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影子辅助:奇语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4:01

2007年7月底,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讲《〈论语〉心得》而被“玉米”(于丹的粉丝)们尊封为“学术超女”的于丹,在中央电视台接受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的专访。

当王志问到“您是搞媒体研究的,当初您不知道会有这样(媒体的大力炒作给自己带来了荣耀,同时也带来了喧嚣)一个结果吗”时,于丹斩钉截铁地答道:“……我是做事之前从来不做预期的。”

何谓“做事之前从来不做预期”?也就是“从来不预先对所做之事的结果做料想和期盼”。于丹真的会这样吗?只要看看于丹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答案就一清二楚了——

现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的于丹,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并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音乐频道的筹建工作;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西部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和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看到于丹的上述兼职,公众自然会在心中对于丹发出这样的质疑:作为一名电视策划人和电视频道的顾问,如果在策划和顾问中不对节目的思想效果和艺术效果“做预期”, 那你策划的电视节目和“顾问”的电视频道,会在社会上和公众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如果真的不计影响和后果,那这不是随意和盲目吗?那这还能叫做策划吗?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请你做策划和顾问,那不是愚不可及吗?世界上哪有不计影响和后果的电视策划人和频道顾问呢?

这样一问,公众就会发现于丹其实是言不由衷,同时也就弄清了“做事之前从来不做预期”这句话的真伪了。那么,于丹何以要说出这一谎言呢?原来聪明的于丹知道,如果承认自己当初期盼借媒体炒作给自己带来荣耀,承认料到了媒体的炒作会给自己带来喧嚣,那么公众就会对自己发出质疑:你明明知道这种后果,却还要牵着因大红大紫而让一些学术研究者格外眼红的易中天的后襟,走上《百家讲坛》去展示自己,那就说明你并不排斥而是热衷于“易中天式”的媒体炒作!你既然热衷于这种炒作和这种炒作所带来的荣耀和喧嚣,那你为什么又要声称自己忧虑被媒体“放大”呢?

这真是——

嘴称忧虑被放大,心羡荣耀爱喧嚣;

口非心是难遮掩,自掌嘴巴真可笑!

为了让公众看到一个真实的于丹,习惯刨根问底的王志不忘问于丹:“你跟易中天比(谁更强)呢?于丹回答说:“有什么可比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我跟易老师最大相同的地方,就是用心多于用脑,诚意大于技巧……”

“奇语”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是有电视画面为证,我们真不敢相信“用心多于用脑,诚意大于技巧”这一看似工稳严整、无懈可击,其实却经不住推敲的对偶句,是出自有着名校教授身份和“学术超女”头衔的于丹之口。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诚意”和“技巧”用“大于”一词连接是否恰切妥帖,只想问问于丹:难道你真是各方面都有异于和优越于常人的“超级女人”?否则为什么常人都只有“脑”这一个思维器官,而你却有着“心”和“脑”两个思维器官呢?请你告诉公众,你是如何用“心”思考问题的?是用什么神奇的办法让原本不具备思维功能的“心”,具备了和“脑”一样的思维功能的?又是凭借哪种科学手段得出“用心多于用脑”这一结论的?当你的“心”和“脑”两个思维器官同时对你的嘴巴和肢体发出指令时,会否造成你语言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乱?是不是正因为有着两个思维器官,所以才造成了你的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和自相矛盾?

那么,于丹教授何以会说出这种有悖科学、有违常理的话呢?原因就在于她将自己看得过高而将公众看得太蠢:认为自己是名校教授、传媒研究专家和学术界的“当红女星”,一般观众自然不会怀疑她所说话语的正确性;认为“盲目大于理智,用情多于用脑”的“玉米”们,对她所说的话语大多只会吹捧礼赞并奉为经典,绝不会想到从中挑刺;认为即使有个别观众想从她的话语中找出些须毛病,恐怕也会因知识水平欠缺和电视画面转瞬既逝而难以如愿。

这真是——

学术超女自视高,德才其实并未超;

妄称心脏能思考,糊弄公众爱炫耀!

最后,王志问于丹有没有自己的偶像。于丹回答说,自己喜欢在“田园将芜”时“知归隐”的陶渊明,喜欢具有“超迈”气度与“恣纵”、“狂傲”个性的李白。

这里,我们且不论将“超脱”与“豪迈”压缩成“超迈”是否属于生造词语,只想问问于丹: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在电视上发表谈话,该不该注意思想导向呢?

如果是在私下说自己喜欢“知归隐”的陶渊明和“恣纵”、“狂傲”的李白,公众自然不应对于丹说三道四。但作为一名在粉丝和公众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术明星,同时又是在收视率极高、传播面极宽的央视发表谈话,于丹不仅不说自己喜欢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不说自己喜欢“面对整个世界,我在注视;从过去,到未来,我在倾听”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贺敬之,更不说自己喜欢“愿天下人都吃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偏偏要说自己喜欢“田园将芜”“知归隐”的陶渊明,喜欢因“恣纵”、“狂傲”而“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这就显得不够恰当,不合时宜,甚至有误导公众的嫌疑了。因为当前我们党正号召全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公众都去学习陶渊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的安排还有什么怀疑)”的归隐思想,都去学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做法,那我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靠谁去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田园又靠谁去耕耘?如果公众都去学习李白的“超迈”气度,恃才傲物,不肯与他人合作,都去学习李白的“恣纵”与“狂傲”的个性,狂放不羁,不肯与社会同步,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会紧张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能够和谐?一句话,如果我们的人民都像陶李二人那样,要么去耕种自己的世外田园,要么因一时的挫折和失意就“超迈”和“恣纵”,那社会主义的文明田园与和谐社会就无法建设,就不会存在。如此一来,我们即使“日读《论语》三十遍”,恐怕也无法获得心灵的“纯和与安宁”, 过上“精神上的幸福生活”!

这真是——

置身央视信口言,误导公众乱放炮。

国人若都学陶李,和谐社会何日到?

 (《演讲与口才》2008年第1期,梁江峰系湖北襄樊学院2007级地理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