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网盘资源:结构调整不能以中小企业死亡为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6:46
中国中小企业当下的窘境,日益得到了各方关注。虽然当局否认中小企业倒闭潮的存在,但是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些企业所处的困境。很多人说,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峻。

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全方位的,从原料、人工到融资等各方面,传来的都不是好消息。特别是融资,有企业主反映,目前的融资成本上升了三成以上。中小企业受到歧视也是原因之一。一个得到广泛支持的言论说,这些压力正好适合驱动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倒闭的或陷入困境的企业,很多被指责为高耗能、落后产能、低附加值。在这个结论下,既定的紧缩政策必须坚持——所谓继续将金融危机时的宽松政策回归正常化。

每一个中小企业背后,站的是一群人和若干个家庭。一个企业的倒闭,往往意味着这一群人受到了重创。

经常,我们很多人往往会为被驱赶的街头摊贩而扼腕。他们的生活因为一部分人追求的城市景观——所谓市容——而被牺牲掉。

这些事不时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底层人士的痛苦很容易打动我们。但是,在很多企业被冠以“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落后产能”等等头衔而遭受排斥之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类事情其实有类似的本质。

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旗号下,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创造了21%的历史纪录。有人放言,这个指标还可以再提高。激进者称,存款准备金率在理论上没有上限。这些言论没有考虑货币紧缩对于民间融资的冲击,而民间融资正是中小企业的命脉所在。

民间融资价格激增成为高利贷,这个现象表明,货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已经过度紧缩了。高融资成本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度日如年,事实显而易见,但官员声称一切正常。正是因为他们的宏大话语权,中小企业的痛苦被大大忽略了。紧缩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创伤,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考虑。

我们认为,这种态度低估了中小企业的痛苦程度,以及这种痛苦对于整体经济的破坏性。
比如,“淘汰中小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说辞存在着极大的漏洞。我们知道,转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并非说,把这些不符合升级产业定义的企业打死,结构就调整好了。这种做法对整体社会福利没有任何改进,甚至还有破坏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商学院的课程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企业决策案例,可供比照。说是企业有两个业务,一个很挣钱,一个不挣钱。那么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下一步的决策是什么?

很多人说,把亏损业务砍掉不就可以了吗?

正确的做法跟这个不一样。当你真把亏损业务一刀砍断之后,你的挣钱的那个业务,有可能也会变得亏损。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亏损的部门承担了企业的成本,并且在整体上是形成企业规模效应的有效构成,当这些业务被砍掉之后,规模效应就可能大大减弱;其二,可能正是这个不挣钱的业务,维护了那个挣钱业务的市场地位。

这里不列举更多的理由了。中国的思路更类似简单处理:把不挣钱的给砍掉。这个论调得到了太多的支持。即使在宏观政策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之际,这种论调仍给予相关政策以理论支持。支持者说,他们倒则倒矣,正好调整产业结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当你把这些业务砍掉之后,整个产业环境、创业环境会变得极其恶劣的可能性。

抛开这些经济层面不算,如果我们有以所有人的幸福作为基准和出发点来评判事情的共识,那么我们发现这些做法也是很不合理的。

在很多时候,有些地方和部门过多地从预算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基于其辖区的每个人的生活和幸福。因拆迁导致的丑闻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表现。对于中小企业,政府同样有类似的思维。

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部分效率低下的企业,这个政策导向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政策凌驾到那些中小企业之上时,又与驱赶街头游商有多大区别呢?

我们深知,货币紧缩必然给一部分企业带来压力,在紧缩周期中,很多企业确实可能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如果从中小企业的角度看,货币紧缩确实已经超出了它们的承受能力。

为什么这一次中小企业感受尤其深,甚至觉得超过了金融危机的2008年?一方面,即使在正常年景,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解决得不好。现在,货币紧缩下,银行资金集中到大企业,中小企业只好借高利贷,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它们马上就会面临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是实业环境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紧缩过度,实质来看,可能是宏观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出了问题,譬如从融资、创业到发展环境——各地都忙着和央企对接,无人搭理中小企业等等。

解决之道是什么?调控政策确实要避免出现超调。所谓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上限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更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让所有人更加幸福,即便是所谓的过剩产能企业,只要其合法经营,有什么理由一定要等到它们被扼杀才停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