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的意思: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正在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5: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正在行动 日期:2011-05-30  作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复制链接  转载到:   #TRS_AUTOADD_1104512698484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04512698484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04512698484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04512698484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04512698484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在湖北省荆州市中山公园动物园,一位小男孩看见隔着玻璃近在咫尺的东北虎,非常兴奋。 CFP供图

 

  地球之所以美丽,不仅在于人类创造的文明,更在于其他生物带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然而,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和1/3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


  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

 

  不能说这是我们一手造成的结局,但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你我作为个体的存在,都拿不出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解决之道,但解决之道恰恰存在于68亿个你我之中。


  我们惟一能仰赖的,只有人类自身的觉醒、即刻的行动和不懈的努力。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觉醒,我们正在行动。


    生态眼

怎样许生物多样性一个未来?
曹俊


  谈起生物多样性,大家好像都明白,又不太明白,多数人属于一知半解。不少机构和组织都在关注,可在现实决策中,其地位却不够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了一个概念看似很近、行动却很遥远的话题。


  为何会这样?从根本上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质依然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近,来自于保护需求的紧迫性;远,是由于发展需求的急迫性而无暇顾及。在两者的博弈中,怎样许生物多样性一个未来?答案在我们手中,需要带着历史责任感去保护,需要肩负保护的使命感去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近在咫尺。因为其形势十分严峻,不行动,不行。


  有一组数据: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和1/3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3/4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面临减产的危险;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现实值得反思。作为地球上百万生命中的一员,作为地球上最顶级的物种,人类正在用其20万年的历史,暴殄地球40亿年累积的财富。不能说这些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结局,但是自然的力量加上我们的行为,正在以各种方式反馈给人类自身。


  曾经以为这些反馈很遥远,但近年来的事实让我们不再坦然。珊瑚礁的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寻常的洪涝、持续的干旱,很多地方的灾害屡创历史新高。不管是由于人为干扰还是自然运行,其影响却是相互关联的,从整个生态系统到系统中的各类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类。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似乎遥远。与发展的眼前利益相较,生物多样性似乎遥不可及,不关当代,其未来也近乎未知。


  要发展,不可能不要资源,要资源,生物多样性就会受到影响。这是在发展中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其实,要资源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我们认知的有限加上短视的目光,以及在急功近利观念指导下的发展模式。


  作为百万物种的一种,人类要想认知整个自然,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显示,目前,科学家只能识别全球500万~3000万物种当中的近200万种,也就是说,大量的物种或许未曾与人类相识就已经悄然消失。而对于物种的消失,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从知晓,至于其消失后的影响,人们很难去预计,也少有精力去担忧。


  相对于认知的模糊,更严重的是我们曾经的短视。人们若能有自知之明,进而体现在行动中的小心翼翼和三思而后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局面也许不会像今日这般严峻。可现实中,认知的局限并未成就人们自身的谨小慎微,反而催生了相当长时间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无休止的人为干扰。


  有的水电站即使对鱼类洄游和产卵有影响,依然成功上马;有的滩涂湿地围填海即使对候鸟迁徙有影响,依然填得不亦乐乎。在一些决策者心里,相对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发展需求,生物多样性保护往往与眼前利益有冲突甚至相悖,且保护难有政绩、难见效果。因此,他们做出了可以理解、却不太妥当的决策。


  再来看一组数据:在我国,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而我们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城市、水坝、公路、围垦,所带来的生境破碎化、岛屿化对物种的影响,还无从考量。


  事实面前,我们需要觉醒。欣喜的是,我们已经在努力,我们正在行动。不少地方已经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编制保护规划,开展物种普查,建设自然保护区网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纳入土地规划和政绩考核,这些进步都值得充分肯定。


  可要想釜底抽薪,还得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观念。人类是自然的成员,无法凌驾于万物之上去构建自然秩序。我们最该做的就是:怀着敬畏自然的心境,带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正视我们认知的有限性,摒除短视,变被动干扰为主动保护。


  曾经,我们无意识的行为给生物界带来了难以承受之重。所以,我们必须从当下做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不要再让生物多样性在我们有意识的行为下遭到破坏。即使当下难见效果,即使没有留下政绩,但历史的使命会让我们所做的成为永恒。


  国际合作

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五年取得丰硕成果
项目行动带来可持续影响
中国环境见习记者 赵娜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中欧项目”)成果交流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欧项目由欧盟、商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环境保护部4方共同发起,是目前欧盟资助的最大规模海外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项目资金总额为5100万欧元,于2005年6月启动,将于2011年9月结束。这一项目旨在加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保护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中欧项目主任庄国泰在交流会上表示,中欧项目主要包括在中央层面加强政策与机构能力、在地方层面开展示范、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3部分。经过5年的实施,中欧项目在12个领域共取得50多项标志性成就,产生了深刻影响,带来了积极变化,为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政策与机构能力建设 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


  今年是中国全面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年~2030年)的开局之年。中欧项目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这一行动就是其中之一,它明确了今后2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思想、目标任务和优先行动。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法律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中欧项目开展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评估”和“中国改善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政策的优先行动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各个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截至目前,经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人大或部门批准实施的政策、法规有46项,已上报待批的有27项。


  在中欧项目的支持下,环境保护部首次在中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了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并编制了相关的操作指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


  中欧项目还加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能力建设,增加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为履约协调组新成员。在安徽省安庆市,中欧项目支持当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管理办公室”,并成为常设性机构,确保了项目理念、方法、技术的可持续性。在云南省引入“国家公园”的概念,在老君山和梅里雪山建立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的“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并成立了管理办公室。


