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条例 调整范围:A股为何闻国际板色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1:36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5月23日,A股暴跌近3%,上证综指击穿年线。

  这样惨烈的暴跌,是在A股估值与2005年的最低点998点、2008年的最低点1664点以及2010年的最低点2319点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三个点位是近6年来A股主要的底部点位。而且,也是在百亿社保基金入市的背景下发生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2011陆家嘴论坛期间透露)。

  A股市场的暴跌,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抑制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造成了市场资金的缺乏,全球经济环境的动荡、美元升值导致全球美元回流,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但是,与多位市场一线投资人士交流之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当前紧缩环境下,最直接的触发因素,无疑是本次陆家嘴论坛上,监管层公开表态,“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同时一些官员表示:“国际板推出对股民是利好”。

  然而,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在国际板的恐慌下,A股以暴跌的方式来回答了这种“利好论”。

  为何如此?

  不妨回顾创业板推出的情景,斯时,同样是一片欢欣鼓舞之声,同样认为是对中国股民是利好。

  但时至今日,创业板是不是利好,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从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登陆深交所以来,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一度高达90多倍,其泡沫化程度,堪比2007年A股6124点时的疯狂。

  创业板除了留下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募资额“三高”外,没有出现持续的“高成长性”。万得数据显示,2010年度,创业板209家公司中有32家业绩下滑,比例超过15%。

  今年一季报,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恶化加剧。截至5月初,20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有47家,其中有9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下滑超过50%,下滑超过30%的累计有18家。真正实现净利润增幅30%以上的创业板公司只有99家,还不足半数。

  其中,典型的代表,如海普瑞,发行价高达148元,上市次日最高价达188.88元,如今除权价仅33.45元,复权价63元左右,不及最高价的1/3,那些二级市场投资海普瑞的股民,谁赚到了钱?又有谁分享了高成长?

  又比如汉王科技,发行价41.9元,首日开盘价78元,最高价175元,如今除权后价格仅20.79元,复权价41元左右,即使和首日开盘价相比,股价也腰斩接近过半,那些投资了汉王科技的股民,谁又赚了钱?

  赚钱的只有汉王科技的高管。今年3月21日,汉王科技9高管集体抛售公司股票,金额达8000万元几乎相当于2010年该公司净利润,高管们抛售的股份多数触及流通上限。18天后,公司公告,预计一季度将亏损4000万-5000万元。

  有报道称,今年以来,创业板总市值已蒸发2200亿元,占当前创业板总市值7173.11亿元的30.67%,创业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股民“绞肉机”。

  创业板前车之鉴未远,多少投资者血本无归,如此情况下,不思对制度进行完善,切切实实做到让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而是继续高歌猛进地推出国际板,能让投资者不恐慌吗?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交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透露,为防止国际板成为第二个B股,将采用人民币计价。这必然造成当前的主板、创业板资金分流。有创业板的“示范作用”,A股投资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国际板表现出恐惧,完全可以理解,值得同情。

  其实,中国股市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不是发展更多板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让投资者真正得到回报的问题。换句话说,发展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制度完善才最重要。

  简单回顾下历史,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2245点,十年之后,上证指数只涨到2767点,十年500点。

  这十年,到底普通投资者赚了多少钱无法统计,但我们看到,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拿走的钱,远远超出他们给投资者的回报。仅以2010年为例,沪深股市融资近万亿,分红只有3432亿,不及融资35%。其中,2010年创业板融资1167.5亿元,然而,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的分红却不到一个零头。

  这样一个漏斗形的市场,资金都被上市公司、大股东、小非们拿走,留给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圈钱变成它唯一且最重要的功能。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深刻体会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很难轻易相信,现有的市场尚且如此,国际板推出后,谁能保证外资公司的股东不会邯郸学步,一样把国际板变成国际圈钱板呢?

