岂不是受损失吗?

  张炘炀当即就傻了眼。

  老师又接着说:我们盘锦的冬天,气象台总要预报气温。播报到“气温零度”的时候,公园里的湖面就要结冰,气温降到零下若干度,那个冰就会越来越厚。如果零没有意义,那怎么解释水到了零度才结冰呢?

  一连串的问题,把张炘炀闹了个大红脸,后来也不得不挠着后脑勺承认老师言之有理。

  “老张啊,你猜你这个宝贝儿子咋表扬我的?”老师乐呵呵地说。

  “这孩子没说什么出格的话吧?”我挺担心。

  “没有!他说:老师,你真棒!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一定封你做皇家学校的校长!”

  这孩子……

  回头想一想,比起老师来讲,我这个当爹的确实缺乏说理举例的灵活性。相对而言,实用性逻辑性强一点,但有时候也犯枯燥的毛病。这个也有我自身的文科水平相对弱一点的客观原因。到了初高中阶段,我除了继续关注张炘炀的课程以外,也主动强化了自己在时事、历史方面的阅读和涉猎。

  即使我努力使自己适应潮流的变化,还是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绝对单纯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就拿看电视来说,你就是把孩子的节目锁定在“少儿频道”,也防不住这孩子突然给你蹦出几个“成人化”的名词。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只能顺其自然,适时引导。

  我不主张采用欺骗式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不沾上邪的歪的,对他瞎编一气,乱说一气,那也不对。但必要时不妨采用装糊涂的方法:比如“×你爹”事件,家长表现得茫然一点,会让孩子也会感到无趣,分解了他的注意力。

  这些方法,我都是从揣摩老师们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方法中得到的。

  但是在这期间,我跟老师的沟通和孩子跳级的协调方面,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这种不大和谐,可能跟我“外圆内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举个例子,我待人接物方面是非常谦和的,但是由于我本人有一种禀性:自己考虑成熟的事情,一旦决定了就要一门心思照着我的路子来。这就不免同老师的理念发生一些“碰撞”——比如跳级这个事,有的老师就不太同意,从小学到中学,总有这样的老师,从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本能地对我这种安排提出质疑。老师们也是好意,但我认为“知子莫如父”,然而语言沟通和说服上不大到位,难免有惹得老师不大高兴的情况。

  有一位老师干脆这样跟我说:你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给毁了。

  我只能苦笑一声,还是继续做我的工作。

  连校长有时也比较犹豫,我找他协商许多次,他只是点点头说“商量商量看”。到了最后,校长还是忍不住用协商的口气跟我说:咱们能不能不跳?

  ……

  但是因为我的倔强的坚持,张炘炀还是只用一年时间跨越过了两年的课程。

  也有的老师因为张炘炀本人的表现改变了先前的看法,一位化学老师开始明确反对让张炘炀跳级,后来有一次,看到张炘炀化学奥林匹克比赛得了50多分,主动对我说:孩子还是不错的。

  家长跟老师其他的理念不同,这也是正常情况。外在的,内在的,都时有发生。

  有一次我检查张炘炀的作业,发现一道题老师给他判了错,为什么判错呢?我本能地觉得老师的这个判法有问题。

  原来张炘炀用我提前教他的高中知识解出了这道题,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一层,给他判了错。这时候,我就对儿子说:“你用高中知识解出这道题,其实不应该算错的,殊途同归嘛……”





置 顶  返回目录 ]       

家教不能只顾埋头拉车(3)
(本章字数:76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7:42)
 事后反思,这种小枝节上的理解不同,是不难解决的。

  但有时候,我可能犯了“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毛病,在学校里,张炘炀面临的环境可不是“一对一”那么简单。他心目中对老师的理解,对老师的评价,我没有把这个做为一个专项加以研究。老师的风格不同,脾性有缓有急,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孩子能不能适应,这一些问题我都忽略了。因此,个别时候张炘炀闹出了乱子,我的反应也是措手不及的。在初三阶段,发生了一件事——

  一个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张炘炀头脑中哪一根筋没有转过来,他就总是跟老师纠缠个没完。把老师弄火了,对他大吼一声:

  “你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课就给我滚出去!”

  火归火,其实也没有当真让他“滚”,可是冲突既然发生了,还是挺不愉快的,我闻讯后赶快去了教研组了解情况。正在说话间,那个对张炘炀发火的老师走了进来,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唉,这孩子,可把我气坏了!”

