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马120-400:语文复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4:04

010~~2011届语文中考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阅读应试锦囊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说明方法

  三、关键语句:

  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四、典型题实战兵法

  (一)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二)说明文阅

  ●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

  答题方式:

  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要素:内容+结构

  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正面),删掉“××”词。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三)古诗鉴赏题

  l、鉴赏主题常考类型

  -思乡思国、感时伤怀、建功报国、热爱自然等。

  2、概括景物特点(意境或画面氛围特点)常用词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

  3、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词:淡而有味、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绚丽多彩、平中见奇

  4、常见题型

  (1)意境型考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怎样”=具体描绘诗中画面+总氛围特点的高度概括

  (2)主题型考题: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哲理等)

  (3)语言鉴赏型考题:“——”词用得十分精妙,请分析其妙处。

  请赏析诗中三四句的妙处。

  答题思路:参照散文中的语言表达作用题答法。

  (4)手法运用型考题: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等)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诗中…处中…与…进行了对比(用…来衬托…),(举出运用该种写作手法的例子),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5、常见意象

  (1)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借别的风俗。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后多用它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酒:离别与祝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9)菊:隐逸高洁脱俗

  (10)(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1)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12)西风:落寞,惆帐衰败游于恩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3)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借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14)丁香、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5)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四)其他注意点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l、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

  ●语句特色评价常用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

一、复习提要

  广州市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二、知识归纳

1、内容归纳

七――九年级课内和课外古诗词篇目和内容分类(课内古诗词有30首,课外古诗词有11首是新课标的推荐篇目,共41篇)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望江南》 温庭筠 宋

《蒹 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李商隐 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 杜牧 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 杜甫 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泊秦淮》 杜牧 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望岳》 杜甫 唐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行路难》 李白 唐

《相见欢》 李煜 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 晏殊 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关 雎》 《诗经》 春秋

2、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3、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 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遇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短歌行》曹操)

 斜阳

(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2、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                            (《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松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刘桢)

梅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

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

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短歌行》曹操)

  杜鹃

(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舟 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4、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杜甫《望岳》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陆游《游山西村》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

4、考点归纳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5、艺术手法归纳 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    

   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 

   味、言近旨远等。

附: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例题精析 主要题型:

(一)鉴赏形象题

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例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分析:第二题考察的就是典型的语言鉴赏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修辞、用典、句式等方面,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抓住“聚”和“怒”这两个字进行分析。另外,在陈述理由时,要分点说明,即先说“聚”的含义,再说“怒”的含义,这样写,能够答到考点上,中考是踩点给分的;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答案内容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的批改。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分析: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

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例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分析:第二题考察了学生对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做好此题,就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歌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期间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写的作品,所以题名“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磅礴的气势,雄伟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抱负非凡的广阔胸襟和对自己前途积极乐观的情绪。回答时还要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的意思进行迁移,理解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些意思,才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⒉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例题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分析:这一题的考点是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答好此题,就要了解《后庭花》的指代义――是南朝荒淫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这一典故,只有了解这一典故,才能理解作者对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仍沉迷于声色歌舞,不理朝政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积累在初中阶段出现过的典故,对于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组织语言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例如本题,第一问就先要回答出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是怎样的,然后才说出其中的理由。要答好第二个问题,同样离不开对典故的熟悉,而且回答时还要规范,有条理。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

五、拓展练习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 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  

为什么:

7、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此诗又名《   》或《   》,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

        

  ②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

  ③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

9、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叙述,让你想到什么?

  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叙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10、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

 ②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1、将下列景物与相关的情感连线:

梅花 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鸿雁 凄凉悲伤的象征;

草木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杜鹃鸟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梧桐 忠贞高洁

柳树 离别;

松、竹、梅 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

月亮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12、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诗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作者在写景中选取漂泊无定的扬花和叫着“不归去”的子规这两种景物,有何用意?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运用 等颜色,烘托了 气氛,表达了 感情。

1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5、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颔联用 和 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

1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 和 的典故,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18、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何日遣冯唐”一典中,作者把自己比作 。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②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

2、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①“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②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①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5、①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②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回答中要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7、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②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8、①《阳关曲》《阳关三叠》②“更尽”给人以一饮而尽的畅快淋漓之感,更能表达老朋友之间痛快豪爽之情,传递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③(1)以此地美景暗示关内外环境的巨大反差(2)作者留客之心,不舍之情寓于美景之中。

9、(1)北方的寒气传递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铁衣(战衣)。

 (2)①1)行军时神速2)出征路线长3)条件艰苦4)木兰的义无反顾

   ②1)木兰的儿女情思2)条件艰苦3)军情急迫

10、 ①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②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12、(1)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僻壤的同情和关切。

