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新区附近‘’鸡"窝:幸福只是副产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28:05
文/言止善    在一篇散文中,作者对一对恋人的分手感到惋惜。据他讲,那一对年近三十的年轻人,曾有七年的恋爱史,劳燕分飞,并非第三者搅局,也没有爆发过激烈的争吵,而是双方经过冷静思考之后,决定把一路平顺,被双方父母看好的感情了断。他们都认为,基于这样的事实,恋爱难以进行下去:两人约会,已没有多少话说。一起看足球赛还好,这是共同兴趣,可惜,日子里并不是天天都看足球赛,于是,为“见了面不知道说什么”苦恼,这已成了两个人的心病,还是长痛不如短痛──就分了吧。散文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七年之痒”的活样板。他以自己已超过五个“七年”的婚姻经历告诉年轻人,其实夫妻之间通常是无语的,正如水入平川,会波澜不兴。他痛惜那对恋人跨不过错觉的关坎。

  说恋爱的人是在做梦,此话不假。但世人可做的梦,不一定只为男女之情。如今在大城市“漂”着的年轻人,不做梦的恐怕不多。媒体描写的“蜗居”和“蚁族”里的,有的已退了回去,即所谓“三十而离”。让我们听一下一位坚守者的心声吧:中国有句俗话,叫衣锦还乡。连个人样都没有混出来就从大城市撤退?绝不!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的自由度和成功的机会是其它城市远远没法比的。回到老家,或撤退到二线城市,就等于放弃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现在卑微地苦熬,是为了将来的功成名就。逃离“北上广”,是懦夫的行为。即使再苦再难,我也会选择坚定,为了我心中的梦!听这一番表白,真是让人欢喜也让人忧。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去做他们长辈想都不敢想的事;忧的是,如果某个人心中埋下的只是一颗要做“人上人”的种子,会结出幸福的果子么?

  幸福的期待和错判之间很可能只有一步之遥。有没有一个避免走进误区的办法?社会学家郑也夫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不应当把追求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说:“幸福应该是一个高尚目标的副产品。譬如陈景润解答了一道难题,他感到幸福,但是,他是直接追求幸福的吗?”在郑也夫看来,获得幸福的关键是人要有一个非功利性的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带来的幸福比委曲求全、阿谀奉承而得到的“幸福”要舒心得多,因为它和尊严同在。

  后来当了报社编辑,原来做记者的梁衡,一九八二年在《光明日报》上发了一篇题为《晋祠》的散文,不久,文章便被中学教材采用,一直到今天。读过那篇课文的学生对它有很深的印象,以致多年后还有读者当着梁衡的面背出其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的对仗句。在近三十年里,梁衡有十多篇文章先后被教材采用。如《苏州园林》,《清凉世界五台山》,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写诸葛亮的《武侯祠》,写一位植树老人的《青山不老》,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没有当过教师,却常被人称为老师,他认为正是由于这段“教材缘”的成全。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约两亿,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想到自己能为“将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的头脑中”而发挥作用,他是惬意的。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常是现实的写照,会被用来劝诫“心急着想吃热豆腐”的人,我想,它也值得渴求幸福的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