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兵王叶成txt下载:黄氏研究(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59:10
危素《金溪黄氏墓記》被修改利用,此黄峻非彼黄峻楼主: 黄洪村来自:218.20.2.173
危素《金溪黄氏墓記》被修改利用,此黄峻非彼黄峻
黄江夏宗亲在争论中多次提到明危素所撰的《金溪黄氏墓记》,以其中文字证明状元黄朴是黄碣之后。原文如下:
《中华黄氏通史——黄姓》第248页转载明危素所撰的《金溪黄氏墓记》中“黄之先居固始,黄峻避乱徙闽,峻黄公仕王氏(审知)官谏议大夫,分其子散居他郡,今邵武、南城、临川多其后也”……
明危素是明代著名历史学家,<金溪黄氏墓志>容当可信,可作佐证!再者宋淳佑版<漳州府志>有黄碣为御史中丞之记载,比其它历史文献早;可相互印证!
以上两段是黄江夏宗亲原文,“容当可信,可作佐证”。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危素所撰的《金溪黄氏墓记》文字不知是被刘佑平修改,还是被黄江夏宗亲修改。修改后似乎言之有理,可作佐证。真实的原文如下:
四库全书《说学斋稿》巻二(【眀】危素撰)
金溪黄氏墓记
金溪黄冔告其同邑危素,曰:吾黄氏之先,有国,子孙散处江淮间;居光州固始者,出于汉豫州牧婉孙固;至唐监察御史滔之孙峻,避乱徙闽;峻孙光,仕王氏官諌议大夫,分其子散居他郡,今邵武、南城、临川多其后也。
《金溪黄氏墓记》里的黄峻是唐监察御史黄滔的孙子,仕王氏官諌议大夫的是黄峻的孙子黄光,也就是黄滔的五世孙仕王氏。这里的王氏肯定不是王审知,应是王审知的儿孙(五代十国的闽国)。
根据军城谱和台湾龙溪美山堂谱,岸公派的黄峻是岸公三代黄华的孙子、黄昌朝的儿子。岸公派的黄峻与黄滔的孙子黄峻不是同一个人,因此《金溪黄氏墓记》不能作为论证状元黄朴是黄碣之后的证据。
黄江夏宗亲说:“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以尊重正史文献为第一要务!即使满口实事求是,而心里却自以为是,那定是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黄江夏宗亲引用了被修改了《金溪黄氏墓记》内容论证,不知伪君子是刘佑平还是黄江夏宗亲?
至此,黄江夏宗亲论证状元黄朴是黄碣之后的证据就剩下牵强附会的《漳州府志》黄碣求仙记。如果黄碣求仙记也能作为论证状元黄朴是黄碣之后的证据,大家今后都去求仙,希望有此经历,好让后世能人辈出。
《金溪黄氏墓记》带来的问题:唐监察御史黄滔及其八世孙状元黄公度的归属问题。这一问题另文阐述。
附:金溪黄氏墓记(全文)
钦定四库全书《说学斋稿》巻二 【眀】危素撰
金溪黄氏墓记 乙未
金溪黄冔告其同邑危素曰吾黄氏之先有国子孙散处江淮间居光州固始者出于汉豫州牧婉孙固至唐监察御史滔之孙峻避乱徙闽峻孙光仕王氏官諌议大夫分其子散居他郡今邵武南城临川多其后也徙抚州南梧桐坪者曰祚梧桐今隶金溪又有居板桥水南曺洲红门相去环十里间族亦大皆云出于闽祚生述述生汉淳汉斌汉斌之后甚蕃别居湖潭汉淳五世孙卫以周礼贡于乡上名春官行至安仁没焉其子裳年十有一闻丧号泣扶柩族人怜之提携以往贫不能举丧归因葬其地母熊氏亦死外家取葬焉稍长岁必一至父墓安仁有王氏哀其志舍于家妻之以女生子曰有庆久之挈妻子还乡田庐为他人所有卒葬板桥其配葬湖洲有庆筑室母墓左躬耕给食秋冬则辇盐于家贸易米粟来年夏辄平价予邻人然家用亦裕乃曰贸易之事可恒为哉二子元吉元亨教之读书曰勿效吾所为当习而祖业可也卒葬洪厚配饶氏葬辛方元吉弟兄居则同食出则同行衣冠俨雅论说终日自?至耄未尝改其度元吉生朝美朝哲卒葬化原配丁氏葬苏原元亨生朝华朝俊卒葬湖洲配丘氏葬夏阮朝美端愿似不能言尝从道间见遗衣帛物不顾而行归州守雷黙参族人闻之曰此儿他日必为君子以女妻焉女素骄贵及归黄氏遂易节为和柔读易有得于?卦名其室曰山泉端居终日若是数年俄安坐而逝生至道葬夏阮雷氏葬洪厚朝哲尝避乱负其兄以行﨑岖山谷饥饿终日得食仅足食兄兄不忍辄半分之国家将用兵安南使民作海艘乃囊其私财就役不以烦兄时官府并縁厉民所持不给配胡氏取已资装白金足之胡氏亦自此不加簪珥曰吾士人妻也安事华饰为生立中夫妇卒葬苏原朝华以词赋中待补进士宋益王广王航海江东提?刑狱谢枋得起兵朝华得檄率乡里壮士行有取民菜茹按法斩之众惊曰黄公儒生也何严厉若此乎生元老敬老回老卒葬湖洲配张氏葬夏阮四世坟墓皆在金溪顺政乡朝俊徙南城南城乡翁原亦和易岁一还故乡会宗族老不能行令子亦如此生允学允定允恂卒葬所居傍配李氏葬里之西围至道生正平无后立中生冔斾元老生观生敬老无后回老生顺生(阙2字)允学生麒麟允定生骥允恂生涤渊昔从祖元亨尝作族谱由贡士府君而上惟始迁之祖墓在梧桐余已莫详所葬由讳裳府君而下坟墓始有考焉然犹可以知其世次先后厥今兵燹之余文字无一存者所书世次与夫生死年月复有遗忘者矣宗族逃散念念痛心平昔闻诸先人得先世一二遗善子能为之墓记得以慰我后之人子其毋譲素之大父白鹿府君本出水南俱谏议公后而冔结交岁行两纪观其所述庶几孝子慈孙之情哉盖周官之法设墓人以掌茔墓后世此职已废宜乎冔之虑患若是其逺也
[ 发表时间:2007-9-14 21:50:11 ]
求仙第 1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2.173
黄江夏的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求仙?
[ 发表时间:2007-9-14 22:04:52 ]
黄滔是黄峻的胞侄第 2 楼: 黄江夏 来自:59.61.234.174
黄洪村宗亲,如你方便的话,最好还是到莆田国欢镇黄巷翻阅原谱,轻易下结论不是严谨治史的科学方法。
到黄巷你就会明白,黄滔的孙子绝对不是黄峻,而是黄峻则是黄滔的胞伯。
黄峻——黄碣——黄环
黄峰——黄确——黄珂
黄倜(山周)——黄滔——珦——仁愿(兄弟都是双字,均以“仁”字开头,绝对没有黄峻)
黄献(山献)——黄曹——黄珍(次子)
[ 发表时间:2007-9-16 10:37:22 ]
漳州府志是正史其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为最高第 3 楼: 《金溪黄氏墓记》与《漳州府志》证实黄朴为黄碣之后 来自:59.61.234.174
宋淳佑版《漳州府志》是举国上下公认的正史,其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其记载:唐时中丞黄碣,是真实可信的。与中丞黄碣曾有求仙之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即不因为中丞黄碣曾求过仙,他的职务中丞,就可以被你的主观分析而随意否定!