  我们当然理解,中国需要有一个对接国外优质公司的资本市场,但古训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A股的制度不是基于鼓励回报投资者,而是圈钱,那么这些优质公司进来,它们很快就会变得和国内上市公司一样。如果不信,去看看那些牵涉“行贿门”的跨国公司,这些名单包括家乐福、 IBM、朗讯、沃尔玛、西门子、摩根士丹利等等。它们都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优质公司。 部门利益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近段时间,议论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中央下决心调控房地产,要求各地方报送价格控制计划,各地不情愿好不容易出台,结果都是涨价计划。此事其实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着的一个深刻的社会矛盾,就是管理决策层代表全体民众利益要求发展经济,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集团利益之间的矛盾。房地产己成为我国当前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泡沫,要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要对房地产进行坚决的调控,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各界己基本形成了共识,此也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体现。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全体的、整体的利益,坚决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决心也不可谓之大,措施不可谓之烈,但为何每每都象拳头打到棉花上?

  其实我国当前在很多方面都有执行的结果与管理层最初的决策目标大相径庭的事。例如2010年在证券市场推出创业板,有关创业板的设立制度讨论上下反复几易其稿,由于参与讨论的范围是设定在证券机构,投资银行这些利益相关部门,虽然管理者的初衷是想让创业板的上市公司都能以较低的价格上市发行,表面上也做了一些貌似控制新上市发行价格的控制工作,结果却是,相关利益方很轻易地就在新发上市的制度设定中留有利益后门,这种后门当然不是非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员所能看出来的。结果却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上演了一幕前所未的、世界级的竞相高价大发行。

  这样的事例其实很多。例如,为反腐败,要求官员申报财产,却需要官员自己举手同意;遗产税等涉及到大资产所有者根本利益的法规出台,却需要当前主要由大资产者所构成的人大代表举手通过;这怎么可能获得同意,获得通过呢?当然上述这只是举例,其实,有关社会不同群体间利益之争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像高速公路收费、垄断部门、垄断集团高价、就连高价房都还小巫见大巫的更高价墓地、还有更称奇的艺术品竟然可分股上市,等等,等等。去年,法大杨帆教授出版的《利益集团》专着己经对各种利益集团的形成,对政策、立法、执法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在行政层面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一直是官场的潜规则,只不过是到目前为止,社会的这种贫富两极分化、利益集团的肆无岂惮己经到了严重影响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地步,如果不作转变就根本无法解决我国经济当所处的两难困境。

  其实,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私有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社会的各个集团,行政层次的各个部门与各个地方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是必然的事。因此,在发达的资本主义都相应这种对资本、对集团、对行政部门制约的制度与措施,包括国家层面的宪政民主、组织结构层面的三权分立等,在强势的资本与国家行政执行权力后面,站有代表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议制机构。我国虽然有不少人反对三权分立,也未必照搬西方。但是,必须要明白,当前造成上述最高管理层决策措施不能被有效的执行,不能兼顾普通民众利益的集团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的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种种现象背后,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制度层面上还存在着蹩病。

