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砂分离机:厘清概念??加强研究(摘录一、二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0:17

厘清概念  加强研究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总结讲话

文:陈先云

一、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重道远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本次高端论坛的专题报告中感慨:语文教学既丰富又复杂。的确,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不断地被社会所关注,甚至被诟病。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个中缘由。

说语文教学复杂,主要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缺少国家层面的界定,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共同标准(事实上语文课程内容也难有一个共同标准),使得语文教学教什么模糊不清。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编纂《蒙学课本》,开创了中国人编母语教科书之始。100多年来,语文教学还是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如朱自清、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辛安亭等,对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这个年代,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往往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要求。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认为语文教科应按照儿童文学来编排,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什么诵记价值,语言学家又往往偏向于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程内容往往停留于个人的认识与体验的层面,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怎么能够做到守中持正,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形成共识,大概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语文作为母语,是学校教育的一门最重要的学科,也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是社会转型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二、厘清语文课程概念,明确语文课程形态

开始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表现在,思想解放了,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各种学术观点互相交流,学术成果异彩纷呈,小学语文名师辈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概念,如语文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等,经常见于各处报纸、杂志,闻于老师们的言谈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厘清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联系,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基本概念厘清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学改革方向明确,就不会走或少走弯路。现在很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需要清楚哪些是学者研究的范畴,哪些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例如,大家经常谈到语文课程,对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的理解是,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其本质在教学内容。从语文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来看,主要有四种课程形态:标准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和实验课程。

所谓“标准课程”,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课程,由政府部门制订、颁布,比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如以前了。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想,其中一个因素应该是“标准课程”的问题。我做过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时数,比现在小学、初中加起来还要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没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母语教学质量怎么能提高呢?现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了学校课时数的近20%,而实施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效性却不大。很多学校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实施,这些内容本身有一定的糟粕,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儿童接受,势必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是文本课程?课程专家陈侠认为,“按照一般的理解,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学校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科书内容,即文本课程。文本课程是依据标准课程,借鉴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作系统的安排,其载体就是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教科书。文本课程是对标准课程的贯彻落实,是标准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要是集团行为,是团队智慧的凝合,有时候变成国家行为,用国家的资源来进行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一般来说,个人很难承担文本课程的开展任务。

“实施课程”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托,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策略,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主要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是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实施课程与文本课程是两个不同的课程形态,不能把两个课程等同看待。我们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标准课程的层面谈,另一个是基于文本课程的层面谈。此次论坛大家主要还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谈语文教学教什么,探讨的是“实施课程”。将要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应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际上是鼓励教师们加强实施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实验课程”是优秀教师或团队根据一定的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支撑,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操作策略和一般规律,以期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实验课程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小学语文“实验课程”类型多样,呈现出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有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验,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童话体作文和“素描”作文教学实验,内蒙古丁培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黑龙江的“注意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山东烟台的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等等。可以说,这些教学改革实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但是,课程改革十年来,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具影响、成效显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突然沉寂下来。这些教学实验没有能够审时夺势,借着课程改革的东风,进一步调整、完善与发展,把实验开展下去,推广开来,没有能够让实验成果更好地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很令我们遗憾,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到惋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基础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新的课程观、教材观。

这次论坛,大家对“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专题高度注,参与讨论的人数较多。语文教学教什么,实际上是学生语文学习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研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各司其职。从标准课程内容的层面来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难度很大,不容易做,可以把这些问题留给学者们、专家们去研究。对文本课程,我们是可以去思考的,也应该认真研究,更好地变为实施课程。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载体,很多老师对教科书的期望很高,忠实于教科书。教科书要能够方便老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不要让老师们面对教科书产生困惑,有疲惫感。大多数老师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日常化的工作,不要给老师们在理解、把握教科书上增加过多的负担。

当前,我们国家需要有一套高质量的、能体现国家意志、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语文教科书。我认为,可以通过教科书的使用,达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