请记住:唐朝客观存在的中丞黄碣,是不以你的个人意志而转移的,谁也否定不了!
[ 发表时间:2007-9-16 10:57:18 ]
哈哈第 4 楼: 黄杰熙 来自:218.19.209.107
黄江夏
一。会儿说“志高”莫信谱:宋淳佑版《漳州府志》是举国上下公认的正史,其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二。会儿说“谱高”莫信志:黄滔是黄峻的胞侄,到莆田国欢镇黄巷翻阅原谱,轻易下结论不是严谨治史的科学方法。自己下:黄滔的孙子绝对不是黄峻。这样的结论!
不觉得自己打自己嘴巴是多么丢人的事情么?都多大岁数人啦!还搞这些事情。真是丢尽岸公“忠义”之名。难怪连岸公派鸿源宗亲都要叫板你。
如果我不比你早死的话,有生之年,我协助福建来个重修福建源流篇,把你的“大名”以及“事迹”放在谱牒上,让后世好好“学习”
不过你放心不会把你真得当成“黄江夏”,肯定是写你的真明。错了,是真名!有没有一点点害怕呀!呵呵!
[ 发表时间:2007-9-16 13:57:42 ]
漳州市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第 5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0.56
漳州市统计局:http://zztjj.zhangzhou.gov.cn/zzrk/zzgk.htm
漳州市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
漳州,地处福建省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下辖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和芗城、龙文等十一个县(市、区)。它西拥博平岭,北靠戴云山,东北与泉州市接壤,西北与龙岩市相连,西南与广东省毗邻,东临台湾海峡。全市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五十八万人。
漳州市辖区五县临海,海岸线长六百八十公里,滩涂广阔,海域广大,且有不少优良港湾,可发展海洋交通。境内九龙江是福建省内的第二大江。由九龙海冲积而成的漳州平原,面积五百六十六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漳州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118度、北纬23。6--25度之间,属亚热带气侯,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特别适宜于发展亚热带各种花果及其他经济作物。它不仅是省内的“粮仓”,且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花果之乡”。
漳州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矿产有三十余种,蕴藏量较多的有钨、煤、粘土、硅砂等。总之,漳州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一个富有潜力的经济开发区。
漳州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公元六八六年建州后,一千三百年来,它虽屡经分会,几度变迁,但始终作为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为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一、远古时期
---神话传说和文物证实先民的活动
漳州,得名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武则天执政时,辖区大略相当于现在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县。但早在远古时期,漳州这一带便有了人类的活动。
远古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愿望。漳州至今尚有遗址附会的,有龙海县太武山的太武夫人坛的传说(“太武”亦称“太姥”,现坛已无存)。据传说,太武夫人是尧时人,以练蓝为业,以后乘九色龙马升仙。又说,在“闽未有人居时,夫人拓土而居。”这反映了远古时期这一带先民活动的情况。
神话之外,还有许多出土的实物也可说明这个问题。漳浦、云霄、平和、诏安等县,都曾发现过不少的石器。这些比较精致的通体磨光的石器,多发掘于河流两岸、背山面水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先民已开始择地而居,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漳州境内考古还发现过几何印文硬陶。专家认为中原硬陶始于商周,漳地先民创作的印文硬陶,大体也产生于商周或稍后的一段时间。
漳州境内还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图案石刻和图形文字石刻,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华安汰内仙字潭的摩崖石刻。该石刻在九龙江汰溪回曲处的天然峭壁上,全图二十四个字,有人认为某些字是合体字,故也有十九字之说。这些文字到底记载什么,是哪个民族的遗著,历来众说纷纭。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是远古土著居民活动的记录。虽还不是完善的文字,但已进入文字创造的初级阶段-----表音图象阶段。它标志我们的祖先在向愚昧告别的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已向文明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二、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
--从自然地理区划到人文地理区划
现在的漳州一带古属“九州”之一的扬州。
“九州”,作为中国的代称由来已久。《禹贡》里的九州,是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但当时九州的区划应该是自然地理的区划,而不是行政区的划分,说“九州”是夏禹治水后划分的行政区,是后人的伪托。
周代,漳州属“七闽”地。《周礼·夏官·职方氏》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 、六狄之人民”。此为“七闽”一词的来源。
为什么称“七闽”?《周礼职方氏疏》曰:“叔熊避难于濮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省称为“闽”。
“闽”地所指的确切范围,目前史学界尚未尽统一。汉许慎《说文》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如据许慎之说,则通常以为工“东南越”系指今浙江东南和福建全境,以及广东潮州、梅县一带。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灭吴之后,或许因国力强盛,越国的势力开始进入福建。越国周围的其他越族,因逃避战乱,也随之而入。越族人在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上与中原的华夏族有一定的差别,他们身材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不斜吊,有双重眼帘。他们喜欢居住在沿海、沿江的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他们还有拜蛇和断发文身的风俗。越族使用胶着语,和中原使用的一字一音的孤立语也大大不同。
公元前三三四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国灭了越国,越国的宗室四分五裂,大规模地进入福建各地。越人进入福建后,和当地的土著居民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闽越族部落。漳州境内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和陶器表明,随着越族进入福建的吴越和中原的文化,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根了。
总之,在周时,漳州属“七闽”,它是闽族居住地。但这只是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认识这一地区,也还不是这一地区所属的行政建制。
三、秦汉时期
---从闽中郡、南海国、冶县到东部侯官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征服百越以及边境的其他民族,又增设了桂林、象郡、南海郡,并把闽越故地划为闽中郡。至此,秦分天下共四十郡。
《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郡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当时秦王朝认为闽越远离中原,为“荒服之国”,不易统治。所以,秦末派郡长到闽中来,只削除了原来闽越族的王的称号,由他们改用“君长”的名号继续统治。从没有直接委派郡长统治这一点来说,当时,闽中还只是秦名义上的一个郡。但闽中郡的区划,确实是福建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出现在中国版图上,也是漳州历史上第一次被正式纳入行政建置。
公元前二0九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诸侯为恢复故国也纷纷起兵反秦,闽越族的领袖无诸和摇等也率越人响应。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越人因为当年越灭于楚国而抱宗国深仇,对世为楚将的项羽殊无好感;项羽对越的后裔也始终怀有猜忌。因此,在以后的楚汉之争中,无诸和摇便弃楚从汉。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后,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今福州)。由于闽地僻处海隅,远离中原,加上闽越民性骠悍,汉廷总觉得是一隐患,于是便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以限制闽越国的势力。公元前一九五年(汉高祖十二年),汉廷另立了一个南海国,封闽越族的另一个首领织为南海王。南海国辖地相当于今闽粤交界处的潮州、汀州、漳州等地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这样,今漳州辖地在当时便分属闽越国和南海国。两国以漳浦梁山山脉盘陀岭的浦葵关(汉代故关)为界,盘陀岭以南属南海国,以北属闽越国。
