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 女鬼大人:2010 欧洲电影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4:05

2010 欧洲电影真相

九尾黑猫 发布于:

 

每年,几千部电影从上百个国家来到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人们只需要坐在幽暗的电影院,便可从银幕上看到发生在不同国家的瞬间。这正应了德国批评家海尔曼·谢弗埃尔在1920年做出的预言:“人类将通过电影熟悉整个地球,就像熟悉他自己的房子一样。” 电影重绘了已然让人们麻木或全然陌生的现实,再把它们送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无论是《巡演》(法国)中参加巡回演出的裸体哑剧女演员,还是《阿马迪罗》(丹麦)中前往战场的丹麦士兵,亦或是《蜂蜜》(土耳其/德国)中紧张得读不出课本的小男孩,这些源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向周围庞大而神秘的栖身之所又迈进了一小步。这一年,欧洲的电影人们再次将镜头对准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社会秩序、政治、历史。就像德国女导演菲奥·阿拉达戈谈到拍摄影片《当我们离开》时说道的那样:“我感到有责任把它拍出来”。人们正是通过电影不断正视那些光明和黑暗的现实,努力寻找一个通向幸福的路途。

一、 法国电影

 

(1)犯罪片: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正在从战争的创伤中慢慢复苏,黑色电影席卷了这片土地。战火遗留下来的阴霾转变成了惊悚片中神秘、谋杀和阴郁的影像。时代的变化在无形中左右着人类的情感和电影的进程,人们需要表达、宣泄,从电影中寻求共鸣,让影像之美慰藉心灵。2007年,全球进入经济衰退期,从未停息的战火、繁忙的工作压力和孤独的城市生活笼罩着一切。去年末,雅克·欧迪亚携《预言者》惊艳戛纳。在今年的恺撒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再次以九项大奖傲视群雄,仿佛预示着犯罪电影的再次启航。在入围恺撒奖最佳影片的七部作品中,有四部都是犯罪题材的影片,其中《开端之时》和《绑票大事件》更是取材于真实故事。法国的犯罪电影与好莱坞不同,在法国观众眼中,电影“首先是一种艺术……其首要任务是保持创造性和文化的实际价值。”即便是在美国大片霸占全球市场的今天,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电影的独特看法。法国犯罪片更贴近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现实,他们通过艺术手法将生活的片段重现,让它具有内涵,在一种接近现实的梦幻中完成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绑票大事件》是根据七十年代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斯坦尼拉斯·格拉夫是一名集团首脑。一次绑架事件让他生活的阴暗面全部曝光在公众面前。虽然他最后侥幸得救,却要面对一落千丈的名声,失去事业和家庭。男主角伊万·阿达勒说,虽然事情发生在三十年前,但他能从中找到与现在时代共通的东西——他人性化的一面。影片通过描述格拉夫周遭人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态度的变化和行为,努力呈现人的本性,包括自私、贪婪与冷漠,这是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本片中,除了人物性格,命运也成为了一切的主导,在另一部电影《无痕》中,人物的选择却可以左右命运:艾迪安曾经靠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平步青云,多年来始终感到良心不安。他在好友帕特里克的劝说下,想去找当事人坦白道歉,却发生了争执,杀死了对方。为了逃脱责罚,他做了无数错误的选择,试图瞒天过海。未曾想,事情却愈发失控。最后,当他终于决定投案自首,坦白一切时,却又幸运地逃过了一劫。导演通过这个设定,表达了好人有好报的古老法则,但是生活往往没有这么戏剧性,反而让影片显得脱离现实、难以自圆。另一部有着相似题材的《开端之时》则更显真实:一个男人凭假造身份和满口谎言,接下了修高速公路的任务。虽说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得到了镇长的爱情,甚至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完善,终究得面对谎言被拆穿的现实。本片涵盖的东西不仅如此,从中还可以瞥见法国社会的就业问题,和年轻人令人堪忧的生活前景。