  其他老师态度挺好,都在说:“你跟这么小的孩子置什么气?真是的……”

  我赶快上前向老师道歉:“对不住你,唉,我这个儿子,我有时也被他气得够戗,拿他没办法……”

  回头以后,我又安抚儿子,一方面开导他:老师这么做方法是欠妥了一点,教研组的老师都说了公道话。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老师被你搞的急扯白赖的,你说话的方式有没有欠妥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也在暗中检讨自己,是否有时候也有惯孩子的地方?长期以来,我强调了孩子性格上的自由发展,可另一方面,自由发展、无拘束地发展与思想意识上的“不知天高地厚”如何去界定?我确实对此缺乏研究,因此不免造成了一些尴尬。张炘炀的个性,“九头牛拉不回来”的犟脾气,也时常令我这个当爹的感到苦闷。这种“成功”背后的不和谐,直到今天,也是我不断面对,不断思索的问题。




置 顶  返回目录 ]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1)
(本章字数:184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8:09)
 说起我们盘锦,出名的事物也比较多。油田、大米……这些都不用说了,盘锦也有不少“人文风景”,比如连续多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教育界名人魏书生。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张炘炀10岁考上大学成为新闻以后,很多记者和教育界专家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盘锦教育局局长魏书生,总是忍不住问我:你的教子方法是不是从“魏书生教育法”中得到的启示?魏老师跟你这个“神童”儿子的造就有什么关系?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科班出生的教育专家、行家,跟魏老师教育方法的丰富性和严密科学性相比,那简直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我不能贸然去高攀全国著名的魏老师,我要是把我的家教土方、偏方跟魏书生教育法硬去联系,人家魏老师不会买这个账。况且我本人并不是很了解“魏书生教育法”。

  魏书生是我们盘锦的一个传奇人物,典型的自学成长型的杰出人物。据说他讲课的时候就跟兔子尾巴似的,一年有100多天出差,很少批改作业,学生在家都是放羊式的学习,可期末考试下来,他带的这个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外界对魏书生老师和我们家的高考奇迹自然地联系起来,不外乎这么几个客观原因——

  人们会联想:盘锦的“地气”是不是比较特别?

  不然,为什么盘锦这个地方会不断出现教育上的特例?

  人们会联想到:魏老师是自学成才的教育大家,他在基层摸索多年形成了一套独到有效的教学方式,轰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影响)。张炘炀的父亲也是带着一腔热情摸着石头过河,把10岁的儿子打造成少年大学生。他会不会在这方面,受到了某种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人们也会从魏老师的强调自学、淡化讲课过程这一点上,把我的家教方子跟魏老师的先进方法联系起来看。

  这种联想也是正常的。

  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一下:与魏老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相比,我个人揣摩到的一些心得、方子,只能算是一点皮毛。魏老师是语文课老师,而我在语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魏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现在又面临整个地区的教育系统的管理),他是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又是优秀的班主任,还是了不起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我一个普通家长,猫在家里一对一地教自己的孩子,摸索出一点效果,取得一点经验,岂能跟大师硬行联系上?

  不过我是赞同魏老师的教育方法的。

  魏老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副班主任”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种工作协作关系纳入师生关系中,确实是个天才之举。

  魏老师经常在开学时问学生:“这个新教材你们自学完了吗?”学生一起响亮地回答:“学完了!”……这种教学境界,令人羡慕。他是真正从烦琐的教案流程中脱颖而出的好老师,张炘炀如果成为他的学生,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这始终是我的一个弱项)。

  在张炘炀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是盘锦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到学校来,饶有兴趣地问起张炘炀,专门见了这个因跳级而出名的孩子。这个事,我也是事后听说的。不管怎么样,魏老师见了张炘炀,也算是对他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关注吧。

  有一位名叫王成文的老师对魏书生教育法和张炘炀的个案联系起来,有这么一段议论——

  从网上看到了他(张炘炀)那稚气可爱的笑脸,想起他临出考场时自信地对父母说:“考上二本没有问题!”我的心被震撼了。就因为他在我们身边,而且才10岁!我于是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从教14年来的一幕幕,成为人父11年来的一幕幕终于,我得出了结论:张炘炀的成功是他在求学的十来年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美的结合。 在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内心深处更多是压力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不用多说,这个10岁孩子的成功,是他父母乃至他的老师在他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成功地实践了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我看到,他小学、初中课程什么时间学完的,高中课程什么时间学习完的等等都有科学精密的计划,而执行好这一系列计划还必须征得这个小主人的同意才行。我承认“自古英才出少年”,但一位名人讲的:天才是99%的汗水与1%的灵感,同样适用他。 思索之余,我马上想到我的学生,他们已经16岁,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想到了我教的那批今年参加完高考,且他们考完数学科后许多人都哭了鼻子的高中生,想到了我的11岁女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被激发得怎么样?教他们的教师们科学规律遵循得怎么样?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张炘炀那样的效果?