汉文帝时,南海王反,淮南厉王刘长派将军率兵平后。南海王降,汉廷迁南海人民于淦(今江西清江一带)。原南海国故地尽归南越国所有。当时,南越国的揭阳县(原南海国故地)包括今广东潮州、梅县一带及福建云霄、诏安等县及漳浦部分地区。因此,南海国灭亡后,今漳州辖地还是以梁山山脉蒲葵关为界,分属闽越国和南越国。
闽越国势力强大,屡和汉廷分庭抗礼,汉廷多次出兵问罪。至公元前一一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再次兴师征伐,闽越国遂亡。平定闽越国后,汉中央政权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强化这一地区的统治。汉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于是命令军吏把闽越人全部迁到江淮一带。这是闽越族的一次大规模北迁。这一迁徙的诏令,虽被官吏军健坚决执行,但不管如何也不可能把人全部迁走,何况闽越地多崇山峻岭,躲藏的人很多。于是汉廷只好另立冶县,统辖闽越故地,隶属会稽郡,县署在冶(今福州)。冶县是福建最古的一个县名。当时,今漳州地域除云霄、诏安及漳浦一部分属南海郡揭阳县外,余皆属冶县。至此,漳州地区隶属于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就宣告结束了。
东汉时,冶县更名为东侯官。据王国维考证:“侯官者,都尉之属也。”王国维又说:“窃意武帝初置会稽东部都尉,本治冶县……后徙回浦,尚留一侯官于此,以其他为东部都尉下侯官所治,故后汉时谓之东部侯官,或但谓之侯官,因以为县名。”秦汉时郡的长官称为“都尉”,“侯官”系都尉之下的武弁官名。会稽郡的首府设在钱塘,置一都尉。冶县立后,因地域广阔,遂增设一都尉,称为东部都尉,驻在冶县。后东部都尉移驻至回浦,另设一侯官统治冶县,被称为东部侯官,亦省称为侯官。后来以官名代地名,冶县便易名为东侯官。所以,在东汉时,今漳州地区是以梁山山脉蒲葵关为界,分属于会稽郡的东部侯官和南海郡。
四、三国鼎立至西晋
--孙吴开发闽中至立建安、晋安两郡
公元一八四年(东汉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义,宣告东汉王朝土崩瓦解。三国时代,孙吴偏处江东。公元一九六年(汉献帝建安元年),孙策出兵打败会稽郡太守王朗。王朗由海路逃奔东侯官,孙策尾随追击。这是东吴第一次进军福建,但兵力仅及闽江中下游。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当时驻守闽中的东吴兵力薄弱,遗民不从节制,多次反叛。闽中是东吴的后方,为抗击曹魏,东吴须从闽中征集兵员和劳力,并要依藉闽中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建造战船,因此孙权先后多次派兵入闽。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把闽中建成巩固的后方。东吴政权还在闽中建立发建安郡,下辖五个县,今漳州地区当时分属建安郡的侯官县和南海郡的揭阳县。
公元二八O年(晋武帝太康元年),三国归晋后,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于公元二八二年(晋武帝太康三年)析建安郡地,立晋安郡。至此福建有两郡:
建安郡辖七县:建安、吴兴、东平、建阳、将乐、昭武、延平,辖地相当于今全闽北,郡治在建安(今建瓯)。
晋安郡辖八县: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户四千三百。郡署设在侯官。辖地相当于今闽西和沿海一带。今漳州地区的大部分当时属于晋安郡的晋安县。
今漳州地区的另一部份,即漳浦梁山山脉盘陀岭蒲葵关以南的地方,在东晋末年建立了绥安县,隶属于广州义安郡。绥安县包括今日漳浦部分地区和云霄、诏安等县。绥安县是今日漳州境内最早立县的一个县份。
总之,在晋代,今日漳州的辖地分属于晋安郡的晋安县和义安郡的绥安县。
五、南朝至隋
----大加并省入龙溪
西晋之后,中国社会又进入了长期分割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在南方,东晋之后,虽经五代更迭,但社会还相对稳定。南朝至梁武帝时,为了协调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他大量增设州、郡、县,增加文武官位,以安插求官的士族地主。梁天监中,遂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后来,又在现在的龙海、华安一带建立了龙溪县,在现在的南靖、平和一带建立了兰水县,两县都属于南安郡。今龙海、华安、长泰及漳浦的一部分当时应属于龙溪县。今南靖、平和当时应属于兰水县。今云霄、诏安及漳浦的一部分当时仍属义安郡的绥安县。
南朝陈建立政权后,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南安郡先属闽州。闽州,陈朝永定年间置,不久改为丰州,州署设在晋安郡(今福州市)。
公元五八一年。隋统一中国。隋为巩固中央集权,提出“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改丰州为泉州,废建安、南安二郡。公元五九二年(开皇十二年)并兰水、绥安二县入龙溪。到这个时候,今天的漳州才结束了以梁山蒲葵关为界分属两郡的局面,终于形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公元六O六年(隋炀帝大业二年)改泉州为闽州。翌年,又改闽州不建安郡。至此,闽中全境合并为一个建安郡。下设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今漳州辖地当时即为建安郡龙溪县地。
六、唐
---建州于漳江之畔
公元六一八年隋亡唐立。李渊起兵之后,群雄相率来降,他不得不采用多立州县的办法来安置这些降归的大小首领。李世民登位之后,以为民少官多不宜于富国强兵,又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把全国分为十道,临时抽员按道分巡检查。唐初福建属岭南道,开元间割属江南东道,后又自成一道。
唐初福建分为泉州(治今福州)、丰州(治今泉州)、建州(治今建瓯)三州。今漳州地属丰州龙溪县。贞观初废丰州入泉州,龙溪县又隶于泉州。
公元六六九年(唐高宗总章二年),唐高宗派陈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名来闽,接替曾镇府镇闽。不久,其子陈元光也随后入闽。据《白石丁氏古谱·懿迹纪》说,当时闽南一带的情况是“负山阻海,林泽荒僻,为獠蛮之薮,互相引援,出没无常,岁为闽广患”。因此,陈政南下后,战事就逐步升级,几经战伐,才进军到今绥安故地。公元六七七年(唐仪风二年),陈政病逝,陈元光袭任岭南行军总管事。陈元光为开发这一地区,巩固唐王朝的东南边陲,奏经武则天批准,于公元六八六年(唐垂拱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潮、泉二州设置漳州,州署设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内)。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的第一任刺史。
与建州同时,还立怀恩、漳浦二县。
为什么命名为漳州呢?原来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出征于临汾、上党等郡,清漳河一带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以后,当他屯兵于云霄境内的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便名云霄之江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又为州治之所,陈元光便命州名为漳州。
漳州的建立,加强了这一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巩固了唐王朝的东南边陲,为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以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中原灿烂的华夏文化,在这荒服之地发扬光大,民族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一起开发这片富饶的土地,成为同甘共苦的兄弟。这一切不仅保证了漳州地区一千多年来不可能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而且为漳州后来成为一个发达的沿海膏腴之地奠定了基础。陈元光对漳州开发的历史功绩是应予充分肯定的。历来漳州群众普遍尊崇他为“开漳圣王”,是有一定根据的。
公元七一六年(唐玄宗开元四年),因西林地多瘴疬,第三任刺史、陈元光之子陈响应乡老余若讷等请求,迁州署至澳川(今漳浦县城区)。这是漳州州署的第一次迁移。当时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一部分。
到了唐中叶,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失去土地的农民相率逃亡,加上以官吏为首的集团贩卖人口,因而人丁锐减。而唐代划定州县的标准,是根据户口的多少。怀恩县设置后,由于户口大量流亡,于公元七四一年(唐开元二十九年)被撤销。怀恩撤销后即割泉州的龙溪县来属。这是漳州建州后第一次扩大辖地。
公元七四二年(唐天宝元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漳州亦易名为漳浦郡。公元七五一年(唐天宝十年),漳浦郡录岭南道。公元七五八年(唐乾元元年),复名漳州。公元七六O年(唐上元元年),又改隶江南东道。公元七七七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观察使皇甫政奏请割汀州的龙岩县来属,次年获准。至此,漳州下辖漳浦、龙溪、龙岩三县。这是漳州建州后第二次扩大辖地。