  我国的代议制机构各级人大代表主要由政府退居二线的官员或成功的企业家、大资产所有者所构成,虽然还有一些社会各界代表作衬陪,由于代表没有真正的由竞选产生的制度制约,代表也只代表着自身的个人利益,唯独没有真正代表处于劳工阶层的普通民众利益的真正代表。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在代表专职化方面几年前也作为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的社会各阶层利益代表、特别是广大劳工阶层、普通民众利益代表的产生机制,少数几个的代表专职化并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从立法层面上来说,有利于制约权力资本利益、垄断集团利益、部门利益的法律法规,根本就不可能获得通过,甚至根本就不可能产生。由于没有专职的利益代表构成的利益驱动机制,各部门的自主利益主导立法、通过部门立法设立利益后门的局面,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而任何法律法规的利益后门,都体现在细节上,非利益相关方的专业人员不能识别。例如,美国为防止国际金融危机再现而出台的金融监管法案,就具体细节在参众两院就激烈地争论了一年多,最后实际出台的还是个妥协的方案。可见,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冲突在立法层面的争夺的激烈,在我国没有形成普通民众利益为立法而作利益争夺的情况下,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立法,只需要在行政或执行时部门自利就行了;如果社会反映大了而产生立法时,立法也必然会演变成集团利益立法、部门利益立法,而从使“执政为民”的理论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解决当前一系列执政困难、两难处境、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还在于从改革利益博弈机制的制度上着手,各级人大代表由竞选产生,真正地由集团利益、部门利益圈外的人行立法权与监督权,才能真正制约权力资本、利益集团、部门利益的私利的过度膨胀,舍此绝无它途。 提要:在当代“双轮经济”架构中,股市与实体经济有自激与平衡的相互关系。我国实体经济尚处于上升长周期中,因“双轮经济”自激平衡作用,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通过股市对实体经济整体有促进作用;欧美国家已过了发展期,通过股市会对实体经济传导危机。国际板是加强金融监管,限制金融集团私利膨胀的逆流。我国证券市场法规制度、投资者保护程度都达不到国际公司的进入条件,国际板必将成国际资本的提款机,开设国际板无异于自宫,必将终止中国应有的发展势头。

  我国近年来有几次关系国民财富损失的金融方面决策失误,事先都曾有过社会的上质疑与不同意见的讨论,但往往我行我素决策,最终造成巨大的国民财富损失。例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要作外卖股权的股份制改革,我曾发文《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反对银行股权外卖,并由此引发国有银行贱卖的大讨论。最终银行股权贱卖我国损失了一万亿人民币。国家中投公司成立前夕,我曾发文《国家外汇投资战略思考》,说明国家外汇投资方向应以资源类为主,明确警告决不能买通过国际基金公司进行投资。中投公司第一笔投资就是购“黑石”基金,结果亏损巨大。

  但是,这一次将要设立的国际版问题,则不是一个局部的、策略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将是中国后三十年是否继续具有强劲发展动力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问题,涉及到亿万中国人是否能进入发达国家的国民福祉问题,不能再由金融集团的少数人拍脑袋决定,必须要让民众知道真相,人大代表讨论质证。

  关于国际板将会给我国带来的损害,我曾在2010.1月份曾发过《股市国际板将严重损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一文作过陈述(此文曾以《股市国际板应缓建》为题在(《改革内参》2010年第六期刊载),网上民众反对的声浪也很高,但是,金融决策者与原来决意贱卖国有银行一样我行我素,对来自民意与来自理论界的意见似乎置之不理。因而不得不再次发文呼吁:我国近年内没有设立国际板的条件与必要性,国际板的设立将是自宫。提出如下几个论点供讨论:

  一、股市国际板将严重消减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蔡定创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书已经论证,当代经济是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组成的“双轮经济”构架。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双轮经济”的驱动原理是,实体经济的增长与衰退信号,会传导给股市,股市对这些信号有放大作用。实体经济增长,则股市产生“货币放大”,实体经济衰退,则股市产生“货币收缩”。股市的这种“货币放大”与“货币收缩”的机制会通过价值创生与价值湮灭的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倍增的扩展或加速收缩的作用。也就是说,股市对实体经济有增长与危机的产生有放大作用。

  近几年来的国际国内经济实证数据完全证实了当代经济的这种“双轮经济”自激与平衡的运行原(详见蔡定创《货币迷局》第九章论述)。美国挽救金融危机采用格林斯潘的建议实际也是首先拉起股市;我国2008年实体经济的快速下跌,今年六、七月份经济先行指标的快速下跌,都以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明,股市下跌对实体经济下跌起到激化、加速和放大的作用。