除去这些颇具本土风格的犯罪片,也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学习好莱坞,希望能取长补短,走向更广大的市场。在这方面,有吕克·贝松的成功先例,也有像皮埃尔·莫瑞尔这样的崛起新秀。莫瑞尔曾凭借《暴力街区》中独特的跑酷设计和令人血脉贲张的肾上腺素,踢开了国际大门,今年,他与吕克·贝松合作,请来好莱坞的明星一起打造《巴黎谍影》。不过,相对前几部作品的成功,这部电影着实逊色不少,已经跑不动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和动作戏不怎么灵光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让莫瑞尔毫无文章可做。只能说,如果犯罪片全凭动作的新颖和紧张的节奏,很快就会让观众厌倦,要不就另辟蹊径,否则就只能困在重复套路的窠臼中。吕克·贝松便在其中挣扎了很多年,看过《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中的小打小闹,人们依旧会怀念《这个杀手不太冷》。在这些效仿好莱坞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失败之作,《秩序的守护者》便是其中之一。影片借鉴了大量的好莱坞动作片元素,将故事的重点放在故事的抽丝剥茧上,较少刻画人物,只穿插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戏片段,在宣传上也完全依靠明星效应。最终出来的效果,只能说是四不像,既丢了法国犯罪片独有的神韵,也没有好莱坞电影中严密的故事逻辑和火爆的动作场面。

(2)、政治与传记:期待突破

 

“政治性叙事电影”这个片型诞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其目的性就是“真实再现法国社会,包括社会不公”。不过,由于政治敏感性,近年来法国在此类作品中鲜有佳作,即便是拍历史事件,他们也绝不拍二十年之内发生的事。雷吉斯·瓦格涅曾在2000年拍摄了《东方西方》,将镜头对准二战后的苏联,以此巧妙绕开了法国政府。在今年的恺撒奖上,可以看到了有着相似背景,不过却有不同主题的影片《音乐会》。该片的背景涉及冷战时期的俄国,但主题还是围绕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政治并非本片的目的,而变成了讲述故事的手段,加强了影片欢笑背后的凝重感。另一部影片《定期业绩》,也将故事背景放在1952年的莫斯科。

作为直接描写二战的影片,《围捕》似乎很难再绕开政治这一层面的问题。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法国政府和德国在私下达成一致,帮助他们驱逐城中所有的犹太人。电影主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以此体现战争的残酷性,并谴责了政府明哲保身的态度。导演选择了这个巧妙的视角正好击中了不少观众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只可惜影片煽情有余,而定力不足,只能算一部合格作品。

 

法国人对传记类电影一直颇有热情,从著名骗子史塔维斯基到法国文豪莫里哀,他们不厌其烦地关注这些时代传奇。承接前两年几部颇具影响力的传记片,今年仍有多部传记片问世,只可惜并未有佳作。法国歌王塞尔日·甘斯布(《英雄人生》)、文学家大仲马(《另一个大仲马》)和恐怖分子卡洛斯(《胡狼卡洛斯》)都成为了银幕上的焦点。投资商愿意为《英雄人生》出资,正是因为看到《玫瑰人生》的大放异彩,对市场充满信心。只可惜导演太专注于描写塞尔日的天马行空,忽略了他真正被人喜爱的那种反叛精神和才华。《另一个大仲马》上映后,惹恼了一些大仲马的书迷和观众,认为电影诋毁了大仲马的形象。影片以大仲马的助手奥古斯特·马科为主,讲述了他与大仲马之间的友谊与争执,还有这中间发生的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该片主要以娱乐为主,对人物塑造和历史并没有倾注太多热情,权当是拿自家人寻开心了。《胡狼卡洛斯》被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影片五个多小时的片长,除此之外倒是未激起更多反响。

(3)法国女演员:世界级的表演

 