公元七八二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柳少安任漳州刺史。他在巡视龙溪时,很赞赏龙溪(今漳州 )“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回顾”的地理形势,认为正是建州治的好地方。于是便具疏申请,但未获准。柳少安离任之后,陈谟继任。他又向观察使建议,终于在公元七八六年(唐贞元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获准在龙溪设州治。于是,州治又从漳浦李澳川迁至龙溪。这是漳州州治的第二次迁移。
七、五代十国时期
---易名南州
从公元九O七年(唐天佑三年),朱温灭唐,至公元九六O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中国历史进入大分裂,大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黄巢起义后,率众十万渡淮,转战大江以南,而后由浙江入福建。于公元八七九年(唐乾符六年)初经漳州入粤。
公元八八一处(唐熹宗中和元年),淮河上游王绪组织起义军攻克寿、光两州。公元八八五年(光启元年正月),王绪率人马入临汀、漳浦。以后王绪被部将王潮取代,王潮率军攻占了整个福建。
王潮去世后,传弟王审知,王审知去世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至公元九三三年,王审知次子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这时闽分为七州,即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年)等。漳州即为大闽国之一州。
公元九四五年(闽王延政天德三年),闽国为南唐所灭。公元九四六年(南唐保大四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董父名“章”,与“漳”同音,董思安为避讳就具表申请改漳州为南州,并获准。董思安以一己之讳,易一地之名,历二十年。一直至公元九六六年(宋太祖乾德四年)南州才复名漳州。
八、两宋
---陈洪进献地 增领长泰
公元九六O年,赵匡胤推翻后国,至一一二七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徽、钦二帝被浮,史称“北守”。一一二七年五月(建炎元年)赵构于南京称帝,至一二七九年,史称“南宋”。
两宋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是承袭唐、五代的州、县制(宋与州平列的还有府、军)。州县之上的路,是承袭唐的道。宋改道为路,路设转运使、转运判官,主要是管理所属州县的水陆转运和财政税收。以后权力逐渐扩大,也兼管民事和刑法,实际上已具有行政区划的性质。
公元九四六年,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废刺吏王继勋,割据泉、漳二州。公元九六二年(宋太祖建隆三年),留从效死。次年,牙将陈洪进夺取兵权,继续称霸一方。直到公元九七八年(太平兴国三年四月)陈洪进献地归宋,泉、漳二州才正式归顺宋王朝,属威武军节度使。雍熙二年归福建路。至此漳州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公元九八O年(太平兴国五年),割泉州长泰县来属。长泰原属泉州,因距州治太远,故割归漳州。至此漳州领县有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四县。
北宋时,漳州还是比较荒凉的地区,有些地方甚至还有象群为害。宋彭乘《墨客挥犀》记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可见当时漳州城内还远远未得到开发。但辽金之乱后,漳州则是完全可靠的后方。宋廷南渡,中原士族避乱入闽而至漳者甚多,今漳州浦南、华安丰山、漳浦湖西等地就有赵家皇族的后裔。
九、元
--创立行省 增置南靖
公元一二七九年,南宋覆灭,蒙古贵族建立了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元。元朝的地方政权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元史·地理志》说:“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隶省者。”可见元代府、州、县的领属也因地而异,没有定制。
元建国后,在闽先置泉州行省。《元史·世祖本纪》又载:至元十七年,复“置行中书省于福州。”时福建设置两行省。
元军南下,先有文天祥组织武装抵抗,后有陈吊眼义军抗元。漳州至一二七八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再陷于元军,才开始纳入元的版图。
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年三月“并泉州行省入福建行省。”同月“置福建道宣慰司,复立行中书省于漳州,以中书右丞张惠为平章政事,御史中丞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左丞,并行中书省事。”
元朝设置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军事措施,以后才成为地方政权最高一级的长官和政区。元代程钜夫《论行省》说:“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元史·百官志》七:“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大约在一二九一年(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新行省制度基本形成以前,行省大都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在地方主持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这是行省一般是因事而设,事已则罢,还没有稳定的治所和辖区,是一种军管区性质的机构,还不是地方政权的省级区域。
漳州于一二七九年(至元十六年)升为路,领县四:龙溪、漳浦、长泰、龙岩。漳州上隶的福建行省,变动颇多。据《福建通志·建置沿革》:至元“十五年置福建行中书省,十六年改置宣慰使司,俱治福州。二十年复置行中书省。二十二年改置宣慰都使司,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罢宣慰使司置行中书省如故。二十四年改为行尚书省。二十八年改置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九年复置行中书省》。”以后虽有变化,但只是名称改变而已。
一三四八(元至正八年),漳州立分元帅府。据《元史·百官志》载:“至正八年十二月,以福建盗起,诏汀、漳二州立分元帅府讨捕之。”元制,相当行省的还有都元帅府。行省之下的宣慰使司,如有战事则兼为统军的元帅府。因此,分元帅府也还是省的下一级的军事指挥机构,并未改变漳州政区的地位。
元统治期间,漳州辖地增添一县:一三二二年(元英宗至治二年),龙溪、龙岩、漳浦交界处,因距各县署地偏远,且山岭连亘,不便于统治,于是析三县部分地区另置南胜县,县署设在九围矾山之东(今平和县南胜境内)。辖地约为今平和、南靖两县地。
一三三七年(元顺帝至元三年),因南胜县境内李胜等起义,遂徙县署于小溪琯山之南(今平和城关旧县村)。一三五六年(元至正十六年)南胜县尹韩景晦以地僻多瘴,又徙县署于双溪之北(今南靖县靖城),并改南胜县为南靖县,意为“南立靖也”。
总之,元朝末年,漳州路属福建行省,下领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五县。
十、明
---漳州置县倍增
公元一三六七年元朝亡,朱元璋即帝位,国号“明”。
明初仍袭用元朝行省旧制。至洪武九年,朱元璋以为行省权力太大,才将属于行省的兵、民、财政三大权委交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由于民政为布政使司所管,所以官制也称布政使司为代政区。明制: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元漳州路为漳州府。明漳州府先后共领县十,除旧有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外,还先后增设五县:
一四七O年(明宪宗成化六年),因龙岩九龙乡距县署地偏远,为便于控制,析九龙乡和居仁等五里,另置漳平县。《漳州府志·疆域》说:“漳平者,漳上流,山中平衍也。”故取名为“漳平”。
一五一九年(明武宗正德十四年)立平和县。明正德间,象湖、箭管等处发生农民暴动,声势十分浩大。军门王守仁不得不调闽、赣二省兵力镇压。事后,为防范农民再次举事,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乃于河头大洋陂(今平和九峰镇)建新县,同时又割南靖的清宁、新安二里归属。据王守仁《再议平和县治疏》云:“照得县名须因土俗。本职奉委亲历诸巢,询知南靖县河头等乡俱属平河社,以此议名‘平和县’。”这就是平和县县名的由来。
一五三O年(明世宗嘉靖九年),改南诏千户所为诏安县。南诏千户所原属漳浦县三都,一五O五年(明孝宗弘十八年)置。经过二十多年,南诏周近的二、四、五等都,已“人烟稠密,舟车辐辏”,成为“海滨之一巨镇”。又因这一区域处闽粤交界之要冲,但却距漳浦县治偏远,所以另立为诏安县,取“南诏安靖”之一。
一五六六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于龙溪县靖海馆设海澄县,又析漳浦县部分地区归属。
一五六六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改龙岩集贤里之东西洋巡检司为宁洋县。集贤里入于龙岩、大田、漳平、永安交界处,距各县治甚远。嘉靖四十一年,集贤里发生暴动,经数年才被镇压下去。明当局以为“盗贼生发皆以为渊薮”,所以就在这里新建宁洋县,同时割大田、永安二县部分地区归属。
十一、清
---割出龙岩、漳平、宁洋
公元一六四四年明亡,统一的清帝国建立。
清行政区设置分四级,最高一级称省。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直隶州;与县并行的有厅和州。
一六四六年(顺治三年)十月十九日,清兵由漳平北溪攻入漳州,以后各县相率归属,漳州入清版图。