(2)借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景物表达作者对被贬僻壤的王昌龄的同情和悲痛。

(3)运用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寄托诗人对遭遇不幸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1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主题: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诗人运用 黑、红、金、紫、燕脂等颜色,烘托了素杀而悲壮气氛,表达了将士高昂士气和爱国感情。 

1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主题: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15、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主题:这首诗表现了爱国志士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颔联用 风飘絮 和 雨打萍 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 的感情 。

1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主题: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17、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主题:世途艰险,诗人进退失据,极度苦闷,但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 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18、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主题: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感。

(1)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何日遣冯唐”一典中,作者把自己比作 魏尚 。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典故;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五、知识链接

1、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2、古诗趣味小练习: 

1.填颜色:

(1) __毛浮__水,__掌拨清波。(2) __日依山尽,__河人海流。

(3) 两个__鹏鸣__柳,一行__鹭上__天。

2.填数字: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月春风似剪刀。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__月下扬州。

(3)飞流直下__尺,疑是银河落__天。

(4)朝辞自帝彩云间,__里江陵__日还。

(5)碧玉妆成__树高,__条垂下绿丝绦。

3.填植物:

(1) 离离原上__,一岁一枯荣。

(2) 人间四月劳菲尽,山寺__花始盛开。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花村。

(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少一人。

(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__渔火对愁眠。

4.古诗文中“游”名胜。

下列诗句写的是哪处名胜吗?它属于哪个省(市、县)?请分别填在横线上和括号内。

(1) __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 (2) 不识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3) 京口瓜洲一水间,__只隔数重山。 ( )(4) 劝君更尽二杯酒,西出___无故人。 ( )

(5) 朝辞__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 (6) ___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

(7) 即从__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8)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___关。 ( )

(9) 故人西辞__,烟花三月下扬州。 ( ) (10) 欲把___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5.下边所选古诗句中,每句都有一个动物名,请你把它们填出来。

1)柴门闻( )吠 2)千山( )飞绝  3)射人先射( )  4)处处闻啼( ) 5)两个( )鸣翠柳 6)一行( )上青天   7)两岸( )声啼不住 8)故人西辞( )楼

 9)月落( )啼霜满天  10)早有( )立上头 

3、做古诗词鉴赏题时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书面表达。经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以后,我们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诉诸于语言,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和条理形,甚至有悖于自己的想法(思想)。一般来说,鉴赏语言类的题目通常是该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和语境义再加上语境中的作用;鉴赏形象类主要是诗中通过哪些词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两大方面的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类要包括三个方面――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到做题时,一定要联系语境作答,不可泛泛而谈,如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等,必须写出什么深化了什么中心。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汇编(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冢》)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考复习:初中文言文复习1

【复习目标】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3.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学习难点】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 

  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

  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时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 

  ⑥按时:学而时习之。 

  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回放3:(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参考答案: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2005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200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j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

  掇:(duō)拾取,采取。j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来源:考试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1.(4分,各2分)(1)D(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200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

  训练3:(2004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参考答案:1.6分(1)2分(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2分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2.4分宽对即可。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训练4:(2004年温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 ) 

  ②子可去( )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遂班军而还( )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训练5:(2004年绍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参考答案:1.D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训练6:(2004年无锡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③公将焉之(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训练7:

  (2005年青岛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1.(1)离开(2)等到,至。(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项不得分)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训练8:(2005年舟山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⑷谷年十有五( ) 

  ⑸是负义也( ) 

  ⑹乃载祖归养(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C.以足受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⑴听到⑵从上往下看⑶终于⑷曾经⑸离开2.⑴之①的②它,指蜘蛛⑵以①用②把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训练9:(2005年济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训练10:(2005年南京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 ) 

  (2)元帝异之( )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参考答案:1.(2分)(1)热水(2)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分)2.(2分)C3.(4分)(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每句翻译正确,得2分)4.(3分)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聪慧(1分,意思同即可)

2008年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阅读篇(一)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1.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脉络的基础上,把握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3.能结合语言与此无关和文章中心,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正确识别和找出记叙的要素。

5.对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定于表现力的语文进行品味。

6.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2. 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中考趋势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学会整体把握,全面分析。要注意抓住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能找出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了解记叙的线索:时线、地线、人线、事线、物线、情线等。 

3. 明确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4. 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 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6. 辨析记叙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 

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7. 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8.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9. 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10. 能够对不同文体,描写同一对象或写法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三、应考方式 

1.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2.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能找出记叙的六个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纲,就能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七类: 

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风筝》《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社戏》 

④以感情为线索。如《紫藤萝瀑布》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一步,再走一步》 

⑥以某个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故乡》《最后一课》 

⑦明暗线并行。如《藤野先生》《孤独之旅》 

(3)明确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4)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掌握记叙的详略安排的目的。 