法国女演员们一直以精湛的演技为人称道,欧洲大小电影节领奖台上绝少不了她们的身影。今年戛纳的荣光仍属于法国,朱丽叶·比诺什凭借《合法副本》中的精彩表演征服了评委。谈到比诺什,本片导演阿巴斯说:“比诺什演技精湛,不属于任何学派……镜头前的她更像是普通女人,而非明星。”在餐厅的一场戏中,比诺什和男主演坐在桌前,镜头凝视着她的脸庞。随着他们对话内容的变化,她的脸就像一幅流动的风景,细腻快速地变化着。她毫无掩饰地对镜头奉献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诺什说,演戏对她来说,是一次内心的舞蹈。

在刚结束不久的欧洲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的奖杯落入西尔薇·泰斯图德的囊中。与比诺什的细腻、极富感染力不同,她在《神迹疑云》中的表演不动声色。她饰演了一名全身瘫痪的病人,通过朝圣得以奇迹般的康复,却又在周遭人们的怀疑中坐回了轮椅。在毫无波澜的剧情中,西尔薇演绎出人物的冷淡、孤独、痛苦、嫉妒和怀疑。

 

作为颁奖礼上的常客,伊莎贝尔·阿佳妮、伊莎贝尔·于佩尔和夏洛特·甘斯布,今年均有新作问世,且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轻松的家庭生活片。阿佳妮在今年第五次问鼎恺撒奖后,出现在《猛犸象》中,饰演男主角死去的妻子;于佩尔在《科帕卡巴纳》中出色演绎了一名开朗、自由、有些小疯狂的母亲;夏洛特·甘斯布则成为了《树》中努力维系家庭平衡的母亲。

 

(4)喜剧片:一切很美全赖有你

 

法国喜剧不仅是法国电影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评人总是嫌喜剧“缺乏社会热点、情感深度和艺术成分”,但也正是这种摆脱现实束缚、尽情玩乐的态度,让观众们在电影院可以抛下生活中的烦恼,沉浸在无忧无虑的欢笑中。

 

《非常非常美丽的爱情故事》呈现了一个现代背景下复古的爱情喜剧,充满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童话气息。《爱情二人行》同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述了两个坚持爱情理想的男人,最终为爱情打破陈规的故事。欧容的新作《傀儡》、苏菲·玛索出演的《不惑之年》和有让-皮埃尔·马里埃尔(曾主演《日出前将悲伤终结》)加盟的《结婚蛋糕》,则都在欢乐与泪水中探讨了爱情、婚姻和生活的真谛。

二、 英国电影

 

(1)希区柯克式悬念

 

英国人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含蓄和矜持,但是在拍到政治方面却总是毫不留情且一针见血,并且专门影射当今政局。从丘吉尔到伊丽莎白二世,再到今年的布莱尔和乔治六世,每年都会有精彩的政治电影值得期待。今年,走讽刺喜剧路数的有克里斯托弗·莫里斯的《四头狮子》。影片讲的是四个住在谢菲尔德的穆斯林青年,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下一个崇高的目标:做人体炸弹。但他们总是事与愿违、找不对方法,在多次阴差阳错下,全部赔上了小命却没炸到别人。这部电影充满了戏谑和恶搞,通过人物所想与事情结果存在的落差制造笑料。只可惜很多讽刺手法过于直白,少了许多令人回味的空间。

 

今年,政治电影最大的赢家应该属于《影子写手》,它不仅拿下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还征服了欧洲电影节。虽然这是一部多国合拍片,但从编剧到主要演员全部来自英国,并且根据英国小说改编而来。小说作者兼本片编剧罗伯特·哈里斯表示,他的灵感来源于2006年电视上的一则报道:布莱尔被控犯有战争罪。在小说中,他极力营造一种希区柯克式的悬念:一个被丢在陌生环境的平凡人,他做的每件事都符合逻辑,但事情却变得越来越疯狂。波兰斯基在此基础上给予影片更多的神秘感,改动了小说的结局,让本来克里斯蒂式的结局变得更戏剧化,定格在漫天飞扬的手稿上。如果单从全片情节悬念的设置来看,可能并未有很多独到之处,影片的精彩在于对那些陷入欲望和麻烦的人们进行深层次的灵魂剖析。