清袭明制,漳州府属福建省布政使司,府领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龙岩、漳平、平和、诏安、宁洋十县。雍正十二年,闽浙总督郝玉麟因龙岩地理位置和经济人口发展,奏升龙岩县为直隶州,并割漳平、宁洋归属。这时,漳州府领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平和、诏安七县。
云霄镇原为古绥安县地,唐建州时即为州治。清初为镇,因地处漳浦、平和、诏安三县要冲,所以派驻总兵官。一六八一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改驻游击。嘉庆元年割平和二十五保、诏安二保十三村,加上云霄三十保,立云霄厅。至此,漳州府领县七、厅一。
十二、中华民国时期
---两种政权,两种区域
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翌年,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成立后,为表示革除弊政,废府治为道治,并改厅、州为县。
一九一三年(中华民国二年),福建全省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各路均设观察使,以执行政事。当时漳州属南路观察使。
同年,云霄厅改为云霄县。
一九一四年(中华民国三年),改路为道,废观察使,改为道尹。当时观察南路改称为“汀漳道”,定道署于龙岩(时因龙岩道署未就,道尹暂驻龙溪县)。辖县十九:龙岩、长汀、宁化、上杭、漳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云霄、龙溪、漳浦、南靖、长泰、平和、诏安、海澄、武平、宁洋等县。
一九一六年(中华民国五年),以铜山本岛及其周围四十二个小岛,加上古雷半岛,另立东山县。
东山本属漳浦,一三八七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开井尾澳置水寨,景泰年间始移铜山设千户所,并易名为铜山。一七三五年(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割铜山归属诏安,并移漳潮巡检司于铜山。一九一五年(中华民国四年),福建巡按许世英因铜山海岛距诏安县治较远,且中隔大海,诸多不便;另者,因铜山海上交通便利,来往船舶不断,经济较为繁荣,便呈请建县,获准。因铜山名称与江苏铜山同,故复用旧名为“东山”。
一九二八年(中华民国十七年),因龙溪北侧离县治较远,所以曾准备割出,与安溪之宗信、龙涓等地合并,另立一县,取名“华安”。后因安溪割地未成,仅以龙溪县北溪流域之大部分地区另立一县,县名仍为华安。
一九三四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废道治,全省被划为八个行政区。龙溪、海澄、长泰、漳浦、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东山等九县为第五行政区。今漳州辖属之华安,则与龙岩、永安等八县划为第六行政区。第五行政区署设在龙溪县。一九四四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督察专员王吴峰以署所“不甚适中”为由,请迁平和。一九四六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把第五行政区的平和、南靖两县划归第六行政区。
一九四七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重新调整辖县,第五行政区辖有龙溪、云霄、漳浦、诏安、海澄、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十县。督察专员公署改驻龙溪。至此,今日漳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域的基本格局正式形成。
以上是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划分的行政区域的情况。实际上,中华民国时期漳州境内两种政权并存。一九二七年之后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和革命根据地,有了自己的政权和行政区划。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在今漳州辖属区域内正式成立的人民政权,其中属于县一级以上的行政建制的有:
一九三O年三月,在平和张坑成立平和县苏维埃政府。
一九三O年五月,在埔东和村成立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翌年六月在诏安石下村改为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
一九三二年红军进漳后,为统一领导闽南苏维埃政府工作,于四月二十七日成立闽南革命委员会。
一九三二年五月,于龙岩、南靖、漳平交界处成立南平区苏维埃政府,辖红畲、半岭、月水、迎坑等地。至一九三六年二月,正式成立岩南漳军政委员会。
一九三二年五月,于南靖科岭成立靖北苏维埃政府,辖属有南靖、平和、永定、龙岩四县边区地带。至一九三五年夏改立岩永靖军政委员会,辖龙岩、永定、南靖三县交界地区。至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又成立永和靖军政委员会,辖永定、平和、南靖三县边区。
一九三四年在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于平和欧寮成立中心区政权,下辖三坪、韭菜坑、龙岭、山城等十四个乡的苏维埃政府。一九三四年三月古八日,正式成立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
漳州地区的革命根据地是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分,边区县的名称随着革命发展的需要时有变动。同时,由于斗争残酷,所辖地区也呈现着拉锯状态,但红区政权始终存在。因此说,国民党统治时期,漳州地区也是两种政权、两种区域并存的时期。
此外,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军联合国民党内李济琛等部分反蒋势力,在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及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漳州为龙汀省署所在地。
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于漳州东坂后(今芗城区青年路)礼拜堂举行“龙汀省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龙汀省下辖: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平和、诏安、云霄、东山、华安、龙岩、漳平、宁洋、永定、上杭、武平、边城、清流、明溪、宁化、长汀等二十一个县。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日,由于国民党政府调动十万军队入闽围剿,闽变失败,此段历史即告结束。
十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福建重新划分行政区。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决定,原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不变。
一九五O年四月一日,又改为“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一九五O年十月又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一九五一年六月,析龙溪县署所在地,增设漳州市。至此,龙溪地区专员公署辖十县一市。
一九五五年三月,龙溪地区专员公署又改为龙溪专员公署。
一九六O年九月,龙溪与海澄两县合并,称为龙海县。龙溪专员公署辖九县一市。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从此进入十年浩劫的特殊历史阶段。一九六七年二月“造反派”夺权。六月,由闽南支左部队成立“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一九六八年五月,经福州军区批准,成立“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帮”。一九七八年三月,成立“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一九八五年六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溪地区行政公署,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建立了市管县的新的行政体制。
一九 年 月,经国务院批准,龙海县改为龙海市。漳州市辖八县一市一区。
一九九七年,为扩大城市规模,析龙海市的步文、郭坑两镇,成立龙文区。至此,漳州市辖辖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县、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等二区一市八县。
注:本资料摘自漳州建州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办公室编撰的《漳州行政区域的历史演变》
[ 发表时间:2007-9-16 15:11:27 ]
漳浦郡第 6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0.56
《宋史》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
漳州,下,漳浦郡,军事。崇宁户一十万四百六十九。贡甲香、鲛鱼皮。县四:
龙溪,望。有吴惯、沐犊、中栅三盐场。 漳浦,望。有黄敦盐场。 龙岩,
望。有大济、宝兴二银场。 长泰。望。太平兴国五年,自泉州来隶。
[ 发表时间:2007-9-16 15:12:55 ]
哪来的淳佑《漳州府志》第 7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0.56
宋朝漳州不叫漳州府,哪来的《漳州府志》?