  当一国实体经济有良好的内需扩展潜力时,在一个良好股市机制条件下会产生“货币放大”作用,股市会向实体经济传导增长信号,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导至股价上涨从而产生财富效应。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业绩平稳、甚至下降,会在股市产生负财富效应,通过股市的“货币放大”作用,会向实体经济传导衰退信号。上市公司在股市的圈钱与业绩下降,都会在股市发生价值湮灭,传导给实体经济以加速衰退或危机信号。

  我国股市二十年期间实体经济增长迅速,但经国内多位学者研究证实未产生过财富效应、或财富效应微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我国股市过度“圈钱”有关。同时也说明我国股市至今尚未建立起能通过实体经济内需增长引发财富效应的机制。但我国改革开放过去的三十年所赖以发展动力,主要是改革开放开始阶段的制度效应和出口导向政策。但现在情况不一样,已有的动力已经用完,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到影响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已遭遇瓶颈。在社会贫富差距已大的情况下,今后我国的发展动力只有依靠股市的“货币放大”与宏观调控中的“印钱消费”(详细的定义与理论原理请参看蔡定创的《货币迷局》)。这是依靠人的智慧来推动的发展,正确的股市机制的建设特别重要。

  为何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走出之机,不顾强大的国际金融集团的强力反对,就迫不及待地要加强金融监管?股市的财富效应曾经为美国的后资本主义时代提供了三十年的发展动力。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是虚拟经济引发而且股市起到加速与放大作用。美国的救市用坐着直升机撒钱方式,其实给实体经济的钱是不多的,主要的钱(包括零利率)都是按照格林斯潘的建议,撒向给股市使股指能迅速被拉起。我国自已股市的财富效应的发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义务牺牲自已的发展给美国上市公司输血。

  当代“双轮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与股市的“货币放大”相关。其中的自激、平衡与放大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内动力是否发生。美国实体经济已经空心化,发展明显已产生饱和性的停滞,上市公司稍有不慎、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倒闭,通过股市的放大作用引发经济危机。相反,我国经济正处于潜力期,上市公司平均业绩增长远高于欧美经济体。如果下功夫建设好一个真正能发生财富效应的自己的股市,不要去搞那些损害自已的政绩工程,通过股市的激化后三十年的增长动力才有保障。而股市国际板的建立必将使这一切烟消云散。

  不能因为美国允许我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就可以反过来照葫芦画瓢的。这些人不懂得股市的本质与作用方式,到时候连输在那里都不知道。美国产业空心化,必须依靠虚拟经济手段才能集财,所引进的上市公司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增长中的产业和将会发生强劲增长的上市公司,给美国股市传导的是实体经济的增长信号,由于美国股市有着良好的财富效应发生机制,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促使美国经济增长。如果不知其中奥妙反过来,我们也引进美国上市公司到我国上市,美国的企业包括国际垄断集团,都是过了发展期的企业(所谓业绩平稳),一些表面上曾风光无限的国际垄断集团公司如:安然、雷曼兄弟、华盛顿互惠银行、“两房”等,一有风吹草动说倒就倒。美国通用汽车如果不是美国政府施援,同样早就倒闭。如果中国大飞机项目成功,既使是现在风光无限的波音飞机,几年后必将同样艰难。从总体上说,美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远低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上市公司通过国际板给我国股市的“自激”信号比较国内企业来说必将是负面的多过正面的。如果是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经济危机就直接成为中国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衰退就直接成为中国的经济衰退。由此给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损失,是任何被圈钱数量所不可比拟的。

  二、在现有制度下股市国际板必将成为外国资本的提款机

  根据我国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我国股市从开市至2007年一直处于极弱财富效应中(此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部份可从网上搜索到)。从2008年至今股市已从6000点下跌到3000点以下,股市规模则空前扩容,参与股市的人员增多,股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大。加上股指期货上市的抽资,创业板的天价发行对市场的抽资,股民总体亏损严重,那么肯定,在这一段时间里,股市负财富效应不可避免。今年六七月份经济各项先行指标随着上证指数下跌到2319点而快速下探就是明证。

