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灯租赁:武汉最牛班走出41名博士 高中同桌办"博士婚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1:00
2011年05月29日08:42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文卫我要评论(0)
字号:T|T
[大楚网导读]昨日中午,东湖之滨,阳光灿烂,一场别样的婚礼举行。婚礼上来了20多位高中同学嘉宾,几乎都是博士…【说说你眼中的另类婚礼】大楚推荐:5月28日 腾讯微博车带你畅游武汉环保嘉年华|寻找环保兔 赢万元大奖|报名通道
 
相关新闻:
武黄城际铁路工地办婚礼 “最牛”婚车给力(图)
四千多对新人假日扎堆结婚 豪华婚礼受追捧
英国准王妃娘家出资106万 赞助威廉王子婚礼
昨日中午,东湖之滨,阳光灿烂,一场别样的婚礼举行。新郎贾兆寅牵着新娘夏婧的手,对着浩淼碧波发出誓言:“我愿意!”这对美国名校的在读博士,圆了他们的童话之梦。让人称奇的是,来了20多位高中同学嘉宾,几乎都是博士。
',1)">
推荐母亲节有礼,免费名额等你抢
',2)">
',3)">
贾兆寅和夏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今年26岁,两人是武汉外国语学校同班同学,曾经是同桌。2004年高中毕业后,夏婧去美国读书,而贾兆寅考上了上海交大。大洋的远隔也未能阻断情谊,2008年贾兆寅也去了美国。如今贾兆寅是康奈尔大学在读博士,而夏婧是哈佛大学在读博士。今年年初,他们决定结束爱情长跑,回到武汉情定终身。
不讲客套,没有繁文缛节,来宾都被要求不要送红包,两人的婚礼简约而浪漫,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祝福。昔日同桌的你,今朝相爱的人,贾兆寅和夏婧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的故事像童话一样!”这对幸福的人儿,大婚后即将赶赴大洋彼岸继续求学。“他们走到一起真的不容易!”当年的班主任饶开宏掩饰不住喜悦之情。新郎新娘所在班是武汉外校首届理科实验班,全班53名毕业生全部考上国内外名校,如今有34人在美国各大名校读博士,7人在国内名校读博士,还有3人在美国读硕士,1人在意大利读硕士,其余选择工作的学生前景都不错。昨天,20多名国内外同学特地赶来为两人送祝福。
一群博士相聚婚礼,自然免不了谈论博士婚嫁的问题。在中科大读博士的丁伟说,其实结婚与学历无关。“在国内有些人的看法有待改变,博士除了多读了几年书,跟一般人没啥不同。”丁伟平时喜欢打麻将,与同班同学聊的也是体育、游戏等寻常话题。“在美国,我没有发现女博士愁嫁的现象。”在耶鲁大学读博士的罗薇说,在很多美国民众看来,博士只是一种普通职业,找对象也不像国内这么关注学历,“女博士和水电工结婚也是常事。”
不少博士表示,他们喜欢简单温馨的婚礼仪式,不爱讲排场,“再多金钱也不能表达真挚的爱意。”
另据楚天金报讯
一个曾由53名高中生组成的班级,41人在世界名校攻读硕、博学位,其中34人在哈佛、耶鲁、康奈尔等国外名校,7人在北大、清华等国内顶级学府,专业涉及经济、生物、电子等数十领域。其余12名同学则分散于北京、首尔等地,进入宝洁、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跻身“金领”。他们中的多数人,今年只有二十五六岁。
这就是2004年从武汉市外语学校毕业的高三(2)班。
昨日,该班昔日的才女、学习委员夏婧大婚,新郎则是当年的物理课代表贾兆寅。前者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后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学博士。这场同窗间的婚礼,也成了高三(2)班一场特别的同学会:十余名分散世界各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会聚一堂,重温青春时光;众多海外同学则“隔空”发来问候。
新郎、新娘高中排话剧“结缘”
“武汉外校的毕业生里,事业发展不错的人有很多,但像我们班这样集中的,确实非常少见。”说起自己的得意门生们,曾任高三(2)班班主任的饶开宏老师颇感自豪。
而在饶老师的眼中,当年,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很少花猛力“死擂”学习,一些学生甚至算得上“很贪玩”,今天的这对新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天的新娘夏婧,高三上学期就接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游泳、钢琴、舞蹈样样精通,网球更是打遍全校无敌手。”饶老师还悄悄笑着告诉记者,新郎贾兆寅是全班公认的最聪明的学生,“他的物理成绩数一数二,不过打游戏机的水平也是年级第一。”
当年的班长陈博接过话头告诉记者,那时,外校足球、篮球赛场上,各种文艺演出,随处可见高三(2)班学生的身影。“高二那年学习上已经进入比较紧张的状态了,我们班还是专门抽时间排了一出话剧。”这出名为《雷雨》的话剧在当年的圣诞晚会上演出后十分受欢迎,担任导演的贾兆寅和饰演角色的夏婧,也是在排话剧的过程中互相产生了好感。
从此,经过近十年爱情长跑,这对佳人修成正果,成为当年班级的佳话。
 
不服“文强理弱”催生“牛”班
是什么样的机缘催生了这个罕见的“最牛班”呢?这里面还有段故事。
2001年,为了打破外界对外语类学校“文强理弱”的看法,武汉外校从300余名高一新生中考试选拔出成绩最优的53人,成立了首届理科实验班高一(2)班。进了实验班,学生们你追我赶,学习劲头相当足。老师们于是因势利导,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生长”。“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国外的教学体制类似。”武汉姑娘罗薇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美国一家著名院校的社会学研究生,目前已是该校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那时老师在学习上主要是引导,管得倒很松,晚自习也从来不补课。“高三前我们的英语课都没有统一的教材,用的是学校编的书。”她说,这些自编教材很有针对性,使用效果很不错。
班主任的外号叫“拉灯”
“我们的学习是‘外松内紧’。虽然老师管得少,但我们自己谁也没放松过,而且很注重学习效率。”现在上海一家公司任职的贺志玄说。高三时学校规定,学生每晚10时半必须回宿舍休息。但为了多看会书,大家总是到了11时还在教室自习。于是每天一到熄灯时间,班主任饶开宏就会去教室关灯,把大家“赶”回宿舍,“就因为这,饶老师被我们起了个外号,叫‘拉灯’。”忆起往事,贺志玄笑出了声。
一旁的班长陈博则接过话头告诉记者,用功是用功,但班上从没有同学打过学习“疲劳战”,“当时念书就跟玩儿似的。”他表示,那时班上同学预习、复习的自觉性很高,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全部消化。而课余时间主要是用来放松休息的。陈博回忆说,当时每天的晚自习前有2个小时休息时间,他都会和同学去操场打篮球,让学了一天的大脑松弛一下。
 
[责任编辑:wyjacquelina]
我要评论(0)
转播到微博
谭朝举已转播
分享到空间
打印
RSS
复制链接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X
QQ登录
非QQ登录

',4)">