明清是漳州才叫漳州府,明清时才修有名字叫《漳州府志》的漳州志。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漳州府志》。《漳州府志》称淳佑年间修的漳州志为“淳佑志”,“淳佑志”应该散失。如:
明万历《漳州府志?寺观》卷之十二载:“南山报劬崇福寺,在城外南厢。按淳祐志:宋乾德六年,刺史陈文颢建报劬院,后改曰:‘崇福’,今以报劬崇福并称。元至正九年重建。国朝永乐间修后改院为寺。嘉靖二十四年火,寺僧圆性募缘重建。隆庆元年,寺僧行钦募缘重修。”
漳州淳祐志是否记载有
[ 发表时间:2007-9-16 15:23:02 ]
淳佑《漳州府志》的出处——网上文章第 8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0.56
淳佑《漳州府志》的出处:一个隐姓埋名的作者文章,一字不差,连标点都一样。下面是出处原文:
文章网址:1、http://www.ycll99.com/detail.do?action=detail&ID=48891
2、http://book2.up2c.com/book/article/200708/354300.html
蔡襄《漳南十咏》浅析 作者/萧然人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以书法闻名以世,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蔡襄同时也是北宋一代名臣,是一位卓有见识的政治改革家,又是当时朝野出名的散文家、诗人。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
全宋诗收录蔡襄的诗作四百多首,其中山水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漳南十咏》是其山水诗中唯一的组诗,写作时间较为集中,写于蔡襄任漳州军事判官期间,是其早期诗作的代表。
一、《漳南十咏》之白云亭
云擎翚槛翠岩巅,石老松皴不计年。
举世觉来空白日,几人游去上青天。
醉看绝壑都无地,啸倚清风只恐仙。
花晚春残无限意,他时回首定依然。
《方舆胜览》卷十三记载:“白云亭,在开元寺,蔡君谟有诗。”漳州开元寺全称“开元净慧万岁禅寺”。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原址在漳州市漳浦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定名开元寺。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所更移而迁动,重建于龙溪县城芝山之麓(今漳州市城区市政府大院里)。嗣后,寺院规模逐步发展,规模最大时,有藏经殿、法堂、戒坛、正殿、方丈碧玉堂、大圆觉海堂、应真阁、千佛阁、鲸音楼、御经楼。旧有唐明皇铜铸御容,及宋太宗皇帝御书经疏一百二十卷,有八分双钩飞白诸体。又仁宗皇帝篆书“明堂”二字、飞白书“明堂之门”四字。今俱散失,楼阁亦废。
“云擎翚槛翠岩巅,石老松皴不计年。”起句从描写景物入手,翚槛,飞槛,翚字兼有色彩斑斓之义。起句写亭之形、亭之险、亭之美,对句从侧面描写亭之古老。“举世觉来空白日,几人游去上青天。”佛以为众生不觉,故而传法,此联反说,白日当空,举世皆觉来,又有几人能上青天?颔联用流水对发感,白云亭在开元寺中,睹众生拜佛之相,故有此感。“醉看绝壑都无地,啸倚清风只恐仙。”颈联写人之形,在白云亭中游玩、喝酒,醉中看绝壑,下临无地,欲啸倚清风,又恐如赵飞燕般被风吹去。此联颇堪玩味,君谟作此诗时,年仅二十来岁,高中进士,少年得志,表面上看来,应该是春风得意。但此时君谟的心中,却隐隐有一种对前程的担忧,或者是对“上天无门、下临无地”的感叹,暗喻自己一无根基、二无君宠。“花晚春残无限意,他时回首定依然。”花已晚春已残,暗喻青春将逝,而壮怀却难酬。蔡君谟当时虽高中进士第十名,却未入馆阁,外放到偏僻的闽南,文才灼灼,却担任军事判官,不免会有些落落之绪。此中无限的意绪,以后回忆时,应该还是依旧如此,表达出一种对前程信心不足的感受。
二、《漳南十咏》之陈将军庙
曾凭水栅誓长江,报国全躯事不双。
力屈已嗟关羽死,势孤犹笑李陵降。
宿坟古剑龙腥匣,坏壁灵旗兽缠扛。
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钱祈福暗尘窗。
威惠庙位于漳江边的云霄城西门外,地属云陵镇享堂村。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古称陈将军祠,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赐名威惠庙。威惠庙祭祠的陈元光是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所尊奉的“开漳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仅13岁的陈元光就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安定闽粤边陲,实施绥靖开发,维护唐王朝实现国家多民族统一。父病殁后,元光袭职,拓地千里,开屯建堡,使边荒安定,岭表悉平,功封鹰扬将军。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获准在云霄漳江之畔建置漳州治所,漳浦县附州治而设,旋继置怀恩县。陈元光受命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创办府学,兴农惠工,创立了开漳文化。
蔡襄此诗借对陈元光的感慨,抒发怀古之情。“曾凭水栅誓长江,报国全躯事不双。”起句所言之事暂未考,疑是说陈政、陈元光入漳时在九江江畔"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与蛮獠长期对峙。也可能是说陈政、陈元光自长江水系入闽。“报国全躯事不双”,景云二年(公元711)十一月初五日,少数顽寇纠党复叛,潜入云霄拜岳山。陈元光率轻骑抵御,遭叛将蓝奉高刃伤而卒,葬于火田大峙原,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民间传说陈元光被蛮将蓝奉高断头而死,从此诗看来,蔡襄可能也听过这种传说。
“力屈已嗟关羽死,势孤犹笑李陵降。”以关羽、李陵之事喻陈元光之忠义节气。其中用关羽之死喻之,疑影射陈元光断头之说。“宿坟古剑龙腥匣,坏壁灵旗兽缠扛。”此联写将军庙之状,宿坟,经久之坟;龙腥,刀剑所带的铁腥味。兽缠,雕刻着缠兽的柱子。历经数百年,将军庙已呈衰破之象。“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钱祈福暗尘窗。”神理虽高,人意相近,民众已奉将军为神祇;楮钱,冥纸,民众烧香祈福,烟火缭绕,暗尘侵窗。
此诗以陈将军事迹发端,赞其忠义,写百姓感于将军之恩,立庙尊神之事,提出了神灵之道与人意相近的看法,表达了对陈元光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将军庙的衰破发出了感慨,英雄已矣,物是时移,追思渐少了。
三、《漳南十咏》之城东水阁
亭上芳樽惜别人,亭前斜日欲归轮。