  这位老师无疑是肯定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这个选择的,但是他又非常理性地分析了这个现象——




置 顶  返回目录 ]       

魏书生教育法的启示:学习与民主(2)
(本章字数:127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9:06)
 我在这里不是一味地强求,将来的学生们都得10周岁参加高考。我只是为我们的教师、父母们带领着我们那些可爱的本该都如张炘炀一样出色,而已经或正在处心积虑、精打细算地做着无用功的孩子而惋惜着,我们的教育产品中确实有多少人都处于休克状态。我们怎么样在今后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最完全结合。” 但我也想通了,做教师与家长的我必须从现在起再继续深入研究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继续深入实施盘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堂结构改革,向课堂这一素质教育主渠道要学生的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做到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切实地把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我们都知道,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们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非常强,班级自动化管理,班级与学生都能够进入匀速发展的轨道。得利的正是运用了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武器。养成了制订计划的习惯,执行计划的能力又非常强,执行计划与总结验收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又做得十分到位,学生们在学习与工作上主人翁意识特强,内心的潜能被真正激发出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等就会强于一般了。想想这样的班级里所培养的学生不和张炘炀一样出色吗?因为在这个班里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也最完美结合了。 但我也深深知道,教育不是盲目攀比,不是揠苗助长,我们不能够缺乏理性,不能够光看张炘炀与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所创造的“地上工程”的辉煌,更应该看到并深入学习他们 精心建造的庞大坚实的“地下工程”。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点滴小事儿坐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努力研究与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忠实实践者,营造好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 真正成为能研究、能实践的教师与家长。魏书生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要努力读懂它。”“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心中的正义之师战胜邪恶之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们的主体意识与教师们的主导能力才能完美地结合。 考上大学的他今后的成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我们该关注学习。但是,我们更应该以感激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这个将要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好时代,正是她造就了许多如张炘炀、王京等一样的少年英豪。 身为教师,我深感幸运,因为学习张炘炀及其父母,更重要的是学习魏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尽最大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完美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这位老师把张炘炀的事例和魏书生教育法联系起来谈,说出了一些道道(虽然我在教育孩子时想法并没有那么全面,方法也没有那样完美)。也满腔热情地说出了他的一些希望,给予我们家长不少鼓励。王成文老师这篇文章中包含的闪光的理想,我相信我还是具备的。张炘炀的成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我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和思路,不再满足于个人的“教育偏方”,让我的思路更开阔,让张炘炀的成长更全面。





置 顶  返回目录 ]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1)
(本章字数:1830 更新时间:2006-10-23 14:49:36)
 在初中生活的起起伏伏、小风小雨中,张炘炀很快进入了初二年级的学习。

  初一上半期结束时,他母亲记录了他的期末考试成绩——

  ……语文95分(满分120分),数学111分(满分120分),英语95分(满分100分)。数学、英语两科的成绩占上等,尤其是英语成绩更佳。对这个成绩我们仍是满意的,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这样就为下学期开学想跳入初二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语文科成绩虽然稍低,但慢慢随年龄增大,会有提高的,因为现在受年龄限制,理解领会能力没有那么强。

  有了这样一个成绩基础,我坚定了通过一个假期帮他完成初一全部学业的决心。事实上,在初中一年级学习期间,我们已经跟学校老师达成一种默契。考虑到张炘炀接受能力强,我们给他安排了特殊的学习进度。为了减少他的学习负担,学校布置的很多作业都可以不做,腾出时间来我们学点新课程。

  《日记》里提到“英语成绩更佳”——实际上这就是我在家教辅导上的实惠观念又一次起了作用,说得绝对点,英语一门上来了顶两科,单词量上去了,终身受用。今天听起来我这个逻辑有点简单粗暴,也有点分数战略上的“机会主义”,但英语这一门的强化补课,确实把他的分数优势撑起来不少。