四年前,《女王》曾让海伦·米伦登上奥斯卡的宝座,今年英国媒体再度看好描写乔治六世的影片《国王的演讲》冲击奥斯卡。在英国独立电影节上,本片独得五项大奖,风光无限。《帝国》杂志用“难以言喻”几个字来表达对影片的喜爱。影片从乔治六世治疗口吃的事件入手,透视了当时的政局和时代环境。柯林·菲尔斯精彩的表现被英国媒体称赞为“大师级的表演 ”。

 

(2)别想摆脱书

 

当整个欧洲都沉浸在现实的泥沼中时,唯有英国财大气粗地推出多部魔幻巨制。托尔金和刘易斯的世纪之约,成就了两部经典幻想史诗。虽然《纳尼亚》系列影片的口碑不如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但有着小说做后盾,仍受到不少影迷的追捧,电影对原著设定的尊重也赢得了不少书迷的心。就连英国女王也在首映当天为《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出席助阵。作为刘易斯书迷之一的罗琳,也已经是世界级的畅销作家,由她的小说改编拍摄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伴着多年忠实追随的影迷,临近系列终曲。导演大卫· 叶茨用大量静谧、优美、空旷的自然景观,衬托着哈利和朋友孤独的成长之旅。本片比前几部更注重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导演所表现出来的掌控力也比之前显得更游刃有余。说到魔幻电影,今年还有一部魔幻作品不得不提,那便是由艾玛·汤普森编剧并主演的《魔法保姆麦克菲2》。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儿童小说家克里斯蒂娜·布兰达的作品《玛蒂尔达护士》。虽然在演员阵容和特效制作上远不能与前两部大片相比,但是它在其他方面下足了功夫——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儿童纯真、可爱的幻想,快乐幽默下的温情脉脉,打造成一出妙趣横生的儿童成长冒险。

去年小成本科幻片《月球》曾经惊艳了不少影迷,今年,低调的《怪兽》再次在英国独立电影节上带给人们惊喜。它的成本仅有50万美元,不到《月球》的十分之一。故事设定在被外星神秘生物占领的墨西哥。安德烈奉命来护送老板的女儿萨曼塔回美国。一路上,他们几度受阻,被未知怪兽带来的恐惧所包围,在一次被袭中死里逃生。当终于到达美国边境时,两人却再难分开。这部电影并没有像样的特效,甚至在多一半的时间里,外星生物完全不见踪影,导演一直在营造一个笼罩在未知恐惧中的世界。直到影片的结尾,才点出了全片的要旨所在:一切的恐惧都在怪兽出现的那一刻烟消云散,它们毫无攻击性,闪闪发光的身体在黑夜的映衬下显得无比美丽。实际上,人类害怕的只是那些未知的东西,而对外星生物来说,人类也同样可怕。虽说影片有一个不错的创意,但是剧本、人物都略显苍白,不及《月球》的完整与丰满。

 

另外古装动作大片《黑死病》和《百夫长》,从故事到场面都着实差强人意,让今年的英国古装片显得灰头土脸。只能寄希望于即将上映的《科里奥兰纳斯》能挽回败局,由拉尔夫·范因斯导演并主演,挑战莎士比亚的剧本。

(3)命运与梦想、欢笑和泪水

 