伤心定是丹枫树,拂面空来紫陌尘。
岁月暗惊山色古,愁情长与草芽新。
何时此地回飞盖,寂寞栏干又一春。
漳州城东水阁,今不复存,暂无考。此诗应是赠别之作。起句运用对比手法,分写水阁之景,亭上置酒,依依惜别之人,亭前日渐西斜,欲归之势。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引入一个看似无关的景物――丹枫树,用的是第三者的视角:人也将去,日也将落,时也将移,而伤心的定然是常居于此的丹枫树,人去后,时移后,当只有紫陌飞尘拂面空来。颈联笔势顿起,视角放开,将别情置于岁月的背景之中。在岁月中回首,暗惊这日暮山色的亘古凝重,别愁离绪,将如草芽年年新生一般,长驻我心,生生不息。“何时此地回飞盖,寂寞栏干又一春。”飞盖,状车辆之疾行,典出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尾联发出感叹,这一别,何日您能驱车重归此地,让这经久寂寞的栏干,又一次感受春天的气息。
此诗清新自然,张驰有度,善用拟人手法,将离别的惆怅情绪写得绵长隽永。
四、《漳南十咏》之东郊
苒惹晴云酿雨时,东城无处不芳菲。
斜坡草短孤麛卧,平垅麦深双雉飞。
照坞乱花惊客眼,罥空轻絮点郎衣。
年来意气多覊束,无复长楸带酒归。
此诗为蔡襄出游漳州东郊之作,具体背景暂无考。首联写东郊景物节气。苒惹,缭绕升腾的样子,这是一个春天,芳菲遍地,飞云缭绕升腾,天气渐阴。“斜坡草短孤麛卧,平垅麦深双雉飞。”麛,小鹿;雉,野鸡。想不到宋时漳州东郊还有鹿,现在是连野鸡也见不到了,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漳州东郊还有很多良田,麦子收获一般是在初夏,麦犹深,也是写春天时节。此联描写一幅繁荣、安宁、和谐的春天画面。“照坞乱花惊客眼,罥空轻絮点郎衣。”此联还是描写春景,但引入了人物,客与郞,说明踏春的游客还是不少的。罥,悬挂的意思,乱花、轻絮,言繁花盛柳,物华灿灿。尾联入意,描写心情。“年来意气多覊束,无复长楸带酒归。”长楸,古代常以高大的楸树种于道旁,故长楸多指大路。一段时间以来,心中意气多受覊束,没有再行带酒出游之举了。
此诗一方面抒发对自由、疏放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借对春天繁荣景象的描写,抒发心中被覊束的郁郁之气。
五、《漳南十咏》之龙台
试看初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
树色一番连雨净,溪光几曲抱山来。
云归深洞天形瘦,风落前村笛弄哀。
拟结青楼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
《漳州诗存》有注:《漳州府志》题作《龙亭山》,首句作“要看红日照龙台三句作“桃色一番经雨活”。
龙亭山,即腾龙山,又名龙文山,是座泥土合岩石平地突起的小山,上面奇石攒聚,可以俯瞰西溪风光。传说古时有龙从溪中腾飞升空,因此在此山丘上建亭纪念,名曰“云龙亭”。后来亭圯。至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龙溪知县刘良璧征得里人林编捐献巨资,建成一座七层石塔,石塔峙立在龙溪学宫(即孔庙)前,世称为“龙文塔”,附近还有座“魁星阁”,掌管文运的神殿。
要读懂此诗,上述背景十分重要。此诗写于龙溪学宫建造之前,虽是山水诗,却透露了当时拟建龙溪学宫的信息。首联写龙亭山清晨之景,“试看初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初日,初升的太阳,照在龙台之上,花障开处见白玉高堂。“树色一番连雨净,溪光几曲抱山来。”这是一个连日雨后的早晨,树色特别的清新、明净。溪光闪耀,环抱着青山蜿蜒而来。“云归深洞天形瘦,风落前村笛弄哀。”因为是雨后初晴,云儿刚刚归返深洞,天还显得有些清瘦。风儿吹过村前,带来一阵哀怨的笛声。此三联,由近及远,将雨后初晴的龙台景色描绘得十分清丽、轻婉。“拟结青楼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尾联是景色的观感,在这么好的地方,准备建一座华丽的楼房,书遍题咏,陈思王应该不会吝惜斗量之才吧。“青楼”最早是指帝王的住所。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可见,“青楼”原先乃是帝王之居,后来泛指华丽的楼房,至两宋后,才多用于妓院别称。三国时曹植有诗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指的就是华丽的高楼。此联中用的是青楼的本义,暗指学宫。思王与斗量才,思王即陈思王曹植。晋代才子谢灵运说过:“天下才学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因此形成了以斗量才的说法。另外,首联的白玉堂不知是否实指龙亭山上的魁星阁(暂无考),若是,魁星本是北斗七星勺上第一颗星,因此有为首第一的意思,而魁星所居之勺如斗,因此形成了魁星以斗量才的说法。首尾联隐然相合。
六、漳南十咏之满月池亭
有客高怀脱世尘,碧湾晴槛乐游频。
无心自合波中月,照影谁分鉴内人。
莎砌乱蛙争噪雨,杏梁双燕欲留春。
长年老厌趋豪末,来揖孤云作上宾。
《方舆胜览》卷十三记载:“满月池,在开元寺,蔡君谟尝有诗。”这首诗也是写于开元寺中,与白云亭诗心境略似,只不过这次游亭,君谟与友人前往,诗中表达一种追求出世、淡泊、疏放的心态。
“有客高怀脱世尘,碧湾晴槛乐游频。”这位友人是出世高怀的人,乐于悠游于碧湾晴槛之间。
次联“无心自合波中月,照影谁分鉴内人”,颇为难解。满月池,疑是一圆池,自合波中月,圆池合圆月,景上亦巧恰。“照影谁分鉴内人”照影之时,谁又能分得清鉴内之人。鉴,本义是盛水的大铜盘,此处用来喻池、喻镜。此联与上下联相比较,显然非寻常景语,疑有典。经查,温庭筠有句:“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月随波动碎潾潾,雪似梅花不堪折。”孟郊有句:“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试以此二典解释,波中月为虚假之象,鉴内人为徒有其形,此联或可解为:无心迎合虚假之象,无意分清人之形神,表疏放淡泊之意。或寺中此池有供信男信女观月照影之习俗?(纯属猜测,已无可考)
“莎砌乱蛙争噪雨,杏梁双燕欲留春。”此联写暮春之象,莎砌,长草的台阶;杏梁,杏木之梁。山雨欲来,蛙声嘈杂;春将归去,飞燕繁忙。此联也疑非实象,用于喻世态而已。从中二联之意象来看,并无关联,应是意脉相通:出尘之客,悠游山水,无心迎合虚荣之世象,无意看清世人之心神,不问世间纷扰与离合。
尾联“长年老厌趋豪末,来揖孤云作上宾。”豪末,毫末,喻琐事。孤云,喻高怀脱世尘之客,愿能摆脱琐事,与客同行,逍遥尘外。
七、漳南十咏之南溪
近郭溪光绿好裁,雨晴波底敞楼台。
荫堤佳树千围合,掠水轻舟一箭开。
惊钓寒鱼拖糁去,忘机闲鸟信潮回。
官余拟欲祛尘意,书遍平沙我独来。
