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解释:配合共修《楞严经》学习这一段佛教名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2:43

按宣化上人诠释学习这段中的佛教名词:

1、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即无法生,亦无法灭。
证得此忍,便能于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法界是三界之外,六凡法界是三界之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于一切法,本体都是如如不动,便没有生灭。
若在证得这境界时,看见一切万法,没有生灭,而起恐慌,这便不能忍。要能忍可于心,认为这有何稀奇,便得相应之道。
即是在证果与未证果之间,只有自心明白,不能向人吐露,所以叫作无生法忍。
如能看见,一切诸法,森罗万象,皆是自性;里面之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得无生法忍。
但还未算证果,还要忍可于心,才叫无生法忍。
观世音菩萨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入此忍。
阿难不能入,因被妄识所障,故佛要破他的生灭识心,使他明白性净明体,才能入无生法忍。

2、狮子座及狮子吼

“狮子座”:佛说法时,无畏有如狮子王,故喻其座为狮子座。
“狮子吼”:见于释迦牟尼佛初诞生时:“太子(指佛出家前为悉达多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之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关于“狮子吼”的寓意,可见《普曜经·论降神品》:“譬如狮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狮子吼,降伏外异学。”
佛菩萨演说决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异说,故称狮子吼。此外,高僧说法,有时也被誉为狮子吼。如唐·刘禹锡《送鸿举游江南》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师子吼。”又如《五灯会元》卷九谓:“寂子说禅如师子吼,惊散狐狼野干之属。”
 所以‘狮子吼佛像’是佛像形态的一种,描绘了佛陀状如狮吼的威严尊贵的形象。


3、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中国古语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识得真心,大地根本无寸土;不识心,才认为地大物博。古德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我一体',亦是这个意思。

(净空法师) 宗门里面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谓大地无寸土,实际上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讲的“本来无一物”,就这个意思。本来无一物,这个意思很深,并不是说你入了这个境界,山河大地统统都没有了,不是的,你要这样想,就是断灭见,那你完全错了。其实境界还显现,虽显现而不存在,如梦幻泡影。我觉悟了,看世界就像看电影(电视、幻灯)。电影的银幕,你知道事实真相,银幕上“本来无一物”,即使它正在放映(显现)的时候还是“本来无一物”,银幕上从来没有沾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如果你迷了,不知道真相了,你就认为是银幕上统统都变成事实,把那些影像当成实有了,错了。银幕好比真心自性,影像就是世界万有,所以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4、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僧肇禅师)

   陆亘大夫久参南泉。一天他问∶「僧肇法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太奇怪。」
   南泉用手指了指庭院里的花,对他说∶「时人见这一株花,如梦相似。」

  僧肇法师乃晋时高僧,乃罗什门下四哲之一,幼年好读庄老,后因抄写《维摩经》有悟,认为庄老还未尽善尽美,所以综合释道,写有《肇论》。庄老说∶天地形之大也,我形亦尔也,同生於虚无之中。庄生大意,只论齐物,僧肇又论性皆归於自己。他在论中说∶「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虽有神有人,有贤有圣,各别而皆同一性一体。古人道∶尽乾坤大地,只是一个自己。寒则普天普地寒,热则普天普地热,有则普天普地有,无则普天普地无,是则普天普地是,非则普天普地非。
法眼云∶「渠渠渠,我我我,南北东西皆可可。不可可,但唯我,无不可。」所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石头因看《肇论》,至此「会万物为自己」处,豁然大悟。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乃至人之语,会通了万物与我的相隔处,可在高高峰顶,向长天一吼,尽山河大地尽是回音,尽是一体。
天上月,庭前花,有人视而不见;有人见了,如梦中一般。只有真性情,真心灵的人,才体会得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厚义,才见得出明月之美,鲜花之美,领悟人和万物存在的真实涵义。

5、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阿难,假若诸世界中,一切所有,包括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其中甚至一草一叶,一丝一结,追诘寻求它们的根源,皆有自己的性体。就至大如虚空,亦有名貌。‘虚空是名,能达无碍是貌。'何况清净、妙净妙明之真心。‘性一切心':性即体性,这性是平等,能为一切法所依,而不为一切法所变。一切诸法皆依之为体,既然是一切体性之心,哪里没有自体呢?

 6、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然能到暂消灭外缘之见闻觉知,在内边守住清净寂静,但这依然还是法尘分别之影事。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什么叫“法尘”?还是“意识思想留下来的一个影像”而已!“法尘分别影事”,那个清清净净什么都不知道,乃至你的睡眠完全睡着了,还是意识的投影。睡眠还是个现象、是个境界,人的睡眠还是个习气造成的,是个境界。这个境界也是意识造成的。所以这还是意根上的,意根——意识的根根那个习气。犹为法尘分别心,思想上的这个观念所造成的。这不是道,不是明心见性。都是你心理意识自我造作起来幻想的投影。还不是心。

    内守幽闲:外道认为已达到无我无人之最高境界。但在佛法上,这只是暂得到的轻安,只是息灭前五识之见闻觉知,不为处境所扰。但在这时,第六意识中独头意识,还在里面守著,在里面用功,分别法尘影事。因太微细,不易觉察,故属虚妄不实。识缘尘境时,即起分别,而后分明。一不分明,境即沉寂。这种分别甚微,如无波之流,看似恬静,其实暗流不息,故曰法尘分别影事。如停在这境界上,不再前进,便落在顽空,很容易走入歧途。

7、 独头意识

         有四种:

             (一)散位独头,就是散乱分别心。
             (二)狂乱独头,就是发颠狂,乱说乱讲,都是被独头意识所支配。
             (三)梦中独头,在作梦时,梦见种种色色,奇奇怪怪,亦属独头意识作怪。
             (四)定中独头,就是现在所说的息灭见闻觉知,因独头意识还活著。

8、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再加灭受想定,为九次第定。

9、无漏果

  【二种无漏因果】

[出大涅盘经] 一无漏因谓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之苦果。则戒定慧名无漏因。即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无漏果谓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盘寂灭之乐。是真空涅盘。名无漏果。即灭谛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10、二障:

   (一)烦恼障:属我执所起,如起贪嗔心,看不破,放不下,凡事都生执著,就是烦恼障。
   (二)所知障:属法执所起。知识太多,生出贡高我慢,自认为第一,觉得别人都比不上我,就是所知障。缠缚,即不得自由,不能解脱,皆由不知寂常心性,即寂静常明真心实性。现在惟愿如来,可怜我等贫穷孤露,指示启发妙明真心,使我等得开佛眼,智慧增长,早证圣果。

 11、卍(万)字

      前边如来从面门上放光,是表示破妄想心,现在从胸间卍字上放光,是显示真心。卍字表示,万德庄严,德行圆满。涌现出无量宝光,其光晃耀,有百千种颜色,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同时还周遍十方微尘普佛世界。这宝光在同一个时期内,又遍灌至十方所有诸佛宝刹,诸如来顶上,然后再从十方,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顶上。
    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是表示根本正智,能圆照法界。遍灌十方,诸如来顶,是表示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下等众生,意思是这根本正智,亦即性净明体,是众生和佛都具有,没有欠,没有缺的。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据《长阿含经》说,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说,释迦菩萨在未成佛时,胸臆间即有功德庄严金刚卍字相。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胸臆功德相。

「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