如果不让英国人拍青春成长片,就好像禁止法国人拍喜剧片一样。今年的《陵园路口》同样没有让人失望。在普通工人豪爽、粗犷的独特幽默中,几个懵懂的少年在肆意妄为的青春中寻找着未来的人生道路。另一部讲述成长与伤痛的电影《别让我走》,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石黑一雄(曾创作《长日留痕》)的同名小说。石黑一雄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这个故事虽然很悲伤,但是我还是希望这个故事能给人以鼓舞,因为我要表现的是人在没有任何权利和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厚道的事情,选择一条正确的途径。”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的迈克·李,也在今年带来了讲述家庭、友情和生活的简单温馨之作《又一年》。

三、德国

 

现实主义在德国电影历史上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德国导演都将视线停留在现实基础上。现实主义一般具有“资料的纪实性”和“描写的准确性”等特点,但这并不代表电影即是完全记录现实或是肤浅的照搬,导演的观点、影片的特色与价值会让现实资料具有真正思考的意义。法斯宾德认为现实主义电影就是“要根据一定的问题来勾画现实。如果勾画得正确,那么谈论现实就不再是强加给自己的观点,而是从现实中推理得到一个关于现实的观点。”

 

出生于奥地利的女导演菲奥·阿拉达戈,在六年前接触到女性遭受暴力的真实资料,而当时德国媒体也开始报道有关“为名誉而杀人”的案件,一些父母为了家族荣誉不惜杀害自己的骨肉。菲奥·阿拉达戈花了两年时间去女性避难所,了解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事件,由此拍成电影《当我们离开》。故事讲述了一位土耳其女人乌玛伊因难以忍受丈夫的暴力,带着年幼的儿子,逃回家中,却遭到了家人的谴责,他们扬言要把她的儿子送回其丈夫身边。迫不得已的乌玛伊不得已逃出家中,搬入女性避难所。从此,她便成为了家族的耻辱,遭到当地土耳其移民无情的羞辱。当她终于开始新生活时,她的儿子却死于兄长的刀下。在当地人的文化中,女性完全屈从于男人,结婚前女人属于父亲,结婚后属于丈夫。父亲和兄长对乌玛伊的爱,在所谓的荣誉前显得微不足道。面对暴力与强权,乌玛伊只能选择一次次出走,她坚信“必须离开一些人,才能重新找到他们。我们爱的人,一定会再遇到”。这是她唯一对抗这个社会的方式,也是她永不放弃的信念。导演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反抗精神,来鼓励那些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希望通过这种力量改变她们的境遇。在另外一部同样以女性奋斗为题材的电影《沙漠之花》中,也同样为观众展现了女性非凡的勇气,和争取幸福的决心。

在德国学院颁奖礼上,《当我们离开》和《白丝带》、《控诉风暴》一起平分了所有重要奖项。这三部电影均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只是在主题的侧重上不同:《白丝带》解析的是人性,《控诉风暴》聚焦的是政治,《当我们离开》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这使得今年的德国电影看起来,多少有些过于沉重。参加柏林电影节展映的《亨利四世》和《哈根盒子广场》,稍微走了与前几部不同的风格路线。德国电影人一直钟爱像《亨利四世》这样的历史剧,但由于资金问题,近些年鲜有此类作品问世。本片导演就遭遇了资金问题,将原本的三部曲缩减成一部电影。也正是因为缺乏资金,本片在场景和服装等细节都略显粗糙,没能还原出时代特征。另一部古装片《歌德传》相对耗资小很多,而且也赶上了全球性的传记片热潮。至于《哈根盒子广场》,依旧与历史脱不开干系,讲述的是1968年在西方世界经历巨变时,柏林人民的生活,他们的遭遇与梦想。

 

德国电影今年的寂寥,跟许多本土导演纷纷跑去好莱坞拍片不无关系。曾凭借《窃听风暴》拿下奥斯卡的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沉寂四年后的新作是好莱坞出品的《致命游客》。其他留守国内的导演也都在去年奉上了佳作,这也是今年特别冷清的原因之一。好在明年的柏林影展,已经确定会有维姆·文德斯的3D新作《皮娜·鲍什》参加,希望能为德国电影带来一点惊喜。

