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橙信息科技:浅谈德化陶瓷文化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9:36
邓华祥 肖忠生
德化是我国三大瓷都之一,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化瓷质具有洁白、光亮、莹润、坚韧、实用、耐温、耐酸等特点。素以“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的独特风韵著称于世,尤以塑制各种精巧的人物、佛像、器皿的瓷雕驰名中外。早在宋代,不仅能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盘、杯、洗、壶、瓶等产品,而且其构图及装饰手法多种多样,花纹图案活泼可爱,色调玲珑满目。明代是德化制瓷成就的光辉时期,乳白瓷的问世,使德化瓷器登上新的高峰,被誉为“独一无二的珍品”;以何朝宗等人为代表的瓷塑工艺被赞为“东方艺术”的精品而天下共宝之。清康熙以来,随着外销的需求,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器的生产空前隆盛,以其品类多采,清雅隽秀,题材广泛,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垂范于世。
一、陶瓷贸易的兴起是德化陶瓷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先决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制造陶瓷的国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荣誉。英语里面的中国(CHINA)的含义就是“瓷器”。中国早已被认为是“瓷器之国”,这就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包括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文化和工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德化陶瓷文化首先是在国内陶瓷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德化地处福建中南部,离泉州港不远。当时大宗出口的浙江龙泉青瓷与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都是经过泉州港出口的,因而它们对德化瓷器生产的影响很大。德化制瓷工艺最早是由闽北建瓯传入。德化瓷器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名著于世。《安平志》曾称:“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德化白瓷在明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是氧化焰烧成的,……而且釉的光泽度好,往往有呈现珍珠光彩的”。①
此外,德化陶瓷工艺注意窑炉的改造,窑床结构的完善,通风设备的改进,温度的掌握,氧化物的含量,原料的化学组成,致使瓷胎密度高,透光度好,这是它工业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的显著特色,这就使德化陶瓷产品能占住世界极重要的地位的主要原因。
然而德化陶瓷的发展与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是分不开的。泉州很早就是我国南方的大港,它使德化陶瓷从此走向世界。吴自牧在《梦梁录·江海船舰》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泉州使可出洋。”因此,德化陶瓷大量传到国外后,立刻引起世界的轰动。尤其是白瓷器“从大约十六世纪起,介绍到欧洲以后……立刻……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定货”②日本上田恭辅的《支那陶器时代的研究》一书中说:“德化窑在明朝时代的产品白釉瓷,确定是白瓷中的白眉,甚至胜于白玉。……德化白瓷的艺术性瓷塑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技巧。特别是观音塑像最为出色”。英国的波西尔在其所著的《中国艺术》一书中曾说:“福建德化窑……其窑之特品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为:'不兰克蒂支那’(中国之白也),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吴仁敬、辛安潮在《中国瓷器史》中亦称赞德化窑“以善制佛像著名……明季由宁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
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等国大量发现北宋晚期到元代的德化窑产品,表明德化窑在对外贸易中是数量较大的输出品。③在菲律宾的遗址与墓葬中发现了数以千件较完整或能复原的德化窑瓷器。出土器物中有壶、罐、瓶、盖盒、碗、碟、高足杯,还有一种“军持”等,这些器物的造型与纹饰,均与德化窑基内的出土物的造型、纹饰基本相符。德化瓷器在印尼的西里伯斯和爪哇也出土过不少。在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曾发现过大量的德化窑瓷器。④为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提供了实物的例证和确凿的年代依据。