3. 品味语言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根据一般记叙文的问题特点,分析叙述和描写方法的作用。理解记叙文语言生动性及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文语段解题的一般策略是:定位——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筛选——重组信息——阐述。定位就是确定题目提示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或意义覆盖的语段范围;联系上下文就要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以及语段,把握整篇文章的主题;分析、筛选是根据题目所要求回答的指向进行理解,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筛选基础上,按照要求,重新组合答题要点;最后把自己的见解加以完整叙述,一般要求简洁、扼要。记叙文阅读运用这一策略做题可以有较高的正确率。 

(1)字词的含义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的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思路:①解释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思想感 

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表现人物性格等 

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4)重点段落的作用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 

内容上: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等。 

4. 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交代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人文环境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概括描写 

细节描写 

(2)议论、抒情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直抒胸臆、 

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6. 发展性考题 

(1)谈感受 

可以分为:对描写对象、对人物情感、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 

疑问。 

答题指导: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有病句,要有层次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句答此类题,以增强说服力。 

(2)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学生思路的往往在原文中。 

四、难点突破 

1.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段落层次的划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按时间推移来划分,按空间的变换(地点转换)来划分,按事情发展过程来划分,按事件的不同内容来划分,按文章原有的某些标志来划分。概括段意(层意),语言要准确、简练,也可以用文章原句。 

一般地讲,记人和叙事为主的文章,可先简练地概括人物或事件,再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思想意义;议论和抒情为主的可引用原文直接写出思想特点。对辅助段落,可以从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等方面来概括,有些段落中的警句、中心句、结束句等,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段意,可直接引用。 

2. 归纳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是: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歌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3. 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指表现中心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4.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掌握人物个性。 

5. 考查文章内容的外延,要结合学生生活,从材料入手,向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易犯错误 

1. 分析记叙的要素。主要失误是:文中出现几个有关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时,不去对照题目作答,因此答错;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或结果,不够准确,语言不简洁。 

2. 分析记叙的顺序。失误主要是:误把插叙当倒叙,对作用的分析不到位。 

3. 分析记叙的线索。主要失误是把文章的中心内容或核心事物当作线索。例如《回忆我的母亲》的线索答成“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是全文的记叙中心),《葫芦僧判葫芦案》的线索答成“护官符”(这是全文的核心)。 

4. 分析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易犯的毛病是顾此失彼,或无视整个语段、全文的思想内容,或不考虑试题内容所处的语言环境。 

5. 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两种环境描写分辨不清;抛开上下文孤立地、表层地分析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作用。 

6. 辨析表达方法。易犯的错误是误把说明当叙述,误把议论当叙述。 

7. 辨别表现手法。失误是张冠李戴,如将“烘托”答成“对比”,将“象征”答成“比喻”等;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易犯的毛病是只贴标签,只是笼统地答“使文章更生动”“更能突出主题”之类,而不去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地解答。 

【真题演练】 

阅读记叙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筒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 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2分) 

2. 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8个字以内)(2分) 

3. 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4. “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面两句话写得很好。任选一句,说说好在哪里。[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3分)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对于本文叙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含标点6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这道题是对记叙文要素的考查。答案:起因:拉斯马森接到老夫人的求救电话。经过:消防队员全力寻找老夫人的住址(消防队员全力救助老夫人)。 

2.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概括能力。答案:最动听的声音(爱心救助、爱心大营救、救命电话) 

3. 这道题考查对文中感人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答案:有责任感或有爱心、聪明或机智。 

4.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感人细节的把握以及内容的前后呼应。答案: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5. 分析一下,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感人情节的感悟和理解。答案:这样写真实地表现出寻找的过程,突出了寻找过程的紧张(有序)。 

6. 这道题考查“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答案: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焦灼(紧张、沉重、沉痛)的心情;②(拟人),形象地写出(渲染)了当时紧张(焦急)的气氛。 

7. 这道题考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答案: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真情救助是最美丽的。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尽职尽责奉献爱心,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纵观中考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的考查,从范围分,既可考课内文章,也可向课外延伸,甚至可以以课外为主或全部考查课外文章。被用作阅读的文章无论是整篇还是选段,都具有相对完整性,不仅具有思想性,还要具有可读性,能使考生在答题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人文等方面的教育、熏陶和感染。 

阅读试题不再像以往主要结合文体特点设置,如记叙文阅读就考查记叙的要素、顺序等,当然,必要的知识也可能还会涉及,但重点是感知。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词句的含义。再就是开放性试题,或结合文章观点、内容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 

无论记叙文怎样考查,最终考查点主要有两类:一是记叙文的知识,二是文体阅读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培养自己的识记能力、判断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