  所以我们的跳级预备不光是利用假期做好铺垫的,在正常的学习中,把不必要的家庭作业省去,填充新的知识。

  初二入学一开始总的来说还是风平浪静,他母亲有这样的记载——

  今天孩子的考试成绩及名次下来了,这是他跳入初二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希望他能考得理想一些,因为这对他有好处,同时也让周围的人觉得孩子跳级的可能性,我们不是想出什么风头,是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前途着想才去这样做的,孩子本身也愿意上高一个年级,他自己也有自豪感。

  4月13日举行的考试,上午考完数学回来,自己觉得答得不好,我们都劝他说,初中和小学的考试不一样,肯定有的题做不上,别的同学也可能答不上,因为年级越高,难度越大,向他讲了一些后,他才高兴起来。下午考完试后,自己觉得也还可以没说什么。我们给他分析了情况,如果他能考入前300名就行,年组学生总数有570多名。结果成绩、名次下来他考了年组196名,其中物理、英语还因为老师评卷问题少给了一些分,不然的话,名次还能前进一些,对这样的成绩,我们家长、老师都非常满意,同时也鼓励他,这样的成绩不错,因为刚跳入初二,他自己也感到满意……

  正如我们的老生常谈所说的那样: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总结张炘炀的学习之路,如果把他的高考闯关看成学有所成的颠峰时期的话,那么,初二年级的最后两个月可以算得上他的低谷期。

  他在低谷期的主要症状是:听课心不在焉,自控能力比较差。

  老师多次给我反映这个问题。我也有点纳闷:怎么一下子就变得状态这么差了呢?这么小的孩子,生理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变化导致情绪不对头啊?

  回到家里,张炘炀照样是有说有笑,看不出什么异常。就是成绩滑坡。虽然我们对成绩名次不太看重,过得去就行了,毕竟这么小年龄在读超前的课程嘛。别说成绩位居中游,就是稍微下游一点也没有关系嘛。可是这一次,连过得去都办不到了。他的状态完全进入不了角色,懵懵懂懂,就像个“插班生”。

  我虽然也很着急,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现在不行,没准耗一段时间就行了呢。初三年级,学生们按成绩重新分班,张炘炀的老师变了,状态一天天差下去。到了最后,我也有点吃不住劲儿了,上初三一两个月后,也就是“滚出去”事件发生后不久,张炘炀的成绩排名下滑到了230多名。

  班主任老师找到我说:“老张呀,张炘炀不能再上下去了,再上下去就给耽误了。你把他领回去吧,看一看该怎么办吧?”

  我看着炘炀一脸无辜的样子,心里也着实犯愁,有什么办法呢?领回去吧。

  “张炘炀学不动了”的说法在一些熟人中不胫而走。有的人当初就预言过“跳(级)下去肯定不行”,这回又说话了:“你看吧,孩子跟不上了。我头两年就说不能这么蛮干,教书教了这么多年没听说过这么办的!这个老张,就是固执……”

  把张炘炀领回家以后,我也听说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可是,我的心里是相当平静的。我要仔细分析跟不上的原因,假如分析的结果是跳级举措本身就错了,那我肯定不会赌性负气非要跳给你们看看。教育孩子又不是打牌斗棋非要跟谁争个输赢,我这个当爹的,也不会丧心病狂地拿孩子做赌本证明我的正确性。




置 顶  返回目录 ]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2)
(本章字数:1825 更新时间:2006-10-23 14:50:07)
如果错了,我们就回头,孩子毕竟还小嘛。

  可是分析了半天,我认为错不在跳级本身,而是在于我本人的懈怠,认为把孩子交付给学校了就可以放松了。孩子的情绪、意识有一些厌倦的苗头,可能跟他不太适合过于正规的课堂教学有关。有一个细节就能说明问题:张炘炀一边上着课,一边又被特许可以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一长,他这个“按正常进度走”就易于流于形式,上课时情绪就会变得空落落的。

  我开始的设想是,让他同时接受两种知识灌输方法,两种教学的好处咱们都体会一下。可是,像他这种竞赛式学习特点的孩子,已经习惯了“预习——盘点——做题”的节奏,再给他强加一种另外的节奏,表象上看让他有张有弛地学习,实际上是双轨制混在了一起,反而让他稀里糊涂,感到疲累,因此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迹象。

  明确了这一点,我拟定了一个针对初三课程的补习计划:

  跟学校协调好,张炘炀正常参加月考、中考、期考,在家自习所有初中课程。在补习初三课程的时候,尝试着给他输送高中课程的部分内容——我开始的目的是借学高中内容辅助学习初中知识,也只是大体讲,不可能像老师讲得那样精到和专业,高中的数理化课程毕竟复杂和抽象一些,可是发现孩子接受能力还是很强。我感到比较振奋,端起架子准备大干一场。 炘炀的母亲也到处搜罗高中课本。