在海外瓷器交易中,部分虽以国际交往的礼品形式来体现的,但实质上是属于货物交换。明朝建立两年后,明太祖即派使团先后在九年中访问了占城(在越南南部)、爪哇(今属印尼)、三佛齐(今印尼的巨港)、渤泥(今文莱)等国。1383年(洪武十六年)各以瓷器一万九千件赠与占城及真腊(今柬埔寨),以表示睦邻友好关系。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装载大量的瓷器多是福建的产品,他们道经泉州,也带走不少泉州青瓷出国,泉州青瓷中,德化产品最为精美。每到一处,都宣读明朝皇帝的书信招谕,赠送礼物中必然有大批德化瓷器,这是顺理成章之事,其目的是为了表示建立友好关系,招待各国使臣朝贡,扩大海外贸易,进行货物交换。客观上也加强了与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佛教文化是促进德化陶瓷文化对世界影响的纽带
早在西晋时期,佛教就传入了泉州。那时根据记载泉州就有了延福寺的建筑。南朝时印度僧人拘那罗陀还到延福寺翻译佛经。⑥这就是佛教在泉州传播的开始。唐、五代时,随着泉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在泉州已处于鼎盛阶段。当时泉州开元寺人知亮,就因仰慕德化戴云山的形胜,而化身于紫云(今泉州开元寺),塑佛于戴云山。他死后徒弟将其遗体运往戴云山归化,塑像奉祀,后其师慈感亦在戴云山坐化,此二僧被崇为德化戴云山佛教的始祖。从此佛教文化在德化陶瓷文化上亦有大量的反映。如德化屈斗宫窑址在发掘中出土了不少以“卐”、“般”为装饰的瓷器,这显然是受了佛教影响的产品。佛教传入我国后,为历代王朝所提倡和信奉,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人民所信仰的最大而最有影响的宗教之一,到了元代更为崇信,并成立宣政院,专门管理僧徒之事,同时还成立了梵像局,专门绘画佛像。因此,这种影响也就进一步反映到瓷器上来。“卐”字是什么呢?在佛教的经典中称为“吉祥海云”。那是佛寺大雄宝殿里释迦牟尼塑像胸前的佛号,也叫做“相”,象征着吉祥之意,据说释迦牟尼身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卐”字,就是其中的一相。《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佛子,如来顶上有三十二庄严大人相。这'卐’相轮,以为庄严,放在光明,普渡世界中普现一切佛身,周流十方,开悟众生”。也象征着释迦牟尼,等于佛像的简化。“般”字,有人认为是“盘”字的简化,其实不然。如果以“盘”字来解释,而作为装饰,那就毫无意义。因此,应认为仍然与佛教有关,它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或者“般若智慧”的缩写。“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智慧”,是我国宋朝以来禅宗流行的术语。禅宗是我国佛教中十分流行的宗派,在民间具有深广的影响,在瓷器上得到了反映,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国自南朝以来,佛教的影响,反映到瓷器上作为装饰的多是莲花,而用佛教术语作为装饰的主体图案,尚属罕见,这是元代德化屈斗宫窑产品的一个显著特色。
三、中外陶瓷文化双向交流是使中国陶瓷文化与外来文化融汇的重要因素
中国陶瓷(包括著名的德化陶瓷)未传到东南亚及非洲之前,当地人民多以植物的叶子作为食具来装饭、盛菜。自从中国陶瓷输入之后,他们盛饭可以用中国瓦盆,盛水可用瓦器,作羹饮酒可以用钵,陶器进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富贵之家则用中国输入的瓷器。有些国家还把中国陶瓷当作馈赠品、装饰品、殉葬品、宴会上的接待品,菲律宾人甚至把家中拥有中国陶瓷器多少作为估量个人财富和声望的主要标准。阿拉伯一些国家,还用中国陶瓷器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的装饰材料而装饰在屋子里。
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天皇派加藤四郎等到德化学习制瓷,回国后就在濑户地方烧制一种乌釉瓷,所以日本现在称瓷器为濑户物,而且奉加藤四郎为日本“陶祖”。⑦
宋、元时代,伊拉克和波斯(今伊朗)也相继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宋代埃及人赛尔德仿造宋瓷,还传授了许多徒弟以后大批地制造起来。其造型和花纹都模仿中国式样,这从埃及开罗古城发掘出来的实物可以得到证实。⑧十一世纪时,中国造瓷技法传到了波斯,经过长期改进,技术逐渐提高。1221年以前的波斯瓷器就有了很多中国的凤凰图案。十六世纪初,中国陶瓷工人来到波斯,直接为他们烧造瓷器。中国的造瓷技术传到波斯以后又传到阿拉伯各国。⑨在十一、二世纪时,伊拉克的拉加地方的瓷器,还保留着极浓厚的中国风格。不久土耳其也学到了中国造瓷技法,他们的瓷也保持着中国的风格。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十六世纪的瓷器,如花鸟盘之类,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欧洲人仿制中国瓷器的技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去的。