四、意大利电影

 

意大利电影的冒险之旅在经历去年的高潮迭起后,今年又逐渐归于平稳。不过,观众恢复了对电影的信心和热情,这便是意大利电影人最大的胜利。在多年起伏不定的环境中,意大利电影人对于拍小成本影片最有心得,他们在体制边缘游走,从未放弃追求。意大利影人虽然曾缺席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却凭着一股热情和勇于实验的精神,再度回到世界影坛的视野。在《格莫拉》让意大利扬眉吐气后,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黑帮片《恶之花》,颇具气势地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曾成功拍摄犯罪电影《犯罪小说》的米歇尔·普拉西多,将镜头对准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把米兰变成罪恶之城的黑帮老大雷纳托·瓦兰扎斯卡。在黑帮电影席卷而来的浪潮中,维斯康蒂式描写贵族阶级的影片显得非常冷门,一部讲述贵族阶级生活关系的《我是爱》填补了这个空白。蒂尔达·斯文顿扮演了生活在豪宅中的孤独女人,一个厨师的爱情让她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自己,开始了她生活的革命和内心的旅程。导演从维斯康蒂与罗西里尼的电影中汲取灵感,架构起一个乌托邦式的贵族家庭:它具备了严谨的礼节和繁复落后的准则,虽然已经逐渐消失在社会阶层中,却还妄图控制一切。在精致的画面和约翰·亚当斯精彩的配乐中,导演呈现了一出资本主义世界的童话。

在意大利本土评选的电影奖中,《铁蹄下的村庄》力压《征服》和《巴阿利亚》夺得最佳影片。其代表的社会意义在奖项占绝大部分。这是发生在1943年的真实惨剧:在二战中,德国军队占领意大利后,血腥屠杀了一个村庄中的 770名村民,其中包括妇女、老人和儿童。影片透过小女孩玛蒂娜的视角,见证了整个屠杀发生的过程。电影的名字从意大利语直译过来是《将要来的人》,这有双重含义:其中一个要来的人,指的是玛蒂娜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在全家人都被杀害后,他将成为这个家庭未来的主人;另外一个来人,暗指将为这个惨案负责的社会。这部影片包含了导演的一种追问和责任感:为什么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还会发生这种在人性上倒退的悲剧?人和人的关系为何会变成这样?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未来。这是一次反思和警醒,通过媒体对电影奖的关注,可以赢来更多人的思考。

无论在任何时候,哪怕是电影在意大利走投无路的黑暗年代,喜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在好莱坞大片占领的市场中,也只有意大利喜剧可以在票房上与之相庭抗礼。无论是《我们和拉拉》中那位中年传教士遭遇的信仰危机,还是《雌雄大对决》中四对男女的爱情战争,又或是《欢迎到南方》中将添加了意大利风情法国喜剧故事,都是别具风格的意大利纯正喜剧,也是票房的佼佼者。而像罗伯托·贝尼尼那样将喜剧与爱情、梦想完美融合的电影,隔几年就有一部。由弗森·殴兹派特指导的《爱情流弹》便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被时代和家庭剥夺的爱,难以言说的同志之情,对梦想的追求,生活中最纯粹美好的感情,慢慢在岁月长河中被谱写成一首动人的诗歌。另一部备受观众喜爱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一部典型的展现意大利普通生活的喜剧,虽然稍嫌煽情过度,但绝对可以让人领略意大利的风土民情。还有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佳男演员的《我们的生活》,关注的人群是意大利平民阶层,展现了他们乐观、热情也会犯错的一面。解释了生民的真谛,和意大利人民蕴藏的巨大能量。

五、 其他

 

今年欧洲电影的亮点不少来自一些电影出口小国,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百味俱全。

 