  在一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达到两位数的市场环境中,股市长期表现为的弱财富效应或负财富效应,此说明我国股市至今没有建立起财富效应的发生机制。上市公司有业绩增长而不能发生财富效应,其原因有三:一是股市资金流向上市公司超过其分红,俗称“圈钱”;二是财富分配机制加大了两极分化;三是股市财富集中流向金融集团。此说明,当前我国股市的法规制度环境等各方面是有利于上市公司“圈钱”和金融服务业的集财,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如果股市没有国际板,仅表示国内不同社会群体间的财富重新分配,肥水还没有流向外人田。如果有了国际板就不一样了,负财富效应表明的必将发生国民财富净流出。因此,股市的当前现实已经说明,我国现有条件下的股市,根本不适合开设国际板,如果不对股市的现有的法规制度作彻底的改造,可能永远也不适合开设国际板。

  有人说,国际板公司将会是参照国际上市交易价格低市盈率发行股票。没有成长的公司股票本来就应该低市盈率发行,这是常识。另外,在国际上曾经低市盈率发行、低市盈率交易的股票,进了中国国内股市环境,就能保证一定低市盈率发行与交易吗?前面已经说了,股票的发行与交易价格与看不见的股市制度环境有关,我国股市恰恰 是一个有利于上市公司圈钱、有利于金融服务业集财,缺乏对这两者严厉监管、缺乏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天价发行、伪成长就是明证。股指期货虽然在上市前就作过防范,上市后即被偷袭,也能证明股市制度性漏洞太多。还有发行公司发行前的拉高发行价格,发行前对来中国发行“圈钱”的特大概念的炒作,都已预示不可能是低价发行。中石油回归内地发行时,不是就曾被香港股市炒成天价?因此,国际板公司只要是来中国发行,就不可能是低价。当然,大量被“圈钱”后,如果此国际板公司倒闭,中国股民则又是一个最后才知道消息者的倒霉者。

  还有人散布说国际板公司会向股民分红,这更是一种可笑的欺人之谈。上市公司是否分红也与股市的制度有关,没有那一家公司会情愿给小股东分红的。既使在国际其他市场上市分红的公司,来中国上市后也不见得就会给中国股民分红。我国自已的上市公司在美国、香港上市时就年年给外国人分红,可一回国内股市,就立即变成铁公鸡的比比皆是!因此,那种认为跨国公司会给中国股民“分红”的说法是有意的欺骗。

  三、股市国际板是逆国际金融监管的潮流而动

  经济的过份虚拟化是造成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最惨重的教训。美国在加强金融监管,全世界都在总结经验教训。这些教训形成金融监管总的思路是:1、收缩虚拟经济发展规模,限制经济过度的虚拟化;2、限制金融集团的私利过份膨胀;3、进一步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使他们少些被掠夺。这三方面已成为世界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号召一种历史潮流。

  在这种潮流面前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不仅没有认真的总结,反而逆潮流而动。金融危机后的这两年来,我们不仅在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法规制度上没有任何的长进,而且,不照顾到股市实际资金供给的大发行与增发,股指期货、创业板、国际板大干快上,经济虚拟化程度前所未有的加速。2009年股市好不容易上到3000点之上,转瞬间又被这种竭泽而渔的政策一下打到2300点,险些酿成新的经济危机。此可是在2008年股市崩盘心有余悸的恐惧心态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发生的。

  以“圈钱”为目标的股市二十年,难道我们真的没有经验教训可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只属于美国人?以金融集团利益为中心,就必然会产生银行股增发、股指期货、创业板、国际板大干快上。在一些金融人士的眼里,中小投资者死了活该,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将一个股市建成没有投资价值难道是中小投资者的错?与金融集团服从于自已利益需要而有意为之没有关系?

