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五术pdf:国际板-一场惊天大骗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07:34
国际板-一场惊天大骗局?

  国际板自去年初进入人们眼帘时,就犹如初次见到典故”黔驴技穷”中的黔驴,令人十分敬畏。尽管隐约中感到些许压力,但毕竟这还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崇高事业。

  经过一番冷静观察和认真思考后发现,国际板盛名之下,其实有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

  一.国际板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多大关系?

  主张开国际板的人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全面推广后,许多国家将把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那中国就应按照国际惯例给人家提供一个可供人民币投资的渠道,以便保值增值和放心持有。这样,国际板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渠道就与人民币国际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合情合理,但稍加琢磨,就可看出这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外衣下制造了一个伪命题。为持有本币的外国提供本币的投资渠道可有多种,而且一般来说,股市的渠道是最不重要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比如,中国作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持有形式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国债,其次是公司债,极少是股票。这主要是从资金的安全方面考虑。而主张国际板的人为什么偏要逆国际惯例而行,先给人家准备了专门的股票投资渠道?难道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比债券更安全?或是有意要将最不安全的东西卖给外国人?

  即使遇上偏爱股票的买主也可以通过国家特为这部分需求准备的小QFII渠道来买,完全没有必要冒着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的巨大风险,费事扒力地搞什么国际板。这有悖常理做法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必要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吗?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也是主张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的一大理由。英美等世界级金融大国接纳别国的公司前来上市是常有的事,但不设什么国际板,也无须提供什么特殊条件的服务。中国目前货币还不能自由兑换,这就决定了建设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长远之计,而非当务之急。如前所述,搞一个特殊条件下的国际板,甚至匆忙而上,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带来许多负面作用,实在是得不偿失。对此,许多境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了反对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从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来看,它会带来一系列比如说资本流入,热钱流入,它要换成人民币来投资这些上市公司,就不排除有一些热钱分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同时资金的流入流出会涉及到复杂的资本管制的调整,而且也有市场批评,实际上意义就不是太大了,专门叫一个国际板,因为你无非就是上市公司是海外的公司,为什么单独叫一个国际板?

  香港独立经济学家郎咸平更是一针见血地说:“国际板并不是与国际接轨,真正想与国际接轨就应该像香港一样,市盈率要跟国际接轨,整个制度要跟国际接轨”。这样国际板又怎能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服务呢?!

  至于基层广大投资者几乎一致的反对呼声更是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

  显然,宣传搞国际板的人在这一观点上其实是醉公之意不在酒,恐怕也是另有企图。

 三.“引入境外优秀的上市公司对于A股市场的改造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这种观点是国际板主张者的一项主要论据。哲学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内因为主,外因为辅。A股市场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了,可还是以短线炒作,博取差价为主;IPO制度虽经几轮改革,基本上还是严重偏向发行方和投行们的利益,人们形象地称这种运作模式是赌场+圈钱。至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则无人过问,“一股独大”的现象更是长期存在。内部情况尚且如此,外因又怎能发挥作用呢?

有人把经济领域的鲶鱼现象拿来说事,认为在A股市场引入几条鲶鱼(优秀的跨国公司),会对A股上市公司带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潜移默化效应。可是人们见到,许多大陆的公司到欧美和香港上市,就像被扔进了鲶鱼池子,也没见到它们有多大长进。反倒是美国监管机构近来掀起一阵勒令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退市之风;在香港许多红筹,H股公司几年下来已经穷困潦倒,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困境;这样的“内因不改,外因再强也无用”的事实再次证明了哲学上的内外因之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放着主动改造的事不做,却完全依赖外因发挥作用,这种本末倒置的蠢事连小学生都不会去做。可高智商,高学识的国际板幕后策划者们偏要坚持这么做。还是那句话:一定是别有用心!