阿拉伯人得到中国造瓷技法以后,于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1627年皮萨工人造出了软瓷青花碗,使意大利人能比较容易地购到向往已久的青花瓷。意大利得到了中国瓷器技法后不久又传到荷兰的德尔夫,德尔夫陶窑学会了制造中国软瓷的方法,引起了德尔夫染色瓷器工场的各种试验仿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之装饰艺术逐渐有了进步,但各种瓷器色彩,均以中国为模样,画着中国的锦绣花纹,迷人风景,各种神像和一些奇花怪鸟。这种青花装饰艺术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国瓷器的装饰。⑩1708年法国开始仿制德化窑白釉瓷和孔雀绿釉瓷,但早期因火候不够,仍属软瓷。1725年尚第里和门尼西两个瓷厂成立,出品质量产量才有所提高。当时在仿造中国青花瓷的风格和式样的同时,也都热中于仿造德化象牙白的欧洲人瓷像及带有拱形柄的梅枝浮雕瓶和果子形的茶壶。可以看出我国陶瓷文化,深为世界人民所珍视。
古印度瓷器“军持”传入后,对中国产生影响。在德化屈斗宫陶瓷窑发掘中,出土了一种水瓶,叫做“军持”、“君持”,梵语叫做“据稚迦”,它的意思是“水瓶”。这种器物最初出于印度,为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用于饮水或洗手之物,我国晋代僧人法显由印度回国时,曾带有此物。它是先由古印度输入我国,再由我国仿制后外销。宋代开始至元代,大批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客商至泉州贸易,伊斯兰教伴随贸易传入了泉州,其教徒每天用水次数很多,“军持”正是他们旅行中储水器皿,德化仿制的青白花瓷军持正适合他们生活习惯上的需要,因此不断外销,这种“军持”,现在还在东南亚各地发现,在我国陶瓷交流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发明陶瓷最早的国家,但陶瓷上有些造型和装饰,是源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葡萄、石榴都是外来传入中国种植,五色的鹦鹉是唐太宗时从占城输入,狮子则来自菲律宾等,这些外来的动植物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许多珍稀动植物也就一一成为陶瓷艺术上常用的装饰题材。福建一些地方出土的陶俑有阿拉伯人的形象,印花瓷碟上有十分惹人喜爱的鹦鹉图案。瓷器上常见的莲花、姿态各异的遨游太空的少女“飞天”、“兽面”、“蟠龙”,还有卷草、缠枝、云气以及宝相等都受佛教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影响。⑾
中国陶瓷工艺技术还不断借鉴外来陶瓷先进的工艺技术。中国金彩装饰工艺始于宋代,但金彩工艺,耗金量大,手续繁,后来德国人居恩发明了抹金水工艺,其优点是耗金量低,使用方便,外观又比金彩更显富丽堂皇。这项工艺经过我国陶瓷工艺家的努力,金色的附着力、描绘、涂刷性能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瓷器装饰中的贴花工艺,原由英国陶瓷工艺家汉科克第一次使用,通过瑞典传播到欧洲大陆,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风行全世界,中国陶瓷工艺家不久也掌握了此项工艺。青花釉下贴花研制成功,为发展中国青花传统装饰工艺闯出了一条新路。德化贴花、印花、堆花、刻花、透雕等生产技法,无不尽有。使各种杯、洗、炉、鼎等富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的产品相继出现。⑿德化陶瓷艺术家还善于从借鉴外来文化的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德化陶瓷大量输出,不仅对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世界陶瓷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外交流总是双向的,德化陶瓷文化一方面对世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德化陶瓷文化的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又与中国陶瓷艺术家,善于融汇外来文化中的有益营养是分不开的。
注 释:
①《景德镇的颜色釉》,载《景德镇陶瓷》1976年第2期。
②王冠英《东方艺术的明珠》,载《德化风物》。
③曾凡《再谈关于德化窑的问题》,载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版《德化窑》。
④李辉柄《关于德化屈斗宫的我见》,载《文物》1979年第5期,第68页。
⑤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第148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⑥吴幼雄《泉州宗教文化》第29页《佛教》。
⑦新编《德化县志》第2册《德化瓷业简史》。
⑧⑨⑩景德镇陶瓷学院《青花瓷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载《景德镇的青花》第59~60页。
⑾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第434~435页。
⑿王冠英《德化窑》,载《德化风物》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