来自土耳其的《蜂蜜》和罗马尼亚的《想吹口哨我就吹》,虽然都讲述了生活的苦涩,却呈现的迥然不同的风格。《蜂蜜》在柏林电影节政治味道颇重的氛围中突围而出,凭借的是纯净的力量。影片有关一个叫优素福的小男孩单纯、稚气的内心世界,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神秘幽静的大自然,和成长的残酷。优素福不喜欢喝牛奶,读课文时会紧张得结巴。他最喜欢的人是爸爸,害怕的事情只跟爸爸讲,他喜欢追着蝴蝶去上课,非常想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优素福不爱说话,喜欢听大自然的窃窃私语,风声、雨声、花开的声音,还有小鸟的鸣叫。有一天,爸爸出去采蜂蜜,却再也没有回来。他乖乖喝掉了牛奶,得到了老师的小红花,但是爸爸还是消失在山林中。他一个人跑进暗夜的森林,睡在树下,仿佛爸爸就在身边。他希望时间走得再慢些,可以不用长大。电影在静谧中开始,忧伤中落幕。对白很少,空镜很多,用大自然的画面勾勒出孩子的心理世界,有一种向前的力量,伟大却带有残酷。《想吹口哨我就吹》讲的是另外一种成长的苦涩——充满自由的青春,不考虑后果的青春,有点疯狂的青春,即便结局惨淡,但每当回味时,那个男孩都会为自己的过去而骄傲。

与恺撒奖的情况非常相似,在西班牙戈雅电影奖上,除了在奥斯卡获奖的《谜一样的双眼》,犯罪电影《夺狱困兽》是当仁不让的大赢家。影片在监狱题材下,特立独行,奉上了一出关于友情、善良和勇气的心理悬疑佳作:狱警胡安第一天来监狱上班就碰上了监狱暴动,被困在囚室内,情急之下他假扮囚犯,伺机而逃。在警察与监狱大佬谈判的过程中,不断有突发状况,好人开始做恶,而坏人开始表现善良的一面,微妙的心理斗争隐藏在暴力冲突下。另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来自亚历桑德罗·阿曼巴(曾拍摄《深海长眠》)的《城市广场》。他借用古罗马数学家希帕提娅的故事,表达了宗教、信仰、为真理而奋斗的主题,很好的重现了那段历史和时代精神。电影奖上除了惊喜,也有失望。比如《舞者与小偷》,它的时代背景与《谜一样的双眼》有些类似,却显得非常笨拙。这主要是因为情节过于松散,立意也不明确,对情感的表达不够细腻,使得煽情显得过于矫情。参加柏林展映的《他人之痛》依旧延续了这种失望,电影费尽心思描写一个具有治愈他人超能力的医生,只是为了提出一个疑问,你可以为他人牺牲多少?除了这个空洞的问题,电影实在没有讲出更多的东西。

丹麦电影一直在世界影坛上坚持不懈的争取一席之地。拉斯·冯·提尔个性化的作品,让人们对与丹麦电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一部清新动人、温馨幽默的《老男孩》彻底颠覆了这种印象。这是一个关于男人与男孩的公路电影,在嬉笑中有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俄国电影近些年虽然很少有作品亮相国际,但是每年仍会拿到一些奖项,比如今年这部《我是如何度过这个夏天》,讲的是北极考察站,两个检测员之间发生的心理悬疑故事。虽然影片风格独特,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和空镜,着力刻画了冰原的孤独意境,但实在缺乏故事应有的逻辑性,而影片所斩获的演技奖,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多少有些平分奖项的嫌疑。芬兰影片《姐姐快跑》延续了去年《禁果》的风格,讲述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但是所获得的评价却远没有前一部高。至于准备出征奥斯卡的匈牙利电影《熟练的行家》,与《潘神的迷宫》相似,试图用超现实手法表达现实的阴暗面,但由于影片太自顾自的沉浸于对想象力的营造,忽略了其他方面,让整体显得很涣散且没有说服力。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原文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刊载时有删节

http://i.mtime.com/LadyInSatin/blog/577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