  关健是,我国的金融政策权仍掌控在需要限制其集团利益膨胀的金融集团本身手中。没有人会给自已过不去,金融集团不可能由自已决策革除自已的利益。我们己经看到,美国的与金融集团利益对立的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制度与组织机构,可是在与华尔街金融财团的激烈抗争中才得以建立的。我国的让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经理来讨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上市公司发行价格制度改革问题,这种与虎谋皮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

  如果说逆国际潮流的创业板、股指期货大干快上,是金融集团以自已利益为中心的结果,那么股市开国际板,则完全是一种倒行逆施。这种不顾国民福利整体利益,不讲制度环境条件的逆国际潮流而动,必将为自已酿造下一次灭亡自已的金融危机。 国际板将是终止中国的发展势头的自宫(下)






  四、股市国际板大干快上有利益集团私欲膨胀嫌疑

  股市的每一个板块上市,都有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最终总以股民的利益受损失而告终。股指期货上市日期虽然刻意地选择在股市指数低位,但还是被基金经理们利用所掌控的属于股民们的权重筹码偷袭杀跌。这样极少数金融人士的少量获利,却是以牺牲大盘几万亿市值而实现的。象创业板的开设上市之前,也有过有关制度建设的反复讨论,但这些都是在金融利益集团内部进行的,各种利益后门自然就暗藏其中。结果创业板自由IPO发行价演变为天价发行,因为发行价越高投资银行等为上市服务的各方所得到的提成越多。可见,眼花镣乱的多品种上市,更多的股票发行,都暗含有利益集团的能够通过品种上市、股票发行获得利益。在中国股市尚缺乏管理国际垄断财团的最基本的法规制度条件下,就急匆匆地忙于上国际板,难免有作此决策的利益集团私欲膨胀嫌疑。

  五、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而开国际板是本末倒置

  在开国际板的问题上,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曾说:“国际板的推出刻不容缓,…目的是为在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此是金融精英层思维方式典型代表,不过还是有些叫人吃惊。是国民经济增长、国民福利、股市财富效应的发生重要,还是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可能在这些人眼中,利益已经忘了国界。外国人的圈钱、国民财富外流、给中国带来的负财富效应,都感到都不值得一提?但明眼人一看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中金公司张际成说:“国际性金融中心通常拥有开放而国际化的资本市场。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等成熟国家和地区均欢迎国际企业到其交易所上市”。果真如此吗?香港通过自由港政策打造的是转口市场,此是任何一个国家级的市场都没有可比性的,此不必说。

  日本是在1973年国际资金云集日本热炒日本股票时设立的国际板。日本通过复杂的金融监管体制和对筹资发行设置重重的障碍,使得外国公司在日本只能挂牌上市(存量发行),根本不能筹资,更不要说“圈钱”。日本在最鼎盛时曾有127家外国公司在东京交易所挂牌交易。由于没有筹资的好处,至2009年6月仅存15家。聪明的日本人,外国公司要“圈钱”?想都别想!

  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板设立的条件与我们可谓天壤之别。从股市外环境来说,一是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巨大的国外美元需要通过股市来回笼;二是美国产业空心化已基本失去发展的动力,依靠接收新兴国家的新兴产业公司上市,是借这些新兴国家新兴产业的高增长,通过股市正财富效应的传递,间接地获取增长动力;三是美国有着全球股市最为严厉的监管,而本次金融监管法规出台除继续增强监管外,另又增加独立金融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投资者保护局。外国公司想来此“圈钱”而不作更大的分红贡献,同样想都别想!凡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那一家不是分红贡献大于所圈之钱?这是由美国股市严厉监管的制度所决定的,而不是上市公司的情愿所至。另外,非新兴产业、凡缺乏成长的公司,已过了发展期业绩平稳的公司,既使业绩再好,分红再多,也不可能登陆美国上市。