南溪,九龙江支流之一。此诗为蔡襄官余游览之作。起句化自唐崔橹之句:“薄带轻烟翠好裁”。“雨晴波底敞楼台”水中倒影,晴、敞二字十分生动。首联描写南溪近城郭段雨后初晴的风景。颔联从岸到水“荫堤佳树千围合,掠水轻舟一箭开。”起句以夸张手法写堤上之树,千围合,形容树干粗大。轻舟掠水如一箭射开般迅捷。“惊钓寒鱼拖糁去,忘机闲鸟信潮回。”糁,饭粒,这里泛指鱼饵,寒鱼上钓,拖饵惊窜,水鸟悠闲,随潮泛浮。两联写景,分写岸上、水上、水中,形成动静相衬,构成层次丰富的佳景。“官余拟欲祛尘意,书遍平沙我独来。”尾联抒意,官余,官事之余。业余时间,我到这里来消遣,想要去除尘心,在沙滩中写遍心事,却依然孤独。
八、漳南十咏之齐云阁
紫阁青梯压翠岑,春情秋思共登临。
雨岚供眼横千掌,星汉垂帘直半寻。
忍别朱栏真俗吏,独栖珍树祗仙禽。
当年人事多奇尚,拟托岩扃息寸心。
宋代的时候,漳州有齐云阁、齐云院等景致,现已不存在。
“紫阁青梯压翠岑,春情秋思共登临。”紫色的高阁,青色的阶梯高居在翠绿的小山上。岑,小而高的山。我曾经和春天的景致、秋天的思绪一起登临。“雨岚供眼横千掌,星汉垂帘直半寻。”春日里,雨中濛濛的雾气,如同千只手掌横在眼前。秋夜中,星星象珠帘垂落在天空,离人简直只有半寻那么远。寻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八尺曰寻”,也就是说,一寻有八尺。汉《小尔雅》也提到“度寻舒两肱也。”度量“寻”长,舒开两臂,两臂的长度就是一寻,半寻,可以引为“伸手可得”。
“忍别朱栏真俗吏,独栖珍树祗仙禽。”那些忍心与朱栏相别的,真是俗吏,而在珍贵的树木中独自栖息的,只有仙禽。古人把凭栏作为寄托思绪的一种表征。韦庄有句:“日高犹自凭朱栏,含颦不语恨春残。”蔡襄此联既对那些攀庸附雅、不解风情的俗吏进行讽刺,也寄托了对卓尔不群的“仙禽”的敬仰。紧接着收结,“当年人事多奇尚,拟托岩扃息寸心。”也是这种敬仰的进一步表述,奇尚当年的人事。齐云亭中有何盛况,是否山间曾有高人隐居,目前已无考,但蔡襄当时肯定是以某事譬喻,寄托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无为的心绪。
九、漳南十咏之西湖
湖上山光一笋青,佛宫高下裹岩扃。
烟收水曲开尘匣,春送人家入画屏。
竹气更清初霁雨,梅英犹细欲残星。
吴船越棹知何处,柳拂长堤月满汀。
漳州市芗城区芝山镇的湖内村,旧称西湖社。唐宋时村庄滨临古西湖,古西湖大概就在今天村口的稻田到西洋坪一带,当时西湖景致悠远开阔,连通九龙江水,如今西湖湖水已消融在这一片农田近千年。
“湖上山光一笋青,佛宫高下裹岩扃。”足以见当时水色山光相衬映,景致宜人。湖上山光,从湖的方位来看,如一支青笋的应该是芝山,从对句“佛宫高下裹岩扃”便可推断。从《白云亭》一诗的考证中可知,开元寺当时就在芝山上,所以有高低错落的佛宫。
“烟收水曲开尘匣,春送人家入画屏。”此联写景清雅之至,就象是一幅生动的水墨图。尘匣,尘封的匣子。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匣子,青烟袅袅地升起,又慢慢地聚集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春天,把湖畔的人家,送入一幅画屏之中。“竹气更清初霁雨,梅英犹细欲残星。”雨过初晴时,竹林中飘来缕缕清香,梅花还没有完全开放,看上去就象零零散散的星星。“吴船越棹知何处,柳拂长堤月满汀。”从吴越开来的船儿,不知去了哪里。只有长堤上柳树依然飘拂,月光静静地洒满水边的沙滩。从此联中可以看到,当时九龙江水运系统相当发达,从江浙一带的船只可以经海口入江,直抵漳州城。
此诗用柔美的笔调,描绘了漳州西湖的美景,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十、漳南十咏之圆山庙
风雅遗芬岳有神,此山灵祀越千春。
彩毫佳句言犹在,翠剡新词意未真。
绝顶黑林长带雨,曲崖飞磴不留尘。
瘴云收尽秋田熟,跋境肴浆再拜人。
漳州西南面十华里处,有一座圆山,是著名的水仙花的产地。圆山下有座古庙,叫“康仙祠”又名仙祖庙、昭仁庙,世称岱仙岩、大仙岩。据淳佑《漳州府志》记载:
唐时有中丞黄碣,常在长安衢市,见卖药者,身貌堂堂,意非常人,揖而问焉,曰称姓康,居清漳圆山之下。黄公曰:“他日或至,当相访。”
后数年,黄为东南运粮使,发舶安南,止于漳馆。问左右,圆山康长史家所在。曰:“山即目,康之家则不知。”黄公心念不已。暇日,驱马径进山下,睹一祠宫,瞻仰神像,宛如长安所见卖药之容。公始惊,知所遇者,此也。因祷曰:“某之凡心,不知久遇神仙,今漕运安南,委帆俟风,惟王稍赐阳赞,得早善达,当广庙宇以报。”后果如愿。
至乾符中,黄公任漳州刺史,首拜祠下,欲以俸钱移祠山椒。一夜月明如昼,小直防城使陈僚,梦神人身着羽衣,手提彩囊,称姓康,授以诗曰:
卖药因循未得还,却因耽酒在人间。
有心只恋琵琶坂,无意竟登山上山。
迟明,僚以诗闻于公,遂不复移,乃即旧宇增广。表上其事,敕封“西岳康阜王之庙。”黄公有诗云:
西望圆山十里赊,却因相访问琵琶。
而今天子封侯庙,昔日神仙卖药家。
至宋熙宁七年,宣封“通应侯”。宣和四年,敕赐“昭仁庙”。绍兴十二年(1142年),增封“康济侯”,庆元六年(1200年),增封“昭仁侯。”
蔡襄的这首圆山庙诗,写的就是康仙的传说。“风雅遗芬岳有神,此山灵祀越千春。”因康仙能诗,并且有诗流传下来,所以说此山之神有风雅遗芬。灵祀越千春,用夸张的手法,写庙之古,神之灵验,香火延绵不绝。
“彩毫佳句言犹在,翠剡新词意未真。”此联以典发议,彩毫佳句言犹在,指的是康仙托梦寄诗,至今流传。翠剡新词意未真,颇堪玩味。翠剡,多指青青的稻苗,苏东坡有句“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以此义解翠剡新词,似乎不能贯通,另查翠剡新词的典故,没有什么收获。后经诗友小李飞吻及渔唱起三更指点,翠剡还有另一义,指的奏章,例出宋无名氏《满江红》词中句“荐墨未曾乾翠剡,除书已拟封黄纸。”以奏章解翠剡新词,一是在字面上与彩毫佳句属对工整,二是可理解为典出同一传说,即指黄碣上奏朝庭的奏章。蔡襄在此处说奏章意未真,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对黄碣上奏的举动有什么异议,或是疑其求封之举有什么意图呢?或者是有什么更深的讽义?所查史料未予显示,仅能猜测。
颈联写景。“绝顶黑林长带雨,曲崖飞磴不留尘。”圆山顶上,林深树茂,长罩云雨,曲崖高险,石阶如飞悬,尘土难留。结合上联,是否也在说明移寺上山之举既扰民,又不便于拜谒?此景宜多雨季节,蔡襄可能是在春夏之交游圆山庙。
“瘴云收尽秋田熟,跋境肴浆再拜人。”等到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人们不辞辛苦,带着酒肉纷纷再来拜谒。据《漳州府志》、《龙溪县志》云:向圆山仙祖“祈梦多灵验。”“随叩随应,而于功名一事,尤验。且工于诗,每降笔以授人,或感于梦。”“遇岁大比(封建朝代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求诗祷梦者接踵其祠宇。”至今仍缘此旧俗,当每年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之夜,闽南一带的善男信女和回乡的海外三胞,云集仙祖庙祈梦(俗云“圆仙梦”),以卜吉凶,定行止。此联写重阳盛况,也寄托了作者再拜康仙的心愿。
[ 发表时间:2007-9-16 15:3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