  初三下半学期以后,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拉完了高中英语、物理、数学、生物等科目的主要知识点。

  这时候,我开始采用“题海战术”,让炘炀大量做题。

  做题的步骤是:

  每节课每单元以后的练习题,由我筛选一遍布置做一遍。

  每阶段(按照学校的周考节奏),每周拿来考卷做题。

  月考正常纳入学校管理,我只做分析得分失分原因的工作。

  除学校月考之外,我还另外搞来沈阳或者抚顺的月考卷子,给他做一遍额外的测试。

  回家学习见效很快,张炘炀成绩逐渐回升,月考重新进入150名。

  我在解读张炘炀的成绩浮动时,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地区统一出题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张炘炀的名次就要大幅度向前蹿一些,凡是月考(试卷通常由班级老师出题的),张炘炀的得分,就不如那些天天听课的同学。这就说明了月考的出题相对统一出题而言,客观性差一点,权威性相对也就弱一点。学生天天跟班上课自然会对老师的复习重点和可能出题思路有一定了解,考试上比不上课的张炘炀自然要占点便宜,这也是正常情况。

  我在“开场白”里说过:“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也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

  自学效果的考评,惟一的尺度就是分数。要善于用分数说明问题,用分数调控情绪。我在对张炘炀的分数分析中,通常采用这样几个原则——

  高压低抬 高压,就是当卷面成绩超乎意料的好时,要冷静分析,一般采用“压”的招术,因为实际得分比你自己评分高,往往可能有幸运因素在里面。我一般对张炘炀这样分析:“你看这几道题,换了我是评卷老师,可能不会给你打这么高的分,原因是……”相反的情况,如果卷面分数过低,也要以安慰的口气这样说:“其实这道题的分还可以往高抬几分……”在分数分析上搞一种平衡,有助于孩子学会一种理性思维,保持平和的心理。

  横评纵论 这就是面对月考不佳,而期考成绩较好,对这里面的非客观性进行分析,给孩子信心。

  佳卷重温 当孩子发挥失常考得比较差的时候,我除了宽慰他之外,有时候也耍一点小心眼,把他曾经做的比较出色的卷子“涂抹”了以后,布置他重做一次,这一招也蛮灵的,他眼睛一亮:“我不赖呀,好久没复习的功课考得这么棒……”

  以上的所谓“高压低抬”“横评纵论”“佳卷重温”,主要是让孩子在主观能动性方面有所加强,让他感到其实他也是分数的主人.

  在这种战略的推动下,张炘炀的成绩扎实地往上提升。

  这个“走出低谷”的过程基本是一次“题海战术”的大练兵过程。

  2004年6月底,仿佛是一年多后高考奇迹的预演,张炘炀以8岁的年龄参加了盘锦市的中考,几乎可以肯定他是全国年龄最小的中考考生。

  在考场外他引起了一场“轰动”——不过这一次围观的不是记者,而是众多的家长。尤其是英语考试那一场,张炘炀提前40分钟交卷的“出风头”之举,更是让很多人感到羡慕:张炘炀敢这样大模大样,倒是有他的充分依据:那次的英语总分150分,他“拿下”了119分。




置 顶  返回目录 ]       

霹雳性保护: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3)
(本章字数:298 更新时间:2006-10-23 14:50:59)
 其他成绩分别为:语文81分,数学114分,物理84分,化学49分。

  他的总成绩在盘锦5000名考生中名列1200位左右。

  如果我不加以阻止,张炘炀中考“奇迹”被媒体张扬出去的话,那至少提前1年多,张炘炀就会成为一个“小明星”,至少是辽宁省的一个新闻人物。
  报社电视台的记者打了好几次电话找到我,我说不行,我不能招摇这个事。他能不能成才,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况且过早的张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

  报社的记者不甘心,电话打到家里,表示可以“低调”宣传,不点名,篇幅小一点。“主要是请您传授一下育子经验嘛。”

  “不行!”我火了,“谁要敢报道我起诉谁!”



置 顶  返回目录 ]       
上一卷        返回书目        下一卷   『邯郸大众网原创文学网』首页 | 更新列表 | 短篇更新 | 作品排行 | 退出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为网上收集,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是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谢谢!
Copyright2004-2008
『邯郸大众原创文学网』版权所有推荐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