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蝎王是属于什么枪:幸福是行为的副产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1:04:53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并在不同的路上寻找。有些人在成功的事业中得到幸福,有些人在蹦极的一霎那捕捉到幸福,有些人在宝宝临盆时体验到幸福,有些人认为幸福自然而然,不用费心去争取。往往是最后一类人能够体会到更为持久的幸福感。

但是,幸福是什么?自古以来,无数哲学家想破脑袋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近代心理学从人性的阴暗面入手,更深地探讨幸福的反面是什么——恐惧、抑郁、失望。过去的一百年内,心理学因为这些对负面情绪的探索而不断推进,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关心程度明显多于幸福和快乐。这种情况直到最后几年才得到改变:“幸福哲学”井喷,也可以说为“积极心理学”。本书的第一章力图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解释这个问题。幸福并非偶然,很多情况下它是积极正面的想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感觉是可以传染的。幸福的父母更有可能拥有快乐的孩子。

在第一章里,您将读到下面的观点:
“幸福感”与“满足感”是不是一回事;
“幸福”的反义词不是“不幸”或“悲伤”,更多时候应该是“沮丧”;
心理学家是怎样测量幸福的;
为什么人与人肢体接触带来的快感要比摸一张500欧元的纸币大得多;
幸福给我们带来什么,当然都是些正面影响;
如果我们每天睡觉之前都能细数当天经历的善与美,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第二章的内容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但是并非简单讲述道理,而是结合儿童具体的事例加以解释。将孩子像粘土一样随意揉捏,或是以一种生动、富有行动力的方式影响他的成长,这两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本书希望能以第二种方式来建设孩子的幸福童年。所以在这一章即将解答下面的问题:婴儿是否能感受到幸福?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能够感知到别人是否幸福?从何时开始,他们会使用“幸福”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成年人通常低估了孩子创造幸福的能力,与大人一样,他们的幸福来自于所做的事。

第三章完全让孩子说话。本章是以幸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调查,我一共走访了1319位生活在萨尔兹堡的少年儿童。他们有些来自普通的家庭、有些被祖父母或是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各有各的幸福;幸福还出现在溜冰场、足球场、马术俱乐部等运动场所,也出现在与一群朋友或单个死党相处的时光里;当没有教育者监管时,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孩子们偶尔也会喜欢校园里的氛围。童年的幸福就是无数张笑脸,这些往往被成年人所忽视:

“我今年11岁了,在我记忆中最幸福的一天是我第一次上骑马课的那一天,当时我大约6岁吧。骑马令我非常快乐,我永远也不想停止这项运动。”

“当我知道,我最好的朋友高中时要去另一个班级时,真是担心极了!我很害怕自己找不到新朋友了,不过事实上正好相反,所有的人都对我非常友好。我感觉非常幸福。”

在另一项对300位教育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回忆他们在12、13岁时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幸福。另外,2007年德国电视二台(ZDF)受联邦政府的委托进行一轮关于儿童幸福感的调查7。过去的报道往往局限于具体案例的描述,缺乏准确的数字,ZDF这些最新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世界。萨尔兹堡地区54%的被调查儿童觉得自己“很幸福”,39%选择“幸福”,只有6%的孩子选择“不太幸福”,1%“甚至有些悲伤”。还是听听孩子们自己的话吧:

“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当我还是小孩时,一个狂欢节小丑想要吓哭我,我家的小狗狂吠着把我救了下来;当我眼部手术结束,再次见到光明时;我幸福是因为我拥有心爱的家人。”

“三岁的时候妈妈送我一个布娃娃,我叫她苏西,每天我都抱着她睡觉、带她出去玩。她让我觉得很幸福。”

“我八岁生日那天邀请了很多小朋友来我家参加聚会。两点整,第一个客人出现在门口,很快大家全都聚齐了。我们把一张旧床垫拉到院子里,在上面打滚、翻跟头。那天真是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就算是刮风下雨,我每天都要在上面玩一会儿。”

第4章的主题是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即使在幼儿阶段,许多积极因素会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教育真的可以使人幸福吗?有专家认为,孩子的幸福感大小与母亲受孕时的状态部分相关,但是就凭我的经验便可以反驳这种说法:我认识一个拥有双胞胎的家庭,两个孩子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个总是脸颊带着笑、眼睛闪闪发亮,另一个习惯保持安静、不停地思考着。幸福并非100%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其中35%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当我对一个孩子微笑并称赞他时,与板着脸、瞪着他的效果肯定不同;同样,孩子们在沙滩上慢跑时的感受肯定不同于每天被父母关在家里。

但是,人们要避免陷入完全以幸福为目标的教育误区。“把幸福当作猎物的人,早已成为幸福的猎物。”意义治疗学创始人维克多?E?弗兰克8曾说过。我认为幸福是行为的副产品,即使对于孩子来说,它都应该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教育要为男孩和女孩们提供一种全方位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而忽略情感因素。如果一个孩子能学会正确面对悲伤,谁能说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呢?正如歌德所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连续多日沉溺在幸福里更难受。”大人况且如此,情绪波动极大的孩子们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就像光明与黑暗的关系一样,幸福也依存于它的对立面。

鼓励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一句简单的“你能做到”便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位11岁的孩子与我们分享她的经历:

“我比现在还小的时候,想要学骑自行车。爸爸帮我坐上车座,我便歪歪扭扭地向前骑,他在后面扶着我。当我们来到一个大下坡时,爸爸突然松开了手,我非常紧张,眼看就要摔倒了。他在身后大喊:宝贝,你能做到的!果然,我自己骑得很好。那一刻我很幸福。”

幸福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育,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开发孩子的能力,还包括赞扬、微笑、集体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包括对饮食的要求。就像是美国著名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的情节,专家推荐孩子应该多吃香蕉,因为香蕉中含有对大脑形成5-羟色胺有促进作用的物质。

本书的副标题中有“给家长的建议”字样,或许正在阅读本书的您与我一样,属于不太喜欢听别人说教的人。作者本人就特别抗拒专家们竖起食指,滔滔不绝地说:“您必须注意……”“我们建议您……”这些善意的忠告常常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总愿意听从自己心底的声音,而且也应该这样(这里的“应该”并非建议,而是基于心理学的经验之谈)。第4章就包含了许多结合幸福心理学、实用性非常强的建议,通常作者会通过故事来说明它们绝非空谈。前面的几章也零星出现过许多建议之言,它们一般会明显地出现在方框里。

不过是与其他时代或是地区的儿童相比,如今生活在欧洲的孩子们具备更好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从物质层面上讲已经非常幸福。他们不会像乌干达的儿童那样挨饿、不会受到战火的威胁。20世纪初时,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250人在5岁之前夭折,当时每片墓地里都有许多代表装饰着天使形象的小型十字架。现在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新生儿死亡率已经降到0.7%,这个数字在梵蒂冈等小国更低。小小年纪就要过一种汗流浃背、满手茧子的生活,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一张拍摄于1936年巴伐利亚森林的照片告诉我们:两个大概10岁的男孩正如牲口一般费力地犁地,他们的父亲站在一旁指挥着。他们幸福吗?或许吧。比他们更早的孩子们每周上学之外,还要按规定去工厂做40个小时的学徒。今天的孩子需要提前学习各类“精英知识”,只因为每周排满了各式各样的课程和兴趣班,便抱怨自己没时间玩、不堪压力、感觉不幸福,在那些童工的眼里,恐怕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当我们谈起孩子的幸福时,不应该忘记另一群经受苦难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