  除此之外,美国股市在税率方面对外国股票还有歧视待遇,虽然这种歧视待遇豁免通融了一段时间,针对安然等公司造假案,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又被取消,并全方位地加强证券监管。因此,在严厉的监管面前,近年来继续到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并不多。

  英国是第一代世界金融中心,英磅曾经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伦敦至今仍然是最主要的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因此,在伦敦参与交易的主要并不是英国本国居民,而是世界各国。因为英磅与美元、日元一样,是资本项下自由兑换货币,因此,世界各国在英国从事交易没有任何障碍。为吸引世界各国来英国从事交易,维持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挽救英国经济走下坡路,并也能赚取交易手续费,英国开放国际板是情理中的事。

  但所有这些开放国际板有国家,都有一个共同起点,就是资本项下货币自由兑换,因而开放国际板主要是为引来国际资本参与交易,并不是透支本国居民的消费货币为外国公司做嫁衣裳。

  我国连资本项下都未开放兑换,股市的各项法规制度都不健全,以“圈钱”和忽略普通中小股民利益着名于世,说到底,是一个有利于资本行掠夺而不利于投资的市场,根本就不具备开放国际板有任何条件。这不,尚未开板,就已成了所有外国上市公司心目中的理想中的围猎场,甚至包括根本不缺银子的纽约证交所也已声称要来中国上市。因此说明,将一个根本不具有国际板设立条件的国际板强行急推,是比卖国更甚的行为。

  六、外国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是梦呓与欺骗

  我国在这几十年来不断地有人重复着这一类梦呓。早年有以“市场换有技术”,结果市场全失技术并没有换来。继而有贱卖银行股以引入银行战略投资者,改善我国银行股管理,结果所谓的先进管理还没有引进对象就巳倒闭,而我国银行股权损失则超万亿人民币。今天又一班人在鼓噪“国际板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国际板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这真是不可想象的逻辑颠倒、痴人说梦。不依靠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与严厉的监管,我说就连已经在国际上市的老老实实的外国的羊变公司,来了中国上市也要变成“狼”。说来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能改善中国上市质量的说法,就是早年“骗出一个市场来”的惯常欺骗。

  将外国公司说成比中国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这更是睁眼说瞎话!外国公司同样有以欺骗出名的安然公司等。国际着名的垄断金融财团如雷曼兄弟公司、百年老店如华盛顿互助银行、行业巨子如美国通用等等,说倒闭不都在一夜之间倒闭?根本就不如中国公司,能说出那一点比中国公司更好?我国投资基金凡出海投资,那一家不是亏累累?相反国际财团凡来中国投资比较其国外其他投资,那一家不是赚得盆满钵满?中国所投资的美国“两房”债券,曾被说成是最安全的投资品种?结果亏得干干净净,这是大家都眼见到的。

  国外的公司不可能会比国内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此从一个国家经济总体的发展速度上就可以简单地比较出来: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近乎于零,表明其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等于零。而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垄断企业占大头,其上市公司平均增长速度一般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增长率高于10%。因此,国外的企业,包括金融垄断的跨国集团,都是已过了发展期的暮年公司,不可能会比国内的新兴行业公司、银行等国有垄断企业更具有投资价值。此也可从索罗斯、巴菲特等投资大师都不远万里来中国投资可以看出来。

  如果说是因为我国已与他国签署互开放资本市场的协议而被迫开国际板,那是有办法对付的:1、制定国际板的专项监管和设立条件法规;2、象美国一样,只允许确定的新兴产业高成长公司入市;3、象日本一样,通过法律设障,不设新募只设部份的存量交易。4、国际板的开板应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开放之后,并以放开和吸引外国投资者入市为主,不由此损害本国市场资源为基本要点。5、以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建设为由无期限后推开板时间。