  在中欧项目的支持下,国土资源部在海南和贵州两省开展试点,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规划中。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处长刘喜韬说:“今后国土资源部将继续推进土地管理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应用,并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土地管理相结合等前沿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18个示范项目涵盖广泛 建立并创新可推广机制


  中欧项目的18个地方示范项目覆盖了中国西部、中部及南部省份,项目的实施加强了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中欧项目支持重庆、广西、拉萨、信阳、呼伦贝尔等地区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其中3个已被批准实施。此外,项目还支持编制了18个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计划,其中15个已被批准实施。


  中欧项目还推动了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地方5年规划的进程。对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实施过中欧项目的地区中,有85.7%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纳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而在没有实施中欧项目的地区中,只有16.7%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纳入了生物多样性。


  安徽省安庆市和重庆市政府在中欧项目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考核指标,并首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重庆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盛樑介绍说,重庆市已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党政干部“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


  中欧项目还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生态补偿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比如,云南省玉龙县对农民被禁止利用野生植被资源的损失进行补偿;广西壮族自治区石灰岩地区对居民被禁止樵采,转而使用其他燃料的额外支出进行补偿等。其中,四川省甘孜县在国内首次引入当地寺院资金注入人兽冲突补偿基金。


  中欧项目还勇于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减贫结合起来就是其中之一。如在四川通过建立特殊的村民委员会,进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管理,既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收入。


  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 严峻形势须提高保护意识


  中欧项目在提高生物多样性意识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中欧项目向中国3万所“绿色学校”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还面向少数民族,用少数民族语言提供大量宣传教育材料。“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中欧项目宣传教育子项目负责人约翰·马敬能说。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马敬能博士在交流会上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群体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非常有限,普遍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副司长崔书红认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问题有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与开发建设导致栖息地破坏,种植品种单一导致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加快等。


  据有关人士透露,我国将继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如加强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和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区域生态廊道建设示范等。


  虽然中欧项目已接近尾声,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持久的。比如,在资金上,欧盟的投资起到了种子作用,带动了国内各级政府、国际组织、其他国家、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各方累计匹配投资接近3000万美元。这正印证了交流会的主题:“行动·影响·变化·可持续性”。


  地方实践

积极保护让三秦守住净土
陕西已建自然保护区55处,占全省面积的5.52%

中国环境记者 冯永强 见习记者 肖颖


  陕西省是西部重要的生物资源大省和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探索,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手段,逐渐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道路。


  摸清家底 规划先行


  陕西省从北到南可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地貌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形蕴育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群。作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是我国生物物种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的避难所。


  为摸清家底,陕西省从2006年开始,历时3年,动用了多种先进仪器和大量普查人员,开展了全省物种资源调查。通过调查,陕西省基本查清了野生陆生动植物的资源状况,并汇总成为《陕西省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和家禽家畜近缘种的保护状况报告》和《陕西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仅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的秦岭巴山,就有野生种子植物3300余种,约占全国的10%。珍稀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现有野生动物604余种,鸟类380种,哺乳类147种,均占全国的30%;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占全国的13%。其中,珍稀动物69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查清物种资源的基础上,2008年,陕西省组织编制了《陕西省生物物种资原保护与利用规划》,从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建设等12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法制保障 专设机构


  被称作陕西省“父亲山”的秦岭,在给人们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遭受了人为活动的破坏。一些旅游景区、游乐场所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违规建设;有些地方矿产资源开发混乱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地方在道路建设施工中未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等,导致为陕西儿女提供给养的秦岭“生病”了。


  为此,陕西省先后颁布了《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秦岭北麓生态保护规划》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法规和规章。特别是《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全国惟一一个针对一座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门制定的法律,为秦岭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从法律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进一步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陕西省于2008年成立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由省政府各职能部门组成,负责对秦岭保护的方针政策调查研究,组织编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提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等。


  重点保护 积极行动


  自从我国于1965年以秦岭主峰太白山为核心,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陕西省按照“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行重点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形成了保护网络体系。


  截至目前,陕西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55处,总面积113.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2%,其中,秦岭地区共有30处,面积达60多万公顷,占秦岭地区总面积的10.05%。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水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珍稀濒危物种等多个类型。


  经过大规模的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一些保护区的建立,更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扩大。目前,朱鹮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1000余只,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统计,陕西省共有大熊猫273只,栖息地面积35.8万公顷,成为全国密度分布最高的区域。
  陕西省还注重物种资源的迁地保护,其中包括救护繁育中心、园区、饲养和繁育场、苗木种子基地等。据介绍,陕西目前已有动物繁育救护中心3个,两个植物园,7个动物园,各种野生动物饲养场300多个,大鲵繁育场(点)40多家。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开展以下行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编制《陕西省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建立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研究并探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等,以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关新闻

河北打造保护区网络


  中国环境讯 “到2015年,自然保护区数量力争达到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0万公顷。届时,河北省将初步形成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河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河北省共有森林、野生动物、湿地类型保护区29处,面积54.4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18处、市级1处,县级3处。这些保护区涵盖了全省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了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徐俊华 周迎久


  知识链接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3个层次。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位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居第一位。


  我国生态系统种类丰富。陆地生态系统有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27个大类、460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海洋生态系统总计有6个大类、30个类型。


  我国物种丰富。高等植物有3.28万种,动物种类约10.45万种。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我国还保存下许多古老遗属种。


  我国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也是世界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237种栽培物种起源于我国。


  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