   经过上述分析,国际板的真实面目渐渐显露了出来。接下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一项毫无必要,且弊远远大于利的举措,却被某些人吹得神乎其神,不惜用浓墨重彩加以掩盖和美化,并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强硬之势?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在这场紧锣密股的宣传战中,有一项引人注目,且又与“国际板”这一主题不大相干的内容,就是要红筹股作为国际板的先头部队,优先在A股上市。莫非这才是幕后策划者的真实目的?

在大陆,没有人比郎咸平先生更熟知香港资本市场情况的了,凭着经济学家的渊博学识和长年资本市场的实战经验,他早已敏地察觉到红筹股们的这一动机。在最近的一篇题为《红筹股回归冲击A股或再演中石油事件》的文章中说到:“国际板一开,红筹股将大量进入中国,这是我担心的事。红筹股有中移动、中海油、中国联通 、中银香港、中海外等总共98家,市值4.4万亿元。如果这些红筹股回到我们内地市场,再加上国际大企业能够跟着回来,那就等于说我们突然主板市场翻番。”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群体,加上近来圈钱活动密集及中石油事件的后续影响,大陆股民的抵触戒备之心尤为强烈。无疑,这将大大增添红筹股们回归的难度。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力宣传造势加上以政府的名义强力推行,成功的把握还是很大的。于是,一个杜撰出来的“国际板”概念,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直到现在,人们才有点开窍。红筹公司回归为什么要死乞白赖地扯上国际板?而国际板为什么又要被生拉硬拽地靠上人民币国际化?这就有点像假冒伪劣商品贴上名牌商标——傍大腕。只有这样,红筹公司们才能一身靓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回归之路;也才能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地向家乡父老伸出“要钱”的手。
  
可市场上对此反应却是极度悲哀,先是B股市场断崖式暴跌,后有A股市场峭壁式下跌;之后,两市连绵不断地阴跌了一个多月,至今没有像样的反弹。B股投资者凄凉地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指红筹公司),为什么十年没人管我们?况且,我们的落难还是政府部门的限制政策造成的。”;A股投资者愤愤地说:“中小板,创业板,乃至国际板,板板砸向我们这些孤立无助的小股民,还有那没完没了的大股东减持和又将上马的国企整体上市及资产证券化,疯狂圈钱何时了?!”;深套AB股市场之中的股民基民们悲惨地说:“已经搭上了一家性命,还要我们献上什么?!”
  
在6月初举行的陆家嘴国际金融论坛上,又拉出上海市和证监会的领导及部分著名专家学者担当宣传鼓动的主角,极其热闹地上演了一场“国际板”交响乐。并且,还将国际板写进了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好像将国际板罩上了政府工程的靓丽外衣,足见幕后策划者的“良苦用心”。幸运的是国务院有关领导在审核该文件时,将“研究”二字冠以国际板的前缀,这就告诉人们国际板怎么搞还没有定论,正在研究讨论中。否则,将幕后策划者们的意见板上钉钉,那就会严重搅乱了资本市场的次序,则股民基民们的财富损失是小事,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却是大事。
  
为什么红筹公司放着香港实力雄厚的大市场不筹资,却偏要跑回大陆这低迷匮乏的市场圈钱?在大陆股市混过几年的股民都知道,一般的大陆上市公司经营能力差不说,还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平时不分红,用时照样大量圈钱。这让同样是业绩不佳的红筹公司们很是羡慕。但香港可是成熟市场,有极其严格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规法律,绝对不吃这一套。无奈,只好费尽心机,巧设迷局,回大陆来个空手套“千万只白羊”。
  
至此,我们好像还不能说,国际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骗局。尽管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副作用还很大,但从孤立的角度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积极作用,就是为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优质公司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但可悲的是,仅仅剩下这么一点点好作用也是虚假的,不过是些幌子。从前述的巴曙松先生讲话中可以看出,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有着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国际板的策划者真会为了一点点益处去甘冒这么大的风险?!更何况,红筹公司回归就根本就不需要逾越这些障碍,也就无所谓风险。这样,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的真实目的就完全浮出了水面——掩护大批红筹股公司回归大陆。
  
   接下来的事,就是让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静观这幕以“国际板”命名的活话剧如何续演。
  
   2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