  但是,我们现在的国际板竟完全不是这样,一切都是按照最不利我国家利益的方案在做,以主板相同的发行条件接收国际板。在集团利益严重分化的情况下,要防止利益集团为了本集团利益而不顾整体的国民福利。在国际板上市这样涉及国家发展战略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决不能任由金融集团中的少数人说了算。提议全国人大应该介入此事的决策。不仅如此,有关金融、证券的立法、制度建设,也不能再任由部门立法,而超出集团利益的全国人大不作为。不改变部门立法,就永远也不能改变我国部门的利益后门与部门分肥,我国证券市场永远难以成长为成熟的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国际板将是终止中国的发展势头的自宫(三)

 

 

 

 

七、用本国资本资源支持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兼并收购是极不智行为

 

我国是生产性大国,产业转型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货币资源。相对于大量过剩资本积集的欧美资本市场不同,我国的资本资源并不宽裕因为处于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企业需要上市融资,股市因为发行、增发扩容过快,而入市的资金数量往往跟不上,引发股市恐慌性大跌时而发生。当前我国的大盘银行股、石油股等,虽然都处于高成长期,其股价已经低于香港与美国股市就是证明。此说明我国股市除了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当前仍处于产业转型中,生产性大国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本国的资金仍处于缺乏期,市场资金并不够用。扩容过快,造成当前我国远高于欧美国家增长潜力的银行股、石油股股价却远低于国外同类股票股价,一方面国民没有从股市享受到所期望的财富效应,政府的信任感大打折扣;二方面,负财富效应削减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了产能过剩程度,降低经济的增长能力;三方面,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股价过低,增加了被外资收购的风险(这两年只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使外国资本自顾不遐)。

每逢扩容过快股价走低,或是货币政策稍有收缩股市就恐慌性下跌这种现象的存在,都明显地表明我国当前阶段股市市场资金并不宽余。如果增开国际板,则进一步会分流资金促使国有大盘股的股价进一步的走低。此将为竞争对手低价收购兼并我国计民生的大盘上市公司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此不仅仅是直观财富的损失,更是国家对经济主导权的丧失,我国产业转型也必然会失败。

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情况与我们完全相反。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已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实体经济空心化,形成了大量的金融过剩资本。而本国公司缺乏增长潜力,本身已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市盈率较低正是这种缺乏增长潜力的反映),引进外国上市公司并不会发生分流本国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如果因为引进国外上市公司而使本国股价走低,则绝对没有一个国家会做如此蠢事。既使是过剩资本太多,本国又缺乏上市公司资源,要开国际板都是十分慎重的。更不会让外国公司来本国股市融资后,用增强的实力低价兼并收购本国企业这样的蠢事发生。

一些照搬论者,只看到金融强国股市设国际板外在表象,就不问条件不讲时机机械地照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理解、不能深入认识这些金融强国股市开设国际板背后的本质原因的结果。照搬论在历史上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已经够大了,决不能再上这些机械照搬论者的当了。

 

 

 

    如果说是因为我国已与他国签署互开放资本市场的协议而被迫开国际板,那是有办法对付的:1、制定国际板的专项监管和设立条件法规;2、象美国一样,只允许确定的新兴产业高成长公司入市;3、象日本一样,通过法律设障,不设新募只设部份的存量交易。4、国际板的开板应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开放之后,并以放开和吸引外国投资者入市为主,不由此损害本国市场资源为基本要点。5、以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建设为由无期限后推开板时间。

    但是,我们现在的国际板竟完全不是这样,一切都是按照最不利我国家利益的方案在做,以主板相同的发行条件接收国际板。在集团利益严重分化的情况下,要防止利益集团为了本集团利益而不顾整体的国民福利。在国际板上市这样涉及国家发展战略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决不能任由金融集团中的少数人说了算。提议全国人大应该介入此事的决策。不仅如此,有关金融、证券的立法、制度建设,也不能再任由部门立法,而超出集团利益的全国人大不作为。不改变部门立法,就永远也不能改变我国部门的利益后门与部门分肥,我国证券市场永远难以成长为成熟的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